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分布指數怎麼計算
擴展閱讀
買一把極光花多少鑽石 2025-05-16 16:36:31
boos眼鏡框店裡什麼價格 2025-05-16 16:23:03
臉上中鑽石是怎麼種 2025-05-16 15:53:36

資源分布指數怎麼計算

發布時間: 2022-08-05 05:49:52

『壹』 指數分布公式

指數分布公式是f(x)=入exp(-入x),在概率理論和統計學中,指數分布是描述泊松過程中的事件之間的時間的概率分布,即事件以恆定平均速率連續且獨立地發生的過程。這是伽馬分布的一個特殊情況。它是幾何分布的連續模擬,它具有無記憶的關鍵性質。除了用於分析泊松過程外,還可以在其他各種環境中找到。
指數分布與分布指數族的分類不同,後者是包含指數分布作為其成員之一的大類概率分布,也包括正態分布,二項分布,伽馬分布,泊松分布等等。

『貳』 指數分布的期望和方差怎麼求

如下:

指數分布的參數為λ,則指數分布的期望為1/λ;方差為(1/λ)^2。

E(X)==∫x*f(x)dx==∫λx*e^(-λx)dx=-(xe^(-λx)+1/λ*e^(-λx))|(正無窮到0)=1/λ。

E(X^2)==∫x^2*f(x)dx=∫x^2*λ*e^(λx)dx=-(2/λ^2*e^(-λx)+2x*e^(-λx)+λx^2*e^(-λx))|(正無窮到0)=2/λ^2。

DX=E(X^2)-(EX)^2=2/λ^2-(1/λ)^2=1/λ^2。



在概率理論和統計學中,指數分布(也稱為負指數分布)是描述泊松過程中的事件之間的時間的概率分布,即事件以恆定平均速率連續且獨立地發生的過程。 這是伽馬分布的一個特殊情況。 它是幾何分布的連續模擬,它具有無記憶的關鍵性質。 除了用於分析泊松過程外,還可以在其他各種環境中找到。

指數分布與分布指數族的分類不同,後者是包含指數分布作為其成員之一的大類概率分布,也包括正態分布,二項分布,伽馬分布,泊松分布等等。

指數函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無記憶性(Memoryless Property,又稱遺失記憶性)。這表示如果一個隨機變數呈指數分布,當s,t>0時有P(T>t+s|T>t)=P(T>s)。即,如果T是某一元件的壽命,已知元件使用了t小時,它總共使用至少s+t小時的條件概率,與從開始使用時算起它使用至少s小時的概率相等。

『叄』 有誰知道人力資源指數分析法怎麼算的嗎謝謝了!

請參考http://trs.zslib.com.cn/qklw/rdzl/98JJ74/RD043520

人力資源指數分析方法是測定企業人力資源實際狀況的量化指標體系,它採用問卷表的形式對企業各層次
管理人員及各類員工進行調查,並結合系統而深入的訪談,獲取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真實情況。
人力資源指數問卷表有15個分類因素及73項指標所組成,廣泛涉及到企業的報酬制度、信息溝通、組織結構與效率、關心員工、人際關系以及參與管理等各個方面。
各分類因素涵蓋內容如下:
(1)報酬制度:工資、津貼、獎金、福利、住房、勞保狀況;
(2)信息溝通:組織內外信息的縱向與橫向溝通效果與現狀;
(3)組織效率:組織與個人工作效率;
(4)關心職工:員工對組織關心的印象與感受;
(5)組織目標:組織目標是否明確,各層次員工是
否了解,組織目標與個人工作、個人目標是否一致;
(6)合作:組織內部合作狀況,合作與組織效率及員工能力
發揮的關系;
(7)內在滿意度:員工對工作、報酬、組織、管理、環境及自我發展的滿意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進取意識及對工作與組織的自豪感;
(8)組織結構:管理體系、規章制度、職能機構是否健全與正常運轉;
(9)人際關系:組織內部員工之間的感情溝通狀況及其對實現組織目標的影響;
(10)組織環境:組織內外環境、氣氛狀況、員工對組織環境的感受;
(11)參與管理:員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機會及其作用;(12)基層管理:基層管
理是否有效及員工的評價;
(13)中高層管理:中高級人員管理能力,人品及效果,員工對其信賴程度;
(14)用人機制: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內部機制是否正常與健全,是否適應市場經濟
(15)職工精神與期望:職工精神狀況以及對未來的期望。

