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哪兩個部分
課程資源的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Ⅱ 請問什麼是語文課程資源
這個問題可以寫本專著。語文課程資源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有利於語文教學的一切顯性的和隱性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條件都可以稱為語文課程資源。
Ⅲ 語文校本課程,語文校本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語文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
Ⅳ 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有哪些
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甚多。簡單來說,大體就有如:一是引入主要課程資源,如人教版本的課程,或某省版本的。二是校本課程。是由本校骨幹教師合作,自編自選教材。三是重新組合。即把多種課程資源進行擇優篩選,有機組合成適合本校實際的課程。四是其它途徑。如網路收集的;基於實踐為主的部分課程實踐教材的開發、優選的;參與兄弟學校、實習基地合作開發課程,等等。更多資料可網路一下:盧克論文
Ⅳ 語文課程資源有哪些
《語文課程資源》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12部編教材必讀名著12部《朝花夕拾》《西遊記》《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紅星照耀中國》《昆蟲記》《傅雷家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艾青詩選》《水滸傳》《儒林外史》《簡•愛》。
Ⅵ 舉例說說語文課程資源包括哪些
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這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思想中的誤區。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關注課程的現代意識,求是求真、情感態度和價值三個維度的目標、社會生活的聯 系,也要培養語文能力,美在享受母語,表現為講解教材內容時平淡無奇。在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所以語文教學目標具有階段性的特點,以此來激勵廣大語文教師的專業使命感,這是大勢所趨,實踐操作高難度。現在提倡的校本科研,在語文教學中:課程地位有新高度。 (二)掌握「對語文學科本質規律的把握和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技能 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技能的獲得需要有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既然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語文新課程對語文教師專業化的挑戰 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本,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因此。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准較以前教學大綱有新的突破;語文教育是藝術。但是,而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也不斷完善著語文新課程,由低級到高級,同時還應有愛心,以及與其它學科,不斷的反思。 適應語文新課改。因此,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博學多識當為上策、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的過程。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三是強調綜合性,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綜合考慮,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已經提上了教育部的議事日程,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要結合舊教材,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教師系統地補一些課程固然重要,在知識結構上常覺得有些捉襟見肘,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必須轉變教師教學行為。應對當今知識的急劇膨脹: (一) 具有「廣博的知識面。這無疑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同時還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論知識、探究學習。但作為教師應該有「提前量」,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課堂,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打破學科中心論,就是教師發展,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跨學科、文體知識,要新奇感轉化為求知慾。 (三)具有「良好的語感,貴在淡泊名利,該知識體系由若干知識群集(如語言知識,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語文新課程加速了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帶來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明白,必須指導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法,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應該由一系列的子目標構成,教師有選擇、大語文教學觀等等,逐步累積。 三;支撐課程有新理念,默默無聞、修辭知識等)組成語文課程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要求語文教師不斷學習。因為,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實現由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向個性化教學模式轉變,陶冶身心、過程和方法,語文技能的學習也必須由部分到整體,難在持之以恆。理念的轉變、創新能力的培養,面對這一要求,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陣地。更加重視隱性目標。 適應語文新課改;語文教育是科學,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師要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但我們認為:「語文教育是事業。語文新課改實現了由教師權威的教授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轉變,將這些子目標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特徵加以排列;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如同有了米才能考慮怎樣做飯一樣、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更要充分發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才能較好地把握語文學科的規律,不斷的總結、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知識更能解決教學之急需、人文精神,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渠道。 語文新課程標准改革有發人深思的難點。究其原因,語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層級的子技能構成的。我們不僅要承擔起培訓者的責任,教育評價換尺度,現在就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理想而長遠的目標,而知識是教學行為的基礎,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一些教師盡管對新課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認同感、語文教師專業化 隨著現在教育制度,是標志著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產物的語文指令性課程範式的即將終結和語文新課程的誕生,新教材的實施過程,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活躍的思維和流暢的表達」 《莊子》說,以其鮮明的教育理想和濃郁的時代創新氣息,事實上。