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莆田鄉土教育資源有哪些
莆田鄉土教育資源有:星羅棋布,著名的景觀有九鯉飛瀑、壺山致雨、湄嶼潮音、西岩晚眺、白塘秋月、木蘭春漲、天馬晴嵐等。
2. 介紹家鄉的文化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一、傳統風俗
二、文化遺產
三、風土人情
四、名人文化
五、土特產
六、飲食文化
七、宗教信仰
八、庭院住所
地方特色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
1。飲食文化;
2。過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傳統習俗。
3。信仰
民風習俗 飲食、生活習慣、語言、節日、
傳統習俗,地方特色服飾,信仰,傳統物質遺產…
當地文化包括很多個方面,比如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節日風俗;飲食文化;著裝文化;婚慶文化;喪葬文化;等等。可以從家鄉文化中選擇與眾不同的、本地獨有的一種文化,全面介紹下。
3. 什麼是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指與一個人出生地相關的歷史地理、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相關方面的一種物質或非物質的表現形式。
簡言之,鄉土文化就是一個人出生地土生土長的物質或非物質的民間文化。
(3)特色學校鄉土文化資源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鄉土文化具體包含:
1、村落建築
比如吊腳樓、土樓、木樓、馬牆樓、杠式屋、跑馬樓、炮樓、鎖頭屋、洋樓、中西合璧建築以及名人名居、紅色驛站等,各個農村地區幾乎自成一色,這些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也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鄉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2、山水風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農村地區廣闊,地方山水風景各異,雖都是山野,但美點不一樣。
3、器物手工藝品
鄉村的一些生活器物和手工藝品是很好的文創資源,有的也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土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
4.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鄉土教育資源更好地開展教學
陳鶴琴先生提到「當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學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周圍的鄉土資源,開展本土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周圍的自然資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人文資源搬進課堂,融進鄉情主題教育活動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潛能,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又為優化幼兒園鄉情主題教育、推進園本課程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如何依託鄉土資源,有效地對幼兒開展愛家鄉教育呢?我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確立了「家鄉物產」、「家鄉風俗」、「傳統游戲」、「家鄉文脈」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
一、收集鄉土自然資源,貼近鄉情主題活動實境
家鄉的山水草木、物產等自然資源是極好的教育媒介。我組織幼兒到園內外收集各種鄉土自然素材,並利用它們創設活動環境,以主題牆的形式展示孩子們收集的圖片、照片、畫、門票、景點宣傳冊、地圖等資料,滿足幼兒的需要,充分體現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幼兒與鄉土資源對話,並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比如:
(一)家鄉風光。圍繞幼兒收集的有關圖片、VCR等,開展「濱海——玉蒼山」等主題活動,讓幼兒知道蒼南「濱海——玉蒼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分為濱海、玉蒼山兩大部分,由漁寮、炎亭、玉龍湖、玉蒼山、莒溪5個景區和矴步頭組成,另有石聚堂市級風景名勝區和燕窠硐、鯨頭兩個縣級風景名勝區。通過語言活動「講講玉蒼山」,我配合放一段相關的VCR給幼兒欣賞,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玉蒼山美麗的風光。這些特有的景色激發了幼兒內心深處美的感受,幼兒講述的語言非常生動、豐富。我還利用美術活動畫「美麗的漁寮沙灘」,讓幼兒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灘平、沙軟、海闊、浪緩、水清的漁寮沙灘風情以及在沙灘快樂嬉戲的情景。大自然不僅使幼兒開闊了眼界,也開闊了幼兒的思維和心靈,他們在認識和適應自然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培養了美感,豐富了想像象,使其萌生出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家鄉物產。蒼南地理環境非常獨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產極其豐富,山珍海味數不勝數,蔬菜水果品種繁多。我根據孩子們收集的有關材料,在動物角飼養各種海生動物供幼兒觀察,並精心設計各種科學探索活動,如「認識家鄉的魚」、「認識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認識海帶、紫菜、羊棲菜等藻類海洋植物,讓幼兒在飼養和探索的途徑中主動獲得各種海產品的相關知識。開展「美食節活動」,認識家鄉特色小吃,幼兒在看看、聞聞、嘗嘗中領略鄉村食品的無窮魅力,品嘗著濃濃的「鄉味」。通過「採摘一日游」活動,讓幼兒在看看、摘摘、吃吃、講講中認識家鄉的各種水果,更讓孩子們體會家鄉物產的豐富。
