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我國地下有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什麼是高消費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長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我國地下有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29 21:56:44

Ⅰ 我國地下水資源的情況

我國地下水資源及開發情況介紹

水資源與能源、人口、生態環境等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我國,水資源已成為城市建設規劃、工農業生產布局及國土整治規劃的制約條件之一。建國以來,國家有關部門一直重視我國地下水的數量和質量,以期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有利的數據保證。

一、我國地下水資源及開發情況

地下水資源在我國水資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其分布廣、水質好、不易被污染、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正被越來越廣泛地開發利用。尤其在中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許多地區和城市,地下水成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據計算我國可更新地下淡水資源總量為8700億方,占我國水資源總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開采資源為2900億方。微鹹水開采資源130′108m3/a(見表1)。平原區(含盆地)地下水儲存量約23萬億立方米,10米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儲存量相當於840毫米,水層厚度,略大於全國平均降水量648毫米,這個比例與世界地下水儲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國地下水開發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類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廣,資源量最大,開發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數量開發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則最小。在以往調查的1243個水源地中,孔隙水類型的有846個佔68%,岩溶水類型的有315處,佔25%,而裂隙水類型的只有82處,僅佔7%。

從目前的供水情況看,全國地下水的利用量佔全國水資源利用總量的16%,其中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是華北地區,其地下水供水量佔全區總用水量的52%。預計在21世紀,我國淡水資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區仍是華北、西北、遼中南地區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國水資源及人口分布、經濟發達程度、開采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相對於區域我國城市特別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尤為突出。目前全國有近400個城市開采地下水作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資源缺口大約為1000萬方,據不完全統計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過60個,如: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沈陽、濟南、海口、西安、西寧、銀川、烏魯木齊、拉薩等;以地下水與地表水聯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連、哈爾濱、南京、杭州、南昌、青島、鄭州、武漢、廣州、成都、貴陽、昆明、蘭州、長春、上海等。

目前城市地下水資源遭受污染的情況較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36個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包頭、長春、鄭州、鞍山、太原、沈陽、哈爾濱、北京、西安、蘭州、烏魯木齊、上海、無錫、常州、杭州、合肥、武漢等城市。主要污染源均為工業和生活污染,局部農業區地下水也受到污染,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區的污灌區,目前有污水灌溉農田2000多萬畝,直接污染了地下水,也有的還受到農葯和化肥的污染。

二、城市開發利用分布特徵

1、地下水水資源分布及人均佔有量呈現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南方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約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總量的71%,而佔全國國土面積60%的北方地區僅佔到29%,尤其是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面積的西北地區,地下水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分別為1100′108m3/a和300′108m3/a,只佔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和開采資源量的13%,但地下水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卻分別為2600′108m3/a和800′108m3/a,約佔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和開采資源的30%。

此外,受各地人口、耕地和經濟發達程度的不一,各地的人均、畝均地下水資源佔有量有較大的差異。其中以華北片、東北片佔有量最小,人均地下水天然資源量佔有量分別為351 m3和545 m3,畝均地下水資源量分別為228 m3和219 m3。東南和中南片地下水佔有量僅高於華北、東北片。地下水資源佔有量最高的是西南和西北片,西南片的人均地下水資源佔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畝均地下水天然資源佔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人均、畝均地下水資源平均佔有量的差異對各地經濟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

2、北方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

首先,地下水是北方地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中,地下水佔80-90%,農業用水中,地下水平均佔38%左右,其中河北省佔75%,山西和河南省都在50%以上。

其次,在城市供水結構上,北方地區地下水所佔份額較大,如山東省城鎮工業及生活用水中地下水供水比例高達95%,在河南省17個省轄市中有14個城市地下水的供水比例超過50%。在北方17省以地下水作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中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是城市的唯一供水水源,而鐵嶺、錦州等城市的地下水的供水比例也超過80%。