這些突破無疑成為課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而子技能的獲得是技能學習的前提條件:自主學習,等等,構建「在實踐中嘗試,語文教師專業化應具備以下幾點;標准本身欠精度等等,共同進步的,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突出了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課程理念是教學行為的先導、跨領域學習,而裹足不前;實現由注重教學的結果向注重教學的過程轉變,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所提供的空間,每個知識群集又包含著若干個知識點,不能想像缺乏感情的老師。 四,能夠駕馭古今中外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目標制訂無梯度。語文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興趣、教師發展等都提出了發展教師的任務,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 語文課程標准改革。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語感;教育過程有新特點等等、詩意的情懷,甚至感到匱乏,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中、特別是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應及早提上日程,才能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得心應手,重視創新精神。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很多學者說現在的教育理論不足以支撐教師專業化,使自己盡快走進新課程。由此導致教師課程理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差距。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但面對新教材,開發課程資源:一是更加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由簡人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學模式,呼喚著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語文教師與語文新課程共同成長 教學,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文學知識,更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語言蒼白。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這些瞭然於胸,無時不有,教師可能會一時對某個問題了解,豐富的情感,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掌握得不如學生。所以:「水之積也不厚,師資培訓加力度、敏銳的感情觸角和真誠的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需要改革,語文教師也就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同新課程共同成長。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新課程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如師生平等觀。 二,特別是隨著大量合格師資進入中小學校;此外。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二是系統提出了知識和能力。要學習語文知識,結合教學實際,教師才能進一步思考教學中將如何落實新課程的理念。把傳授語文知識作為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實現由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教師的專業化。泰然處之實不可取、合作學習,循序漸進;實現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 適應語文新課改、情感的體驗等,還有教學方法改革,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確定不同側重點的語文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有了必備的知識作為「資本」。語文知識有其自身的邏輯體系、終生學習觀。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體現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主體,那麼,結合傳統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對人對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師。」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語文新課程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究其實質而言。」 總之,甚至於有的教師使用新教材仍沿用舊講法,這就對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課程決策開發以及研究能力的挑戰,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必須由淺人深。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主體、不斷提高。時代要求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教師介入新課程之後將會面臨新的教學觀念
Ⅶ 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有哪些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打開校門,走進社會,拓寬領域,開闊視野,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語文課程資源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學生自身的直接體驗、經驗以及間接的認識(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媒體)也都應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這種資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實,更豐富,更具情境性。下面案例不難看出學生對「動物尾巴」和「蔬菜」的認識是較為豐富、真切的。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在獲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求知的慾望受到一次呼喚,主動的意識和進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菜園里》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都看到了,這些蔬菜的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我們看看書本上是怎麼寫的。讀一讀,想一想,兒歌告訴我們什麼?找一找,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讀的時候要求要讀准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學生自學兒歌)
師:下面就請你們在小組內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
(小組交流。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討論著)
師:誰來說說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你知道了什麼?
生1:我知道了黃瓜的外皮是綠色的。
生 2:我知道豆角的顏色是青青的,樣子細細長長的。
生3:我知道了辣椒的樣子有一端是尖尖的。
生4:我讀懂了「茄子高高打燈籠」。就是茄子結在枝上,就像燈籠高高掛著一樣,整個向下垂。
師:你真棒。(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圖文對照)大家看茄子結在哪裡呢?它掛在枝上的樣子像不像燈籠?
生:我讀懂了「蘿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說蘿卜長在地里,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葉子,看不到蘿卜,好像故意躲起來跟我們玩捉迷藏。
師:可以看出,昨天到學校勞動基地里去,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課前老師帶學生參觀學校勞動基地里的蔬菜,其中就有蘿卜)
生:有。我還看到很多蘿卜露出頭來。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紅色的,還有的是紫色的。我覺得很奇怪,蘿卜怎麼有紫色的呢?就問管理菜園的伯伯,他告訴我這種叫胡蘿卜。
師:同學們懂得真不少。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生:南瓜越老皮越黃是什麼意思?
師:這個問題誰來解決?
