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有哪些意義
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是指一定面積土地的食物生產潛力所能供養的一定消費水平的人口數量。
研究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探討的是人口、食物和資源之間的關系,反映的是土地生產力對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增長的限制目標,其實質是研究人口消費與食品生產,人類需求與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發展問題。
(1)gis如何做資源承載力分析擴展閱讀
許多現代技術開始應用於土地人口承載力的研究,藉助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解譯,可以獲取准確的資源空間信息並實現數據的空間化,研究的科學性和精確程度將會逐步提高。
像系統動力學(SD)的應用,可以對土地人口承載力系統進行動態的定量化計算,藉助遙感技術(RS)能夠得到快速、准確的數據,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可以對土地人口承載力進行空間分析,隨著研究方法的成熟,SD、RS、GIS這三項技術必將在土地人口承載力的研究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土地人口承載力仍多以糧食為標準定量測算,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通過建立更加綜合的指標體系來更准確的反映土地人口承載狀況。
如以熱量或蛋白質為指標來衡量土地人口承載量,食物也從糧食擴展到糧、油、糖、水果、肉、蛋、奶、水產品等。使得土地人口承載力研究的縱向及橫向可比性得到增強。
㈡ 學生該如何用gis軟體做數據分析
先取決於你做數據分析的具體目的,「數據分析」這四個字太籠統了,其次看用哪款GIS軟體,比如ArcGIS,MapInfo,超圖等等。所謂數據處理分析無外乎最基本的矢量化,還有緩沖,疊加,插值等等空間分析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㈢ 資源與環境研究中的GIS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在地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工作手段和方法。該學科是介於信息科學、空間科學和地球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它是計算機科學、遙感技術、信息工程和現代化地理學理論與方法的有機結合,是它們應用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是地理學的又一新進展。
一、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是指表徵地理系統諸要素的數量、質量、分布特徵、相互聯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字、文字、圖像和圖形等的總稱。從地理數據到地理信息的發展,是人類認識地理事物的一次飛躍。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人類活動等是最大的地理信息源。地理科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迅速地採集到地理空間的幾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為信息,並適時地識別、轉換、存儲、傳輸、再生成、顯示、控制和應用這些信息。
地理信息屬於空間信息,其位置的識別是與數據聯系在一起的,這是地理信息區別於其他類型信息的最顯著的標志。地理信息的這種定位特徵,是通過經緯網或公路網建立的地理坐標來實現空間位置的識別;地理信息還具有多維結構的特徵,即在二維空間的基礎上實現多專題的第三維結構,而各個專題型實體型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屬性碼進行的,這就為地理系統各圈層之間的綜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也為地理系統多層次的分析和信息的傳輸與篩選提供了方便。地理信息的時序特徵十分明顯,因此可以按照時間尺度將地理信息劃分為超短期的(如台風、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溫)、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產)、長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長期的(如地殼變動、氣候變化)等。地理信息的這種動態變化的特徵,一方面要求地理信息的獲取要及時,並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從其自然的變化過程中研究其變化規律,從而作出地理事物的預測與預報,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認識地理信息的這種區域性、多層次性和動態性變化的特徵對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等的綜合具有重要意義。
地理信息系統是以地理空間資料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體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採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並採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而建立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因此,地理信息系統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徵:
(1)具有採集、管理、分析和輸出多種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
(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為手段,具有空間分析、多要素綜合分析和動態預測的能力,並能產生高層次的地理信息。
(3)由計算機系統支持進行空間地理數據管理,並由計算機程序模擬常規的或專門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於空間數據,產生有用信息,完成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計算機系統的支持是GlS的重要特徵,它能使GIS得到快速、精確、綜合地對復雜的地理系統進行空間定位和動態分析。
二、GIS的組成部分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計算機技術系統,它由信息輸入、存儲、數據的分析處理和信息的輸出等基本部分組成,並在計算機軟、硬體支持下運行工作。各種組成在GIS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為五個組成部分:
(1)計算機硬體:指GIS所需要的基本設備。這些設備用來存儲、處理和顯示。對象主要是數字地圖或數字圖像數據。
(2)計算機軟體:包括機器運行所需的各種程序及有關資料,如操作系統、編譯程序、匯編程序、專用程序、GIS資料庫管理系統、各種分析程序及使用分冊、說明等。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種GIS應有的操作。
(3)數據:GIS研究所需要的各種地理空間數據,包括數字化了的地圖數據、經過數字轉換的圖像數據、分析用的統計數據等等。
(4)過程:GIS工作時,為了得到問題的解答而執行的一步一步的動作。不少系統在執行時,為了方便用戶使用目錄選擇方式,又稱作點「菜單」方式,作哪個動作就點哪項;也有的系統使用命令方式,根據用戶需要打入命令,由系統完成,可以一個命令做一個動作,也可以一個命令完成一系列動作,也就是命令過程。
