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拼教育資源
擴展閱讀
各位是如何評價格瑞的呢 2025-05-15 12:05:18
鑽石首飾水分多少 2025-05-15 12:05:14
早期項目怎麼算成本 2025-05-15 11:58:15

如何拼教育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8-08 23:24:31

①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路與做法

1、走出去、請進來。學校要安排每個人每學期都有外出培訓的機會,通過理論學習、外出參觀、教研等方法提高教師的各種能力。

2、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教師每人都要有自己的教學研究課題,學校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教學研究課題,以此開展課題研究、評教評學、觀摩展示、優質課競賽、實驗課等活動,為教師素質提高創設環境,促教師專業成長。

3、全面開展「互聽互評活動」。實行「聽一節課,學一個優點」,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互相進行評課活動,而學校的領導要進入教師的課堂中,將每個科目的教學動態了解清楚,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要盡可能多地進行交流溝通,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

4、定期組織開展「教學評優」的活動,讓所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

5、嚴格管理。要建立健全跟教學管理相關的制度,而檢查工作由學校相關的領導來負責。針對教學總結與計劃、集體備課、教案書寫、課件的製作和使用、課堂的組織管理、課後輔導、作業的數量與質量、命題能力、試卷分析和講評、

後進生的補習提高、教研活動、繼續教育學習、教育科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培訓,都要具備對應的規章制度,採取不定期抽查及定期檢查的方式,給予真實的評價。


② 形容教育資源好的成語

教育資源好,說明人才很多,可以用【人才濟濟】這個成語來形容
【成語】: 人才濟濟
【拼音】: rén cái jǐ jǐ
【解釋】: 濟濟:眾多的樣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處】: 《書·大禹漠》:「濟濟有眾,咸聽朕命。」
【舉例造句】: 閨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二回【拼音代碼】: rcjj
【近義詞】: 人才輩出
【反義詞】: 人才零落
【歇後語】: 木腦殼進灶孔
【燈謎】: 群英堂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人才很多
【英文】: large gathering of men of talents

③ 如何正確選擇和恰當使用數學教學資源,優化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鏈接: https://pan..com/s/1tjR3R8TjmG1rmHLSZuaINw

提取碼: mbxq

④ 如何利用農村教育資源,突出田園教育特色

「農村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是安徽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自2005年4月開題以來,以「鄉土特色教育」為抓手,以「構建和諧新農村」為契機,以創建節能型社會為根本,以活化園本課程為渠道,以美術活動為突破口,充分利用鄉土教育資源,改革幼兒園的活動內容和方法,促進幼兒園教育特色的深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構建了切合本園教育實際的素質教育基本模式。為幼兒將來成為適應現代化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組織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鄉土資源」,就是指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名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鄉土資源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一是親歷性具體化,鄉土資源是孩子每天生活於其中的周圍現實世界,一提起來就如身臨其境,能說出來畫出來,十分形象具體;二是實踐性、可操作性強,幼兒可觀察、可觸摸、可臨摹描繪、感受體味,操作起來簡便易行。因此若用來優化教學內容和過程,幼兒就有豐富的內容可說,有利於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精神。又因為鄉土資源具有本土化的特徵,可以使幼兒對家鄉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有更進一步地了解,更能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使愛祖國教育具體化。因此,我們還申報具有操作性和實用性的課題「農村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舉辦了課題開題會。
深入調查情況,挖掘資源

為廣泛挖掘農村幼兒園的鄉土教育資源,課題組成員歷時一個月,深入農戶、博物館、田野、山川,走訪幼兒家庭,向幼兒家長、親友了解家庭、社會和幼兒園中可利用的鄉土教育資源,分領域進行取捨,對農村幼兒園所具備的鄉土教育資源進行取精舍俗,與時代要求相結合,與《綱要》精神相結合,與幼兒年齡特點相結合。對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篩選,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做到資源為我所用,為幼兒的發展所用,為社會的進步所用。

