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什麼叫資源理論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什麼叫資源理論

發布時間: 2022-08-01 15:01:46

㈠ 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 Based Theory)是經濟學理論還是管理學理論

確切的來說是經濟學的工具
The resource-based view (RBV) is an economic tool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available to a firm.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RBV is that the basis for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 firm lies primari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ndle of valuable resources at the firm』s disposal
但是用於管理學也未嘗不可。

㈡ 認知資源理論的概述

認知資源理論主要研究了領導者通過什麼而獲得有效的群體績效領導理論,是對費德勒的權變理論的擴展和重新界定。費德勒與葛西亞在對先前理論的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出認知資源理論,將相關的個人認知能力列入權變領導的考慮項目之一,其中包括智力、承受壓力的能力以及領導者的經驗。這一理論假設睿智而有才乾的領導者能制定更有效的計劃、決策和活動策略,並能通過指導行為傳達他們的計劃、決策和策略。該理論還闡述了壓力和認知資源對領導有效性的重要影響。該理論認為在領導者感到無壓力的情境中,領導者的智力水平與群體績效成正相關;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經驗與工作績效之間成正相關;在有支持性、無壓力的領導環境下,指導型行為只有與高智力結合起來,才會導致高績效水平。

㈢ 資源基礎理論的資源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

資源基礎理論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決定了企業競爭力的差異。概括地講,資源基礎理論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內容: 資源基礎論認為,各種資源具有多種用途,其中又以貨幣資金為最。企業的經營決策就是指定各種資源的特定用途,且決策一旦實施就不可還原。因此,在任何一個時點上,企業都會擁有基於先前資源配置基礎上進行決策後帶來的資源儲備,這種資源儲備將限制、影響企業下一步的決策,即資源的開發過程傾向於降低企業靈活性。例如,擁有1億元貨幣金的企業幾乎可能涉足任何產業,但它一旦將這1億元資金用來購買了化工設備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從事特定的化工生產。盡管如此,企業仍然熱衷於資源的開發利用,因為資源的開發增加了資源的專用性,有可能提高產出效率及資源的價值。如果決策得當,上面那家只能從事化工生產的企業也許會從化工生產中賺回2個億。
一般說來,企業決策具有以下特點:
①不確定性,即決策者對 社會、經濟、產業、技術等外部環境不可能完全清楚,對競爭者的競爭行為、消費者的偏好把握不可能絕對准確;
②復雜性,即影響企業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復雜性,競爭者之間基於對外部環境的不同感受而發生的互相作用具有復雜性;
③組織內部沖突,即決策制定者、執行者、相關利益者在目標上並不一致,各人都將從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出發影響決策行為。這些特點決定了任何決策都具有較大范圍的自由裁量,結果也會各不相同。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企業擁有的資源將會因為企業復雜的經歷及難於計數的小決策的作用表現出巨大差異,企業一旦陷入偏差,就可能走入越來越難於糾正的境地。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在資源方面的差異是企業獲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擁有優勢資源的企業能夠獲取經濟租金的原因。作為競爭優勢源泉的資源應當具備以下5個條件:①有價值;②稀缺;③不能完全被仿製;④其他資源無法替代;⑤以低於價值的價格為企業所取得。 企業競爭優勢根源於企業的特殊資源,這種特殊資源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租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沒有獲得經濟租金的企業肯定會模仿優勢企業,其結果則是企業趨同,租金消散。因此,企業競爭優勢及經濟租金的存在說明優勢企業的特殊資源肯定能被其他企業模仿。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者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他們認為至少有3大因素阻礙了企業之間的互相模仿:
(1)因果關系含糊。企業面臨的環境變化具有不確定性,企業的日常活動具有高度的復雜性,而企業的租金是企業所有活動的綜合結果,即使是專業的研究人員也很難說出各項活動與企業租金的關系,劣勢企業更是不知該模仿什麼,不該模仿什麼。並且,劣勢企業對優勢企業的觀察是有成本的,劣勢企業觀察得越全面、越仔細,觀察成本就越高,劣勢企業即使能夠通過模仿獲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觀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徑依賴性。企業可能因為遠見或者偶然擁有某種資源,占據某種優勢,但這種資源或優勢的價值在事前或當時並不被大家所認識,也沒有人去模仿。後來環境發生變化,形勢日漸明朗,資源或優勢的價值日漸顯露出來,成為企業追逐的對象。然而,由於時過境遷,其他企業再也不可能獲得那種資源或優勢,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麼低的成本獲得那種資源或優勢,擁有那種資源或優勢的企業則可穩定地獲得租金。
(3)模仿成本。企業的模仿行為存在成本,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如果企業的模仿行為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這段時間內完全可能因為環境的變化而使優勢資源喪失價值,使企業的模仿行為毫無意義。在這樣一種威懾下,很多企業選擇放棄模仿。即使模仿時間較短,優勢資源不會喪失價值,企業的模仿行為也會耗費大量的資金,且資金的消耗量具有不確定性,如果模仿行為帶來的收益不足於補償成本,企業也不會選擇模仿行為。 資源基礎理論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獲取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特殊資源。由於資源基礎理論還處於發展之中,企業決策總是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資源基礎理論不可能給企業提供一套獲取特殊資源的具體操作方法 ,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議。具體來說,企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發展企業獨特的優勢資源。
(1)組織學習 。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人員幾乎毫不例外地把企業特殊的資源指向了企業的知識和能力,而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學習。由於企業的知識和能力不是每一個員工知識和能力的簡單加總,而是員工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通過有組織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個人知識和能力向組織的知識和能力轉化,使知識和能力聚焦,產生更大的合力。
(2)知識管理。知識只有被特定工作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企業的知識最終只有通過員工的活動才能體現出來。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知識,需要不斷地對員工創造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需要將特定的知識傳遞給特定工作崗位的人,企業處置知識的效率和速度將 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對知識微觀活動過程進行管理,有助於企業獲取特殊的資源,增強競爭優勢。
(3)建立外部網路。對於弱勢企業來說,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他們需要的全部知識和能力是一件花費大、效果差的事情,通過建立戰略聯盟、知識聯盟來學習優勢企業的知識和技能則要便捷得多。來自不同公司的員工在一起工作、學習還可激發員工的創造力,促進知識的創造和能力的培養。