『肆』 經濟地理中分散指數的演算法

一、等值線的原理1、等值性或同距性原理在等值線圖中,相鄰的兩條等值線要麼等值,要麼同距。2、低高低和高低高原理低值凸向高值,凸處的值變低高值凸向低值,凸處的值變高3、疏差小和密差大原理等值線越稀疏,單位距離的差值越小等值線越密集,單位距離的差值越大二、等值線的類型中學地理主要有:等高線、等深線、等溫線(等氣溫線、等水溫線)、等壓線(水平面等壓線、垂直面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太陽輻射量線、等鹽度線、等PH值線、等太陽高度線、等潛水位線、等承壓水位線等等。三、主要等值線的應用1、通過判讀等高線來判斷地形的種類(山地、盆谷、輪廓、山脊線、山谷線、陡崖)坡度的陡與緩,確定山脈的走向,選擇水庫大壩的位置、修築公路線的走向選擇、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及工程土方的估計等。2、通過判讀等深線來判斷海洋地形的種類如大陸架、海溝、海盆、海嶺、海底火山等;甚至判斷地形圖所在的具體海域;確定港口的區位條件。3、通過判讀大氣等壓線來判斷氣壓中心的名稱:如氣旋、反氣旋、高壓脊、低壓糟、輪廓;判斷不同部位的天氣特點,風向與風力大小。也可以從全球范圍的等壓線圖來判定典型的氣壓中心名稱。4、通過判讀大氣等溫線來判斷所在地的南北半球、季節與天氣、以及該季節大陸與海洋上的氣壓中心、季風盛行方向(亞洲東部和南部)。5、通過判讀海洋等水溫線判定洋流的性質,洋流的南北半球位置及大陸東西岸位置,以及洋流對環境的影響。6、通過判讀等降水量線結合具體的地形輪廓判定山地的迎風坡與背風坡,具體離海遠近、山脈走向等。7、判讀太陽輻射等值線,判斷回答太陽輻射極大值、極小值出現的地區及原因,分布的總體規律及對人類的影響。8、通過判讀等震線判定地表某點地震的烈度、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等。9、通過判讀海底岩石年齡等值線判定海嶺、海溝的位置,及海底張裂地帶與碰撞地帶的位置與走向。10、通過判讀人口密度等值線分析某地區人口分布的規律及其影響的自然、歷史、社會、經濟諸因素。四、判讀的一般方法1.讀數值———等值差(每相鄰的兩條線數值差相等或為0);變化規律(這是做題的基礎)2.看疏密狀況———了解影響因素3.看走向和形態———了解影響因素4.注意等值線的彎曲處———可添加輔助線,變抽象為直觀(一)、等高線1、等高線的基本知識①同線等高。②等高距全圖一致或為0。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但互不相交但在懸崖高線可以重合。④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坡度=垂直相對高度/水平距離⑤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⑥幾條特殊的等高線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2、判斷地形類型(1)、大地形類型平原:海拔500m,內部地勢起伏較小,等高線較稀疏,邊緣地勢陡峻,等高線較密集。山地:海拔>500m,地勢起伏很大,等高線很密集丘陵:海拔200-500m,地勢起伏較大,等高線較密集盆地:海拔無標准,中間低,四周高,內部地勢起伏較小,等高線較稀疏,邊緣地勢陡峻,等高線較密集。(2)、小地形類型山頂:中間高,四周低谷地(或窪地):中間低,四周高山谷:低處凸向高處的地方山脊:高處凸向低處的地方鞍部:兩山頂之間的低地,兩側高,兩側低,成對稱地形—鞍部處地勢十分平緩陡崖:兩條以上等高線重疊的地方峽谷:中間低,兩側高,且兩側等高線密集的地方沙丘: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在風力沉積作用下所形成,在等高線圖上,表現為新月形。根據沙丘形態,坡陡處為背風坡,坡緩處為迎風坡。(3)、判斷坡度陡緩同一等高線圖上,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不同等高線圖上,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高距的大小(成正比)有關系。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坡的類型——通視問題: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4)、計算有關高度計算海拔高度以黃海海平面為基準計算相對高度陡崖有關高度的計算----採用圖解法高差與溫差的轉換計算海拔每升高1000m,氣溫降低6℃(5)、作地形剖面圖A、找出線段與等高線的所有交點(注意區分河流與等高線)B、判斷出所有交點的高度值及兩端點的高度范圍C、在地形剖面圖中畫出相應的等高線D、計算出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的大小E、在地形剖面圖中標出所有的交點和端點(注意點與點之間的疏密關系)F、用光滑的曲線把所有的點連接起來即可(6)、地形類型判讀:第一步看等高線的注記。平直等高線注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注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第二步看等高線的形狀(包括延伸方向、彎曲方向和閉合狀況)。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等高線注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窪地;閉合等高線注記外低內高,且注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注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等高線向高處彎曲是山谷,等高線向低處彎曲是山脊。第三步看等高線的疏密程度,確定坡度的大小和類型。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類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3、在實踐中的應用(1)、與氣候結合海拔高區位低。垂直遞減率為0.60C/100m。盆地不易散熱,氣溫偏高,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氣的滯留。迎風坡降水量多、背風坡降水量少。平原高原因地形較平坦而風速大,埡口因狹管效應而風速大,山地盆地風速小。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氣壓與沸點成正比,山頂氣壓低,沸點低。(2)、與植被結合喜陽植被在陽坡;喜陰植被在陰坡。同一植被的分布海拔在陽坡更高。(3)、與河流水文結合山谷可能發育河流(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常為分水嶺。山地地形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地形形成向心狀水系;平行山地中形成平行水系。等高線密集河流流速快,水能豐富;等高線稀疏河流流速慢,水運便利;流域面積的大小(山脊的連線——集水區)決定流量。山谷中的陡崖處易形成瀑布(4)、與區位結合交通線的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翻山時應選擇緩坡,並通過鞍部;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高寒區、永久凍土區、地下溶洞區、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引水線的選擇: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管道的選擇:線路盡量要短,以便節省投入;可以經過河流、大山,但地質條件一定要穩定。水庫壩址的選擇: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於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考慮佔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山區村落地址的選擇:一般選擇河谷地帶處,要求地勢平坦開闊,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向陽等。宿營地的選擇與此類同。城市布局形態與地形: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鬆式農業類型的選擇: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坡度>25°,不宜開辟為梯田,投資大收益小,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災害。工業區位的確定: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對環境有污染的廠礦,要選擇河流下游,常年主導風向的下方,結合地質地形條件,宜放在地基堅實,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的地方;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需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從經濟效益考慮,要盡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資源產地。港口的建設應考慮選擇在避風深水海灣(等深線密集);避開含沙量大(等深線稀疏——流速緩)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飛機場多位於坡度適當的開闊地。氣象站應建在地勢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點。療養院應建在地勢坡度較緩、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的地方。鹽場位於平原的沿海灘塗。(二)等氣溫線解讀方法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與緯線平行即東西走向——緯度因素或太陽輻射;與海岸線平行——海陸性質或海陸分布;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地形因素。2.分析彎曲狀況:作水平線法——比較彎曲處與交點的溫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區)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區)為高(值高)。3.分析疏密狀況:疏——溫差小——我國7月氣溫、熱帶地區、海洋、山地陡坡、鋒面處;密——溫差大——我國1月氣溫、溫帶地區、陸地、山地緩坡。4.分析數值特徵:大小小大中間走;閉合曲線大大或小小;高值區——夏季大陸、冬季海洋、暖流流經、地勢低(山谷、盆地或窪地)、城市;低值區——冬季大陸、夏季海洋、寒流流經、地勢高(山嶺、山脊)。高考能力要求: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徵可知: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於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復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於海面。④山地的陡坡等溫線密集,山地的緩坡等溫線稀疏。⑤鋒面處的等溫線密集。分析氣溫的影響因素氣溫的影響因素主要有:(1)、緯度因素(2)、海陸因素(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等——若等溫線大體與緯線平行,呈東西走向,則主導因素是緯度因素——若等溫線在海岸附近彎曲,大體與海岸線平行,成南北走向,則主導因素為海陸因素——在陸地上,等溫線發生彎曲,通常是地形因素影響的結果。河谷處氣溫較兩側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等。山脈處氣溫較兩側低:等溫線由低溫凸向高溫。如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山脈背風坡由於焚風效應使氣溫升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山地(丘陵、土丘)地形:等溫線閉合,中間低四周高盆地(谷地、窪地)地形:等溫線閉合,中間高四周低——在海洋上,等溫線發生彎曲,通常是洋流因素影響的結果。寒流流經處氣溫較兩側低:等溫線由低溫凸向高溫。暖流流經處氣溫較兩側高:等溫線由高溫凸向低溫。(洋流的流向始終與等溫線的凸向一致)(四)、水平面等壓線1、判斷氣壓系統高壓中心:氣壓中心高,四周低低壓中心:氣壓中心低,四周高高壓脊:高壓凸向低壓處低壓槽:低壓凸向高壓處鞍形區:兩側氣壓高,兩側氣壓低,對稱分布2、判斷天氣現象高壓系統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低壓系統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氣流中心附近天氣陰雨高壓脊附近天氣晴朗低壓槽附近天氣陰雨3、判斷風的方向作出風向:先作水平氣壓梯度力,再作出風向。判讀風向:風向指風的來向。(1)、高空面的風向——與等壓線平行(2)、近地面的風向——與等壓線斜交(3)、台風(氣旋系統)的風向——要重點掌握(不僅要靜態掌握,還要動態掌握)台風北部吹東北風、南部吹西南風、東部吹東南風、西部吹西北風台風東北部吹東風、東南部吹南風、西南部吹西風、西北部吹北風(4)、副高(反氣旋系統)的風向4、判斷風力大小(1)、同一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2)、不同等壓線圖上,風力的大小與等壓線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壓距的大小(成正比)有關系。----採用計演算法(與判斷坡度的陡緩方法一樣)5、判斷季節月份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高壓強盛,為1月份,北冬南夏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低壓強盛,為7月份,北夏南冬(十八)、人口密度等值線通過判讀人口密度等值線分析某地區人口分布的規律及其影響的自然、歷史、社會、經濟諸因素。其餘的如果需要就給我發消息。祝你進步!!

