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源都包括什麼啊
資源,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的總稱。
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相關說明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種類、不同數量、不同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❷ 資源的種類有幾大類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滿意採納
❸ 企業資源都有哪些分類
企業資源的分類:
企業的資源可以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企業的內部資源可分為:人力資源、財物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管理資源、可控市場資源、內部環境資源;而企業的外部資源可分為:行業資源、產業資源、市場資源、外部環境資源。
1、有形資源
主要是指財務資源和實物資源,它們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基礎,一般都可以通過目前的會計方式來計算其價值。
2、財務資源
是企業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的貨幣體現,具體表現為已經發生的能用會計方式記錄在賬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包括資金、債權和其他權利。既包括靜態規模的大小,也包括動態周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企業獲取和駕馭這些資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反映企業財務資源狀況的工具就是企業的一系列財務報表。在企業財務資源系統中,最主要的資源是資金。財力資源是企業業務能力的經濟基礎,也是其他資源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條件。
3、實物資源
主要是指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物質形態的固定資產,包括工廠車間、機器設備、工具器具、生產資料、土地、房屋等各種企業財產。由於大多數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較大,使用年限較長、物質形態較強、流動能力較差,其價值大多顯示出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一般特性(當然也有一些固定資產即使在折舊完畢之後仍然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甚至會增值,如繁華地段的商業店鋪等)。在傳統工業中,固定資產是企業資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衡量一個企業實力大小的重要標志。
4、無形資源
主要包括時空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品牌資源、文化資源和管理資源等。相對於有形資源來說,無形資源似乎沒有明顯的物質載體而看似無形,但它們卻成為支撐企業發展的基礎,能夠為企業帶來無可比擬的優勢。
5、時空資源
是指企業在市場上可以利用的,作為公共資源的經濟時間和經濟空間。時間資源(經濟時間)是指人類勞動直接或間接開發和利用的自然時間或日歷時間。空間資源(經濟空間)是指人類勞動直接改造和利用的、承接現實經濟要素運行的自然空間。「時間就是金錢」、「天時不如地利」等格言,分別說明了時間資源和空間資源的重要性。
6、技術資源
廣義的技術資源包括形成產品的直接技術和間接技術以及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維修技術、財務管理技術、生產經營的管理技能。此外,技術資源還應包括市場活動的技能、信息收集和分析技術、市場營銷方法,策劃技能以及談判推銷技能等市場發展的技術。技術資源是決定企業業務成果的重要因素,其效力發揮依託於一定水平的財力和物力資源。
7、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是指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一切事物的運動狀態和變化方式及其內在含義和效用價值。企業的信息資源由企業內部和外部各種與企業經營有關的情報資料構成。信息資源在企業的資源結構中起著支持和參照作用,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處理性和多效用性等特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運用信息資源使整體資源增值的最好詮釋。
8、品牌資源
就是由一系列表明企業或企業產品身份的無形因素所組成的資源。品牌資源又可細分為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和企業品牌三類。品牌資源尤其是成為馳名商標的品牌(又稱名牌)對企業經營成敗至關重要,名牌對企業維系顧客忠誠、開拓新市場、推廣新的產品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9、文化資源
是由企業形象、企業聲譽、企業凝聚力、組織士氣、管理風格等一系列具有文化特徵的無形因素構成的一項重要資源。與有形資源比較,其缺乏直接的數量化特徵,沒有一個客觀數據基礎,是由一系列社會形象或文化形象的形式存在於評價者心中,與其載體密不可分,文化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是其他資源效力發揮的累積結果,可以遷移到被兼並或被控股的公司和新成立的企業中,企業形象、品牌信譽等還可以從原來產品轉移到新產品中。
10、管理資源
管理是對企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達到企業既定目標與責任的動態創造性活動,它是企業眾多資源效力發揮的整合劑,其本身也是企業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源要素。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企業資源整體效力發揮的水平。管理資源應包括企業管理制度、組織機構、企業管理策略。
11、人力資源
是指存在於企業組織系統內部和可利用的外部人員的總和,包括這些人的體力、智力、人際關系、心理特徵以及其知識經驗的總匯。一方面,人力資源表現為一定的物質存在——人員的數量,同時更重要的是表現為這些員工內在的體力、智力、人際關系、知識經驗和心理特徵等無形物質。所以,人力資源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資源。它是企業資源結構中最重要的關鍵資源,是企業技術資源和信息資源的載體,是其他資源的操作者,決定著所有資源效力的發揮水平。
12、市場資源
是指那些不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但是在市場中存在,而且因為是企業強大的競爭實力、獨特的經營策略技巧和廣泛的關系網路而可以為自己所用的資源。在現代經濟中,凡是具有經濟效益和功能的市場交易都有價值,一般來說,市場資源主要有下列幾種:
13、關系資源