生:我知道。就是南瓜剛長出來的時候是綠色的,慢慢地長、慢慢地變,到了成熟就成了黃色。就像芒果一樣,剛開始是綠色的,到成熟了就成黃色的。
師:說得好,還能用我們經常看到的水果來說明。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從圖片上和書本上看到的南瓜都是黃色,樣子是圓圓的。可我昨天和我媽媽到菜市場,看到的南瓜全部是青色的,樣子都是長長的,和今天我們放在桌子上的一樣,怎麼也找不到黃色圓圓的南瓜。
生:我知道。昨天我去買南瓜時也一直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種。後來媽媽告訴我黃色圓圓的南瓜一般在夏天才有。這種橢圓形、青青的南瓜是新品種,南瓜還有一種樣子像電話,大家都叫電話瓜。
【評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課例從課前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勞動基地里的蔬菜,讓家長帶孩子走訪菜市場,與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匯報讀書情況的環節,進行課程資源調查情況交流,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也是本課例的特點之一。學習兒歌時,教師採用了自學——交流——質疑——學生釋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學會了閱讀方法,並通過質疑解難,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Ⅷ 語文課堂教學資源有哪些
語文教材與課外豐富的文本資源互通聲息,互相呼應,是花與葉,枝與根一般的親密。把豐富的課外文本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能使語文課堂更具語文味道,在情感上更動人心弦,對教材的理解上更深入透徹。
一、描寫空白處的填充
小語教材中有許多文本是節選的,如《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
《最後一頭戰象》選自沈石溪的小說《最後一頭戰象》,《懷念母親》選自同題散文《懷念母親》等。在進行此類課文的教學時,適當引入與本文相關的一些課外文本資料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句,體會文中蘊含的深情。
如《懷念母親》一文,如果單單從課文中去閱讀,學生很難理解季老「我痛哭了幾天,
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樣的情感,更無法真切觸摸到作者當時極度的悲痛。如何有效突破這個難點,在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理解後,我適時地出現了兩段文字資料:
(一)
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
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二)
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存留在作者腦海中的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和最深切的悔恨了,當母親突然離 世,作者內心深處又怎能接受?讓我們有感情地再來讀讀這句話。」
應當說這兩段文字描寫使一個含辛茹苦、慈祥溫暖的母親形象更為豐滿與動人,很恰當地彌補了課文中描寫的不足。而季老朴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對母親的深情也能深深打動孩子的心,課文學習的難點便迎刃而解。
二、情感基調的鋪墊
「語文課堂首先是情感的課堂。」這樣的定位是因了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情感因素。除卻少數說明文、議論文外,新課程的小學語文編排體系中多選用文筆優美、情感豐富的文本作為教材。學生對課文的學習不僅是一次字詞句篇章的知識積累,更是一次生動而豐盈的感情體驗。而課外文本資源的引入,能很好地為這種情感的產生做好鋪墊。
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教師先用大屏幕逐一出示了四句詩詞: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華而實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明·馮夢龍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南宋·岳飛
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北宋·王安石
在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教師領著學生逐句追問:人生最難覓的是什麼?朋友易得,而知音難求;愁腸百結,瑤琴弦斷,卻無人能懂,該是多麼叫人悵惘。這知音讓人從千年前追尋到千年後,他到底又去了哪裡?今天我們就要循著知音的蹤跡,去感受其中的知音情懷。
的確,正因為自古知音難覓,才有伯牙、子期知己相投,靈犀相通的極度欣喜愉悅;才有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的悲愴絕決。教師從豐富的古詩詞資料中引入四句寓意深刻、情感深沉的句子,通過動聲動情的朗誦,讓學生初步感知知音的難求,知己的可貴以及失去知音的孤獨與凄涼,為課文的有效學習埋好情感的伏筆。
三、情感高潮處的升華
一字一句總關情。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性是語文學習最富魅力之所在。我們行走在語文這條花香四溢的通渠中,能撲面迎來「昔我往兮,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的惆悵,能觸摸到「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的深情,能采擷到
《月光曲》中月籠平洋般的清幽,能感受草蟲村落里無憂無慮的快樂。語文的豐富不僅僅在於文筆的變化多端,更在於每一段文字里有著不同的經歷,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感受以及跌宕起伏的情感波瀾。而在語文課堂上,在師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感情趨向熱烈的時候,一段優美的文字,更能把整堂課點燃,點亮,從而達到情感的升華,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
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文中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年年冬天來到翠湖邊上餵食海鷗,與海鷗結下了親人般的情誼。老人逝世後,一大群海鷗圍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成兩行靜靜為老人守靈……人與動物間純潔深厚的情感足以打動每個讀者的心。在課文學習行將結束時,老師動情地說:「老人雖然離去了,但在海鷗的心裡一定牢牢記住了這位老人,我們心裡也牢牢記住了一位老人和這一群懂得感恩的海鷗,最後讓我們用一首小詩來結束今天的學習:
永遠在一起
怎能忘,那隻為了海鷗的每一個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間有聲有色的樂章。
肅立不動的守護,卻留不住往日的歡樂,
翻飛盤旋的旋渦,卻挽不回親人的腳步。
我們對老人說: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我們對海鷗說:別太悲傷,親人在含笑望著你們;
我們對圍觀的人說:讓我們的心永遠銘刻這動人的一幕:
我們對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動物說:我們就像親人一樣,讓我們永遠在一起,在一起……
在背景音樂中,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著這首小詩,不少孩子的眼裡閃出了淚花。
這淚花,是孩子內心情感達到高潮處的真實渲瀉,是因人與動物之間純美情感的最真切感動。一首引入的小詩濃縮了課文的精華,也點燃了孩子心頭情感的導線,使課堂結束在情感最高潮處,心靈最震撼處。
四、文本內涵的延伸
在博大浩渺的語文天地里,常常有著同工異曲的奇妙。就如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與好友秦觀不同的字謎可以暗指同一個漢字一般,在豐富的課外語文寶庫中同樣也有許多優秀的文章可以與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美課文相互應和,發出同一個聲音。我們把這些或文字優美,或觀點鮮明的閱讀資源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延伸文本,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如教學《少年閏土》一文,在學生聆聽閏土講的希奇事,了解「我」從心底里產生的對閏土的欽佩與羨慕後,問學生:「如果讓你和閏土交換童年,你願意嗎?」在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後,教師出示了周國平的《童年的價值》一文,讓學生兩文對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們都在做正經事,孩子們卻只是在玩耍,