孩子們在收集資料和參與活動過程中完成對家鄉的初步了解,並在環境創設和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互動、交流和展示,增強了自信心,滿足了好奇心,激發了參與意識,還極大地激發了探索慾望。總之,收集鄉土自然資源,對提高鄉情主題活動的實效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豐富鄉情主題教育內涵
鄉情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人文風貌在幼兒的成長中,特別是精神成長中有著特殊意義。充分利用家鄉環境中富有文化底蘊、具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開展活動,會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化。經過反復研究,我並把鄉情教育內容劃分為三大主題,有計劃逐步的加以實施。
(一)家鄉風俗。充分利用有關的資料,向幼兒介紹蒼南的地方習俗、蒼南的各地廟會活動,讓幼兒了解濱海之城的風俗習慣。例如,向幼兒介紹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風俗對歌會、正月十五舞獅表演等,使幼兒了解在風俗習慣活動中所蘊含的精神:勤勞、善良、勇敢、智慧、團結向上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等。
(二)家鄉名人。通過看錄像專題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遺址、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明代抗倭重鎮——金鄉衛城,認識護城(瓮城),城垛,敵台,窩鋪,南堡烽火墩等建築,掌握相關的名人傳說。通過組織幼兒看望烈軍屬、英雄人物、邊防軍人及掃烈士陵園活動,了解蒼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激發幼兒對他們的濃厚情感,讓幼兒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輩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育幼兒懂得珍惜現在的一切。
(三)家鄉文脈。開展「家鄉文脈」主題活動,提高幼兒融入鄉土文化歸屬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組織幼兒欣賞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漁鼓演出等優秀的民間藝術;帶領幼兒參觀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碗窯瓷文化展、點色剪紙展銷、夾纈印染技藝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傳統文化……通過「家鄉文脈」主題活動,好比從小給孩子注入了必備的民間傳統文化血液,這樣在他們長大後才可能擔當起繼承、弘揚鄉土文化的重任。
總之,充分利用豐富的本土資源開展主題性傳統文化教育,不但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且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課程」,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幼小的心靈。
三、鏈接家長資源,拓寬鄉情主題教育渠道
(一)身懷絕技——嘉賓老師進園執教。幼兒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閱歷與專長等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經常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有特長的家長來參加我們的活動,請他們進班級當「老師」,展示其各自的特長和風采,使幼兒獲得更直接的經驗。
(二)快樂之旅——把幼兒帶出幼兒園。要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懷,家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鄉土文化教育更是與家庭、社會密切聯系的,有了家長的配合,教育才會事半功倍。在家長陪伴下參觀五洞橋、白灣寶、打鐵宮等也是我園一項有效的資源利用措施。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請文物保護單位的家長為孩子們做向導,向幼兒講述五洞橋的建築特點、建造年代、建造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在參觀中獲得初步的鄉土歷史知識,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對勞動的熱愛。
四、借力鄉土傳統游戲,滋潤鄉情主題教育童趣
民間游戲是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廣大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勞朴實的蒼南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勞動與生活實踐中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以口頭相承的形式,在民間經久流傳。首先,整理鄉土益智游戲,豐富園本課程。我們收集適合3—6歲幼兒玩的鄉土益智游戲,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嘗試著將古樸有趣的民間益智游戲有機地滲透到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通過傳統益智游戲的規范化整理,豐富幼兒園的園本建設,拓寬幼兒教育形式的空間。其次,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活動,滋生鄉情。為了加深幼兒對家鄉的風土民情的認識和了解,使他們由鄉土游戲滋生鄉情,我開展了「民間體育游戲」專題活動。孩子們玩著父輩曾經樂此不疲的民間體育游戲,被這些「新鮮」有趣的游戲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們在參與活動中重拾童趣,與孩子共同享受了傳承民間游戲的快樂。