㈠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分類、評價與合理利用
農業生產的實質就是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然而土地的供給是有限的,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擠佔了大量耕地,直接威脅著農業生產的根基。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對耕地後備資源的開墾與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分類
據土地詳查資料,我國有70%的耕地後備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陝西省的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884 526.5畝,其中可開墾土地面積為727 828.0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的82.28%;可復墾土地面積為156 698.5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的17.72%(圖1)。
各地(市)的耕地後備資源分布,如下圖(圖2、3、4)。
通過收集各種資料,利用了土地詳查、土地變更調查、自然資源科學考察、土壤普查、農業普查、人口普查等成果資料信息,基本查清了陝西省各地市可開墾及可復墾土地的分類面積,並進行了匯總(表1)。
2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
陝西省作為一個農業省,農業的發展對於全省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就整體來看,陝西省耕地數量不多,質量不高,而且減少很快。
通過對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的調查及適宜性評價,查清全省各種適宜類的未利用土地數量、質量等級、分布特點和結構格局,使土地利用類型與利用方式符合土地的適宜性,科學合理地分配用地,嚴格控制非生產用地,發揮現有未利用土地的潛力,實現土地資源的動態平衡。
該項評價除需要遵循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結合和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外,還必須堅持綜合性與主導因素相結合、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適宜性與利用性相結合等具體原則。
該項評價是在耕地後備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評價單元為土地利用現狀圖二級地類圖斑。耕地後備資源的分類遵循全國統一的分類系統(表1)。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土地適宜性評價綱要》中提出的適宜性分類系統,陝西省後備耕地資源適宜性評價分一等宜耕土地、二等適宜耕地、三等適宜耕地三個等級。其評價依據包括:土地環境的區域差異、土地肥力的高低、農業種類的多樣性和土地條件的綜合性、農用土地質量的長期穩定性因素和短期易變性因素等。
圖1 陝西省可開墾、可復墾土地分類
圖2 各地市耕地後備資源佔全省比例圖
按照《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中關於耕地後備資源評價指標的要求,可開墾土地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自然坡度、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地下水位、沙丘起伏程度、溫度條件和水分條件等指標。可復墾土地評價指標包括:地面坡度、挖損塌陷深度、積水深度、覆土來源保持程度、地下水位、堆積量、堆積物有害物質影響、堆積地面有效土層厚度、復墾(灌溉)水源保障程度等指標。
圖3 各地市可開墾土地佔全省比例圖
圖4 各地市可復墾土地佔全省比例圖
表1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分類面積表 單位:畝
在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中採用主導因素為主,結合專家評判的方法,通過專家評判對各個評價指標確定了權重和標准分,並進行了量化分析。
陝西省後備耕地適宜性評價分值如表2。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評價結果見表3。
2.1 可開墾荒草地(Ⅰ1)評價
荒草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和土壤質地。因此在開發利用時需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興修梯田和防護林帶,防止水土流失。
表2 耕地適宜性評價分值
表3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評價結果表 單位:畝
2.2 可開墾鹽鹼地(Ⅰ2)評價
從陝西全省鹽鹼地的自然情況看,大部分鹽鹼地經過開墾比較適合於耕種農作物。鹽鹼地後備資源中,渭南市的鹽鹼土地環境條件較好,生產潛力較大,經濟效益較好,評定為二等適宜農業土地;榆林市的鹽鹼地由於氣溫低,積溫少,土地環境較差,經濟效益一般,生態環境脆弱,評定為三等適宜農業土地。
2.3 可開墾沼澤地(Ⅰ3)評價
該地類地勢低窪,常年積水,今後要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可以發展水生作物等,可以搞水產養殖及排水種植棉花等作物,該地評為二等適宜地。
2.4 可開墾葦地(Ⅰ4)評價
葦地地勢低平,氣候溫和濕潤,採取疏干積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後,可開墾為耕地,適宜當地作物生長,如咸陽地區的葦地開墾後適宜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畝產500千克以上,該地為宜耕三等地。
2.5 可開墾灘塗(Ⅰ5)評價
全省灘塗坡度多在1°~6°,多數灘塗地勢較為平坦,只有個別灘塗之間的陡坎高達1~2米,可視情況開墾為梯田;土層厚度多數大於50厘米,但從總體上看土層較薄,個別灘塗土層厚度逐漸增加,耕地適宜性良好;土壤質地中石礫含量多數小於15%,部分灘塗礫石含量小於5%,土壤質地黏重,溫度大,吸收能力強,可耕性好;地下水位狀況良好,絕大多數都在1米以上,適於耕作,地下水質一般是好的或較好的,適宜於人畜飲用、農田灌溉和工業用水;全省灘塗可開墾土地資源地帶,基本沒有沙丘,只有類似田坎般的陡坎,高度較小,對開墾不會造成影響;由於多位於關中暖溫帶,溫度條件和積溫條件基本能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全省灘塗水分條件差別較大,在水分條件良好的灘塗分布地區適宜發展水稻、水產作物和水產業,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通過引洪淤地或人工修地,將灘塗逐漸改良成耕地,種植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等農作物。
2.6 可開墾沙地(Ⅰ6)評價
全省沙地土壤沙性大,漏水漏肥,有機質和速效養分含量低,微量元素缺乏,同時常受風蝕影響,特別是春播作物易受風沙危害。改良措施是平整土地,旱地改為水澆地,拉土蓋沙,改良土壤質地,多施有機肥,增施氮肥和磷肥,營造防風固沙林帶和護田林網。
綜上所述,渭南等關中地區的沙地由於積溫高,降水量較多,土地周圍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狀況較好,開發潛力大,經濟效益顯著,是比較理想的可開墾土地,評定為二等適宜地;榆林地區的沙地面積大,但氣溫低,生態環境脆弱,土地生產力較低,經濟效益一般,社會經濟條件一般,綜合評定該土地為三等適宜地。
2.7 可復墾廢棄壓佔地(Ⅱ1)評價
以旬邑縣底廟鄉的評價為例。
本區廢棄壓佔地堆積物為廢棄宅基地的土壤堆積,堆積量<5立方米/平方米,無有害物質,堆積地面坡度6~10度,堆出地面有效土層厚度>1米,復墾水源保證程度較好,加之本地區人口較集中且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由此可將這一地區廢棄土地評價為宜耕地。
2.8 可復墾塌陷地(Ⅱ2)評價
該類土地復墾時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和地質災害,因此要加強水土保持措施和工程措施。該類土地被評為三等宜耕土地。
2.9 可復墾自然災害毀損地(Ⅱ3)評價
主要集中於商洛地區。由於地勢平坦,覆土來源接近,其他條件都較優,開發復墾費用較低,綜上所述,被評為二等可復墾後備資源。
3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經濟效益評價
採用土地生產率、土地經濟分析等指標對土地進行經濟評價,合理地進行土地經濟分級,可有效地鼓勵和指導人們正確使用土地,限制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促進土地利用向更合理的方向轉化。從我國情況看,合理的土地經濟分級,應鼓勵人們採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增加對土地的投入,調動經營者在正確使用土地方面的積極性。
在具體評價中,首先要根據評價目的、評價區域的特點及所具備的資料情況確定適合的評價單元。一般採用的劃分單元有土地類型單位、自然地塊或田塊、行政或生產管理單位等。其次,調查當地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所包括的農作物種類和輪作周期,確定作為土地經濟評價對象的各種農作物的面積,確定評價的時段范圍和資料統計年度。再次,調查和測算在不同評價單元類型上,在各種現行輪作方式下,多年的投入和產出數據。主要有三種方法:傳統的定點典型觀測法,改良的典型定點測演算法和數據統計測演算法。最後選擇適當的評價指標(如畝產量、畝純收入、單位產品成本),對上述投入和產出數據進行折算,並根據各種指標評價結果求出各類土地的評分,根據一個地區或一個農業企業的土地評價單元類型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用加權平均等方法,求出該地區或農業企業的總體評價結果。
