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東北開發了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酷炫的小工具有哪些 2025-05-20 20:56:14
為什麼石油是噴出來的 2025-05-20 20:53:09

東北開發了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02 15:38:45

❶ 東北地區能源礦產資源主要有

①東北地區的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等金屬及 煤、石油等能源資源.
②東北地區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佔主要地位,縱橫交錯的鐵路連接著全區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同時南部瀕臨黃海、渤海,海運交通便利.
③遼中南工業區人口集中,城市密集,造成本區能源、水源、交通緊張,污染嚴重.
④經過多年的開發,東北地區的一部分礦產資源日益減少,許多工礦城市面臨著資源不足的嚴峻挑戰.近些年來,立足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背景,東北許多工礦城市著力實施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發展新型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積極治理污染,促進重工業、輕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故答案為:①鐵;錳;鉻;煤;石油;②鐵路發達;海運便利;③城市;④D.

❷ 東北有哪些礦產資源

黑龍江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4種.佔全國已發現234種各類礦產的57.2%。已查明儲量的礦產有87(新增菱鎂礦)種,佔全國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種數(2l5種)的37.7%。保有儲量位居全國首位的有10種,即:石油、晶質石墨、顏料黃黏土、長石、鑄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火山灰、水泥用大理岩、矽線石、錸礦;位居第2位的有2種,即:玻璃用大理岩、浮石;位居第3位的有6種,即:硒礦、珍珠岩、玻璃用脈石英、陶粒用黏土、制灰用石灰岩、泥炭;占前10位的礦產有42種。全省鐵、銻、鎳、鈷、硼、螢石、石棉、磷礦、硫鐵礦、鉀等成礦地質條件較差,資源可利用程度低,自給率不足。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的特點是品種齊全、儲量豐富,但開發程度低,市場化程度低。黑龍江省是礦業大省,但礦業發展不平衡,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煤炭、黃金及部分非金屬建材礦產為開發重點,其他礦產資源分布廣泛又相對集中。石油、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松遼盆地的大慶一帶,煤炭分布在東部的鶴崗、雙鴨山、七台河和雞西等地,有色金屬、黑色金屬主要分布於嫩江、伊春和哈爾濱一帶,金礦產於大、小興安嶺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區,非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