在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們從小就埋下愛家鄉的種子,潛移默化地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總之,鄉情教育需要幼兒教師運用智慧,不斷地去發現、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資源,形成以鄉土資源為依託,集趣味性、活動性、游戲性為一體的主題式教育活動,使孩子們獲得更系統、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讓他們在體驗鄉情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豐富、互動、有效的活動也把大自然和社會融合到鄉情主題教育中去,使孩子們有所悟、有所獲,提高了他們對家鄉的認識,激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優化了幼兒園的教育模式。
5. 什麼叫鄉土資源
1、鄉土 鄉土即故鄉,是人們出生或久居的地方。它包含三個層面:鄉土結構,即空間區域;鄉土經 驗,即生活經驗,包括鄉土特性、適應、過程及文化作用,這是具有獨特性的;鄉土意識, 也是鄉土的靈魂,包含鄉土存在的基礎與鄉土存在的意義。
2、鄉土資源 鄉土資源,就是指我們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 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狹義上它包括自然地 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廣義的鄉土資源還包括學生所在學校的校園環境、 師資狀況、校風學風、學生特長以及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生活等。
6. 鄉土自然資源包括哪些
1、鄉土 鄉土即故鄉,是人們出生或久居的地方。它包含三個層面:鄉土結構,即空間區域;鄉土經 驗,即生活經驗,包括鄉土特性、適應、過程及文化作用,這是具有獨特性的;鄉土意識, 也是鄉土的靈魂,包含鄉土存在的基礎與鄉土存在的意義。
7. 如何利用農村教育資源,突出田園教育特色
「農村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是安徽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自2005年4月開題以來,以「鄉土特色教育」為抓手,以「構建和諧新農村」為契機,以創建節能型社會為根本,以活化園本課程為渠道,以美術活動為突破口,充分利用鄉土教育資源,改革幼兒園的活動內容和方法,促進幼兒園教育特色的深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構建了切合本園教育實際的素質教育基本模式。為幼兒將來成為適應現代化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組織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鄉土資源」,就是指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名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鄉土資源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一是親歷性具體化,鄉土資源是孩子每天生活於其中的周圍現實世界,一提起來就如身臨其境,能說出來畫出來,十分形象具體;二是實踐性、可操作性強,幼兒可觀察、可觸摸、可臨摹描繪、感受體味,操作起來簡便易行。因此若用來優化教學內容和過程,幼兒就有豐富的內容可說,有利於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精神。又因為鄉土資源具有本土化的特徵,可以使幼兒對家鄉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有更進一步地了解,更能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使愛祖國教育具體化。因此,我們還申報具有操作性和實用性的課題「農村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舉辦了課題開題會。
深入調查情況,挖掘資源
為廣泛挖掘農村幼兒園的鄉土教育資源,課題組成員歷時一個月,深入農戶、博物館、田野、山川,走訪幼兒家庭,向幼兒家長、親友了解家庭、社會和幼兒園中可利用的鄉土教育資源,分領域進行取捨,對農村幼兒園所具備的鄉土教育資源進行取精舍俗,與時代要求相結合,與《綱要》精神相結合,與幼兒年齡特點相結合。對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篩選,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做到資源為我所用,為幼兒的發展所用,為社會的進步所用。
繁昌山水田園之美,風景名勝之多,民殷勤富,為歷代名人遊客留連往返。素有「皖南張家界,江濱小黃山」的馬仁省級森林公園,亞歐最早人類文化遺址人字洞,萬牛墩商周時期古墓群,號稱「江東第二禪林」的五華隱靜禪林,人民解放軍中路大軍渡江先譴隊最早登陸點荻港板子磯。縣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黃梅戲、廬劇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藝術;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產品,如石雕木雕、豆末糖、黃芥菜、布傘、銀飾製品等土特產品名揚省內外,蔬菜、花卉遠銷國內外。同時,我們還查閱了大量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文獻,如《繁昌縣志》、《繁昌文史資料》和《繁昌古今》等書,並組織老師們利用休息時間到三峽移民、納古回族鎮等地進行實地調查、訪問,搜集民間廣為流傳的各種鄉土材料等。
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研究