下面主要運用毛利分析法對典型地塊進行土地經濟評估:
3.1 可復墾土地評估——三原縣新興鎮中安村土地復墾開發案例
中安村位於新興鎮北南台塬兩公里處,全村795人,總耕地面積1 647.4畝,其中水澆地總面積800畝,旱地面積為847.4畝,人均耕地2 007畝。
(1)本次土地復墾工程一期工程投資56萬元,已復墾出耕地560畝,每畝投資1000元。一期工程完成後,畝產達到250千克小麥。按小麥每500克0.6元計算,畝產值達到300元,土地生產率為300元/畝。這樣,三年畝產值即可償還復墾成本,經濟效益很可觀。
(2)二期工程設計排洪渠一條,沿溝種植經濟林70餘畝,另規劃新修「U」形渠道3 500米,打機井一眼,涵洞二個,深井輸變電一套,新修田間道路及村莊道路3千米。估計二期工程投資1 600元/畝,使每畝土地總投資達2 900元。二期工程完成後,畝產達到500千克小麥,畝產值為600元,土地生產率為600元/畝,提高了土地生產能力,經濟效益將更為可觀。
3.2 其他可開墾土地——大荔縣沙地開墾案例
大荔縣南部沙苑地主要集中於八魚鄉、張家鄉、官池鎮,面積共計17 009.5畝。這些沙苑地處於渭河一級階地,主要特點為光熱豐富,年均氣溫14℃。降水分布不均,水源充足(主要為井灌),但土質疏鬆、肥力低。
大荔縣沙苑地改造工程,包括打井、道路、通電、噴灌設施齊全,估計每畝投資達4000元。改造工程完工後,土地生產能力能達到一年二熟,除栽種花生每年產值500~600元外,可種植小麥、黃花菜,每年產值達到800~1000元,土地生產率達800~1000元/畝,4~5年的產值就可收回開墾成本,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從陝西省來看,全省可開墾後備耕地資源面積727 828畝,如果可開墾土地按每畝投資4 000~6 000元計算,需要投資291 131.2~436696.8萬元。每畝每年收入為400~600元計算,最多10年即可收回投資,而所建立標准農田則可永續利用。全省可復墾土地156 698.5畝,每畝投資3500萬,即可建成高標准農田,每畝年收益600元以上,5年即可收回投資。比較而言,可復墾土地開發經濟效益較好,建議優先安排可復墾土地的整理與利用。
4 陝西省耕地後備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保護生態環境、經濟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則下,由於陝西省三大自然區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明顯,後備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整治開發的措施應有所不同。
4.1 陝北
陝北北部為風沙區,南部為丘陵溝壑區,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陝北後備耕地資源開發應當堅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整治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陝北主要的後備耕地資源為荒草地、沙地、灘塗、鹽鹼地及自然災害毀損地。
荒草地在榆林、延安市均有大面積分布,均超過10萬畝,由於荒草地多分布於丘陵、山坡,地面坡度6~25度。適宜於穀子、玉米、土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畝產75~150千克。要開發該類土地,可採用修梯田等工程措施,同時注意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設,喬、灌、草相結合布設防護林帶,溝邊種植經濟林果。
沙地主要分布於毛烏素沙地,開發時要慎重,對於植被較好的地區,選擇地勢平坦的土地開發為水稻、菜地。絕不能推平植被搞開發。對於沙地造田,要先種植防護林網,後引入漫灌或平沙造田。
灘塗地開發可種植高桿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等。注意做好防汛措施,因為陝北降水時間集中且暴雨頻率高、強度大。
鹽鹼地開發,應在技術成熟後進行,目前陝北人均土地面積較大,達到人均10畝左右。只要提高單位產量,就可滿足糧食需求。建議對鹽鹼地開發緩後進行。
4.2 關中
關中地區屬於國家級、省級耕地開發後備基地,後備耕地資源類型齊全,土地開發後可以一年兩熟,畝產500~1000千克糧食,畝產值500~1000元,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關中具有特色的土地資源有:
(1)可復墾廢棄壓占土地。全省有11601.1畝,其中關中地區有113343.1畝,佔92.2%。廢棄壓占土地在關中地區主要分布在咸陽市,其面積為107414.6畝,主要分布於渭北台塬地區,以舊村莊、磚瓦窯為主。經過工程改造後,可以成為穩定高產基本農田。增加耕地、增產糧食、農民增收,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建議列入復墾計劃,結合村鎮規劃,小城鎮建設先行開發。
(2)沙地。陝西大荔沙苑可墾土地為17119.5畝。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在大荔實施了平沙造田工程,其投資4000元/畝,水、電、路、噴灌設施齊全,當年開發,當年見效,三年收回造地成本,經過五年種植,就可成為優質農田。建議做好土地利用開發規劃,注意沙地防護林網建設,增設有機肥,實施生態農業、秸稈養牛,使之發展成小麥、花生、大棗、黃花菜及優質大棚菜基地。
(3)鹽鹼地。渭南市有30044.6畝鹽鹼地,經改良後可種植小麥棉花等作物,採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理鹽鹼地。陝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實施的鹵泊灘土地開發造田工程,計劃開發8700畝,新增耕地6600畝,一期工程開發治理土地2700畝,新造高標准農田2000畝,總投資1400萬元,每畝耕地成本為700元,每畝土地開發成本為5185元,種植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對鹽鹼地進行工程開發不失為土地開發的一個重要途徑。
4.3 陝南
陝南氣候溫暖濕潤,但經濟貧困,交通不便,有待進一步開發。該區山地面積大,耕地面積少,河谷低地,水資源豐富,灌溉條件優越,一年稻麥兩熟。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層薄,土壤肥力不足,保持水土尤為重要。商洛地區後備資源面積為114796.6畝,安康市為4679.4畝。該區土地合理利用需要搞好基本農田建設,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預防自然災害。
㈡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芻議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是對實施耕地保護戰略,實現《土地管理法》確定的耕地佔補平衡目標以及制定土地開發復墾規劃而進行的一次全國性的可開發或復墾的耕地後備資源大調查,並對調查成果進行科學分析和評價。慶元縣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土壤普查及其他自然資源調查成果和資料信息的基礎上,外業調查與土地變更調查工作同時進行,調查的重點是荒草地和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地。調查顯示,全縣大面積可開墾的耕地後備資源有9 062.3畝,其中可開墾荒草地8 736.8畝,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有325.5畝。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將為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耕地佔補平衡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1 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概況
1.1 自然條件
浙江省慶元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邊陲,是甌、閩兩江發源地之一,東南西面分別與福建省壽寧、政和、松溪三縣交界,北面與本省龍泉市毗鄰,東北面與本省景寧縣接壤。其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18°49′~119°29′和北緯27°57′~27°25′之間,東西寬66.10千米,南北長47.58千米,土地總面積1 912.53平方千米(摺合191253.84平方千米),其中林地160 280.24公頃,耕地13 844.23公頃,屬浙閩丘陵,有河谷、丘陵、低山、中山四種地貌類型。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下的耕地面積為75.52公頃,250~500米的耕地面積4 806.97公頃,500~800米的耕地面積3 478.17公頃,高於800米的有6 790.54公頃。按坡度分,小於2度的耕地面積2 014.63公頃,2~6度的耕地面積1 996.26公頃,6~15度的耕地面積3 427.46公頃,15~25度的耕地面積3 692.17公頃,大於25度的耕地面積4 350.62公頃。
該縣既有亞熱帶性的紅壤,又有垂直帶譜上的黃壤,地域性的潮土以及人為作用下形成的水稻土,全縣共有4個土類,9個亞類,29個土屬,67個土種。