(5)專家:了解GIS,知道怎樣使用系統,這是最重要的。有些系統不能被人完全了解,因而不能發揮出全部作用,更不能進一步發展系統。創造GIS的工作量很大,常以「人年」作為計量工作的單位。
三、GIS的類型
(1)專題地理信息系統:是具有有限目標和專業特點的地理信息系統。為特定的專門的目的服務,如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農作物估產信息系統、草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水土流失信息系統、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等。
(2)區域地理信息系統:主要以區域綜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務為目標。可以有不同規模,如國家級的、地區或省級的、市級或縣級等為各不同級別行政區服務的區域信息系統,也可以按自然分區或流域為單位建立區域信息系統。區域信息系統如加拿大國家信息系統、美國橡樹嶺地區信息系統、聖地亞哥縣信息系統、中國黃河流域信息系統等。
(3)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它是一組具有圖形圖像數字化、存儲管理、查詢檢索、分析運算和多種輸出等地理信息系統基本功能的軟體包。它們或者是專門研究的,或者是在完成實用地理信息系統後抽去具體的區域或專題的地理空間數據後得到的。這些軟體適於用來作為地理信息系統支撐軟體,以建立專題或區域性的實用性地理信息系統,也可以作教學軟體。由於地理信息系統設計技術較高,而且重復編輯比較復雜的基礎軟體也造成人力的極大浪費,因此採用地理信息系統工具,無疑是建立實用地理信息系統的一條捷徑。
四、資源與環境研究中的GIS
進入21世紀,中國的GIS事業發展迅速,GIS的作用日益被大眾所認識,並蓬勃應用到各種領域中。人類正在進入以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應用為特徵的新型信息時代。作為新興技術科學的地理信息系統,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已成為最活躍的信息產業之一。它涉及到GIS軟體、硬體、數據、遙感與航空攝影、制圖、野外數據採集、數據交換、系統集成和咨詢等內容。其中,軟體是GIS的技術核心,而從事軟體開發和系統集成的公司或機構則往往成為GIS產業的主體。
早期GIS主要應用於自動制圖、設施管理和土地信息系統(LIS),後來逐步擴展到資源與環境管理、森林清查、城市規劃、市政管理、災害監測與預測、科學研究和軍事戰略等眾多領域。隨著GIS技術的成熟,數據積累和應用環境的改善,它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展,應用程度不斷深化。GIS在資源與環境研究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清查與管理
資源的清查、管理和分析是GIS應用中趨於成熟而重要的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的清查、管理,土地利用規劃,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等。資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統最基本的職能,這時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將各種來源的數據匯集在一起,並通過系統的統計和覆蓋分析功能,按多種邊界和屬性條件,提供區域多種條件組合形式的資源統計和資源狀況分析,為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以土地利用類型為例,可以輸出不同土地類型的分布和面積,按不同高程帶劃分的土地利用類型、不同坡度區內的土地利用現狀、不同岩性引起的土地利用差異以及不同時期的土地利用變化等,為資源的合理利用、開發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又如中國西南地區國土資源信息系統,設置了三個功能子系統,即資料庫系統、輔助決策系統、圖形系統。資源數據存儲了1500多項300多萬個。該系統提供了一系列資源分析與評價模型、資源預測預報及西南地區資源合理開發配置的資料。可繪制草場資源分布圖、礦產資源分布圖、各地縣產值統計圖、農作物產量統計圖、交通規劃圖、重大項目規劃圖等不同內容的專業圖件。
2.區域與城鎮規劃
城市與區域規劃中要處理許多不同性質和不同特點的問題,它涉及資源、環境、人口、交通、經濟、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多個地理變數和大量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的資料庫管理有利於將這些數據信息歸並到統一系統中,最後進行城市與區域多目標的開發和規劃,包括城鎮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環境質量評價、道路交通規劃、公共設施配置以及城市環境動態監測等。這些規劃功能的實現,是以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搜索方法、多元信息的疊加處理、空間分析方法和網路分析功能等作為保證的。中國大、中型城市很多,根據加快中心城市的規劃建設,加強城市建設決策科學化、現代化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城市規劃、管理和分析的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環境災害監測
利用GIS方法和多時相遙感數據,可以有效地用於森林火災的預測預報、洪水災情監測和災情損失的估算,為救災搶險和防洪決策提供及時准確的信息,例如據中國大興安嶺地區的研究,通過普查分析森林火災實況,統計分析十幾萬個氣象數據,從中篩選出氣溫、風速、降水、溫度等氣象要素、春秋兩季植被生長情況和積雪覆蓋程度等14個因子,用模糊數學方法建立數學模型,建立微機信息系統的多因子的綜合指標森林火險預報方法,對預報火險等級的准確率可達73%以上。又如黃河三角洲地區防洪減災信息系統,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支持下,藉助於大比例尺數字高程模型,加上各種專題地圖,如土地利用、水系、居民點、油井、工廠排放工程設施及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等,通過各種圖形疊加、操作、分析等功能,可以計算出若干個泄洪區域及其面積,比較不同泄洪區域內的土地利用、房屋、財產損失等,最後得出最佳的泄洪區域,並制定整個泄洪區域內的人員撤退、財產轉移和救災物資供應等的最佳運輸線路。
4.環境保護及管理
GIS技術也是進行環境評價、環境規劃管理的有力工具。其內容包括:環境監測和數據收集,建立基礎資料庫和環境動態資料庫,建立環境污染的有關模型,提供環境管理的統計數據和報表輸出,環境作用分析和環境質量評價,環境信息傳輸和制圖等。
環境管理涉及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的一切領域,一個大中型城市每年收集和監測的環境數據可能多達100萬個,對如此大量的數據,應使其有效地為環境管理決策及其他用途服務。一個地方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有: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數據和信息系統存儲方法——基礎資料庫系統;提供環境管理的數據統計、報表和圖形編輯方法;建立環境污染的若干模型,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支持;提供環保部門辦公軟體;提供信息傳輸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上海市環境管理雅息系統具有如下主要特徵:①建立了動態資料庫,可存儲環境監測數據(如包括污染源和環境質量)和其他有關數據(如環境標准、水文、氣象等),對大多數環境管理功能來說,實現了數據共享;②面向環境質量管理,可以對環境質量狀況的統計、評價、預測、規劃以及其他管理提供支持;③為實現面向污染源的污染控制管理提供支持,可以實現排污收費、排污許可證制度的管理;④為便於用戶使用,系統設計一個界面友好的窗口菜單系統,使用方便,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輸出,包括屏幕顯示、表格列印、圖形繪制、磁碟輸出等,還預留了遠程通訊介面。
