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全球油氣資源分布圖從哪裡找
擴展閱讀
轉租費用怎麼計算 2025-05-15 17:32:41
桌子上的工具都有什麼 2025-05-15 16:53:53

全球油氣資源分布圖從哪裡找

發布時間: 2022-08-08 13:45:20

『壹』 油氣分布

( 一) 世界的油氣資源

世界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1980 年為880 ×108t,到 2000 年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1408. 9 × 108t ( 表 8 - 4) ,這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油氣地質理論的提高,地震、測井、鑽井等勘探方法的進步,高採收率等開發技術的應用,老油田儲量的增加以及新大油田的發現。

表 8 -4 世界油氣探明儲量

石油和天然氣的可采儲量超過6850×104t和850×108m3的大油氣田,對世界油氣資源有著巨大的影響。目前世界上共有509個大油氣田,雖然它們僅佔世界油氣田總數的1.7%,但其油氣可采儲量卻佔世界總可采儲量的70%(Brooks,1990)。其中,可采儲量超過6.85×108t的巨型油田有42個,卻佔世界石油總可采儲量的40%(法國石油研究院,1993)。盡管目前對大油氣田的劃分標准還未完全一致,但無論以什麼儲量級別或不同時期所做的統計結果,都不會改變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油氣儲存在少數大油氣田中(表8-5和表8-6)。

通過對大油氣田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反饋很多有關大油氣田形成的地質信息。

1)烴源岩:頁岩(泥岩)佔65%,微晶灰岩佔21%,泥灰岩佔11%,煤小於2%;按烴源岩類型統計,海相大油氣田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95% ,陸相大油氣田占 5% 。

2) 儲集岩: 按岩性統計,砂岩儲集層約佔大油氣田儲量的 60% ,碳酸鹽岩儲集層約占 40% ; 按時代統計,中新生代地層中大油氣田儲量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89% ,古生代地層中的占 11% 。

3) 蓋岩: 與頁岩蓋層有關的大油氣田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65% ,與蒸發岩蓋層有關的占 33% ,與碳酸鹽岩蓋層有關的占 2% 。

4) 圈閉: 背斜圈閉約佔大油田總數的 61% ,佔大油田總儲量的 73. 9% ; 地層和岩性圈閉約占總數的 6. 8% ,占總儲量的 4. 4% ; 復合圈閉約占總數的 32. 2% ,占總儲量的 21. 7% 。

表 8 -5 世界 10 大油田

表 8 -6 世界 10 大氣田

5) 埋深: 埋深 1220m 以上大油田所佔大油田總儲量的 5. 1% ,大氣田所佔大氣田總儲量的 25. 7% ; 埋深 1220 ~ 3050m 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 79% ,大氣田占總儲量的46.1%;埋深3050~3665m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8.1%,大氣田占總儲量的25%;埋深3665~4270m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7.6%,大氣田占總儲量的1.9%;埋深4270m以下大油田占總儲量的0.2%,大氣田占總儲量的1.3%。

(二)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

雖然地殼上油氣資源的分布非常普遍,目前除南極洲外,在各大洲的110個國家和256個盆地中均發現有油氣田,但油氣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全世界1000km2以上的陸上盆地有964個,海上盆地有451個,共計1415個,其中已發現油氣田的盆地有256個,含有巨型油氣田的盆地73個,它們佔有世界油氣總儲量的80%(張亮成,1986)。其中的波斯灣、西西伯利亞和墨西哥灣這3個盆地就佔有世界油氣總儲量的60%,僅波斯灣一個盆地就佔有世界油儲量的40%,而西西伯利亞一個盆地就佔有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0%。即使在同一個含油氣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氣豐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蘊藏石油最多的波斯灣盆地面積為230×104km2,油氣田集中分布在其東北邊緣大約60×104km2的面積內,佔有該盆地總可采儲量的95%以上油氣資源;蘊藏天然氣最多的西西伯利亞盆地面積為280×104km2,油氣田集中分布在鄂畢河的中下游地區,不超過其總面積的30%(甘克文,2002)。上述事實充分說明地殼上油氣資源在空間上分布具不均勻性。

油氣主要產在沉積盆地之中,油氣資源豐度的不均性與盆地的類型密切有關。Price(1994)在原有盆地分類的基礎上,將含油氣盆地歸納為8類,並研究了其與含油氣豐度之間的關系(表8-7)。