慶元縣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據1981~1990年氣象資料,境內極端最高氣溫為38℃,全年最冷的是一月份,平均氣溫為7℃,最熱的是七月份,平均氣溫26.9℃;年平均氣溫19.9℃,積溫為5 485℃,年日照時數1 822小時,無霜期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740毫米,適宜農林業生產。
水資源據水利部門資料表明,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1.90億立方米,人均13 60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3億立方米,地下水2.97億立方米。河流分屬閩江、交溪和甌江三水系,屬閩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松源溪、安溪、竹口溪,流域面積1 061平方千米,佔全縣總流域面積的57.4%;屬甌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南陽溪、左溪,流域面積504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縣的27.3%;交溪水系河流主要有西溪、八爐溪,流域面積281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縣的15.3%。
植被和主要農作物以自然形成的山地植被為主,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常綠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山地灌林叢和矮林等五個類型;人工植被主要是種植茶葉、柑桔及其他水果的園地和種植水稻為主的耕地。
1.2 經濟條件
近年來,慶元縣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持續提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外貿出口成倍增長,財政金融形勢良好,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200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7 83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比上年增長7.8%。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84∶29.43∶38.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591元,比上年增長5.5%。
全縣轄區有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到2002年末全縣人口為197 255人,全縣農業人口150 188人,占總人口的76.1%,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3.9%。
農業結構在調整中繼續優化,農業生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效益農業有了新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增強。
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進一步增強,在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中,基礎設施項目投資23 138萬元,增長74.6%,占基建和更改投資的57.8%。其中水利業投資1784萬元,電力工業投資13 504萬元,交通運輸業投資3 337萬元,郵電通信業投資3 563萬元。
2 耕地的開發利用條件與狀況
慶元縣屬比較典型的山區縣,山高坡陡平地少,人均土地面積大,人均耕地面積少,宜開墾耕地的土地利用率相對較高,可開墾耕地的後備資源不足,且質量差。
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統計,全縣耕地總面積為13 694.13公頃,其中灌溉水田8 338.12公頃,望天田3 960.74公頃,旱地1 386.57公頃,菜地8.7公頃。耕地的分布主要受自然條件、人為因素兩大方面的影響,而地形地貌、海拔高程、水利條件、光照溫度等自然條件起著主要作用。
2.1 平耕地的土地利用類型
按地塊坡度類型分,小於2度的耕地為平坡耕地。據土地利用調查資料,慶元縣小於2度的平耕地面積為2 014.63公頃,佔全縣耕地總面積13 694.13公頃的14.7%。根據土地利用的耕地分類,灌溉水田為8 338.2公頃,望天田3 960.74公頃,旱地1 386.57公頃,菜地8.7公頃。
2.2 平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所在的海拔高程分,小於海拔250米的平坡耕地有75.52公頃,海拔高程在250~500米的面積為4 806.97公頃,海拔高程在500~800米的面積有3478.17公頃,海拔高程大於800米的面積為6 790.54公頃。
2.3 平耕地的區域分布
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平耕地的分布比較集中,大多分布在沿溪兩岸和谷口沖積(洪積)形成的平畈及小盆地的底部等。按行政區域分布,主要分布在慶元縣西部地區。
2.4 坡耕地的土地利用類型
坡耕地是指地塊自然大於2度的耕地。按土地利用的耕地分類,望天田3 960.74公頃,旱地1 386.57公頃,菜地8.7公頃。
2.5 坡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所在的海拔高程分,小於海拔250米的坡耕地有73.21公頃,海拔高度在250~500米的面積3 587.22公頃,海拔高度在500~800米的面積有4 890.31公頃,海拔高度大於800米的面積6 790.31公頃。
2.6 坡耕地的區域分布
坡耕地作為慶元縣的主要耕地,無論是平面分布還是垂直分布都比較分散,所有的村莊都有分布,其耕地的質量、耕作條件和產生的效益差異較大。
3 耕地利用現狀及其動態變化
3.1 耕地開發利用及其經濟效益
土地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不能再生、難以替代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而耕地是土地資源的精華,它能為人類提供最為生存的重要必需品——糧食。可以說人類發展的歷史,也是土地利用(耕地開發)的歷史。慶元縣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生息,從事土地開發利用,促進社會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土地管理機構建立後,積極發動、組織、引導和扶持全縣人民開田造地,幾年來,全縣開田造地約2959畝,發放開田造地補助款636.24萬元。
人均土地總量大,人均耕地面積少,是慶元縣的現狀。為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盡可能開墾耕地來種植糧食作物和盡量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所以可開墾成耕地的土地資源不足,耕地的利用率差異較大,水田的利用率相對較高:而旱地大多是坡地,為農民零星自行開發,利用率很低,據土地利用調查統計,全縣旱地的有效利用率為60.6%,其中坡度大於25度的有效利用率僅為50%左右。
耕地總體質量不好,經濟效益較低。在全縣耕地中約有三分之一屬於質量較好的水田,其餘多為抗旱能力、土壤肥力、生產條件等較差的耕地。耕地的經濟效益一是單位面積產量低;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小,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少,工商業經濟欠發達,加之交通條件差,農產品銷售相對難度較大,絕大多數的耕地都是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三是受地理位置的制約,經濟、交通、信息等眾多因素使人的觀念相對落後,也影響了耕地的經濟效益。
3.2 耕地利用變化趨勢
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退化,生產條件改善是目前和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的趨勢。
3.2.1 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是各種建設不可避免地要佔用耕地,據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從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時間內,非農建設佔用耕地共1749.6畝,平均每年佔用17.5畝,今後的一段時間內建設佔用耕地的趨勢是肯定的,其幅度近期有增無減。其次是產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2002年土地變更調查顯示,本年度產業調整減少耕地38.5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經構調整的步伐還會加快。再次是生態退耕和自然災毀要減少耕地,受地形地貌的限制,目前還有一部分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於25度、海拔比較高、且遠離居民點的山區,按有關政策這部分耕地要逐漸退耕還林;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國家發展小城鎮政策的實施,邊遠山區農民向中心村(鎮)集中,部分邊遠地區耕地會人為拋荒;洪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也會不同程度地毀損耕地。
