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湖南生物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汽車噴漆什麼價格 2025-05-20 11:47:39
招待費用包括哪些項目 2025-05-20 11:47:30
香梨種植成本多少 2025-05-20 11:18:37

湖南生物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7-23 21:51:24

① 湖南省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A.湘東、湘南、湘中山地B.湘西、湘南、湘北山地C.湘西、湘南、湘

湖南省地勢南高北低,東(湘東)、南(湘南)、西(湘西)三面環山,森林資源豐富,中部丘陵、盆地起伏,北部湖泊、平原交錯.湖南省生物資源種類多,分布廣泛.森林蓄積量1.59億立方米.種子植物5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2500多種,野生經濟植物l000多種.野生動物570多種.森林分布較廣,杉木為主要用材林,材質優良的辰杉、瑤杉,大量外運;油茶、油桐、柑橘為主要經濟林木.
故選:C.

② 生物資源豐富的有哪幾個省

生物資源豐富的一般是在森林覆蓋率高或者人為干預少的省份,例如雲南省,福建省,海南省等

③ 湖南省簡介

湖南位於長江中游以南,因區域的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而稱湖南,又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貫穿南北,而簡稱湘。

湖南地處東經108°47』一114°15』,北緯24°39-30°8'。毗鄰七個省市:東鄰江西,西連重慶、四川、貴州,南按廣東、廣西,北界湖北。全省土地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其中耕地面積4900萬畝,丘崗山地2.56億畝,水畫2000萬畝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愛孩子從這里開始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意亂情迷不妨顛鸞倒鳳

,幅員在全國居第11位。全省轄14個地市州,136個縣市區,2350個鄉鎮,64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35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83.8%。

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東南西三面環山,東有羅霄山脈,南有南嶺,西有武陵、雪峰山脈;北部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為丘陵、盆地。整個地勢南高北低,為西南東三面向中部北部傾斜、朝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全省地貌以山池、丘陵為主,山地面積佔全省面積的51.25%,丘陵盆地佔29.3%,平原佔13.1%,水面佔6.4%,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田土」的格局。

湖南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氣侯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熱量富足、冬寒期短、無霉期長等氣候特徵。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6一18攝氏度之間,年較差大;全年無霜期261一313天,日照1300一1800小時,年總輻射量38.5一48.8萬焦耳/平方厘米,10攝氏度以上活動積溫5000一5800攝氏寅,持續238一256天,能滿足作物生長耐熱量的需求。湖南是我國多雨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在1200一1700毫米,雨水集中,其降水分布呈明顯階段性。由於光、熱、水基本同季,對農、林業空產極為有利。

湖南水利資源蘊藏量大。全省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量25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8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2756立方米,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5倍。湖南是一個河流比較稠密的省區,水系主要力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全流域面積25萬平方公里,本省流域面積佔92%左右。全省有流長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總長度8.6萬公里,流域面積大於5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7條,其中湘、資、沅、澧、瀟、耒、洣、(左氵右舞)、酉等水的流域面積均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全省總徑流量1623億立方米,加上客水,總量達2082.8億立方米。湖南諸水不僅水流量大,而且水能豐富,水質良好,含沙量少,冬季不結冰。全省5341條河流的水能蘊藏量達1532.5萬千瓦,年發電量1342.4億度。全省可能開發的總裝機容量可占水能蘊藏總量的70%和發電量的36.4%左右。

湖南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生物品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高等植物約有5000種,佔全國總數的1/6,其中木本植物種數佔全國的1/4;有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66種,莫中一級保護植物3種,即銀杉、水杉、珙(左王右同)。全省林業用地18244.9萬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7.4%;森林覆蓋率為51.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7.2個百分點,林木蓄積量2.51億立方米,在全國位居前列。杉、松、竹等用材林和木本油料等經濟林,更是聞名全國的中心產區。其中,杉木林、楠竹的畫積佔全國的1/3,油茶麵積佔全國的40%,油桐是全國4個重點省區之一。全省已建立森林保護區23個,張家界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湖南草場資源也很豐富,現有可利用草場8499萬畝,載畜量可達704萬個黃牛單位。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動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湖南動物種類繁多,分布較廣。共有野生哺乳類66種、鳥類500多種、爬行類71種、兩棲類40種、昆蟲類1000多種、水生動物200多種。其中有華南虎、雲豹、金貓、白鶴、白鰭豚等1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湖南是全國著名的淡水產區,天然魚類共160多種。湖南物產特別是農產品非常豐富,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目前,全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糧總產的6%左右,稻穀佔全國總產1/10,稻穀和薴麻、茶油產量居全國第1位;生豬、茶葉、柑桔居第2位;棉花、烤煙、甘蔗、油料和淡水產品的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湖南礦產資源種類繁多,是全國有名的「有色金屬礦之鄉」和「非金屬礦之鄉」。湖南礦藏不僅品種多,而且品位優,共生、伴生的礦產多。現已發現的礦種達134種,探明儲量的有91種,是全國礦產品種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銻、鎢的儲置居世界首位,鉍、銣、石煤、雄黃、螢石、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等居全國首位,錳、釩、錸、芒硝、高嶺土及錳礦石工業儲量居全國第2位;鋅、鉛、鉭、石墨、金剛石、水泥配料等儲量居全國第3位。

