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水資源儲量會發生什麼
擴展閱讀
怎麼給偉大工程輸送資源 2024-05-20 00:22:54
純糧酒的產品編號是多少 2024-05-20 00:10:56

水資源儲量會發生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2 19:08:32

Ⅰ 破壞水資源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1、酸、鹼、鹽等無機物污染及危害

水體中酸、鹼、鹽等無機物的污染,主要來自冶金、化學纖維、造紙、印染、煉油、農葯等工業廢水及酸雨。水體的pH小於6.5或大於8.5時,都會使水生生物受到不良影響,嚴重時造成魚蝦絕跡。水體含鹽量增高,影響工農業及生活用水的水質,用其灌溉農田會使土地鹽鹼化。

2、重金屬污染及危害

污染水體的重金屬有:汞、鎘、鉛、鉻、釩、鈷、鋇等。其中汞的毒性最大,鎘、鉛、鉻也有較大毒性。重金屬在工廠、礦山生產過程中隨廢水排出,進入水體後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經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能逐級在較高生物體內千百倍地增加含量,最終進入人體。

3、耗氧物質污染及危害

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懸浮或溶解於污水中,經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在分解過程中要消耗氧氣,因而被稱為耗氧污染物。這類污染物造成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

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將進行厭氧分解,產生H2S、NH3和一些有難聞氣味的有機物,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4、植物營養物質污染及危害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中,經常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等植物營養物質;施用磷肥、氮肥的農田水中,常含有磷和氮;含洗滌劑的污水中也有不少的磷。

水體中過量的磷和氮,為水中微生物和藻類提供了營養,使得藍綠藻和紅藻迅速生長,它們的繁殖、生長、腐敗,引起水中氧氣大量減少導致魚蝦等水生生物死亡、水質惡化。這種由於水體中植物營養物質過多蓄積而引起的污染,叫做水體的「富營養化」。這種現象在海灣出現叫做「赤潮」。

(1)水資源儲量會發生什麼擴展閱讀

保護途徑

1、國家要加強立法,將水資源的污染和治理寫入法律。要強化監督和執法,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終保護我們的水資源,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水污染控制,要注意防治結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的手段,對各行業進行污染監督,預防新的污染產生。

加強對經濟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還應包括重要建設政策的評價,防患於未然,對危害環境的策略不得予以通過,不進行危害環境與資源的項目建設。通過科學的評估,積極監督水污染的發生,科學開展治理活動,加強國家的生態保護。

2、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要預防污染。首先要對工業污染的源頭進行控制,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著眼於廢水濃度的達標排放。在水污染物的排放標准制定上面,由單一的濃度和污染指標的控制轉向污染總量控制和各項污染指標嚴格控制相結合。

由於我國的工業經濟還是比較落後的,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出一條以保護資源與環境為目標的全新的發展道路來。

3、要大力倡導節水型產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由於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國家管理機構負責建立水域安全利用指標,對水資源的使用量要加以限定,我們應鼓勵企業創新技術,加大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循環利用,節約用水。

加快建設城市廢水處理廠,城市的廢水要在處理的過程中實現循環利用,在缺水地區更應大力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利用處理後的廢水拿來開展市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緩解水資源的矛盾。 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節約、保護水資源。如果家裡水管有漏水現象,要馬上找人修理;

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不隨便浪費水資源(如玩水槍,洗菜、衣服的水可以用來沖廁所等)。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生命之源。保護水資源不僅是國家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的事。保護水資源,防治污染,人人有責。我們要從點滴做起。

4、世界各國水污染防治發展的特點是從局部治理發展為區域治理,從單項單源治理發展為綜合防治,即對區域水資源狀況、利用現狀、污染程度、凈化處理和自然凈化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求得整體最優的防治方案。

英國晤士河、美國特拉華河等,都是在多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對復雜的水環境進行綜合系統分析與模擬,對治理方案進行了優化選擇,花費較少的投資與時間,獲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Ⅱ 水資源環保資料