吉林省礦產資源品種較多。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蘊藏量大,許多礦產儲量居於全國前列,能源礦產佔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屬和化工原料礦產也有一定儲量。
(一)能源礦產
煤炭 吉林省煤炭資源分布較廣,全省三分之二的縣、市有煤,主要集中在通化、舒蘭、琿春、遼源等市、縣。油頁岩產地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松遼、樺甸、羅子溝三個盆地,儲量相當於全國儲量一半以上,具有較大的潛在優勢。
石油 吉林省石油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南部。列全國第八位。
(二)黑色金屬礦產
鐵 吉林省鐵礦儲量比較集中。在全國居中下。主要分布於東部山區,有樺甸縣老牛溝、渾江市板石溝、敦化市塔東等3處大型礦床和通化市四方山、和龍縣官地、通化市七道溝、渾江市大栗子、七道溝、渾江市青溝等6處中型礦床。 釩 主要產地為敦化市塔東礦,保有儲量31.97萬噸,居全國第八位。
(三)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
銅 全省有銅礦產地31處,總保有儲量84.4萬噸,居全國第十四位。主要礦床有永吉縣大黑山,琿春縣小西南岔,磐石縣紅旗嶺、通化縣赤柏松等。 鎳 全省有鎳礦產地8處,保有儲量35.3萬噸,約佔全國儲量4。7%,居第三位。主要礦床有磐石縣紅旗嶺,通化縣赤柏松.蛟河縣漂河川等。 鉬 全省有鉬礦產地6處,總保有儲量109.81萬噸,約佔全國儲量20%,居第二位。主要礦床有永吉縣大黑山等。金 全省列入儲量表產地24處,主要分布於東部山區,產地有永吉縣大黑山、琿春縣小西南岔、樺甸縣夾皮溝、板廟子、安圖縣海溝、汪清縣刺蝟溝、汪清縣金倉、琿春縣柳樹河子等。鍺 主要產於九台縣營城礦,保有儲量398。5噸,佔全國儲量1l%,居第三位。鎵 全省有鎵礦產地兩處,一處為永吉縣大黑山,一處為樺甸縣西檯子,保有儲量1.6678萬噸,佔全國儲量22%,居第二位。錸 主要產於永吉縣大黑山礦,保有儲量13.1噸,佔全國儲量9.2%,居第三位。
(四)非金屬礦產
吉林省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有40多種,可供開發利用的礦地700餘處,有遠景的礦點還要多得多。非金屬礦產在吉林省礦產資源中比重較大,而其中硅灰石、硅藻土和膨潤土具有優勢。
硅灰石 是吉林省有發展的礦種之一。已探明儲量2000萬噸,預測儲量4000萬噸,佔全國儲量97%。礦石質量較好,有害雜質含量低。主要分布在磐石縣長崴子、梨樹縣大頂山、龍井縣大灰溝等3個地區。
硅藻土 是吉林省地質儲量很大的礦產,預測儲量3億噸,居全國第一位。而且質量好,名列世界前列,屬國內優勢礦產,在國際市場很有競爭能力。主要分布於長白縣馬鞍山、敦化縣秋梨溝、高松樹等地。
膨潤土 已探明儲量4041.9萬噸,預測儲量豐富,居全國第一位。近年內發現的鈉基膨潤土礦已開始應用於鋼鐵工業,用處廣,需要量大。主要分布於九台縣和公主嶺市。儲量較大的是公主嶺市劉房子膨潤土礦和九台縣銀礦山膨潤土礦。長春市郊區石碑嶺煤礦、羊草溝煤礦也勘探出膨潤土,儲量亦很豐富。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非金屬礦產儲量居於全國前列。如沸石礦、石墨礦、滑石礦、大理岩礦、石灰岩礦、硼礦、石榴石礦、耐火粘土礦、水泥粘土礦、火山楂礦和浮石礦,等等。

遼寧礦產資源截止1999年底,已發現各類礦產110多種,礦點以上產地2000多處,探明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菱鎂、硼、鐵、金剛石等7種。
遼寧省礦產資源具有四個基本特點。一是礦產資源較豐富,配套性好;平均每萬平方公里有大中型礦產地36處,是全國平均密度的兩倍多。鋼鐵工業中所需的主元素礦產和輔助原料礦產、能源礦產基本配套齊全。二是礦產地集中,便於規模開發;石油、天然氣集中在盤錦、沈陽;鐵礦95%分布在鞍山、本溪和遼陽市;菱鎂礦主要在鞍山和營口;滑石80%在鞍山;硼礦的98%在丹東;金剛石在大連。三是共、伴生礦產多,綜合利用價值大;有色金屬礦產,硼鎂鐵礦和磷鐵礦等多為共、伴生礦產,伴有多種有益元素,尤其是伴有稀散元素礦產。四是埋藏淺,適宜露天開采;煤、鐵礦產中有全國著名的撫順、阜新、本溪、鞍山等露采礦山。
遼寧在世界上具有優勢的礦產主要有菱鎂礦。 菱鎂礦質地優良、埋藏淺,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25.6億噸,分別佔全國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
在全國具有優勢的礦產主要有硼、鐵、金剛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種。
硼礦共、伴生礦物多、品位較低,保有資源儲量(B2O3)2630.0萬噸,佔全國的56.4%
鐵礦以貧礦為主,多可露天開采,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110億噸,佔全國的24.0%,居全國首位。
金剛石質量較好,但品位偏低,保有資源儲量金剛石2029354克,佔全國的51.4%。
滑石質量上乘,馳名中外,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4791.2萬噸,佔全國的20.1%,居全國第二位。
玉石以質地細膩,色澤艷麗,晶瑩剔透而聞名遐邇,被確定為主要候選「國石」。保有資源儲量9.4萬噸。居全國第二位。
石油剩餘可采儲量19558.0萬噸,佔全國的7.9%,居全國第四位。
具有比較(區位)優勢的礦產主要有:煤、煤層氣、天然氣、錳、鉬、金、銀、熔劑灰岩、冶金用白雲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岩、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種。

