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本土文化的分類
台灣在前幾年就鄉土教材問題進行過一番研究,應該對我們認識本土文化資源有積極的啟示作用。屏東師范學院的陳朝平把鄉土美勞教材分為四類:
1.風土民情類——特殊的自然景觀、名勝、公園、游樂場所、重要建築、市場、田園、工廠、交通等。
2.生活應用類——校園美化設計、造景、立體模型設計與製作。
3.傳統民俗類——幫助兒童認識社區傳統藝術生活必需品的題材。這類題材以民俗藝術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閩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較大的差異,與地區關系較小。寺廟、教堂建築、裝飾及禮器、古跡、舊建築物,以及傳統農、工具、傢具等。
4.當代藝術類——幫助兒童認識藝術對社區生活之貢獻的題材,這類教材以當前社區的純藝術及應用藝術為主。社區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社區人士收藏的藝術品,公共場所的雕像、壁畫、具特色的建築、牌樓、紀念碑,游息場所、商店、百貨公司的櫥窗、招牌、商品陳列及包裝、燈光設備等。
人物資源很重要,許多人談起文化資源總是忘掉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談起浙江時,總是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他們就是把天地與人聯系起來看問題。像烏鎮是一個有名的旅遊點,那裡出了作家茅盾,附近還有豐子凱。說起紹興,自然首當其沖的要說魯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資源里,特別要關照民間藝人,他們是一筆特別的文化財富,當地的文化與他們密不可分。我們要了解這些名人的創作環境,了解他們是如何走上藝術道路的,如果有條件最好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
❷ 珠海金灣區平沙鎮有什麼好玩的
平沙沒什麼好玩的,要玩就去珠海長隆,高欄港荷包島,飛沙灘,銀沙灘等等
❸ 社會工作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可利用的本土文化資源有哪些
遠古以來的民俗民風.民歌民謠.傳說故事,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農耕牧織儀式.節日及慶典,各種忌禁,吉祥物.鎮邪物,巫術,宗教等 這些已經遺忘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我們古老民族安生立命的朴實的唯物主義方法,反而是宗教的參與使之復雜化了,但千百年來宗教也成為了我們民族記憶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完整社會不可缺失的!要利用需要社會.歷史心理工作者進行篩選甄別同時加以改造!工作量好大好大的~沒有政府何者其它團體的組織與支持以個人的力量實在是難以完成~
❹ 本土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本土資源包括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觀、文物名跡、民間藝術、名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經濟特色等內容。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園。開發利用本土資源是新課標的要求,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等。
❺ 本土文化范圍包括哪些
是相對外來文化而言的
一般包括本宗教、風土民情、眾生群像、民間俚曲、禮俗好尚等
❻ 珠海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
你好。你說的范圍比較廣,不過我幫你找了一下,符合你要求的挺多的,尤其是在史前遺址和夏商周遺址上:
珠海史前時期遺址:
淇澳後沙灣遺址
三灶草堂灣遺址
唐家大塢環遺址
香洲蛇洲島遺址
拱北西瓜鋪遺址
橫琴赤沙灣遺址
三灶英表山遺址
南水大基灣遺址
高欄寶鏡灣遺址
珠海夏商周時期遺址:
橫琴紅旗村遺址
三灶洲仔遺址
平沙北水村遺址
荷包鎖匙灣遺址
南水挪家咀遺址
北水營地山遺址
前山南沙灣遺址
前山爛塘遺址
香洲稜角咀遺址
灣口繒船埔沙丘遺址
官田坑沙丘遺址
馬山沙丘遺址
灣口沙場沙丘遺址
連灣大老勾遺址
淇澳亞婆灣遺址
淇澳東澳灣遺址
淇澳南芒灣遺址
三灶青灣遺址
金鼎染布溝遺址
唐家後門涌遺址
前山沙口圍遺址
前山水涌遺址
南屏白沙坑遺址
橫琴南環遺址
東澳島南沙灣遺址
小萬山鏟灣遺址
南水菠蘿山遺址
金鼎白沙遺址
連灣長江咀遺址
南新棠下環遺址
金鼎外沙遺址
唐家雞山遺址
香洲華子石遺址
前山婆石圍遺址
前山橫坑仔遺址
前山貓地遺址
南屏煙墩環遺址
南屏蟹地腳遺址
南屏沙煲地遺址
桂山十五灣遺址
淇澳雙尾草埔遺物點
淇澳金星門遺物點
香洲神前遺物點
拱北中學山崗遺物點
南屏梅花山遺物點
南屏北山遺物點
南屏南山林遺物點
南屏雞爪地遺物點
灣仔中學山崗遺物點
三灶欖坑遺物點
高欄飛沙遺物點
荷包大樹挖遺物點
平沙下連灣遺物點
❼ 介紹家鄉的文化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一、傳統風俗
二、文化遺產
三、風土人情
四、名人文化
五、土特產
六、飲食文化
七、宗教信仰
八、庭院住所
地方特色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
1。飲食文化;
2。過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傳統習俗。
3。信仰
民風習俗 飲食、生活習慣、語言、節日、
傳統習俗,地方特色服飾,信仰,傳統物質遺產…
當地文化包括很多個方面,比如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節日風俗;飲食文化;著裝文化;婚慶文化;喪葬文化;等等。可以從家鄉文化中選擇與眾不同的、本地獨有的一種文化,全面介紹下。
❽ 珠海平沙鎮周邊有什麼好玩的
旅遊
