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分析資源利用情況用什麼分析
擴展閱讀
桌子上的工具都有什麼 2025-05-15 16:53:53
黃金回收價格差怎麼賺錢 2025-05-15 16:43:30

分析資源利用情況用什麼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8-08 13:40:28

❶ 如何對人力資源現狀進行分析

如何進行人力資源分析:
人力資源結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人力資源數量分析
人力資源規劃對人力資源數量的分析,其重點在於探求現有的人力資源數量是否與企業機構的業務量相匹配,也就是檢查現有的人力資源配量是否符合一個機構在一定業務量內的標准人力資源配置。在人力資源配置標準的方法運用上,通常有以下幾種:
1)動作時間研究。動作時間研究指對一項操作動作需要多少時間,這個時間包括正常作業、疲勞、延誤、工作環境配合、努力等因素。定出一個標准時間,再根據業務量多少,核算出人力的標准。
2)業務審查。業務審查是測定工作量與計算人力標準的方法,該方法又包括兩種:
A、最佳判斷法。該方法是通過運用各部門主管及人事、策劃部門人員的經驗,分析出各工作性質所需的工作時間,在判斷出人力標准量。
B、經驗法。該方法是根據完成某項生產、計劃或任務所消耗的人事紀錄,來研究分析每一部門的工作負荷,再利用統計學上的平均數、標准差等確定完成某項工作所需的人力標准。
3)工作抽樣。工作抽樣又稱工作抽查,是一種統計推論的方法。它是根據統計學的原理,以隨機抽樣的方法來測定一個部門在一定時間內,實際從事某項工作所佔規定時間的百分率,以此百分率來測定人力通用的效率。該方法運用於無法以動作時間衡量的工作。
4)相關與回歸分析法。相關與回歸分析法是利用統計學的相關與回歸原理來測量計算的,用於分析各單位的工作負荷與人力數量間的關系。
有了人力標準的資料,就可以分析計算現有的人數是否合理。如不合理,應該加以調整,以消除忙閑不均的現象。
2、人員類別的分析
通過對企業人員類別分析,可現實一個機構業務的重心所在。它包括以下兩種方面的分析:
1)工作功能分析。一個機構內人員的工作能力功能很多,歸納起來有四種:業務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和管理人員。這四類人員的數量和配置代表了企業內部勞力市場的結構。有了這項人力結構分析的資料,就可研究各項功能影響該結構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企業處在何種產品或市場中,企業運用何種技能與工作方法,勞力市場的供應狀況如何等。
2)工作性質分析。按工作性質來分,企業內部工作人員又可分為兩類:直接人員和間接人員。這兩類人員的配置,也隨企業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最近的研究發現,一些組織中的間接人員往往不合理的膨脹,該類人數的增加與組織業務量增長並無聯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帕金森定律」。
3、工作人員的素質
人員素質分析就是分析現有工作人員的受教育的程度及所受的培訓狀況。一般而言,受教育與培訓程度的高低可顯示工作知識和工作能力的高低,任何企業都希望能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以期望人員能對組織做出更大的貢獻。但事實上,人員受教育程度與培訓程度的高低,應以滿足工作需要為前提。因而,為了達到適才適用的目的,人員素質必須和企業的工作現狀相匹配。管理層在提高人員素質的同時,也應該積極提高人員的工作效率,以人員創造工作,以工作發展人員,通過人與工作的發展,促進企業的壯大。
人員素質分析中受教育與培訓只是代表人員能力的一部分,一個企業及組織中,不難發現一部分人員的能力不足,而另外一部分人員則能力有餘,未能充分利用,即能力及素質與工作的需求不匹配。其解決方法有以下幾種:
1) 變更職務的工作內容。減少某一職務、職位的工作內容及責任,而轉由別的職務人員來承接。
2) 改變及強化現職人員。運用培訓或協助方式,來強化現職人員的工作能力。
3) 更動現職人員的職位。如果上述兩種方法仍無法達到期望時,表示現職人員不能勝任此職位,因此應予以調動。
以上三種解決方法究竟以選用何種為宜,事先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加強培訓能否是當事人有所進步。如果加強培訓可使能力不足的員工有所進步時,則沒有必要採取更動人員的措施。
2) 擔任該職位可能的時間長度。如果某員工任該職位已屆退休或輪調期滿或組織結構更迭,則可採用臨時性的調整。
3) 是否情況緊急,非立即改善不可。如果該職務比較重要。足以影響組織目標的實施,則必須採取組織措施;否則應盡量不用組織措施解決。
4) 是否影響組織士氣。將某員工調職,是否會影響其他員工的情緒,是員工失去安全感,而有損組織的穩定。
5) 有無適當的接替人選。如果短期內無法從內部或外部找到理想的接替人員,則應採取緩進的措施,以免損失更大。
6) 此職位與其它職位的相關性程度。如果此職位與上、下、平行多個其他職位的相關往來頻度很高,則不應採取太突然的措施,以避免影響其他職位的效率和工作進展。
4、年齡結構分析
分析員工的年齡結構,在總的方面可按年齡段進行,統計全公司人員的年齡分配情況,進而求出全公司的平均年齡。了解年齡結構,旨在了解下列情況。
1) 組織人員是否年輕化還是日趨老化。
2) 組織人員吸收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
3) 組織人員工作的體能負荷。
4) 工作職位或職務的性質與年齡大小的可能的匹配要求。
5) 以上四項反應情況,均將影響組織內人員的工作效率和組織效能。
企業的員工理想的年齡分配,應呈三角形金字塔為宜。頂端代表50歲以上的高齡員工;中間部位次多,代表35~50歲的中齡員工;而底部位人數最多,代表20~35歲的低齡員工。
5、職位結構分析
根據管理幅度原理,主管職位與非主管職位應有適當的比例。分析人力結構中主管職位與非主管職位,可以顯示組織中管理幅度的大小,以及部門與層次的多少。如果一個組織中,主管職位太多,可能表示下列不當的結果:
1) 組織結構不合理,管理控制幅度太狹窄,而且部門與層次太多。
2) 顯示工作程序繁雜,增加溝通協調的次數,浪費很多的時間,並容易導致誤會和曲解。
3) 由於本位主義,造成相互牽制,勢必降低工作效率。
4) 出現官僚作風,形成官樣文章。

❷ 如何用nmon analyser分析AIX系統資源使用情況

分成兩個部分

收集工具和分析工具
收集工具就是一個運行在AIX系統上的程序,程序需要管理員根據按照一定的需求以不同的參數方式運行,不外乎就是採集頻率和採集數量之類的,等等。並按規則產生一個或多個數據文件
分析工具就是一個EXCEL文件(要啟用EXCEL的宏功能),用來把收集工具產生的數據文件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結果保存為一個EXCEL文件,查看這個EXCEL就可以查看報告了。