表8-7 各類盆地的含油氣豐度

Price認為,克拉通盆地是體面比(沉積物體積與沉積物分布面積之比)低、地溫梯度低、構造形變小、斷裂活動少的盆地,因而油氣儲量和豐度均最低;前陸-褶皺帶是極不對稱的大型盆地,巨厚的沉積位於盆地活動翼一側且構造活動十分強烈,有穿過盆地深部的高角度和低角度的逆斷層,穩定翼一側構造活動大大減弱,大油氣田多分布在此穩定的陸棚區,例如屬此類型的波斯灣盆地擁有105個大油氣田,伏爾加-烏拉爾盆地擁有12 個大油氣田,阿爾伯達盆地擁有 10 個大油氣田等,是油氣儲量最多、豐度中等的盆地類型。裂谷和萎縮裂谷盆地在地塹中有巨厚的沉積,地溫梯度高,常在 4 ~5℃ /100m,深大斷裂發育,油氣以垂向運移為主,油氣田多分布在鄰近深地塹的斷塊隆起上,例如屬此類型的北海盆地擁有 26 個大油氣田,二疊盆地擁有 19 個大油氣田,西西伯利亞盆地擁有67 個大油氣田等,是油氣儲量僅次於前陸盆地而豐度高於前者的盆地類型。由海洋擴張中心隔開的海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地溫梯度高,深大斷裂活動頻繁,例如屬此類型的大墨西哥灣盆地擁有 27 個大油氣田,是油氣儲量和豐度都比較高的盆地類型。扭動盆地被不同學者稱為俯沖盆地、後縫合線盆地或張性盆地,這類盆地具有很高的體面比、地溫梯度極高、張性構造活動為油氣提供了良好的垂向運移通道,油氣田大多分布在成盆主斷層的上升盤或其附近,目前世界上 3 個含油氣豐度最高的洛杉磯、中蘇門答臘和馬拉開波盆地均屬此類,其中馬拉開波盆地擁有 8 個大油氣田,是油氣儲量較高而豐度最高的盆地類型。

盡管 Price 的盆地分類只是眾多分類中的一種,很多盆地的歸屬也不盡相同,但他明確指出沉積巨厚、體面比高、地溫梯度高、構造活動較強烈、有深大斷裂穿過成熟烴源岩的盆地,其含油氣豐度最高,而油氣儲量也不低。因此 Price 的研究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盆地類型與油氣資源豐度不均勻性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油氣勘探和評價提供了一種依據和思路。

此外,許多研究者把一個海相沉積盆地劃分為陸棚、樞紐帶、深坳陷、活動邊緣 4 個部分。陸棚位於盆地一側的淺海地區; 樞紐帶是從陸棚向盆地深坳陷中延伸,坡度發生激劇變化的地帶; 活動邊緣是盆地另一翼,為激劇隆升與褶皺山聯結的地帶。陸棚和樞紐帶合在一起稱為盆地的穩定翼或陸棚區,深坳陷與活動邊緣合在一起稱為活動翼。通過研究發現,沉積盆地中大油氣田主要分布在穩定翼一側,特別是更多地集中在樞紐帶上。例如在 245 個大油氣田中,陸棚佔有 25. 4% 的儲量,有 183 個大油氣田; 樞紐帶佔有 53. 6%的儲量,有 33 個大油氣田; 深坳陷佔有 19. 5% 的儲量,有 17 個大油氣田; 活動邊緣佔有 1. 5% 的儲量,有 12 個大油氣田。整個穩定翼共佔有 79% 的儲量,約是活動翼的 4 倍。可見,在一個沉積盆地中油氣資源的分布也是極不均勻的。這一事實為海相盆地中的油氣勘探指出了有利地帶,也為陸相盆地中的油氣勘探提供了借鑒。

( 三) 油氣資源的時代分布

油氣資源在時代上的分布也是極不均勻的,Klemme 和 Ulmishek ( 1991)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 1987 年的統計數據,分析了在全世界常規油氣可采儲量 3100 × 108t ( 油當量)中各地質時代所佔的百分比 ( 表 8 -8) 。雖然看似每個地質時代都有烴源岩,但實際上主要發育有 6 套烴源岩,它們佔有世界總儲量的 91. 5% 。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志留系,約占總儲量的 9%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上二疊統 - 中侏羅統的儲集層中; 上古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上泥盆統、上石炭統和下二疊統中,約占總儲量的 16%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本層系的儲集層中; 中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上侏羅統和中上白堊統中,約占總儲量的 54%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本層系和新生界的儲集層中; 新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漸新統,約占儲量的 12. 5%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新生界中 ( 圖 8 -30) 。

表 8 -8 全球常規油氣可采儲量中各時代所佔比率

圖 8 -30 6套主要烴源岩的油源通過垂向運移聚集所佔世界可采儲量的比率( 據 Klemme 和 Ulmishek,1991)