❸ 我國東北地區含著哪些資源

東北地區的資源豐富,對於發展重工業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東北地區位於我國東北的角落上,是我國的雞頭位置。東北地區的面積非常大,氣候條件也相對復雜和多樣化。東北的絕大部分都是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呈現出典型的季風性特點,降水比較集中在夏天時候。但是由於處於緯度比較高的地區,所以東北的冬天特別寒冷,常常能夠達到半年還久。受到這種氣候的影響,東北的有些地方的熱量不足,達不到發展農業的基本要求。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氣候,使得東北地區的林業特別發達。冬天的時候,由於氣溫比較低,天氣比較寒冷,東北經常下大雪,這樣就能夠儲存大量的雪水,為樹木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水資源,非常有利於當地林業的發展。除了東北地區各大山脈中自然生長的植被以外,當地的政府還投資進行了大量的人工種植以減輕大量的砍伐樹木對於生態平衡的破壞。
如果用一句話還形容東北地區的話,有一句話非常的合適,那就是山環水繞了。在東北地區,有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兩個大山脈為東北地區提供了大量的森林資源。除了這種豐富的山脈和植被資源,東北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和南方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文特點不一樣,東北地區的水資源呈現出大開大合的特點,以大江和海洋為主。在東北地區最出名的三條河流就是黑龍江、烏蘇里江以及鴨綠江。這些河流對於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一方面為農業、工業以及林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水資源。另一方面在這些河流的作用下,沖擊形成了東北地區比較主要的平原,例如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等等都是在河流的沖擊作用下形成的。雖然說森林資源和水資源都處於全國的領先水平,但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資源還是礦產資源。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呈現出三個特點,一個是儲量豐富,一個種類齊全,還有一個就是埋藏不深、易於開采。東北地區的礦產有石油、鐵礦、銅礦、鉬礦以及金礦等等。

❹ 東北人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當地的資源情況如何

說到“東北人窮”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看法,那到底為什麼呢,我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是東北交通不便,二是可種植土地較少,三是冬季時間太長、溫度太低,不能長時間生產工作。

而當地的資源情況並不樂觀,像以前還有大量的煤礦和木材進行開發,但現在煤礦基本枯竭,東北開採的煤礦還不夠東三省使用,而木材方面呢,東北多地區已經開展護林工作,木材無法繼續開采,當地可開發資源也已經基本沒有了,只剩下傳統製造業、養殖業、種植業在支撐。

東北雖然已經沒有多少自然資源了,但東北有著其他地區沒有的特產,例如人參、鹿茸、松籽等等,這些都可以讓東北人致富,而且這些特產在其他地區還都比較受歡迎。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東北的交通也在慢慢變好,以前的盤山公路已經變成了高速公路,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而我們東北已經修好路,下面就是勤勞的東北人慢慢致富了。