5.宏觀決策
GIS利用有效的資料庫,通過一系列決策模型的構建和比較分析,可為國家或區域的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例如GIS支持下的土地承載力的研究,可以解決土地資源與人口容量的規劃。中國在三峽地區研究中,通過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機助制圖的方法等多種功能建立了環境監測系統,為三峽宏觀決策提供了建庫前後環境變化的數量、速度和演變趨勢等可靠依據。又如,通過水土流失監測系統資料庫中的水土流失強度、地質岩性、坡度及其他資源與環境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利用圖形疊置等功能和變化的規律模型,可以進行水土流失的預測,為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及實施生態環境治理等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㈣ 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及其主要問題剖析
齊亞彬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概述了環境承載力研究歷史、概念及其與環境容量的區別,並進一步探討了環境承載力衡量指標和各種類型的環境承載力的定義、范疇及其應用。
關鍵詞環境承載力區域環境承載力環境要素承載力環境承載力類型集合
1環境承載力研究的歷史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衡量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容易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干擾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早期的承載力研究首先與生態學的發展密切相關。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關的人類生態學雜志中提出了承載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陽光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1]後來這一術語被應用於環境科學中,便形成了「環境承載力」的概念。
國內較嚴格的「環境承載力」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北京大學完成的《福建省湄洲灣開發區環境規劃綜合研究總報告》中,即「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的閾值」[1]。這里「某種狀態或條件」是指現實的或擬定的環境結構不發生明顯向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方向改變的前提條件。所謂「能承受」是指不影響環境系統正常功能的發揮。由於環境所承載的是人類的活動(主要指人類的經濟活動),因而承載力的大小可以用人類活動的方向、強度、規模等來表示。
環境承載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環境定量技術的開發和信息技術的運用,特別是,系統動力學(SD)所具有的對環境承載力系統進行動態的定量化計算的優點,遙感技術(RS)所具有的快速、准確的數據採集能力,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所具有的對環境承載力進行空間分析的功能,使得環境承載力定量化研究更加深入。
2環境承載力研究的三要素
進行環境承載力研究就必須分清環境承載體和環境承載對象,並計算出環境承載體的承載率,即承載體、承載對象[2]和承載率是進行環境承載力研究的三要素。
2.1承載體
自然環境承載體,又叫第一環境承載體——由生命支持系統和物質生產支持系統組成。生命支持系統:空氣、水、土壤、生物等;物質生產支持系統: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
人造環境承載體,又稱第二環境承載體——如社會物質技術基礎、經濟實力、公用設施、交通條件等。
總之,某時刻某區域存在的全部有形、無形物質都可能作為載體。它們不但是生命存在的基礎,而且為人類物質生產提供了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生產過程得以進行的空間場所,還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廢料提供了排放的空間和凈化條件。
2.2承載對象
(1)承載污染物。承載污染物的概念既是經典的,又是狹隘的。
(2)承載人口規模。由於不同群體間的人均消費水平有差別,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標准,用承載人口規模表達難免失之偏頗,甚至不公平。
(3)承載人口消費壓力。即I=P×A×T。式中,I為人口消費對環境影響;P為人口規模;A為人均能源消費量;T為每一消費單位所造成的環境消耗量。這樣,以人的消費為最終衡量數據,概念簡單明了。但它只是一個獨立性的、靜態的量,只體現了人對環境的消耗作用,無法表現出人對環境積極的、能動作用的一面。
(4)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由於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規劃的目標是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相應的環境相協調,使人類生存、發展基礎的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所以,承載對象應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這就體現了環境承載力是社會、經濟、環境協調作用的中介。
2.3環境承載率(EBR)
環境承載率(EBR)=環境承載量(EBQ)/環境承載力(EBC)≤1
環境承載率(EBR)是客觀和科學地反映一定時期內區域(或城市)環境系統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承受能力的實際情況的指標。
其中,環境承載量是指某一時期環境系統實際承受的人類系統的作用量值,可通過實際調查或監測得出;環境承載量數值分為兩類:一類是能較容易得到的理論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開采量),則採用此數值;另一類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論最佳值,則採用預定要達到的目標值(標准值)來間接表示。
根據環境承載力的定義和特點,從環境的本質出發,其可量性的指標體系應當包括:自然資源指標(淡水、土地、礦產、生物等)、社會條件指標(人口、交通、能源、經濟狀況等)和污染承受能力指標。如果一個區域,0<EBR≤0.80,表示開發強度不足,適宜大量開發;0.81≤EBR<1.0,表示達到開發平衡,需注意控制開發;EBR≥1.0,表示開發強度過度,不宜進一步開發。所以環境綜合承載力分析是進行宏觀調控,促進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3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的區別
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環境容量是指在人類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環境容量只反映環境消納污染物的一個功能。
環境容量原來是一個生物學術語,指某給定生態系統所能容納(養活)某物種的最大個體數,1968年被日本學者首先借用到環境科學中,目的是為制定某一區域環境的污染物控制總量提供可量化的依據。
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避開環境的自凈機理,把環境系統當作一個黑箱來研究。
環境容量Wa=Ws-B