『伍』 資源量計算

通過數據管理功能輸入足夠的基礎數據後,就可以進行油氣資源量計算工作。進行油氣資源量計算的基本流程是【選擇評價目標】【選擇計算方法】【選擇需要計算的計算單元】,各個操作描述如下:

【選擇評價目標】從GIS導航圖上選擇需要計算的目標區域;請參考GIS模塊的操作說明。

【選擇計算方法】從導航區或者是GIS導航圖的右鍵菜單上選擇對應的方法。

【選擇需要計算的計算單元】界面如圖5-14所示。

圖5-14 計算單元選擇列表

從計算單元列表選擇需要計算的計算單元,請在做此操作之前,確保該計算單元有數據,否則會在後續的方法計算中因為沒有數據產生不必要的錯誤。

本系統中集成了多種方法,以下分方法進行敘述。

(一)油藏規模序列法

1.裝載數據

需要的數據是所評價對象的已有油氣藏的規模數據,可以從文件中讀取數據,也可以通過資料庫直接提取數據。

2.顯示主窗體

打開油藏規模序列法的主界面(如圖5-15)。

圖5-15 油藏規模序列法的主界面

已發現油氣藏序列表中將裝載進來的儲量數據按從大到小的順序顯示,已發現油氣藏序列圖以點圖的形式顯示其儲量。最大油氣田(藏)規模顯示最大儲量值,最小油氣田(藏)規模顯示最小儲量值。

3.油氣田(藏)序列預測

分段參數表根據已發現油氣藏序列表的所選擇的序號進行分段計算其段截距、段斜率。

圖5-16 油氣田序列預測

預測油氣藏序列表顯示預測儲量值和與其預測最接近的已發現儲量以及他們的誤差。預測油氣藏序列圖以點圖的形式表示已發現儲量和預測儲量(圖5-16)。

4.資源量預測

資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計算其儲量,資源概率分布圖以曲線圖的形式描述了資源概率分布的情況(圖5-17)。

圖5-17 資源量預測

5.對油氣資源預測結果統計

「添加」按鈕添加一個統計區間,「刪除」按鈕刪除一個統計區間。

首先添加統計區間輸入統計區間上下限。

圖5-18 設置統計參數

統計在每個區間內已發現油氣藏個數,已發現油氣藏儲量和,預測油氣藏個數,預測油氣藏儲量和,待發現油氣藏個數,待發現油氣藏儲量和。合計中計算所有統計區間內已發現油氣藏個數之和,已發現油氣藏儲量之和,預測油氣藏個數之和,預測油氣藏儲量之和,待發現油氣藏個數之和,待發現油氣藏儲量之和(圖5-18)。

然後按資源量預測進行統計並以柱狀圖的形式顯示已發現個數和預測個數的分布情況以及已發現儲量和預測儲量的分布情況(圖5-19)。

圖5-19 資源量預測結果及統計圖

在顯示的統計圖上,按住滑鼠左鍵往右下方向進行拖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放大,按住滑鼠左鍵往左上方向進行拖動可以還原放大操作。按住滑鼠右鍵不放進行移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漫遊操作。點擊滑鼠右鍵彈出右鍵菜單,提供了編輯、保存、列印功能。

6.保存結果數據

結果數據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結果數據到資料庫中。

(二)廣義帕萊托分布法

1.裝載數據

可以從文件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從資料庫中提取數據。

2.顯示主窗體

打開廣義帕萊托分布法的主界面,如圖5-20所示。

圖5-20 廣義帕萊托分布法的主界面

已發現油氣藏順序表中將裝載進來的數據按發現日期從小到大的順序顯示,已發現總儲量顯示所有已發現儲量之和,預測資源量初值默認等於已發現總儲量,預測資源量增量默認為預測資源量的十分之一,中位數變化模型、分布系數變化模型在進行評價參數模擬計算的時候進行選擇。最大油氣田(藏)規模、最小油氣田(藏)規模、預測中位數、預測分布系數可以編輯和顯示最大油氣田(藏)規模、最小油氣田(藏)規模、預測中位數、預測分布系數。

3.分布系數分段統計

分布系數分段統計按已發現油氣藏順序表中所選擇的序號進行分段計算其儲量、平均值、中位數、分布系數(圖5-21)。

圖5-21 分布系數統計

4.評價參數模擬計算

從中位數變化模型和分布系數變化模型下拉框中分別選擇所需要的模型,然後點擊「評價參數模擬計算」按鈕進行計算,顯示分資源量分布參數預測表(圖5-22)。

圖5-22 評價參數模擬計算

此時預測中位數和預測分布系數顯示最小預測方差所對應的中位數和分布系數,同時修改最大油氣田規模、最小油氣田規模、預測中位數、預測分布系數可以重新進行評價參數模擬計算。

選擇分資源量分布參數預測表中的某一行資源量繪制對應資源量的中位數變化曲線、分布系數變化曲線和方差分析點圖。

圖5-23為中位數變化模型為指數模型時的中位數變化曲線圖。其中點序列顯示分階段分布參數統計表中的各中位數實際樣品圖,曲線序列顯示隨著資源轉化率變化的中位數模擬曲線圖。

圖5-23 分布系數為指數模型時中位數的變化

圖5-24為分布系數變化模型為直線模型時的分布系數變化曲線圖。其中點序列顯示分階段分布參數統計表中的各分布系數實際樣品圖,曲線序列顯示隨著資源轉化率變化的分布系數模擬曲線圖。

圖5-24 分布系數為直線模型時中位數的變化

圖5-25為預測方差的方差分析圖,點序列顯示分資源量分布參數預測表中的各預測方差。

圖5-25 預測方差

5.資源量預測

資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計算其儲量,資源概率分布圖以曲線圖的形式描述了資源概率分布的情況(圖5-26)。

圖5-26 資源量預測

6.油氣資源預測結果統計

「添加」按鈕添加一個統計區間,「刪除」按鈕刪除一個統計區間。

首先添加統計區間輸入統計區間上下限。

圖5-27 統計參數設置

統計在每個區間內已發現油氣藏個數,已發現油氣藏儲量和,預測油氣藏個數,預測油氣藏儲量和,待發現油氣藏個數,待發現油氣藏儲量和。合計中計算所有統計區間內已發現油氣藏個數之和,已發現油氣藏儲量之和,預測油氣藏個數之和,預測油氣藏儲量之和,待發現油氣藏個數之和,待發現油氣藏儲量之和(圖5-27)。