希望能夠幫到你,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可以按我空間里的方式聯系我。

❸ 如何分析FPGA的片上資源使用情況

一般eda工具上都會有分析使用情況。

vivado中:

完成Implementation(布局布線)後,在Vivado IDE的Flow Navigator點擊Open Implemented Design,然後選擇report_utilization。在生成的結果中選中某一類資源,會看到按模塊排列的資源佔用情況。在最新的2014.3中,可以選擇按數目或百分比顯示。

另一種方式是在Tcl Console裡面運行如下Tcl命令:report_utilization -hierarchical

❹ 河南省土地資源利用態勢分析

4.3.1 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分析

4.3.1.1 土地利用變化的幅度

土地利用變化包括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變化、空間變化和質量變化。面積變化反映在不同類型的總量變化上,通過分析土地利用類型的總量變化,可了解土地利用變化總的態勢和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

表4.2 河南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數據來源:1996年、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冊》。

從表4.2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的幅度。1996~2005年,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都呈增加趨勢,增加面積分別為53081.37hm2和62841.39hm2;未利用地呈減少趨勢,減少面積為115922.76hm2

在農用地中,除耕地面積和草地面積呈減少趨勢外,其他均呈增加趨勢。其中耕地面積減少量達到185035.05hm2,草地減少56.21hm2;園地增加9751.48hm2,林地增加187550.65hm2,其他農用地增加40870.51hm2

在建設用地中,除農村居民點和鹽田面積減少外,其他均呈增加趨勢。其中農村居民點用地減少幅度最大,減少面積為52453.37hm2,鹽田面積減少59.38hm2;交通用地、城市用地和獨立工礦增加較多,增加面積分別為32132.89hm2、27219.05hm2和26380.56hm2

總體上看,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幅度較大的是林地和耕地,交通用地、城市用地次之,而草地和鹽田面積變化幅度最小。

4.3.1.2 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

土地資源數量變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動態度來表示。土地利用動態度可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它對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趨勢有著重要作用。

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表達的是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其表達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時段設定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年變化率。

根據以上公式計算河南省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見表4.3。

表4.3 1996~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年變化

從表 4.3 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類型數量變化情況。總體情況是農用地在1996 ~2005 年之間以年均 0.05% 的速度增加,但是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996 ~ 2000 年間以年均 0.06%的速度減少,呈減少趨勢; 第二階段是 2000 ~2005 年間以年均 0.13% 的較大速度增加,呈增加趨勢。

建設用地在1996 ~2005 年間以年均0.33%的速度呈增長趨勢,但在1996 ~2000 年間增長速度較快,年均增長速度為 0.43%,而在 2000 ~2005 年間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年均增長速度僅為 0.25%。

未利用地變化情況與建設用地變化情況正好相反,在 1996 ~ 2005 年之間以年均0.58% 的速度呈減少趨勢,在 1996 ~ 2000 年間減少速度較慢,年均減少速度僅為 0.10% ,但是在隨後的幾年間減少速度猛增,以年均 0.97%的速度減少。

(1)耕地變化:1996~2005年間,河南省耕地面積總體呈持續減少趨勢,10年間共減少了185035.05hm2,平均每年減少0.25%,在這一時期,耕地面積減少大致經歷了由慢到快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6~2000年,耕地面積處於穩中有減的趨勢,較少幅度緩慢,5年共減少29083.56hm2,平均每年減少0.09%;第二階段是2000~2005年,耕地面積減少較前期快,共減少155951.49hm2,平均每年減少0.39%。耕地面積減少主要是因為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擴展,大量耕地被非農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急劇減少。農業結構的調整、生態退耕、災毀退耕等,也是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近幾年國家加強了土地管理工作,並把保護耕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作為工作重點,切實保護耕地,但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面積依然呈減少的趨勢。

(2)園地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園地面積呈增加趨勢,10年間增加了9751.48hm2,平均每年增加0.35%。這一時期園地面積變化和耕地面積變化呈反相關,由快速減少轉變為快速增加。第一階段是1996~2000年,園地面積增加幅度不大,5年共增加1984.8hm2,平均每年增加0.16%;第二階段是2000~2005年,這一階段園地面積呈快速增長趨勢,面積共增加了7766.69hm2,年平均增加0.5%,遠高於第一階段的年平均水平。園地增加主要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受市場導向性強有關。因為物價的上漲,使糧食生產效益下降,而農民為了提高收入,自發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各種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致使園地面積急劇增加。

(3)林地變化:林地自1996~2005年,10年間共增加187550.65hm2,年變化率為0.74%。在1996~2000年間,林地面積基本沒有變化,僅減少107.29hm2,但是從2000~2005年以後增長速度加快,以年均1.33%的速度快速增加,增加面積達187657.94hm2。林地變化主要是因為河南省生態環境建設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如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特別是2001年以後,一是因為國家生態退耕政策的實施,各地退耕還林力度大大超過了原規劃的預期;二是河南省國家級生態退耕試點縣較多,如三門峽市所轄6縣區、洛陽市的新安縣、濟源市均被列為國家生態退耕試點縣;三是以荒山荒地為主的土地開發活動使林地面積得到進一步擴大,所以林地面積開始較大幅度地增加。

(4)牧草地變化:牧草地從1996年到2005年變化不大,10年間僅減少共56.21hm2,但是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兩個階段變化幅度較大。在1996~2000年間以平均每年0.39%的速度增長,面積增加226.53hm2,而在2000~2005年間卻以平均每年0.39%的速度減少,面積反而減少282.75hm2。從總體上看,1996~2000年增加和2000~2005年減少相差不大,所以總體上河南省牧草地變化不大。

(5)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和居民點用地變化:1996~2005年10年間,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分別以年均4.26%和3.24%的速度快速增長,而農村居民點用地卻以年均0.40%的速度在減少。城市用地在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間變化速度大致相同,分別為3.75%和4.06%;建制鎮用地2000~2005年變化速度基本是1996~2000年的1.5倍,分別為3.68%和2.28%;農村居民點用地在1996~2000年間年均變化率僅為0.06%,但在2000~2005年間,變化速度加快,年均變化率竟然達0.68%,提高了將近11倍。這主要是由於河南省城鎮化戰略的實施,特別是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使城鎮用地迅猛增加;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減少表明近兩年「三項整治」(空心村、磚瓦窯和工礦廢棄地)已初見成果。

(6)獨立工礦用地變化:總體上1996~2005年10年間河南省獨立工礦用地增加共26380.56hm2,以年均1.46%的變化速度增長,2000~2005年變化速度比1996~2000年的變化速度稍快,分別為1.69%和1.08%。這主要是因為2000年後河南省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能源、礦產開發等工礦用地增加較快。另外,由於不同統計口徑標准不一致,一些應列為城鎮用地范圍的工業園區等用地在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中仍統計為獨立工礦用地,因而使獨立工礦用地數量增長趨勢明顯。

