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及其發揮作用的條件是什麼
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並且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調節作用: 供求關系調節:市場機制通過供需的變動引導資源流向,確保資源在經濟中的合理分配。 價格信號調節:價格的波動作為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信號,指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物質利益驅動:以物質利益為動力,激勵市場主體追求最大化的經濟效益,進而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 市場競爭壓力:市場競爭作為優勝劣汰的機制,促使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
發揮作用的條件: 健全的市場體系: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需要一個健全的市場體系作為支撐,確保各種市場機制能夠正常發揮作用。 完善的市場格局:為各類市場機制提供充分的運作空間,確保市場機制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發揮作用。 有序的市場秩序:市場秩序的有序性對於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至關重要,也是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
綜上所述,市場機制通過供求關系、價格信號、物質利益和市場競爭等多種方式調節資源配置,但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建立在健全的市場體系、完善的市場格局和有序的市場秩序之上。
Ⅱ 市場機制是如何進行資源最優配置的呢
(1)市場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形成的以價格、供求和競爭三位一體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經濟運行和調節的機理。市場機制的構成要素肢察有三: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而資源的有效配置也是通過這三個機制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
①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基礎的機制。市場價格除決定於價值之外,還受稿飢虛市場供求的影響。價格水平的變化,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行動的變動。價格水平上升,既會增加供給,又會抑制需求;價格水平下降,則會增加需求,同時減少供給。這樣,價格於供求就構成了市場機制中的一組聯動關系,而這種聯動關系的實現,又必須以市場競爭為條件。價格影響供給,要以生產者的相互競爭為條件,價格影響需求,也要以消費者的相互競爭為條件。
②供求機制和價格機制緊密聯系,共同發揮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商品的價格不僅要反映價值,而且還要反映供求關系。供過於求的商品,價格就會低於價值;供小於求的商品價格就會高於價值。由此促進商品生產者努力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引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③競爭機制是市場機制中的又一個重要機制。價格機制和供求機製作用的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一些按高於價值的價格出售的商品生產者必將獲利,一些按低於價值的價格出售的商品生產者必將虧損。長期獲利的生產者將生存,長期虧損的生產者必將被淘汰。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商品生產者之間必然在適應市場和提高效率上展開競爭,努力提高技術、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由此便推動整個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的不斷提高。
(2)合理配置資源的基本條件
①資源配置與要素流動。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源是否能優化配置,主要取決於包括資本、土地、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是否充分有效地流動。要素的流動越充分有效,資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充分」,是指各種生產要素能在市場規則約束條件下,按自身的本能和規律流動;「有效」是指各種生產要素按「趨利」標准流向於要素主體最有利的方向。入世以後,我們正面臨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大「洗牌」、大重組、大流動的格局,以資源的充分有效流動來適度替代部分資源的短缺,應該是西部地區資源配置的最佳抉擇。
②整合自然資源優勢與市場優勢。比如,西部地區的一些自然資源是頗為豐饒的,然而,西部地區的技術、資本、人才、管理等要素卻相對短缺。因此,只有充分拓展市場,使各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實現交換,才能實現「以資源換資本,以存量變增量,以市場引技術,以發展招人才」的要素動態相對均衡。否則,我們只能陷入「富饒的貧困」境地,即資源的富饒、經濟的貧困之中。
③充分的市場競爭。競爭與保護和市場經濟始終相生相伴,自斯密《國富論》問世以來的競爭都是有限的競爭,保護都是有條件的保護,世界貿易組織中既有促進充分競爭的措施,也有倡導合理保護的條款。問題在於保護必須合理。過度的保護往往生成為地方保護主義,它保護了落後,限制了效率,在新世紀市場化浪潮的威脅下,這種地方保護主義必將被盪滌。
④統一性的市場。統一性和開放性是市場的內在要求,市場是由點到線、由線接面,由面聯網的開放體系。只有統一和開放,市場中的要素才能參與合理分工,這種合理分工的條件是要素的差異性,分工的原則是比較優勢,有差異就有比較優勢。市場的開放是根本性的開放,開放是互惠互利的雙贏。只要按照市場統一性的軌跡來加大開放的力度,就能夠弱化某些地處內陸的省市不沿海、不沿邊的劣勢。
⑤政府准確的定位。政府的功能主要是為那些市場失靈的領域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當好市場經濟中的「裁判」。為此,政府必須糾正政府職能錯位和越位現象,堅持不懈地強化服務觀念,淡化管理意識,樹立受恩觀念,消除施捨意識,讓來自於經濟領域的社會財富盡可能多地留在經濟領域,以使經濟發展盡可能快速高效。
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市場經濟健康運作的重要機理。正是利益的驅動,才有了人們的勤勞,才有了經濟增長的高效,才有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可以說,獎優罰劣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潤滑劑。初次分配一定要體現效率優先的游戲規則,再分配則盡量考慮公平,使弱勢群體的利益在再分配過程中加以解決;同時,發揮好稅收在調控個人收入中的積極作用,在合法的層面上弱化鍵燃利益分配中的「不均」。
Ⅲ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社會主義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優化資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場為基礎,輔以宏觀調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標上是實現結構優化,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在實施上,從多個角度入手,即企業、產業、宏觀經濟調控、完善市場。 因此,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國家宏觀調控,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一、資源配置的手段---市場和宏觀調控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依靠兩種手段來優化資源的配置,即發揮市場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和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場--"無形的手" 1.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市場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自發地調節著人、財、物在社會范圍內的分配。所以,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徵。這些特徵表明,市場可以有效地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引導企業面向市場進行生產,並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 3.市場在社會范圍內配置資源 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 (二)宏觀調控--"有形的手" 對"國家的宏觀調控",要抓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達到什麼目的"四個環節,從總體上構建這一知識點的邏輯框架。 1."是什麼",即什麼是宏觀調控。 國家宏觀調控就是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它的目標是實現結構優化,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2."為什麼",即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1)市場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如:公共消費是市場不能調節的;那些會對公民的身體健康、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帶來損害的物品和行業是市場不可以調節的。 (2)市場本身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的缺陷,會帶來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的波動,引發社會矛盾,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因此,必須把市場調控這只"無形的手"和國家宏觀調控這只"有形的手"有機結合。 3."怎麼樣",即宏觀調控的手段。 (1)經濟手段。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國家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所以法律必然成為國家調控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規章和條例等。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如何配置資源的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
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於存在著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並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財政可通過採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二是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