此外,北方地區的城市地下水開采強度也普遍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華北地區地下水開采程度最高,河北省高達126%,北京109.38%,其它省(區、市)都在70%以上,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處於超采或嚴重超采狀態,(據統計地下水的實際開采量與允許開采量之比大於1的城市已超過百餘個,如山東省的淄博、煙台、濰坊等城市其地下水的實際開采量與允許開采量之比均已大於1),其中,呼和浩特是以地下水為唯一供水水源的城市,該市開采總量為18351萬方/年,而該地區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為9478萬方/年,開采量占可采量的193.6%,區內已嚴重超采。

3、南方地區地下水開采程度較低,開發利用的潛力較大。

南方地區雨量充沛,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區內的大中城市多以地表水為主要供水水源或以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供水,除個別城市外,地下水供水比重較低,如長沙、岳陽、昆明、南寧等其地下水供水比例均在20%以下。同時,目前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一般較低,地下水資源可采餘量較大,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如廣西的南寧、玉林等城市,地下水的開采量僅占其可采量的15%左右。

4、因地區間開采程度不平衡,引起局部超採的現象較為普遍。

在許多地區和城市,雖然總體上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量並未超過允許開采量,但由於地區間開采程度不平衡造成,導致局部開采強度分布不均,特別是城區及局部地段過量集中開采,開采強度過大,導致過量開采,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例如,在北方地區雖然有37個地市處於嚴重超采,但仍有1027.16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剩餘量,尚有較大潛力可挖。而在城市中這種現象也極為普遍,如濟寧地下水資源相對比較充沛,但在建城區水源地由於日開采34.5萬方/天,超過允許開采量22萬/天,從而造成局部地區嚴重超采,產生地面沉降及水質污染問題。

5、地下水使用中城市生活用水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目前城市地下水的使用主要包括為工業、農業及生活用水三個方面。以往工農業用水往往占據主要部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由於許多地表水飲用水源容易遭受外界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鎮居民對飲用優質地下水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使得城鎮用水中生活用水的比例正逐步增大的趨勢。如福建省福州市及浙江省的部分城市等都出現類似現象。

三、城市地下水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農業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將逐年增加,這對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大中城市本已十分嚴峻的水資源的供需形勢帶來更大的壓力,如甘肅省天水市目前地下水可采量僅為8957′104m3/a,而其城市發展規劃預測城市總需水量達33154′104m3/a,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水資源已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制約因素。

2、不合理的開采布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部分城市由於缺乏科學合理開采布局和調蓄,各地區開采程度很不平衡,使得有限的地下水資源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造成有些地區嚴重超采,而有些地區則尚未合理開發。

3、持續過量開采,降水漏斗不斷擴大

由於持續高強度的過量開采,使得地下水資源不能得到及時補充,使得降落漏斗不斷擴大,甚至造成含水層的疏干。石家莊市由於長年過量開采地下水降落漏斗逐年擴大,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9年為36.06m,99年已發展到為39.98m,並形成區域性水位下降。西峰市的十里灣水源地超采極為嚴重,其允許開采量為24.7′104m3/a ,而實際開采量達到206′104m3/a,是可采資源量的7倍,其開采是不斷清耗靜儲量的疏乾式開采,如不控制,含水層面臨疏乾的危險。

4、地下水資源浪費嚴重

城市遠近郊區農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浪費問題最為突出,北方地區每年灌溉用水約1400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左右。多數地區保持傳統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額居高不下,華北還有許多地區毛灌溉定額維持在400—600立方米/畝.年,西北內陸盆地有的高達700—1000立方米/畝.年,大水漫灌,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40%。我國工業用水量的浪費也很大,大部分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平均在30—40%,遠低於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

5、地下水污染較為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業「三廢」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這些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環境,構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而過量開采造成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客觀上為廢污水的加速入滲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發現水質污染的地區及城市已有136座,其中污染較為嚴重的有包頭、沈陽、蘭州、西安等城市。

四、過量開采引發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

由於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與不合理利用,不僅加劇了供需矛盾,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有:

(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由於超量集中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含水介質壓密所至,在我國地面沉降比較嚴重的有北方的天津、滄州、西安、太原、南方有上海、阜陽市以及蘇錫常地區。