3.2.2 耕地的土壤質量出現衰退
首先,耕地特別是水稻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其熟化程度與土壤肥力密切相關。現在和將來被建設佔用的耕地基本都是地勢平坦、排灌條件好、熟化程度高、離居民點近、生產方便,而且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強的城鎮(村莊)邊沿的優質良田。據變更調查資料,在非農建設用地佔用耕地中,灌溉水田佔75.1%,望天田佔21.3%,其餘旱地為3.6%;新開的補充耕地不能與其相提並論。其次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機肥用量的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作物生產和產量,也降低了地力。再次是工業化進展加快,部分地方的環境污染使耕地質量降低。
3.2.3 生產條件逐漸得到改善
政府對「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視有增無減,對「三農」的投入逐年增加,通過中低產田改造、糧食自給工程、農村土地整理和標准農田建設等工程措施,基本達到路渠配套,田埂順直,農業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今後一定時期內,對生產條件改善將會持續和加強,耕地的生產條件逐步會得到全面改善。
3.3 耕地利用存在問題
耕地利用存在問題主要是:①生產結構比較單一,絕大多數的耕地都是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單一的種植結構影響了耕地的經濟效益;②農民種植農作物的施肥不合理,對耕地重用輕養,造成土壤某些營養元素的缺少,土壤結構破壞,通透性降低,氮磷鉀比例失調,對農作物的生長及其產量造成一定影響,制約了耕地經濟效益的最佳發揮;③耕地保護意識逐漸淡化,隨著國家糧食政策的放寬,糧食可作為普通商品流通,特別是糧食價格的穩定下降,種糧效益不盡人意,農民缺乏種糧積極性,對耕地的需求明顯降低,個別地方出現人為拋荒現象;④近幾年大力發展種植烤煙葉,但經過二三年種煙後的耕地繼續種煙產值下降,易患煙葉病,目前沒有良策對付。
4 耕地後備資源(未利用土地)調查分析
耕地後備資源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通過工程措施和其他手段,能夠開墾或復墾成耕地的、目前未利用的荒草地、鹽鹼地、沼澤地、葦地、灘塗及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災害而造成破壞廢棄的廢棄壓佔地、塌陷地、自然災害損毀地等。根據慶元縣的實際情況,這次調查的重點是可開墾土地的可開墾荒草地和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
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適宜性,注重比較經濟效益,按照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長期目標與近期效益兼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利用相協調等原則,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滿足建設一批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基地的需要,並為慶元縣的耕地佔補平衡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供依據。
按調查資料統計,慶元縣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類型主要是宜開墾水田和旱地,凡有水源灌溉條件的列入可開墾水田的范圍,沒有灌溉水源的為可開墾旱地。其中適宜開墾水田的面積有4523.6畝,佔全縣耕地後備資源的51.8%;適宜開墾旱地的面積有4213.2畝,佔耕地後備資源總數的48.2%,宜開墾水田的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分布較廣。
5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決定因素,調查資料顯示,慶元縣耕地後備資源總體質量差異較大,但都屬於可開發利用的范圍。
5.1 耕地後備資源的自然坡度
坡度是土地資源質量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從一定程度上講,坡度決定著土地資源開發的方向和價值,坡度在25度以上的為禁止開墾區。按自然坡度分析,在耕地後備資源適宜開墾的面積為9062.3公頃。
5.2 耕地後備資源的高程分布
高程直接影響氣溫,慶元縣地勢高低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下降0.52℃,≥0℃積溫減少190℃,≥10℃積溫減少180℃,降雨量增加58毫米,無霜期縮短5天。按海拔高度統計,耕地後備資源<500米的面積為1844.4公頃,佔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的20.4%;海拔500~800米的面積為4271.8公頃,占總面積的47.1%;海拔>800米的面積為2946.1公頃,占總面積的32.5%。
5.3 土壤條件
土壤是土地綜合體極為重要的構成因素,土層厚度、養分含量、質地條件及其他理化性狀是土地質量評定、開發利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根據調查資料,耕地後備資源土層厚度在70~100厘米的面積有5238.3公頃,佔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的57.8%;土層厚度>100厘米的面積3824公頃,佔耕地後備資源的42.2%。耕地後備資源的土壤類型,以紅松泥為主,其次有少量黃泥土和紅紫泥土。
5.4 其 他
水源的灌溉保證率,開墾為水田的都在80%以上,地下水位在1~2米的耕地後備資源有5238.3畝,佔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的57.8%;大於2米的面積有3824畝,佔耕地後備資源的42.2%。
6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及效益分析
6.1 評價原則
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適宜性,注重比較經濟效益,按照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長期目標與近期效益兼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利用相協調等原則,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滿足建設一批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基地的需要,為慶元縣的耕地佔補平衡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供依據。
6.2 評價指標
評價單元為調查各個圖斑,土地利用分類到二級地類,最小上圖面積為2公頃,行政區到村級。
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自然坡度、土層厚度、水利條件、氣溫條件和土壤條件等。自然坡度:分<2度、2~6度,6~15度,15~25度共四種類型,由低至高為適宜性由好到差的次序,>25度為不宜開墾;土層厚度:分<50厘米、50~70厘米、70~100厘米、>100厘米四個檔次,土層越厚宜耕性越好,<50厘米不宜開墾;土壤質地分沙土、沙質土、壤土、黏土,壤土最好,沙質土次之,沙土最差;地下水位:按0.5~1.0米、1.0~2.0米、2.0~3.0米,<0.5米不宜開墾;灌溉保證率:分80%~85%、85%~90%兩個檔次;氣溫條件:海拔500米以下能滿足雙季水稻和一般水果的生長需要,海拔500米以上能滿足單季水稻和一般農作物的需要。
6.3 評價方法
耕地後備資源評價採用主導因素定性為主,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耕地後備資源進行評價。
6.3.1 自然評價
主要考慮自然坡度、土層厚度、水源條件、海拔高度和土壤條件等因素對評價單元的影響,衡量評價單元能夠滿足耕地用途的適宜性程序。
6.3.2 經濟評價
主要包括投入產出分析和邊際分析。投入產出分析是指對耕地後備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每畝的投資額及各項投資比例,以及開發完成後能取得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邊際分析是指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條件和可持續發展對一定區域的幾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判別進行分析,對後備資源開發成耕地及其經濟效果進行評價。
6.3.3 環境評價
分析開發對生態環境有無危害,對生態系統有無破壞,對土地資源有無損害,開發利用後土地資源能否持續利用。
6.4 效益分析
效益是衡量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價值的綜合體現,在效益中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6.4.1 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分析是衡量耕地後備資源投資收益的重要指標,根據慶元縣的實際,現行新開墾一畝水田的投資大約為5000元,開墾一畝旱地的投資大約3000元,這次調查的耕地後備資源屬大面積的地塊,分布相對比較邊遠,開發的投資要高於上述標准。耕地的收益由於種植的作物不同差異較大,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較高,種植糧食作物相對較低,目前耕地平均每畝每年約1500~2000元。按此計算,耕地後備資源面積9062.3畝,開墾成耕地後,每年可增加產值1441~1921萬元。