(7)交通用地變化:1996~2005年間,交通用地面積由85036.53hm2變為117169.43hm2,共增加32132.89hm2,年均變化率為4.20%,交通面積總量呈快速增長趨勢。1996~2000年面積增加9313.35hm2,年均變化率為2.74%;2000~2005年變化速度明顯加快,年均變化率高達4.84%,共增加了22819.54hm2。這主要是因為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河南省經濟處於飛快發展時期,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著重建設基礎設施,改善交通條件,大力修建鐵路、公路、農村路網等交通設施,特別是公路建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因此,使交通用地數量增長趨勢十分明顯。

(8)水利設施用地變化:水利設施面積從1996年的170171.4hm2增加到2005年的181558.81hm2,10年間共增加了11387.41hm2,年均變化率為0.74%。1996~2000年間增加了5371.39hm2,年均變化率0.79%;2000~2005年面積以年均變化率0.69%的速度又增加了6016.03hm2。可以看出,水域面積在此期間呈穩定增加的趨勢。

4.3.2 土地利用結構時空演變分析

4.3.2.1 土地利用結構時間變化

1996年和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詳查資料分析見圖4.1。從圖中可以看出河南省10年間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情況,總體上說,耕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積所佔比例減小,其中,耕地變化較大,由48.99%降低到47.88%,減少幅度達1.11%;未利用地次之,由13.46%降低到12.75%,減少幅度達0.71%;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較少,由8.80%降低到8.48%,減少幅度為0.32%。除了牧草地和鹽田面積所佔比例基本沒有變化外,其餘地類所佔比例都有所增加,其中林地變化較大,由17.11%增加到18.24%,增加了1.13%;交通用地由0.51%增加到0.71%,增加了0.20%;城市用地和獨立工礦用地都增加了0.16%;園地、建制鎮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等地類增加幅度都在0.10%左右。

4.3.2.2 土地利用結構空間變化

(1)耕地空間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濟源、三門峽和平頂山市,變化幅度分別為5.40%、3.27%和3.15%;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周口、漯河和開封市,變化幅度分別為0.01%、0.27%和0.42%(圖4.2)。

(2)園地空間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園地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焦作、濮陽和三門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1.31%、0.64%和0.53%;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商丘、漯河、駐馬店、濟源和南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0.03%、0.04%、0.04%、0.04%和0.05%(圖4.3)。

(3)林地空間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林地面積呈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三門峽和焦作市,變化幅度均為 5.10%;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鄭州和漯河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01%和 0.05% (圖 4.4)。

圖4.1 河南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趨勢

圖 4.2 河南省 1996 ~2005 年耕地變化趨勢

圖 4.3 河南省 1996 ~2005 年園地變化趨勢

圖 4.4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林地變化趨勢

(4)牧草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牧草地面積呈先增加後減少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鄭州和三門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11%和 0.1%;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焦作、信陽和濟源市,變化幅度基本在 0.01%左右,其餘基本沒有變化 (圖 4.5)。

圖 4.5 河南省 1996 ~2005 年牧草地變化趨勢

(5)城鎮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城鎮用地面積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鄭州和濟源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2.83% 和 1.48%;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安陽、三門峽和南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05%、0.05%和 0.08% (圖 4.6)。

(6)農村居民點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呈減少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漯河、平頂山、鶴壁和濟源市,變化幅度高達 1.84%、1.26% 、1.17% 和 1.05% ; 變化幅度 較小 的 是 周 口、安 陽 和 洛 陽 市,變 化幅度 分 別 為0.03% 、0.08% 和 0.09% 。濮陽基本沒有變化 (圖 4.7)。

圖 4.6 河南省 1996 ~2005 年城鎮用地變化趨勢

圖 4.7 河南省 1996 ~2005 年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趨勢

(7)獨立工礦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呈增長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鄭州市,變化幅度達 1.29%;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南陽、開封和三門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01%、0.05%和 0.06% (圖 4.8)。

(8)交通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交通用地面積呈快速增長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焦作和鄭州市,變化幅度達 0.63% 和 0.48%; 變化幅度最小的是鶴壁市,變化幅度僅為 0.01% (圖 4.9)。

(9)水利設施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呈增長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濟源市,變化幅度高達 2.23%; 其次是洛陽市,變化幅度為0.42% ;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開封和南陽市,變化幅度僅為 0.01% (圖 4.10)。

圖 4.8 河南省 1996 ~2005 年獨立工礦用地變化趨勢

圖 4.9 河南省 1996 ~2005 年交通用地變化趨勢

(10)未利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未利用地面積呈快速減少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焦作市,變化幅度高達 4.26%; 其次是三門峽市,變化幅度為2.52% ; 變化幅度 較小 的 是 開 封、周 口、濮 陽 和 駐 馬 店 市,變 化幅度 分 別 為 0.19% 、0.19% 、0.14% 和 0.13% (圖 4.11)。

4.3.3 土地利用程度變化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屬性,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因素與自然環境因素的綜合效應。根據劉紀遠等 (1992)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綜合分析方法,將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綜合體在社會因素影響下的自然平衡狀態分為若干級,並賦予分級指數,從而給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及土地利用程度變化模型的定量化表達式。

圖 4.10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水利設施用地變化趨勢

圖 4.11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未利用地變化趨勢

4.3.3.1 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模型

某研究區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可表達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Lj為某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Ai為研究區域內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指數;Ci為研究區域內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分級面積百分比;n為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數。

4.3.3.2 土地利用程度變化模型

一個特定范圍內土地利用程度的變化是多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結果,土地利用程度及其變化量和變化率可定量地揭示該范圍內土地利用的綜合水平和變化趨勢。土地利用程度變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可表達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Lb和La分別為b時間和a時間的區域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ΔLb-a為a至b時間段內土地利用程度變化量;Ai為第i級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指數;Cib和Cia分別為某區域b時間和a時間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面積百分比;Rj為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

如ΔLb-a>0,或Rj>0,則該區域土地利用處於發展時期,否則處於調整期或衰退期。

根據劉紀遠等(1992)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綜合分析方法,將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綜合體在社會因素影響下的自然平衡狀態分為若干級,並賦予分級指數(表4.4),從而可以計算出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

表4.4 土地利用類型及分級

選用 1996 年和 2005 年數據資料,根據式 (4.3)和式 (4.4)計算出河南省土地利用綜合指數、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和變化量 (表 4.5)。

