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保護山西旅遊資源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如何保護山西旅遊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12 11:21:53

1. 山西康養旅遊資源該怎麼開發

摘要 山西康養旅遊優勢

2. 求一篇關於山西旅遊業發展的論文。要有摘要的那種。小弟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循環經濟下的山西旅遊業發展研究
摘要:介紹了循環經濟及其對旅遊業的意義,分析了山西旅遊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
題,對山西省旅遊發展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循環經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山西省旅遊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遊業發展的
早期,旅遊業素有「無煙工業」之稱。伴隨著旅遊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
發展,很多地方的旅遊資源被無節制、無規劃地開發,給環境造成了重大
的影響。循環經濟倡導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
生態化,改變旅遊發展「重開發、輕保護、重經營、輕管理」的傳統模式,這
種要求與以旅遊資源為依託的旅遊業發展是一致的。對於旅遊資源豐
富、環境脆弱的山西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循環經濟理論
1.1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原則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經
濟發展模式,它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在經濟活
動中把資源看成是一個不斷循環利用的系統,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
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極限。它是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對物資
和能源進行利用的,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
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模式。
循環經濟在實施過程中遵循3R原則:一是減量化(Reduce),這一原
則針對的是系統輸入端,目的在於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
量,遏制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從源頭上節約資源使用量和減少污染物
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這一原則針對的是系統的過程性,旨在提高
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環
(Recycle),這一原則針對的是系統的輸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
後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產循環中。通過發展循環
經濟貫徹3R原則,必將使以更小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達到預期
的目標,逐步建立起社會福利水平的節約型社會,並由此保證經濟與環
境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生態環境也將與社會實現
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的具體實現體現在經濟活動的3個重要層面上,分別通過
運用3R原則實現3個層面的物質閉環流動。這3個層面分別是企業層
面(小循環),即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生產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使用
量,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區域層面(中循環),通過企業間的物質、
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代謝共生關系,建立生態園區;社會層面
(大循環),即通過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實現消費過程後物質與能量的循
環。
1.2循環經濟對旅遊業的意義
當今世界各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
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而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旅遊
的實踐屬性和發展要求,因此,在旅遊業內積極有效地發展循環經濟意
義重大。
旅遊資源屬於人類共用的自然、社會資源,其開發利用應該在可持
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融入循環經濟的原則對旅遊資源進行系統地、綜
合地開發與保護,並將其與旅遊的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發展旅遊循環
經濟,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倡導綠色旅遊、綠色消費,增
強了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構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內、代際、區際的公平發展,最終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見圖1)。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也應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旅遊資源
的開發與保護,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三贏」。
2山西省旅遊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山西省旅遊概述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旅遊資
源最為富集的省份。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給這片黃土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
積淀和歷史遺存,山西省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1處,佔全
國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風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
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8處。
「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是對山西旅遊的高度概括,旅遊資源深厚
豐富。但是,山西旅遊業落後於全國。20世紀90年代以後,與全國各省、
市、自治區、直轄市相比,無論從海外遊客接待人數還是從旅遊外匯收入
看,我省旅遊業均在第25位~27位之間徘徊,而且呈下滑趨勢。1999年
山西旅遊業收入66.4億元,全國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遊客
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創匯4256.83萬美元,排名第21位。從
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國際旅遊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後的。因此,在旅
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山西應結合自身情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在
發展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2山西旅遊存在的問題
2.2.1旅遊循環經濟意識不強
在旅遊發展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依然佔主導地位。在傳統經濟
中,人們高強度地開發資源和能源,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