從油氣資源在時間上的分布可以明顯地看出,石油的儲量和油田的數量隨著地質時代的變新而急劇下降,Miller 等 ( 1992) 認為這是油田在地史過程中不斷遭到破壞的結果。雖然也受到烴源岩分布和成熟時期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充其量也是第二位的,因為早古生代發育的烴源岩實際上比中生代更為廣泛 ( Klemme 和 UImishek,1991) 。對此不少學者提出,許多原先存在的油田已在全球范圍的石炭 - 二疊紀構造運動中遭到了破壞。Miller ( 1992) 提出石油資源隨時間呈指數衰減的模式。認為石油在不斷生成,又在不斷遭到破壞,任何時刻所存在的石油數量就是那時全球的石油資源量,在所討論的系統處於穩定和平衡的條件下,全球石油資源與流量 ( 充注或漏失) 以及年齡之間有如下關系式:

半衰期 × 系統流量 = ln2 × 系統規模

圖 8 -31 世界 350 個大油氣田的儲量與石油聚集定位年齡的關系( 據 Macgregor,1996)

該式既可應用於全球所有的石油資源,也適用於油田中的石油資源。據Miller的計算:全球石油儲量的半衰期約為29Ma(也可理解為中值年齡),全球石油圈閉的漏失速率約為每年80×104bbl(≈11.4×104t)。Macgregor(1996)根據大油田的時代分布認為:佔世界80%以上的石油資源在距今75Ma時就已成藏到位(圖8-31),其中值年齡為35Ma(與Miller所提29Ma大體相當),這表明世界現有大油田的一半是在35Ma(漸新世)之後形成的;並具體計算了世界上350個大油田的漏失速率為每年10×104~40×104bbl(≈(1.43~5.7)×104t),由此可見大油田的地質儲量有可能在18~27Ma內漏失殆盡。這里雖然不包括天然氣資源,但天然氣的散失更為廣泛,天然氣藏的中值年齡可能更短。總之,通過上述的統計分析和計算,更確切地說明了油氣資源得以延續至今保存條件最為重要。這也是本書所強調的「生烴是基礎、圈閉是條件、保存則是關鍵」的重要依據。

(四)中國的油氣資源

目前中國的石油總資源量按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約為940×108t,天然氣的總資源量約為38×1012m3。與世界的油氣資源一樣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都是極不均勻的 ( 表 8 -9 和表 8 -10) 。中國的石油資源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海域地區,而中國的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海域地區 ( 沈平平等,1999) 。中國的油氣資源在時間上主要分布在新生代 ( 第三紀) ,這一點與世界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有所不同。而中國天然氣資源的時代分布除新生代( 第三紀) 最多外,其他各時代看起來似乎差不多,但若進一步劃分時代則發現在中生代中有將近 50% 的天然氣資源集中在三疊紀,上古生代全部集中在石炭 - 二疊紀,下古生代幾乎全部集中在奧陶紀,其分布也是很不均勻的 ( 據竇立榮等,2002) 。

表 8 -9 中國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

表 8 -10 中國油氣資源的時代分布

此外,從中國大油氣田的分布位置也可以看出中國油氣資源在時、空上分布的不均性( 表 8 - 11 和表 8 - 12) 。從表中可知: 我國大油田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海域,在時代上主要集中在第三紀和白堊紀,12 個大油田的探明儲量約占石油總探明儲量的 50% ;而我國大氣田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在時代上主要集中在石炭 - 二疊紀和第三紀,10 個大氣田的探明儲量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 40% 。盡管表中數值不一定十分准確,但大油氣田在我國油氣儲量中所佔比重是舉足輕重的。

總之,深刻地認識油氣資源在沉積盆地中時空上分布的不均勻性,可以客觀地判斷和評價世界和我國油氣資源的潛力,為制定我國的能源政策和安全戰略提供切實的依據。進一步了解不同盆地類型以及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氣分布和豐度上的差異,可以優選不同的盆地、含油氣系統和區帶首先進行勘探,以達到減少勘探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表 8 -11 中國 12 大油田

表 8 -12 中國 10 大氣田

『貳』 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

全球古板塊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環境圖集

據IHS資料庫,2009

傳統的沉積盆地主要包括大陸架、陸上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陸盆地、裂谷盆地等)。北美西部、歐亞北部、非洲北部均發育大型沉積盆地。北極地區沉積盆地也很發育(全球不同類型盆地的分布及超長剖面位置圖)。全球板塊構造格局控制了中、新生代以來盆地的構造演化:泛大陸中生代以來解體形成大西洋兩岸、澳大利亞西北緣、印度大陸兩側等被動陸緣盆地。新特提斯洋盆晚中生代以來陸續關閉形成扎格羅斯、恆河、高加索等前陸盆地以及印-澳板塊俯沖形成東南亞弧後盆地,東太平洋板塊中生代以來俯沖形成北美和南美西岸的科迪勒拉弧後前陸盆地。含油氣盆地可以形成於超大陸聚合-裂解構造演化的各個階段。

