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為什麼資源緊張
擴展閱讀
5d鑽石畫怎麼貼得快 2025-05-15 01:59:52
製造費用怎麼算的加起來 2025-05-15 01:54:11
高峰天然氣價格怎麼算的 2025-05-15 01:36:26

為什麼資源緊張

發布時間: 2022-08-10 22:14:25

❶ 電力資源緊張的原因是不是就如韓文科

不是,電力資源緊張的原因如下:
1、天然氣、煤炭價格高漲。近期廣東媒體報道廣東當年電力供應形勢緊張,已經啟動有序用電方案,多地工業企業「開三停四」甚至「開二停五」錯峰用電。
目前受一次能源供應、燃料價格等因素影響,資源供應緊張,疊加機組長期頂峰發電設備存在缺陷等原因導致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帶來一定影響,目前正在全力增加電力供給,保障廣東省電煤供應。
2、南疫情工業生產快速恢復。在我國疫情態勢穩定後,多地工業開始快速恢復生產,導致短時間內拉動用電增長,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雲南、陝西、江蘇9個省(區)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為一級預警。
要求採取措施確保完成全年能耗雙控目標特別是能耗強度降低目標任務,所以近期全國開始出現多地限電的相關政策。
3、天氣冷加劇電力消耗。去年的時候有媒體預測,拉尼娜狀態會在2020冬季達到峰值然後開始衰減。
4、外部原因導致電力保供困難。電力保供困難也是導致南方電力緊張真實原因,主要是因為外受電能力有限和機組故障增加,有消息稱煤電因長期高負荷運行故障風險增加,湖南嶽陽電廠、寶慶電廠機組近日相繼故障停運,影響電力供應102萬千瓦。

❷ 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國擁有水資源總量約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量卻只有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從人均角度來講我國是個缺水國,由於人們生活習慣和節水意識不夠,造成水資源短缺現象非常嚴重。下面分析下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四個主要原因。

1、近二十年來,我國經濟一直高速發展,城市化建設速度加快,人們把資金和精力都投入到經濟發展當中,對水資源短缺現象視而不見。同時治污是長期的投入短期看不到經濟效益的行業,人們自然就沒有積極性。由於國家沒有建立完善的節水環保科技新產品的宣傳、推廣、補貼的政策機制,造成節水產品由於較高的成本處於市場競爭的劣勢,節水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推廣。

2、管理部門為了利益爭奪管理水資源的權利,卻沒對保護水資源做更多的投入和努力。農業灌溉技術落後造成巨大浪費,工業,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浪費嚴重、污水回用率低。城市用水巨大,中國一年光洗衣污水量就將近22億噸,相當於34個十三陵水庫,76個昆明湖。

3、由於水是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國家一直實行補貼,超低水價也造成水資源管理的資金不足。我國目前水費支出只佔家庭收入的0.9%,與世界平均占家庭收入3%的水平相差較大,1升瓶裝水=1噸自來水的價格,嚴重扭曲的水價實際上鼓勵了對水資源的浪費。在水價這個問題上,用水機制不改,水價嚴重扭曲,伴生的是水資源的短缺、污染和浪費,最後整個社會為水付出巨大的代價。

4、城市集中運行的中水處理設施一次性投資太高,遠高於目前水價的自來水供水投資。由於前期投資較大,目前僅在北京等極少數大城市的部分新建小區安裝,且正常運行的又不到20%。城市裡,洗浴中心、高爾夫、滑雪場在奢侈用水,洗車、澆花、景觀、沖馬桶等也用自來水,這些用水的浪費更造成了水資源短缺。

總結:人均地均量少,時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工程供水能力不足;全國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嚴重。

❸ 為什麼地球資源緊張

地球資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種類、5)礦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大類。
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指的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斷自己再生的物質。最典型的可再生資源有植物、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和其它所有礦產資源。它們經過了上億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這些資源的儲量隨著人類的消耗而越來越少。
地球上的人類越來越多,給地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❹ 什麼是網路資源緊張出現這個情況會怎樣

一般來說網路資源緊張指的就是伺服器響應方遭成大量IP堵塞導致的。 對於用戶來講,一般是無法訪問,或是反映慢等表現。 就是網路卡的意思吧。 追問: 是不是暫時還無法辦理寬頻業務? 回答: 無法辦理業務與網路資源緊張是兩回事。 無法辦理業務可能樓主所辦理的地區內寬頻用戶過多 伺服器無法連接更多用戶,才導致無法辦理。 這與網路沒有關系