然後按資源量預測進行統計並以柱狀圖的形式顯示已發現個數和預測個數的分布情況以及已發現儲量和預測儲量的分布情況(圖5-28)。

圖5-28 資源量預測結果和統計結果圖

在顯示的統計圖上,按住滑鼠左鍵往右下方向進行拖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放大,按住滑鼠左鍵往左上方向進行拖動可以還原放大操作。按住滑鼠右鍵不放進行移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漫遊操作。點擊滑鼠右鍵彈出右鍵菜單,提供了編輯、保存、列印功能。

7.保存結果數據

結果數據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結果數據到資料庫中。

(三)發現率趨勢預測法

1.裝載數據

可以從文件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從資料庫中提取數據。

2.顯示主窗體

打開發現率趨勢預測法的主界面,如圖5-29所示。

圖5-29 發現率趨勢預測法的主界面

勘探歷程把讀取進來的數據按年份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顯示當年發現儲量、累計探井數、累計探井進尺。年發現率趨勢顯示當年的發現儲量,單井發現率趨勢顯示當年的單井發現率,進尺發現率趨勢顯示當年的進尺發現率。

3.發現率趨勢分析

進行發現率趨勢分析,年發現率、單井發現率、進尺發現率分別有九種不同的趨勢模型(線性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冪級模型、指數模型、對數模型、S型遞增模型、Z型遞減模型、對稱生命期模型),根據各自的發現率計算出它們各自不同的參數和擬合方差。單擊不同的趨勢模型下面的圖表以曲線的形式描繪其趨勢(圖5-30)。

圖5-30 發現率趨勢分析

4.資源量預測

圖5-31 資源量預測

5.油氣資源預測結果統計

「添加」按鈕添加一組起始年、結束年,「刪除」按鈕刪除一組起始年、結束年。

首先添加統計區間輸入起始年、結束年。

圖5-32 統計參數設置

統計在起始年到結束年之間這幾年裡的最小年發現率、平均年發現率、最大年發現率、年發現率結果、最小單井發現率、平均單井發現率、最大單井發現率、單井發現率結果、最小進尺發現率、平均進尺發現率、最大進尺發現率、進尺發現率結果、最小發現量、平均發現量、最大發現量(圖5-32)。

在統計之前用戶需要在發現率趨勢率分析中選擇所要進行預測的年趨勢模型、單井趨勢模型、進尺趨勢模型。同時設置年發現率權值、單井發現率權值、進尺發現率權值、預計年投入單井數(萬t/年)、預計年投入探井進尺數(km/年)。

資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計算其儲量,資源概率分布圖以曲線圖的形式描述了資源概率分布的情況(圖5-33)。

圖5-33 資源量預測結果

在統計圖上,按住滑鼠左鍵往右下方向進行拖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放大,按住滑鼠左鍵往左上方向進行拖動可以還原放大操作。按住滑鼠右鍵不放進行移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漫遊操作。點擊滑鼠右鍵彈出右鍵菜單,提供了編輯、保存、列印功能。

6.保存結果數據

結果數據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結果數據到資料庫中。

(四)發現過程模型法

1.裝載數據

可以從文件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從資料庫中提取數據。

2.顯示主窗體

打開發現過程模型法的主界面,如圖5-34所示。

圖5-34 發現過程模型法的主界面

已發現油氣藏序列表中將裝載進來的數據按發現日期從小到大的順序顯示,基礎信息數據部分顯示已發現油氣總量、已發現油氣個數、已發現油氣最大規模、已發現油氣最小規模。模擬計算參數部分顯示最大油氣藏規模初值、最大油氣藏規模增量、最大油氣藏規模遞增次數、勘探效率系數初值、勘探效率系數增量、勘探效率系數遞增次數、最小油氣藏規模、抽樣次數。

3.參數模擬計算

進行參數模擬計算,我們可以得到中間計算數據,根據最大油氣藏規模遞增次數、最大油氣藏規模增量和勘探效率系數遞增次數、勘探效率系數增量,我們可以得到最大油氣藏規模、勘探效率系數。通過計算可以得到樣本總體冪和、廣義帕萊托系數、預測油氣藏個數、預測油氣資源量、均方差。

最小方差點相關數據中顯示均方差最小時相應的最大油氣藏規模、勘探效率系數、樣本總體冪和、廣義帕萊托系數、預測油氣藏個數、預測油氣資源量。

最大油氣藏規模方差圖顯示不同的最大油氣藏規模時對應的方差圖(圖5-35)。

勘探效率系數方差圖顯示不同的勘探效率系數時對應的方差圖。

圖5-35 發現過程模型法參數模擬計算

4.結果預測計算

資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計算其儲量,資源概率分布圖以曲線圖的形式描述了資源概率分布的情況。最小油氣藏規模、最大油氣藏規模、廣義帕萊托系數分別是中間計算數據中方差最小時對應的值(圖5-36)。

圖5-36 資源量預測

5.油氣資源預測結果統計

「增加」按鈕添加一個統計區間,「刪除」按鈕刪除一個統計區間。

首先添加統計區間輸入統計區間上下限。

圖5-37 統計參數設置

統計在每個區間內已發現油氣藏個數,已發現油氣藏儲量和,預測油氣藏個數,預測油氣藏儲量和,待發現油氣藏個數,待發現油氣藏儲量和。合計中計算所有統計區間內已發現油氣藏個數之和,已發現油氣藏儲量之和,預測油氣藏個數之和,預測油氣藏儲量之和,待發現油氣藏個數之和,待發現油氣藏儲量之和(圖5-37)。

然後按資源量預測進行統計並以柱狀圖的形式顯示已發現個數和預測個數的分布情況以及已發現儲量和預測儲量的分布情況(圖5-38)。

圖5-38 資源量預測和統計結果

在統計圖上,按住滑鼠左鍵往右下方向進行拖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放大,按住滑鼠左鍵往左上方向進行拖動可以還原放大操作。按住滑鼠右鍵不放進行移動可以對圖表進行漫遊操作。點擊滑鼠右鍵彈出右鍵菜單,提供了編輯、保存、列印功能。

6.保存結果數據

結果數據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結果數據到資料庫中。

(五)類比法

1.面積豐度類比(加)

資源豐度類比法包括油和氣兩部分,它們的操作是相似的,在這里只介紹油類比法的應用操作。

在系統平台功能索引區選擇方法索引目錄,展開目錄節點,選擇類比法中的石油資源量油類比法,雙擊被選擇的節點,就可啟動資源豐度類比演算法(圖5-39)。

圖5-39 面積豐度類比法

啟動後計算單元類比主窗口如圖5-40所示。

計算單元選擇

在評價目標索引區中,用戶可以看到當前工程中的所有評價目標,用戶展開目錄索引,選擇一個計算單元,雙擊目標計算單元節點,完成計算單元選擇。

類比打分

中部面板上由「圈閉條件」、「蓋層條件」、「儲層條件」、「油源條件」和「配套條件」五大地質條件組成打分區。用戶在打分時可以用滑鼠單擊選擇鈕,所選的參數和分值會自動顯示在相應的文本框中;用戶還可以在分值文本框中直接輸入分值,正常情況下的分值在1~4之間;當未進行打分(分值為0)或直接打0分時,表明在類比時將不考慮該項內容(圖5-40、圖5-41)。