湖南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有10大旅遊區和100多處旅遊景點。「東邊一線」,有南嶽衡山有古城長沙、革命聖地韶山以及岳陽樓、炎帝陵等。「西邊一片」,有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和桃花源、夾山寺、猛洞河等名風景區,是全國有名的旅遊勝地。

④ 湖南自然資源主要有哪些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全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全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卻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40%,而水資源只佔全國的6%左右。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程度。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系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⑤ 湖南省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湖南省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66444864人。

湖南省,簡稱「湘」,省會長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界於北緯24°38′~30°08′,東經108°47′~114°15′之間,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

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地勢呈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構成,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湖南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自古就有「魚米之鄉」和「湖廣熟、天下足」之說。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其中稻穀產量多年為全國之冠,薴麻、茶葉產量分別居全國第1位和第2位。

湖南省簡介

湖南省總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5月,湖南省下轄14個地級行政區,其中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有36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合計122個縣級區劃。403個街道、1138個鎮、309個鄉、83個民族鄉,合計1933個鄉級區劃。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918.38萬人。

湖南礦產豐富,礦種齊全,是馳名中外的「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礦產之鄉」。湖南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是全國乃至世界珍貴的生物基因庫之一,湖南名勝古跡眾多,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

⑥ 濕地有哪些生物群落

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還是重要的動植物物種完成生命過程的重要生境。例如,湖南省東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19×104平方千米,水生植物生長繁茂,已記錄131種水生植物,經濟魚類100餘種,有中華鱘、白鱘、白鰭豚、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這里也是遷徙水禽極其重要的越冬地,已記錄到鳥類120類。美國濕地面積不足其陸地面積的5%,但是美聯邦政府所列瀕危物種的43%依賴著濕地。

湖泊濕地以高等濕生植物為主要初級生產者,因而具有較高的生產力,並為消費者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和優越的棲息條件。如江西省鄱陽湖有濕地植物種類38科102種,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分布著蘆葦、苔草群落、毛莨和蓼子草群落以及水生植物群落;消費者有魚類21科122種,其中鯉科魚佔50%,鳥類28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白頭鶴、大鴇等10種,屬二級保護的有40種。

沼澤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為沼澤植物,最多的科是莎草科、禾本科,其次為毛茛科、燈心草科、杜鵑花科等約90科,包括喬木、灌木、小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苔蘚和地衣;沼澤消費者有涉禽、游禽、兩棲、哺乳和魚類,其中有珍貴的或經濟價值高的動物,如黑龍江省扎龍和三江平原蘆葦沼澤中的世界瀕危物種丹頂鶴,三江平原沼澤中的白鶴、白枕鶴、天鵝。沼澤中的哺乳動物有水獺、麝鼠和兩棲類的花背蟾蜍、黑斑蛙等。

紅樹林生態系統主要初級生產者為紅樹科的木欖、海蓮、紅海欖、紅樹茄,還有海桑科的海桑、杯萼海桑,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等;消費者有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游泳動物、昆蟲以及陸生脊椎動物。紅樹林動物物種十分豐富,種類多樣性高,占優勢的海洋動物是軟體動物,如匯螺科、蜒螺科、濱螺科和牡蠣科等,以及多毛類、甲殼類和一些魚類;陸地動物包括棲息在紅樹林上、林下及林外潮灘上的鳥類、昆蟲等陸生脊椎、無脊椎動物;潮間帶動物包括紅樹林上、林下及林外湖灘生活的微型、大型底棲動物。