繁昌山水田園之美,風景名勝之多,民殷勤富,為歷代名人遊客留連往返。素有「皖南張家界,江濱小黃山」的馬仁省級森林公園,亞歐最早人類文化遺址人字洞,萬牛墩商周時期古墓群,號稱「江東第二禪林」的五華隱靜禪林,人民解放軍中路大軍渡江先譴隊最早登陸點荻港板子磯。縣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黃梅戲、廬劇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藝術;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產品,如石雕木雕、豆末糖、黃芥菜、布傘、銀飾製品等土特產品名揚省內外,蔬菜、花卉遠銷國內外。同時,我們還查閱了大量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文獻,如《繁昌縣志》、《繁昌文史資料》和《繁昌古今》等書,並組織老師們利用休息時間到三峽移民、納古回族鎮等地進行實地調查、訪問,搜集民間廣為流傳的各種鄉土材料等。
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研究

在我們的課題實驗中,主要方法是「一看、二聽、三訪、四寫、五行」。一看:組織幼兒走出幼兒園外出參觀、考察,讓孩子對家鄉歷史變遷,建設發展,人文景觀等有初步的直觀感性認識。二聽:組織幼兒聽一聽與本活動相關的故事,使幼兒對教育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如利用民謠讓幼兒了解繁昌的氣候特點;給幼兒講宋代官窯的傳說。三訪:通過對家鄉知名人士、企業名人、歷史見證人等的采訪,使幼兒在已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家鄉,產生崇敬與熱愛。四寫:根據收集到的情況教師撰寫教育筆記,預設和生成教學設計,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所獲得的真實感受,藉助筆盡情地表達出來。五行:組織幼兒開展具體的行為實踐活動(如:拜師學藝、為民服務、互助互愛等)。

理念的學習、方案的制訂,研究目標的落實最終實踐與幼兒活動中,課題組成員各負其責合理分工,做到既放手研究自己主要負責的領域,同時,也不忽略各領域之間的融合和滲透,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的安排中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鄉土教育資源,做到領域分工與整體教育相結合,鄉土教育資源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結合,活動教育與氛圍的營造相結合。
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成員之間不斷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商討實驗中棘手的問題和困惑,相互觀摩,將同伴互助的功能發揮到最大。
通過課題研究,優化課程

農村社會是個大舞台,農村是個天然大課堂,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特別在新港幼兒園,鄉土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在新港幼兒園,獨特的沿江地理優勢,璀璨豐富的鄉土文化,多元發展的經濟格局,為開展鄉土特色教育的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優化園本課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維多里諾認為:「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我們十分重視教育基地的開發和園本文化環境的建設,努力營造鄉土教育氛圍,以促進幼兒思想的啟迪、個性的陶冶、情感的激發、精神的升華。

在幼兒園內,我們園內的美化和綠化,除栽種各種觀賞植物外,還著意栽種有關農作物和田野花草;要求各班教室設立自然區角栽種各種動植物;並和座落在附近農民商量,開辟「苗苗小種植基地」和「娃娃小養殖園地」;

在幼兒園門口設立「鄉土教育專欄」,請有智謀的家長參與,為課題提供相關材料或為幼兒園活動開展講課,讓幼兒園環境體現濃濃的鄉土氣息,為優化鄉土教育,促進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有效地激勵幼兒積極進取,奮發向上。

在幼兒園外,農村廣闊的田野,豐收的景象,快速發展的建設事業,農民的辛勤勞動,都是生動的教學內容,無不吸引著每個孩子的心,我們以此作為大課堂的教材,有目的地帶幼兒去農村、去大自然中,讓他們看、讓他們聽、讓他們學、讓他們討論、讓他們感知。幼兒在充分接觸農村社會的過程中,學到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如:組織幼兒放風箏、組織幼兒園到田間扎稻草人、組織幼兒到豆製品場看師傅教我們做乾子等。組織幼兒觀察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和農民伯伯一起摘棉花、挖紅薯、撿花生,既體驗了生活又增加了對勞動者的感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學習過程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過程,在「鄉土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力求營造開放民主的教育氣氛,給孩子想像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促使孩子學會主動學習,創新探究。因此,我們貼近農村孩子實際,設計組織了一系列多樣化、綜合性的活動,使孩子經歷這種有價值、有創新的自主學習過程,提高綜合素質。
利用鄉土資源,創建特色

