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球水資源缺乏情況
歐洲第二大水資源公司蘇伊士環境公司(Suez
Environnement)數據顯示,未來30年內,全球40%的地區將面臨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危機,...
⑵ 冰島為什麼說是一個能滿足所有人的地方你去過嗎
90後旅行,只為遇見:#90後旅行#冰島,一個滿足所有人的想像的地方,一個讓你不忍離開的地方
大自然真的是一個奇妙的創作家,它可以滿足我們的所有要求。有人喜歡火的熾熱,有人喜歡水的柔情,還有人喜歡冰的純潔等等 ,可以說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愛它,但就是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包含了這些所有元素,讓來過這里的每一個人都不捨得離開。這個地方就是冰島。
冰島不僅擁有多樣的景觀,還擁有很多珍惜的動植物,到處都是生命的氣息最著名的就是鯨魚了,而且鯨魚品種多樣,如果你來到冰島相信一定會看到鯨魚的,如果你看不到那就相當於中彩票的幾率了。不過在冰島最神聖的動物,不是鯨魚,而是冰島羊,因為受冰島寒冷氣溫的影響長出了細密又柔軟的羊毛,為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帶來食物和抵禦寒冷的毛衣,所以受到冰島人的喜愛。
冰島地少人多,到了冰島你不會有在人群中的壓抑,也不會一拍照發現全是人頭,冰島的環境保護非常好,還有很多原始的自然景觀,少了很多人工的匠氣,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體現的淋漓盡致,真的是很值得一去。
⑶ 水資源保護、開發以及被破壞的相關資料~~~~~~急求······
世界水資源現狀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蓋,但是淡水資源僅占所有水資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層中,其餘多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類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約0.007%的水可被人類直接利用,而中國人均淡水資源只佔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將會有30億人面臨缺水,40個國家和地區淡水嚴重不足。 許多人把地球想像為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其72%的表面積覆蓋水。其實,地球上97.5%的水是鹹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將近70%凍結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蓋中,其餘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層地下水,難以供人類開采使用。江河、湖泊、水庫及淺層地下水等來源的水較易於開采供人類直接使用,但其數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約佔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資源降落在大陸上的降水量約為110萬億立方米,扣除大氣蒸發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徑流量約為42.7萬億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可獲得的平均水量為7300立方米。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平均數已較1970年下降了37%。 80年代後期全球淡水實際利用的數量大約每年3000億立方米,占可利用總量的1-3%,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也以億合計數增長。我們要加強保護水資源意識,不要讓最後一滴水成為我們的眼淚! 如果還不珍惜水資源,最後一滴水就是人類的眼淚。 隨著科學事業的逐漸發展,廠房高樓的逐漸增多,水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人類的破壞,原來的那個蔚藍色的「水晶球」已經不再明澈,不再蔚藍了,即將乾枯。 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多,如果說將地球的水比作一大桶水的話,那麼我們能用的也只有一勺水,而這一勺水中的四分之一或更多已經被污染;如果再讓它們繼續遭到人類的摧殘,早晚有一天,它會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編輯本段中國水污染問題
形勢嚴峻
我國就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萬裏海疆形勢也不容樂觀,赤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麗的渤海灣,濁流迸濺,海面上漂浮的油污像一柄黑色火炬要燒毀海洋里的生命。 據統計,全國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國城市年缺水量為6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問題也較突出。根據2001年對我國七大水系斷面監測,達到三類水質可以進入自來水廠的最低要求的僅佔29。5%,而劣五類水質卻高達44%;另外,我國淺層地下水資源污染比較普遍,全國淺層地下水大約有50%的地區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約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國一些地區長期透支地下水,導致出現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終形成區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目前全國已形成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 我國也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我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我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利部預測,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慮節水情況下,預計用水總量為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現在增長1300億至2300億立方米,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
採取措施
水是地球生物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水資源是維系地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保護水資源是人類最偉大、最神聖的天職。 保護水資源,首先要全社會動員起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要使大家認識到水是寶貴的,每沖一次馬桶所用的水,相當於有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沖個涼水澡,使用的水相當於缺水國家幾十個人的日用水量;水龍頭沒有擰緊,一個晚上流失的水則相當於非洲或亞洲缺水地區一個村莊的居民日飲用水總量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聯合國有關機構多年調查得出的結果。因此,要在全社會呼籲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環水。要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國家啟動「引黃工程」、「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利用課題,目的是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更應引起我們深思:黃河水枯竭時到哪裡「引黃」?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調」?所以說,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准則,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須合理開發水資源,避免水資源破壞。水資源的開發包括地表水資源開發和地下水資源開發。水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由於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較大,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污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對揭露和穿透水層的勘探工程,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做好分層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資源污染,保證水體自身持續發展。現代水利工程,如防洪、發電、航運、灌溉、養殖供水等在發揮一種或多種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個流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圍內水資源破壞。另外,一些采礦行業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容忽視,如煤炭開采中每采一噸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採煤3億噸計算,每年僅因採煤損失地下水資源高達2.64億立方米,並對地下水體地質構造造成極大的破壞。