保護水資源
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要保護水資源。

據統計地球表面的水儲量大約有140億億立方米,但淡水資源只有3.5億億立方米,在這有限的淡水資源中,僅有0.34%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由於分布不平衡,生活浪費,全世界60%的地區供水不足,嚴重缺乏用水,情況嚴峻。

各種有害的物質,如農葯、重金屬、化學物質、致病微生物、油類以及各種廢棄放射性物質……,被人為地排入水中,並超出了水本身的進化能力,於是就發生了水污染。大量的污水物排入河流,造成內陸水域污染,繼而使湖泊和海灣污染,就連地下水也難逃厄運。水污染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傳染病的流行。各種工業廢水、農葯等有毒物質排入水中,可使飲水人中毒。重金屬污染的水進入人體,會使人慢性中毒等等。

因而,我們要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節約用水、使用無磷的洗衣粉……。我們要大力宣傳水資源的保護知識,看見破壞水資源的行為,要向有關部門舉報。

保護水資源要從我做起,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任重道遠

我國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任重道遠。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脆弱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水利事業發展迅速,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工作,基本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與保護體系。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全國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很多國家已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水的重復利用率我國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85%以上。水污染嚴重,全國年排放污水總量近600億噸,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國調查評價的700多條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水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嚴重。

有關專家指出,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人口增長看,2030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將減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從經濟增長看,今後幾十年,我國經濟仍將處於快速增長期,到本世紀中葉,國內生產總值要增長10倍以上,城市和工業用水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廢污水排放量也將相應增加。從城市發展看,21世紀中葉我國城市化率可能達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將更加尖銳。從糧食生產看,我國北方產糧區水資源條件並不富餘,2050年前國家需要增加1.4億噸糧食的要求,將導致水資源短缺的形勢更加嚴峻。因此,開源節流和保護水資源的任務十分艱巨。

水資源善也是制約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地廣水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是該地區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利用、有效保護是實施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

為了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有關部門正在加大節約和保護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開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提出,要轉變以往比較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重視不夠的局面,要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重大國策,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水利的轉變。

據了解,國家將在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採取實際步驟加強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工作。在計劃上,改變以往單純的工程計劃方式,將節水、水資源優化調度、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項目擺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設和發展。在體制上,切實加強流域管理職能,積極推進城市水務局管理體制的建立,為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提供體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訂和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價、水資源費等經濟杠桿,採用有效的科技和經濟手段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揮綜合效益。在法治上,堅決執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配套建設,特別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管理水資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學的科研模式,不僅要加強水利基礎科學,而且要發展綜合學科、交叉學科,不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別是樞組工程問題,而且要緊緊圍繞我國水利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研究各種治理措施的相互關系,科學配置,促進水資源管理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

Ⅲ 地下水資源的儲量

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許多水文地質工作者把地下水看作一種礦產資源,廣泛地採用地下水儲量這一概念來表示某一個地區的地下水量的豐富程度。按照這一概念,地下水儲量分為靜儲量、調節儲量、動儲量和開采儲量。靜儲量指儲存於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的含水層中重力水的體積,即該含水層全部疏干後所能獲得的地下水的數量。它不隨水文、氣象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只隨地質年代發生變化,也稱永久儲量。靜儲量的數值等於多年最低的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層體積和給水度(見水文地質參數)的乘積。調節儲量指儲存於潛水水位變動帶(年變動帶或多年變動帶)中重力水的體積,亦即全部疏干該帶後所能獲得的地下水的數量。它與水文、氣象因素密切相關,其數值等於潛水位變動帶的含水層體積乘以給水度。動儲量也稱地下水的天然流量,是單位時間內通過垂直於流向的含水層斷面的地下水體積。通過測定含水層的平均滲透系數、地下水流的水力坡度和過水斷面面積,用達西公式(見達西定律)進行計算。靜儲量、調節儲量和動儲量合稱地下水的天然儲量,它反映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的水量狀況。開采儲量是指考慮到合理的技術經濟條件,並且在集水建築物遠轉的預定期限內不產生開采條件和水質惡化的情況下,從含水層中可能取得的水量。地下水的開采儲量,一方面取決於水文地質條件特別是地下水的補給條件,另一方面取決於集水建築物的類型、結構和布置方式。其含義是和允許開采量相當的。70年代以後,在中國對地下水儲量一詞較少使用。