式中,Ws為環境目標,B為環境污染物背景值。它以污染的允許排放量作為簡化定義並大量應用於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中。這種理論上的簡單化處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直觀的表述了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這不但違背了「在不降低環境質量的基礎上求發展」的原則,而且給公眾以不好的影響。
其次,它掩蓋了環境是一個復雜的自我組織、自我調節系統,僅僅表述了環境有容納污染物的一個功能,並且機械地把環境當作一個藏污納垢的「容器」。這雖然方便了工作,但弊端有:①不足以涵蓋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全面支持功能;②客觀上鼓勵末端治理,誇大背景值;③規避了人類對環境自凈機制的深入研究,從而影響人們對環境生產力的認識和利用;④以環境容量作為環境規劃理論核心,不能全面地協調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們知道,環境系統結構指環境要素(大氣、水、土壤、生物)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作用方式,包括各環境要素的賦存量及其有規律的運動變化。環境系統功能指環境與外部介質(主要依靠能量、物質和信息的輸入、輸出維持其自身穩定運動的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環境容量只反映了環境消納污染物的一個功能,環境承載力將在此基礎上全面表述環境系統對人類活動的支持功能,可以認為前者是後者概念的理論雛形。
環境承載力(EBC)的科學定義可表達為: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的閾值。這里講的「某種狀態或條件」,是指現實的生態環境條件;「能承受的閾值」是指不影響其生態環境系統正常功能發揮的外界作用強度極限;「人類活動」是指人類的經濟和社會活動,特別是指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環境承載力表示的是環境系統對人類活動的支持功能。
某一環境所能支持人類活動的能力是有限的,即環境承載力應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確定的量。
環境承載力派生於牧場對家畜的合理承載量,後被引用來表示土地、環境對人口的承載力,初期如杜享(Durham)和加恩佩特曼(Giampietro)都強調其「可長期持續性」,傾向以「在不損害環境的條件下,地球可長期支持的人口規模」作為定義。[3,4,5]
4衡量環境承載力的指標
對環境承載力的量化研究,實質上就是對環境承載力值進行計算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保持或提高的方法與措施。一般來說,環境承載力指標與經濟開發活動、環境質量狀況之間的數量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是很難確定的。另外,所選取的指標不僅與人類的經濟活動有關,而且還受到許多偶然因素的影響。這些都給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目前,對環境承載力科學性和普遍性的量化研究仍未有突破性進展。人們一般是針對某一具體的區域來進行環境承載力的量化研究。[5,6]一般來說,環境承載力實際是一個由N維向量支起的N維空間,它的矢量形式可以表示為ECC=(E1,E2,…,En)。
在理論上而言,這個N維空間的體積實際上就是對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度量,該承載空間包含了無窮多個狀態點。環境承載力要體現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之間在物質、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聯系,要表示這樣復雜的多維矢量,必須要有一套指標體系。
北京大學的洪陽、葉文虎等專家對環境承載力的體系做了大量研究。他們認為環境承載力的指標體系可以分為三類[2]:
(1)自然資源支持力指標。自然資源支持力指標包括不可再生資源以及在生產周期內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資源,如化石燃料、金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
(2)環境生產支持力指標。環境生產支持力指標包括生產周期內可更新資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資源、水、空氣等、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環境消納污染物的能力。
(3)社會經濟技術支持水平指標。社會經濟技術支持水平指標包括社會物質基礎、產業結構、經濟綜合水平、技術支持系統等。
因此,某區域的環境承載力(ECC)可以表示為
ECC=F(R,P,N)
式中,R為自然資源支持力變數;P為環境生產支持力變數;N為社會經濟技術支持力水平變數。
R、P是內生變數,N是外生變數。可以認為外生變數(社會經濟技術水平)是其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子,其作用機制也最為復雜,它不但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手段,而且還可以通過它改變R、P的組合范圍和程度,進而來改變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使其產生質的躍降。如在同一區域,即自然資源本底值和環境生產力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外生變數如資金技術、物質基礎設施、人口條件的不同,環境承載力可能有較大差異。
5環境承載力的類型集合
目前,根據各種實際情況和研究對象,研究人員提出了各種各樣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和內涵,這些環境承載力范疇有的互相獨立,有的互相交叉,但不完全重合,這些不同的環境承載力又不能互相代替,在實踐中都有自己的用途,因此,可以說,各種類型的環境承載力形成了一個環境承載力集合,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環境承載力理論。總結一下,目前最重要的環境承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5.1區域環境承載力
5.1.1區域環境承載力及其研究內容
區域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維持區域環境系統結構不發生質的改變,區域環境功能不朝惡性方向轉變的條件下,區域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區域環境系統結構與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適宜程度的一種表示。
區域環境承載力具有客觀性和可變性的兩重性。對某一區域來說,在某一時段內它的環境承載力是客觀存在的量,同時,區域環境承載力會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環境質量的不同要求而變化。區域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包括:①區域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②區域環境承載力大小表徵模型及求解;③區域環境承載力綜合評估;④與區域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方向、規模和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的對策措施等。
區域環境承載力的量化研究使區域承載力理論研究深入,而建立合理的指標體系又是量化研究的基礎。目前區域承載力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對指標體系的研究。