眾所周知,農村幼兒園目前政府的經費投資嚴重不足,與其坐等上級主管部門的恩賜,不如用我們的慧眼去發現。在活動區中,我們因地制宜使其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如春天的野花、野草、各種樹葉;夏天的水果、蔬菜、沙石;秋天的種子、果實、昆蟲等等,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區活動的興趣。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資金,還能讓幼兒園的工作獨具特色,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區則為幼兒搭建了表現自我的平台,豐富的鄉土區域活動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滿足了幼兒製作和創造的需要。孩子們面對這些熟悉的材料,捏出一個個形象的物品,拼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講出一個個動聽的故事……這時,自信與快樂圍繞著每個孩子,他們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幼兒的創造靈感在活動區油然而生,他們似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同時,在收集鄉土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加強了與家長、社區的聯系,實現了家、園和社區三方積極互動,形成了良好的大教育合力。教師們將利用鄉土資源的想法、具體需求等告訴家長們,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有的家長出差到外地還不辭辛苦地稍回貝殼、蘆花、筍殼等地方特色材料。豐富的鄉土材料為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帶來了新的希望。

⑤ 怎樣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方式:
1、人人享有教育機會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明成果的充分權利,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也是現代文明建設的標志。同時,也反映了教育的公平性。不論是智優學生還是弱智學生,在接受教育上都具有平等的權利,要讓我們的教育適合每一個學生。當然,對各類不同學生進行的教育應該是有針對性的。
2、克服急功近利行為
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既表明國家對發展教育事業負有責任,也表明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權利屬於人民,受教育機會向人民開放。現在,希望孩子全面發展,接受優質教育,已成為全民的共同願望。人們對教育的期待、需求、重視,都超過了任何時代和任何一個時期。不過,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在經濟條件、家庭背景甚至教育觀念上都存在著差別,因此提供的教育條件會有差異,應當為不同的人提供與其發展相匹配的教育機會。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真正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共同進步的目的出發,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不斷滿足人們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
3、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說到底是要為每個學生幸福成長提供優質教育。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對象進行分析,據了解,目前學生中比較困難的大約有5類,一類是學習困難的學生;第二類是心理有偏差的學生;第三類是行為規范有問題的學生;第四類是缺損型家庭的學生;第五類是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困難的學生,既是遵循教育公平原則所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把優質教育落實到每個學生的體現。
4、提供不同層次教育
優質教育是先進的教育設施與先進的教育理念的統一體,是基於一定物質條件下的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優質教育才是真正的、實在的,從而也使教育資源得到了最大利用。人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期盼優質教育來彌補。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最根本的是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而各種學校就是要提供不同層次的教育,即使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年級也應當提供分層的教育。

⑥ 學區房非常貴,但為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很多家長都拼了,這樣做對嗎

奇怪的理論。為什麼南方城市更貴?貴而不貴是有城市經濟和綜合實力來決定的,它是城市生活環境來決定的,學區的房價是由對面的中學決定的,它的升學率,與南北有什麼關系?早年,大連是中央直轄市,但現在它是一個副省級市,一個獨立規劃的城市,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和一個著名的旅遊城市。雖然經濟不如過去輝煌,但綜合實力僅次於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漢、成都和重慶,排名前十。學區住房有什麼問題嗎?青島也不是南方城市。

這個房間和其他地方有什麼關系?學區教室就是學區教室,你整個中國都一樣,學區教室價格高,跟南北無關,相對學區教室在大連太便宜了真的,你不去青島看看學區教室3多少錢一個廣場,學區教室在大連和周圍的房產還便宜,應該還有上漲的空間的學區教室價格還可以在大連。首先,學區住房的價格是以房價為基礎的,大連本身的房價,在國內沿海城市並不高。而且大連各區的學區教室都有,甚至民辦的教學也不錯。最昂貴的確認價格是高的,但也僅限於一兩個價格是高的,很多價格是可以的,總價格200萬以下可以做到,相比一級30萬一線城市的價格仍然接近人民。