6.4.2 社會效益
宏觀上講,隨著社會發展,各種建設佔用耕地有增無減,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長期下去將會威及我國的糧食安全,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解決或緩解人地矛盾,保障人類生存的生命線。微觀上,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為經濟建設的各種建設佔用耕地提供耕地佔補平衡,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生產資料。
6.4.3 生態效益
環境問題已越來越受重視,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隨著社會、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態效益將成為各種資源開發利用價值最重要標准。為防止影響環境,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將自然坡度大於25度列為禁止開墾區,耕地後備資源的類型都是未利用土地。
7 實施耕地後備資源可持續利用
耕地後備資源是有限的,如何最有效地、可持續地利用是資源管理部門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7.1 嚴格控制用地規模,合理利用土地
作為職能部門,要履行好審核建設用地規模的職責,防止故意圈地和浪費土地的現象,增強節約用地、合理用地的觀念,盡量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佳效益;對建設必需的用地,盡可能地避開優質耕地,尤其是良田。
7.2 加大開墾和整理的力度,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在政策上首先保證新增耕地面積較大的項目,在此基礎上要鼓勵和扶持農村集體和農民的零星開發,並將此作為耕地佔補平衡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之一,在立項程序、資金和技術上要明確標准並落實到位。
7.3 用好用足政策,收足開發和整理資金並保證專款專用
資金是耕地佔補平衡的最重要保證,尤其對山區縣的地形地勢而言,開發整理成本與其他平原、丘陵地區相比特別高,按現行的政策足額收取耕地開發費來補充被佔用耕地有難度,還需要籌集其他資金來保證耕地佔補平衡。
7.4 搞好開發整理規劃,擇優選擇開發地塊
對山區縣而言,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自然條件(坡度、土壤、水利、交通、高程、溫度等),立項宜先易後難,綜合考慮自然、社會和生態因素,在優先保證耕地數量平衡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耕地的綜合質量。對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目前由於多種原因不宜開發成耕地的,可鼓勵先開發園地。
7.4.1 土地開發整理目標
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宜農未利用的土地資源得到適度開發;土地整理全面有序開展;新增工礦廢棄地得到全面復墾,並逐步提高廢棄地復墾率。確保土地整理開發復墾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合理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7.4.2 總體規劃開發安排
根據土地開發整理供需分析和所要達到的規劃目標,近期(2005年前)土地開發292.82公頃;遠期(2006~2010年)土地開發497.77公頃。同時,慶元縣根據總體規劃開發安排,進行了劃區與項目落實,按照土地開發潛力及分布條件,以村為基本單元,規劃項目落實到鄉鎮、村或個人。
7.4.3 土地開發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領導,設立機構;二是想方設法,多方籌資;三是部門配合,共同協作;四是鄉鎮牽頭,解決矛盾。
7.5 建立完善土地基礎資料的資料庫,做好土地利用調查與規劃資料的銜接
為加強政府職能部門對土地資源管理的權威性,保證各種土地資源數據的科學、合理、高效利用,需對土地資源基礎資料利用計算機建庫管理,通過計算機建庫來完善現有的基礎資料,並銜接基礎資料的利用關系,以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和安全利用。
㈢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研究
耕地後備資源是重要的土地資源,開展耕地後備資源的調查評價研究,是編制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順利實施生態退耕,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的重要保證。
1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概況
吉林省土地總面積為1 911×104公頃,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根據2001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資料顯示,全省有耕地面積557.38×104公頃,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4%,人均耕地0.21公頃(3.2畝)。全省有未利用土地141.12×104公頃(包括葦地和灘塗),占土地總面積的7.4%,人均未利用土地0.05公頃。
根據全國土地資源大調查的部署,依據國土資源部《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的要求,吉林省從2001年5月開始進行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並於2002年5月圓滿完成了該項目。此次開展的耕地後備資源調查,主要是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重點查清集中連片,能夠建立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基地(其中,可開墾土地:丘陵山區大於100公頃,平原地區大於200公頃;可復墾土地:丘陵山區大於60公頃,平原地區大於67公頃)的相對集中連片的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權屬和利用狀況,並進行了適宜性評價。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吉林省能夠滿足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基地規模的調查區有149個,總面積為201851.08公頃。
1.1 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現狀
根據後備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結果,未利用土地中有31×104公頃的宜耕地,占未利用土地的30%,佔全省耕地的5.6%,全省人均耕地後備資源面積擁有量為0.01公頃。通過本次調查,查出吉林省集中連片能夠形成國家級規模的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有19.74×104公頃,佔全省未利用土地的14.5%,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66%,這說明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規模較大,有一多半可以成為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基地。
1.2 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現狀
根據有關調查統計,吉林省有待復墾土地14.57×104 公頃,其中:損毀和壓占的各類廢棄地為2.82×104 公頃,占待復墾土地19.1%;自然災害損毀地為11.93×104 公頃,占待復墾土地的80.9%。通過本次調查評價,查出吉林省能夠達到國家級規模的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有4466.67公頃,占待復墾土地總量的3%,可見吉林省待復墾的耕地後備資源中,能夠形成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基地的並不多,這主要是由於待復墾土地資源分布不集中,而且多數達不到宜耕的評價指標。
表1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匯總表 單位:公頃
2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評價與分析
2.1 耕地後備資源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
本次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是調查與評價同步進行,在調查的同時進行評價,只將宜耕的後備資源作為本次調查的對象。因此,本次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採用的方法是以主導因素定性評價為主,結合專家評判,對耕地後備資源進行宜耕不宜耕的評價。主導因素定性評價採用極限條件法,即把最低的單項評價等級作為總體適宜性等級。專家評判採用特爾斐法,以多數專家集中認定的等級作為總體適宜性評價結果。