平沙鎮依山傍海,環境優美,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擁有海泉灣度假區、武林源主題公園和世外桃源等著名旅遊景點,周邊15公里范圍還有金灣高爾夫球場、飛沙灘、荷包島、金海灘等休閑娛樂好去處,是珠海市推行「溫泉、海島、高爾夫」旅遊特色的典範地區。
平沙旅遊的龍頭,當屬海泉灣度假區,這個由香港中旅集團投資70億元(首期投資23億元)打造的旅遊「航空母艦」,以其磅礴的氣勢和浪漫的地中海風情受到海內外遊客的矚目,開業一年多就接待遊客400多萬人次。
武林源,這個中國第一個武術文化主題公園於2006年底開業,以其獨具特色的《武林傳奇》吸引了八方賓客;而最具平沙特色的休閑農庄「世外桃源」在試業期間便引起各旅遊團體的關注。
隨著海泉灣項目的伸展,其他旅遊項目也紛至沓來,南國遊艇俱樂部、馬術俱樂部等項目也紛紛落戶平沙。目前,平沙正計劃引來投資,將孖髻山和大虎山打造成旅遊風景區。
作為旅遊的配套,酒店業在平沙也日漸興旺,目前鎮內已新建了福泉大酒店、高登酒店和同力旅業等准三星級酒店,而投資6000萬元的四星級富麗達酒店以及投資8000萬元的愛琴海精緻商務會館即將動工興建。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平沙將成為廣大旅遊愛好者趨之若鶩的勝地。
文化
平沙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大虎水井口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時代及宋元時期文物,在平沙的文化史上留下深刻的歷史烙印。如今這批共250多件珍貴的文物還珍藏在珠海博物館里,成為平沙人傳承歷史文化的珍品。
今日的平沙已滄海變桑田,走進平沙,你除了驚嘆平沙城鎮面貌的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你同樣也會為平沙絢麗多姿的文化所吸引。
進入二十一世紀,平沙鎮領導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加大文化資金投入,建成了功能設施齊全的省特級文化站,內有藏書3萬多冊的圖書館等十多個功能室,可容納5000名觀眾的露天劇場經常吸引高水平的文藝團體前來獻藝。而位於鎮中心的美平文化廣場和「5.13」紀念廣場,更成為平沙群眾從事文化藝術和娛樂休閑活動的理想場所。矗立在「5.13」廣場上的城雕「雁落平沙」更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默默地向南來北往的賓客述說著勤勞勇敢的平沙人披荊斬棘、圍海造田的英雄業績。
❾ 廣東本土文化有哪些
廣州話、涼茶、燒鵝、牛雜、飲早茶、北京路、蓮香樓、陶陶居、古老西關大屋……
世界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廣東人.
還有這個是粘來的,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加分哈!
「滾地金龍」始創於南宋。明嘉靖年間,黃氏光昭公一支從福建漳州移居廣東陸豐南溪村,並帶來「滾地金龍演史傳」。南溪村「滾地金龍」演出時由二人進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伸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整個過程模仿龍的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精彩動作;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 伴奏,大嗩吶按不同的情節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調。「滾地金龍」曾多次參加省及國家級比賽,獲得榮譽。
錢鼓舞,俗稱踏錢鼓,有錢鼓「迎春」之說。流傳於汕尾市,由閩南傳入,距今750年歷史。
錢鼓舞有「雙人舞」、「四人舞」、「群舞」,載歌載舞,有人物、情節,動作優美、音樂典雅。唱腔襯詞用「啰哩嗹」,是一種古老的梵曲。舞蹈動作有二套:一套屬錢鼓的舞蹈動作,如擊鼓、搖鼓、打鼓、抖鼓、拋鼓、接鼓等;另一套屬串演故事的戲曲動作,如騎馬、勒馬、望樓、磨鏡、照鏡、穿針、引線、綉花、相會等。兩套動作糅合一起,天衣無縫。可以說,錢鼓舞是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向戲曲藝術過渡的絕妙範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科學價值。
陸豐皮影戲是南宋末年由閩南移民帶到海陸豐地區,潮俗民間亦稱為「皮猴戲」。中國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陸豐皮影戲是南路影戲僅存的一支、是我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
陸豐皮影是以獸皮(通常為牛皮)雕鏤成影人,借燈光顯影於屏幕來表演故事,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戲曲形式之一,是集繪畫、雕刻、製作、表演、音樂、舞台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皮影的繪畫、雕刻精緻、色彩鮮艷。表演劇目大多是白字戲,唱白字曲調,唱腔豐富,地方特色濃厚;表演細膩生動、形象逼真、傳統古樸。
陸豐皮影戲作為海陸豐百姓鎮鬼、驅邪、敬神、謝土等的民間信仰形式,在民間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海外許多華人對這一古老劇種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加強華人之間的溝通,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海陸豐地區的許多文化習俗,可溯源於中原,尋根於浙、閩,有些發源於中原、浙、閩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陸豐地區卻盛行不衰。海陸豐地區的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皮影、滾地金龍五個項目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的民俗風情,常成為專家學者探討文化積淀的寶貴資源。
