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土地資源安全分為什麼
1、按資源過程分類
立足於資源系統自身的資源安全,可稱為資源系統安全,指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性狀的保持及改良。
立足於資源保障能力的資源安全,亦即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或支撐能力。這是通常人們所理解的資源安全。上面關於資源安全的定義,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理解,也可以說是狹義的資源安全。
2、按安全主體分類
談及安全,都要涉及安全的主體問題,資源安全也有主體問題,一方面可以區分為國家資源安全與區域資源安全。二者有著本質的差異,主要是利益主體不同,利益取向不同,國家利益不是區域利益的簡單加總。在資源安全方面,區域利益應該服從於服務於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從安全主體的角度來看,又可分為群體資源安全與個人資源安全。這一點類似通過所說的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在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國家資源安全。
3、按資源類別分類
按資源類別分類,又將資源安全區分為戰略性資源安全和非戰略性資源安全。又可分為水資源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特別包括石油安全)、土地資源安全(特別包括耕地資源安全)、礦產資源安全(特別包括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生物資源安全(特別包括基因資源安全)海洋資源安全,環境資源安全等。
⑵ 生物學上的界門綱目科屬種是按什麼劃分的,請分別敘述
生物學的分類是按照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來劃分的。我們把更相似的生物歸為一類,把有不同特點的生物分成不同的類別。一般生物的分類等級有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兩種生物的相同點越少,所處的最低共同分類等級越高,例如只要是細胞結構中沒有細胞壁,沒有葉綠體的生物,都屬於動物界;但是體內有脊柱的動物才能劃到脊索動物門之中。
每一種生物都能找到不同的分類等級,例如貓(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貓屬-貓);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豹屬-虎);豹(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豹屬-豹)。這三種生物都有食肉、夜行等特點,但是貓屬的動物體型較小而豹屬的動物體型較大。我們可以通過動物的不同分類等級來確定兩種生物的親緣關系遠近,或者相似程度的大小。
當然了,基因也可以作為分類的一種依據,基因越相似的動物,親緣關系越近。
至於為什麼叫做界門綱目科屬種,可能是因為命名習慣吧。
⑶ 種質資源的分類方法有哪些
日本田中長三郎博士在其《果樹分類學》中,以種為基本單位,認為全世界所有的果樹種類(包括原生種和栽培種,也包括砧木和野生果樹)多達2792種(另有110個變種),分屬於134科,659屬,其中比較重要的有300個種,包括約18科140個種(變種)的落葉果樹,其中主要栽培、面積和產量最大的有蘋果、梨、桃和葡萄。俞德浚先生在《中國果樹分類學》一書中指出,初步統計,中國共有果樹分屬59科,158屬,670餘種。其中尤以薔薇科、芸香科、葡萄科、鼠李科、無患子科、桑科等種類最多,經濟價值也最高。
果樹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植物學分類、園藝學分類或果樹栽培學分類等等,在此我們略作介紹。
1.植物學分類
依據自然分類系統(或稱系統發育分類)將果樹植物分類,即按界(Kingdom)、門(Phylum)、綱(Glass)、亞綱(Subclass)、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的梯級結構順次進行的分類體系。如西府海棠按植物學分類可表達為植物界(Plants)、種子植物(Spermatophyta)、被子植物(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Diotyledone)、薔薇科(Rosaceae)、蘋果屬(Malus)、西府海棠(micromalus)。此分類方法對果樹植物的系統發育、資源開發利用、砧木和授粉樹的選擇及品種改良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園藝學分類
分類方法很多,最簡單地是將果樹分為水果和堅果兩大類;按葉生長分為落葉果樹和常綠果樹兩類;按果樹的生長習性分為喬木果樹、灌木果樹、藤本果樹和多年生草本果樹四類;按果樹植物適宜栽培氣候條件分為熱帶果樹、亞熱帶果樹和溫帶果樹三類等等。
3.果樹栽培學分類
對果樹的命名原則,在此也略作介紹。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則對果樹植物進行命名。法則主要原則為:①一種植物只能有一個合法的拉丁學名;②拉丁學名採用雙名制,即一個屬名和一個種名。屬名在前,種名在後;③屬名用名詞,首字大寫。種名用形容詞,首字小寫;④植物的全部種名應包括種名命名者的姓氏,放在種名之後,首字大寫;⑤合法的學名必須附有正式發表的拉丁文描寫;⑥若一種植物已有兩種或更多的學名時,只有最早且不違背命名法則的為合法名稱。