那麼你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❺ 請列舉東北地區的珍惜動植物和礦產資源各有哪些

野生動植物:
吉林省山地資源豐富,尤以長白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為最。長白山區有植物資源23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900多種。葯用植物多達870餘種,可食用的植物200多種。可供工業利用的優良樹種有紅松、長白松、魚鱗松、水曲柳、黃菠蘿、核桃楸、紫椴等。山葡萄、五味子、越桔、山楂等是釀酒原料。野生蜜源植物達300多種。擁有陸生動物資源達437多種,其中珍貴的皮毛動物有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東北虎、金錢豹、花尾棒雞等;名貴葯源動物有馬鹿、麝、熊、獾子、田雞、林蛙等;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的有野豬、狍子、山雞等。
珍奇特產:
吉林省是聞名中外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的故鄉,人參、鹿茸的產量居全國之首。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700多種。可利用的葯用植物滋哺品的植物70多種,食用菌類80多種。靈芝、天麻、不老草、北芪久負盛名,松茸、猴頭蘑、田雞油等特產品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
森林資源:
吉林省是中國的重要林業基地,森林覆蓋率高達42.5%。現有活立木總蓄量86089萬立方米,列全國第6位。長白山區素有「長白林海」之稱,是中國六大林區之一,有紅松、柞樹、水曲柳、黃菠蘿等,種類繁多。「長白松」為長白山特有的珍稀樹種,因其樹干挺拔、樹皮鮮艷、樹形嬌美而被稱作「美人松」,並列入1999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礦產資源:
吉林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89種。其中油頁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等1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另有鉬、鍺、鎳等4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十位。其中,油頁岩已查明儲量佔全國的54%,開發潛力十分巨大。長白山區擁有全國最大最好的礦泉水資源,是世界三大優質礦泉水源地之一。靖宇縣被譽為「中國長白山礦泉城」。
水利資源:
吉林省位於東北地區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帶。長白山天池是中國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省內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條,分別屬於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綏芬河五大水系。水能資源得天獨厚,可開發水能資源總量為500.81萬千瓦,有白山、紅石、豐滿等較大的水電站。
草原草場:
吉林省是中國八大牧區之一。草地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西部,總面積為584.22萬公頃。草場遼闊,集中連片,草質好,尤以盛產羊草馳名中外,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地。近年來,通過實施生態草建設,吉林省草原植被得到明顯恢復,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已經重現。

❻ 東北平原有哪些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和石油資源是東北平原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

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東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較高的黑土為主,西部主要是黑鈣土和草甸土,南部遼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境內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較豐富,宜於引灌,據統計,尚有宜農荒地SJX)多萬畝,草原刁茄多萬公頃,草山草坡213萬公頃,農牧業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在中生代晚侏羅紀時已初步形成拗陷盆地,白堅紀進人大發展時期,湖泊及河流相沉積厚達6儀舊米,後因盆地抬升縮小,新生代沉積厚度約15(X)米,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研究,松遼盆地總生油量可達8(X)、以刀億噸,按ro%的聚集系數計,總聚集量約80~叩億噸,天然氣儲量前景可在2《XX)億立方米以上。除大慶油田外,還有吉林油田、遼河油田。遼河油田所在的遼河平原也是沉降帶,它的下游,新生代沉積厚度超過2《IX)米,具有良好的生油環境。

糧食基地

松嫩平原是東北區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耕地面積大(1130×104hm2)占東北區耕地總面積的半數以上,農村人口人均耕地0.45hm2,耕地中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約佔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溫帶半濕潤氣候適宜於一年一熟的喜涼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溫作物生長。作物以玉米為主,產量占東北區玉米總產量的64%左右,其次為水稻、小麥和大豆,產量分別占東北區水稻、小麥和大豆總產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類的生產區,產量分別占東北區的64%、58%。可見松嫩平原是東北區的農業重要基地,在全國也具有重要地位[1]。

松嫩平原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黃土狀物質構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爾濱、齊齊哈爾和白城間的三角形以內地區,現在仍在沉降中,構成了向心水系。由於排水不暢,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澤化。

平原邊緣由於近期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東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狀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為黃土狀亞粘土物質,下部為沙礫層。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帶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帶,開發歷史較久,是重要的商品糧、經濟作物產區,具有農業綜合發展的條件。但這里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部分地區澇害嚴重。哈爾濱、長春等大城市水與大氣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國土整治的重點。應大力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對松花江及其支流進行綜合治理,加強水利建設,抗洪排澇。

松嫩沖積湖積平原,經風力侵蝕與堆積作用,形成了淺崗地與封閉的淺碟形凹平地交錯的地表形態。雖有松嫩水系流過,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匯集於眾多的凹平地內,形成鹼水泡沼。實際上,它具有內陸型平原性質。濕地、沼澤、湖泡眾多,河曲發達是地貌上重要特徵。

松嫩平原土地資源雖然豐富,但土地生產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夠合理。在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又忽視治理、保護措施,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松嫩平原糧食產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頻率高,伏旱、秋澇在有些年份亦較嚴重,低溫冷害頻繁。水資源雖較豐富,但開發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積不足耕地的15%,抗災能力低,受旱、澇影響,糧食產量波動在20%~30%左右。本區自北向南≥10℃積溫大多在2000~3200℃之間,氣溫的年較差大,本區農作物栽培又以對低溫較敏感的玉米為主,而且近年將中晚熟品種盲目向北擴展,每遇低溫年份,常遭到嚴重低溫冷害而減產。