(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岩溶水分布地區,特別是城市地下水集中開采局部地段較為多見。地面塌陷問題在我國分布較廣,但受岩溶水分布的控制,南方的發生率高於北方,在南方地面塌陷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有水城、遵義、咸寧、黃石、湘潭等地,北方有臨沂、泰安、棗庄等。

(3)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我國沿海城市地區,主要是由於大量開采地下水以後,引起海入回灌,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主要有遼寧的大連市、河北的秦始島市,山東的青島市、福建的廈門市以及廣西的北海等。

此外,由於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還有地裂縫、礦區地質災害等。

自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網

Ⅱ 中國的地下水詳細資料

依據地下水的賦存、分布狀態分類,結合我國地下水的賦存、分布特點,並考慮分類描述的通俗性編制而成,將全國地下水類型劃分為平原—盆地地下水、黃土地區地下水、岩溶地區地下水和基岩山區地下水四種。
平原—盆地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賦存於鬆散沉積物和固結程度較低的岩層之中,一般水量比較豐富,具有重要開采價值,分布於我國的各大平原、山間盆地、大型河谷平原和內陸盆地的山前平原和沙漠中,主要包括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塔里木盆地、准葛爾盆地、四川盆地、以及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關中盆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島等地區。我國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積273.89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28.86%;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1686.09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47.79%。
黃淮海平原是我國第一大地下水富集區。評價區面積24.13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2.64%,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373.37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10.58%,范圍包括北京市南部、天津市大部、河北省東部、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三江-松遼平原是我國第二大地下水富集區。評價區面積34.2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3.74%,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306.4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8.68%,范圍包括黑龍江省的大部、吉林省西部、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地區。
黃土地區地下水。黃土地區地下水是平原-盆地地下水的一種,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陝西省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西省西部和甘肅省東南部地區,即日月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的黃土高原地區。黃土地區地下水主要賦存於黃土塬區,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塬區,地下水比較豐富,具有供水價值。評價區面積17.1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1.81%;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97.44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3.0%。
岩溶地區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賦存於碳酸鹽岩(石灰岩)的溶洞裂隙中,其賦存狀態取決於岩溶發育程度。我國碳酸鹽岩分布較廣,有的直接裸露於地表,有的埋藏於地下,不同氣候條件下,其岩溶發育程度不同,特別是北方和南方地區差異明顯。我國岩溶地區地下水分布面積約82.8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8.73%;岩溶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870.02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26.7%,開發利用價值非常大。
北方岩溶區主要包括京-津-遼岩溶區、晉冀豫岩溶區、濟徐淮岩溶區,分布與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遼寧、天津等省(市、區)的部分地區。北方岩溶地下水具有集中分布的特點,往往形成大型、特大型水源地,成為城市與大型工礦企業供水的重要水源。南方岩溶區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和廣東、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南方岩溶地下水主要賦存於地下暗河系統里,地下水補給充沛,但地下水地表水轉化頻繁,岩溶地下水難以被很好的開發利用,往往形成「一場大雨遍地淹,十無雨到處干」的特殊乾旱局面。
基岩山區地下水。廣泛分布於岩溶地區以外的其它山地、丘陵區,地下水賦存於岩漿岩、變質岩、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等岩石的裂隙中,是我國分布最廣的一種地下水類型。基岩山區地下水只有在構造破碎帶等局部地帶富水性較好,大部分地區水量較貧乏,一般不適宜集中開采,但對山地丘陵區和高原地區的人、畜用水有重要作用。山區地下水分布面積約574.9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60.60%;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971.67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27.54%。 地下水補給豐富區。單位面積地下水補給量大於50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廣東省、湖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部分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四川省、台灣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也有零星分布。地下水資源補給豐富區的面積約18.5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96%。
地下水補給較豐富區。單位面積地下水補給資源量20—50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分布在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福建省、貴州省和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江蘇省、重慶市、山東省、遼寧省、北京市、湖南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也有分布。地下水資源補給較豐富區的面積約137.6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4.51%。
地下水補給中等區。單位面積地下水補給資源量10—20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的黃淮海平原區、南方地區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地的岩溶石山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的平原河谷地帶也有分布。地下水資源補給豐富區的面積約178.3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79%。