民間戲曲是海陸豐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明代以來,海陸豐保存著4個被譽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劇種:
正字戲,本名正音戲,用「中州官話」(正音)唱念,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稀有的劇種。明初流入粵東,後紮根海陸豐。
正字戲有傳統劇目2600多個,分文戲和武戲。文戲有唱腔,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稱崑腔)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氣氛。正字戲傳統有紅面、烏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帥主、公、婆、丑等十二行當。臉譜有毛面、水龜目、鷹咀、虎目等200多種圖案。有「四大喜戲」《三元記》《五桂記》《滿床笏》《月華緣》;「四大苦戲」《荊釵記》《葵花記》《琵琶記》《白兔記》和「四大弓馬戲」《義忠烈》《千里駒》《鐵弓緣》《馬陵道》,統稱十二真本戲。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派宏大,尤其擅演「三國」連台本戲。
西秦戲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又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逐漸游離本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的西秦戲劇種(屬亂彈系統)。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紅面、烏面、公末、丑、婆等十個行當,主要聲腔有正線、西皮、二黃,還有少量崑腔、雜調。正線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樂隊分「文畔」(管弦樂)、「武畔(打擊樂)。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表演風格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打。西秦戲與台灣北管戲(又稱亂彈)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
白字戲,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海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海豐白字戲,潮人為區別潮州白字(潮劇)而稱之為「南下白子」。分生、旦、丑、凈、公、婆、貼7個行當,以演文戲見長,亦從正字戲中吸收部分提綱武戲;一般在上半夜演正字(講官話),至下半夜才唱白字(講方言),俗稱「半夜反」。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溫柔細膩。
白字戲共有劇目1000多個,其中傳統劇目200多個,多為傳奇故事。全連戲(整本戲)較多,摺子戲較少。有固定的臉譜、服飾、道具、曲牌等。音樂屬曲牌連綴體,唱曲襯詞多用「啊衣噯」。分小鑼戲、大鑼戲兩大類,小鑼戲又分正板小鑼戲、反線戲和民歌小調戲三種。小鑼戲唱腔活潑明快,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大鑼戲音樂莊重典雅,具有高腔音樂特點。
在海陸豐地區,長期以來,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個稀有劇種,除原有的國營專業劇團外,業余劇團遍布各處,蔚為大觀,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幾個稀有劇種本都來自外省,流行過許多地方,但最後都根植於斯,活躍於斯,充分說明海陸豐這個地區,善於兼容外來文化,同時也善於把外來文化融會創造為本土文化。
作為研究戲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陸豐的幾個稀有劇種一直備受專家學者的重視,盛贊之辭不絕於耳。獨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個古老劇種,被稱為是我國藝苑中三朵仍然噴發著濃香的奇葩,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戲曲瑰寶的組成部分。
海陸豐地區流傳了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大體有神話、傳說、故事、說唱、笑話、諺語、謎語、歇後語及民歌等。民歌分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東南部的漁歌和平原地區的福佬歌。
海陸豐地區民間音樂以管弦樂的「八音」、曲班、吹班最為常見有名,均可以說是從戲曲藝術中衍生出來的,與戲曲藝術一道,營造了極為濃厚的音樂氛圍。「八音」以弦索為主,一般有八樣樂器,設有館址,稱「八音館」或「八音班」。所奏弦詩,與白字戲同。
民間舞蹈有獅子舞、錢鼓舞、英歌舞、紅色婦女舞等,有不少經典之作,成為表演、參賽的保留節目。獅舞包括獨角的麒麟和無角的「師姨」,以及客家地區的木頭獅,統稱「舞虎獅」。
此外,較著名的還有陸豐大安鎮的「滾地金龍」和海豐公平的舞象。「滾地金龍」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奪魁。錢鼓舞上世紀五十年代師承於汕尾鎮一位叫李火奕的老人,從小鎮跳到縣城、省城、北京,贏得了聲譽。李火奕因保留、傳授錢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館聘為館員,享受終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陸豐甲子鎮最為有名,取材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108人畫眉擦臉,雙手執短棍,邊舞邊敲,互相呼應,配合默契,節奏強烈,十分壯觀,最適宜在廣場或遊行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