Ⅳ 在不久的將來,水資源真的會發生枯竭嗎

我們都知道,任何生命體的存在都是需要資源的,而資源裡面最重要的也就是水資源了,畢竟“水是生命的源泉”,任何的生物最早的時候都是來自海洋裡面,這時候人們不禁開始疑惑在不久的將來,水資源真的會發生枯竭嗎?我覺得暫時應該不會,畢竟地球的水資源很豐富,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所以說未來短時間內要是說地球的水資源真的沒有,這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的時間,都沒有水資源枯萎的危機,短時間的未來不會有影響的,當然也不能百分百保證,畢竟未來的事情都不好說,這就是不知道的未來,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斷發展利用好我們的科技,保證生存。

Ⅳ 如果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翻一番,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

事實證明,如果地球上的水量增加一倍,海平面就會上升。問題是海平面上升了多高,這是一個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排幹了地球上所有的水,這相當於一個直徑1385公里的水氣球。我們知道月球的直徑是3400公里,所以這個水球比月球小。事實上,地球上的水儲量並不多,彷彿整個海洋都被抽幹了,還有一千公里直徑的水球。如果水的總量增加一倍,變成一個2700公里寬的球體,它將不會比月球大。大部分地球表面將被淹沒。

但是用人類的抽水工具抽乾地球是不可能的。這只是時間問題。但是要抽水,你首先需要找到一個地方來消耗水。地球,作為宇宙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小載體,想要吸干它身上的水分。首先,我們需要考慮在哪裡吸煙?把海水抽到沙漠里就像偷鍾一樣。最終,水流入小溪,流向大海。

Ⅵ 人類每天耗水1.75億噸,地球上水的總量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知道,地球內液態水的儲量十分豐富,地球的五大洋內便儲存著大量液態水資源。據統計,地球儲備的水資源的總量約為14.5億立方千米,這看似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但另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地球上每人每天的平均用水量為25立方米,地球上目前約有70億人口,那麼地球上人類每天的耗水量約為1.75億立方千米。

此外,還有部分水資源是未被人類開采與利用的,就算它們從未流入食物鏈,從未被生物利用,它們也不會從地球上消失,它們或會轉移地點,或會轉變形態,但依舊是停留在地球某個角落。所以說,即便我們每天都在耗用地球上的水資源,但地球上水資源的總量是沒有減少。

Ⅶ 水資源短缺會產生哪些問題

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幾乎遍布了世界各地。全世界60%的地區面臨供水不足,根據聯合國的一些官員預測,世界一些主要城市將嚴重缺水。他們認為到2010年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城市,包括北京、休斯敦、雅加達、洛杉磯和華沙等都將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而開羅、拉各斯、達卡、上海、聖保羅和墨西哥城等最有可能面臨嚴重的水荒。

隨著全球都市化的發展,到本世紀末,世界將有一半人口住在城市。然而城市周圍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人口的膨脹,必將帶來水資源的緊缺。許多缺水城市的管道和供水系統非常陳舊,而且保養極差,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水白白漏掉。所謂「去向不明的水」、漏掉的水和非法連接的水管盜用的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佔58%,在韓國首都漢城佔42%。肯亞首都內羅畢失水問題也極其嚴重,失掉的水足以供應這個國家的第二大城市蒙巴薩。

全球水污染情況也不容樂觀。全世界只有5%的家庭和工業垃圾得到有效處理,每天大約有200萬噸人類的垃圾要用城市供水沖走。而80%的疾病和1/3的死亡是與缺乏清潔用水有關。在印度尼西亞的泗水,窮人為得到清潔水而付給小販的水費是自來水費的20~60倍。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居民付給小販的水費最高可達自來水費的100倍。

還有許多城市過量地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的嚴重後果。在過去的70年裡,由於人們不斷從地下蓄水層抽水,致使墨西哥城部分地區下陷了約10.7米。在威尼斯為了避免被海水淹沒的危險。而不得不停止抽取地下水。