根據主導因素的原則,選擇對待開發和待復墾的耕地後備資源宜耕不宜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作為耕地後備資源評價的因子。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評價因子除選擇了自然坡度、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地下水位、沙丘起伏程度、溫度條件和水分條件7項因子外,對於鹽鹼化嚴重的地區,還增加了pH值、鹽漬化程度及鹼化度三項因子,各項因子限制指標見表2。
可復墾土地的現狀類型不同,所選擇的因素指標也不相同。可復墾挖損及塌陷破壞地選擇了地面坡度、挖掘塌陷深度、積水深度、覆土來源保障程度、地下水位5項因子。可復墾壓占破壞地選擇了堆積量、堆積有害物質影響、堆積地面坡度、堆積地面有效土層厚度、復墾水源保障程度5項因子。可復墾自然災害損毀地選擇了坡度、砂石堆積厚度、覆土來源保障程度、灌溉水源保障程度4項因子,各項因子限制指標見表3。
表2 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評價指標表
表3 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評價指標表
2.2 耕地後備資源結構分析
通過本次調查評價,查出吉林省能夠形成國家級基地規模的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為201 851.08公頃,佔全省未利用土地總面積的14.3%,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3.6%,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1%。全省可開墾土地為197 392.77 公頃,佔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的97.8%。在可開墾土地中,可開墾荒草地為 21 591.35 公頃,占可開墾土地的 10.9%;可開墾鹽鹼地為130 990.75公頃,占可開墾土地 66.4%;可開墾沼澤地為 21 510.48 公頃,占可開墾土地的10.9%;可開墾葦地為13 191.69 公頃,占可開墾土地的6.7%;可開墾灘塗為5 421.7 公頃,占可開墾土地的2.7%;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為4 686.8 公頃,占可開墾土地的2.4%(圖1)。全省可復墾土地為4 458.31公頃,佔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的2.2%。在可復墾土地中,廢棄壓佔地為2 841.67公頃,占可復墾土地的 63.7%;塌陷地為 91.19 公頃,占可復墾土地的2.1%;自然災害損毀地為1 525.45公頃,占可復墾土地的34.2%(圖2)。
圖1 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構成
圖2 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構成
從耕地後備資源的權屬性質上劃分,調查區中有集體土地16 0476.17公頃,占調查區總面積的79.5%;有國有土地41 374.91公頃,占調查區總面積的20.5%。
可見,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以可開墾土地為主,在可開墾土地中,可開墾鹽鹼地佔了66.4%,其次是可開墾荒草地和可開墾沼澤地,可開墾葦地、灘塗及其他可開墾未利用土地所佔比重較少。在可復墾土地中,以廢棄壓佔地為主,占可復墾土地的63.7%,其次是自然災害損害毀地,塌陷地所佔比重較小。
2.3 耕地後備資源分布分析
從調查區的分布上看,本次調查共查出149個調查區,涉及9個市(州),35個縣(市、區),其中長春市有19個,調查區總面積為7 422.28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的3.7%;吉林市有調查區15個,總面積為6 431.68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的3.2%;四平市有調查區11個,總面積為10 964.32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的5.4%;遼源市有調查區1個,總面積為220.37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為0.1%;通化市有調查區10個,總面積為975.75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為0.5%;白山市有調查區5個,總面積為647.31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的0.3%;松原市有調查區12個,總面積為8 030.28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的4.0%;白城市有調查區43個,總面積為153 271.03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的75.9%;延邊州有調查區33個,總面積為13 888.06公頃,佔全省調查區總面積的6.9%。
表4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區分布表
表5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一級類分布表
由表4可見,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中有3/4分布在白城市,長春、吉林、四平、延邊等市(州)各佔耕地後備資源的5%左右,遼源、通化、白山等市分布很少,均不足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1%。
從耕地後備資源一級分類的分布上看,可開墾土地主要分布在白城市,總面積為153127.23公頃,佔全省可開墾土地的77.6%,其次是四平市和延邊州,分別為5.6%和6.0%,長春市和松原市分別佔3.6%和4.2%,吉林、通化、白山等地區分布較少,遼源市沒有可開墾土地分布。可復墾土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區,延邊州分布最多,總面積為2 088.58公頃,佔全省可復墾土地的46.9%,其次是吉林市和通化市,分別佔23.6%和15.2%,長春市、遼源市、白山市、白城市分布較少,四平市和松原市沒有較大面積的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表5)。
2.4 重點潛力區開發利用條件分析
根據調查評價結果,本次調查出的耕地後備資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地區,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79.9%。從調查區規模上看,超過3333.33公頃(50000畝)的調查區有9個,其中有8個分布在西部地區白城市,超過6666.67公頃(100000畝)的調查區有3個,全部分布在白城市。可見,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規模上看,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的潛力重點都在西部地區,因此西部地區的土地利用條件對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起著重要作用。
吉林省西部屬亞乾旱地區,該地區氣候特點是氣溫高、光照充足、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多風乾旱,因此,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西部地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根據最新研究資料,白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75×108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量為20.78×108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87.5%;地表水資源量為2.97×108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12.5%。研究資料表明,白城市地下水的綜合補給能力強,而且深層地下水無污染,水質良好,可以做到優水優用。1997年全地區地下水實際開采量為8.27×108立方米,地下水的利用程度達53.74%。可見西部地區水資源利用還有較大的潛力(表6)。
表6 吉林省西部地區多年平均氣溫條件
吉林省西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以鹽鹼地為主,佔耕地後備資源的76.7%。根據吉林省土壤普查資料,西部地區鹽土耕層養分中,有效態氮低於65毫克/千克的臨界值,而有效態磷和有效態鉀均在臨界值以上。鹼土耕層養分中,有效態氮和鉀均超過臨界值,有效態磷偏低,在開發利用時應注意因土施肥(表7)。
表7 吉林省西部地區鹽鹼土耕層養分含量表