一般可以把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因子分為兩類:一類是發展類變數指標因子,即對區域社會經濟活動起支持作用的環境資源條件,通常用這些環境資源條件的可開發利用量來描述;另一類是限制類變數指標因子,即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起限製作用的區域環境條件指標,通常用社會經濟發展規模的大小來描述。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各項指標的灰色關聯度模型及各項指標的灰色預測模型,並且應用它對某一區域環境承載力進行分析研究。[7,8,9]
5.1.2區域環境承載力的構成
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高度看,區域(或城市)綜合環境承載力的分析,實質上就是尋求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對區域(或城市)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進行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表徵區域(或城市)環境系統對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
目前人類所依存的環境是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所形成的人工生態環境(如城市生態環境、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等)的復合環境系統,其環境承載力就成為這兩種環境系統的復合承載力。[10,11]
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理解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和內涵,也不能只考慮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所固有的自然環境承載能力,也要充分考慮由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產生的人工生態環境的環境承載力。
(1)自然環境承載力。它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其承載力是自然環境的固有屬性,與自然資源的稀缺和環境容量的有限性緊密相關,因此就要求要根據自然環境條件來確定人類活動的方向、規模和速度。一般來講,自然環境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而使自然環境系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是,當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系統的作用超過一定的限度時,自然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它將反過來危及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
(2)由經濟社會發展所形成的人工環境承載力。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等活動中,總要伴隨著各種有利於人類自身的人工生態環境,如城市中的各種建築物、園林綠化、各種交通、通信、電力等,均屬於人工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由於受自然、經濟、技術等條件的影響,人工生態環境也有其固有的環境承載能力,超過了其極限,就會帶來交通擁擠、雜訊和汽車尾氣排放等嚴重城市問題。
環境承載力除包括自然環境承載力和人工環境承載力外,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對生態環境需求和對環境變化的忍耐程度的不同,因而對環境承載力所形成的作用也不同。如現代城市居民大量使用空調設備後,對城市夏季高溫的忍耐程度大大降低,同時,居民住宅大量使用空調設備,不但由於供電量的增長加重了發電廠污染,而且還由於大量空調設備把熱量釋放到城市中,加重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這就要求人類的消費活動應保持在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內。
5.2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
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約又相互對應的發展變數和制約變數構成。①自然資源變數: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的種類、數量和開發量;②社會條件變數:工業產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訊等;③環境資源變數:水、氣、土壤的自凈能力。計算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時可採用專家咨詢法針對5個要素:大氣、水質、生物、水資源、土地資源分別選取了發展變數和制約變數組成發展變數集和制約變數集,然後將發展變數集的單要素與相對應的制約變數集中的單要素相比較,得到單要素環境承載力,再將各要素進行加權平均,即得到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值。
5.3環境要素承載力
環境系統是由各個環境要素子系統組成的,因此環境承載力與環境要素承載力的研究密切相關。目前環境要素承載力研究有:土地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城市水環境承載力、大氣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承載力等。其中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是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
5.3.1土地資源承載力
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對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的定義是: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載的人口限度。這一定義明確了土地承載力的四個要素:生產條件、土地生產力、人的生活水平和被承載人口的限度。
國內計算土地承載力的方法主要有經驗模型法、遙感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等。經驗模型法主要包括:陳國南測算我國生物生產量時所採用的邁阿密模型;周白、鄭劍非在內蒙古武川旱農實驗區自然降水生產潛力的研究中採用的瓦赫寧根法、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生態區域項目研製的模式是:農業生態區域(AEZ)法;聶慶華、戴進分別進行的陝西省洛川縣土地生產潛力及人口容量研究;陝北黃土高原土地生產力與人口適宜容量研究採用的模式是:Doorenbos模型等。
利用遙感技術建立一定的估產模型估算作物產量的研究也十分豐富,如:李付琴以北京順義縣為例,建立了冬小麥遙感信息——氣象因子綜合模型;楊星衛的研究將遙感與動力估產相結合來估算水稻總干物質重和產量;池宏康利用葉面積持久期(LAD)建立了LAD——產量模型;王乃斌提出了以綠度指數、溫度和綠度變化速率等因子,構建出大面積冬小麥遙感估產模型。張志良、童玉芬、范小琴等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在西北五省區,包括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陝西等進行了土地承載力和城市人口承載量研究的實踐。[12,13,14]
5.3.2礦產資源承載力
礦產資源的承載力主要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通過利用礦產資源,在保證正常的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現的資源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15]
5.3.3城市水環境承載力