果樹栽培學上,根據果樹的生物學特性相近似、栽培管理措施大體相似的原則,按下述三個依據分類(表2-4-1)
表2-4-1 果樹種類的果樹栽培學分類(續)-1
4.按來源分類
(1)本地種質資源
是指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下,經過長期的培育和選擇獲得的果樹品種或類型。這類種質資源往往對自然條件有較高適應性、抗逆性,既可直接利用,也可通過改良加以利用,或是作為育種的重要原始種質材料。
(2)外地種質資源
是指從國內外其它地區引入的果樹品種和類型。正確地選擇和利用外地種質資源,可以豐富本地的落葉果樹種質資源。
(3)野生種質資源
是指自然野生的、未經人們栽培的野生果樹。這類種質資源具有豐富的抗性基因,但經濟性狀較差,食用品質低劣,往往是用作砧木的重要資源或育種工作中目的基因的攜帶者。
(4)人工創造的種質資源
是指應用雜交、誘變等方法所獲得的種質資源。因為在現有資源類型中,並不是經常有符合我們需要的綜合性狀,只從自然種質資源中進行選擇,常得不到滿意的結果,這就需要人工去創造,以期能得到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所產生的優良生物學特性和經濟性狀的新類型或品種。
⑷ 什麼是居民基因資源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為人類科學史上的三大工程。該計劃的實施將極大地促進生命科學領域一系列基礎研究的發展,闡明基因的結構與功能關系、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細胞發育、生產、分化的分子機理,疾病發生的機理等,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為醫葯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如此,它還能促進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刺激相關學科與技術領域的發展,帶動起一批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基因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技術、資料庫及生命學資源,還將推動對農業、畜牧業(轉基因動、植物)、能源、環境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改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和環境的面貌,把人類帶入更佳的生存狀態。
隨著世界上對基因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其價值已為各國各界所關注。基因是新世紀非常重要的資源,甚至不亞於石油等資源,從開發的角度看商機無限。然而,由於我國在基因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中國人的有些基因已經流失到國外,如中國人哮喘病基因已被外國人在國外申請了專利,中國人艾滋病基因也已有外國人准備申請專利,這些都是我國基因流失的典型例子。另外,基因還可以作為武器,如生化武器一樣,在未來戰爭中的危害是很可怕的。由於基因武器的針對性非常強,如果中國人的基因被外國徹底掌握,假如有敵對國家就此製造出針對中國人的特殊基因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將是國家安全的極大隱患。
⑸ 農作物種質資源可分為幾類
農作物種質資源根據來源和性質,可以分為以下4類:
(1)本地種質資源。指在本地區經過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而培育成的地方品種。它們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有高度的適應性,對當地的不利氣候、土壤條件有頑強的抗性和耐性。
(2)外引種質資源。指從國內不同地區或國外引進的新品種或新類型。
(3)野生種質資源。指在育種上有利用價值的各種作物的野生種和近緣植物類型。
(4)人工創造的種質資源。指通過人工選擇、雜交、誘變、基因工程等方法創造的各種作物新類型。
⑹ 有哪些新的海洋生物資源
1.海洋微生物資源
我們知道,海洋微生物種類繁多,其生代謝產物的多樣性也是陸生微生物無法與其項背的。但能進行人工培養的海洋微生物只有幾千種,還未超過總數的1%。目前為止,以分離代謝產物為目的而被分離培養的海洋微生物就少之又少。由於微生物可以經發酵工程大量獲得發酵產物,使葯源獲得了良好的保障。此外,海洋共生微生物有可能是其宿主中天然活性物質的真正產生者,具有較大的研究意義。
2.海洋罕見的生物資源
分布在深海、極地以及人煙稀少的海島上的海洋動植物,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學成分和功能基因。在6000米以下海洋深處,曾發現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的大型海洋蠕蟲,在水溫高達90℃的海水中仍有細菌存活,這給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參考。
3.海洋生物基因資源
在自然界,海洋生物活性代謝產物是由單個基因或基因組編碼、調控和表達獲取的。獲得了這些基因就代表著可以獲得這些化合物。海洋葯用基因資源的研究將大大有利於新的海洋葯物的研究和開發。
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細分為以下兩種:
(1)海洋動植物基因資源:包括活性物質的功能基因,如活性肽、活性蛋白就屬此類。
(2)海洋微生物基因資源:包括海洋環境微生物基因及海洋共生微生物基因。
