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礦產資源枯竭我們應怎麼做
資源相對集中,有利於建立大型資源開發加工基地,吸引生產力聚焦,甚至促成新的城鎮化。另一方面,一種資源的開發,需要相關配套資源,資源相對集中,也有利於相關資源的開發。 不利的一面,許多產業採用資源產地指向原則布局,離傳統市場遠,會造成運輸成本增加。所以礦產資源開發,應根據其運輸屬性(如玻璃易碎,且加工後失重不大,就採取市場指向原則)及加工後失重屬性,靈活布置產業的布局。另外,單一資源開發形成的城市,由於產業結構單一,資源枯竭,城市活力面臨考驗。
Ⅱ 民生為先,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轉型之路
鶴崗低價房的事情沸沸揚揚,但是,在低房價的背後是一個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利用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許多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的形成,為促進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資源的高強度開發,一些城市的資源已經用盡或幾乎用盡。大量資源型企業難以維系。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束縛,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資源枯竭的城市正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其次,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離不開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城市資源中最為珍貴的資源。資源枯竭型城市必須培育和改善創新發展環境,加強對各類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使得城市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Ⅲ 面對各種資源的臨近枯竭我們人類應該怎樣去做
第一個辦法很粗暴,那就是挖、挖、不擇手段地挖。可以發現,我們前幾天所說的即將枯竭的資源,其實只停留在地殼表層,鑒於此,如果我們比現在再深挖2-3千米,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除了在陸地上實現極度鑽探以外,很多人也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海底。事實上,塊狀硫化物、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可燃冰等等大量資源,都靜靜地躺在海底。當然了,需要清醒的是,我們對如此深度的地層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所以對那裡的礦藏潛力也不能確定,很有可能白挖了。
那麼如果方案一行之不通,礦源埋藏太深或過於分散導致無法開采,又該如何是好呢?最明顯的辦法,應該就是對現有的金屬加以循環利用了。也就是說,任何一座城市、一座建築、一根海底電纜,甚至一輛自行車,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礦源。當然了,事情肯定沒有這么簡單,因為電子元件的日益微型化,大大增加了對它們所使用的珍惜金屬進行回收利用的難度。雖然說這並非完全不可能,但至少現在我們的技術還做不到。更何況,還有那麼多珍惜的金屬,像是鋅、鈷等等,被化為齏粉應用在墨水、洗滌劑、殺蟲劑、牙膏之中。對人類來說,它們在使用過後就等於是消失了。對這些支離破碎甚至隨風飄零的金屬材料加以回收,無疑是一項無比艱巨的挑戰。好在事情總有兩面性,難確實是難,但也正是未來的希望所在。就比如說汽車中使用的鉑催化劑,也許從尾氣中直接回收,現在還比較困難,但研究發現,除了車流量最大的主幹道之外,馬路山的排水渠中鉑含量也很豐富,因為雨水把鉑帶到了那裡,回收那裡的鉑,總要比回收尾氣中的鉑容易許多,雖然看起來也很難,但這可能只是第一步,技術不斷發展,問題總會解決,看來,未來的下水道一定更得是國有的了,個人承包是不可能了。
第三種方案可能更可以解千愁,這就是研究替代物。也就是研究如何用另一種屬性相似的材料來取代情況危急的材料。其實,這一策略的有效性已經被證實。早在19世紀中期,當用於照明的鯨油的產量開始下降時,人們便轉而開發地下的石油。同樣的,當南美洲富含磷質的鳥糞被過度開發之時,人們就通過開采磷礦加以替代。不過,如果你認為人類總能找到替代品的話,恐怕這一想法是比較naive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大自然並不具有無窮的變通性。也就是說,與過去相比,找到完美替代物的可能性已經大大縮小了。那麼可不可以人工合成替代材料呢?就像通過石化工業生產人造橡膠那樣?這種可能也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從根本上說,化學元素本身是不可能人工合成的,比如說我們就不能製造出銅。
Ⅳ 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枯竭,要怎麼辦
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衰退或枯竭過程的城市,所以也有專家稱此類型之資源型城市為「資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累計采出儲量已達當初測定總量之70%以上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及開采能力僅能維持開采時間五年之城市就可將其稱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當然此定義也可能在未來進行修正。
一旦被國務院發布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這些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國務院還要求資源枯竭城市要抓緊制定、完善轉型規劃,提出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具體方案,進一步明確轉型思路和發展重點,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
Ⅳ 急需寫一篇有關景德鎮如何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論文及其寫作提綱