從表 4.5 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 (L)從 1996 年的 263.96 增加到2005 年的 264.40,土地利用程度變化量 (ΔL)為 0.44,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 (R)為0.17,說明河南省整體的土地利用處於發展期,土地利用程度較好。各地 (市)由於受影響因素的不同土地利用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處於發展期,有的則處於調整期或衰退期。從土地利用綜合指數上看,1996 年漯河市、商丘市、周口市的綜合指數較高,均大於300,最高的漯河市達到 309.34,超出河南省 40 個點以上; 2005 年綜合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漯河市、商丘市、周口市和許昌市仍比較高,位居前列。從土地利用變化量上看,在 1996 ~2005 年間,平頂山、濟源、南陽、駐馬店、漯河、信陽和鶴壁、洛陽、三門峽共 9 個城市的變化量小於零,說明這些城市土地利用處於調整期,其餘的 9 個城市土地利用處於發展期,發展態勢良好。從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上看,鄭州市最高,為 3.35,處於快速發展期; 焦作次之,為 1.92,處於一般發展期; 新鄉、許昌、周口、商丘、安陽、濮陽和開封分別為 0.57、0.40、0.35、0.17、0.12、0.10 和 0.01,均處於緩慢發展期。

總體來說,人類活動的因素對土地利用程度影響比較大。對處於發展期的城市,如鄭州市,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減少,城鎮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使得土地利用程度提高。而對處於調整期的城市,如平頂山市,由於耕地大幅度地減少,未利用地大幅度地增加,使得土地利用程度減小。

表 4.5 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和變化量

4.3.4 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

土地利用變化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可以用各區域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相對變化率及各區域土地利用動態度的不同來反映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土地利用動態度主要描述了土地利用的變化速度,研究末期相對於研究初期的變化速率,突出的是時間上的區域差異; 而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主要描述某一區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和全區域的比較,和土地利用動態度相比,選取的參照物不同,突出的是空間上的區域差異。此次研究採用兩種方法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為揭示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依據。關於土地利用動態度前面已作了詳細說明,下面只分析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的計算。某研究區某一特定土地利用類型相對變化率 (R)可表示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Ka、Kb為某區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類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積;Ca、Cb分別代表全研究區某一特定土地利用類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積。

如果某區域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相對變化率R大於1,則表示該區域這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較全區域大。相對變化率是一種反映土地利用變化區域差異的很好的方法,河南省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見表4.6。

表4.6 河南省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

4.3.4.1 耕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耕地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許昌市,達到了 1.24; 其次是開封、安陽、漯河和周口、駐馬店,其 R 值均為1 < R <1.24; 除了新鄉、焦作和濮陽、南陽的 R 為1.00 外,其餘幾個城市 R 值都小於 1,耕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濟源市,R 值為 0.82,說明這些地區的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小。

4.3.4.2 園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園地變化情況比較大,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濮陽市,達到了 1.79,其次是新鄉 (R =1.48)和洛陽 (R = 1.16); 園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焦作市,R 值為 0.63。

4.3.4.3 林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林地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焦作市,達到了 1.60,其次是許昌市 (R =1.24); 林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周口市,R 值為 0.89。

4.3.4.4 城鎮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濟源市,達到了 4.23,其次是鄭州市 (R = 1.89)和信陽市(R = 1.05); 城鎮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平頂山市,R 值為 0.75。

4.3.4.5 農村居民點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許昌市,達到了 1.31,其次是安陽市 (R = 1.05)和焦作市(R = 1.05); 農村居民點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平頂山市,R 值為 0.80。

4.3.4.6 獨立工礦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鄭州市,達到了 1.31,其次是許昌市 (R =1.13); 獨立工礦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平頂山市,R 值為 0.85。

4.3.4.7 交通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焦作市,達到了 1.32,其次是許昌市 (R =1.28); 交通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鶴壁市和平頂山市,R 值為 0.74 和 0.79。

4.3.4.8 水利設施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濟源市,達到了 13.56,其次是洛陽市 (R = 1.62)和許昌市(R = 1.14); 水利設施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周口市,R 值為 0.90。

4.3.4.9 未利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許昌市,達到了 1.22; 未利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焦作市,R值為 0.83。

4.3.5 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

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主要包含: ①土地利用的類型; ②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布局; ③土地利用的數量結構,即土地利用圖上的斑塊分布。通過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研究,可以具體地把握土地利用現狀,其分析結果可反映區域內土地資源的特點和優劣勢,診斷土地利用合理與否,從而為土地規劃設計、土地可持續開發利用、土地管理與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此次研究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的多樣性指數、優勢度指數、均勻度指數作為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對河南省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進行分析。

(1)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 可用來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的豐富和復雜程度,反映了土地利用類型的多少和各種類型所佔比例。當土地利用各種類型所佔比例差異減小時,多樣性上升。算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2)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 用於表示土地利用結構中一種或幾種類型占整個土地利用的程度。其表達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3)土地利用均勻度指數: 用於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的分配均勻程度,可用 Romme相對均勻度計算。其表達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上列各式中,H為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pi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占總面積的百分比;D為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m為土地利用類型的種類;E是土地利用均勻度指數;H'是修正的Simpson指數;H'max是在給定豐富度T條件下的最大可能均勻度。

空間格局指數的大小反映了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干擾程度,隨著干擾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樣性和均勻度提高,優勢度減少。根據以上公式,計算河南省及各地(市)的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值見表4.7和圖4.12。

表 4.7 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值

多樣性指數反映了土地利用類型的豐富和復雜程度,通常人口集中、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土地多被開發為農業、工礦、城市及農村居民用地,區域內土地利用類型增加,多樣性升高。河南省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為 2.30,從各個地 (市)的情況來看,最高的是鄭州市,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為 2.58,高於全省多樣性指數的還有平頂山、濟源、焦作、信陽、鶴壁和南陽等 6 個城市; 其餘均低於全省多樣性指數,最低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僅為 1.57。

圖 4.12 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

土地利用優勢度是描述土地利用結構中一種或幾種類型支配整個土地利用的程度。優勢度越高,說明人類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越低。與多樣性指數相比,多樣性指數高,其優勢度指數就低; 相反,多樣性指數低的,其優勢度指數就高,即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增加。從全省各個地 (市)的優勢度指數來看,最高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為 2.02,較低的是鄭州市、平頂山、濟源、焦作等城市,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分別為 1.00、1.12、1.13 和 1.19,說明這幾個城市人類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較高。

土地利用均勻度用於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的分配均勻程度。在各個地 (市)中,大於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有濟源、平頂山、鄭州、信陽、南陽、洛陽和焦作等 7 個城市。最低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均勻度僅為 0.28。和多樣性指數的趨勢一致,而與優勢度指數成反比,即均勻度指數高者,多樣性指數也高,而優勢度指數較低,說明該地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較大。

❺ 分析資源利用情況,原則上運用什麼來進行

產出與資源投入的比率
分析資源利用情況,原則上運用產出與資源投入的比率來進行。

❻ 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狀況分析

我國與世界主要資源國尤其是周邊國家,呈現較強的資源互補性。可以認為,目前我國可利用的國外資源是較為豐富的。但是,這些資源能否形成產能,能否進入市場,能否為我國所用,則主要取決於我國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的實施情況。以下我們分別從區域和礦種兩個角度對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狀況進行簡單的分析。