物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熱點旅遊區,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
受到損害。
2.2.2旅遊開發及發展過程不合理
旅遊開發、發展過程中由於其資源導向性比較強,人們只注重對現
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毀林建賓館、旅店、寺廟及人為景觀。缺乏生態意
識,在破壞環境的同時,破壞了旅遊環境的整體美和文物景觀的原始文
化內涵。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規劃不合理,盲目建
設,使得一些人文景觀重復建設,既破壞了環境又造成了資源浪費。如對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籍貫考察不詳,使得山西省內在清徐等地建了
多個「三國城」等旅遊觀光建築,資源浪費可見一斑。
2.2.3忽視旅遊環境容量的有限性
現代旅遊濃烈的商業氣息和擁擠的客流,對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
了破壞,每年的幾個「黃金周」使主要旅遊景點不堪重負,大部分景區為增
加經濟收入都沒有嚴格控制遊客的數量,造成資源過度利用。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近幾年來遊客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
長,每次黃金周旅遊預報中,平遙幾乎都處於一種超飽和的狀態。2004年
9月下旬第四屆平遙國際攝影節剛結束,又迎來「十一」黃金周,在經濟利
益驅動下,有關部門不僅沒有對古城牆加以維護,也沒有對遊客數量有
所限制,純屬粗放式、掠奪性經營。
2.2.4旅遊業發展水平低
旅遊業內部以「食、住、行、游、購、娛」6個產業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
黃金周,往往出現遊客多而服務、設施跟不上。食、住這兩大產品直接影
響著旅遊業的發展。
2002年末,全國有星級酒店8880家,五星級酒店175家,四星級酒
店635家,三星級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北京、上海、江蘇
等地。而山西的星級酒店共有220家,僅佔全國的2%;五星級為空白;四
星級16家,佔全國的3%;三星級以下204家,佔全國的3%。相比廣東省
東莞市每個鎮都有一家五星級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遊業的發展水
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與部分省份星級酒店數量見表2。
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水平低,還存在「景點留不住客,遊客花不出錢」的
狀況。2002年山西國內旅遊人次在全國排第16位,而國內旅遊收入卻排
第22位。遊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數和人增多消費額不僅低於北京、上海等
旅遊發達省市,而且與周邊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
游業發展大多局限於旅遊資源本身的初級開發,對旅遊資源的文化價值、
商業價值挖掘不夠;旅遊產品單一,大多為依託人文景點的傳統觀光旅遊,
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會展旅遊等新型旅遊品種開發滯後,旅遊業的
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3循環經濟理念在山西旅遊發展中的應用
3.1社會層面
社會層面(大循環),即通過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費過程後物
質與能量的循環。
要求政府引導,經營者和公眾共同參與,促進旅遊循環經濟理念的實
現。加強法制建設,促進旅遊資源開發有序進行,是發展旅遊業循環經濟
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門規章的基礎上,加快制訂必要的循環經濟
法規,通過法規對循環經濟加以引導和規范,堅決杜絕短期行為和急功近
利的現象出現。全國人大已於2002年6月29日通過《清潔生產促進法》
並於2003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從法律上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
良好開端,但還不夠,還應加快步伐,形成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框架
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將循環經濟落到實處,而不至於僅停留在概念
之上。
3.2區域層面
區域層面(中循環),即通過企業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代謝共生關系。
區域層面發展循環型旅遊業,是通過建立相對完整的生產和消費的
循環體系,以3R原則為指導,在一定區域范圍同相關產業的各個領域形
成產業鏈,實現共享資源,以提高利用率。
一個地方的旅遊業是與其所處區域的旅遊業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
榮俱榮,一損俱損。山西旅遊業要打破地域界線,淡化行政界限,加強縣與
縣之間、市與市之間、省與省之間旅遊線路的連接與貫通,加強區域合作,
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客源互送。並且各市、縣旅遊局要從發展大旅遊角
度著想,防止近距離重復建設,確實做到資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同時,還要發揮各區域的資源優勢,通過區域聯合的方式把區域內的
生產、消費、廢氣物處理和區域管理統一組織為循環利用網路系統。以預
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徵,實現山西旅遊
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
3.3企業層面
企業層面(小循環),即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生產和服務中物料
和能源使用量,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
要求飯店經營者、遊客以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規范自己。如,在旅遊企
業推行保護性開發,生態旅遊、物質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綠色消費,減少
對資源的破壞,減少產品和服務物質和能源的消耗,將單位旅遊產品和旅
游服務的各項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標准許可的范圍之內,使旅遊企業
內部的資源綜合、循環利用。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旅遊業內部以「食、住、行、游、購、娛」6個產
業為核心,將彼此關聯的生態產業鏈組合在一起,形成產業集群,通過對
旅遊產品提升、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鏈延伸和耦合來體現循環經濟的
「3R」原則(見圖2)。4結語
旅遊在發展初期被譽為「無煙工業」,但並非無污染。山西這樣一個
環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決惡化趨勢,並使旅遊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
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循環經濟指導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是很好
的途徑,這對山西旅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佘可文.關於加快山西旅遊資源開發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02(1):84-85.
[2]韓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遊系統初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
報,2007,19(4):49-52.
[3]高麗敏,陳興鵬,拓學森.循環型旅遊經濟發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
究與開發,2006,25(4):89-93.
[4]王利朋,李茂青.淺議循環經濟理論下桂林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J].嘉興學院學報,2007,19(2):40-42.
[5]鄧學芬.四川旅遊業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
2007,35(15):4699-4720.
[6]明慶忠.旅遊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理念與運行的系統模式[J].雲南師
范大學學報,2006,38(5):58-62.
[7]劉秀英,張小明.山西旅遊業發展現狀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5
(8):175-176.