資源型城市是指隨自然資源開發而興起,並以資源開發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在計劃經濟時期,資源型城市曾為國家提供了主要生產資料和巨額利稅,創造過歷史的輝煌。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資源開采,一些地區資源萎縮而逐漸枯竭,而替代產業尚未形成,從而使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嚴重困難。然而,地區資源枯竭,並不等於地區經濟衰退,關鍵在於能否搞好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因此,有必要加強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研究,為這類地區的轉型工作提供參考,並為其它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特點 作為資源型城市,由於它的特殊情況,形成了自身明顯的發展特點。 1、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首先,資源開采企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除進行自然資源的生產、加工外,很難進行相關產品生產。其次,圍繞資源開采企業,形成了一系列為之服務的內向型企業。當資源開采企業資源枯竭時,服務企業也會立即陷入困境。此時,如替代產業沒有跟上,地區經濟就會隨之衰退。 2、產業層次低,自我發展能力不強。資源型城市產品結構中的初級產品占絕對優勢,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更高級產業不斷向下延伸,形成資源產業層次低級化的發展趨勢,其利潤向下游產業轉移,使之積累能力不斷下降,缺少自我發展能力。由於產業結構低級,管理方式、開拓能力也不能提升,表現為技術進步速度慢,對外界變化反應遲鈍,對內部成本控制鬆懈等。 3、分散、落後的城市布局。城市布局與建設受城市產業發展及城市建設政策的影響。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結構使其城市布局呈現過於分散、落後的特徵,並對城市建設和改造造成很大困難,城市布局迫切需要進一步更新和優化組合。 4、地區科技開發能力相對較弱。其原因有三:一是由於資源城市產業專業化傾向過重,造成了人才結構單一,相對資源以外的人才較少;二是由於產業層次低,致使高級人才缺乏;三是由於資源開采地區多處於邊遠、落後地區,導致該地區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有優勢。當地區內資源開采企業效益下降以後,高級人才流失較多,而相應人員流入較少。 5、社會文化觀念落後。由於資源型城市的特殊歷史,形成了此類地區的高度依賴性,計劃經濟下的人財物、產供銷的公有國控,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手腳,抑制了開拓進取精神的形成,造成了人們的封閉落後、僵化保守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適應市場經濟的新思想、新觀念以及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尚未在地區文化中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 通過以上的特徵分析,可以看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並非易事,制約因素還很多,需要做長期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 二、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盡管資源枯竭型城市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畢竟已成過去。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這些地區普遍遇到了經濟和社會問題,走上了「源竭城衰」之路,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1、自然資源逐漸萎縮,像撫順、本溪、阜新、朝陽的煤炭生產,經過幾十年的開采,已進入衰退時期。隨著一批批礦井關閉、破產,生產能力下降,勞動人數急劇縮減,產業經濟效益大幅度下滑。在剩下的可採煤量中,煤層過深,條件復雜,採掘成本過高,經濟可採煤量減少。 2、地方工業基礎薄弱,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總量小。由於長期只注重發展資源產業,形成孤軍奮進局面,替代產業沒有形成。僅以阜新市為例,2000年末,全市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4.6%,但GDP僅佔全省的1.4%。1996——2000年5年間,GDP平均增長只有2.7%,比中國西部地區還低。 3、地方財政困難。資源產業萎縮後,歷史包袱逐年沉重,經濟效益開始急劇下降,對城市及地區的社會貢獻率也開始降低。礦山由富礦變為窮礦,城市變成真正的窮城窮市,財政入不敷出。如阜新市2000年財政收入只有4.4億元,而財政支出達11.7億元,是十足的「赤字財政」,靠國家補貼來維持低水平的的財政運轉。 4、就業問題突出,職工生活困難。資源產業萎縮,必然導致勞動人數縮減,下崗、失業人員增加。截至2001年6月底,阜新市實有下崗、失業人員15.55萬人,到2005年,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將達到17.6萬人。同時,由於產業經濟效益下降,在崗人員的收入也處於低水平。由此造成大量職工處於貧困狀態。2000年,阜新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4122元,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1236元和2158元。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准156元的特困居民有19.8萬人,占市區人口的25.6%。 5、社會矛盾突出。礦山關閉、企業破產,職工下崗失業,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如刑事案件上升,職工上訪增多,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等。 由此可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確是當務之急,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戰略選擇 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是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上下各方形成共識,通力合作。在目前,應確立這樣的指導思想,即:從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點出發,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解決城市下崗職工就業為突破口,實現從單一資源開發向多元資源開發的轉變,從低水平、低技術資源開發向高水平、高技術資源開發的轉變,努力培育替代產業,逐步實現經濟轉型的目標。 (一)經濟轉型應把握的幾項原則 1、立足市情、發揮優勢的原則。推進經濟轉型,不能從理想、理論模式出發,而要從市情出發,揚長避短,尋找、創造、發揮優勢,防止重復建設、經濟同構現象,走出獨具特色的轉型之路。 2、依靠科技、高位起步原則。要把轉型的基點打在依靠科技上,尤其是高科技。做到高起點、高標准、高技術、高速度、高效益,實現後發優勢。 3、市場運作、全面開放原則。要從計劃經濟的思路中解放出來,堅持用市場機制、市場模式運作;打破自我封閉的思維方式,在全面開放中尋求項目、資金、市場、技術和人才。
