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人類水資源怎麼形成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人類水資源怎麼形成

發布時間: 2022-08-01 00:18:06

❶ 水資源是怎樣產生的

資源是從人類利用的角度來說的。水資源的產生取決於水循環,大氣降水是主要來源。地質歷史時期,地球內部也產生內生水。

❷ 地球上的水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水一直被譽為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可以繁衍生息,除了氧氣大氣層必要的食物之外,水資源更是不可或缺的。地球上的第一顆大物質分子就是從海洋中孕育的。可見水的重要性了。只是地球在誕生之初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液態水資源的,更何況汪洋的海洋呢?那水是如何形成的?若是人類掌控了水的形成原理,人類是不是就具備將任何一顆沒有水的星球改造成有水的星球呢?

為了揭秘水的由來,科學家給出了多種猜測,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只是無論是哪一種可能性,人類若想打著了解水的形成,來改造其他星球的想法,就幾乎不可能實現了,因為這是很難用人力辦到的。對於以上這3種解釋,大多數還是持有懷疑態度,大家覺得地球上的水最有可能是從哪裡來的呢?




❸ 地球上的水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學術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有幾十種不同的水形成學說。有些觀點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步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也有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星雲物質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另外的觀點認為,原始地殼中硅酸鹽等物質受火山影響而發生反應、析出水分。也有觀點認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隕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甚至地球上的水還在不停增加。

當我們打開世界地圖時,或者當我們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部分面積都是鮮艷的藍色。從太空中看地球,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很圓的,因為地球的赤道半徑僅比兩極半徑長0.33%。地球是極為秀麗的蔚藍色球體。水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天然物質,它覆蓋了地球71%以上的表面。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水球。

(3)人類水資源怎麼形成擴展閱讀:

人們在研究球粒隕石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為0.5~5%,有的高達10%以上,而碳質球粒隕石含水更多。球粒隕石是太陽系中最常見的一種隕石,大約占所有隕石總數的86%。一般認為,球粒隕石是原始太陽最早期的凝結物,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是由這些球粒隕石凝聚而成的;

太陽風到達地球大氣圈上層,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這些原子核與大氣圈中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變成水分子,據估計,在地球大氣的高層,每年幾乎產生1.5 t這種「宇宙水」。然後,這種水以雨、雪的形式落到地球上。

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大氣中的水汽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於被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分子在達到一定數量時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從地層里冒出來,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形成一個水循環[註: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

雨雪等降水活動對氣候形成重要的影響。在溫帶季風性氣候中,夏季風帶來了豐富的水氣,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形成明顯的干濕兩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的氣候條件,水還會以冰雹、霧、露水、霜等形態出現並影響氣候和人類的活動。

人類有史以來,的確沒怎樣見過或記載過大的冰質彗星撞擊地球,小的冰質彗星撞擊地球後構成的水的確也微乎其微。可是,我們不要忘了,有些冰質彗星是十分巨大的,有些比地球都要大得多。即使是一顆只要地球體積十分之一的冰彗星撞入地球,其構成的水量就會十分驚人。

地球的史書大約有46億年了,在這漫長的46億年時間里,不掃除有一顆大概多冰質彗星曾撞入地球,並給地球帶來了少量的水。地球外表已發明了許多隕石坑,這些隕石坑,大概有些就是冰質彗星撞擊地球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現在地球上可見的隕石坑,只是在地球較晚的史書上構成的隕石坑,先前更早構成的隕石坑,許多都已被地球的地質運動毀壞或埋葬了。也就是說,在地球漫長的史書上,地球遭到過大型冰質彗星撞擊的幾率是十分大的。

❹ 地球的水源如何形成的

浩瀚無垠的海洋似乎是永遠也不會乾涸的。但是,海水為什麼不會乾涸?大海里的水為什麼總是那麼多呢?

據估計,全世界海洋的總水量有13.7億立方千米。如果把所有的水集中起來做成一個「水球」,這個水球的直徑可達1400千米。

茫茫的大海中這么多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一般的說法是,大海中的水歸根結底是從它「自身」來的。每年,從海洋的表面有1億多噸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去,這些水蒸氣的絕大部分仍然在大海上空變成雲再化為雨,最後又降回大海中,而水蒸氣中的一小部分變成雨雪後降落到陸地上,流進江河湖泊,再順著江河又流回海洋。大海中的水就是這樣不斷地循環往復,當然就不會有乾涸的一天。

那麼,大海中的水最初又是怎麼有的呢?