崔鳳軍採用系統研究方法,對城市水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實質、功能及定量表達方法作出了分析,他認為,城市水環境承載力是指某一城市、某一時期內在某種狀態下的水環境條件對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它是該區域水環境系統結構性的一種抽象表示方法。它具有時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客觀性、變動性、可調性的特徵。作者選擇了8個變數指標構建了水環境承載力,利用系統動力學模擬手段進行了實證研究,利用水環境承載力指數變化對擬定的調整策略變數作出了預測、優化。[16,17]
5.3.4大氣環境承載力
王民良對大氣環境承載能力的理解局限在大氣環境對污染物的消納能力。他認為,「在一定標准下,某一環境單元大氣所能承納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他以SO2為代表污染物,對上海市的現有大氣污染源進行歸類,應用大氣擴散模型,計算出在不同環境質量目標下全市范圍大氣污染物的環境承載能力。
5.3.5旅遊環境承載力
崔鳳軍對旅遊環境承載力的定義為,「在某一旅遊環境的現有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及未來人有壞變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旅遊地所能承受的旅遊活動強度」。它由環境生態承載量、資源空間承載量、心理承載量、經濟承載量四項組成,具有客觀性和可量性、變易性與可控性,存在最適值和最大值等特徵。作者設定了三類旅遊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子:社會文化環境因子——遊客密度指數;社會經濟環境因子——旅遊經濟收益指數;生態環境因子——土地利用強度指數。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旅遊環境承載力指數的數學表達式,對泰山風景區進行了實例研究。[18]
5.3.6生態環境承載力
生態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下,某區域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它是生態環境系統物質組成和結構的綜合反映。生態環境系統的物質資源以及其特定的抗干擾能力與恢復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即一定組成和結構的生態環境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有一個「閾值」。這個「閾值」的大小取決生態環境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兩方面因素,在不同時間、不同區間、不同生態環境、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下,「閾值」的取值是不同的。
生態環境承載力體現了一定時期、一定區間的生態環境系統,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各種需求(生存需求、發展需求和享樂需求)在量(各種資源量)與質(生態環境質量)方面的滿足程度。
5.4可持續環境承載力與可持續環境承載率
5.4.1可持續環境承載力
根據前面的論述可知,某區域的實際環境承載力(ECC實)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下、某區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實際利用的環境承載力。即ECC實=F(R實,P實,N實)。
式中:R實為自然資源實際支持力數量;P實為環境生產實際支持力數量;N實為社會經濟技術實際支持力水平。
這樣,在R、P、N三變數不同的組合水平下,一般可將環境承載力分級為(R為自然資源支持力變數;P為環境生產支持力變數;N為社會經濟技術支持力水平變數)。
(1)弱載——不完全利用環境生產支持力時,P取0~Pmax的一個量,R、N取適應量;
(2)滿載——完全利用環境生產力,P取最大可能量,R、N取適應量;
(3)強載——完全利用環境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支持力,R、P均取最大量,N取適應量;
可見,對於一個區域來說,環境承載力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的閾值——可持續環境承載力(ECCs)。在可更新自然資源的再生產力和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替代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綜合平衡的前提下,選用可持續發展模式對R、P、N進行組合所產生的環境承載力的大小,稱為可持續環境承載力ECCs。
即ECCs=F(Rs,Ps,Ns)
式中:Rs為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技術開發能力和可持續利用量;Ps為污染物允許排放量、環境納污能力、可再生資源的持續利用量;Ns為環境無害經濟技術體系,如清潔生產工藝、生態農業技術、環境友好技術等。
可持續環境承載力是研究環境、經濟、社會是否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據。當今環境問題多是由於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壓力超過此閾值造成的,即所利用的環境承載力超過了可持續的界限。那麼,可持續環境承載力的特點有:
(1)利用現在實際的環境承載力減去可持續環境承載力的差值來判斷某區域的發展是否可持續。
即,ECC實-ECCs>0,發展不可持續;≤0,發展可持續。
5.4.2可持續環境承載率(ECP)
可持續環境承載率ECP=實際環境承載力/可持續環境承載力=ECC實/ECCs
ECP>1,超載;=1,全載;<1,弱載。
環境系統是具有負反饋的自我調節系統。在人類的保護和建設下,全載可取得較快的經濟效益,可以為急於經濟騰飛的發展中國家所採用的,但前提是在一定的環境基底條件下[2]。
參考文獻
[1]毛顯強,冉聖宏.國內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10(3).
[2]洪陽,葉文虎.可持續環境承載力的度量及其應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8(3).
[3]唐劍武.環境承載力的理論雛形—環境容量.北大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版),1995,(2).
[4]葉文虎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王中根,夏軍.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的量化方法研究.長江職工大學學報,2003,16(4).
[6]王中根,夏軍等.多級灰關聯評價方法在寧夏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生態學研究,1998,4.
[7]夏軍,王中根.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多級灰關聯評價方法.生態學研究,1998,4(2).
[8]陳加兵,章憲.福州市轄區綜合環境承載力研究.福建地理,2002,17(4).
[9]夏軍,王中根.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多級灰關聯評價方法.生態學研究,1998,4(2).
[10]彭再德等.區域環境承載力研究初探.中國環境科學,1996,16(1):6~10.
[11]胡曉林.生態環境系統結構模型解析及其應用.生態學研究,1991,10(1).
[12]石玉林主編.中國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能力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13]王乃斌等.大面積小麥遙感估產模型的構建與調試方法的研究.環境遙感,1993,8(4):250.
[14]劉湘南,黃方.農業信息系統支持下的玉米遙感估產模型研究.地理科學,1992,12(4):322.