❺ 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水資源的稀缺是一種水資源匱乏的現象,因為地球上水的總量一定,飲用淡水的總量則更少,隨著利用和不合理浪費越來越劇烈,水資源缺乏問題日益明顯。

簡介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存在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很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這種現象稱為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資源型缺水主要是由於水資源分布的地域性差異性導致的局部區域水源分布較少而引起的缺水水質性缺水則是由於區域內水資源的物理形態或水質惡化導致水資源無法利用引起的缺水,水質性缺水往往發生在豐水區。

❻ 現在都說土地資源緊張,緊張的原因是什麼呢

城市相比於農村,是更加集約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城市化會帶來土地資源的緊張而不相信城市化反而會帶來土地資源的寬松呢?

土地資源的話題永遠是國人最關注的話題。在眼下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各方面對於土地資源緊張的擔心再次成為焦點。正是基於這樣的擔心,宏觀調控也包括房地產調控的一個主導方向便是限制土地的非農化使用,限制土地用於城市建設的增長速度。「新國六條」及實施細則還嚴格規定,各城市年度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總面積建設的70%要限於單套住房的建築面積在90平方米以內的住房。

90平方米,究竟能否滿足人們居住的需要?過去,我們強調得比較多的是這樣面積的普通住房和經濟適用房能夠保障大多數人有房住。主流的理由是說,日本和香港大多數人就住在這樣面積的住房中,尤其是香港,雖然市民非常富裕,但據說90%以上的市民都住在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中。既然如此,收入更低的大多數中國百姓如果能夠有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不也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嗎?

除此需求方面的考慮之外,政府也強調供應方面的考慮。主流的意見認為,中國的土地資源是非常稀缺的,如果從國土面積上來比較,我國(960萬平方公里)與美國(930萬平方公里)相當,但是如果按照人均擁有平原看,我國其實更像日本,中國平原面積只佔國土面積的12%,而這12%平原面積里又有90%集中在沿海地帶,比如東北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等,所以中國人均平原面積比日本多不了多少,總體而言,中國的人均可居住面積與美國相差很大,與日本較有可比性。因此,日本節地型住房解決辦法及其主流套型應該是適合中國的,中國必須及時叫停大戶型建設,果斷地扭轉土地資源的粗放使用和浪費使用的局面。另據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的一項長期規劃研究中對佔用土地的安排指出,計劃到2010年,由於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建設等每年大概只能佔掉200多萬畝,10年大概是2000多萬畝土地。但實際上,過去的4年被佔掉的土地已經到達了1600萬畝,每年差不多是400萬畝。這一研究似乎表明過去幾年土地的佔用過快,形勢緊迫,調整是必要的。

在過去幾年中,土地稀缺論和城市化必然造成土地緊張的觀點,同時也經常被開發商強化,與需求上漲論一起用來為房價攀升說事———因為土地供應緊張而需求上漲,所以房價上升就是必然的。

質疑土地資源緊張說

只是我對這一看法一直有所疑慮。最根本的一點懷疑在於,城市相比於農村,是更加集約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城市化會帶來土地資源的緊張而不相信城市化反而會帶來土地資源的寬松呢?

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字,2003年全國城市用地大概是5600萬畝,相當於全國國土面積的0.3%;相比之下,農民佔2.6億畝,是城市所佔用土地的五倍。簡單的測算可知,城市的人口密度為農村的3.4倍。顯然,如果城市化將7億農民都轉移出來的話,那麼全國只要用1%土地就能解決全部人口的居住問題。也就是說,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和土地的矛盾應該是越來越緩解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擔心土地會日益緊張而不是樂觀地相信大量的土地將會被釋放出來呢?