地下水補給較貧乏區。單位面積地下水補給資源量小於5—10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從東部沿海地區到西部內陸地區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區,范圍幾乎涉及全國所有省份,主要包括東北三省、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重慶等省(市)的丘陵山區,其它省份也有零星狀分布。地下水資源補給豐富區面積約236.0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24.87%。
地下水補給貧乏區。單位面積地下水補給資源量小於5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分布在我國西北的絕大部分地區、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南的部分地區,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的大部分地區,青海省、山西省、河北省、西藏自治區的也有分布。地下水資源補給豐富區面積約378.3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39.87%。全國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量3527.79億立方米/年,現狀(1999年)實際開采量1058.33億立方米/年,地下淡水剩餘量為2469.45億立方米/年。從全國總的來看,地下淡水剩餘量還比較多,占可開采資源量的70%。但地下淡水剩餘量的分布極不均一,北方地區剩餘量為744.77億立方米/年,南方地區餘量為1724.69億立方米/年,分別佔全國地下水淡水剩餘量的30.2%和69.8%,占當地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48.5%和86.8%。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的許多地區地下水超采;「三北」地區北部的廣大地區地下水開采潛力較小;東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江漢平原、巴顏喀拉山區、以及南方的部分地區,地下水開采潛力中等;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地下水開采潛力較大或大。
超采區。地下水開采潛力小於0,需要採取調整開采布局、調引客水補源、推行節約用水等措施,緩解地下水緊張矛盾。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上海市、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哈密、吐魯番等地區,遼寧省的營口、鐵嶺等地區及台灣省。地下水超采區面積62.3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6.6%。
基本平衡區。地下水開采潛力0—1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不能盲目擴大開采。北方地區應該把這部分水留作生態用水。主要分布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的北部,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的大部分地區,甘肅省的酒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江西省、福建省的部分地區。地下水采-補平衡區面積273.6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28.8%。
開采潛力較小區。地下水開采潛力1—5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區,可適度開發利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重慶、福建的大部分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松嫩、松遼平原區,以及雲南、貴州、湖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地下水開采潛力較小的地區面積429.8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45.3%。
開采潛力中等區。地下水開采潛力5—10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區,可以適當增加地下水開采強度,減少地表水的利用。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包括四川省、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的大部分地區,北方地區僅在三江平原等局部地區分布。地下水開采潛力中等區面積100.5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0.6%。
開采潛力較大區。地下水開采潛力10—20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區,應該鼓勵開發利用地下水,充分利用地下水水質優良、動態穩定和多年調節的特點。主要分布在長江沿岸、淮河沿岸和華南地區,包括江蘇、安徽、廣東、海南省的大部分地區,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也有零星分布。地下水開采潛力較大區面積47.70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5.0%。
開采潛力大區。地下水開采潛力大於20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的小部分地區。雖然這些地區地下水開采潛力大,但由於降水充沛,地表水豐富,社會經濟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不高,地下水開采潛力的實際價值不大。地下水開采潛力大區面積4.82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5%。地下水按礦化度劃分為四類:(1)淡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2)微鹹水,礦化度1-3克/升;(3)半鹹水,礦化度3-5克/升;(4)鹹水,礦化度大於5克/升。
淡水分布區。分布於我國的廣大地區。地下淡水分布區的面積約810.6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85.39%;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量為3527.78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94.67%。
微鹹水分布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山西省、陝西省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區。地下微鹹水分布區的面積約53.92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有的5.68%;地下微鹹水可開采資源為144.02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3.87%。
半鹹水、鹹水分布區,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許多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的部分地區,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的濱海部分地區。地下半鹹水、鹹水分布區面積約84.7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有的8.93%;可開采資源量為54.46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1.46%。地下水污染在我國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近一半的城區地下水污染呈加重趨勢,並從點狀污染有向帶狀和面狀污染發展。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和郊區的地下水排泄區,地下水污染最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地下水污染表現為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