4.2.1 區域分析

從區域上看,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周邊國家是重點,非洲、拉丁美洲等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是基礎,部分發達國家中的資源國也可為我國所用。從供應安全保障角度看,重點是資源優勢互補的我國周邊、近鄰國家,實施周邊戰略,建立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從為礦產資源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尋找新的生長點這個角度看,根據礦產資源的比較優勢,除實施周邊戰略外,還要實施礦產資源海外供應基地戰略,著力發展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的資源國的合作。針對周邊、非洲和拉丁美洲,應分別按照「面、線、點」的模式,構建我國礦產資源全球供應格局。

4.2.1.1 周邊國家

我國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發現並探明了一大批鈾、鐵、錳、鉻、銅、鋁、鉀鹽和鉑族元素等大型-特大型礦床,與我國礦產資源具有極好的互補性。充分利用周邊睦鄰友好的國際環境和較為安全的陸地運輸方式,最大限度地分享周邊國家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保障我國礦產資源穩定供應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全球礦產資源戰略最為重要和現實的舉措。

周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主要包括東北亞地區的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5國,中南半島的緬甸、寮國、泰國、越南和柬埔寨。根據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上述國家可分為3類,一類是原蘇聯國家,這些國家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較高,發現了數量眾多大型、超大型礦床,但由於資金缺乏,采礦設備落後和基礎設施差,開發利用率低;另一類是中南半島5國,這些國家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低,已發現的大型、超大型礦床相對較少,但資源潛力大;第三類是蒙古,介於二者之間,近年隨著投入的增加,陸續新發現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目前,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緬甸等國家的勘查開發條件最為有利。

據統計,我國周邊國家(圖4.1,表4.1)的天然氣儲量佔世界42.0%,鐵佔33.9%,銅佔22.6%,鎳佔23.1%,鎢佔26.6%,錫佔35.4%,金佔17.5%,鉀鹽佔27.6%,資源優勢十分明顯。這些周邊國家與我國大陸山水相連,具有運輸距離短和安全性高等優勢,且大部分國家都與我國建立了良好的地學合作關系,為進一步開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我國經濟、政治、外交工作的重點地區之一,周邊國家近年來與我國的經貿和民間往來日益頻繁,睦鄰關系友好。因此,無論是從礦產資源潛力,還是從地緣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考慮,選擇這些國家作為我國實施資源「走出去」戰略的首選之地,不僅有利於維護我國的資源安全,也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

圖4.1 周邊國家主要金屬礦產大型礦床分布圖

表4.1 周邊主要國家優勢礦產資源一覽表

1)重點一:東北亞地區。東北亞地區位於東西向中亞-東亞構造帶與華北、西伯利亞板塊的接合區,經強烈的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所活化,形成了銅、鉛鋅、錫、鉬、金、銀、鉑鈀、鐵、鎳、鉻、鈷、鈾以及石油、煤、金剛石等礦產,其中有些礦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如巴列依金礦床、達拉宋金礦床、斯特列措夫鈾鉬礦床、諾依昂-塔洛格鉛鋅銀礦床、克魯契寧鐵鈦礦床、別列佐夫鐵礦床、高爾索努依螢石礦床、查夫銀鉛鋅礦床、烏蘭鉛鋅銀礦床和奧尤陶勒蓋銅金礦床等。東北亞地區的優勢礦產有金、銀、銅、鉛鋅、鎢、錫、鈾、鉬、鉑鈀、煤等,目前已發現大量大型、超大型礦床,同時仍然具有極大的資源潛力,特別是蒙古南部地區和朝鮮。鑒於俄羅斯和蒙古2國,特別是蒙古逐步開放其礦業市場,並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且俄羅斯、蒙古東部的絕大多數已勘探礦床尚未開發利用,因此,應積極探討加強與蒙古和俄羅斯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合作的可行性。

2)重點二:中亞地區。根據大地構造單元性質、地層、岩漿岩、火山岩的展布以及成礦構造環境和成礦地質條件,中亞地區可以劃分出5個大的構造成礦域和25個成礦區帶。在這些成礦區帶中,已發現鐵、銅、鉛、鋅、鉻、鎳、鈷、金、銻、汞、鈾等一大批世界級特大型礦床,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著名礦床包括穆龍套金礦床、庫姆托爾金礦床、科翁臘德銅礦床、阿爾馬雷克銅礦床、傑茲卡茲甘銅礦床、尼古拉耶夫銅鋅礦床、捷克利鉛鋅、薩雷賈茲錫礦床、瓊科伊汞礦床、傑特姆鐵礦床和霍爾宗鐵礦床等。中亞地區的優勢礦產有金、銅、鉻、鎳、鉛、鋅和鈾等。相對中南半島而言,中亞地區地質工作程度高,探明礦產地數量多。盡管如此,一些重要成礦帶的資源潛力仍然巨大,找礦前景良好。目前,中亞5國市場化程度不同,政治和社會穩定形勢各異,礦業政策各具特色。其中投資條件好的國家是哈薩克,其次是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再次是土庫曼。這些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開發其境內豐富的礦產資源。

3)重點三: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位於環太平洋成礦域和特提斯成礦域的交匯部位,成礦作用強烈而復雜,礦產種類多,儲量豐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寶庫之一。該區礦產資源分布具有點多面廣、礦種齊全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中南半島5國已發現礦產100餘種,礦床、礦點1000餘處,其中大型礦產地137處,中型195處;有色金屬礦產地413處。預測儲量鉀鹽300億~500億噸(KCl)、鐵礦100億~150億噸、銅礦1000萬噸以上、鉻鐵礦8億~10億噸、鉑族金屬100噸以上、鎳礦150萬~200萬噸、鋁土礦1000萬噸以上。中南半島5國的優勢礦產為石油、天然氣、無煙煤、鉻鐵礦、富鐵礦、富錳礦、錫礦、富銅礦、富銀鉛鋅礦、鉀鹽、鋁土礦、重晶石、硬玉及寶石等,其中,鉀鹽、富銅、富鐵、鉻鐵礦、鉑族金屬潛力很大。越南的富鐵礦和富銅礦、越南南部和越柬邊境線上的優質鋁土礦、緬甸的有色金屬和貴金屬及寮國、泰國的鉀鹽等,均已展示出大型以上的規模。根據地質、構造和礦產資源分布特徵,中南半島可以劃分出3個Ⅰ級成礦區帶、24個Ⅱ級成礦區帶和34個Ⅲ級成礦區帶,這些成礦帶中已發現了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如多樂鋁土礦床、沙空那空盆地鉀鹽礦床、貴鄉鐵礦床、曼沙-孟瓦錳礦床、努山鉻鐵礦床、茂奇鎢錫礦床、沙蒙錫鎢礦床、望瀨銅礦床、包德溫鉛鋅銀多金屬礦床、金廠銀鉛鋅多金屬礦床、帕達恩鋅礦床和巴朗金礦床等。