圖5-40 評價目標選擇

提示:五大地質條件及其所包含的各子項都要逐一進行打分評價,否則將影響類比結果。

圖5-41 成藏類比參數打分

刻度區打分:

用戶在進行類比計算之前要確認即將參與計算的刻度區已經完成打分,如果刻度區沒有進行過打分,在類比法主窗口點擊「刻度區打分」,打開刻度區打分窗口,根據刻度區具體的參數值(界面上有提示,其值用藍色顯示)對刻度區進行打分,打分方法和計算單元打分一致(圖5-42)。

圖5-42 刻度區打分

提示:沒打過分的新工程必須打分,否則無法進行類比計算。

評價計算

當類比打分完成後,單擊「評價計算」即可進入類比計算窗口(圖5-43),該窗口為上部的成果圖(左)、成果表(右),下部的「預測計算單元」、「刻度區選擇」、「計算相似系數」、「計算」等功能組成。

刻度區選擇

選擇圖5-43中的「刻度區列表」中的刻度區(可多選),點擊添加按鈕,把選擇好的目標刻度區載入到類比計算列表(圖5-44)。也可以選擇「全部添加」,把刻度區列表中的刻度區全部載入到類比計算列表。

計算相似系數

選擇並載入完成刻度區後,點擊「計算相似系數」按鈕(圖5-44),計算目標計算單元與所選擇的刻度區之間的相似系數。相似系數結果在右上「參數分布」數據表中顯示(圖5-44)。如果計算後的相似系數與預期的結果不相符合,可以選擇「刪除」、「全部刪除」按鈕取消已經計算的相似系數,重新選擇刻度區,繼續進行計算相似系數。

圖5-43 類比計算窗口

提示:如果選擇的目標計算單元已經做過類比法,打開計算窗口時,上一次計算採用的刻度區和相似系數自動顯示,用戶可以直接進行資源量計算(圖5-44)。

圖5-44 刻度區選擇、計算相似系數

資源量計算

計算相似系數完成後,就可以繼續進行資源量計算。單擊圖5-44中左上部的「計算」菜單項,系統將進行類比計算,計算完畢後窗口上部將顯示出類比結果。

結果顯示

當計算成功後將出現如下成果圖(圖5-45)。圖中右側為成果數據分布表(21點),包括面積類比法的油地質資源、油可采資源、氣地質資源和氣可采資源等內容;圖左側為成果數據分布圖,包括面積類比結果的油資源分布「資源量(面積/油)」、面積類比結果的氣資源分布「資源量(面積/氣)」。

圖5-45 類比計算成果窗口

單擊圖5-45中「資源量(面積/油)」按鈕,將出現面積類比結果的油資源分布;單擊「資源量(面積/氣)」按鈕,將出現面積類比結果的氣資源分布。

2.面積豐度類比(乘)

資源豐度類比法包括油和氣兩部分,它們的操作是相似的,在這里只介紹油類比法的應用操作。

在系統平台功能索引區選擇方法索引目錄,展開目錄節點,選擇類比法中的石油資源量油類比法,雙擊被選擇的節點,就可啟動資源豐度類比演算法。

圖5-46 面積豐度類比演算法的窗口

啟動後計算單元類比主窗口如圖5-47所示。

圖5-47 演算法的主窗口

計算單元選擇

在評價目標索引區中,用戶可以看到當前工程中的所有評價目標,用戶展開目錄索引,選擇一個計算單元,雙擊目標計算單元節點,完成計算單元選擇。

類比打分

中部面板上由「圈閉條件」、「蓋層條件」、「儲層條件」、「油源條件」和「配套條件」五大地質條件組成打分區。用戶在打分時可以用滑鼠單擊選擇鈕,所選的參數和分值會自動顯示在相應的文本框中;用戶還可以在分值文本框中直接輸入分值,正常情況下的分值在1~4之間;當未進行打分(分值為0)或直接打0分時,表明在類比時將不考慮該項內容(圖5-47、圖5-48)。

提示:五大地質條件及其所包含的各子項都要逐一進行打分評價,否則將影響類比結果。

圖5-48 類比打分主窗口

刻度區打分

用戶在進行類比計算之前要確認即將參與計算的刻度區已經完成打分,如果刻度區沒有進行過打分,在類比法主窗口點擊「刻度區打分」,打開刻度區打分窗口,根據刻度區具體的參數值(界面上有提示,其值用藍色顯示)對刻度區進行打分,打分方法和計算單元打分一致(圖5-49)。

圖5-49 類比打分主窗口

提示:沒打過分的新工程必須打分,否則無法進行類比計算。

評價計算

當類比打分完成後,單擊「評價計算」即可進入類比計算窗口(圖5-50),該窗口為上部的成果圖(左)、成果表(右),下部的「預測計算單元」、「刻度區選擇」、「計算相似系數」、「計算」等功能組成。

圖5-50 類比計算窗口

刻度區選擇

選擇圖5-50中的「刻度區列表」中的刻度區(可多選),點擊添加按鈕,把選擇好的目標刻度區載入到類比計算列表(圖5-51)。也可以選擇「全部添加」,把刻度區列表中的刻度區全部載入到類比計算列表。

計算相似系數

選擇並載入完成刻度區後,點擊「計算相似系數」按鈕(圖5-51),計算目標計算單元與所選擇的刻度區之間的相似系數。相似系數結果在右上「參數分布」數據表中顯示(圖5-51)。如果計算後的相似系數與預期的結果不相符合,可以選擇「刪除」、「全部刪除」按鈕取消已經計算的相似系數,重新選擇刻度區,繼續進行計算相似系數。

提示:如果選擇的目標計算單元已經做過類比法,打開計算窗口時,上一次計算採用的刻度區和相似系數自動顯示,用戶可以直接進行資源量計算(圖5-51)。

圖5-51 刻度區選擇、計算相似系數

資源量計算

計算相似系數完成後,就可以繼續進行資源量計算。單擊圖5-51中左上部的「計算」菜單項,系統將進行類比計算,計算完畢後窗口上部將顯示出類比結果。

結果顯示

當計算成功後將出現如下成果圖(圖5-52)。圖中右側為成果數據分布表(21點),包括面積類比方法的油地質資源、油可采資源、氣地質資源和氣可采資源等內容;圖左側為成果數據分布圖,包括面積類比結果的油資源分布「資源量(面積/油)」、面積類比結果的氣資源分布「資源量(面積/氣)」。

