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社會政治資源
政治資源是執政黨最直接最核心的資源。政治資源的流失必將導致執政黨執政資源的短缺,影響政治系統功能的有效發揮。因此,執政黨必須通過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政府權威,完善政治制度、加強制度創新,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健全公民政治參與機制等途徑,切實加強對黨的政治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政治資源同其他社會資源一樣,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長、積累、消耗和再生長的,從而維持著政治共同體的存續,任何一個環節的脫落都將導致政治共同體失去其存在的理由而消失或轉換。〔1〕從當前來看,中國共產黨對政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積極的一面,但隨著經濟利益格局的變遷和政治環境的變化,黨的一部分政治資源正面臨著流失的困境。
1、政府權威弱化。政府權威是指政府合法的政治權力的影響力及其對影響力的服從與認同。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政府權威依賴於政府合法的政治權力;二是該政治權力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成員對由此產生的影響力的主觀服從與價值認同。政府權威作為一種公共權威,其深厚的基礎在於它的合法性,而權威合法性歸根結底源於權威之行使的體制是否健全,體制內行使權威者的地位是否名正言順,命令本身是否合理,命令頒布的方式是否正當。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深刻變革。在這場復雜的社會嬗變過程中,中國政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由此獲得了公眾對政府體系的認同和支持。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注入公共行政領域,卻發現政府權威在某種程度上的弱化現象正影響著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概而言之,政府權威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現在:(1)社會階層多元化導致利益群體的多樣化,由於利益追求上的排它性,不同利益主體在追求各自利益時的矛盾與沖突日趨激烈。在傳統整體性利益格局條件下以集體主義為取向的利益整合機制,已經難以有效地整合利益多元化條件下的復雜利益關系,致使社會整體利益弱化,從而危及公眾對政府權威的認同,削弱政府權威存在的合法性基礎。(2)從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的確立,向政府體制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政府體制必須與轉型期的經濟社會條件相適應。但從總體上看,當前的政府體制與經濟條件從功能上還不相適應,從運行機制上還不相協調,從權利關繫上還不相適合。這種功能、運行機制與權利關繫上的"水土不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政府權威。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新舊體制轉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制的不健全以及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為權力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遺留了空間。權力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嚴重破壞了社會政治體制的正常運轉和國家政策的實施,擾亂了社會秩序以及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損害了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和地位。
2、制度資源流失。"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正式主體的福利或效益最大化的個人行為。"〔2〕科學的制度是執政黨執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礎,執政黨取得執政地位後,要使自己得到公眾的認同和支持,就必須建立一套既能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又能使民意得到順暢表達的科學制度。正是由於制度的約束性、稀缺性等特徵,使它成為政策執行中必不可少的資源,並在政黨執政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波普所指出的:"我們需要的與其說是好的人,還不如說是好的制度。""我們渴望得到好的統治者,但歷史經驗向我們表明,我們不可能找到這樣的人。正因為這樣,設計使甚至壞的統治者也不會造成太大損失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3〕制度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維護其執政地位的關鍵性資源,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拓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過去長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慣性作用和影響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徹底消除,而改革開放進程的長期性、漸進性和艱巨性必然決定著制度建設方面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傳統的一些領導制度、管理制度正面臨著調整和改革,新的制度尚在構建,這便造成了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執政所需的制度資源的暫時性、部分性缺失。就基層黨政部門而言,由於相互間配合失調,各自為政,致使一些政策、制度相互矛盾,公眾不能遵循比較穩定的制度來規范黨和政府的行為,進而造成了黨和公眾間的隔閡。另一方面,由於制度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致使現有政策利益分配格局處於混亂狀態,從而損害了部分目標群體的合法政策權益,引發了一部分公眾對某些現行制度、政策產生懷疑感、畏懼感和排斥感。
3、公民政治參與冷漠。公民政治參與是指公民在政治運行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和利益以影響國家政治決策行為的活動。公民的政治參與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准。一個政黨所制定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都應該是社會政黨與公民之間良性互動的結果。公民通過政治參與,既可以形成對政府權力機構及其公職人員的社會監督,又可以滿足公民日益強烈的參與政治生活的願望,增強公民的主人翁責任感,促進公民對社會制度及其政黨權威的認同。從這個層面講,公民政治參與是公共政策執行獲得公眾支持與配合的強大政治資源。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社會各階層和利益集團日益希望通過政治參與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但是,由於受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狀況的制約,一些公民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對現存政治體制的疏遠和抵制。造成公民政治參與冷漠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1)我國雖然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信訪制度等在內的比較完備的政治參與機制。但是,這套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著制度化程度低、配套性差的弱點,使得一些制度在實踐中難以被貫徹實施。政治參與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公民在參與過程中產生挫折感。(2)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的過窄制約了公民政治參與面的擴大。公民政治參與渠道過窄一方面表現在包括選舉、基層民主自治、社會協商對話等已有參與制度的應有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另一方面表現在一些新的參與渠道如聽證制度、公民參與立法制度、對公職人員評價制度等具體公民政治參與途徑還沒有普及到公民的政治參與制度中來,使得公民的政治意圖不能順暢地、完全地表達,從而制約了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政治體系在公眾政治參與願望增強的同時,其本身的政治制度化水平必須隨之提高,否則就會引起政治參與膨脹和政治參與冷漠的『並發症』"〔4〕,對黨和政府來說,公民在這種政治參與上的冷漠不但會帶來政治道德的滑坡,而且將消蝕部分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使一些人對黨和政府產生離心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