然而,隨著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長,人類的過度開采和浪費,工業污染以及乾旱沙化等,使得水資源越來越匱乏。由於缺水、一些國家的江河乾涸,農作物枯萎,牲畜斷水,火災頻繁,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間爆發了「水戰」。

水資源的日益短缺,極易成為不安定因素,導致一些國家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沖突。世界銀行副行長薩拉傑丁於1996年初說:「下個世紀的戰爭將是由水而不是由於石油或政治引起的。」此話並非危言聳聽。當今世界上有40%的人口生活在250個河流流域,許多國家為爭奪這些水資源已採取或正採取種種措施,潛伏著爆發爭端的危機。

在南亞、中亞、中東地區,由於水引起的沖突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至今這些地方仍存在出現緊張局勢的可能性。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關於尼羅河水的爭吵從未間斷;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迄今未就幼發拉底河水利用問題達成實質性協議;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在爭搶比亞斯河、薩特萊傑河和拉維河的流水;玻利維亞批評智利調走勞卡河的流水而降低了它的地下水位。水源已成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沖突的原因之一!地球,實際上是個「水球」,這早就被中國人所認識。公元1267年,即元世祖至元四年,元代天文學家禮馬魯鼎,做了一個木地球儀,球面七成是水,塗以綠色,三成是土,塗以白色,畫上河湖,並劃出方格以示距離。他的估計令當今科學家所驚訝。據現代測定:地球表面,水體佔71%,陸地面積佔29%,全世界60億人就生活在這塊有限的土地上。但是,水源短缺,目前世界上有80個國家正面臨淡水資源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多人生活在缺水狀態中。例如以色列這個水荒最嚴重的國家,已有人提出淘汰農業,糧食全部進口,使民生之水不致匾乏的「國策」。在我國,全國缺水城市有300多個,嚴重缺水的有100多個。32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就有30個長期飽受缺水困擾。全國城市目前日缺水1600萬立方米。西安、太原等城市不得不定時供水,8200萬農民飲水困難。據稱,16世紀英國女王曾經宣布:為提出海水淡化有效方法者頒發巨額獎金。可惜,這筆獎金至今還沒有人拿到手。

早在1977年,聯合國水資源會議就提醒世人,水,不久將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危機。國際人口行動組織的報告指出,到2025年時,全球生活用水量不足地區的人口,將由1990年的3.35億激增至30億。我國用水量的年增長速度為5.3%,照此發展,到2000年,我國實際用水量將達到7000億立方米以上,它意味著要增加1500億立方米的水源。可是我國長期以來靠抽水解旱,同時我國及世界局部地區差不多每隔幾年就有一次旱災,這為解決供水問題帶來了新的壓力。

現代社會里,沒有水就沒有工業,人類也無法生活,開采1噸石油,需要10噸水;生產1噸鋼,需要20噸水;生產1噸紙,需要200噸水;生產1噸氮肥,需要500噸~600噸水;生產1噸人造纖維,需要1200噸~1700噸水;生產1噸糧食需要灌溉1000噸水,其中1公頃小麥需要灌水5000噸,而水稻用水是它的3倍~4倍。節水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目前,德國將60%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許多造紙廠採用新工藝,7公斤水就可生產1公斤紙;日本的工業採用廢水循環使用,使工業用水比過去減少了25%;以色列採用電腦控制的滴灌和噴灌技術,使農業用水減少了30%,同時將全國近70%的廢水經過處理後又用於農業灌溉,每立方米淡水的農業產出值比過去翻了兩番;墨西哥對全國抽水馬桶進行節水改造,使一次沖水量從19升降到7.2升,每年節水約32億升;加拿大專家根據蜘蛛網能吸附霧聚的原理,發明截霧取水法,一座霧水處理廠日供水1.1萬升,濃霧季節可達13萬升。這項技術,目前已推廣到20多個國家。我國農業灌溉,如採用噴灌,每畝可節水300立方米,按全國15億畝耕地計算,節約的水可稱上天文數字。北京的一些賓館,平均一個床位每天如節約2噸水,就是北京市民每人每天用水量的20倍。又如,使用節水型沖廁一次可少用一半水,推廣開去,那又可節約多少水?

