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材料采購要使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
核算方法如下:
2. 采購與成本的關系
采購是花錢的部門,但是也能創造效益。
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造成效益流失,難以控製成本。
作為產品,有自己的合理定價,如取得成本,原材料、物流費、管理費等支出,要通過工具手段分析成本,使得采購有比較,有意義。
3. 做采購老是要核算成本嗎
1,如題所述,作為采購主責人是需要審核采購成本的。
2,所審核項目,一般是指所采購物品的成本構成,亦即對采購環節的費用、所涉物品的成本構成(材料、人工及其他製造費、合理利潤以及相應稅費等等項目)等的審核,以此進行貨比三家。
3,其中,對於物品的成本構成是重要的審核事項,一般可多渠道了解生產所涉物品的原材料價格、相關生產成本構成及行業利潤率等牽涉的主要項目。可見,一名合格的采購人,應予具備成本核算技能。
4,以上僅供參考,請予結合實際進行把握。
4. 采購成本怎麼計算
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 對於一般納稅人而言,采購成本不包含進項稅額;但對於小規模納稅人而言,進項稅額包含在其采購成本的費用。
9日購進免稅農產品一批,支付購買價款150000元,另發生裝卸費10000元、挑選整理費12000元.則該農產品的采購成本應172000。
(4)采購為什麼要把成本算清楚擴展閱讀:
采購流程
1、收集信息,詢價,比價、議價,評估,索樣,決定,請購,訂購,協調與溝通,催交,進貨檢收,整理付款。
2、采購數量計算:本期應采購數量=本期生產需用量+本期未預定庫存量-前期預估庫存量-前期已購未入庫數量.
3怎樣合理降低采購成本:事先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查詢當前市場行情,掌握影響成本的因素和事件。適當尋找多家合格廠商的報價,製作底價或預算,運用議價技巧。事後選擇價格適當的廠商簽訂合約,利用數量或現金折扣。
4、采購價格構成:供應商成本的高低,規格與品質,采購物料的供需關系,生產季節和采購時機,交貨條件,付款條件。
5、采購商品成本構成:工程或製造的方法,所需的特殊工具、設備,直接及間接材料成本,直接及間接人工成本,製造費用或外包費用,營銷費及稅捐、利潤。
5. 采購成本怎麼計算
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 對於一般納稅人而言,采購成本不包含進項稅額;但對於小規模納稅人而言,進項稅額包含在其采購成本之中。
采購成本指與采購原材料部件相關的物流費用,包括采購訂單費用、采購計劃制訂人員的管理費用、采購人員管理費用等。
節約采購成本的策略
就企業采購來說,節約成本的方法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種:
1) 價值分析法與價值工程法,即通常所說的VA與VE法:適用於新產品工:針對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過剔除、簡化、變更、替代等方法,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價值工程是針對現有產品的功能、成本,做系統的研究與分析,現在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已被視為同一概念使用。
2)談判:談判是買賣雙方為了各自目標,達成彼此認同的協議過程。談判並不只限於價格方面,也適用於某些特定需求。使用談判的方式,通常期望采購價格降低的幅度約為3%-5%。如果希望達成更大的降幅,則需運用價格、成本分析,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VA、VE)等手法。
3) 早期供應商參與ESI:在產品設計初期,選擇夥伴關系的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小組。通過供應商早期參與的方式,使新產品開發小組依據供應商提出的性能規格要求,極早調整戰略,藉助供應商的專業知識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杠桿采購:避免各自采購,造成組織內不同單位,向同一個供應商采購相同零件,卻價格不同,但彼此並不知的情形,無故喪失節省采購成本的機會。應集中擴大采購量,而增加議價空間的方式。
5) 聯合採購:主要發生於非營利事業的采購,如醫院、學校等,通過統計不同采購組織的需求量,以獲得較好的折扣價格。這也被應用於一般商業活動之中,如第三方采購,專門替那些需求量不大的企業單位服務。
6) 為便利采購而設計,DFP—自製與外購的策略: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利用協辦廠的標准與技術,以及使用工業標准零件,方便原材料取得的便利性。這可以大大減少自製所需的技術支援,同時也降低生產成本。
7) 價格與成本分析:這是專業采購的基本工具,了解成本結構的基本要素,對采購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采購不了解所買物品的成本結構,就不能算是了解所買的物品是否為公平合理的價格,同時也會失去許多降低采購成本的機會。