是指企業因為與顧客、政府、社區、金融機構等個人或組織之間良好的關系而獲得了可以利用的存在於企業外部的資源,這其中特別應該受到重視的是客戶關系資源。企業與客戶長期良好的合作而建立起顧客忠誠,這樣客戶就成為企業經營中獲取強大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資源。
14、杠桿資源
指雖然不屬於企業所有,但是企業可以通過OEM生產、特許經營、加盟連鎖、虛擬經營等方式為我所用的資源。OEM生產、特許經營、加盟連鎖等方式往往可以以較少的投入撬動較多資源為自己的經營服務,這種資源的利用方式與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非常相似。
15、社會資源
主要指社會中可供自己利用的,能為企業自身帶來優勢或經營幫助的事件或人物,特別是現實社會中的名人、名物和各種有影響的事件。現實經營中,許多企業不惜重金聘請各種名人為自己題字或者做宣傳活動,就是利用社會資源的典型例子。
16、歷史文化資源
是指各種歷史名人、歷史故事和文化傳說等廣泛存在於社會之中的文化資源。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先人一步發掘和加以運用。有時候,歷史文化資源就是由企業自身所杜撰出來的一些具有一定正面影響的神話文學故事等。
17、其他市場資源
是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可以為企業利用,並形成一定競爭優勢或者為企業帶來支持、幫助和利益的各種物質或精神形態的東西。所謂機會無所不在,關鍵是要看經營者眼界的寬廣和策略的高低了。企業經營也是一樣,只要善於開動腦筋,那麼許多看上去原本毫無價值的東西也可以為我所用,比如垃圾,在廢品收購公司也可以變廢為寶。
❹ 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類型有哪些
一是政府的公權力;二是企業的公權力;三是家庭的公權力;四是個人的私權力。五是行業組織的公權力等。
市場里所有的資源或是商品的價格、質量、數量、品種、安全性等都由這些大小不同的組織體和個人說的算。只不過是各管各的一段路,各干各個活。合在一塊就互相配置了。其中現在的企業是配置資源的核心。其它組織都要維圍繞他轉。企業才是他媽的市場呢。
❺ 項目資源的資源的種類
項目的資源可以分為以下七類三十一種:
第一類,從來源劃分:
1、啟動資源
2、配套資源
3、過程資源
4、項目外資源
第二類,從重要性劃分:
1、核心資源
2、重要資源
3、普通資源
4、輕微資源
第三類,從形態劃分:
1、有形物質
2、無形環境
3、無形成果
4、資金資本
5、技術信息
6、人員組織
第四類,從提供方劃分:
1、業主資源
2、載體資源
3、關聯資源
4、自產資源
第五類,從獲取方式劃分:
1、主動資源
2、有條件資源
3、被動資源
4、爭搶資源
第六類,從經濟價值劃分:
1、無價資源
2、珍貴資源
3、有價資源
4、廉價資源
5、無用資源
第七類,從經濟代價劃分:
1、壟斷資源
2、稀缺資源
3、等價資源
4、微成本資源
❻ 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的類別
經濟資源分類因研究視角差異,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但不論其分類依據的邏輯論證如何雄辯,都不得不承認:客觀世界無外乎物質、能量、信息三種形態,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子系統,其所有的經濟資源同樣可歸結為物質、能量、信息這三種形態或其復合體或衍生體(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有時也被當作經濟資源,但在經濟分析中,多數情形下應被界定為對象屬性或資源屬性),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能量和信息」 。因此,根據目前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經濟資源並且僅限於經濟學研究視野中的經濟資源應當包括: 「能源是一個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能量」 ,能量是以物質為載體,因而能量資源可被理解為用以驅動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載能物質。
信息資源(Information Resources)
「信息本身不是物質,不具有能量,但信息的傳輸卻依靠物質、能量……信息蘊涵於信號之中,信息依靠信號而傳輸」 ,信息是以信號為載體,因而信息資源可被理解為用以指引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載信物質或載信能量。 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人既是其他物質資源、能量資源、信息資源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又是自身物質、能量、信息的綜合承載體和能動轉化體,所蘊含的物質、能量、信息無法物理性分割,必須統一地、綜合地運用;而人又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標識性主體,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所以從這一角度,人力本身可被視為單獨的,與物質、能量、信息可相並列的經濟資源,包括人之體力、人之腦力及其思維活動結果儲存——活化知識。遠離人類社會體系之外的人僅僅只是自然界中的人之存在(例如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隱士),而非人力資源。
經濟資源中直接來源於自然界的部分,方可被稱為自然資源。但在以往經濟學研究中,物質、能量、信息最初大多都來源於自然界,所以被籠統地、不那麼嚴格地歸並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天然存在於人類社會體系當中,自然資源和人類本身也就被看作為最原始、最基本的經濟資源——原生經濟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產要素只有兩個,即自然和人類」 ,「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以上四種原生經濟資源並非已囊括無遺,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的復雜運動中,圍繞著原生經濟資源,還可能分化和衍生出其他具有相對獨立運動形式和運動規律的衍生經濟資源,這種分化和衍生,不是簡單的形式變異,而是某種質的飛躍和揚棄,是建立在對原生經濟資源認知、調配、統領之上,作為原生經濟資源獲取和輸入的向導、引導、主導,進而自身亦被競逐為資源—— 衍生經濟資源,而且這種分化和衍生,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向深層次演進過程中還會不斷地發生,但到目前為止,已有的衍生經濟資源主要包括 :
·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
由客觀信息經主觀意識接收轉化獨立而來
·金融資源(Finance Resources)
由各種價值的使用價值形態純化獨立而來
·經濟權利資源(Economic Rights Resources)
由經濟元間關系內化獨立而來
這三種衍生資源的共同特點是:都是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積累中發酵醞釀而來,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演進歷程,直至自身通過社會化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成為直接的、普遍的社會交換對象為標志,破蛹化蝶為相對獨立的資源形態。