Ⅷ 水資源缺乏會導致哪些後果

報告表明,在未來,水資源的缺乏可能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後果。首先它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健康問題。水資源的缺乏就意味著飲用水不再有保障。安格曼先生說,諸如霍亂等在水中傳播的疾病會使世界出現許多問題。水缺乏也會引起更多的國際紛爭。各國可能由於水而發動戰爭。現在有些國家,例如埃及,荷蘭,柬埔寨,敘利亞,蘇丹和伊拉克等,60%的純凈水是從國外進口的。報告認為水缺乏將影響發展國家發展經濟的能力。這是因為新工業在開始階段經常需要大量的水。 水和空氣一樣,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離不開水,動植物也離不開水,科學家早已證實,早期的原始生命緣於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構成了一個水的世界,科學家稱它們為水圈。水圈和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在海洋出現之前,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樣,沒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濕氣流是形成雲雨的主要因素。在陽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氣湧向天空,隨著氣流飄向大陸,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過江河重新回到兩極和大海,另一部分則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而在南北兩極和大陸高寒地帶,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現的。由於氣溫過低,大量的積雪又難以變成堅冰,於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國的喜馬拉雅山和昆侖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區的主要水源地,連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線。每年夏季,當太陽的光輝照射到冰峰的時候,融化的冰雪順著溝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場,成了當地人畜飲用和農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豐富的水資源給萬物帶來生機,使生態保持平衡。從太空觀察,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積為水所覆蓋,然而,人們很難想像,傳統觀念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已開始成為稀有資源,水資源保護已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科學家估計,地球儲水總量13.7億立方公里,而淡水卻只佔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於兩極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積雪之中,這么一來,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於地下蓄水層、河流、湖泊、土壤、沼澤、植物和大氣層中,這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據聯合國關於一個國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為缺水國家的標准來看,中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22%,而淡水佔有量僅佔世界的8%,人均淡水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眾所周知的貧水國家。
水資源短缺造成的最為嚴重的後果,便是一些國家的人民身體健康狀況惡化。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現在發展中國家有10億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人死於因飲用臟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許多地區,都隱伏著國與國之間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沖突的危機。水資源危機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問題,在聯合國列出的最有可能面臨缺水問題的城市名單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和上海,另外還有開羅、孟買、雅加達、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國是個多山多河的國家,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條。但我國人口眾多,相對而言,水資源比較貧乏。就全世界而言,工業的高度發展,不僅對淡水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對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現赤潮,江河魚蝦絕跡,有的甚至成為臭河、死河。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個地球的水大約有14×1017立方米,其中97%以上是人類不能飲用的海水,餘下的3%雖為淡水,但淡水中的77.2%又存在於冰川雪山之中,22.4%的水為土壤中的水和地下水,其餘0.4%為地表水。實際上,地球上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地球總儲水量的0.77%。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1012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水量很少,僅為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每年缺水量約為300×108立方米,受旱農田有2—3億畝,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很困難。城市供水不足,全國517個城市有300多個缺水,每年缺水量為58×108立方米。
水環境容量是指在不影響水的正常用途的情況下,水體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調節凈化並保持生態平衡的能力。水環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專業性水域排放標準的依據之一,環境管理部門還利用它確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許排入多少污染物。
地球上約有1.36×108立方公里的水,水主要分布於海洋、冰川、地面、地下及大氣之中。人類使用的水,基本上都是淡水,而淡水質量僅佔地球總水質量的0.63%。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迅速增加,淡水資源日趨緊張。同時,由於污染,使可用水量減少,這就更激化了水源短缺的矛盾。
我國的水資源形勢也相當嚴峻。我國的淡水資源儲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於人口眾多,因此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
人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隨著飲水和食物,把水中的各種元素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各個部分。當水中缺乏某些或某種人體生命過程所必需的元素時,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例如,有些地區水中缺碘,長期飲用這種水,就會導致「大脖子病」,就是醫學上所稱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當水中含有有害物質時,對人體的危害更大。致癌物質可以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糧食、蔬菜、魚肉等),帶入人體,還可以通過飲水進入人體。據調查,飲用受污染水的人,患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發病率,要比飲用清潔水的高出61.5%左右。當污水中含有汞、鎘等元素排入河流和湖泊時,水生植物就把汞、鎘等元素吸收和富集起來,魚吃水生植物後,又在其體內進一步富集,人吃了中毒的魚後,汞、鎘等元素在人體內富集,使人體患病而死亡。這樣,從水生植物->水生小動物->小魚->大魚->人體,形成了一條食物鏈。人體最後成了汞、鎘等元素的「落腳點」。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類措施組成: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結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臨時性小地形,如區田、畦田、溝壟種植等。美國、蘇聯等國還廣泛採用覆蓋耕作、免大躍進法和少大躍進法等。此外,還有深耕、密植、間作套種、增施肥料、草田輪作等,都是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稱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從而減輕雨滴對地面的打擊,增加土壤入滲,減少地表徑流量,減緩流速和削弱沖刷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過修建各類工程改變小地形,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入滲,從而達到減輕或制止水土流失,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的目的。根據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護岸工程3大類。各類措施特別是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之間,始終存在著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
水土保持工作對發展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的生產和建設,整治國土、治理江河、減少乾旱和風沙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Ⅸ 我國水資源儲藏量

