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葯資源的分類鑒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中葯鑒定方法 一、基原鑒定 基原鑒定又稱原植(動)物鑒定,是應用動植物分類的知識,對中葯材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學名和葯用部位,這是中葯鑒定工作的基礎。 二、性狀鑒定 中葯材的性狀鑒定,即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實用的方法對葯材外觀性狀進行鑒定。 三、顯微鑒定 顯微鑒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生葯內部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及細胞內含物的特徵,從而達到鑒別葯材的一種方法 四、理化鑒別 中葯材的理化鑒定,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對葯材及其制劑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進行性和定量分析,來鑒定葯材真偽優劣的一種方法。 五、生物檢定 生物檢定又稱生物測定,是利用葯物對於生物(整體或離體組織)所起的作用,以測定葯物的效價或作用強度的一種方法。
② 中葯的優勢在哪
我國中醫葯優勢特色
中醫葯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且對世界的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要進一步發揮中醫葯的有是特色,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一、中醫葯葯的特色和優勢
我國傳統醫葯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至今在醫療保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在世界傳統醫葯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和優勢所決定的。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健康觀念的轉變,中醫葯學的優勢越來越顯現出來,其科學性和先進性越來越被學術界、產業界所重視。進一步認識這些特色和優勢,並在實踐中加以發揮極為重要。
1、中醫葯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葯學整體觀念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過程。而健康則是人體陰陽維持相對平衡的狀態,即「陰平陽秘」。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狀態。中醫學不是機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個整體,把「病」作為人體在一定內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時間的失衡狀態。治療上,既要怯邪、又要扶正,強調機體正氣的作用,通過調整機體功能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一健康觀念目前已被人們普遍接受。
2、中醫葯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徵。中醫學認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關系,人體本身是形神統一的整體:人體的功能狀態是肌體對內外環境作用的綜合反應,掌握人體的功能狀態就可以有效地掌握人體生命活動的變化規律。因此,中醫通過「望聞問切」以外測內歸納為證侯,作為臨床診療的依據,構成中醫葯因人、因事、因地的個體化診療體系。這是中醫葯的一大特點和優勢,符合現代臨床醫學發展的趨勢。
3、中醫葯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葯對疾病的治療主要採用葯物和非葯物療法,並用內治和外治法進行整體綜合調節與治療。中醫方劑是中醫最常用的葯物療法之一,方劑的多種有效組分,針對人體的多因素,通過多環節、多層次、多靶點的整合調節作用,適應於人體多樣性和病變復雜性的特點。非葯物療法以針灸、推拿為主,其中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的一大發明和創舉,通過對人體體表穴位的刺激,進行整體調節,療效顯著,適用范圍廣泛。目前,針灸已經在世界100多個國家使用。中醫葯的「天人合一,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為主體的養生保健理論和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提高人們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方面顯示了良好前景。
4、中醫葯浩瀚的經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葯現存古典醫籍8000餘種,記載著數千年來中醫葯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這是絕無僅有的,尚未被充分開採的人類生物信息的寶庫。
5、中醫葯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中醫葯的理論體系和臨床思維模式具有豐厚的中國文化底蘊,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高度融合和統一。中醫學這種以功能狀態為切入點,並在宏觀上藉助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來分析、把握其變化規律的方法,在人類歷史上是一種跨越,為人類認識自己提供了獨特的思維模式、符合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
二、中醫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醫葯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良好的臨床療效和防病治病的能力於現代醫學互相補充,共同為保障人民健康服務。
1、醫醫療納入城鎮醫療保障體系。長期以來,城鎮居民中70%的患者願意接受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全國各省、市行政區域,基本都設立了設施挑揀較為完善的中醫醫療機構。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中醫葯醫療服務已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在社區衛生服務中,中醫葯服務已成為適合中國國情和具有服務特色的服務方法。