㈣ 資源基礎理論的介紹

1984年沃納菲爾特(Wernerfelt)的 「企業的資源基礎論」的發表意味著資源基礎論的誕生。資源論的假設是: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可轉變成獨特的能力;資源在企業間是不可流動的且難以復制;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

㈤ 資源基礎理論的什麼是資源基礎理論

資源論的基本思想是把企業看成是資源的集合體將目標集中在資源的特性和戰略要素市場上,並以此來解釋企業的可持續的優勢和相互間的差異。
只有在資源符合VRIN Framework 時, 才可以做為競爭優勢的基礎。
VRIN的含義是:
Valuable,即有價值的資源,它是公司構想和執行企業戰略、提高效率和效能的基礎。 Rare,即稀缺的資源,資源即便再有價值,一旦為大部分公司所擁有,它也不能帶來競爭優勢或者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Imperfectly Imitable,即無法仿製的資源,一般需同時具備以下三點特徵: 歷史條件獨特、起因模糊,以及具有社會負責性。 Non-Substitutable,即難以替代的資源,不能夠存在一種即可復制又不稀缺的替代品。

㈥ 什麼是資源稟賦理論

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其理論模型即H-O模型。要素稟賦: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

㈦ 資源基礎理論的理論優勢與局限分別是什麼

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

王見定


【摘要】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


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

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

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

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

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

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務

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

0.1-0: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注釋:

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

自然資源的投入

計算公式:N(A)=——————(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

總投入


(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

(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

(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1998,墨西哥.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㈧ 什麼是企業資源理論該理論和波特五力模型

摘要 企業資源論亦譯「企業資源基礎理論」、「企業資源觀」。強調從企業資源角度定義企業和分析企業競爭優勢和盈利狀況的理論。

㈨ 什麼叫資源基礎觀

資源基礎理論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具有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決定了企業競爭力的差異。

概括地講,資源基礎理論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內容:1.特殊的異質資源,2.資源的不可模仿性,3.特殊資源的獲取與管理。

1984年沃納菲爾特(Wernerfelt)的 「企業的資源基礎論」的發表意味著資源基礎論的誕生。

資源論的假設是:企業具有不同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可轉變成獨特的能力,資源在企業間是不可流動的且難以復制;這些獨特的資源與能力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

資源論的基本思想是把企業看成是資源的集合體將目標集中在資源的特性和戰略要素市場上,並以此來解釋企業的可持續的優勢和相互間的差異。

只有在資源符合VRIN Framework 時, 才可以做為競爭優勢的基礎。

VRIN的含義是。

Valuable,即有價值的資源,它是公司構想和執行企業戰略、提高效率和效能的基礎。 Rare,即稀缺的資源,資源即便再有價值,一旦為大部分公司所擁有,它也不能帶來競爭優勢或者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Imperfectly Imitable,即無法仿製的資源,一般需同時具備以下三點特徵: 歷史條件獨特、起因模糊,以及具有社會復雜性。 Non-Substitutable,即難以替代的資源,不能夠存在一種即可復制又不稀缺的替代品。

㈩ 簡述單一資源理論

摘要 單一資源理論是指,簡單的活動對資源的要求較低,而復雜的活動對資源的要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