中國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為61,889億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變為地表以及地下水資源,餘下的55%都被蒸發掉了。因此,中國整個國土面積的水資源總量雖然很大,可同時中國擁有佔世界第一為的眾多人口,按人平均下來,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積平均,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體來說,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方向,水量逐漸減少,基本狀況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東南沿海丘陵地帶,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超過1,000毫米,丘陵地帶達到1,400~1,800毫米。到達華北平原以後減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區則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區北部通常也只不過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直接影響了水資源的分布,同時也與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的81%,而土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各佔全國的約36%,人口佔全國的54%,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約1.6倍,耕地面積的水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黃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只不過是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為全國的33.7%,耕地為全國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積平均,水資源擁有量大大低於全國平均值。

這種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構想的原點。另外,從水資源分布的時間推移來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況也不均衡,每年的變化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連續出現的傾向。

2.2.長江概況

長江發源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東雪山(1978年考察認定),最上游部分大約800公里稱做通天河,進了四川省則稱做金沙江,通過險惡的峽谷(大約2,300公里),之後,直至入海口這一段稱做長江,也有時將從源頭開始直至入海口都稱做長江。在日本通常所說的揚子江為在入海口的江蘇省附近,揚子江這一稱呼在歷史上由來已久。

自古以來,長江流域為水量充沛地區,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較穩定,為適合利水的地區。有歷史記載的灌溉設施是從公元前5世紀時就有的,當時的水利設施經過不斷維修後一直延續到現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設施為都江堰。此外,三國志中曾描述過,「運載超一萬人以上的大艦隊……」,說明當時曾經用於水運。尤其是現在,正在建設中的三峽水庫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緩,而水量豐富的中小支流以及無數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於水運事業的發展。其典型的例子為南水北調規劃的東線總長1,300公里以上的大運河被注入新的活力。這條大運河全部完工後,不僅可以保住以往兩千數百年的命脈,同時,還將集水運和供水兩益,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設施之一。

由於時代的變遷,經過多次改道,大運河的位置已經有所變化,而且對於大運河是何時完成的,也無法明確。同時,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關於總長度也沒有明確的記載。自古以來,新建、修復、管理的長江主流和支流的船運、利水設施、滯洪區的數目膨脹起來,即使是專家也很難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態的變化,在原本就龐大的基礎上人口的增加,出現了許多難題。整個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於社會開發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滯洪域的減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聯鎖效應,特別引起了長江中下游流域整體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濫。

由於各種文獻和資料對長江的最大流量的統計數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確數字。但可以說,近年來長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報導說,入海口處年流量的最大數值已經超過1兆噸以上。