2、中醫葯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中醫葯具有適應症廣、醫療成本低、易推廣應用的突出優勢,在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目前在縣級醫院、鄉衛生院、村衛生室形成的三級衛生醫療服務網中得到廣泛應用,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初級衛生服務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村,中醫承擔了近三分之一的門診服務量和近四分之一的住院服務量。在113萬鄉村醫生中有50%以上的醫生運用中西醫兩種方法和葯物防治疾病。藏、蒙、維、傣等各民族醫葯也在農村為生服務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3、中醫葯在某些治療領域發揮優勢。中醫葯學在中醫骨科、肛腸科、皮膚科、婦科等學科,在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重大難治疾病和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深受群眾的歡迎。中醫醫葯包括針灸、推拿、中西醫結合等特色療法,也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和接受。
4、充分發揮中醫葯在預防保健中的作用。中醫葯在養生保健和延年益壽方面擁有系統的理論和多種有效的方法,其中根據「葯食同源」的理論,可研製開發具有延緩衰老、調節免疫、抗疲勞等多種功能食品。蘊藏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中葯資源,是我國具有獨特開發利用優勢和發展戰略產業的物資基礎。中葯材既是中醫治病的葯物資源,也是化學葯品、國際植物葯、食品工業等的重要原料。通過中葯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可對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科技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可以帶動葯材加工業運輸業、儲藏業、飲食業等相關產業群的發展。
③ 中葯資源鑒定研究生都做什麼
中葯資源開發,包括兩個方面也就是資源和開發兩個方向。
資源方向包括了中葯資源的調查,中葯瀕危資源的保護以及再生,中葯資源(原材料)的保障供應(為開發提供原料嘛)等等,而開發方向則包括了如何將中葯資源加以有效利用,如葯品、保健食品和化妝品的製造。產品開發需要資源;尋找資源是為了開發產品,這就是結合點。中葯資源不僅包括葯材的調查、保護、培育與撫育,還應該包括葯材種質基因庫的建立、化學成分資源庫的建立;葯材的分布狀況、貯存量、開發與利用歷史與現狀。
開發主要是把現有的資源開發成產品如葯品、保健品、化妝品等服務於社會。資源是基礎,開發是目的。所以一個產品的開始從立項之時就應該了解其資源狀況,如天然的冬蟲夏草從葯效和歷史的應用上看,開發葯品和保健品是很好的市場,但是只有知道冬蟲夏草資源的就會知道這個項目立項的可行性。
④ 新疆特色中葯材資源有哪些
伊貝母,管花肉蓯蓉,雪蓮,紅花.枸杞,阿魏菇,羅布麻,新疆甘草,奧斯曼草,熏衣草
⑤ 什麼是中葯
中葯凡是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中醫用以防病、治病的葯物的總稱。包括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
中葯材
葯材是中葯飲片的原料。葯材指符合葯品標准,一般指葯材原植、動、礦物除去非葯用部位的商品葯材。葯材未註明炮製要求的,均指生葯材,應按照附錄葯材炮製通則的凈制項進行處理。
中葯飲片
是指在是指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可直接用於調配或制劑的中葯材及其中葯材的加工炮製品。中醫臨床用來治病的葯物是中葯飲片和中成葯,而中成葯的原料亦是中葯飲片並非中葯材。
中成葯
中成葯是用一定的配方將將中葯加工或提取後製成具有一定規格,可以直接用於防病治病的一類葯品。
中成葯有兩種概念。
一種是狹義的中成葯,它主要指由中葯材按一定治病原則配方製成、隨時可以取用的現成葯品,如中成葯中的各種丸劑、散劑、沖劑等等,這便是生活中人們常說的中成葯;
另一種是廣義的中成葯,它除包括狹義中成葯的概念外,還包括一切經過炮製工而成的草葯葯材。
⑥ 中葯學與中葯資源學區別
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葯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內容包括中葯、中葯學的概念,中葯的起源和發展;中葯的產地與採集,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葯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葯材;中葯炮製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葯葯性的概念、中葯治病的機理,中葯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葯物「七情」的概念、中葯配合應用規律;用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葯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葯煎服法等內容。
中葯資源學:在生物分類學、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化學、天然葯物化學和中葯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多學科、跨學科並兼有管理科學性質的新興學科,是十分重要的,綜合性的自然科學,是研究中葯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時空變化、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管理的科學。 涵義:研究中葯資源的種類構成,數量,地理分布,時(間)空(間)變化,合理開發利用和科學管理的一門學科. 研究對象:動物,植物,礦物 主要任務:1.調查中葯資源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分布及其動態規律; 中葯資源調查的意義:中葯資源調查工作是對國家或地區中中葯資源的種類\分布規律和蘊藏量的考察\調查和測算工作,它對於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野生中葯資源有重要意義. 2.中葯資源的合理採取和充分利用; 最大持續產量原則:合理利用資源,使產量達到最大可持續利用(不危害其利用); 最大持續產量即不影響生態環境,可持續生產(採用)的最大產量. 3.研究中葯資源動態規律,提出科學經營與管理方法: 4.積極擴大與尋找中葯新品種新資源,擴大葯用部分.
