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安徽什麼城市有資源但發展不起來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安徽什麼城市有資源但發展不起來

發布時間: 2022-08-01 08:09:08

⑴ 同屬資源型城市,為何淮南、淮北沒能像銅陵一樣成功轉型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的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資源型城市的優點就是有豐富的資源,起點比別的城市高,但同樣也要面臨轉型的問題。一定要在資源枯竭來臨之前實現產業轉移。淮南、淮北是安徽最大的煤礦資源城市,目前也面臨資源枯竭,但目前轉型並不成功。但反觀銅陵,這里的銅礦可能早就挖空了,為什麼經濟發展依然沒有受阻呢?

即便如此,淮南與淮北同樣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淮南目前的目標是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淮北也將產業重心放到了釀酒業。一旦解決了城市轉型問題,相信兩座城市都能很快實現飛躍式發展。

⑵ 安徽為什麼不發展蚌埠


安徽並沒有不發展蚌埠,而是安徽省提出要發展出一個全國知名的安徽城市,於是安徽財政開始全力傾斜合肥,導致蚌埠發展速度變慢。無論是省會合肥還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蕪湖、馬鞍山,甚至是具備旅遊資源的黃山、宣城,全部都集中在安徽的中南部。但是一直到今天,蚌埠仍然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城市。

⑶ 安徽發展不起來是因為什麼

安徽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那是因為合肥沒有吸引人才的能力,在地圖上看,合肥就是個獨城,看看杭州 南京周邊的城市群,密布,安徽想發展起來 必須要改革,重點打造皖江副省級城市,位置最好就是安慶池州,周邊城市密布,景區甚多 都在20公里以內,自然條件太好了,又在長江的黃金要道,安徽籍前20名富豪80%都在皖江,現在安徽領導一股腦的舉全省之力 只發展合肥,然而合肥還是不行,那些領導 就會把 責任推給中央不重視安徽, 發展的根本 在於自己,安徽不改革 永遠發展不下去,建議安慶 池州 銅陵合並成副省級城市,讓安徽重新增添活力,有效的和 江蘇 浙江融合,合肥也不用擔心省會的位置,你一直佔用著安徽的大部分資源,只是這么多資源 沒有利用好,因為地理位置限定的,
你們看看合肥周邊沒有配套城市服務,就一個獨城,發展100年200年都比不上 南京 武漢 杭州,那麼安徽的人才也會被這些城市給虹吸了,而且還有上海 廣州 深圳北京這些一線城市。而且安徽當時放棄 了長江這條重要的黃金水道,大家再看看 南京 和杭州的城市群和合肥成鮮明的對比,

南京和杭州他們周邊的城市連成片,有效的帶動了省內城市發展,合肥沒法帶動,合肥周邊都是縣城,沒有人才的聚集,怎麼會產生優秀的企業,沒有優秀的企業怎能好的就業,沒有好的就業怎能帶動人民的安居樂業。所以安徽的發展必須要做皖江打造一個 像青島 寧波這樣的計劃單列市 或者副省級城市,讓資資源重新利用,讓人才重新匯集,讓安徽更加繁榮,讓國家更加富強,蕪湖 馬鞍山 距南京太近,很容易被南京虹吸,安慶 池州 銅陵合並建副省級城市 是重振安徽最好的選擇,

⑷ 安慶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首先,安慶已不再是省會城市,所以國家和省政府並沒有太給安慶什麼項目,政策,和扶持力度,安慶只是靠自己的力量。
當然也不排斥安慶地區有很多幹部貪污,不幹實事。
安慶的宣傳力度不夠,城市沒有一個先進的領導集體,安慶人喜歡單干,或者到外地打工,瀕臨長江,但有些偏僻,山多,窮鄉僻壤,辦一些公司都需要經過上級的層層阻撓和剝削,很放不開。
有傳言說省會合肥剝削其他各個城市的資源來發展自己,房子蓋了拆,拆了又蓋,國家那麼重視,發展的人均還是比不上蕪湖,馬鞍山,和銅陵等城市。
這么說,要真的想安慶真正發展起來,除非合肥發展起來,才有精力和能力幫助安慶發展起來。
以前安徽提出合蕪蚌經濟圈,然後搞不下去了,就提出了合蕪經濟圈,然後又提出了合肥經濟圈,說明省會合肥發展不起來,需要國家和舉全省之力的幫助。
經濟發展靠的是國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國家是主導力量,深圳就是證明,國家不幫助安慶,安慶自然就難以發展起來。
安慶市區處安慶的西南一隅,背面又有大龍山,交通不夠發達,不能緊緊形成八縣的中心區域,不能形成輻射帶……安慶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是近幾年安慶也有所發展,希望安慶能再度重新振作,成為安徽省的領頭羊,重振雄風!

⑸ 安徽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會經濟落後

安徽的地理位置,真的很好嗎?