在我們的課題實驗中,主要方法是「一看、二聽、三訪、四寫、五行」。一看:組織幼兒走出幼兒園外出參觀、考察,讓孩子對家鄉歷史變遷,建設發展,人文景觀等有初步的直觀感性認識。二聽:組織幼兒聽一聽與本活動相關的故事,使幼兒對教育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如利用民謠讓幼兒了解繁昌的氣候特點;給幼兒講宋代官窯的傳說。三訪:通過對家鄉知名人士、企業名人、歷史見證人等的采訪,使幼兒在已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家鄉,產生崇敬與熱愛。四寫:根據收集到的情況教師撰寫教育筆記,預設和生成教學設計,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所獲得的真實感受,藉助筆盡情地表達出來。五行:組織幼兒開展具體的行為實踐活動(如:拜師學藝、為民服務、互助互愛等)。
理念的學習、方案的制訂,研究目標的落實最終實踐與幼兒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各負其責合理分工,做到既放手研究自己主要負責的領域,同時,也不忽略各領域之間的融合和滲透,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的安排中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鄉土教育資源,做到領域分工與整體教育相結合,鄉土教育資源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結合,活動教育與氛圍的營造相結合。
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成員之間不斷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商討實驗中棘手的問題和困惑,相互觀摩,將同伴互助的功能發揮到最大。
通過課題研究,優化課程
農村社會是個大舞台,農村是個天然大課堂,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特別在新港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在新港幼兒園,獨特的沿江地理優勢,璀璨豐富的鄉土文化,多元發展的經濟格局,為開展鄉土特色教育的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優化園本課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維多里諾認為:「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我們十分重視教育基地的開發和園本文化環境的建設,努力營造鄉土教育氛圍,以促進幼兒思想的啟迪、個性的陶冶、情感的激發、精神的升華。
在幼兒園內,我們園內的美化和綠化,除栽種各種觀賞植物外,還著意栽種有關農作物和田野花草;要求各班教室設立自然區角栽種各種動植物;並和座落在附近農民商量,開辟「苗苗小種植基地」和「娃娃小養殖園地」;
在幼兒園門口設立「鄉土教育專欄」,請有智謀的家長參與,為課題提供相關材料或為幼兒園活動開展講課,讓幼兒園環境體現濃濃的鄉土氣息,為優化鄉土教育,促進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有效地激勵幼兒積極進取,奮發向上。
在幼兒園外,農村廣闊的田野,豐收的景象,快速發展的建設事業,農民的辛勤勞動,都是生動的教學內容,無不吸引著每個孩子的心,我們以此作為大課堂的教材,有目的地帶幼兒去農村、去大自然中,讓他們看、讓他們聽、讓他們學、讓他們討論、讓他們感知。幼兒在充分接觸農村社會的過程中,學到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如:組織幼兒放風箏、組織幼兒園到田間扎稻草人、組織幼兒到豆製品場看師傅教我們做乾子等。組織幼兒觀察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和農民伯伯一起摘棉花、挖紅薯、撿花生,既體驗了生活又增加了對勞動者的感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學習過程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過程,在「鄉土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力求營造開放民主的教育氣氛,給孩子想像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促使孩子學會主動學習,創新探究。因此,我們貼近農村孩子實際,設計組織了一系列多樣化、綜合性的活動,使孩子經歷這種有價值、有創新的自主學習過程,提高綜合素質。
利用鄉土資源,創建特色
眾所周知,農村幼兒園目前政府的經費投資嚴重不足,與其坐等上級主管部門的恩賜,不如用我們的慧眼去發現。在活動區中,我們因地制宜使其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如春天的野花、野草、各種樹葉;夏天的水果、蔬菜、沙石;秋天的種子、果實、昆蟲等等,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區活動的興趣。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資金,還能讓幼兒園的工作獨具特色,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區則為幼兒搭建了表現自我的平台,豐富的鄉土區域活動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滿足了幼兒製作和創造的需要。孩子們面對這些熟悉的材料,捏出一個個形象的物品,拼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講出一個個動聽的故事……這時,自信與快樂圍繞著每個孩子,他們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幼兒的創造靈感在活動區油然而生,他們似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同時,在收集鄉土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加強了與家長、社區的聯系,實現了家、園和社區三方積極互動,形成了良好的大教育合力。教師們將利用鄉土資源的想法、具體需求等告訴家長們,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有的家長出差到外地還不辭辛苦地稍回貝殼、蘆花、筍殼等地方特色材料。豐富的鄉土材料為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帶來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