低溫冷害,一般是指氣溫在0℃以上,在作物整個生育期或某個生育期,低於作物所需要的臨界溫度而造成嚴重減產。低溫冷害年,農作物平均減產約13%~35%。東北的低溫冷害,可分延遲型和障礙型兩類型,有的年份兩種類型兼有,可稱混合型。延遲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氣溫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遲和灌漿緩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批率大,成熟度低。障礙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開花期遇到短期連續幾天的低溫,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減產。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粱存在障礙型冷害。而對作物產量影響最大的則是延遲型冷害。冷害年作物減產,除了溫度的直接影響外,還因氣溫低,限制光能資源的利用,間接影響產量。冷害的分布,有從南向北遞增的趨勢。嚴重的冷害頻率在10%~20%之間。低溫冷害對農業生產威脅很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規律,採取積極措施,就會大大減少損失。按各地氣溫條件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種,是戰勝冷害的戰略性措施。分析近幾十年來冷害減產的情況表明,其原因之一是作物品種布局不合理,生育期較長的偏晚熟品種越區種植。應開展作物區劃和作物品種區劃的研究,做到適地適種,採取增肥改土、選育、推廣早熟耐低溫的高產品種,適時早種,改革耕作制度,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

松嫩平原在東北區農業開發歷史較早,外延開發的潛力已不大:今後主攻方向是深度開發,提高單產。目前糧食單產不夠高主要是由於農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本區土壤的自然肥力較高,但長期以來只用不養,地力下降。黑土帶土壤侵蝕較重,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低。化肥施用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農家肥施用量更少,不施肥的白茬下種田約佔全區耕地的1/3,成為低產的主要原因。東部山前台地,年侵蝕模數約為6000t/km2,黑土層越來越薄,水土流失對商品糧基地建設影響很大,需要積極預防和治理。

搞好商品糧基地建設,必須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出發,堅持開發利用、保護、治理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採取綜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層次多功能的復合生態結構。今後松嫩平原農業的發展,應立足於資源的深度開發,著重解決產量不穩不高的問題,主要是加強水利建設和建立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增強對旱、澇的抗禦能力;合理調整作物品種布局,避免、減輕低溫冷害;努力培肥地力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強化種植業和飼養業、農區和牧區的結合,加快畜牧業的發展;鞏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甜菜以及肉、奶為主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

❼ 東北三省的資源

東北三省物質富饒,是我國重要的木材、礦產生產基地,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這里的林業用地面積達3875萬公頃,佔全國的14.7%,森林覆蓋率達39.6%,遠遠高出全國森林覆蓋率16.55%的水平。這里的油母頁岩、鐵、硼、菱鎂石、金剛石、滑石、玉石、溶劑灰岩等礦產的儲量均居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氣田,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佔中國的15%和10%。這里的東北虎、紫貂、丹頂鶴、梅花鹿、大馬哈魚、黑熊、飛龍、猴頭、人參、黃芪、松耳等馳名中外。
東北是全國生產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油田有大慶、吉林、遼河。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原油供應基地。著名的大煤礦有撫順、雞西、鶴崗。聞名全國的鐵礦有遼寧的鞍山和本溪。

❽ 南方從東北拿走多少資源

建國前幾十年是東北支援南方,肢解自己的工業分散到南方。最後幾十年東北承擔南方發展的成本。
瓷器這種發展是極其浪費,效率極低的模式。南方這種低水平的發展是代價極高,之所以南方可以無憂無慮的憑借巨額投資拉動gdp,是最費力不討好的工作被東北承擔了。光平糧食這一項,南方要是想獨立自主的發展,就能被拖垮。
南方發展是低效率的,比如合肥一個市花費的固投比遼寧省還多,成都市花費的幾乎是遼寧省的兩倍。如此巨額投入,產出效果卻很可憐。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還是提不起來。這是南方落後內陸地區。而「發達」地區比如上海深圳,都是靠無數中心總部國家意志布局吸引全國人和資金來維持。和美國貿易戰風口浪尖民族驕傲的「華為」也是國家意志才勉強推起來的。比如很多事業單位人員配備的手機采購全部是華為,這是一個國家用行政來靠全國力量撐起一個企業,才有了華為。這就是全國的窗口城市的No.1的代價。南方的發展就是這樣。即使這樣舉國鼎力,人類發展指數依然顯著落後,居民消費存款沒有任何優勢,只有人均收入高一點點。