Ⅵ 資源型城市如何解決資源枯竭的窘境而保持可持續發展
經濟轉型是必然的,而且是迫切的,是需要提前若干年動手的。
資源型城市,如大慶、遼寧阜新、四川攀枝花等,在資源富足時代,往往不注意這些內容,既沒有知識上的積累、資金上的儲蓄、也沒有政策上、策略上的展望,這都是中國的流官制所導致的弊病。
若要切實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具體來說,就是要群策群力、從百姓到專家,從高官到普通公務員都要參與的進程,雖然最後的辦法可能依然不多,卻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該地區全社會了解到這個問題,為下一步的經濟冬季做好心理鋪墊,不至於釀成嚴重社會問題。
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忌照搬照抄,開發區一窩蜂、旅遊經濟一窩蜂,最後成功的寥寥可數,倒霉的卻是一大群。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每個資源型城市的新經濟增長點都需要深入實際去看,在這里我只能從戰略上給你解答。
Ⅶ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中國對策與困境
一旦被國務院發布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這些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國務院還要求資源枯竭城市要抓緊制定、完善轉型規劃,提出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具體方案,進一步明確轉型思路和發展重點,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 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資源型城市逐漸受到資源枯竭的威脅,因為自然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生產量逐年減少,而且在開發建設各資源城市時只考慮資源的開采,而忽略了城市發展的條件和因素,導致了諸多問題,資源型城市面臨著復雜多樣的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出現危機。隨著資源的枯竭,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退化、鹽鹼化和沙化,水資源需求告急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2資源型城市區位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該類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資源開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開放性,經濟體系處於封閉狀態,城市其他社會服務功能緊緊依附於主導資源產業,缺乏自主運營的空間。
3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高度的單一性,或者稱為非均衡性。資源型產業既是主導產業,又是支柱產業,城市對資源產業的依賴性很大,造成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產業以及可替代產業發展落後。
4礦業城市在管理體制和利益機制上矛盾突出。礦業企業創造的利稅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業辦社會,政府辦企業的本末倒置、功能錯位的狀況。
因此,中國的資源型城市,為了扭轉資源漸趨枯竭,減少資源開採收益下降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改變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使資源型城市擺脫「資源富城興、資源竭城衰」的困擾,進行經濟轉型是必要的。 資源長期的依賴,接續與替代綜合產業鏈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單一資源發展路徑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鎖定過程也使產業轉型存在著不確定的風險,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難度,具體表現在:
1資源型產業生產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導致城市發展失去資源收益的支撐
由於資源型企業的投入成本都是可變的,當面臨資源減產後,不管投入如何增加,產量的絕對量是下降的,從而使企業的收益遞減。由於資源開采一般遵循「先上後下,先易後難」的原則,隨著資源開采深度的加大,開采成本也越來越大,也會造成收益的遞減。
2大量沉澱成本的存在使資源型產業結構呈現剛性
在資源開采過程中,設備、鑽井、洞室等資產約占固定資產總量的35%,資源性固定資產具有很高的技術利用鎖定性,這部分資產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轉作它用,形成沉澱成本。沉澱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也就缺少了進入其他行業和市場必要的固定資本的支撐,只能低效率地運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業結構的剛性,使資源性產業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礙。
3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間關聯度較低
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比重過分偏大,第三產業則發展緩慢、滯後。而且資源型產業都屬於中間投入型產業,產業關聯的特點是後向關聯度低,前向關聯度高,乘數效應小,難以帶動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資源型產業對地方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使得城市經濟過分依賴資源型產業,轉產難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經濟結構。 1採取多元發展戰略,發展循環經濟,跳出產業衰退循環