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即海洋中的水是與生俱來的。早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氣的形式存在於熾熱的地心中,或者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於地下岩石中。

那時,地表的溫度較高,大氣層中以氣體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較多。後來,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地球上到處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呼嘯的濁流通過千川萬壑匯集到原始的窪地中,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地球在最初的5億年,火山眾多且活動頻繁,大量的水蒸氣及二氧化碳通過火山口噴發出來,冷卻之後便漸漸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謂的「初生水」。

可是,隨著火山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火山活動所釋放的水並非所謂的「初生水」,而是新近溶入地下的雨水:這無疑是對「地球之水與生俱來」理論的挑戰。

為了尋求地球水的淵源,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1961年,科學家托維利提出的假說令人耳目一新:地球上的水是太陽風的傑作:太陽風即太陽颳起的風,但它不是流動的空氣,而是一種微粒流或帶電質子流。

根據托維利的計算,從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從太陽風中吸收了多達17億億噸的氫量,若把這些氫和地球上的氧結合,就可產生153億億噸水。這個數字與現今地球上水的總量145億億噸十分接近。但是,有人卻提出質疑:若光靠太陽供給而自身沒有來源的話,地球不可能維持現有的水量。

那麼,地球之水究竟來自何方呢?美國荷衣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路易斯·弗蘭克和由他率領的研究小組獨辟蹊徑,提出一個驚人的新理論:地球上的水既不是來自地心,也不是來自太陽風,而是來自於外太空的冰彗星雨。

該研究小組提出:不僅是地球上的海洋,而且太陽系其他行星和衛星上的水,都有可能來自迄今為止還未觀測到的由冰組成的小彗星。1981年,美國發射了一顆觀測地球大氣物理現象的「動力學探索者」1號衛星。在分析衛星發回地面的數千張觀測資料時,細心的弗蘭克發現:在桔黃色的衛星圖片背景上總有一些黑色的小斑點,或者說是「洞穴」,弗蘭克稱之為「大氣空洞」。這些「洞穴」的直徑一般有十多千米,個別的甚至達四五十千米。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每個小黑斑都是突然出現,大約2~3分鍾後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1981年到1985年,在大約2000小時的觀測期里,弗蘭克共觀測到30000個類似的黑色斑點。這些小黑斑是什麼東西?

在對大氣中所有數量充足的分子一一作具體的分析研究後,科學家們發現:只有水分子才能吸收頻帶足夠寬的波長而呈現黑色。這使他們確信,衛星照片上的黑斑是由於高層大氣中存在著由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氣體水雲所造成的。

弗蘭克將他們的觀測結果同彗星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後認為,小黑斑現象最有理由的解釋是許多小彗星不斷地把水從高層注入大氣。由大量的冰塊及少量塵埃微粒混合而成的彗星,在剛接近地球時,是一個直徑約為二十千米的冰球,然後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破裂、融化,並被太陽光汽化形成較大的水汽球或是絨毛狀的雪,後來化作雨降至地面。其中的一部分則進入大氣,形成彗星雲團。衛星照片上的小黑斑就是這些彗星雲團。

不久,在六百多千米上空,弗蘭克又發現了帶狀發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類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帶。這似乎又為弗蘭克的觀點提供了證據。

這一理論為一些未解之謎提供了解釋。例如,偶爾有大量的小彗星傾瀉而下,造成地球氣候劇變,從而使恐龍及其他一些物種滅絕。小彗星理論還能解釋火星上似乎是水作用形成的河道等等迄今無法解釋的問題。又如在1990年的一天,一塊冰體從天而降,落在中國江蘇省無錫梅村鄉。根據弗蘭克的小彗星理論,我國專家經潛心研究後認為,此冰塊就是來自彗星。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李白充滿幻想色彩的吟誦之作。倘若弗蘭克的新理論是正確的,那麼詩人所言或許就是事實。並且,從天上來的,又豈止黃河之水呢?