國際濕地公約——《拉姆薩爾公約》,是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1971年2月2日在伊朗小城拉姆薩爾簽署,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濕地設立國家保護行動及國際合作大綱,由1975年生效至今,已有130個締約方,我國1992年加入國際濕地公約。

列入國際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即為國際重要濕地,目前全球共有1140個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總面積為9170萬公頃。

為紀念《拉姆薩爾公約》,1997年起確定每年的2月2日為「世界濕地日」,以推動全球的濕地保護行動。

我國1992年加入國際濕地公約時,有黑龍江扎龍、湖南東洞庭湖等6塊濕地加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後又增加香港米埔,2002年又新增14處國際重要濕地。

我國國際重要濕地(首批被列入的7塊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如下:

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

青海鳥島自然保護區

海南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

香港米埔濕地

江西鄱陽湖自然保護區

湖南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吉林向海自然保護區

扎龍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面積約210000公頃。區內濕地主要有湖泊、沼澤、濕草甸3種類型,蘆葦沼澤面積最大。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67科468種、魚類9科46種、鳥類48科260多種,而鶴類是本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由以丹頂鶴、白枕鶴為主。

向海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西部的通榆縣境內,面積約105467公頃,區內有3條河流、22個湖泊以及數以百計的泡沼和大面積的沼澤。保護區內現已發現鳥類253種;獸類30多種;兩棲爬行動物8種;魚類30多種;野生植物600餘種。本區內有6種鶴,其中3種在此繁殖;東方白鸛在區內營巢繁殖。該保護區以鶴類、白鸛和蒙古黃榆等為主要保護對象。

東寨港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瓊山縣,面積3337.6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以紅樹林為主的北熱帶邊緣河口港灣和海岸灘塗生態系統及越冬鳥類棲息地。東寨港有紅樹林植物26種,半紅樹林和紅樹林伴生植物40種,佔中國紅樹林植物種類的90%;該地棲息的鳥類有159種,其中列為中澳保護候鳥協定的鳥類有35種(名錄共有81種),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協定的有75種。東寨港是許多國際性遷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連接不同生物區界鳥類的重要環節。

青海鳥島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海拔3200米,面積695200公頃。青海湖及環湖地區的鳥類有162種,其中以水禽為主,主要的4種大型水鳥魚鷗約9000多隻,鸕鶿近5000隻,斑頭雁12100餘只,棕頭鷗21300多隻。此外,遷徙途經此區停歇的水禽有近20種,數量達7萬多隻。該區是黑頸鶴的棲息、繁殖區,春季約有20多隻在此棲居,少數參加繁殖。冬季有大天鵝在此越冬,數量最多時達1540多隻。此外,該區還有大量鷸類和一些猛禽的繁殖種群。

湖南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東北部,總面積19萬公頃。本區有維管束植物159科1186種、魚類23科114種、鳥類41科158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32種。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是候鳥重要的越冬地,每年約有1000萬只候鳥在此越冬。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西省北部,面積22400公頃。該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保護區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為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汪洋。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保護區共有鳥類近250種,其中水禽108種,主要水禽有白鶴、白鸛、小天鵝和多種雁鴨類。湖泊中有122種魚類,其中不乏商用魚類。據1998年冬觀測,有越冬候鳥近10萬只,其中白鶴1500多隻、白枕鶴1000多隻、小天鵝2000多隻、白琵鷺2000多隻、雁鴨類各3萬多隻。

米埔和後海灣國際重要濕地位於香港西北部,總面積1500公頃。濕地區內主要有魚/蝦池塘、潮間帶灘塗(包括鹹水灘塗)、紅樹林潮間帶灘塗等3種濕地類型。濕地區內高等植物約190種、魚類約40種、鳥類約280種。主要保護對象為鳥類及其棲息地。

第二批被列入的14個國際重要濕地:

黑龍江洪河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三江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興凱湖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大連斑海豹保護區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江蘇鹽城沿海灘塗濕地

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

湖南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湖南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

廣東惠東港口海龜保護區

廣西山口紅樹林保護區

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位於低位沖積島嶼——崇明島東端的崇明東灘,在長江泥沙的淤積作用下,形成了大片淡水到微鹹水的沼澤地、潮溝和潮間帶灘塗。區內有眾多的農田、魚塘、蟹塘和蘆葦塘,沼生植被繁茂,底棲動物豐富,是亞太地區春秋季節候鳥遷徙極好的停歇地和驛站,也是候鳥的重要越冬地。