[15]徐強.區域礦產資源承載能力分析幾個問題的探討.自然資源學報,1996,11(2):136~140.
[16]崔鳳軍.城市水環境承載力及其實證研究.自然資源學報,1998,13(1):58~62.
[17]邢大韋等.乾旱地區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1998.
[18]崔鳳軍,劉家明.旅遊環境承載力理論及其實踐意義.地理科學進展,1998,17(1):86~91.
㈤ GIS空間分析方法是什麼
指在GIS(地理信息系統)里實現分析空間數據,即從空間數據中獲取有關地理對象的空間位置、分布、形態、形成和演變等信息並進行分析。
根據作用的數據性質不同,可以分為:
1、基於空間圖形數據的分析運算;
2、基於非空間屬性的數據運算;
3、空間和非空間數據的聯合運算。空間分析賴以進行的基礎是地理空間資料庫,其運用的手段包括各種幾何的邏輯運算、數理統計分析,代數運算等數學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解決人們所涉及到地理空間的實際問題,提取和傳輸地理空間信息,特別是隱含信息,以輔助決策。
(5)gis如何做資源承載力分析擴展閱讀
空間分析源於60年代地理學的計量革命,在開始階段,主要是應用定量(主要是統計)分析手段用於分析點、線、面的空間分布模式。後來更多的是強調地理空間本身的特徵、空間決策過程和復雜空間系統的時空演化過程分析。
實際上自有地圖以來,人們就始終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各種類型的空間分析。如在地圖上量測地理要素之間的距離、方位、面積,乃至利用地圖進行戰術研究和戰略決策等,都是人們利用地圖進行空間分析的實例,而後者實質上已屬較高層次上的空間分析。
㈥ 簡述GIS有哪些空間分析功能並說明這些功能的作用。
GIS空間分析有哪些內容?分別介紹其功能和意義並舉例說明。
一、GIS空間分析的功能
前面已經介紹過GIS,大家已經知道空間分析就是對分析空間數據有關技術的統稱。所以我們根據作用的數據性質不同,可以經空間分析分為:
1、空間圖形數據的拓撲運算; 2、非空間屬性數據運算;
3、空間和非空間數據的聯合運算。
空間分析賴以進行的基礎是仰仗於地理空間資料庫,其運用的手段包括各種幾何的邏輯運算、數理統計分析,代數運算等數學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解決人們所涉及到地理空間的實際問題,提取和傳輸地理空間信息,特別是隱含信息,以輔助決策。
GIS中可以實現空間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間查詢與量算,疊加分析、緩沖區分析、網路分析等,並描述了相關的演算法,以及其中的計算公式。
1、疊加分析
疊加分析至少要使用到同一區域,具有相同坐標系統的兩個圖層。所謂疊加分析,就是將包含感興趣的空間要素對象的多個數據層進行疊加,產生一個新要素圖層。該圖層綜合了原來多層實體要素所具有的屬性特徵。疊加分析的目標是分析在空間位置上有一定關聯的空間對象的空間特徵和專題屬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多層數據的疊加分析,不僅僅產生了新的空間對象的空間特徵和專題屬性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夠發現多層數據間的相互差異、聯系和變換等特徵。
根據GIS數據結構的不同,將GIS疊加分析分為基於矢量數據的疊加分析和基於柵格數據的疊加分析。 在GIS的矢量數據結構中,地理孔吉對象由點、線、面等要素來表示,所以基於矢量數據的疊加分析又可以分為點與多邊形的疊加分析、線與多邊形的疊加分析和多邊形間的疊加分析三大類。
點與多邊形的疊加,就是研究某一矢量數據層中的點要素位於另外一個矢量數據層中的哪個多邊形內,這呀就可以根據點與多邊形的空間關系,確定給點要素添加哪些屬性特徵。
線與多邊形疊加,就是研究矢量數據層中的線要素與其他數據層中的多邊形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而判定線要素與多邊形的相離、相交、包含等空間關心。
多邊形的疊加,就是要研究兩個或多個多邊形矢量數據層的疊加操作,生成一個新的多邊形數據層。 柵格數據的疊加分析可以表達為地圖代數的元算的過程。所謂地圖代數,就是指在GIS中將數據層作為方程變數的函數運算,通常情況下都是指柵格數據層運算。柵格數據中,地理實體都是通過規則網格單元來表示的,層與層之間的疊加操作是通過逐個網格單元之間的運算來實現的。在柵格數據疊加分析中,地圖代數運算又分為代數運算與邏輯運算。
柵格疊加分析與多邊形疊加分析一樣,是求兩組或兩組以上空間圖形的交集,但是多邊形疊加分析得到的是合成多邊形,而柵格疊加分析得到的是合成數據串,這些合成的數據文件是進一步進行空間聚類或聚合的依據。
類型疊加:將兩組或兩組以上的地理編碼數據,求它們的交集,以建立新的數據文件,根據分析任務,設置命令,得到最後的類型疊加結果。
統計疊加:將區域界線(政區、自然區域或經濟區域等),與專題數字地圖疊加,建立的合成數據串,作出各區專門內容的數量統計。
動態分析:將同一種要素在不同時期的兩組屬性數據疊加,建立合成數據串,它們之差就是該要素在該時段內的變化,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常要使用這種分析方法。
2、緩沖區分析
緩沖區是根據點、線、面地理實體,建立起周圍一定寬度范圍內的擴展距離圖,緩沖區的作用是用來限定所需處理的專題數據的空間范圍。一般認為緩沖區以內的信息均是與構成緩沖區的核心實體相關的,及鄰接或關聯關系,而緩沖區以外的數據與分析無關。 緩沖區生成步驟: 1、明確目的和標准 2、數據准備 3、空間操作 4、統計分析 5、結果輸出
緩沖區分析是在已有的實體對象周圍形成一定范圍的多邊形,即任何實體對象的緩沖區都是多邊形,且這些多邊形構成了一個新的數據圖層。矢量數據的緩沖區分析又根據矢量數據結構中的數據描述分為點緩沖、現緩沖和面緩沖3種緩沖方式。其分別是矢量數據結構中的點或線或面要素,根據給定的緩沖區半徑,生成相應的點或線或面數據層。在柵格數據中可以將緩沖區卡諾是對網格單元向其周圍8個方向進行一定距離的擴展,種子擴展演算法是一種典型的建立柵格數據緩沖區的方法。
3、網路分析
網路分析是根據結點與結點、結點與線、線與線這3種實體對象的拓撲關系來研究構成網路模型的空間實體對象的空間特徵和屬性特徵,進而對網路模型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的一種空間分析方法。 網路分析的數學基礎是計算機圖論和運籌學,它通過研究網路的狀態以及模擬和分析資源在網路上的流動和分配情況,對網路結構及其資源等的優化問題進行研究。
網路模型是對計算機數據結構中圖的模型的擴充,因此構成網路模型的各個基本組成部分與圖模型的組成部分也基本相同。
㈦ gis可以做哪些神奇的
GIS已經愈來愈多地為世界各國地質調查部門所採用,並在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資源與環境評價、礦產資源與礦權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顧名思義,地理信息系統是處理地理信息的系統。地理信息是指直接或間接與地球上的空間位置有關的信息,又常稱為空間信息。一般來說,GIS可定義為:"用於採集、存儲、管理、處理、檢索、分析和表達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是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從GIS系統應用角度,可進一步定義為:"GIS由計算機系統、地理數據和用戶組成,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集成、存儲、檢索、操作和分析,生成並輸出各種地理信息,從而為土地利用、資源評價與管理、環境監測、交通運輸、經濟建設、城市規劃以及政府部門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識,為工程設計和規劃、管理決策服務"(陳述彭,1999)。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80%以上的信息與地球上的空間位置有關。GIS的出現是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地理信息系統萌芽於上世紀的60年代。