針對弗蘭克的小彗星理論,美國科學界引發了一場異常激烈的爭論。科學家們雖然沒有對衛星圖像上的那些黑點或帶狀物表示異議,卻不同意弗蘭克作出的這些水將全部降落到地球上的解釋。

然而不久後,美國弗吉尼亞技術大學和約翰遜航天中心的科學家們聯手打開了一塊隕石,結果竟在裡面發現了少量的鹽水水泡!毋庸質疑,這一發現是對弗蘭克彗星理論強有力的支持。

據負責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米切爾·佐倫斯基介紹,這塊隕石是1998年墜落在美國得克薩斯莫納漢斯的兩塊隕石中的一塊,並在發現後48小時之內被送到約翰遜航天中心,在一個空氣已被過濾的凈化室里被打開後,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隕石裡布滿奇怪的紫色晶體,化驗的結果讓人震驚:竟然是鹽!進一步分析後,結果令科學家們目瞪口呆:這些神秘的鹽晶體里竟然有水!

科學家們因而認定:這些水絕不可能來源於地球,其惟一的來源就是產生隕石的天體或者包含鹽分冰體的彗星。

地球之水是從天上來嗎?對於小彗星是否為地球帶來過大量降水這一論斷,科學家們正在不斷地觀察,不斷地試驗。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地球雖然多水,卻是一個缺水的星球。我們固然知道,地球上有大約14.5億立方千米的水,每一平方千米為1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大得驚人的數量;我們也固然知道,如果把這些水全部均勻地鋪在地球表面上,地球的平均水深可達到2800米,地球真可稱作是「水球」。但是我們仍然說地球是個缺水的星球,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地球上絕大部分的水是不適合人類使用的,海洋雖然是個巨大的天然水庫,約佔地球總水量的94%,但因海水含鹽太高(每公升含鹽量35克),故不能為人類直接利用。

在人類居住的陸地上約有2800多萬立方千米的淡水,約佔地球總水量的2%。在這些陸地水中,有冰川2400萬立方千米,又佔地球淡水總量的85%。由於冰川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開發起來十分艱巨。陸上比較容易開發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地下水、淡水湖泊、土壤水和河流,共有400多萬立方千米,只佔地球總水量的千分之三。而且由於這些水在地區上的分布很不均勻,所以很多國家的水資源十分貧乏。越來越多的人類和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地球面臨缺水的挑戰。

❺ 自然界中的淡水是從哪裡來的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根據歷史記載,地球上一開始的水資源是十分豐富的,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多,導致地球上的水資源慢慢變得越來越少。總地來說,現在自然界中的水資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淡水資源,另一類是鹹水資源,而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使用的就是淡水資源了。因為淡水資源比較短缺,為了能夠尋找更多的淡水資源可能人們就會思考自然界中的淡水資源都是從哪裡來的呢?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又在哪裡?查找相關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主要來源有三種,第一種淡水的來源是海水的淡化,第二種來源則是地球上的地表水。而剩下的一種就是來源於地球上的地下水了。而自然界中最大的淡水湖是蘇必利爾湖。

三、綜述

總得來說,自然界中的淡水資源並不多,因此我們要保護好淡水資源,節約用水。

❻ 地球上的水資源都是從何而來

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們目前的認知就是,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而我們認知裡面,地球形成大約是在45億年前,海洋的形成大約在地球形成十億年後,也就是說大約在35億年前,而生命的出現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30億年前左右,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很多。

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呢,這個有幾種說法,每一種都離不開物質形成的初始階段,第一種說法是來自地球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太陽系裡面布滿了各種分子,其中大多數是氧分子跟氫分子,很多年的碰撞中結合到一起變成水分子,然後附著在當時太陽系裡面的塵埃當中。

當然這些不管水怎麼形成的,其實都是宇宙裡面的物質,水分的形成跟太陽系形成有關,這個跟傳說中的混沌初開世界出現的說法差不多,是最初是階段就已經存在,只是形成到海洋湖畔河流這個時間過程比較漫長而已,就是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有了生命的進化才有了現在的人類,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最早來自海洋,我們離不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