❼ 資源分配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資源配置的類型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計劃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 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市場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❽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哪幾類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四大類: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
其中,人力資源是最為活躍、涉及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由於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經濟學家稱其為第一資源。
自然資源就是自然界賦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間接用於滿足人類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與無形之物。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能滿足人類需要的整個自然界都是自然資源,它包括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種礦物和能源等。
資本資源是一個經濟體為了生產其他的物品而生產出來的耐用品。資本品包括機器、道路、計算機、鐵錘、卡車、鋼鐵廠、汽車、洗衣機和建築物。專業化的資本品積累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信息資源是指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以信息為核心的各類信息活動要素(信息技術、設備、設施、信息生產者等)的集合。
(8)按照四分法經濟資源的種類有哪些擴展閱讀:
1954年,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Peter F. Drucker) 在其名著《管理的實踐》中,指出了管理的三個更為廣泛的職能:管理企業、管理經理人員和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在討論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時,德魯克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源"的概念。
德魯克 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是想表達傳統人事所不能表達的意思。他認為,與其他資源相比,人力資源擁有獨特的"協調能力、融合能力、 判斷力和想像力",它必須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開發利用,並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德魯克指出,經理們必須考慮人力資源 這一"特殊資產"。
❾ 人們都知道,第1產業是農業,第2產業是工業。,第3產業是服務業, 那第4產業是什麼呢
第四產業是什麼
開篇辭:一個還沒有形成共識的名詞!
農業是第一產業,工業一般屬於第二產業,而金融、餐飲等屬於第三產業。第四產業是什麼呢?是軟體、是品牌、是專利…。
一半之嘆
據悉,發達國家的第四產業平均佔GDP的64%,美國第四產業產值最高達76%,而中國則只有32%,也就是說,中國第四產業僅是發達國家GDP比例的一半,難怪中國產品出口越多,越不合算,就等於資源出口越多。
造成這一比例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中國國情所定,目前中國不僅是農業大國,而且還是世界製造、加工業大國,即使信息產業已經成長為中國GDP最大的支柱,佔GDP的1/4,也大都是無品牌的產品,擁有自有專利和品牌等非物質性的軟體產品所佔比例甚少。
N種產業之間的互動聯動性
回過頭去看當初第二產業的發展,它帶動了第一產業。有了食品加工業,地里的小麥變成了麵包、餅干,池塘里的魚變成了罐頭,再進入到商品流通中,就帶動了小麥種植和養魚事業的發展,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早已經被證實。
當然,也可以舉出更多的第三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互動和聯動性,例如餐飲業對農業、加工業的帶動和聯動性,金融、保險業、旅遊業等第三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不僅有帶動、聯動、互動的能力,還有開發性。
同樣,第四產業對第一、二、三產業也有不可估量的互動,聯動性。例如,品牌、專利屬第四產業,它給加工業所增加的價值比加工業本身還大,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第四產業形成綠色GDP
環境污染、資源高耗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大問題,而對第四產業的關注和研究,恰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還可以提高中國GDP發展的質量,實現綠色GDP.所以發展第四產業不僅僅只是為了帶動、聯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還能夠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最大問題。
非物質產品的生產在於人腦之中,當然不可能帶來環境污染和高能源消費問題。一個品牌的成功運作對一、二、三產業的帶動、互動、增值的作用不言而喻,第四產業相對於第一、二、三產業來說基本上無能源消耗,無環境污染。例如,美國是可口可樂、耐克品牌製造的出口大國,對美國的自然環境基本無污染生成,而對GDP貢獻極大,且綠色無比。
防止第四產業的冒進行為
第四產業無污染,無高能耗,又能聯動其他產業,這么多優點,還不快點介入?恰恰要防一哄而上的冒進行為。
上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怎麼出來的?就是第四產業冒進行為造成的。
中國有13億人口,一半是老人和小孩,6億人口就業,假如有3億人在第一產業、2億人在第二產業,1.5億人在第三產業,還有5000萬人做第四產業都是一個冒進的數字。拿企業來說,中國有741萬家企業,假如80%以上是第二產業,15%是第三產業,5%做第四產業,對於中國目前狀況來說,這也是個冒進的數字。
加入第四產業要改變思路
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中,科研開發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決不會太多,5%就是個了不起的數字,相對來說生產上的投入會更多,約在30%左右。而到了第四產業的坐標中恰恰與第一、二、三相反,在科研和營銷投入上會多,幾乎在60%以上,而在生產線的投入上會極少,甚至基本不需要。
怎麼改變?這個話題來日方長。
結束語
第四產業的理論是否成立,還有待於經濟學家和讀者批判、完善。
❿ 資源的分類有哪些
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