4.海洋天然產物資源
人類對海洋天然產物的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並從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資料,為海洋葯物的開發提供了充足的科學依據,它的意義十分重大。
(1)對已經發現的上萬種海洋天然產物,採用多靶點的方式進行篩選,發現新的活性。
(2)對已經發現的海洋天然產物進行一些,如結構修飾或結構改造。
(3)使用組合化學或生物合成技術,衍生更多的新型化合物,從中篩選出新的活性成分。
5.海洋中葯資源
中葯是我國傳統醫葯的主要代表之一,海洋中葯則是我國中葯寶庫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民間長期用葯經驗的總結。歷代本草中經現代臨床實踐證明療效確切的海洋葯物有110多種,是尋找先導化合物和開發海洋葯物的重要資源。從海洋中葯開發新葯具有針對性強、見效快、周期短等優點,發展前景樂觀。
⑺ 種質資源都包括什麼
種質資源又稱遺傳資源。種質系指農作物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它往往存在於特定品種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種、新培育的推廣品種、重要的遺傳材料以及野生近緣植物,都屬於種質資源的范圍。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表現自身的遺傳現象,它是生命延結和種族繁延的保證。農諺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就是對遺傳現象生動的描述。豆和瓜的繁衍就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
在生物細胞里,有許多稱之為染色體的雙螺旋長鏈,它是由一種生物大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簡寫作DAN)組成。DAN分子是由4種核苷酸錯綜復雜的排列組合構成的長鏈,生物的遺傳信息即寓於脫氧核糖核酸之上,DAN很長,核苷酸很小。因此,一個DAN分子包含的遺傳密碼數量十分驚人。如果把一個核苷酸當作一個字元的話,那麼一個普通植物細胞里貯存的遺傳信息,大概相當於一個小型圖書館全部藏書的字數。生物界如此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其奧妙即在於此。
地球上約有100萬種動物、30萬種植物和很多微生物,蘊藏著豐富多樣的基因資源,只要發掘和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為培育農畜新品種開辟廣闊天地。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將世界上大部分植物有用的基因收集起來,貯存在一個「倉庫」中,這個倉庫就稱之為「基因庫」,通俗的名稱叫「種質庫」。用以保存種質資源,庫內有先進的保溫隔濕的結構和空調儀器,常年保持著低溫乾燥環境,減緩種子新陳代謝,延長種子壽命,使種子在幾年乃至近百年仍不喪失原有的遺傳性和發芽能力。實際上,單個的基因——DAN片段很不便於分離和貯存。基因庫中收藏的品種乃是完好的基組合——農作物種子或者組織細胞。因為農作物品種的基因組成已經查明,並已繪製成基因圖貯存在電腦里,待需要應用某種特殊基因時,只要提取相應的種質材料進行遺傳分離就可以了。有了這個基因庫,科學家索取任何育種材料都會得心應手,可以直接應用於雜交育種工作,培育所需的有用的新品種或新物種。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建成各類種質庫500多座,收藏種質資源180多萬份。其中,禾穀類120萬份,豆類35萬份,根莖類8萬份,飼料類20萬份。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種質庫是世界上最大的種質庫,收藏種質二十多萬份。設置於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種質庫,收藏種質七萬多份。種質庫為研究農作物的起源和進化、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⑻ 基因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嗎
人體共有約10—14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組只有一套,世界各國投入巨資尋找基因的研究實為一場「基因搶奪戰」,「基因偵探們」在這10—14萬個基因中逐個探索,一一破譯,發現一個少一個,能搶一個是一個,誰佔有較多的基因專利,誰就將在人類基因的商業開發方面(包括基因葯物、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等開發)搶得先機:生物醫葯企業只有在獲得基因專利許可權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該基因相關葯物的開發和利用:基因專利多少決定著生物醫葯企業生存空間的大小。由此可見,人類有限的基因資源正在做著一次性的分配,生物醫葯產業正在進行著一場圈地運動;獲取基因效率最高和數量最多的企業,有望利用其基因專利來壟斷未來生物技術和制葯工業發展的市場。目前國際上有關基因專利的激烈爭奪(比喻為跑馬圈地或搶占跑道),反映出基因產業創造價值的巨大潛力。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的,下一個創造出更大財富的人將出現在基因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