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作業成本
供應鏈、價值鏈與作業成本法的有機結合 1、作業成本法的涵義 作業成本法以「成本驅動因素」理論為基本依據,認為: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所以將成本分配分為兩個過程,首先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把資源費用歸集到各種作業上,然後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計量,把作業成本歸集到成本對象,即產品或業務上去[7] [8]。作業成本法把「作業」作為間接費用向成本對象歸集的中間環節,不僅使成本核算信息更加科學、准確,而且找到了一種更為科學的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實現了對傳統成本會計的重大突破。 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是企業降低成本的有力武器。它所掀起的「作業革命」,使成本管理發生了質的變化,在管理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9]。 2、供應鏈、價值鏈與作業成本法三者的整合 如果把以供應鏈為基礎的各節點經濟活動作為一系列「作業」,這些作業就會形成一個有機關聯的「作業鏈」,而作業的產出又形成一定的價值,所以作業鏈的形成又表現為價值鏈的形成。因此可以將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服務,互相取長補短。 作業成本法通過引入「作業」這一中介環節,使得成本的計算對象更加明細化和精確化,其重點是找出各作業的成本動因,採取措施來降低成本,但它沒有考慮到各作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及由此而產生的各作業成本、價值間的相互關聯性,如果單純地降低作業成本可能導致產品價值的下降,最終可能導致企業競爭力的降低。而價值鏈管理是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以實現價值增值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方法和技術,達到對整個供應鏈上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有效規劃和控制。在價值鏈理論的指導下,只有充分利用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技術,發揮整個供應鏈的整體協作能力,才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 由上可知,作業成本法的優點在於對企業內部的成本控制,而價值鏈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長處在於企業價值的增值和核心競爭力的培植。將三者進行有機結合不僅能降低產品成本,同時還能提高產品價值,從而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9]。 三、供應鏈、價值鏈與作業成本法有機結合的措施 進行供應鏈分析和作業鏈分析。通過供應鏈分析和作業鏈分析,全面了解掌握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狀況和企業內部作業流程。供應鏈成本管理涉及到很多環節,產品設計工程師、客戶、供應商和製造商等的行為對成本有很大影響,因此需要對供應鏈上的作業進行分析,以降低總成本。 進行價值鏈分析。在供應鏈分析和作業鏈分析基礎上,定量描述並確定整條供應鏈上企業與企業、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顧客之間,以及作業鏈各環節間的價值形成與轉移過程,即進行價值鏈分析。通過分析,找出企業供應鏈價值所佔總成本的比例和增長趨勢,確定作業鏈各環節的價值活動的結構構成,正確區分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以利於進一步優化企業價值鏈。 通過作業成本計算有效進行成本控制。首先進行供應鏈作業成本計算,計算各個作業的成本,通過對作業成本的確認和計量,為進一步改進作業成本管理提供依據。其次提出動態改進方案。利用作業成本計算的數據,站在客戶角度,進一步改進增值作業。最後進行業績評價。從效率、質量和時間上對作業進行評估,評價客戶的盈利能力是否得到增加[10]。 不斷維持鞏固成本優勢,取得成本優勢的持久性。
㈡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和成本驅動力
作業成本法是將間接成本和輔助費用更准確地分配到作業、生產過程、產品、服務及顧客中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成本驅動力是導致成本發生的主要因素。
企業可以通過對各項作業進行分析,找到影響企業成本的主要作業,進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例如甲企業是一家印刷廠,它的主要作業有:排版、製片、印刷、裝訂、裁剪等,通過分析它發現製片過程的成本比較高,這就是主要的成本驅動力,此時企業就可以針對製片這項作業制定一系列成本節約的措施,進而降低企業的成本,增加利潤。
㈢ 簡述什麼是作業成本法有什麼特點
作業成本法簡單來說是一種成本核算方法,他適合高科技企業等,這種企業他的特點是產量沒法核算清楚,同時間接成本很大
具體方法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成本,即先把成本按照成本動因分配到作業,比如機加工作業,裡面有很多明細項目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然後再把產品消耗的作業歸集到產品。
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叫產量基礎成本核算方法,他是以產量為基礎來分配各項間接成本。
㈣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是一種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管理系統。作業成本法以成本對象(產品、服務、客戶等)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理論原則,以作業為中介,確定成本動因,把資源成本歸集到作業上,再把作業成本歸集到相應的成本對象上,從而擺脫了傳統成本核算無法分配復雜而高額的間接費用和輔助費用的困境,使間接費用和輔助費用分配的更為合理,以便較及時、准確、真實地計算出成本對象的真實成本。
㈤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是指以「作業消耗資源、產出消耗作業」為原則,按照資源動因將資源費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項作業,計算出作業成本,然後再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對象,最終完成成本計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原理:
1、定義業務和成本核算對象(通常是產品,有時也可能是顧客、產品市場等)。這一過程很耗時間。如果兩種產品滿足的是顧客的同一種需求,那麼在定義業務時,選擇顧客要比選擇單個產品更為恰當。
2、確定每種業務的成本動因(即成本的決定因素,如訂單的數量)。
3、然後,將成本分配給每一成本核算對象,對各對象的成本和價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其盈利能力的高低。
(5)什麼是作業成本擴展閱讀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目標
(一)通過追蹤所有資源費用到作業,然後再到流程、產品、分銷渠道或客戶等成本對象,提供全口徑、多維度的更加准確的成本信息;
(二)通過作業認定、成本動因分析以及對作業效率、質量和時間的計量,更真實地揭示資源、作業和成本之間的聯動關系,為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業、流程和作業鏈(或價值鏈)的持續優化提供依據;
(三)通過作業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其分析,為企業更有效地開展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各種管理活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