不同時代克拉通盆地處於遠離板塊邊界的大陸克拉通內部,廣泛分布在北美、南美、非洲、歐洲、亞洲北部、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各個大陸板塊內部,它們的形成時代主要為古生代,也有部分為中生代(全球克拉通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具有大油氣田的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於北非、北高加索-濱裏海地區、南裏海-卡拉庫姆盆地、西西伯利亞盆地和東西伯利亞地台等。其中,最典型、最富油氣的是西西伯利亞盆地,也是世界上保留下來的最大規模的沉積盆地,面積可達350×104km2,構造穩定,至今持續沉降。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與板塊構造的分離或俯沖(弧後伸展)有密切關系,總體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主要形成於泛大陸裂解時期的裂谷盆地,在南、北美東部分布一系列中生代裂谷盆地,同時在非洲板塊內部由於遠源應力場作用,形成西非中生代裂谷系、中非中生代裂谷系和東非古近-新近紀裂谷系。第二類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與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之下高傾角俯沖弧後背景伸展有關,如中國東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群(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另外,造山後伸展作用也可以形成裂谷盆地,如准噶爾盆地、海拉爾盆地等。北海油氣區是歐洲最富油氣的中生代裂谷型盆地群(全球裂谷盆地及其大油氣田的分布圖)。

被動陸緣盆地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沿岸以及南極洲周圍,形成目前長度60%的大陸邊界。南大西洋東、西兩岸含油氣被動陸緣盆地具有明顯的親緣關系,與岡瓦納大陸的中生代裂解和大西洋洋盆的中、新生代張開相關。墨西哥灣深水區及其相鄰地區、西非尼日三角洲等均是最著名的被動陸緣盆地油氣區(全球被動陸緣盆地及其大油氣田的分布),形成於泛大陸中生代裂解-漂移階段。

前陸盆地近平行於造山帶分布,如北美的落基山脈和阿巴拉契亞山脈,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歐亞大陸的特提斯造山帶和烏拉爾造山帶。中、新生代以來全球最長的兩條巨型造山鏈,即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科迪勒拉造山帶,控制了全球兩類前陸盆地鏈的發育。前者長13000km,從西班牙到越南、澳大利亞北緣;後者長16000km,從阿拉斯加向南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南部。增生型造山帶和碰撞型造山帶兩類中、新生代造山帶類型,分別對應兩類前陸盆地的發育(弧後前陸盆地和周緣前陸盆地)。扎格羅斯、烏拉爾、東委內瑞拉、西加拿大前陸盆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油氣富集前陸盆地區(全球前陸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

弧後盆地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該類盆地的油氣富集區也主要位於東南亞地區(全球弧前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弧前盆地環太平洋分布,為大洋板塊俯沖形成的典型盆地類型,如東南亞的汶萊-沙巴盆地、蘇門答臘盆地等(全球弧後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以往的油氣勘探表明,該類盆地在所有類型盆地中油氣前景不被看好,目前發現的油氣儲量主要在東南亞,有重要的油氣分布。

走滑盆地最典型的是拉分盆地,如北美西海岸加州灣盆地群、南美東北部特立尼達盆地群、大西洋兩岸部分區域以及南北極一些洋盆(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這類盆地規模和壽命均較小,但可以形成一些小而富集的油氣盆地,如洛杉磯走滑盆地、遼河盆地、維也納盆地等。

『叄』 世界的海洋油氣資源分布在哪些地方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國內外學者研究,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捕量,在沒有開發大洋中層魚類資源的情況下,每年約為2~3億噸,中國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約350萬噸,海洋漁業可捕量僅佔世界海洋漁業總可捕量的1.16~1.75%;中國海區的生物生產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魚類生產力平均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為18.2t/km2·年,西非近海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約20萬種,中國海20278種;世界海洋中年產量在10~100萬噸之間的品種有60~62種,中國近海歷史上年產量超過1萬噸的有40種左右,沒有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大宗品種。

在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沉積盆地中,中國近海不佔優勢。世界上海洋油氣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北海、幾內亞灣、馬拉開波湖、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西海岸等幾個地區,這些地區的油氣總儲量佔世界海上探明儲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氣區中,主要集中在北極地區,南極、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周圍海域,中國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區。據預測,中國近海的石油可采儲量僅佔世界儲量的3~12%。