當我們討論一省一市先天地理環境優越與否的時候,往往討論的是以下幾點因素:

1、與海洋的距離:其實准確說,應該是距離最近的大型港口的距離。現階段世界范圍內物流運輸,海運以其高性價比占據絕對優勢。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與地區,如美國、歐洲、日韓、澳洲等地區,全都沒有跳脫開這一基本規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自東向西呈現階梯式弱化的根本原因。

2、黃金航道:其實這一點和上一點是相通的,作為不直接沿海的內陸省份,生產的工業製品如何進行出口貿易呢?雖然公路和鐵路也能夠分擔一部分的物流需求,但是最高性價比的依舊還是內河航運。長江的上中下游,分別誕生了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這樣的超級城市。

3、地形條件:最適宜人類聚集和商業活動的,當然是平原地形。在農業文明時代,平原可以提供更多的耕地,從而養活更多的人口。到了商業文明時代,平原可以提供更多的商業和住宅用地,方便經濟的發展。

單獨把以上三條哪一條單獨拎出來,安徽的地理條件似乎都是非常優越的:首先是與海洋的距離只隔著一個江蘇省,相比其他中西部省份絕對位置更靠西;其次是長江、淮河兩條重要河流穿省而過,其中長江是中國最黃金的貨運航道;最後是全省平原比例超過55%(淮河平原+沿江平原)。

「窮鄰居」的日子,並不好過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叫做再窮也要和富人混在一起。換而言之,我們可以理解成為,窮人要和富人做鄰居。但是窮鄰居的日子,往往過得都不是多好。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環京津的河北。其實河北放在全國范圍內,並不能算是窮鄰居,只是和京津一比,自然是相形見絀。若論地理位置的優越,河北只怕是絲毫不遜色於安徽。

首先是河北本身就是沿海省份,雖然區域內最好的港口劃在了天津,但是河北依舊有唐山、秦皇島、滄州三市直接沿海。經濟總量上,按照2017年的全國省份排名,河北比安徽高上五個位次。論交通,由於直接環繞京津(所有京字頭鐵路線必經河北網狀散開),所以河北無論在普鐵還是高鐵時代,鐵路密度都位居全國省份前列。

為什麼河北地理位置這么「優越」,始終沒發展起來呢?其實背後的道理,和安徽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在區域資源總量(含人口)相對固定的前提下,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的數量和體量,是完全可以預估的。這時就看誰跑得快,獲得先發優勢了,你甚至可以理解成為,這是城市和省份的經濟階層。依照華北地區的資源情況,能夠供養北京這樣一座超級城市已屬不易,天津目前都還處於供給不足的局面。

長三角雖然情況比京津冀好上不少,但是已經同時供養著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等多個一二線城市,且這些城市之間的競爭也十分白熱化。按照官方統計,安徽是長三角城市的最主要人口流入來源省份。