圖5-52 類比計算成果窗口

單擊圖5-52中「資源量(面積/油)」按鈕,將出現面積類比結果的油資源分布;單擊「資源量(面積/氣)」按鈕,將出現面積類比結果的氣資源分布。

(六)匯總計算

資源計算是基於計算單元的,而且有時會用多種方法計算一個單元的資源量,得出的結構需要進行匯總。

1.方法資源量匯總

對於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來的資源量,採用特爾菲法進行匯總。首先要進行特爾菲法系數設置,調整各個方法計算出來的同一個計算單元在匯總中的權重而設置的,界面如圖5-53所示。

圖5-53 特爾菲系數設置

【方法和計算單元說明區】本區域顯示的是各個計算單元所使用的方法名稱;不可以編輯。

【權重信息】本區域顯示的是方法的權重,修改各個方法的權重在本區進行。

然後點擊「確定」,對選定的計算單元下的各個計算方法產生的數據進行加權匯總,匯總結果顯示如圖5-54所示。

圖5-54 特爾菲匯總結果

2.逐級匯總

經過特爾菲法匯總後得出計算單元的綜合資源量,然後通過蒙特卡羅法逐級匯總,形成評價單元的資源量,直至得到全國的資源量。

(七)資評流程管理

資源量計算方法軟體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置成流程實現自動執行。不過使用流程進行資源評價的基礎是專家對評價目標的地質、成藏條件的充分研究,確定各個流程方法節點的各種參數。

主要通過三個步驟進行流程執行進行資源量計算。

1.方法庫管理

方法庫管理實現將多種來源的方法集成到油氣資源評價系統中。一邊將來作為配置流程的一個方法節點。

主界面

方法庫管理的主界面如圖5-55所示。

圖5-55 方法庫管理

主界面由:菜單,工具條,方法庫樹型視圖,方法庫目錄視圖,狀態欄這些部分組成。

菜單包括三個分組:方法庫,方法和視圖。

工具條中放置了一些最常用的操作按鈕。

方法庫樹型視圖以樹型的方式列舉了方法庫中定義的方法分類和每個方法分類中的方法。用戶可以通過滑鼠展開樹型視圖進行查看。

方法庫目錄視圖以目錄的方式顯示方法庫的信息,它的頂部顯示定義的分類總數,或者某個分類中定義的方法的總數。當目錄視圖中是分類時,可以通過雙擊文件夾圖標展開這個分類。

方法庫目錄視圖在執行具體操作時,將隱藏。在主界面的右邊將顯示需要用戶交互的詳細信息。狀態欄的第二格將顯示當前的操作信息。

對方法庫的操作包括新增分類、修改分類和刪除分類等,還可以查看已有方法

分類。

對方法的操作包括加入方法、修改方法和刪除方法、移動方法等,還可以查看已有方法。

視圖操作

(1)顯示工具欄。點擊菜單【視圖】→【工具欄】,可以顯示或者不顯示工具欄。

(2)顯示狀態欄。點擊菜單【視圖】→【狀態欄】,可以顯示或者不顯示狀態欄。

(3)退出。點擊菜單【方法庫】→【退出】,將退出方法庫管理。

2.流程定義

流程定義實現將已經包裝好的方法節點配置成可以執行的流程,以實現快速動態評價的功能。流程定義的主界面如圖5-56所示。

圖5-56 流程定義界面

主界面由:菜單,常用工具欄,方法庫樹型視圖、流程變數視圖、繪圖工具欄、流程詳細信息視圖、流程元素屬性視圖、關聯方法信息視圖、提示窗口、狀態欄這些部分組成。

菜單包括三個分組:流程,編輯和視圖。

常用工具欄中放置了一些最常用的操作按鈕。

方法庫樹型視圖以樹型的方式列舉了方法庫中定義的方法分類和每個方法分類中的方法。用戶可以通過滑鼠展開樹型視圖進行查看。

流程變數視圖展示了當前編輯的流程的全局變數。

繪圖工具欄放置了流程所有可以定義的關系類型,和流程節點顯示的形狀菜單。

方法詳細信息視圖以圖形的方式顯示了當前定義的流程,用戶通過滑鼠拖動,或者編輯可以修改當前的流程。

流程元素屬性視圖顯示當前編輯流程中某個流程元素的詳細信息。

關聯方法信息視圖顯示當前選中的流程節點的方法信息。

提示窗口一般情況下是隱藏的,當用戶定義操作有誤或者檢查流程時出現,顯示一些必要的提示信息給用戶。

狀態欄顯示一些中間狀態或者提示操作。

圖5-57顯示了配置好的一個流程的情況。

圖5-57 配置好的流程

3.流程式控制制

主界面介紹

流程式控制制的主界面如圖5-58所示。

圖5-58 流程式控制制界面

主界面由:工具欄、流程變數視圖、流程詳細信息視圖、流程節點屬性視圖、關聯方法信息視圖、運行日誌窗口、即將運行節點窗口、狀態欄這些部分組成。

工具欄列出了用戶可以進行的流程式控制制操作。

流程變數視圖列舉了當前流程的全局變數和他們的值。

節點屬性視圖列舉了選中節點的屬性。

關聯方法信息顯示當前選中的流程節點的方法信息。

運行日誌窗口列出了流程運行時的日誌。

即將運行節點列出了即將運行的流程節點。

狀態欄顯示一些中間狀態或者提示操作。

圖5-59所示是圖5-57的流程執行的情況。

圖5-59 流程執行狀態

『陸』 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指數的計算

根據評價方法中的無量綱化處理,計算得到各評價區域各評價指標的生態不安全指數。依據不安全指數和安全指數轉化公式,計算得到各評價區域各評價指標的生態安全指數。

『柒』 什麼是指數分布

什麼是指數分布

指數分布是連續型隨機變數的連續型概率分布的一種,它主要應用在隨機事件之間發生的時間間隔的概率問題。前面講述的泊松分布是描述某一區間內發生隨機事件次數的概率分布,而指數分布是描述兩次隨機事件發生時間間隔的概率分布。

指數分布解決的是事件的時間間隔的概率問題。我們去餐廳吃飯時,經常會遇到排隊取號等待用餐的問題,「前面還有多少桌呢?」、「我們還要等多長時間呢?」。其實這里就隱藏著指數分布問題:每桌客人用餐的間隔時間有多長。這個問題直接影響了顧客排隊等候的時間。除此之外,以下常見的情況也屬於指數分布的問題:

嬰兒出生的時間間隔
來電的時間間隔
奶粉銷售的時間間隔
網站訪問的時間間隔
指數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

指數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如下:

指數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

其中,x是給定的時間;λ為單位時間事件發生的次數;e=2.71828。

指數分布概率密度曲線如下圖:

指數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具有以下特徵:

隨機變數X的取值范圍是從0到無窮;
極大值在x=0處,即f(x)=λ;
函數為右偏,且隨著x的增大,曲線穩步遞減;
隨機變數的期望值和方差為µ=1/λ,σ2=1/λ2。
指數分布求概率