3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耕地後備資源是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也是吉林省生態省建設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有效緩沖空間,利用和保護好耕地後備資源,對於提高吉林省的生態保育水平,確保生態安全,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支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3.1.1 可開墾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可開墾土地類型不同,其限制因素亦不同。可開墾鹽鹼地主要以蘇達鹽鹼地為主,其主要障礙因素是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質地黏重,通透性差,土壤pH值高,表層大量鹽鹼富集,阻礙作物生長。可開墾荒草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東部山區是低溫冷害,土層薄,地勢高,坡度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西部平原區為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土壤質地黏重,易沙化鹼化;中部地區則是低窪、坡陡,也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沙鹼化問題。可開墾沼澤地分為山地沼澤地和平川沼澤地,山地沼澤地地勢低窪,地表潮濕積水、土壤冷漿;平川沼澤地地表常年漬水,通體潛育化,多呈不同程度的鹽鹼化現象。可開墾葦地,地面季節性淹水或常年有淺水層,土壤鹽鹼化,與沼澤地相似。可開墾灘塗,常年漬水,排水不夠,鹼性較大,不經改良,無法正常耕種。其他可開墾未利用土地主要是沙地,以風沙為主,只有少部分為沖積沙灘,其主要障礙因素為質地粗,土壤漏水、漏肥,養分容易流失,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肥力差。
3.1.2 可復墾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自然災害損毀地多為洪水沖積過的良田,地勢平坦,土質良好,相對集中連片,但由於水沖沙壓,破壞了耕層。廢棄壓佔地主要分布在東部礦區,類型較多,破壞性質和破壞程度不同,如:露天采礦直接破壞地表土層和植被,礦山開采過程中的廢棄物(尾礦、矸石等)需要大面積的堆置場地,佔用了大量的土地。塌陷地主要是由於地下開采造成的,而在吉林省的礦山開采中,主要以地下開采為主,對建築物、公路、鐵路等設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3.2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
3.2.1 可開墾土地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
可開墾鹽鹼地:土壤的鹽化過程通常伴隨著鹼化過程的發生,鹽鹼共生。鹽隨水來,又隨水去,只要能調節與控制好水的運動,就能調節與控制好鹽的運動。吉林省西部地區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應大力提倡井灌井排,改良鹽鹼地,使水、土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實踐證明,只要採取有效措施,結合鹽鹼地的綜合治理,對於可開墾鹽鹼地的開發利用是可行的。
可開墾葦地:吉林省可開墾葦地大部分處在古河道區域,水源比較豐富,葦地生長的區域周圍,大部分為水田,當地農民有豐富的種植水田經驗,因此,可開墾葦地在進行綜合治理、修建相關的灌排措施情況下,可以開發成水田。
可開墾沼澤地:沼澤地的開發利用問題,主要是水分過多,土壤過濕,土壤通氣不好,地溫低,對植物的養分供給不良。排水疏干是開發利用沼澤地的成功經驗。根據土地適宜性評價,通過採取一定的工程和農業措施,改善土壤條件,可以將可開墾沼澤地開發成水田或旱地。
可開墾荒草地:可開墾荒草地分布較為集中,地塊面積較大或與鹽鹼地、沼澤地及沙地呈復區分布,地勢低平,易於開墾和機械作業,適於開為水田。但荒草地土壤結構差,排水不良,肥力低,不合理開墾易造成土壤沙化或鹽鹼化。可開墾荒草地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後備資源開發難度小,只要在資金、水利設施保證的情況下,是可以開墾為耕地的。
3.2.2 可復墾土地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
吉林省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類型較多,破壞性質和破壞程度不同,因此復墾的難易程度也不相同,所採取的方法亦不同。近年來,吉林省礦山陸續開展復墾工作,土地復墾逐漸被各礦山所重視,並取得了明顯成效。
廢棄壓佔地:主要是因廢渣、煤矸石等工業固體廢棄物及城鎮生活垃圾和廢棄建築物壓占造成的。此類土地需清理廢棄物,恢復地表土層後方可利用。
塌陷地:主要是因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和地下工程建設挖空造成的。此類土地耕層被破壞,需取土填坑,建造耕層後再利用。
自然災害損毀地:主要是土地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洪澇災害頻繁,對農業生產造成破壞。對於損毀較輕的,簡單整治後即可恢復農業生產,損毀嚴重的需要投入較大資金,逐步治理。
3.3 耕地後備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
3.3.1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效益評價
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補充耕地的主要途徑,在保持全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多年來盲目開發行為已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沼澤地、鹽鹼地、沙地開發成的耕地,由於給排水設施不完善,耕種幾年後鹽鹼度增高,造成次生鹽漬化,不但無法續耕種,還喪失了原本可以植樹種草的可能。實踐證明,土地資源的開發,如果開發方式和手段得當,將土地的治理、利用、改造與保護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因此,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依據生態保護和開發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科學開發耕地後備資源,切不可盲目開發。
3.3.2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方向
據有關研究,按吉林省現有耕地面積計算,即使到人口高峰年,也完全可以滿足全省對糧食的需求,因此,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今後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以生態功能建設為主要目標。耕地後備資源中的可開墾土地應作為一項後備資源儲備保護起來,防止沙化、鹽鹼化的進一步加重。中西部平原區,以防治土地荒漠化為目標,著重加強荒草地、鹽鹼地、沙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的保護和治理,恢復西部生態。東部山地丘陵區,以治理水土流失為目標,重點加強對溝谷沼澤等耕地後備資源的保護和治理,恢復各流域濕地生態。對於耕地後備資源中的可復墾部分,應根據占補平衡的要求,復墾整理成耕地,作為今後建設等其他原因佔用耕地的主要補充來源。
4 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合理利用的建議
4.1 加強對耕地後備資源的管理
編制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或整理復墾專項規劃,對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按著規劃統一組織,同時要做好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論證、立項報批、監督檢查和確權驗收工作,對耕地後備資源實行全方位管理。
4.2 加強土地整治,防止耕地後備資源退化
吉林省東部山區多為坡地,是水土流失強度侵蝕區,區內耕地後備資源利用條件相對較差,極易造成土壤面蝕和溝蝕,而使開發利用條件進一步惡化,甚至喪失開發利用的價值。因此要營造和保護自然森林和草地植被,建立永久性植被,採取切實可行的生物和工程措施,加強對東部山區水土流失的防治,防止水土流失的進一步發生,改善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條件。
中、西部地區是吉林省耕地後備資源的主要分布區,近90%的耕地後備資源分布在這里。由於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這里也是全省土地荒漠化、鹽鹼化的主要發生地。如果不注意治理,土地荒漠化、鹽鹼化現象會進一步加重,目前可以開發利用的耕地後備資源將來會變成難以開發或不能利用的土地,使得耕地後備資源最終失去利用的價值。因此要開展土地荒漠化、鹽鹼化等方面的研究,綜合治理土地荒漠化、鹽鹼化現狀,防止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的進一步惡化,有計劃地改變耕地後備資源的利用環境。
4.3 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根據調查研究,造成吉林省後備資源利用過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經濟利益驅動,並且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因此要重視耕地後備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要把開發與保護結合起來,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在土地利用中要牢固樹立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憂患意識,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科學而理智地利用耕地後備資源,減少在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中破壞環境的代價。