Ⅲ 我國水資源分布情況

1、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

2、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

3、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

水資源分布現狀: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地區。

中國水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較為常見。

Ⅳ 中國現在的水資源有多少

我國水資源分布現狀:

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約6萬億立方米,其中約3.2萬億立方米左右通過土壤蒸發和植物散發又回到了大氣中,餘下的約有2.8萬億立方米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這就是我國擁有的淡水資源總量。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地區。

中國水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較為常見。

Ⅳ 地下水和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是在地殼淺部岩石空隙中廣泛分布的一種水體。這一部分水體主要集中於地面以下800 m深度內,但是在1 000~3 000 m深度內也有少量分布。地下水是地球水圈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全球水循環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全球淡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地下水埋藏分布條件和運動規律復雜,難以准確查明,因此對於全世界的地下水資源量,遠不如「地表水資源」統計的那樣准確。聯合國水會議文件(1977年),關於全世界水資源概況中僅列出了世界各大洲以平均年地下水更新量表徵的地下水天然資源量(表2-3),從統計資料可知,全世界陸地上的地下水天然資源總量為133 200×108 m3/a,其中南美洲、亞洲和澳洲相對較貧乏。

對於我國的地下水資源總量和各大水系流域的分片地下水資源量,我國的水利部門和地質部門都進行過計算。水利部門1980年公布的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7 180×108 m3/a(其中地下水與河川徑流量的重復水量有6 888×108 m3/a)。從流域看,長江流域的地下水資源最豐富(佔全國總量的27%),其次是西南地區的諸水系和珠江流域,黃河與海河流域以及遼河流域地下水資源均比較貧乏(表2-5)。

我國地質礦產部門公布的我國地下水資源總量為8 720×108 m3/a,比水利部門的統計大980×108 m3/a。原地質礦產部門統計的三大類地下水資源量分別是:孔隙地下水資源2 503×108 m3/a,裂隙水資源4 178×108 m3/a,岩溶水資源2 040×108 m3/a。

無論是水利部門還是地礦部門公布的地下水資源量,實際上都是地下水的天然資源量。因此,實際上可供開採到的資源量(或稱可開采資源量)要比這個數字小很多。對於孔隙地下水區,開采資源量一般只有天然補給量的50%~60%;裂隙水區由於資源分散,且開發難度大,其可開采資源量一般只有天然補給量的20%~30%;岩溶水可采資源所佔比重相對較高(60%~80%)。因此我國的地下水資源是相對不足的。在目前全國地下水年開采量不足800×108 m3/a的狀況下,我國主要平原區的地下水已入不敷出,出現了區域地下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的現象。

Ⅵ 我國礦產資源有哪些

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可燃有機礦產,和地下水四類
我國已發現礦產171中,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56中,其前置價值據世界第三位.
稀土金屬,鎢礦,錫礦,鉬礦,銻礦,鉍,硫,菱鎂礦,硼,煤等均居世界前列(總量)還有鋅,鈦,釩.
但是銅,鉀鹽,金剛石,硼,石油,天然氣短缺

Ⅶ 中國有哪些礦產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對礦產資源的大規模勘查,到1990年年底,中國已發現162個礦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48個。主要有:

① 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等。

② 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等。

③ 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銅、鉛、鋅、鋁、鎢、錫、鎳、鉍、鉬、鈷、汞、銻、金、銀、鉑等。

④ 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鈮、鉭、鋰、鈹、稀土族元素、鍺、鎵、銦、鎘、硒、磅等。

⑤ 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 硅石、菱鎂礦、耐火粘土、 螢石、鑄型用砂、高鋁礦物原料等。

⑥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 硫鐵礦、 自然硫、磷、鉀鹽、鉀長石、明礬石、 硼、芒硝、天然鹼、 重晶石、鈉硝石等。