『肆』 世界石油地圖分布

(1)據圖可知圖A所示範圍是西半球,該石油產區是波斯灣沿岸地區,其石油主要輸往美國;
(2)據圖可知圖B是波斯灣地區,其石油主要輸往日本、北美和西歐,其中石油輸出量大的航運線是波斯灣沿岸經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歐和北美;
(3)圖C中的油田分布的國家是委內瑞拉,圖D中的油田是秋明油田,該油田位於俄羅斯.
故答案為:
(1)墨西哥灣沿岸;美國;
(2)波斯灣沿岸;日本、北美、西歐;波斯灣沿岸經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歐和北美;
(3)委內瑞拉;俄羅斯.

『伍』 世界石油資源分布

世界石油主要分布: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一、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桶升至143.1億桶,躍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三、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四、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陸』 求世界石油資源分布圖

世界石油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僅中東地區就佔68%的可采儲量,其餘依次為美洲、非洲、俄羅斯和亞太地區,分別佔14%、7%、4.8%和4.27%。

『柒』 美國油氣資源分布

受地質背景的控制,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類型和特點。中部穩定的內部區域,主要的油氣生產層系為古生界;在穩定內部區域的西部,油氣產自山間盆地和前陸盆地內,產層除古生界外,還有中生界及新生界。科迪勒拉逆沖斷層帶的油氣產自古生界和中生界,而沃希托和阿巴拉契亞逆沖斷層帶的油氣僅產自古生代儲層。

在墨西哥灣沿岸及海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已經從中生產了大量的油氣,如著名的東得克薩斯油田,墨西哥灣沿岸油氣區基本上由形成於北美大陸南部邊緣的大型中生代和新生代復合盆地組成。大西洋邊緣一帶,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物,可是迄今為止,除佛羅里達半島南部發現了少量石油,該區勘探尚無重大突破,在巴爾的摩峽谷區域的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非商業性的天然氣。

得克薩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東部地區的主要構造單元包括二疊盆地、本德隆起-沃思堡地區和南部的馬拉松-沃希托逆沖斷層帶。該區古生代地層幾乎全部可以生產油氣,二疊盆地是該區最豐產油氣的地區,它是北美克拉通西南邊緣一個大的不對稱構造坳陷,內部充填了厚的古生代地層。在二疊盆地中,特拉華-瓦爾沃德地區是重要的天然氣產區。

在科迪勒拉山系東面和中央穩定地台的西部邊緣,從新墨西哥州到蒙大拿州,包括科羅拉多高原在內的地區,分布了一系列的含油氣盆地,含油層系包括從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地層。科迪勒拉逆沖斷層帶對該區的山間盆地,如尤因塔-皮申斯和聖胡安盆地等的石油資源有重要作用,在這些盆地中發現了重要的油氣田。在美國的最西部,加利福尼亞州擁有一些含油異常豐富的新生代盆地。

中陸地區占據了美國中央穩定地台的大部分,該油氣區含有兩個深盆地,一個是西部的阿納達科盆地,另一個是東部的阿科馬盆地,兩個盆地都含有非常厚的古生代岩石層序。該區的油氣集中在堪薩斯州和俄克拉何馬州,圈閉類型為各種構造型、地層型或者二者復合的圈閉。

阿拉斯加州有兩個油區,南部庫克灣盆地的產油層為新生代儲層;北冰洋海岸平原上的北坡盆地擁有美國最大的普拉德霍灣油田,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均有產層。北坡盆地中已發現的重要油氣田和儲層有:普拉德霍灣油田三疊紀儲層、恩迪克特油田密西西比紀儲層和庫帕魯克油田古近紀、新近紀儲層。阿拉斯加盆地中有很大部分是含新生代岩層的非海相盆地,分布在阿拉斯加的內部,庫克灣盆地就是這種類型。

從已生產的油氣情況看,墨西哥灣油氣區的生產居美國第一位,其次是二疊盆地為主的得克薩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東部,中陸地區排在第三位,之後就是太平洋沿岸、落基山油氣區等(圖2.1~圖2.3)。二疊盆地和中陸地區的油氣田主要是靠地面和地質方法發現的,落基山、太平洋沿岸以及東得克薩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氣區的油田也是靠多種方法發現的,只有墨西哥灣油氣區、東南部地區以及東內部油氣區的油氣是主要靠地震方法發現的。

在美國重要油氣田中,構造圈閉佔一半以上,特別是在海岸平原地區以構造圈閉為主;復合圈閉重要性居第二,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及部分墨西哥灣海岸平原和加利福尼亞海岸平原地區;地層圈閉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和落基山油氣區。海岸平原及落基山、東內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儲層以碎屑岩為主,僅二疊盆地的儲層以碳酸鹽岩為主。