資源型產業處於產業鏈的上游,利潤率很低,資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積累能力弱化,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對資源的強烈依賴又導致在市場分工中只生產初級產品,產業結構產生不斷低級化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高效循環的利用資源,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養接續產業,變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產品優勢,進而形成特色的產業鏈優勢,而且把利潤轉移到關聯行業和其他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化工、食品、紡織、醫葯等其他的支柱產業。
2實施產業結構優化戰略,確保產業政策與城市政策的統一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首先根據社會經濟環境以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和非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正確發揮城市政策對需求結構的引導作用,堅持資源條件的可行性、產銷雙方的一致性、經濟效益的擇優性,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有選擇地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同時鞏固第一產業農業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技術改造,制定適當的扶持政策,改組改造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經濟結構的多元化,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實施集約整合戰略,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新途徑
現階段,資源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資源型企業過多過小,大約是15萬個,地方小企業和國家大型資源企業兩者互相封閉,形成了明顯的兩元結構,造成了資源管理難,資源浪費大,經濟效益低,安全隱患多的現象,因此,政府應該鼓勵集約化經營開發,通過改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競爭,以外向型經濟牽動,加速與國際接軌。 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社會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城市化的過程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對於一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內需嚴重不足,人才引進難度大,城市缺乏吸引新型產業的前提條件,又怎麼實現現代化產業的轉型呢?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點,新產業的選擇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新的產業必須是勞動密集型的,不能是簡單的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因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發展問題,同時要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
第二,選擇的產業必須是內生外向型的。因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如同羸弱的病人經不住大補。如果簡單發展內向型經濟,必然受到內需不足的嚴重製約。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產業必須是既能拉動內部人員就業,又能為銷往外部地區的產品提供服務。
第三,新產業必須符合新的發展觀。新產業的選擇必須是能夠帶動地方經濟全面發展的產業,即必須是關聯程度高的產業,通過一個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綜合發展。
第四,新的產業必須是符合新的市場需求的產業。
Ⅷ 地理題目:當資源枯竭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可採取哪些措施
1 發掘其他可持續資源 如旅遊業,可以用廢棄的礦井作為探險游戲的設施洞穴
2 修復生態破損現狀 栽樹種草
3 開發新的資源
Ⅸ 針對資源枯竭城市的工業發展有何建議
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的出路問題。我國一些典型資源型城市轉型初步取得成功。如大慶市以同種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撫順市以替代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淮北市以優勢產業為主、發展生態城市,棗庄市利用高新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煤炭產業,阜新市退出傳統的工礦業,發展現代農業。遼寧阜新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唯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試點市。所以升級轉型方向很多,高新技術產業並不是唯一。
Ⅹ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的措施有哪些
從5個方面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加快轉型:
1、包括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動作為,做到目標、自我定位、發展思路、保障措施四個明確;
2、做好應對經濟較長時間低位運行的准備,做好打長期戰的思想准備,盡早徹底轉型;
3、注重謀劃創新引領,提高轉型的質量和效益,創造條件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四新」經濟,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
4、調整結構促進轉型,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若干特色優勢明顯、技術水平先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替代產業集群;
5、聚焦特殊困難地區,著力推進轉型發展。其中,獨立工礦區、採煤沉陷區的轉型發展是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要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加快推動困難地區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