東盟由10個國家組成,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經濟區,目前總人口約5億人,總GDP大約6500億美元。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和全球第3大市場,區內GDP總量將達20000億美元,區內貿易總量將達12000億美元。2005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全面啟動了自由貿易區建設。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將進一步增長。盡管從某種意義上看,目前東盟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尚不是特別理想,但是東盟國家資源稟賦好、資源潛力大,並且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其礦業投資環境必將進一步改善,因此當前是勘查開發和利用東盟國家礦產資源的最佳時機。①東盟國家的礦產資源與我國有較強的互補性。我國短缺的鋁土礦、銅、鉀鹽與油氣資源,東盟國家相對豐富,並且目前開發利用程度也不高。我國相對優勢的一些礦產資源,特別是稀有和分散金屬、重要非金屬,東盟國家相對短缺,在其工業化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進程中,對我國優勢礦產的需求將大幅增加。這樣,雙方在資源領域的合作就有了較為扎實的基礎。②資源領域的合作有助於促進中國-東盟能源安全機制的形成。目前在東盟國家內部有相對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機制。隨著近期我國與周邊國家包括菲律賓、越南等就南海油氣合作勘查開發形成並不斷完善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機制,該區域內潛在的能源利益沖突業已解決,有可能共同確立一種中國-東盟能源安全保障機制。同時,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豐富的煤炭資源,對我國缺煤的南部地區至關重要,也可以緩解我國「北煤南運」壓力。③有色金屬領域的合作空間巨大。中國短缺的鋁土礦、銅等有色金屬資源,東盟國家相對豐富,並且大部分尚未充分開發利用,深加工程度更低。不僅可以勘查開發東盟國家的有色金屬資源,而且還可以實現我國有色金屬資源產業的梯次轉移,在東盟國家投資有色金屬冶煉乃至加工業,並為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開辟新市場。④東盟國家在我國礦產資源全球戰略中居於特殊重要地位。

4)重點四:西南亞地區。西南亞地區位於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中西部,成礦作用強烈而復雜,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礦產包括銅、鐵、鉻、鉛鋅、鋁土礦、金和煤等。由於區域地質工作程度很低,資源潛力很大。主要成礦區帶有東伊朗山脈鎢錫銅鉬鉻成礦帶、中伊朗-中阿富汗鐵銅鉛鋅金鉻成礦帶、興都庫什-喀喇昆侖銅鐵鉛鋅鎢錫成礦帶、卡拉奇-白沙瓦錳鐵鉛鋅鉻成礦帶等。

總之,應該實施周邊戰略,建立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我國幾乎所有短缺礦產,都可以通過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解決。通過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的構建,對區域經濟發展、對擬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對形成周邊安全機制發揮積極作用。周邊最優先的3個國家:蒙古(銅、煤、鈾等)、哈薩克(石油、天然氣、銅、鉻鐵礦等)、越南(鋁土礦等)。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①西、北周邊以油氣和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為主要內容的礦產資源安全圈。在這個圈層內,對中亞國家和俄羅斯、蒙古應略加區別對待。從優先順序上,首選蒙古、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次選俄羅斯,最後考慮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印度。②東南亞以有色、鉀鹽等為主要內容的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優選石油、天然氣、鉀鹽、鋁土礦、銅、鎳這幾種我國短缺的礦產,國別選擇的優先順序是:首選越南、寮國、緬甸、泰國,次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然後是馬來西亞、柬埔寨等。

4.2.1.2 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

通過周邊戰略、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的建立,基本上能夠滿足我國對短缺礦產的需求。我們還要從為礦產資源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的角度,按照「補缺、補差、補劣」的原則,根據礦產資源的比較優勢,實施礦產資源海外供應基地戰略,著力發展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的資源國的合作。按照《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的精神,重視勘查開發非洲國家的礦產資源。利用我國的政治影響,以已有的勘查開發工作「點」為基礎,採用「連點成線」的模式,進一步開拓和發展非洲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市場。要積極穩妥地參與拉丁美洲地區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從中選取幾個礦種對路、投資環境較好,以若干「點」為基地,擠入拉丁美洲礦產勘查開發領域,漸求「連點成線,以點帶面」。最值得我們重視的國家包括南非、巴西、智利、委內瑞拉、秘魯等。

1)重點一:西、北非地區。西、北非是全球油氣、黃金勘查開發的一個新熱點,近期屢有大發現。西、北非地區有許多國家與我國友好,並且我國一些企業已有在西、北非成功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經驗,如蘇丹的石油和迦納的黃金,進一步加強資源開發合作的可能性很大。西、北非地區可供合作的礦產資源狀況見表4.2。除油氣和金外,幾內亞(及喀麥隆、馬里)的鋁土礦,摩洛哥的磷礦石等,也值得重視。

表4.2 西、北非地區主要礦產資源

2)重點二:東、南非地區。東、南非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在全球礦產資源供應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東、南非地區,對我國有戰略意義的主要是鉑族金屬、鉻鐵礦、錳礦石、鋰、銅、鈷等(表4.3)。

表4.3 東、南非地區主要礦產資源

3)重點三:拉丁美洲地區。自1993年以來,拉丁美洲始終是國際礦業投資的最熱點地區,也是西方大國及跨國礦業公司控製程度最高的地區。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公司在起主導作用。日本、歐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的公司也在拉丁美洲從事礦產勘查開發活動。其中有些國家如智利、秘魯等,外國礦業投資在10年間增長5~10倍。拉丁美洲佔世界銅產量的近一半,近幾年世界范圍內發現的世界級金、銅礦床,大多數位於拉丁美洲。但目前,拉丁美洲地區礦業市場「准入」的成本,對於新來者而言,已相當高。但盡管如此,拉丁美洲仍有一些空白地(表4.4)。

表4.4 拉丁美洲地區的戰略優先選擇

續表

4.2.1.3 部分發達國家中的資源國

發達國家中的部分資源國,對我國短缺資源的供應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2個國家傳統上一直是西方社會的資源供應國,但目前也面臨開拓新市場的挑戰。澳大利亞礦業理事會董事長最近指出:「澳大利亞和中國是天然的礦產品貿易夥伴」,加拿大礦業協會等一些機構也提出進一步擴大兩國資源合作的建議,這值得我們充分重視。

澳大利亞在我國短缺礦產全球供應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亞礦產資源極為豐富,除油氣外,是西方國家僅次於美國、加拿大的第3大礦產生產國。以單個國家計,澳大利亞是吸引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資最多的國家。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澳大利亞本土礦產資源的消費量很低,80.0%以上用於出口,與南非、加拿大一起並列為西方國家戰略礦產的關鍵供應國。同時,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與我國有極強的互補性,我國短缺的大宗礦產資源,除油氣外,富鐵礦石、富錳礦石、鋁土礦、銅等,在澳大利亞均十分豐富。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在全球的地位見表4.5。