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三是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4)市場經濟運行如何調節資源配置擴展閱讀: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義: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
(1)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基本特點就是國家對整個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實行高度集中管理,國家指令性計劃是生產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和經濟決策的推一依據。
在一定時期,這種計劃經濟體制曾獲得成功,但到50年代後期,它的弊端日益明顯,經濟結構失衡,政企職責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等。不徹底改變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就不可能使我國經濟得到健康發展。
(2)我國改革實踐選擇。20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要使社會主義經濟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真正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則必須從根本上破除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理論探索的科學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隨著認識的提高,理論探討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
Ⅳ 市場是怎樣調節資源配置的
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過程,要想了解這個過程,就必須從商品經濟談起。當商品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市場成為調節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手段時,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時候,商品經濟就表現為市場經濟了。這既是歷史的發展,也是合乎邏輯的發展。因此,在介紹市場經濟之前,學生必須先了解商品經濟的一般知識。在了解了基礎知識後,尤其是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和作用後,再去學習市場經濟的知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基本內容:商品
1、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物品要想成為商品必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有的東西不是勞動產品,那就不是商品,如陽光空氣。又一個是商品必須是用於交換的——如:農民自種的蔬菜用於消費的部分就不屬於商品。總之,只有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
2、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重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因為使用價值的不同,我們才需要交換;因為價值,我們的交換才能夠成立。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都必須有使用價值,但是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都是商品;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有價值的必然是商品,商品也必然有價值。所以,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但是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3、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商品數量增加,商品價值總量增加;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商品數量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增加,商品價值總量保持不變。
貨幣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
貨幣的職能。價值尺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觀念上的貨幣;原因在於貨幣也是商品,也具有價值)。流通手段(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貯藏手段(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足值的貨幣,即必須是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金銀首飾不能充當。支付手段(用於清償債務、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世界貨幣(必須是黃金或白銀;鑄幣和紙幣都不行;但現在,美元或歐元也具備世界貨幣的某些職能)
對於流通手段,貨幣的讓渡與商品的讓渡是同時進行的,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對於支付手段,商品的讓渡和貨幣的讓渡是不同時的,可先支付貨幣或後支付貨幣。
商品、貨幣、紙幣的聯系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紙幣的發行量要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2、紙幣本質是貨幣符號。它沒有價值尺度職能,因為它本身不是商品,沒有價值。紙幣的發行量及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價值規律
1、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注意:
(1)等價交換並不是存在於每一個場合,而從整體上,從商品交換的本質上說的。
(2)價格波動現象並不違背價值規律,這是因為價格波動是以價值為中心的,從較長時間看,商品平均價格還是與價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實行等價交換。
3、價值規律的作用
(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實際是市場價格在起調節作用)
(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總的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的作用從根本上說可以歸結為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 。
市場經濟
1、定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為市場經濟。市場配置資源其實就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在市場上,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2、特徵:市場經濟的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之魂。為了給競爭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我們就必須具備其他的特徵,平等性、法制性。而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生產是為了滿足市場、消費者需要的,這也就導致市場經濟的開放性。
3、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
4、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目標及手段。經濟手段: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經濟手段是國家宏觀調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經濟計劃)。
法律手段: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行政手段: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注)國家宏觀調控應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
(2)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區別:經濟手段是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計劃來實施的,而行政手段是憑借政權的力量,採取強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來實施的;經濟手段的調節具有間接性,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點。
5、在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是那隻無形的手,而國家的宏觀調控則是只有形的手,無形的手拉著有形的手,一起向前走。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公有制經濟中,國有經濟是主導。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上。第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第二,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引導和影響我國的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主要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在分配製度上的發展: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十六大報告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為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提供了理論根據。新的提法並沒有否定我國的分配製度,而是有了發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本身沒有姓資姓社之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居於主導地位的是公有制經濟,按勞分配是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會生產目的是滿足勞動者物質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也必須把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根本目標。要實現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認差距的存在,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以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而要同時富裕又不現實,只有先富才能帶動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稅收政策。即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