指數分布求概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指數分布求概率

例子:某冰箱生產廠的冰箱平均10年出現大的故障,且故障發生的次數服從泊松分布,求:

(1)該冰箱使用15年後還沒有出現大故障的比例;

(2)如果廠家想提供大故障免費維修的質量擔保,但不能超過全部產量的20%,試確定提供擔保的年數。

解:

(1)設X為冰箱出現大故障的時間。已知µ=10年,則λ=1/µ=0.1,於是,

則15年後,沒有出現大故障的冰箱約佔22.3%。

(2)問題要求比例不超過20%,這是求X的右側概率面積,現在根據公式確定適當的X值。

從表中可以看到:擔保2年時,出現大故障的比例是18.1%,不超過20%。擔保3年時,出現大故障的比例為25.9%,已經超過20%。所以,廠家應以2年為擔保期。

『捌』 農用地分等各等指數的計算

(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

1.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計算

1)分等評價單元的劃分

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是農用地分等的最小空間單位,是進行農用地分等評定和劃分評價分值測算的基本空間單位;單元內土地質量相對均一,單元之間有較大差異。劃分評價單元的目的在於客觀地反映出土地質量的空間差異性,並把質量等級落實在具體地塊上,為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土地服務。

(1)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的基本要求是單元內土地質量相對均一、單元之間有較大差異,是由地物或權屬界線、地類界線封閉的,農用地分等評價分值測算的基本空間單位。單元劃分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主導因素差異原則。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劃為同一單元,山脈走向兩側水熱分配有明顯差異的不劃分為同一單元,地下水、土壤條件、鹽鹼度等土地因素指標有明顯差異的不劃分為同一單元。

②相似性原則。農用地分等單元邊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標控制區和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是一群具有近似的水熱條件,相同或相似的肥力性狀,在農業生產上有相似的適種性、限制性和生產潛力的地塊組。

③邊界完整性原則。單元內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異不超過100(/N+1),其中,N為等別數。

(2)農用地分等單元劃分的方法有4種,分別是:

①疊置法。將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地形圖、土壤圖疊加,基本一致區域形成的封閉圖斑即為有一定地形特徵、土壤性質和耕地類型的分等單元。若圖斑面積小於最小上圖面積則應進行歸並。疊置法對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地貌類型單一的地區適用性較差。

②地塊法。根據底圖上明顯的地物界線或權屬線,將農用地分等主導特性相對均一的地塊劃為封閉單元。地塊法適用於所有分等類型和地區。

③網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構成的網格作為分等單元。網格大小以能基本區別開不同特性的地塊為標准,可採用單一大小的固定網格,也可採用大小不均一的動態網格。網格法劃分分等單元適用於評價因素及權屬單位空間變化不明顯地區。

④多邊形法。將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圖進行疊加,最終生成的封閉多邊形即為分等單元。此方法適合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農用地分等的地區。

(3)本次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劃分採取「疊置法」,以各縣(市、區)1∶5萬~1∶1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疊加土壤類型圖、地形圖、行政區劃圖劃分和確定農用地分等單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貌類型復雜,山地和丘陵的面積合計占自治區總面積的74%,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土壤類型多且分布明顯;耕地類型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菜地,其土壤類型不盡相同。根據這些特點,以1∶5萬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工作底圖劃分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時,以行政村為單位,保持行政村行政界線的完整性;以1∶10萬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工作底圖劃分評價單元時,以鄉(鎮)為單位,保持鄉(鎮)行政界線的完整性。在行政村或鄉(鎮)界線內,從土地利用現狀圖中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地類型,在同一耕地類型內將地形特徵相同以及土壤類型和性質相同的地塊劃為同一分等單元,同一分等單元有的只有一個地塊,有的有多個地塊。

分等單元的邊界線是指實地明顯可辨的界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的邊界採用以下幾種:①土地利用現狀類型中的地類線、地塊線;②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③人工線狀地物、道路、堤壩等;④其他明顯的地物、線狀地物和有明顯標志的權屬界線。

單元面積大小依農用地質量的分布狀況,以既方便操作、方便應用,又不影響單元特性為標准。確定的農用地分等單元按行政村、按順序逐一編號填表。

採用上述方法劃分農用地分等單元,符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的分布特點,便於檢查和面積量算,加快了農用地分等工作的進度。

(4)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劃分評價單元採用的方法,首先對各個縣(市、區)進行分等單元的劃分,再進行全自治區的匯總。全自治區農用地共劃分為45123個分等單元,各指標區、各縣(市、區)劃分的單元數見表3-35和表3-36。

表3-35 指標區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統計表

表3-36 各縣(市、區)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統計表

註:各縣(市、區)為200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劃。

2)分等單元評價因素自然質量分的查算

計算分等單元評價因素屬性所對應的自然質量分,是將分等評價單元圖與分等因素因子圖逐一套合,按編制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讀取屬性數據,即可計算單元因素分值。

(1)單元因素分值的計算方法主要有3種:

①以點代面:分等單元是一個面狀區域,而分等因素在不同地方的影響值大都是和距離的變化相關聯的,在單元內同樣也是變化著的。要想獲得能全面、准確反映單元因素狀況的數值,所用方法較為復雜。另一方面,因劃分的單元是一個相對均勻的區域,內部變化很小,完全可以用少數幾個點的值來近似地代表整個單元內所有點的值,所用方法也就簡單得多。這就是以點代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點有單元邊界特徵點、單元內部特徵點、網格交叉點、幾何中心點、加權中心點。

②線性內插,在「以點代面」法中所述及的各種點,它們的分值可以直接測得,也可以通過線性內插的方法,在已經繪制的兩條等值線間求得。

③面積加權,如果單元是若干個不同值的均值區域所組成,則其值可用面積加權的方法求得,即把不同值占區域面積的比例作為權重,乘以其分值,再把各不同區域加權後的值加和,其值即可作為單元分值。

(2)單元因素分值的確定。以分等單元圖為底圖,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圖(與分等單元圖同比例尺的土壤類型圖、土壤有機質圖、土壤酸鹼度圖、土壤質地圖、地形圖等),分指定作物、分指標區逐一讀取分等因素分值。

根據分等因素分值,對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將分等因素分值轉換成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

(3)將分等屬性自然質量分填入單元綜合屬性表。

根據上述步驟,對全自治區各縣(市、區)45123個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分指定作物進行了分等因素分值讀取,並對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轉換成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獲取了各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的分等因素分值。

3)農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的計算

(1)農用地分等採用因素法,可以採用幾何平均法或加權平均法計算各分等評價單元各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Clij)。

①幾何平均法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Clij——分等單元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為無量綱數;

i——分等單元編號;

j——指定作物編號;

k——分等因素編號;

∏——連乘運算符;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自然質量分。

②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Clij——分等用地自然質量分,為無量綱數;

i——分等單元編號;

j——分等因素編號;

k——分等因素編號;

∑——求和運算符;