從土地資源的長期供應條件看,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為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所做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到2030年中國的糧食進口規模保持在5000萬噸,國內耕地的單產提高速度保持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水平,那麼,在目前的18億畝耕地資源中,國家還可以拿出1.5億畝來轉移到非農產業發展,平均到25年中每年約600萬畝,這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耕地轉移規模還要高,也比過去幾年的用地高峰還要高,意味著全國的土地供應雖然緊張,但其實是有一定保障的。

另外,我們知道,有許多辦法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產出效率。比如通過採用新的種植技術可以更高效地使用耕地,通過使用生物技術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率,通過類似於日本都市圈的土地規劃模式、發展城市高層建築的模式,再通過將非平原面積引入城市和居民建築,也可以大大緩解中國的人地緊張格局。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會發現,土地供應實際上是有彈性的,是隨著土地使用方式的改進以及技術的進步日益「增長」,是「無限」而不是有限的。因此,中國的土地供應從城市化和技術進步的角度所得出的結論只能是,中國的土地資源將變得越來越寬松而不是越來越緊張,中國的人地矛盾也將變得越來越減緩而不是越來越加劇。

筆者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在遼闊的新疆,需要極其寬廣的土地才能養活一個牧民,在我的老家江西農村,大概需要一畝多地才能養活一個農民,但到了浙江,幾分地就能保證當地的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而到了東莞,一個小小的長安鎮,居然容納了60萬人,並創造出巨量財富。顯然,是因為東莞的工業化、城市化的出現,才減緩了中國的人地矛盾。假設沒有東莞的工業化,則新疆也罷,江西也罷,到處都會面臨更大的人對土地的壓力。

中國的「偽城市化」

但是,仍然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土地資源是會越來越緊張的,還有人舉出數據來說,中國的耕地日益減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矛盾性的結論呢?筆者的猜測是,中國的城市化可能含有「水分」:一是城市化率的提高更多的不是靠城市自然的發展,而是靠宣布某個地區劃歸到城市來實現的。這樣的城市化,是「掛牌」式的城市化,是換湯不換葯(至少在一段時間是如此),因此無法帶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城市化過程中,農民進城了,但由於戶籍制度等限制,社會保障制度無法覆蓋,因此大多數農民還是保留了農村的住房,甚至將在城市賺的錢帶回農村建房。這樣,一方面城市土地使用在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土地使用未見得減少,總的土地使用便日益增長。

假如上述推測為真,那麼,中國的城市化就是有「水分」的城市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偽城市化」的特徵。因此,政府需要努力去做的,不是嚴格限制城市土地供應的增長,而是消除「偽城市化」的根源並以此推進中國的城市化。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政府的90平方米的限定主要的意義仍然是保障中低收入者在近期有更多的住房供應,並以此穩定普通住房的價格,緩解社會矛盾。至於節約土地資源的說法其實未必是確切的,甚至節約土地的想法與不讓房價上升的做法是矛盾的。從長遠看,在經過一段激烈的調控(三年到五年)後,在房價上升變得平緩、中低收入者住房問題逐步解決後,政府也許有可能放鬆70%的比例以及90平方米的硬性規定。

❼ 目前我國資源緊張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給你列個提綱。樓主是高考考生,一看便知提綱絕對良心品質。
=問題=:總量少、分布不均、人口眾多導致人均佔有量少
=短缺的資源=
【能源】化石燃料短缺、東部電力緊張 、水利水電利用不足
【水資源】北方水資源不足
【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沙漠化、石漠化 水土流失
【糧食】糧食緊張
=原因=:過度利用、技術不足無法利用、人多
=解決措施=:
【能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建水壩發電
【水資源】南水北調、防止水污染
【森林資源、土地資源】退耕還林、優化資源配置
【糧食】提高單產
總之從法律、政策、技術多方面考慮。很多是套話可以通用

❽ 遼中南為什麼水資源緊張急急急

所謂水資源緊張,是指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淡水資源,需求遠大於可供給,供給小於需求,從而形成的這種淡水不能保障供給的情況.供給和需求,要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來看.遼中南地區的水資源十分緊張,主要是由於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所造成的.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遠遠超過當地自然條件可保障的水資源供應,所以會出現水資源緊張的狀況.從自然條件來看,當地的降水量並不算少,年均在1000毫米以上,不算是缺水地區.但從地形上看,近海的山地,使降水迅速流入大海,既不能形成地下水,也不易在地面保存.而當地的經濟發展,港口帶動旅遊,人口迅速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迅速增長.一個大連市,就得多少水來保障啊!更何況周邊地區.人口的迅速增長,遠遠超過了當地自然降水所能保障的水平,所以,遼中南地區,成為我國比較著名的水資源緊張地區.靠著大海沒水吃.補充:沈陽丹東大連等城市密集. 人口眾多. 而降水存不住, 又沒過境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