圖2.1 美國油氣產區分布示意圖[26,27]

圖2.3 2004年美國天然氣(干氣)剩餘探明儲量分布[28]

『捌』 全球個大油氣區的油氣分布圖

全球古板塊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環境圖集

根據2009年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計,全球石油的探明儲量為12568億桶,其中,最富集的地區是中東,石油探明儲量為7540.1億桶,約佔全球的60%;歐洲和中亞俄羅斯地區石油探明儲量為1421.54億桶,佔全球的11.3%;非洲的石油探明儲量為1258億桶,約佔全球的10%;中、南美洲的石油探明儲量為1232.8億桶,佔全球的9.8%;北美的石油探明儲量為709億桶,佔全球的5.6%;亞太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為420億桶,佔全球的3.3%。全球各國家的石油儲量排名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委內瑞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土庫曼、奈及利亞、蘇丹、美國、加拿大、卡達。

全球天然氣的探明儲量為6534×1012 ft3。世界各地區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布十分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東和中亞俄羅斯地區。中東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680.9×1012 ft3,佔全球的41%;歐洲和中亞俄羅斯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220.8×1012 ft3,佔全球的34%,絕大多數分布在俄羅斯;亞太地區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543.5×1012 ft3,佔全球的8.3%;非洲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517.5×1012 ft3,約佔全球的7.9%,與亞太地區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基本相當;北美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13.1×1012 ft3,佔全球的4.8%;中南美洲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58.2×1012 ft3,佔全球的4%。

油氣田在世界上分布的不均一性,使得在不同地區大型油田的數量和儲量存在很大的差異。對大型油氣田的統計發現,大型油氣田主要集中在全球的少數幾十個盆地中,集中度甚高,這些重點盆地所集中的區域便是重要含油氣區或稱大油氣區。根據全球的大型油氣田富集程度和地理位置進行劃分,大致可劃分為19個大油氣區(全球19個大油氣區分布圖)。據對全球235個含油氣盆地的統計,油氣儲量大於50×108m3oe(油當量)的含油氣盆地共有19個,佔全球含油氣盆地油氣總儲量的75%。油氣儲量規模在前9位的含油氣盆地,佔全球含油氣盆地油氣總儲量的64%。中阿拉伯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含油氣盆地,油氣儲量達到1603×108m3oe,佔全球油氣總儲量發現的27%。

儲量大於100×108m3oe的含油氣盆地稱為超大型含油氣盆地,油氣儲量在(50~100)×108m3oe的含油氣盆地叫作大型含油氣盆地,全球9個超大型含油氣盆地主要分布於中東、俄羅斯、南美、非洲和歐洲。全球石油儲量大於100×108m3oe含油氣盆地共有8個,合計石油儲量2390×108m3oe,佔全球含油氣盆地石油總儲量3686×108m3oe的64%;全球天然氣儲量大於100×108m3oe(當量油)的含油氣盆地共有3個,佔全球含油氣盆地天然氣總儲量的50%。

據對全球225個盆地的統計,油氣總儲量為6025×108m3oe,其中,石油3694×108m3oe,天然氣246×1012m3。克拉通盆地的油氣儲量居首位,占油氣總儲量的50%。克拉通盆地、前陸盆地、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和裂谷盆地等4類盆地,是主要的盆地類型,合計占油氣總儲量的97%。 即使在同一類盆地中,油氣分布也不均一,如全球弧後盆地油氣儲量的90%見於蘇門答臘盆地;前陸盆地油氣儲量主要在中阿拉伯盆地、扎格羅斯褶皺帶、東委內瑞拉盆地、馬拉開波盆地、阿姆河盆地、伏爾加-烏拉爾盆地。富油氣潛力盆地主要分布在3個地區:一為美洲科迪勒拉區,主要包括艾伯塔盆地、落基山盆地群、東委內瑞拉盆地、北斜坡盆地、馬拉開波盆地等;二為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區中部,包括波斯灣盆地、南裏海盆地等;三為烏拉爾系,包括伏爾加-烏拉爾盆地和季曼-伯朝拉盆地。被動陸緣盆地類的油氣儲量主要分布在尼日三角洲盆地(Niger Delta)阿拉伯盆地、坎波斯盆地(Campos Basin)、Baram盆地、布勞斯盆地(Browse Basin)、下剛果盆地(Lower Congo Basin)、北卡納封盆地、伏令盆地等。大陸裂谷盆地油氣儲量主要見於北海、北非、東巴倫支、松遼-渤海灣盆地。克拉通盆地油氣儲量主要分布於西西伯利亞、濱裏海。