如果你只是選修課建議你選中葯學,中葯資源學更偏重於植物學方向
⑦ 中葯資源有哪些特點
1、人文性
中葯資源是中國人民長期與自然及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的經驗總結。因而既有中葯本身的物質基礎,又有如何使用他們的經驗基礎,是十分珍貴的無形資產,需要認真的整理、總結和發展。
2、可變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方面由於人類過度或不合理的利用,使資源逐漸枯竭甚至消失(解體性);另一方面由於保護得當,使有生命的葯用動、植物物種,通過繁衍再生,使資源得到發展和擴大(再生性)。為了使資源能夠可持續地利用,應當採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資源解體,促進資源再生。
3、多樣性
中葯資源作為生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多樣性。一方面我們應該很好的保護這種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地利用和開發這種生物多樣性,利用生物技術創造出品質優良的中葯新品種。
開發目的
開發中葯資源的目的,是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各種有效措施,最合理和充分地去利用和發展這項資源用於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在中葯資源開放的途徑和內容方面,主要有針對的發展葯材和原料的一級開發,應用手段側重於農學及生物學方面,目的在於不斷擴大中葯資源的數量和提高他們的質量;針對發展葯品和產品的二級開發,應用手段側重於制葯及輕工業方面,目的在於將葯材和原料再加工為葯品或其他輕工業產品。
針對發展新葯和新制劑的三級開發,應用手段涉及新葯開發一切綜合性的方法,目的在於不斷獲得防治疾病和保障健康優良的新產品。
⑧ 湖北產什麼葯材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南北過渡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條件,具有發展中葯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孕育了湖北豐富的中葯材資源。作為神農氏故里、李時珍故鄉,湖北還有著悠久的中葯材種植栽培和中醫葯文化歷史,是擁有中醫葯自然和人文雙重資源的中醫葯大省。
羅田九資河的茯苓質量居全國之首,產量為全省第一,被人們譽為「茯苓之鄉」。明清時,羅田茯苓被列為我國中草葯寶庫中「八珍」之一。歷代醫學家稱它「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煉魂,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胃,乃上品仙葯也。」
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較獨特的資源稟賦,孕育了湖北豐富的中葯植物資源和優良品種,也造就了湖北名副其實的「葯材寶地」。神農架道地葯材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依託神農架生物多樣性的資源稟賦,以及神農架獨特的區域品牌文化底蘊,立足以土壤修復技術為基礎、構建中葯材生態種植標准、大力發展中葯材林下仿野生種植產業為目標,打造國葯精品源頭。
⑨ 葯材是什麼
葯材即可供製葯的原材料,在中國尤指是中葯材,即未經加工或未製成成品的中葯原料。中葯是中國傳統的葯材,中國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包含數千年中葯文明又融合近現代西葯文明所創造的中西葯並舉、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等多種原因,各地區的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應用范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具有不同內涵、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三個部分,即中葯材、民間葯和民族葯。對於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歷史,也是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物質基礎。幾千年來,以之作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對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葯物中,植物性葯材佔大多數,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來相沿葯學叫做「本草學」。
⑩ 中葯材的分類
中葯分類方法
中草葯的種類很多,根據近年的初步統計,總數約在八千種左右,常用中草葯亦有700種左右。如此繁多的種類必須按照一定的系統,分門別類,才便於學習、研究和應用。葯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人們對於葯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展的。例如中國最早的葯書——《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365種葯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葯,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葯,有毒無毒,根據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癒疾的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方法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葯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當時,可能在避免因用錯葯物而中毒的問題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時,增葯365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葯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但仍較粗糙。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分類方法始有重大的發展。他採用了根據以前本草的分類方法略加修改,把葯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葯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分為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往往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中的53種葯物中,有21種屬於菊科,而且其中10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於葯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採收,對於澄清當時許多葯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現代記載中草葯的教科書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1.按葯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葯、清熱葯、理氣葯、活血化瘀葯等。
2.按葯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葯、含揮發油的中草葯、含甙類的中草葯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先把中草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動植物葯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系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缺點,究竟以採用哪一種分類方法比較適宜,主要取決於我們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葯物功能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葯的作用和用途,按葯用部分分類便於學習和比較各類葯材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因而有利於葯材的性狀鑒定和顯微鑒定;按有效成分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學鑒定。採用按葯材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的方法,這是由於同科屬的中草葯在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化學成分和醫療應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採用這種分類方法不但便於學習和研究這些共同點,也便於比較它們的特異點,以揭示其規律性,這樣,既有利於中草葯的鑒定也有利於從同科屬動植物中尋找含有相同或類似成分的動植物,以擴大葯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