ωk——分等因素的權重;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自然質量分。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根據因素選擇的實際情況,採用第二種方法即加權平均法計算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

(2)全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45123個評價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結果統一導入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資料庫。

4)自然質量分結果分析

從各指標區自然質量分賦分結果的排序情況可以看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具有如下分布規律:

(1)水田受地帶性分布的土壤性狀影響明顯。水田在農業利用時種植的作物種類單一,耕作方式和投入相差不大,因而土地肥力的培育方向較為一致,自然質量的差異受地帶性土壤性狀的影響較大。從各指標區自然質量分賦分結果的排序來看,大致為由北向南逐漸降低,服從於緯度地帶性土壤分布規律,即桂東北丘陵山地區>桂西北山地區>桂西岩溶山地區>桂中溶蝕平原區>右江河谷區>桂南低平原區>桂南沿海區。

從桂東北到桂南,土壤分布由紅壤到赤紅壤到磚紅壤,土壤物質的風化淋溶作用逐漸加強,有機質的積累逐漸趨向減少,土壤酸性增強,形成水稻土後,水田的土壤肥力受地帶性土壤性狀的影響,自然質量分也由北向南逐漸降低。

同時,受地形條件的影響,桂南低平原區和桂南沿海區由於地勢低平,排水條件差,地下水位高,形成潛育性漬水田和沿海的咸酸田較多,土體中含大量的還原性有毒物質,影響土壤肥力,自然質量分也就較低。

(2)旱地受地帶性土壤發育影響的同時,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的影響更明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氣候條件較好,水熱豐富,旱地適種的作物種類較多,因而旱地的土壤肥力演變趨勢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方式的影響較大,與所種植作物的培肥改土對土壤熟化程度的影響相關。從各指標區自然質量分的賦分結果排序來看,總體差異不大,大致為桂中溶蝕平原區>右江河谷區>桂南沿海區>桂東北丘陵山地區>桂西岩溶山地區>桂南低平原區>桂西北山地區。

從岩溶地區的桂中溶蝕平原區與桂西岩溶山地區比較,雖同為以種植玉米和甘蔗為主,但前者緩坡地和岩溶盆地較多,土體深厚,土壤有機質豐富,肥力好,自然質量分也就較高;桂西岩溶山地區以峰叢谷地多,坡耕地為主,而且地塊小,分散不成片,地面常有裸露岩石,土層薄,土地生產水平低,自然質量分也就較低。

同理,桂東北丘陵山地區雖地處亞熱帶的紅壤地帶區,但山坡旱地耕地不多,而且較多分布在岩溶峰叢谷地以及溶蝕盆地的低丘緩坡地上,土壤的熟化程度較高,耕作水平也較高,自然質量分也居中上水平。

右江河谷區、桂南沿海區、桂南低平原區和桂西北山地區的自然質量評價結果與地形地貌和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性較高,地處河谷階地、平原、台地的地區,土體深厚,水熱條件好,種植的經濟作物的種類也較多,經濟價值高,土壤熟化程度高;地處山區或丘陵較多的地區,旱坡地坡度大,土層薄,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的熟化程度不高、肥力低。因而,可以看出,這幾個區自然質量分評分的賦分結果呈現了一定的規律性。

(3)同一指標區內自然質量分的高低與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關系密切。對水田來說,自然質量分最高的是瀦育性水稻土,最低的是鹽漬性水稻土,排列順序為瀦育性水稻土>潛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咸酸田類水稻土。瀦育性水稻土(B型)分布於低平開闊的垌田,灌溉和排水條件較好,是水稻的主要生產類型,農田基本建設完善,培肥熟化程度、肥力水平高;潛育性水稻土(C型)的主要生產障礙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但經過近十幾年的改良利用,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肥力水平也較高;淹育性水稻土(A型)多為提灌或電灌水田,主要生產障礙因素是灌溉保證率低,因而自然質量與灌溉條件相關;石灰性水稻土(F2型)和咸酸田類(F1型)土體內含鹽量太高,前者主要受碳酸鈣鹽化的影響,土壤鹼性,pH值高,對水稻生長不利,後者在沿海受海水中的鹽分(例如氯化物和硫酸鹽類)的影響,土壤咸或既咸又酸,土性較差,肥力水平低。

對旱地來說,自然質量分最高的是棕色石灰土發育的棕泥土,最低的是礫質土和硅質白粉土,大致的排列順序為棕泥土>沖積土>紅壤土>赤紅壤土>紫泥土>黃壤土>硅質白粉土>礫質土。棕泥土雖然發育於石灰岩類母質,但經過長期的風化淋溶後,土體特性已不再為鹼性,pH值為6.5~7.5,非常適於農作物生長,而且因土壤含鈣,與有機質有較好的聚合作用,這類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都較高,肥力水平高;沖積土是河谷地區和沖積階地上的主要土壤類型,地勢低平,處於平原或台、階地,土體深厚,土性適宜,水熱條件極好,常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基地,肥力水平較高;紫泥土、黃壤土、硅質白粉土和礫質土或者坡度大,或者水土流失嚴重,或者礫石多,土壤瘦瘠,自然質量低。

2.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Ri)的計算方法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

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是在最優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經濟條件下,該分等評價單元內的農用地所能實現的最大可能單產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本底」產量水平。

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R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求和運算符;

αtj——第j種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Cl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種植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βj——第j種指定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3.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結果

根據式(3-8)和式(3-9),把全自治區各縣(市、區)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有灌溉條件下,採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計算;無灌溉條件下,採用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計算)以及各指標區的產量比系數代入計算,得出全自治區各縣(市、區)評價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二)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的計算

1.農用地利用等指數(Yi)的計算方法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和農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區的平均利用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在當地最有利經濟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可能實現的最大產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現實」產量水平。

農用地第j種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Y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Yi——第i個分等單元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R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標准糧產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Klj——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數。

2.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的計算結果

根據式(3-10)和式(3-11)可知,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是對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進行的利用水平的修正。也就是說,在自然條件和土地利用條件下評價單元內農用地實現的產量水平。在本次農用地分等中,從利用等指數的計算結果分析得出,利用等指數高,農用地實現的產量水平高;反之,利用等指數低,農用地實現的產量水平低。

(三)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的計算

農用地經濟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農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區的平均利用條件和農用地所在土地經濟分區的平均經濟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

這個產量指數也可以解釋為是在當前的農業技術經濟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所能實現的最大經濟產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經濟」產量水平。

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農用地等指數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廣西卷)

式中:

G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

G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

Y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Kcj——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經濟系數。

根據全自治區各縣(市、區)農用地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與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的數據,採用上述方法計算各等值區內評價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其中,全自治區農用地經濟等指數最高的評價單元為水稻單元,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為2554.52,位於靈山縣;全自治區農用地經濟等指數最低的評價單元為旱地單元,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為175.30,位於那坡縣。

『玖』 SCHUSTER和趙曙明教授的人力資源指數如何計算

http://jw.nju.e.cn/rlzygl/Courseware/Upload_Book/0310172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