表4.5 澳大利亞重要礦產資源在全球的地位

續表

加拿大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許多我國短缺的礦種,加拿大的儲量、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值得我們重視的礦種包括鉀鹽、銅及其他有色金屬、油砂、鈾等。大約有17種礦產品,加拿大的產量可排在世界前5位。加拿大礦產產量的80.0%供出口,主要出口去向包括世界150多個國家。礦產品出口佔加拿大出口總額的16.0%,使加拿大的貿易順差達到90億加元。加拿大礦業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6800多個礦產地擁有權益,在100多個國家積極進行礦產勘查活動。加拿大礦業公司在世界上是最活躍的,世界固體礦產勘查計劃的大約35.0%是由加拿大的礦業公司所控制的。對世界上4300多家礦業公司的調查說明(不包括生產煤炭、油氣和低價值工業礦物的公司),加拿大的礦業公司佔全球礦業公司總數的37.0%。

4.2.2 礦種分析

4.2.2.1 石油

以中亞、俄羅斯為重點,且努力使二者互為平衡;重視參與西北非、中東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加強拉美(特別是委內瑞拉)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為確保我國石油供應安全,要重點開發利用俄羅斯和中亞石油資源;在俄羅斯東、西西伯利亞,加強石油的勘查開發,購置現有儲量,盡快形成實際產能,以便在擬議中的管線建設和運營中占據主動地位;圍繞已經取得礦業權的哈薩克烏津油田及阿克糾賓油氣田,擴大在哈薩克及其他中亞國家的產能,加快挺進裏海,以形成與中俄石油合作的互相制衡和促進,力爭俄羅斯和中亞能夠解決我國石油供需缺口的50.0%~60.0%;擴大與伊朗等中東國家的合作,注重中長期供貨合同和產能的購買;在開發北方的同時實施南進戰略,加快實質性進入南中國海勘查開發石油;加快在印度尼西亞(重點是馬六甲油田)及緬甸(重點是安達曼海及中部欽墩盆地等地區)等國的石油勘查開發,加大對新加坡、汶萊等國下游石油部門的投資,在馬六甲海峽形成全面的實質性存在,力保馬六甲海峽的暢通,以便使我國石油供需缺口的40.0%~50.0%能夠在馬六甲海峽自由通過。

除加大開發利用我國周邊國家包括西亞、北非石油資源的力度之外,也要重視開發利用西非及拉美的石油資源。西非幾內亞灣是世界重要的新興產油區之一,近些年石油探明儲量及產量增幅較大,同時投資環境也有較明顯改善,願意與我國在石油勘查開發領域發展合作關系。拉美的石油資源也比較豐富,其中委內瑞拉是拉美最大的石油資源國,尤其是重油儲量,如果能夠充分開發利用,將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占據更重要地位,目前我國已在委內瑞拉勘查開發的石油資源,進一步擴大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

4.2.2.2 煤炭

北部周邊重點是蒙古(塔溫陶勒蓋)、哈薩克、俄羅斯,南部重點是越南。此外,重點還包括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

4.2.2.3 天然氣

以俄羅斯、中亞為重點,且努力使二者互為平衡;加強澳大利亞天然氣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加大東南亞國家的液化天然氣的利用力度。在液化氣方面,將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作為重要供應來源;在管線氣方面,一是把利用俄羅斯的天然氣放在優先地位,二是將開發利用中亞天然氣資源作為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一部分統籌考慮。

4.2.2.4 鈾

重點國家包括蒙古、哈薩克、澳大利亞、尼日等。

4.2.2.5 鐵礦石

重點是澳大利亞、巴西、秘魯等,此外還要重視勘查開發越南、印度及拉美其他國家的鐵礦石資源。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多數是富鐵礦,儲量居世界第2,其中富鐵礦石儲量居世界第1,產量居世界第3,佔世界總產量的16.0%,出口量居世界第1,佔世界總出口量的1/3左右,早在1983年我國就已在澳大利亞投資建設鐵礦,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巴西的鐵礦石產量居世界第2,並且主要用於出口。秘魯也是拉美重要的鐵礦石生產國,1992年我國購買了秘魯的鐵礦山。

4.2.2.6 鉻鐵礦、錳礦石

重點是南非及其他南部非洲國家如辛巴威等,此外還要重視哈薩克。南非是世界上重要的礦產供應國。南非錳儲量居世界第1,佔世界總儲量的54.4%;鉻鐵礦儲量世界第1,占總量的80.0%。

4.2.2.7 鋁土礦

重點是越南(多樂省)。越南鋁土礦幾乎全部為易選冶的三水型,資源量十分豐富,估計有60億~70億噸。僅多樂省多農縣鋁土礦區就可能蘊藏有20多億噸鋁土礦(中國鋁土礦儲量中三水鋁儲量不足1000萬噸),且開采方便,交通便利。幾內亞、牙買加的鋁土礦也值得我們重視。

4.2.2.8 銅礦石

以蒙古(奧尤陶勒蓋項目,1600萬噸銅儲量)、俄羅斯(烏多坎項目,2000萬噸銅)為重點,兼顧拉美、非洲的大批中小型(100萬~500萬噸)項目。周邊國家重點是蒙古(奧尤陶勒蓋)、哈薩克、烏茲別克、緬甸、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如蒙古銅資源豐富,金屬儲量數千萬噸,且主要用於出口。除周邊國家外,重點是拉丁美洲的智利、秘魯、阿根廷及非洲的尚比亞、剛果(金)等。世界2/3的銅儲量和產量集中在西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拉美的銅資源開采成本很低,儲量豐富,規模大,秘魯和智利的進入條件較好。非洲尚比亞銅礦帶是世界著名銅礦帶之一,儲量約佔世界銅儲量的7%,並且尚有較大的潛力。

4.2.2.9 鎳礦石

重點是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等。

4.2.2.10 鉀鹽

重點是寮國和泰國。這兩個國家鉀鹽資源條件極為優越,如寮國萬象地區,鉀鹽礦床面積達845平方千米,已探明可供開發的KCl可采儲量1億噸,工業儲量2億噸,遠景儲量50億~100億噸KCl(中國鉀鹽探明儲量只有7億噸);礦層平均厚度達40.5米,KCl平均含量達15.7%,是儲量大、品質好的優質鉀鹽礦床。泰國鉀鹽資源更為豐富,但開發進入條件較嚴。