3. 山西旅遊資源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並介紹當地風土人情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西現存的古建築居全國之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400多處。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南禪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種建築為一體的佛光寺及顯通寺,塔院舍利塔最為有名;建於北魏的恆山懸空寺懸於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太原的晉祠是形式多樣的古建築薈萃的游覽勝地;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芮城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道觀建築群,宮內壁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品;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鶯鶯傳》故事發生地;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雕刻精細;應縣木塔建於文代,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築;因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加上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風光資源豐富優美。北嶽恆山是五嶽 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綿山氣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晉國名臣介於推攜母被燒死於此山;北武當山、靈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點;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西還建有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景緻各異,有古樹名木,珍稀動物出沒,褐馬雞是國家珍稀動物。
山西是老革命根據地,革命活動遺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八路軍總部舊址,黎城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文水劉胡蘭紀念館等。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同川梨。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

4. 有些遊客對去山西旅遊不太感興趣,這是為何

三千年文明看陝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確實有很多有名的東西,不是我王婆賣瓜,可以網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不會跑,我不贅述了,直接就問題回答一下。

首先,山西擁有的,不受現代人待見了,或者說,有些冷門了,古建築確實保存完好的最多,無數個第一。

至於小吃,山西小吃少且分散,小眾而偏門,柳林碗托,太谷餅,聞喜煮餅,大同兔頭,這玩意就跟我們臨汾丸子面一樣,別說外省,本省父老出了市都沒賣的,何況麵食本來就小眾,你不能指望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一人一碗面吧,就算能,那面條一碗下肚,還吃什麼菜喝什麼酒啊,火鍋燒烤那些就不一樣了吧,對么?

所以,我豐富的山西旅遊資源,只有等有朝一日,經濟上來了,交通便捷,配套完善,旅遊資源有足夠的受眾群,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今能做的,就是保護好資源,為後人留下這些珍貴的東西。

5. 山西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山西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遺產,名勝古跡等文人和自然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特色鮮明,游覽價值高,旅遊資源的集群和地域組合狀況較好,旅遊資源的質量較高。距離經濟發達區較近,有利於增加資源,交通通達性好

6. 對山西省人文和自然旅遊地理狀況分析並談談如何實現山西省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旅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東部。其間高山峻嶺,丘陵縱橫,山環水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處處絢麗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和新時期建設成就,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古今兼備、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

--------------------------------------------------------------------------------

自然旅遊資源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其自然旅遊資源之豐富位列全國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而鹽池、萬年冰洞、火山群卻是絕大部分省份所沒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晉陝黃河峽谷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風陵渡一帶的黃河寬達數十里,為黃河最寬處。這些名山大川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洞石雄關: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有的已對外開放,供人游覽。省內地貌奇特,各大名山處處可見奇峰怪石,如蘆芽山山峰形似蘆芽,直插雲霄;平走冠山頂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頂巨石堆積,名為「龍翻石」、北武當山巨大的「風動石」、靈石縣的「靈石」,殊為奇特。奇峰險壁間形成了娘子關、雁門關、偏關、寧武關、平型關等多處雄關險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資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歷年來又建造了多處水庫、人工湖泊,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三晉大地上。山西泉源數以萬計,分冷泉、溫泉和礦泉三種。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頭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難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臨汾龍子祠泉等等;溫泉有渾源湯頭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營泉、定襄溫泉、盂縣溫泉、夏縣溫泉、新絳溫泉等。礦泉中以般若泉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頂天池、寧武天池、晉祠魚沼、清徐東湖、平泉東湖、西湖、運城伍姓湖、鹽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庫有垣曲小浪底水庫、萬家寨引黃工程、磨灘拴驢泉水庫、恆山水庫、汾河水庫、文峪河水庫、澮河水庫、漳河水庫、漳澤水庫等等,這些水資源已成為游覽勝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內名氣較大的瀑布有壺口瀑布、娘子關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壺口瀑布以壯闊著稱,娘子關瀑布以秀美聞名。激流險灘在黃河中游多處可見,如壺口以下的龍槽激流、龍門「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偉壯觀。