『玖』 油氣資源分布

(一)大區資源量分布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近海,這三個區的遠景、地質和可采資源量分別佔全國的82.42%、79.33%、83.66%。其中,遠景資源量分別為418.14×108t、270.78×108t、151.50×108t,佔全國的38.52%、29.94%、13.96%。地質資源量分別為324.41×108t、175.13×108t、107.36×108t,佔全國的42.41%、22.89%、14.03%。可采資源量分別為100.25×108t、47.87×108t、29.27×108t,佔全國的47.28%、22.58%、13.80%(見表5-2、圖5-1)。

圖5-1 大區石油資源量分布圖

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近海,這三個區的遠景、地質和可采資源量分別佔全國的83.40%、85.11%、86.63%。其中,遠景資源量分別為18.04×1012m3、15.85×1012m3、12.72×1012m3,佔全國的32.28%、28.37%、22.75%。地質資源量分別為10.11×1012m3、11.60×1012m3、8.10×1012m3,佔全國的28.86%、33.12%、23.13%;可采資源量分別為6.37×1012m3、7.46×1012m3、5.25×1012m3,佔全國的28.90%、33.88%、23.85%(表5-2、圖5-2)。

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西部、南方和近海海域五個現實勘探大區。五大區合計,石油遠景、地質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964.31×108t、695.40×108t和198.03×108t,分別佔全國的88.83%、90.90%和93.40%;天然氣遠景、地質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53.02×1012m3、33.34×1012m3和20.99×1012m3,分別佔全國的94.87%、95.17%和95.27%。

青藏地區的石油遠景、地質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121.26×108t、69.61×108t和14.00×108t,分別佔全國的11.17%、9.14%和6.60%;天然氣遠景、地質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2.86×1012m3、1.69×1012m3和1.03×1012m3,分別佔全國的5.12%、4.82%和4.67%。

圖5-2 大區天然氣資源量分布圖

(二)盆地資源量分布

松遼、渤海灣、鄂爾多斯、四川、准噶爾、塔里木、吐哈、柴達木、東海、珠江口、鶯歌海、瓊東南等12個Ⅰ類盆地石油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796.91×108t、601.52×108t、172.79×108t,分別佔全國的73.41%、78.63%、81.49%,天然氣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47.28×1012m3、31.04×1012m3、19.68×1012m3,分別佔全國的84.61%、88.61%、89.33%。

依蘭—伊通、海拉爾、二連、南襄、蘇北、江漢、酒泉、三塘湖、焉耆、北部灣、開魯等11個Ⅱ類盆地石油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74.75×108t、51.63×108t、15.32×108t,分別佔全國的6.89%、6.75%、7.23%,天然氣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0.57×1012m3、0.36×1012m3、0.19×1012m3,分別佔全國的1.02%、1.03%、0.86%。

彰武—黑山、三水、百色、保山、景谷、陸良、延吉、赤峰、句容—常州、柴窩堡、倫坡拉等11個Ⅲ類盆地石油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5.18×108t、2.92×108t、0.77×108t,分別佔全國的0.48%、0.38%、0.36%,天然氣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0.40×1012m3、0.18×1012m3、0.09×1012m3,分別佔全國的0.72%、0.51%、0.41%。

青藏、新疆、甘肅等地區81個Ⅳ類盆地石油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208.73×108t、108.94×108t、23.15×108t,分別佔全國的19.23%、14.24%、10.92%,天然氣遠景資源量、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別為7.63×1012m3、3.45×1012m3、2.07×1012m3,分別佔全國的13.65%、9.85%、9.40%(表5-3,圖5-3、圖5-4)。

表5-3 不同類型盆地油氣資源分布數據表

圖5-3 不同類型盆地石油資源量分布圖

圖5-4 不同類型盆地天然氣資源量分布圖

石油資源量的分布相對集中,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等9個含油氣盆地地質資源量大於10×108t(表5-4),這9個盆地石油遠景資源量855.50×108t,地質資源量641.78×108t,可采資源量178.60×108t,分別佔全國的78.81%、83.89%、84.23%。其中,地質資源量大於100×108t的有渤海灣、松遼盆地,地質資源量在50×108~100×108t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和羌塘盆地,地質資源量在10×108~50×108t的有珠江口、柴達木和措勤盆地,其他盆地的石油地質資源量小於10×108t。