大連國家級斑海豹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沿岸海底地勢陡峭,坡度較大,均為基岩,水深多在5~40米,主要保護物種為斑海豹,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典型黃海灘塗濕地,物種豐富多樣,具有顯著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內蒙古達賚湖自然保護區該濕地由達賚湖水系(部分)形成的集湖泊、河流、沼澤、灌叢、葦塘為主要組成部分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乾旱草原區濕地的典型特徵:具有很好原始性、自然性。其作用是為牧業、漁業、城市供水和旅遊提供物質基礎;為眾多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濕地是中國大陸最南端而且是最大面積的海岸紅樹林濕地。據初步調查有紅樹植物24種、鳥類82種及豐富的淺海生物資源。退潮後露出大面積裸灘為水禽覓食和棲息的提供優良場所。

黑龍江洪河自然保護區屬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為水生、濕生和陸棲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組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及東方白鸛、丹頂鶴、白枕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廣東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濕地位於南中國海的大亞灣與紅海灣交界處,海水、沙灘環境質量良好,一直以來是幼龜和雌龜棲息地,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的綠海龜按期成批的洄遊產卵的場所,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海龜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屬於歐亞草原區和亞洲荒漠區,屬生態脆弱區,主要以沙柳、烏柳為主要建群種,以芨芨草、鹼蓬、紅柳為建群種的鹽化漢灘地。保護區堅持以保護自然環境、拯救瀕危物種遺鷗,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普及科學知識為主。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區低窪平緩,河流縱橫,漫灘廣闊,沼澤植被發育良好,屬低沖積平原,典型內陸高寒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保留了三江平原原始永久性和季節性淡水沼澤濕地和野生生物特有遺傳基因,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該區內有百年樹齡紅海欖、木欖群落,生長高大連片,在中國極為罕見;還有儒艮、白海豚、文昌魚、中國鱟、馬氏珍珠貝、黑臉琵鷺、黑嘴鷗等瀕危野生動物。

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該濕地位於長江中游平原最大的過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白鸛、白鶴等等許多水禽的重要棲息地,經濟動、植物產量高,價值大,該濕地對長江的洪水調蓄作用極其重要。

湖南漢壽西洞庭湖(目平湖)自然保護區本濕地是整個洞庭湖濕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亞熱帶內陸濕地的典型代表,濕地內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黑龍江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是許多瀕危物種的主要棲息地,是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是中國三江平原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

江蘇鹽城保護區(鹽城沿海灘塗濕地)該保護區,地處江淮平原,位於太平洋西海岸。582千米的海岸線,廣闊的淤泥質潮灘形成了中國沿海最大的一塊灘塗濕地,孕育著大量的生物,保證了數百萬計水禽的遷徙及丹頂鶴等瀕危物種的越冬安全。

知識點

國際濕地公約

國際濕地公約全稱為《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1971年2月2日訂於拉姆薩爾,經1982年3月12日議定書修正。各締約國承認人類同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考慮到濕地的調節水分循環和維持濕地特有的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基本生態功能;相信濕地為具有巨大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資源,其損失將不可彌補;期望現在及將來阻止濕地的被逐步侵蝕及喪失;承認季節性遷徙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國界,因此應被視為國際性資源;確信遠見卓識的國內政策與協調一致國際行動相結合能夠確保對濕地及其動植物的保護。

⑦ 湖南為什麼叫芙蓉國度

湖南叫芙蓉國度的原因是:

湖南位於洞庭湖之南,故稱湖南。自古盛產湘蓮,唐詩中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故又有「芙蓉國」之稱。同時湖南也有三湘四水,物華天寶,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喻,有因為湖南是人傑
地靈、英雄輩出,所以也有不負惟楚有才,於斯為甚的盛名。

湖南的自然資源:

湖南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是全國乃至世界珍貴的生物基因庫之一,有華南虎、雲豹、麋鹿等1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省分布維管束植物1089屬、5500多種,占熱帶性屬的47.9%。

其中包括南方紅豆杉、資源冷杉、絨毛皂莢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4種。區系成分復雜、地理成分多樣、起源古老,被植物界譽為自白堊紀以來變動不大的古老植物王國,是古老孑遺裸子植物富集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