天氣景象: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五台山東台頂、歷山舜王坪觀「東海日出」可與泰山媲美,黃河孟門山「孟門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寶光」堪稱一絕。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個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

附:山西省風景名勝一覽表

--------------------------------------------------------------------------------

人文旅遊資源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平遙城除城牆外,城內鼓樓、城隍廟、街坊、店鋪、民居都保持著明、清形制與風貌。

古代壁畫:山西古建築眾多且大部分屬佛教寺廟和道教宮觀。而這些寺觀,又幾乎全有壁畫。據統計,山西寺觀壁畫,現仍有兩萬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畫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畫二十多平方米,遼代壁畫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畫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畫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畫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畫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畫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這些壁畫中,以芮城境內的永樂宮元代壁畫稱最。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築,各殿內牆面和拱眼壁上,滿繪壁畫,總面積以單面計算,達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現有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禪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晉城古青蓮寺彩塑等;五代時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鎮國寺彩塑;宋、遼、金時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華嚴寺遼塑、太原晉祠、長子法興寺、晉城二仙觀宋塑、朔縣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雙林寺彩塑和隰縣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餘尊。

古文化遺址:山西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合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夏代以後的重要古遺址和墓葬有太原羅城春秋墓、侯馬晉國古都遺址、朔州漢墓群、高平長平之戰遺址、晉陽古城遺址等。文物、考古部門從這些古遺址古墓葬中發掘出大量錢幣、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貴文物,並不斷有新的發現。

革命歷史紀念地:近、現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其它還有黃崖洞保衛戰故址、左權將軍犧牲紀念地、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紀念館、長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爭史績。

附:山西省歷史名勝一覽表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稱平城,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古跡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以及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平遙,從古城內發現的仰韶彩陶文化證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甚多。現存的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城外雙林寺、鎮國寺以其精美的彩塑聞名中外。

代縣:古州代縣是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有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等。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此外,代縣拙中見巧的剪紙藝術,栩栩如生的麵塑製作,精美艷麗的刺綉工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無不光彩奪目,尤其是民間繪畫更為人們所驚嘆。

祁縣:晉中寶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定居。現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輩出,有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聞名中外的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縣古城滿街的古老店鋪和寺廟,滿城的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色古香。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祁縣秧歌源遠流長,元宵社火喜聞樂見,臘塑、麵塑、剪紙維妙維肖,都充分體現了古老的黃河文化在祁縣的深厚積沉。

新絳縣: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於一城,主要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此外還有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人傑地靈,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誕生在這里。

--------------------------------------------------------------------------------

民情風俗旅遊資源

太谷、祁縣、臨汾、陽城、晉城、渾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忻州地區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民間工藝和農業生產、文化娛樂活動等典型北方民俗風情。詳細內容參見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等產品,具有悠久歷史,聞名海內外。

民歌藝術: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就有很大的成就,《詩經》中「唐風」、「魏風」包括《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的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頗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陽高、朔縣民歌,比起河曲民歌來,又各有其特色。左權民歌自成脈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他民歌中所沒有的。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較為靈活、自由、富於變化。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味較重。沁源縣的民歌善於抒發當地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熱烈感情,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許多專家們又稱山西為「民間舞蹈之鄉」。據唐人蘇鶚著《蘇氏演義》載,遠在先秦,太原地區就有以「戰蚩尤」為內容的較為優美的舞蹈流行於民間了。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刻有男女舞伎相對起舞的「百戲樓」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古墓中,還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間舞蹈種類很多,到現在為止,大約還保留著二百餘種。如:「鼓類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種。山西「花鼓」,形式多樣,分高鼓(鼓掛胸前)、低鼓(鼓掛腰間)、多鼓(腰、胸、肩各掛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運城、臨汾地區為盛。如萬榮縣十七個鄉就有十三個鄉有花鼓舞隊。有的鎮上每條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晉。大體可分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風秧歌舞」、「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舞」、「臨汾傘秧歌舞』等幾種類型。此外,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背棍」、「抬閣」、「吹彈歌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燈舞」等等。山西的民間舞蹈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蘊含深厚,抒發感情細膩逼真,而且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十分默契。二是戲劇性較強。不管那種舞蹈,都穿的是戲劇服裝,臉譜化妝,也均系戲劇式的。在表演內容上也多有藉助戲劇劇情的。三是戲、歌、舞相雜,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還有的是雜技、舞蹈、戲劇的統一。如「高蹺」、「旱船」、「獅子舞」、「龍舞」、「背棍」、「鐵棍」等等。