中國的統治者已經更換過幾代,但是對長江的水運、包括長江支流的水利設施、許許多多的大小運河等的修建從未間斷,由地方政權和一般老百姓進行著維護管理,持續至今。

像南陽灌區(公元前三世紀)、以及都江堰(秦代)這兩個2,000年以前修建、其後經過維修、改造直至今日還在持續使用的水利設施真是奇跡。而且這兩個水利設施不僅集防洪、灌溉、船運等多種目的於一身,同時機構也非常復雜,從其完善的管理這一角度推測,這些水利設施不是在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經有很長時間建造這種水利設施的歷史,是在積累了經驗的基礎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掠,中國社會發生了變化,這些,影響了對這些設施的維護管理。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前身是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三十年代),委員會由有關部門和長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組成。正如委員會其名稱所表明的那樣,這個委員會主要是以完善以船運航路為主要目的而設置,而不是以一般所關心的防洪、抗旱為目的的組織。長江水利委員會在其後進行了多次改組,它與黃河水利委員會不同,沒有形成為管理整個流域的高度集權組織,這可能與三峽水庫建設工程委員會與長江委員會脫鉤,歸國務院直屬有關。

2.3. 黃河概況

雖然黃河在流域面積和流量上遠不及長江,可是黃河在控制難度上卻遠遠超過長江,與其說洪水不斷泛濫,不如以「流經途徑尚未一定」來表達則更為確切一些。近年來,其泛濫流域已經達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於很難說清哪一條為黃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復後的半個世紀以上都處於安定狀況,這是值得欣慰的。

黃河一旦狂虐起來,黃河流域就會有數十萬人口成為犧牲品,這已司空見慣。可這個地區比較乾燥,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比較容易生存的地區,由藍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斷,在春秋戰國時期等開始,在古代,中國歷史的中心就在黃河流域。在有確切歷史記載的夏朝以後的4,100多年的期間里,有2,400年中國的首都都定在黃河流域,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這個地區的重要地位。

據記載,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經在渭河流域修建了總長150公里的水渠,這條水渠灌溉了40,000公頃的土地,對鹼性土壤進行了改良。這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因這個地區乾燥這一特點而困擾。可是,與世界的乾燥地區的氣候特點相似,每年降雨量變化很大,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的3,700年的歷史記錄中,1070年發生過大旱災;清朝的大約200年期間里,基本每年都會在某些地方發生大規模的旱災。同時,在2,540年期間里,有540年發生了洪水或決堤等災害,決堤次數達到1,590次。

這些記載中可以說明的是,太行山脈以東(城市有北京、石家莊、鄭州、淮南等)的平原,從北到南為從天津至南京區間除山東省山嶽區以外的地區,即大部分、整個華北平原為可能被黃河洪水波及地區,換言之,則可以說是泛濫平原。事實上,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黃河沖積下來的黃土形成的平原。黃河這條狂河,從1947年開始沉靜下來的理由之一,則是1947年以後加強了黃河河道的修復工程,同時,在上游的黃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壩,調整水流量,興修水利,以利農業用水,人為地減少了整體的流量。同時,與長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減少。但是,這種社會與自然現象變化的結果,使黃河流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兩大問題,一是黃河的特點,即河水中黃土(年流出量為16億噸)在下游沉積,特別是在鄭州以東的河底大量沉積,河床每年約長高10厘米;二是雖然沒有了洪水,而當地卻出現了慢性缺水的現象。如果靠黃河水將河床上沉積的黃土自然沖下,每年則需要200億噸的水量。

目前的狀況是∶如果下雨,則會發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則造成乾旱或者慢性乾旱,造成過多地依賴於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化的進展,地下水的水質急劇惡化,已經關閉了一些排污企業,但是在這之前並沒有對缺水問題採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後,黃河下游幾百公里流域處幾乎每年都發生100~200天的河床乾枯現象,即所謂「黃河斷流」現象,因此,將黃河作為水源的一般市民、農業、工業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受損失的金額沒有確切的數字,多的時候估計可達幾千億日元。尤其是在山東省濟南市以東出現了半沙漠化現象。為此,不得不轉向節水型的農業種植方式,以及關閉一部分企業。