在夢想,彷彿在無所事事中揮霍著寶貴的光陰。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大人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著某種形態生成。
對聰明的大人說的話: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當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經事去打擾他。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如同紀伯倫所說: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在文本中,魯迅與少年閏土的對話,表面上是羨慕閏土心中裝滿無限希奇的事,實質上,是在向那個時代討還這他少年應有的故事與夢想。而周國平用哲學家的睿智,簡明扼要地表達了這種想法,說出了孩子心中最想說的話。這一課外閱讀資料的引入,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內涵,更拉近了與孩子心靈的距離,讓孩子對課文的理解也更上層樓。
五、閱讀視野的拓展
「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葉聖陶老先生的話深刻地提示了教材與課外閱讀材料之間的淵源關系,我們既要指導學生在語文教材中如何學習語文,更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運用,以提高閱讀與理解能力。而教師在課堂內巧妙地呈現相關文本,恰可起到橋梁與紐帶的作用。
再如《少年閏土》一文,魯迅與閏土後來真的沒再見過面嗎?並不是,三十多年後,魯迅重回故鄉,又看到了閏土。當學生讀到這一段文字里,腦里必定會有許多的疑惑出現:閏土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
子?這三十年來的生活,他怎麼過來的?他叫魯迅老爺,為什麼?」
蔡元培先生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
字一字地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讓學生讀而有疑,進而引起進一步閱讀了解的願望,這便是教師引入這段文本,誘導學生急於去閱讀小說《故鄉》的全部用意了。
Ⅸ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 立足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也應與時俱進, 改變簡單「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努力做到以下兩方面:l.科學把握教材, 利用課本資源。 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 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學科知識,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 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 、 「異想天開」 ,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 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環境, 潔白的牆、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嚴肅的老師、 恭敬的同學……這樣的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 而缺乏溫馨的樂學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有利的認知環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 舒適、 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無拘無束、 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 表達感情。 我們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 找准小學生生活的熱點、 焦點, 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設計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課文中生活化的課程資源。(1)把課堂融入社會。 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課堂融入社會。有人說課堂是個小社會, 這個小社會雖然只有四五十個成員, 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個太陽, 一個班級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三條渠道。一是想像式。 想像式可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 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 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 、 「自由與紀律」 等展開辯論, 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見, 這正反映了社會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認識。三是實用式。豐富的社會生活對作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提出的要求,也是課堂作文融入社會的一個渠道。(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動。 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課堂語文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欣賞一個電視片段, 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學習語文的慾望,創造新的作品。3.創設多彩的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 生活的主要場所, 合理地利用校園、 教室等場地, 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 將這些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 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 以熏陶學生的情感, 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獨立, 缺乏合作, 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 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處處留心皆語文,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 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 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 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入點。在教學中, 音樂、 美術、 科學、 數學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Ⅹ 語文課程的資源獲取的渠道有哪些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我當年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都喜歡聽,原因之一就在於不止局限於課文的內容,教師的心態和語言才是引導學生興趣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