民間音樂: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比如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我國古代《陽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貴的「古典樂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山西民間樂器,也大都是自古傳下來的。這些樂器,以絲竹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嗩吶、琵琶、箏、巴烏、各種鼓器、鐃、鈸、鑼、鑔等,山西的民間樂曲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晉中地區的規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縣一帶的《大得勝》及《八大套》等。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最有影響的要數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了。山西的民間器樂藝術,往往與說唱藝術結合在一起。象「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戲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間,山西各地到處活躍著諸如滑稽戲、影戲、歌舞戲、百戲、技藝戲等多種土戲,這些土戲在當時已是中國戲曲的雛型。後經澤州(今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把單宮調改為諸宮調,就把山西實際也是全國的戲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元代,戲曲藝術日趨鼎盛,而山西,不僅「名伶輩出」,同時還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僅以元代戲台而論,目前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晉南。如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建的「樂亭」,臨汾東關村至元五年建的戲台,翼城武池村喬澤廟至元九年建的樂樓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又大膽地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把胡琴、鑼鼓、嗩吶等吸收入戲曲,特別是出於換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棗木梆子,這樣就在山西境內出現了「蒲州梆子」戲。後由蒲州梆子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及風俗人情相結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此外,山西的戲曲劇種繁多,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山西就有五十四個,佔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職業劇團現在有二百多個,從業人員達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四個劇種中,中路梆子博採眾長,再加上地理、歷史等原因,逐漸發展為山西的代表戲曲,所以人們又稱中路梆子為「山西梆子」和「晉劇」。

剪紙藝術:山西的剪紙藝術,從風格上說,基本上分為粗獷、質朴的單色剪紙和婉約柔麗的彩色點染刻紙兩大類。前者遍布晉南、晉東南、晉中、晉西北,後者集中於雁北一帶,其中尤以廣靈稱最。在山西的民間剪紙中,有不少紋樣,是用諧音手法設計的。如用「雞」、「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蓮」、「魚」形象表示「連年有餘」;用「蓮花」、「桂花」等形象表示「連生貴子」等。還有的紋樣是傳說中的象徵物表示的,如「鹿」、「鶴」表示長壽,用「龍」、「鳳」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龍鳳呈祥」。在大量的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龍」、「蛇」、「魚」、「蛙」為內容的紋樣最多,這正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徵。山西民間剪紙不僅寫實生動,而且藝術想像力極為豐富。山西的民間剪紙還和各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包括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禮俗及生、婚、壽、喪等緊緊相連。

皮影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早在我國宋代就廣為傳播。皮影多以牛皮為料雕鏤而成,造型極為豐富,從天上到地下,從人物到走獸飛禽無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線構圖,人物全為正側面形,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俱全,與戲劇臉譜、服飾相似。表演時挑簽人以三根小棍操縱皮影人物的身軀及四肢,藉助燈光把影像投射在「紙窗」或「沙窗」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年畫藝術:山西的木版年畫,始於宋、金時代。其中晉南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山西的木版年畫,內容上多為吉祥喜慶,常見的形式有燈畫、中堂畫、條屏、貢箋、窗畫、門畫、灶龕畫、影壁畫、門頭畫、桌裙畫等多種。山西的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澤明快,線條簡練,格調粗獷,而且裝飾性很強。

--------------------------------------------------------------------------------

山西旅遊現狀

在前幾年的一次全國性旅遊資源綜合測評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遊業收入處於全國末流,主要原因一是開發力度不夠,這與山西省目前的整體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二是缺少宣傳,這主要是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以及觀念落後的緣故。另外,山西旅遊資源自身還有一些弱點也制約著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一、山西景點以歷史名勝為主。這就決定了對此感興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遊客,而他們只佔遊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許多人都屬於參觀、訪問、考察而不是自費旅遊。二、景點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遊成為一件較為艱苦的磨練,道路條件和客運經濟的落後使得大部分山西景點只適於自駕車或隨團旅遊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筆者在自助旅行過程中對此深有感觸。三、自然環境惡劣。山西本身就多風沙、多煤塵,而工業污染更是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外地遊客極為失望。

山西旅遊資源分布,按行政區劃可分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十一個地市,按旅遊線路、景點的分布來劃分,則沒有統一的標准,出現過多種劃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劃分:

一、大同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大同市的雲崗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渾源縣的恆山、懸空寺,應縣的木塔、代縣的雁門關、楊忠武祠、邊靖樓、趙杲觀等。

二、五台旅遊區。主要景點為五台山寺廟群、五台山自然風光。

三、壺口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壺口瀑布及沿線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等。

四、晉中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太原市的晉祠,平遙縣的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縣的王家大院、綿山,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的曹家大院等。

五、運城旅遊區。主要景點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鹽池、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飛雲樓、秋風樓、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遊區。即長治、晉城兩市旅遊區,主要景點有沁水縣的歷山、柳氏民居,陽城縣的蟒河、皇城相府、磨灘,壺關縣的太行大峽谷,黎城縣的黃崖洞,陵川縣的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七、其它旅遊景點。主要有蘆芽山、龐泉溝、娘子關、靈空山等景點。

山西的旅遊景點眾多,大體可分為五大類。

一、傳統王牌景點。這些景點久負盛名,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力,為山西旅遊業的王牌,主要包括: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山、晉祠。

二、新興王牌名勝。這些景點雖然馳名全國,但其實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開始開發並走向全國的,主要包括:壺口瀑布、平遙古城、雙林寺、王家大院、喬家大院。

三、傳統優秀景點。這些景點長期以來均為旅遊名勝,有許多方面並不次於前兩類景點,但由於多種原因制約,它們在全國的影響力還不大,主要包括: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關帝廟、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恆山、娘子關、龐泉溝等。

四、新興優秀景點。這些景點經過近年來的大力開發和宣傳,成為省內旅遊熱點,主要包括綿山、蘆芽山、禹王洞、忻州溫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峽谷等。

五、正在開發或准備開發的景點。這些景點風光秀麗,但由於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正處於開發狀態或尚未開發,主要包括歷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灘、小浪底、靈空山、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9084737.html?fr=qrl3

7. 山西的旅遊資源有哪些

旅遊資源有: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

8. 關於山西旅遊資源的文章 最好是總結性的

山西旅遊資源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東部。境內山環水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處處絢麗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近代反帝反殖民地戰爭,也為山西留下了眾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遺跡和勝地。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和新時期建設成就,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古今兼備、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1.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山西復雜的地形地貌和河流山川,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自然旅遊景觀。山西擁有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自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西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形成了著名的景點壺口瀑布。黃河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山西已建成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45個省級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2.人文旅遊資源眾多。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人文旅遊資源,位居全國前列,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稱。山西現存古代建築18118處,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其中: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2.6%;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寺觀壁畫有27000平方米,古代彩塑近13000尊;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匼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山西是革命老區,近代、現代的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百團大戰指揮部和紀念館、抗日軍政大學總校舊址、紅軍東征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醫院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山西的民情風俗、民歌藝術、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戲曲藝術、剪紙藝術、皮影藝術、年畫藝術等都很有特色。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山西日新月異的建設發展中,人民群眾又創造出一批新的旅遊景觀。到目前推出的29處國家級的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已形成山西旅遊產品中的新亮點,其中:昔陽大寨村、忻州前郝村、汾陽賈家莊生態農業園、太原東湖醋園、平朔露天礦、大同晉華宮煤礦井下游、杏花村汾酒城、運城鹽湖養生城等,集觀光、休閑、體驗與文化為一體。

9. 山西省的旅遊資源簡介!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中國的70%以上。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台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嶽恆山為中國五嶽之一;懸空寺為國內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

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為山西的民居代表。


(9)如何保護山西旅遊資源擴展閱讀

1、五台山

五台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2、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為兩省共有旅遊景區。南距陝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

3、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10. 山西的旅遊資源這么多,為什麼很少人去山西旅遊呢

因為山西的旅遊資源雖然多,但是知名的很少,而且山西省內的交通並不便捷,所以去遊玩的人也就少了。我剛剛去過山西,大體很喜歡,說說感受,順便回答一下問題。出行前計劃去雲岡石窟、懸空寺、恆山、應縣木塔、五台山、平遙古城。開始計劃行程規劃交通的時候發現,山西交通太不發達了。

方言可以作為一種文化進行推廣保護,但正常的溝通還是需要普通話,不能讓人和你溝通的時候有痛苦的感覺呀!山西很好,我很喜歡很涼快,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去第二次,就是希望公共交通再發達一點,讓我們這些遊客去哪裡都有車可以坐,可以提升遊玩效率,可以實現成片的遊玩,而不單純的只能玩某一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