4.4 建立和完善耕地後備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法制體系
合理利用和有效地保護耕地後備資源的關鍵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耕地後備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法制體系,通過依法、有序的管理,促進耕地後備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要加強土地執法監督,把違法開發行為列為監督的重要內容。
4.5 建立耕地後備資源動態監測系統
通過監測系統,對全省范圍內的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及時反饋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的變化,並對耕地後備資源的質量變化做出預報、預警,根據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生態環境的變化等信息情況,制定開發復墾計劃、規劃並採取相應的措施。
㈣ 中國廢棄土地與自然、社會經濟因素的關系
氣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等生態—自然條件是影響廢棄土地質量的主要因素,決定著廢棄土地綜合整治的未來導向。准確把握不同類型廢棄土地與主導因子的相關性對於准確評價廢棄土地質量、評定後備耕地資源適宜性、制定合理的後備資源開發戰略意義重大。下文通過不同類型廢棄土地與自然、經濟社會因素的相關性分析,探討廢棄土地分布的一般性規律。
(一)中國廢棄土地數量與氣候因素的關系
前文已經討論了廢棄土地分布與不同氣候帶和地形條件的空間相關性。下文將重點分析不同類型廢棄土地數量與氣候、地形、植被和土壤類型的相關性,進一步探討中國廢棄土地的自然背景。
1. 廢棄土地與氣溫條件的關系
以縣為分析單元,基於空間信息技術獲取縣域氣溫相關因子,包括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0℃積溫和≥10℃積溫。將氣溫因子與各縣不同類型廢棄土地面積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類型廢棄土地與上述 5 種氣溫因子的相關性系數均達到極顯著性水平 ( 表 2 -1) ,說明廢棄土地與氣溫條件具有極顯著相關性,氣溫是廢棄土地整理復墾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從全國尺度來看,除塌陷地對氣溫因素的響應不敏感以外,其他兩種類型的廢棄土地與氣溫條件呈極顯著負相關,隨氣溫增高,廢棄土地呈減少態勢。
表 2 -1 不同類型廢棄土地數量與氣溫因子相關性分析
注: **表示 p <0. 01 水平下相關性顯著; * 表示 p <0. 05 水平下相關性顯著; 下同。
2. 廢棄土地與水資源條件的關系
以縣為分析單元,獲取各縣與水資源條件密切相關的因子,包括年平均降雨量、平均相對濕度、濕潤指數、乾燥度、日照百分比和平均風速。將上述因子與各縣不同類型廢棄土地面積做相關性分析,為廢棄土地整理復墾的水資源分析提供參考。
如表 2 -2 所示,年平均降雨量、平均相對濕度和濕潤指數與廢棄土地均呈極顯著負相關。不同類型廢棄土地均與水資源條件具有顯著相關性。水資源條件越好的地區,廢棄土地面積越小。可見,我國廢棄土地主要分布在水資源條件較差的地區,這對廢棄土地的整治與開發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廢棄土地與乾燥度和日照百分比呈極顯著正相關也說明了這一點。
表 2 -2 不同類型廢棄土地數量與水資源因子相關性分析
( 二) 中國廢棄土地與植被和地形因素的關系
獲取各縣植被條件、高程和坡度等因子,將其與各縣不同類型廢棄土地面積做相關性分析,分析廢棄土地整治與開發的地形條件。分析結果顯示 ( 表 2 -3) ,植被指數與廢棄土地呈極顯著負相關,植被條件越差的地方,廢棄土地面積越大。廢棄壓占破壞地與高程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廢棄壓占破壞地所處海拔相對較高。
表 2 -3 不同類型廢棄土地數量與植被和地形因子相關性分析
( 三) 中國廢棄土地與土壤類型的關系
土壤類型與耕地產能密切相關。分析不同類型廢棄土地的土壤類型,對於准確了解中國廢棄土地質量狀況、合理估計耕地後備資源生產潛力及其綜合整治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將各縣所佔比例最大的土壤類型確定為本縣主導性土壤類型。將某一主導性土壤類型對應各縣的廢棄土地面積進行匯總,所得數值可以大致反映廢棄土地在不同土壤類型上的規模分布。
各主導性土壤類型對應的廢棄土地面積如表2-4所示,廢棄土地對應的土壤類型涉及76個土壤亞類。其中,佔全國廢棄土地總面積1%以上的土壤類型包括潮土、黃綿土、荒漠風沙土、暗棕壤、寒鈣土、鹽化潮土、黑鈣土、潮褐土、瀦育水稻土、砂姜黑土、紅壤、棕壤、山原紅壤、棕黑氈土、鈣質粗骨土、淡栗褐土、灰棕漠土、石灰性紫色土、淋溶褐土、粘盤黃褐土、酸性紫色土、草甸土、暗寒鈣土和黃壤24個土壤亞類,對應面積佔全國廢棄土地總量的88.6%。其中,以潮土為主導性土壤類型的縣市,廢棄土地面積為47134.4hm2,佔全國總量的14.4%;其次是黃綿土,面積34952.3hm2,佔全國總量的10.7%。
表2-4 廢棄土地在不同土壤類型上的分布
續表
( 四) 中國廢棄土地與土地利用的關系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是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土地廢棄過程伴隨著土地利用/覆被的變化。分別研究 1996 ~2000 年間以及 2000 ~2005 年間各縣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規模和速率與廢棄土地數量的相互關系。1996 ~2000 年間,耕地、林地、牧草地變化與廢棄土地數量無顯著相關性。2000 ~2005 年間,牧草地面積變化與廢棄土地數量呈顯著負相關。在此期間,國家加大了生態建設力度,退耕還林還草、生態建設工程等使牧草地面積呈現增加趨勢,隨著牧草地增加,廢棄土地面積明顯減少 ( 表 2 -5) 。
表 2 -5 2000 ~2005 年土地利用變化與廢棄土地數量相關性分析
( 五) 中國廢棄土地與社會經濟因素的關系
選取人口、土地開發技術和強度、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區域耕地和糧食安全狀況相關指標與廢棄土地面積做相關性分析,探討中國廢棄土地分布與經濟社會因子的相互關系,為制定廢棄土地開發戰略、防治土地退化提供參考。
1. 廢棄土地分布的人口特徵
選取 2004 年各縣總人口、農業人口、鄉村勞動力和農業人口比例與不同類型廢棄土地面積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廢棄土地面積與農業人口比例呈正相關,說明農業縣土地廢棄的幾率更高,農業生產活動是土地廢棄的重要誘導因素 ( 表 2 -6) 。
表 2 -6 2004 年人口因子與廢棄土地數量相關性分析
2. 土地利用強度與廢棄土地分布
如表 2 -7 所示,塌陷地分布與人口密度、土地墾殖率等指標關系密切,人口越多,土地墾殖率越高,土地開發強度越大,塌陷地面積越大,說明土地利用強度是誘發土地塌陷的重要因素。
表 2 -7 土地利用強度指標與廢棄土地數量相關性分析
3. 廢棄土地分布的區域經濟背景
廢棄土地綜合整治是集資源、經濟、政策、技術等多元要素為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其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廢棄土地綜合整治與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核心影響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廢棄土地綜合整治與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經濟可行性。下文選擇了總收入、農業收入、凈收入、農業收入比、工業收入比、農林牧漁業產值、農業總產值、林業總產值和農業總產值等相關指標,從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結構、區域農業結構三個方面探討廢棄土地分布的區域經濟背景。
區域經濟水平與廢棄土地規模相關性如表 2 -8 所示,廢棄土地總量和自然災害損毀地與農業收入比呈顯著正相關 ( p <0. 01) ,與工業收入比呈負相關,說明廢棄土地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關,即廢棄土地在農業經濟主導的地區較多,在工業經濟主導的地區較少。
表 2 -8 區域經濟水平與廢棄土地數量相關性分析
4. 中國廢棄土地與區域耕地資源基礎的關系
廢棄土地綜合整治與區域現有耕地資源的規模和質量密切相關。區域耕地資源的稀缺程度和糧食安全的緊迫程度也會影響廢棄土地整治的規模與行為。在耕地資源稀缺地區,農戶耕地資源開發的積極性較高; 與此相比,在耕地資源豐富的地區,政府和農戶開展廢棄土地整治的積極性會有所降低。如表 2 -9 所示,耕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廢棄土地規模較大。
表 2 -9 區域耕地資源基礎與廢棄土地數量相關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