❾ 日本侵華期間在我國東北搜颳了多少資源

關東軍把東北煤炭、鋼鐵等資源運到各地包括日本本土儲存和使用是不爭的事實。關東軍在東北推行了「日滿經濟一體化「和統治經濟的政策,其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掠奪東北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其為法西斯主義的侵略戰爭服務。所謂「產業開發」,並不是為東北人民創造財富,而是利用日本的資本和技術掠奪東北的礦產和農業資源,滿足軍工的需要。而這種「開發」越深入,就意味著東北的資源被掠奪和中國人民遭受的壓迫更為嚴重。因此,對於日本右翼分子所鼓吹的「滿洲開發有功論」,我們應該從「開發」的目的性加以有力駁斥。從表面上看,淪陷時期日本對東北進行了投資,「產業開發」也取得了某些成果,如果從這種表面現象就得出「日本對滿洲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結論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種為保證侵略戰爭需要的投入和成果,反而說明了日本法西斯對東北經濟的壟斷,以及對東北進行掠奪的瘋狂性。舉一個例子,東北淪陷時期,農業生產始終沒有達到1930年的水平,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也極不平衡,其原因就是日本所採取的殖民地掠奪政策,導致東北經濟發展形成了畸形膨脹和嚴重失調的特徵。在掠奪農產品方面,日本侵略者推行「糧谷出荷」(即強制農民交售糧食)政策,搶奪中國農民的勞動果實。其征購價格僅為市價的1/10~1/20。農民在被迫將生產糧一半「出荷」後,還要交租,所剩種子、飼料和口糧微不足道,遇到災年,甚至連種子和口糧也要交出去。而日本殖民者將搜刮來的糧食大量運往日本和各殖民地,如1942年運往日本的糧食為260萬噸,1943年為320萬噸,1944年為390萬噸。由此可知,日本法西斯實行戰爭經濟統制政策,給東北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使農業經濟嚴重衰退。日本侵略者對工業、農業、能源、林業、漁業等各經濟部門進行了掠奪,給東北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破壞,呈現出畸形發展的狀態和不斷被破壞而走向衰退的趨勢。

❿ 中國9.18事變之前的東北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禁封閉了兩百年的東北,允許民眾進入東北生活,開發東北。

由此「闖關東」的大潮形成了。隨著大量人口進入東北。東北的自然資源得到開發,當年著名的北大荒成了北大倉,人們形容它「棒打狍子瓢舀魚」。

清政府滅亡後,民國成立,東北在民國政府的管理下繼續發展。到了張作霖統治東北以後,東北的交通、教育、經濟、醫療等各個行業迎來的一個大發展的高峰。

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已經成為亞洲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再說說當時的老百姓,二三十年代東北的家庭一般5-6口人,大一點兒的家庭有十五六口人。如果是農民家庭不太富裕的一個月至少能夠賺4塊銀元。對於一個5-6口人的家庭一個月4塊銀元確實不算多。但是相比於中國其他地區的實際情況,東北的農民那個時候已經算是相當富裕了,至少這4塊銀元保證一家子吃飽飯完全沒有問題。如果整月都吃粗糧的話,還花不完。況且當時的農村也沒有什麼其他的花銷。如果家裡再有點兒小生意比如當時的大車店(小旅館)、小賣部之類的,經營的好的話五六十塊銀元不成問題。

所以當時的東北三省在中國人眼裡就像今天的北上廣深一樣。很多的藝人、各界明星都到東北賺錢、走穴。甚至當時各地大學的教授也都跳槽到東北去教書。文中提到的東北大學後來就經常挖角清華、北大、南開的知名學府的師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