表5-4 全國石油資源盆地分布數據表

天然氣資源量的分布也相對集中,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及柴達木等9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資源量均大於1×1012m(3表5-5),9個盆地天然氣遠景資源量45.09×1012m3,地質資源量29.05×1012m3,可采資源量18.43×1012m3,分別佔全國的80.68%、82.93%、83.65%。其中,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的地質資源量大於5×1012m3,鄂爾多斯、東海、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渤海灣盆地的地質資源量為1×1012~5×1012m3,其他盆地的地質資源量小於1×1012m3

表5-5 全國天然氣資源盆地分布數據表

(三)資源量層系分布

石油資源集中分布於新生界、中生界地層,地質資源量分別為299.73×108t、359.51×108t,分別佔全國的39.18%、46.99%(表5-6、圖5-5)。

圖5-5 全國石油資源量層系分布圖

表5-6 全國石油資源層系分布數據表

天然氣資源也主要分布於新生界、中生界地層,地質資源量分別為13.25×1012m3、11.31×1012m3,分別佔全國的37.82%,32.29%(表5-7、圖5-6)。

表5-7 全國天然氣資源層系分布數據表

圖5-6 全國天然氣資源量層系分布圖

全國各大區的油氣資源層系分布極不均衡,而且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分布特點也因地而異。其中,東部區石油資源集中在新生界和中生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中部區石油資源集中於中生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西部區石油資源在四大層系中均有分布,以中生界為主,天然氣資源以新生界和中生界最為集中;南方區石油資源集中於上古生界和新生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和上古生界;青藏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近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集中在新生界。

(四)資源量深度分布

石油資源集中分布於淺層、中深層,地質資源量分別為413.57×108t、197.62×108t,分別佔全國總量的54.06%和25.83%,深層和超深層石油資源相對較少(表5-8、圖5-7)。

圖5-7 全國石油資源量深度分布圖

表5-8 全國石油資源深度分布數據表

天然氣資源在四個深度范圍都有分布,從淺層、中深層、深層至超深層,地質資源量依次為8.30×1012m3、10.21×1012m3、10.94×1012m3、5.58×1012m3,分別佔全國的23.69%、29.15%、31.23%、15.93%(表5-9、圖5-8)。總體上,我國油氣資源深度分布具有油淺氣深、東淺西深、近海淺、遠海深的特徵。

表5-9 全國天然氣資源深度分布數據表

圖5-8 全國天然氣資源量深度分布圖

(五)資源量地理環境分布

石油資源在平原分布最多,地質資源量為298.77×108t,佔全國總量的39.05%;其次是淺海和戈壁,地質資源量分別為95.02×108t、94.10×108t,分別佔全國的12.42%、12.30%;黃土塬、高原和沙漠石油資源較少,地質資源量為75.88×108t、69.94×108t、62.89×108t,各佔全國的9.92%、9.14%、8.22%;灘海、山地、深海、丘陵和湖沼的石油資源最少,地質資源量分別為28.12×108t、23.87×108t、11.08×108t、4.27×108t、1.04×108t,各佔全國的3.68%、3.12%、1.45%、0.56%和0.14%(表5-10,圖5-9)。

表5-10 全國石油資源地理環境分布數據表

續表

圖5-9 全國各類地理環境的石油資源量分布圖

天然氣資源在淺海、沙漠、山地分布最多,地質資源量分別為6.47×1012m3、5.69×1012m3、5.64×1012m3,佔全國的18.47%、16.24%、16.10%;其次為平原、戈壁、丘陵、黃土塬,地質資源量分別為4.47×1012m3、3.49×1012m3、2.79×1012m3和2.70×1012m3,各佔全國的12.79%、9.96%、7.96%、7.71%;高原和深海較少,地質資源量分別為1.72×1012m3、1.52×1012m3,分別佔全國的4.91%、4.34%;湖沼和灘海最少,地質資源量分別為0.37×1012m3和0.19×1012m3,各佔全國的1.06%和0.54%(圖5-10,表5-11)。

表5-11 全國天然氣資源地理環境分布數據表

圖5-10 全國各類地理環境的天然氣資源量分布圖

(六)資源量品位分布

常規石油地質資源量為469.32×108t,佔全國總量的61.35%;低滲油地質資源量為216.14×108t,佔全國總量的28.25%;重油地質資源量為79.56×108t,佔全國總量的10.40%。常規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區、西部區,重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區和近海區;低滲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區、中部區和西部區(圖5-11、表5-12)。

圖5-11 全國石油資源品位分布圖

表5-12 全國石油資源品位分布數據表

續表

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6.66×1012m3,占天然氣資源總量的76.11%,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低滲氣地質資源量為8.37×1012m3,占總量的23.89%,主要分布在中部區(表5-13,圖5-12)。

表5-13 全國天然氣資源品位分布數據表

圖5-12 全國天然氣資源品位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