⑦ 教師如何利用本土資源建構教室文化

年來,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顯示,兒童的年齡愈小,他們愈容易從非正式的,主動而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這就涉及到了課程實施的「適宜的教學方法」。美國著名的幼教專家麗蓮凱茲在《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中明確指出:「適宜的教學方法要提供幼兒足夠的機會與各種成人、兒童、材料互動,並直接與真實的物品和環境互動」。也就是說,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應該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結構性的,在這樣的活動方式中,兒童可以和真實的環境、材料及教師、同伴互動。新《綱要》在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保教結合,寓教於樂,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區域這一具有低結構性、非正式性恰好滿足條件並符合要求,在區域活動中孩子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自覺、自主、自由而快樂地學習著。 在《綱要》的指引下,我園在課程設置和實施上,力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究學習,強調兒童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參與、互助的合作、積極的探索。從2007年我園著手市級課題《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探索》研究,我們江安縣幼兒園地處農村縣城,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鄉土資源,農村廣闊的田野蘊含著許多豐富的鄉土材料,有著廣闊的活動空間,有著純朴的人文風情,素有「長江之濱」、「橙竹之鄉」、「中國戲劇之搖籃」等美稱,幼兒可以最生動、最直觀、最形象的從中吸取不少的知識與營養,它有利於促進孩子對生活的理解,激發幼兒的興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養幼兒從小愛家鄉的情感,因此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親身去感受、去領略、體驗作為小縣城孩子的快樂,從小培養孩子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研究中我們發現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活動的價值除了傳承本土文化外,由於本土文化資源對幼兒來說都是熟悉而親切的直觀而具體的,與幼兒本身的生活緊密相連的,也是極易引起幼兒興趣的,在園內外的教育環境相互滲透的活動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快樂與激動,這將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創建一個個、充分滲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活動中幼兒主動探究創索,這對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幾年來 ,老師們對如何將本土文化融入區域活動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區域活動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應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他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接觸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質,觀察和感受風、雪、雨、雷等自然現象,了解它們的顯著性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的精神,幼兒園要不斷挖掘附近的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周邊自然環境的可鍛煉因素,進行愉悅的戶外區域活動。幾年來,我們帶孩子走遍了縣城的大街小巷、風景名勝、田間、山頭、各種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藝廠等,例如:帶孩子們「徒步」到長江邊,寬闊的沙地成了孩子們天然的活動場地,江邊的鵝卵石、河沙、路邊的舊樹枝成了活動材料,孩子們在裡面盡情地壘城堡、做生日蛋糕、畫畫、奔跑樂此不疲;和孩子們一起來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間房、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其儒家耕讀文化和民俗風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園,成了孩子們的活動區域,孩子們在裡面親身體驗、感知、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民居的園林布局、建築裝飾、民風民俗以及園林生態等方面去看、去聽、去想,去領略、感受民居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這樣的天然活動區域在我們幼兒園周圍很多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在這些自然和歷史賦予我們的空間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兒興趣,激發了探究的慾望,孩子們暢快、自由的活動,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拉近幼兒與大自然、歷史與現代的距離,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兒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自主性逐步提升、運動熱情更加高漲,感受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充實了幼兒的內心世界。 另外,《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提出:「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開展各種富有野趣的活動。」我們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打破了以前把孩子「關」在幼兒園甚至「關」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慮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生動活潑的戶外區域活動。鄉間的羊腸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節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時摘夏橙,孩子們可以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自由地活動,在攀爬、鑽、跑、跳、投、平衡等運動中使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在具有自然鄉土氣息的材料和空間里,體會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開展純真樸素的區域活動 獨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兒園的孩子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活動區域內容。杜威曾經說過:「只有社會與兒童找到平衡點時,幼兒對於活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興趣。」