因此,確定黃河總流量比較困難,以往每年流量為700~800億立方米,鄭州市附近的計劃洪水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黃海的流量則為200億立方米以下,這還是在修建了天橋水庫、三門峽水庫等,調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為了防洪,在這些水庫的下游濟南市附近,現在還把保留了一個流量調整能力為10,000立方米/秒、滯洪量20億立方米、面積2,300平方公里的滯洪區。這表明,即使在現在,黃河還是一條難以控制大河。

圖2.1 歷代黃河變遷略圖

2.4.南水北調工程涉及區域的概要

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和東線的供水地區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山東的六省市。這六省市的總面積為64.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6.77%,1995年統計的總人口為3.3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7.6%,耕地面積為3億7,943萬畝(23.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6.6%。國內生產總值為全國的33.2%,工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5.9%,農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0.9%。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

而位於這六個省市中心的華北平原,目前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華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為500~800毫米,屬於半濕潤地區。華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在歷史上屬於水資源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因此,從古代開始就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地區。華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眾多有名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糧食、棉花、食用油的生產基地。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佔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為了今後繼續發揮這個地區的綜合優勢,帶動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缺水問題則是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華北平原的缺水狀況日趨嚴重。特別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後,由於過度地採用地下水,引起地盤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嚴重。目前,水資源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這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所以,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除了加強這個地區的節水和水資源的保護以外,從本地區以外引水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來,隨著各條江河的上游以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生了用水量不斷增加、地區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漸減少、水質惡化等問題。如果不及早解決這個地區的缺水問題,會對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制約。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供水地區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西線的主要供水地區為中國的西北地區,涉及到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區)。這六個省(自治區)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8%,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8.3%,佔全國總人口的10.2%,占工業總產值的5.3%,尤其是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藏量佔全國的68.9%。此外,還有鈣、希土金屬、鎳、白金等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有著擴大開發和擴大灌溉面積的可能性。與目前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相關,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對西線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從長江引水

長江水量豐富且穩定。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約9,600億立方米,在中國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條江。長江流域的總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9%、水資源佔34%、人口佔35%、耕地面積佔24%、農業、工業生產佔37%。長江流域的經濟有著很大的潛在優勢,水資源條件不會制約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

據1980年調查,河道外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為1,353億立方米,相當於年總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從入海口水量來看,實際的用水量僅為500億立方米多。根據1990年修訂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計劃要點報告」來預測,即使長江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達到2,200億立方米時,其實際用水量也不到1,000億立方米。同時,長江的年流量不僅在中國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穩定的一條河流,相對北方的各條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從長江調水在地理條件上也具有優勢。長江是從西向東,流經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上游距西北的乾旱地區較近,中下游鄰近著最缺水的華北平原,對長江跨流域向北方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來說,從地理條件上來看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從中國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一觀點考慮,為了支援北方的乾旱和缺水地區的發展,是可以從長江流域給北方輸送一部分水資源的,這也是在推進南水北調工程過程中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註解:我國水資源佔世界的百分之8

Ⅹ 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遭到什麼破壞,帶來什麼災害

1、 大氣資源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河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

2、水資源問題
一些工廠不注意保護水資源,把工業廢水排入江河湖泊,造成了許多江河湖泊的污染。然而,這樣的結果卻令人不得不來關注。魚蝦喝了這樣的水,就會死去;人類如果用這樣的水洗澡,就會發病;人類如果喝了這樣的水,就會對身體健康有害。水環吞噬著人類和動物的健康!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森林資源問題
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砍伐樹木也是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4、生物資源問題
動植物棲息地或生長地的喪失和生活環境的惡化,再加上人們濫捕濫獵野生動物,使世界上許多種野生動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
國際保護自然聯盟1996年發表的瀕危物種《紅色警報名單》顯示,世界現存4500種哺乳動物中,面臨絕種的已佔24%,而現存約9500種鳥類中,有12%即將滅絕。在已知的大約1萬種木本植物中,瀕臨絕種的約佔6%,其中1000種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時就有150~200種生物物種永遠告別地球,據資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萬倍。中國是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的國家,但是,中國生物的多樣性正面臨嚴重的威脅。被子植物中,瀕危種有1000種,極危種28種;裸子植物瀕危種63種,極危種14種,已有1種滅絕;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有43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