1962年,加拿大的Roger F. Tomlinson提出利用數字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大量的土地利用地圖數據,並建議加拿大土地調查局建立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CGIS),以實現專題地圖的疊加、面積量算、自然資源的管理和規劃等;與此同時,美國的Duane F. Marble在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利用數字計算機研製數據處理軟體系統,以支持大規模城市交通研究,並提出建立地理信息系統的思想。70年代是地理信息系統走向實用的發展期。美國、加拿大、英國、西德、瑞典和日本等國對GIS的研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到1972年CGIS全面投入運行與使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運行型的地理信息系統;在此期間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展了50多個地理信息系統,用於獲取和處理地質、地理、地形和水資源信息;1974年日本國土地理院開始建立數字國土信息系統,存儲、處理和檢索測量數據、航空像片信息、行政區劃、土地利用、地形地質等信息;瑞典在中央、區域和城市三級建立了許多信息系統,如土地測量信息系統、斯德哥爾摩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信息系統等。但由於當時的GIS系統多數運行在小型機上,涉及的計算機軟硬體、外部設備及GIS軟體本身的價格都相當昂貴,限制了GIS的應用范圍。
80年代是GIS的推廣應用階段,由於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價格迅速下降,特別是工作站和個人計算機的出現與完善,使GIS的應用領域與范圍不斷擴大。GIS與衛星遙感技術相結合,開始用於全球性問題的研究,如全球變化和全球監測、全球沙漠化、全球可居住區評價、厄爾尼諾現象及酸雨、核擴散及核廢料等(李德仁,1994);從土地利用、城市規劃等宏觀管理應用,深入到各個領域解決工程問題,如環境與資源評價、工程選址、設施管理、緊急事件響應等。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代表性的GIS軟體,如ARC/INFO、GENAMAP、SPANS、MAPINPO、ERDAS、Microstation等,其中ARC/INFO已經愈來愈多地為世界各國地質調查部門所採用,並在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資源與環境評價、礦產資源與礦權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90年代為GIS的用戶時代,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建立和數字化信息產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成為了一個產業,投入使用的GIS系統,每2~3年就翻一番,GIS市場的增長也很快。目前,GIS的應用在走向區域化和全球化的同時,己滲透到各行各業,涉及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與此同時,GIS也從單機、二維、封閉向開放、網路(包括Web GIS)、多維的方向發展。
我國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工作始於80年代初。地理信息系統進入發展階段的標志是第七個五年計劃的開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作為政府行為,正式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開始了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的科學研究、應用實驗和工程建設工作。許多部門同時展開了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與開發工作。1994年中國GIS協會在北京成立,標志中國GIS行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九五期間,國家將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應用作為重中之重的項目予以支持,1996年,為支持國產GIS軟體的發展,原國家科委開始組織軟體評測,並組織應用示範工程。這一系列的舉措極大的促進了國產GIS軟體的發展與GIS的應用。1998年,國產軟體打破國外軟體的壟斷,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25%。同年,在抽樣調查25個省市19個行業的1000多個單位中,全部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統(秦其明、袁勝元,2001)。地理信息系統在資源調查、評價、管理和監測,在城市的管理、規劃和市政工程、行政管理與空間決策、災害的評估與預測、地籍管理及土地利用,在交通、農業、公安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 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
GIS的應用系統由五個主要部分構成,即硬體、軟體、數據、人員和方法。
㈧ 怎麼用gis做用地坡度分析
ARC/INFO是美國ESRI公司推出的GIS軟體,是目前GIS軟體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該產品可進行土地坡度、坡向高程的分布統計。其具體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是利用國土資源調查結果,提取土地信息,在ARC/INFO中生成土地圖層,根據分析情況對土地屬性進行分類。然後獲取該地區的
DEM數據。目前常用的獲取DEM數據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航天、航空遙感影像立體像對提取DEM,另一種是用現有地形圖掃描數字化等高線,獲取高程數據生成DEM。用高程數據生成DEM,精度高於立體像對生成的DEM,但更新慢,周期長,僅對高程變化不大的地區適用。用ARC/INFO 生成DEM的方法是先利用數字化地形圖,獲取高程數據,包括高程點、等高線、軟斷線(如邊界線等)、硬斷線(如,河流、山脊、陡崖線等),生成TIN(不規則空間三角網),再由TIN內插成DEM。ARC/INFO軟體生成的TIN對點、軟斷線、硬斷線有不同的插值處理方法。
第二步是利用DEM數據分別生成坡度分布圖層、坡向分布圖層和高程帶分布圖層。在ARC/INFO中,坡度、坡向是這樣計算的:DEM上每個格網點的坡度由相鄰8個格網點計算而成。高程的最大變化率即為該部分表面的坡度。坡向為用於計算坡度的那條線的方向。運用TIN模塊的分析功能可計算坡度、坡向和高程帶,使用命令的關鍵是建立好坡度、坡向、高程帶的分級定義查找表(LOOKUP-TABLE)。
第三步是將耕地圖層與坡度圖層、坡向圖層、高程帶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圖層疊加,是將土地利用圖與坡度圖、坡向圖、高層分帶圖依次疊加,研究它們之間的共同區域。運用OVERLAYEVENTS命令可進行疊加分析。圖層疊加後,根據各種分類條件提取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屬性,然後可得到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帶的分布圖,利用ARC/INFO的面積計算功能進行面積統計。值得注意的是,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平面面積與三維地形表面積相差較大。
對生成的耕地坡度、坡向、高程帶等各種分布圖,再疊加河流、行政區劃、道路、居民點等基礎地理信息,然後生成專題圖輸出。
㈨ 怎樣用arcgis計算生態承載力絕對值
要在arcgis中計算任何指標,都需要該指標對應的計算方法和小指標,這樣才可以進行計算
具體你說的 生態承載力絕對值 也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計算
相關專業知識需要專業背景的人提供,軟體方面不會的問題可以私信加我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