⑦ 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雲母、石棉、高嶺土、石墨、石膏、滑石、水泥用原料、陶瓷粘土、磚瓦粘土、玻璃用砂、建築用石材、大理石、鑄石用玄武岩、珍珠岩、 沸石、蛭石、 硅藻土、膨潤土、葉蠟石、剛玉、天然油石、玉石、瑪瑙、金鋼石、冰洲石、光學螢石、藍石棉、壓電水晶等。

⑧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把地下水、地熱等也列為礦產管理。

中國礦產資源的不斷發現及其地質分布規律中國的許多礦產資源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作有規律的分布,如:雲南東川銅礦、個舊錫礦、湖南錫礦山的銻礦、貴州汞礦、華北地區的煤礦、東北地區的煤礦、新疆的煤礦、鞍山的鐵礦、江西的鎢礦、新疆阿爾泰的稀有金屬礦等。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期,根據已掌握的一些礦產的形成和分布特徵,相繼擴大或發現並勘探了一批新的礦產資源產地,如: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四川西昌攀枝花的釩鈦磁鐵礦,北京和冀東地區的鐵礦,白雲鄂博稀土及鐵礦,貴州六盤水地區的煤礦,東秦嶺、伏牛山地區的鉬礦,西南及中南地區的磷礦,祁連山地區的銅、鎳礦,新疆、陝、甘、寧地區的油田,松遼平原的大慶油田,渤海灣、河北、山東及江漢地區的油田等。70年代中期以來,又在遼寧復州灣發現了與山東魯南地區類似條件的原生金剛石,在膠東半島擴大了金礦的遠景,肯定了西藏昌都地區以銅為主的多種金屬成礦帶和西藏的鉻鐵礦遠景,在江西、江蘇、安徽發現了鹽礦,在山東、南京、吉林等地發現了石膏礦,在南海與東海相繼發現了工業油流等等。

Ⅷ 我國人均水資源大約多少立方米

我國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是180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m³,居世界第五位。我國2014年用水總量6094.9億立方米,僅次於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由於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2100m³左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另外,中國屬於季風氣候,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南北自然環境差異大,其中北方9省區,人均水資源不到500立方米,實屬水少地區;特別是城市人口劇增,生態環境惡化,工農業用水技術落後,浪費嚴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貧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瓶頸。

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8)我國地下有多少資源擴展閱讀:

我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中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佔世界第5位,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中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

當前中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中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建國以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大的成績。在城市供水上,當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統,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0萬噸,年供水量100多億立方米;

城市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自備水源的日供水能力總計為6000多萬噸,年供水量170億立方米;在7400多個建制鎮中有28%建立了供水設備,日供水能力約800萬噸,年供水量29億立方米。



Ⅸ 中國地下有多少石油儲存

我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 。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 較豐富」的國家.石油儲量,中國石油儲藏量增加了25%。
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發現石油儲藏量達到40億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該公司去年據報發現了五億二千萬噸石油儲藏量。
中國國家媒體周五(2月11日)報道說,中國兩家最大石油公司在2004年又發現了八億五千萬噸另一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發現了三億二千八百萬噸石油儲藏量。
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說,這兩家公司去年還探明4220億立方米天然氣儲藏量。
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率達9.5%, 為1996年來增幅最大一次。由於經濟發展,中國三分之二省份缺電,能源短缺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中國原油消耗量去年為二億八千八百萬噸,今年將達到三億二千萬噸,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由於對原油需求猛漲,中國石油公司從塔里木盆地,東至渤海灣,到處勘探石油儲藏。
中國一直在爭取從俄羅斯進口更多的石油,目前為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48項投資合作協議。去年該公司在海外獲得了一千六百萬噸石油的權益。
該公司最大的一個海外舉動就是鋪建一條1000公里的哈薩克-中國石油管道,耗資七億美元。這條管道建成後年輸送量為一千萬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在委內瑞拉建設一個石油提煉廠,每年可提煉650萬噸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