❼ 從內部資源學派角度分析企業戰略管理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戰略規劃咨詢,是通過宏觀環境與產業環境分析、標桿研究、內部資源與能力評估等方式,明確企業願...
| 商業模式設計
商業模式設計,是在對商業環境、市場需求、技術趨勢等充分把握的基礎上,精確定位目標客戶,設計...
| 戰略績效計分卡
通過戰略性對標(Benchmarking)明確組織差距;通過戰略解碼形成任務列表、繪制戰略地圖,編制BS...
| 企業文化咨詢
按照文化建設三段模型,通過戰略分析與調研對標明確文化定位,提煉核心理念,完成理念豐富化、生...
| 集團管控體系設計
基於集團企業的發展規劃,明確總部定位,按照管控計分卡,科學設定針對不同類型下屬企業的管控模...
| 流程優化與再造
通過價值鏈分解、行業對標,建立分層分類的流程框架,採用漢哲掃描工具進行流程評審,基於戰略對...
| 制度建設與依法治企
基於企業規模、業務特點、制度建設主題,選擇適宜的制度形式,建立分層分類的制度框架體系,通過...
| 內控體系與風險管理
採用內控評價工具對管理現狀進行評價,建立風險資料庫,按照國資委、財政部要求進行內控體系編制...
| 人力資源戰略規劃 | 組織分析與優化設計
基於戰略、管控模式與行業最佳實踐,對企業現有組織機構的先進性、合理性進行評估,採用DPE矩陣...
| 工作分析與定崗定編
根據工作對象特點,綜合採用日誌法、問卷法、標桿法、比例法、飽和度法等多種方式開展工作測量與...
| 績效管理體系設計
組織績效層面,可提供BSC、3B、KSF三種解決方案;崗位績效層面,可提供KPI、OKR、積分制等多種靈...
| 薪酬激勵體系設計
根據企業實際,提供包括崗位技能工資、崗位績效工資、寬頻能力工資、計時計件工資、提成工資等多...
| 任職資格與素質模型
建立基於戰略和業務價值鏈的崗位序列劃分方案,提供「行為牽引」和「目標達成」兩種方式的任職資...
| 人才發展體系建設
基於企業戰略提出中長期的人才隊伍建設方案與核心人才計劃,為員工建立職業發展規劃,通過系統的...
| 培訓體系建設與運行
幫助企業開展培訓需求分析與培訓體系設計,搭建基於戰略與業務的知識地圖與學習地圖,形成年度與...
| 人力資源管控與治理
關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自身的發展與變革,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審計,人力資源管控模式優化,三支柱...
| 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
提供人力資源審計,人力資源信息化規劃,人事信息化產品選型與實施監理,以及自有e-HR產品【漢哲...
企業內部資源的分析方法

企業的成功源於對資源的成功開發和利用,因此,必須做好企業內部資源分析。企業內部資源分析旨在確定企業在內部資源上表現出的優勢和劣勢,以及相對未來的戰略要求所存在的資源缺口。一般而言,企業內部資源分析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盤點現有資源

對現有資源進行盤點是為了確定企業目前所擁有和可獲得的資源儲備情況。經過分析,需要列出企業目前的資源清單,企業資源清單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表:企業資源清單

(二)分析資源利用情況

對於資源利用情況的分析,原則上是通過投入產出比來進行的,具體可採用一系列財務指標。

另外,分析資源利用情況還可以運用比較法,即:將本企業資源的利用情況分別與企業計劃中設定的目標、企業歷史最高水平、企業所在行業的平均水平、競爭對手的情況等進行比較,找到差距。

(三)資源應變力分析

資源應變力分析的目的是確定一旦戰略環境發生變化,企業資源對變化的適應程度。特別是對那些處於多變環境的企業來說,更應做好資源的應變力分析,這是建立高度適應環境變化的資源體系的基礎。

具體分析時,要把分析重點放在那些對環境變化特別敏感的資源上。

(四)資源平衡分析

關於資源平衡分析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為保持資源的穩定平衡,應在企業內設置資源餘量;另一種觀點認為,設置資源餘量只會助長差錯和低效率的風氣,企業應採取無庫存生產方式。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對於可控性強、重置容易的資源,應通過加強管理來逐步降低甚至取消資源餘量;對於企業不可控或者重置困難的資源,應保持在合理、有適當裕度的水平,以應對環境變化。

具體來說,進行資源平衡分析,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 業務平衡分析。主要分析企業各項業務的經營狀況、發展趨勢,以確定企業在各項業務上的資源分配是否合理。

2. 現金平衡分析。主要分析企業是否擁有必要的現金儲備或應對戰略期內的現金需求的資本金來源。

3. 管理資源平衡分析。主要分析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數量、質量、管理風格、管理模式等,與制定戰略、實施戰略所需人力資源的適配程度。

4. 戰略平衡分析。主要分析企業現有的資源和戰略期內可獲得的資源對企業戰略目標、戰略方向的保證程度,即:要確定企業資源是否符合實現戰略目標的要求。如不符合,缺口在哪、有多大、哪些缺口需要填補,要採取什麼措施來提高企業未來的資源基礎,等等。

進行企業資源分析的目的不是列出企業資源的數量、種類和品質清單,而是通過分析和判斷,找出企業資源的強勢和弱勢所在,由此確定形成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資源,並圍繞這些資源進行持續投資,以提升資源基礎,增加競爭資產,減少競爭負債。

❽ 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應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一、企業外部環境分析應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分析:

1、宏觀環境分析

宏觀環境一般包括四類因素,即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另外還有自然環境,即一個企業所在地區或市場的地理、氣候、資源分布、生態環境等因素。由於自然環境各因素的變化速度較慢,企業較易應對,因而不作為重點研究對象。

2、微觀環境分析

微觀環境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具體環境。與宏觀環境相比微觀環境因素更能夠直接地給一個企業提供更為有用的信息,同時也更容易被企業所識別。

二、企業內部環境分析應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分析:

1、企業資源分析

企業的任何活動都需要藉助一定的資源來進行,企業資源的擁有和利用情況決定其活動的效率和規模。企業資源包括人、財、物、技術、信息等,可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大類。

2、企業文化分析

企業文化分析主要是分析企業文化的現狀、特點以及它對企業活動的影響。企業文化是企業戰略制定與成功實施的重要條件和手段,它與企業內部物質條件共同組成了企業的內部約束力量,是企業環境分析的重要內容。

3、企業能力分析

企業能力是指企業有效地利用資源的能力。擁有資源不一定能有效運用,因而企業有效地利用資源的能力就成為企業內部條件分析的重要因素。

(8)分析資源利用情況用什麼分析擴展閱讀:

宏觀環境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這四類的介紹:

1、政治環境

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企業能夠通過公平競爭獲取正當權益,得以生存和發展。國家的政策法規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具有控制、調節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規給不同的企業可能會帶來不同的機會或制約。

2、經濟環境

衡量經濟環境的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就業水平、物價水平、消費支出分配規模、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利率、通貨供應量、政府支出、匯率等國家財政貨幣政策。

3、技術環境

在知識經濟興起和科技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技術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可能是創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企業必須預見這些新技術帶來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應對。

4、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文化水平會影響人們的需求層次;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業某些活動的進行;人口規模與地理分布會影響產品的社會需求與消費等。

❾ 資源分析法的利用情況

資源利用情況分析的目的是要發現企業的是生產效率,即產出與資源投入的比率,可以用利潤和成本的比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