所以與其說安徽沒能夠發展起來,倒不如說許多安徽人,已經通過成為新上海人、新江蘇人和新浙江人的方式,完成了他們的自我實現。

⑹ 合肥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

誠然,與周邊省會相比,合肥的確是落後了。僅從GDP看,除了與南昌差距較小外,其他周邊省會城市都是合肥的2─3倍。眾多網友把合肥的落後說成是地理環境因素,特別是不靠長江的因素。所以網上要求遷移省會的呼聲比較高。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在 我看來,瀕臨長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內河航運在現代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落再落,日漸式微了,而長江更成為南北交通一大屏障,障礙了南北交流和經濟的發展。 所以合肥的落後就要另尋原因了,如果排除領導因素,我認為合肥落後的症結在於缺乏國家干線鐵路。可以先環顧一下四周,鄭州是京廣和隴海鐵路的交匯處,濟南、南京位於京滬鐵路上,武漢在京廣鐵路上,南昌位於京九、浙贛鐵路上。這些城市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處在國家干線鐵路上,南北向的交通十分發達,東西向的交通也可由支線鐵路或內河航運填補,譬如濟南有膠濟鐵路可達青島,南京有寧蕪—皖贛鐵路和長江航運解決了東西向的交通問題,武漢東西向的交通也可通過武九和漢渝鐵路及長江航運,而鄭州、南昌本身就位於東西南北向鐵路干線上。所以這些城市的東西南北向的交通都十分發達。再看看合肥,以前只有一個淮南線,支線鐵路不說,還在很長時間內不能跨過長江,後來又建了一個地方鐵路合九線,合肥始終沒有國家干線鐵路,兩條支線鐵路聯接的是合肥夢寐以求的國家兩大動脈——京滬和京九鐵路。 城市的競爭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它有深厚的歷史原因。合肥的落後不是從現在開始的落後,而是從建國就開始了。缺乏干線鐵路是合肥落後的基因。計劃經濟年代裡,工業布局在資源城市和鐵路交通優勢突出的城市裡,合肥因為缺乏國家干線鐵路,東西南北向的交通落後,獲得的國家投資就相當少,而周邊省會城市卻得到了國家的大量投資,武漢成為鋼鐵、汽車基地,南京成了石化大本營,濟南建有煉油廠、重汽廠、鋼鐵廠,合肥卻沒有什麼大型的工業企業,所以從歷史積累上合肥就與周邊省會城市拉開了差距。同時缺乏干線鐵路,也意味著缺乏人流、物流,這種劣勢在市場經濟年代更加明顯,合肥一沒有資源,二沒有市場,三沒有交通優勢,不能通過交通的優勢輻射其他地區,那麼外商內商誰還願意來,這進一步造成了合肥與其他省會城市的差距。 蕪湖長江大橋通車和西安-南京鐵路的修建給合肥帶來絕對利好消息,前者使合肥打通南向交通,同時提升了淮南—皖贛鐵路作用。後者是國家東西向的鐵路干線,但前提是合肥-南京段必須盡快上馬,這樣可以進一步拉進合肥與長三角的距離,同時使合肥成為西部與長三角之間的橋梁。這樣一來,合肥的東西南北向鐵路交通已經打開,合肥終與周邊的省會城市平起平坐。 現階段,高速公路的興起改變了鐵路交通一枝獨大的局面,所以修建安徽的高速公路網,特別是打通合肥與長三角的高速公路、爭取國家干線高速公路經過合肥,對合肥的發展至關重要。 雖然合肥補上了鐵路交通的劣勢,在交通方面與其他省會城市打個平手,但由於歷史上的虧欠,合肥在城市規模、市場效應等方面不如人家,從綜合方面考慮還是處於下風。所以合肥只有通過軟環境的改善來取得優勢,合肥目前已經有了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更令人欣慰的是,合肥出台了一個「千億規劃」,對於這個規劃我的理解是這樣:第一,合肥承認自己落後,因為現在很多城市的GDP早已超過千億,合肥提出2010年GDP超過千億,不是噱頭,不是炒作,而是實實在在地圖發展。第二,合肥有了切實可行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圍繞經濟作文章,圍繞千億作文章。我想一個城市如同人一樣,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就有了壓力。圍繞著「經濟」和「千億」,城市的頭頭、部門的頭頭或是出於動力,或是迫於壓力,會使勁各種辦法,出台總總舉措,畢竟上面壓著,老百姓盯著,這樣利於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就可能建立起來。所以我還是看好合肥的。

⑺ 安徽地理位置還可以,為什麼這么多年沒發展起來

安徽地理位置不算特別優越,不沿海,它屬於內陸地區。知識分子留不住,許多政府的政策沒有落實好不屬於樞紐地帶,溝通不便利,缺乏自己的品牌與發展特色。

⑻ 安徽安慶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呢

安慶,簡稱「宜」,安徽省地級市,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余脈。安慶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將安慶定位為長三角區域重點城市。
2020年,安慶市全年生產總值2467.7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3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1066.5億元,增長5.4%;第三產業增加值1160.9億元,增長2.8%。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⑼ 為什麼安徽不發達

安徽地理位置的尷尬 與江蘇相比,安徽的地理位置實在尷尬,從地圖上看,安徽應該是屬於東部地區,但現實中,安徽一直是不東不西,戲稱不是東西。蘇皖兩省本是山水相連,但是江蘇的地理位置確實優於安徽,淮河以北的蘇北和皖北地區不作評論,因為這兩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差不差。淮河和長江之間的江淮地區,總體上看,江蘇要比安徽稍微發達,南通緊鄰上海,通江大海,占盡地利之便。 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地理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國家政策的偏差 安徽是一個資源還算比較豐富的省份,以煤炭為例,安徽坐擁華東地區最豐富的煤炭資源,但是這個資源在先前因為政策的原因,並沒有給安徽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為什麼呢?因為,國家要保證長三角主要城市資源的供應,這里主要指電力,安徽的煤炭電力資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無償供應長三角地區,可以說,這個地區的快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安徽的變相剝奪。

⑽ 蚌埠作為安徽的鐵路樞紐城市,為何經濟發展的不行

蚌埠簡介

首先先介紹一下安徽省蚌埠市吧,安徽省蚌埠市之前是一個小漁村,由於公路和鐵路以及水路的便捷造就了蚌埠的快速成長,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蚌埠基本上是不在發展了,或者說發展得很慢。合肥是安徽省後起之秀,蕪湖也漸漸的超過了蚌埠。蚌埠現在的GDP連阜陽都不如了,真的是一個四線城市。

說句實話蚌埠這幾年發展的還是不錯的。新城區,高新區,大學城的陸續建成蚌埠市區面積擴大了好幾倍,濱湖新區,臨港經濟開發區的建立更加擴大了蚌埠的發展潛力。新建的兩座淮河大橋拉近了南北兩岸的距離,更好地促進淮河兩岸的發展。高鐵南站的建好使得蚌埠擁有了三座火車站,更加鞏固了蚌埠作為皖北交通樞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