8) 標准化采購:實施規格的標准化,為不同的產品項目或零件使用共通的設計、規格,或降低訂制項目的數目,以規模經濟量,達到降低製造成本的目的。但這只是標准化的其中一環,應擴大標准化的范圍,以獲得更大的效益。
6. 采購成本的定義是什麼,要怎麼控制好
采購成本指與采購原材料部件相關的物流費用,包括采購訂單費用、采購計劃制訂人員的管理費用、采購人員管理費用等。
控制采購成本:
1、學會核價:不管采購任何一種物料,在采購前要熟悉它的價格組成,了解你的供應商所生產成品的原料源頭價格,為自已的准確核價打下基礎。以此為基礎有目的的談判,做到知已知彼,百戰百勝。
2、信息來源要廣:現今的社會是一個電子化的設備,作為采購人員要由不同的方面收集物料的采購信息,地域差別等。
3、選擇適合自已公司發展的供應商:中國有句子古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開發供應商亦如此,一個好的供應商能跟隨著你共同發展,為你的發展出謀劃策,節約成本,管理起供應商很省心;不好的供應商則為你的供應商管理帶來很多的麻煩.(判斷一個好的供應商我覺得主要從其質量\價格\服務\技術力量\應變能力等多方考慮).
4、采購人員的談判技巧亦控制采購成本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談判高手至少會給你的采購帶來5%的利潤空間),這亦要建立在采購員的德上。
5、批量采購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懂得道理,批量愈大,所攤銷的費用愈低。采購計劃人員需把好此關。
6、建立企業的采購信譽。條款必須按合同執行,如付款你可以拖一次、兩次,但你決不能有第三次。失去誠信,別說控製成本,可能貨都不會有人給你供。
7、建立月度供應商評分制度(從質量、價格、服務三方面入手),實行供應商配額制度,會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8、建立采購人員的月度績效評估制度。不但可以激勵采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是防止采購員賄賂的一個有效手段。
9、有效的控制采購庫存。避免停轉產的風險及積壓物資的風險,無形中控制自已企業的采購費用。
7. 為什麼材料采購要使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
存貨用計劃成本法進行核算有兩大好處:
第一,簡化核算手續,減少核算工作量;
第二,有利於成本控制。
計劃成本法基本核算程序
簡單說,原材料按計劃成本的核算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分解,將實際成本分解為計劃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
第二步還原,將計劃成本還原為實際成本。
具體的分解和還原過程如下所示:
(1)采購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貸:銀行存款
(2)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計劃成本)
注意:原材料驗收入庫時是用計劃成本核算的。
(3)結轉驗收入庫形成的差異
①計劃成本大於實際成本
這種情況下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就為公司節約了成本,計劃成本減去實際成本的差額我們稱之為節約差。
這時就需要介入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來進行調整。
借:材料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
②計劃成本小於實際成本
這種情況下實際成本要大於計劃成本,那麼公司的成本就會超支了,實際成本減去計劃成本的差額我們稱之為超支差。運用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來進行調整,
會計分錄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材料采購
(4)發出原材料
借:生產成本等(計劃成本)
貸:原材料(計劃成本)
(5)期末結轉發出材料負擔的差異額
①結轉應負擔的節約差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
②結轉應負擔的超支差
借:生產成本
貸:材料成本差異
發出材料計劃成本應負擔的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差異率
8. 為什麼對材料采購及收發業務要採用計劃成本計價核算
對材料采購及收發業務按計劃成本計價核算主要有以下優點: 第一,便於及時進行材料收發核算:在計劃成本法下,在材料到達企業後,不管實際采購成本是否歸集完整,均可按其計劃成本辦理材料的驗收入庫手續,並可按材料的計劃成本辦理材料的領用出庫手續。而在實際成本法下這是難以辦的到的,當材料已經到達,但發票、賬單等尚未到達的情況下,由於材料的實際成本不能得以確定,也就不能及時確定收入和發出材料的成本。 第二,可以確認企業的采購業務成果:在計劃成本法下,由於在「物資采購」賬戶中採用兩種成本計價(借方為實際成本,貸方為計劃成本),因而,可以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進行比較,確定是超支還是節約的業務成果,進而尋找降低材料采購成本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