結合主題活動我們在園內創設了「走進戲劇—橙鄉小舞台」「民俗一條街」「農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條街」「竹藝空間」等特色區域,大量投放了各類本土材料供幼兒欣賞與娛樂,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鄉小吃」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製作了「黃粑」、「紅橋豬兒粑」、「竹筒飯」等等,在活動中津津有味地品嘗家鄉的美味小吃。在「國立劇專」中,幼兒從帶來了在家裡和爸媽一起收集的有關「國立劇專」的成立、為啥如何遷搬到我們江安,以及在此培養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資料,再加上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到「國立劇專陳列館」親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識經驗,和老師共同創建了此活動區,在活動角中盡情模仿著、創造著、表演著……這些傳統的本土文化游戲,蘊含著純真、樸素的韻味,讓孩子們百玩不厭。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富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作為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長們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為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增添與眾不同的課程。如每年春天我們幼兒園都組織「親子春遊活動」,家長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動中教會他們對自然的知識;秋天組織「親子登山活動」;還不時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一些有編織特長的家長來幼兒園的編織區教孩子編織草鞭、花籃、昆蟲等等;邀請會竹雕工藝的家長到幼兒園「竹工藝區」現場雕刻,教給孩子們一些簡單的竹雕技術;邀請愛好收藏奇石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解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們感受家鄉的奇石文化。家長們在教孩子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責任感,孩子也為自己的家長感到自豪,使家園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題探究活動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 課題研究中我們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總體構思幼兒園的課程體系,在本土文化品牌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內容,並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進行歸類整理。通過考察、訪問、開展活動等形式,以主題探究活動為基本模式,構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主題,形成了名為《娃娃游江安》系列園本課程。區域游戲是實現主題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題教育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作為對主題活動的補充和延伸。我們適時將區域活動納人幼兒園課程體系,在每個主題活動開展時,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創設相應區域,投放一定材料,讓孩子在集體活動後有機會進行個性化學習,既鞏固已有學習經驗,又讓幼兒切身體驗課程的自主性,也為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最終促進每個孩子快樂、均衡地發展。 1.從材料上去滲透本土文化 活動區圍繞開展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及孩子的關注點和最近發展情況來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題《美麗的夕佳山》中我們創設了: 活 動 區 語言區 1、夕佳山民居畫冊、民間故事書、民間手工藝作品畫冊、民俗圖書、VCD、謎語書等。 2、白鷺的各種圖片資料。 美工區 1、投放麥桿、竹蔑、小樹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構材料供幼兒編織、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紙學剪窗花。 3、收集廢舊材料,製作燈籠、獅子等 。 建構區 提供各種紙箱、紙盒、積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兒建構造型。 表演區 1、 提供自製的服飾、綵帶、鼓,進行表演。 2、 提供各類戲曲音樂及面具、道具供幼兒欣賞、表演。 探索區 提供各種房子、民居的自製拼圖,幼兒可進行拼擺和排序。 2.從內容上體現本土文化 為結合主題活動的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廢舊材料設計創設了「奇石館」、「好吃一條街」、「小竹海」、「美麗的夕佳山」、「國立劇專」等蘊涵江安本土文化內容的區域。在活動區中我們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設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喚起孩子生活經驗的情景,堅持感知體驗、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淺顯整合、具體操作等原則,以好玩、好看、好聽、好吃的內容為活動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講講、畫畫、吃吃的活動中,使幼兒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學會認知、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之,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資源,創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家鄉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課題的研究給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也帶來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區域活動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能讓幼兒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願,做一個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對於這個領域的組織、開展與引導需要我們長時間地去研究和探索。

⑧ 高中生需要怎樣努力才能彌補教育資源帶來的差距呢

⑨ 現在教育都拼爹拼錢拼官後代,有錢人享受的教育資源和普通人都不一樣,寒門難出學子,沒文憑該如何立足

雖然有錢人的確教育資源好,可以出國留學。但是寒門學子,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申請公費留學。

⑩ 培訓機構如何進行教育資源整合

主要是整合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內部資源包括優質的客戶資源和自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