又如,無限度的亂砍亂伐,造成植被嚴重破壞,對水土保濕及水資源的地表埋藏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有效節水的關鍵在於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另外,利用經濟杠桿調節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由於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長流水現象發生,而有些地方會「捧碗祈天」,因此,必須安裝有效的水計量裝置,執行多用水多計費的原則,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額管理是國際上通行的辦法,它是在科學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堅持分類對待的原則,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業用水、機關事業團體用水實行不同的水價,定額內平價,超額部分適當加價,以培養公民節約用水的習慣。在節約用水資源的同時應避免無效浪費。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凍裂,造成嚴重的漏水,應特別注意預防和檢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了緩解水資源緊張的情況,除了大力抓好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工作外,跨流域調水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城市的必然選擇,跨流域調水必然帶來水資源供需關系的變化,所以水權交易必在實行;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福利水」制度,水沒有被當作一種經濟商品對待,所以,在水資源的配製上,市場機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當前應當轉變觀念,認識到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遵循自然規律和價值規律,確實把水作為一種商品,合理應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第四、進行水資源污染防治,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水體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兩部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工業垃圾、工業廢氣、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過不同滲透方式造成水資源的污染,長期以來,由於工業生產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環境事件屢見不鮮,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壞影響,因此,應當對生產、生活污水進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採取集中污水處理的途徑;工業企業必須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生產污水據其性質不同採用相應的污水處理措施。總之,我們必須堅決執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度,必須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促進企業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同時,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力度,也是水資源保護利用的有效途徑。目前,應當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業壟斷,健全組織機構,統一管理,在全國建立起一個自下而上的水督察體系。進一步改革水價,實行季節性水價,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徵收比較高的消費稅以限制用水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對環境保護和降低成本有益,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水務市場,從而優化配置水資源,也是保護利用水資源的重要內容。21世紀被稱為水的世紀。中國水務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預測,中國水務行業應該有萬億元以上的空間,到2005年僅污水處理一項就有4000億元的市場份額。多年來由於「水」帶有濃重的社會福利色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水的價值和價格的背離,嚴重製約了水行業的發展,水資源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種情況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應當得到轉變。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⑷ 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水資源的稀缺是一種水資源匱乏的現象,因為地球上水的總量一定,飲用淡水的總量則更少,隨著利用和不合理浪費越來越劇烈,水資源缺乏問題日益明顯。
簡介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存在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很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這種現象稱為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資源型缺水主要是由於水資源分布的地域性差異性導致的局部區域水源分布較少而引起的缺水水質性缺水則是由於區域內水資源的物理形態或水質惡化導致水資源無法利用引起的缺水,水質性缺水往往發生在豐水區。
⑸ 中亞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少;蒸發旺盛。
拓展介紹:
一 中亞水資源分布情況
中亞五國,即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共享兩條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阿姆河年流量為730億立方米,錫爾河年流量為370億立方米。
阿姆河由噴赤河(Pyandzh )和瓦赫什河(Vakhsh)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噴赤河發源於帕米爾山脈。瓦赫什河起源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阿姆河向西流向,經過塔吉克、阿富汗和烏茲別克的邊境地帶,轉向西北,橫跨土庫曼沙漠區域,再經過烏茲別克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Karakal pakstan),最終流入鹹海(Aral sea)的南端。也就是說,阿姆河流經塔吉克、阿富汗、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等四國。其中,塔吉克控制整個阿姆河水流量的80%,阿富汗為8%,烏茲別克為6%,吉爾吉斯斯坦為3%,土庫曼約為3%。
錫爾河是中亞最長的河流,總長度為2 212公里,但水流總量少於阿姆河。錫爾河發源於位於帕米爾高原北部的天山山脈。錫爾河流經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哈薩克等四國。吉爾吉斯斯坦控制整個錫爾河水流量的74%,烏茲別克為11%, 哈薩克為12%,塔吉克為3%[1]。
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有著十分龐雜的水壩、水庫以及灌溉水渠,成為世界上最為復雜的水資源開發區域。
綜合而言,如果不考慮阿富汗,塔吉克是阿姆河流域的上游國家,控制阿姆河的絕對流量。吉爾吉斯斯坦控制錫爾河的絕對流量。但是,烏茲別克98%的國土依靠阿姆河和錫爾河水灌溉,25%的國土面積與這兩條河流直接相連。在依靠這兩條河水資源的總人口中,烏茲別克人口就佔50%以上。
二 中亞水資源沖突和沖突升級的原因
中亞五國水資源沖突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水資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客觀原因,還有各國經濟發展戰略、水資源利用開發、人口快速增長和環境約束等社會經濟原因。
(一)中亞水資源自然分布、開發利用和消費水平不均衡
一是中亞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導致河流下游國家的水資源短缺。烏茲別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704立方米,土庫曼為232立方米。相比之下,哈薩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4 484立方米,塔吉克為1.117 1萬立方米,吉爾吉斯斯坦為1.039 4萬立方米[2]。二是中亞各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量存在差異。屬於上游國家的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水資源使用量總共佔17%,而下游國家即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土庫曼水資源使用量分別佔52%、20%和10%。三是中亞各國水資源利用效率很低。從目前情況看,中亞五國水資源利用效率都很難達到聯合國《關於非航海用國際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例》所規定的公平性標准。
(二)獨立之前的農業區域差異化戰略
沙皇時代對中亞國家實施的農業政策——棉花資源戰略是中亞水資源沖突激化的開端[3]。蘇聯時期區域之間的農業分工和動力分工體系及盲目的灌溉農業擴張戰略更加劇了水資源的不均衡利用。1998年,俄羅斯學者科特爾亞科夫(Kotljakov)認為,蘇聯時期的灌溉農業開發政策是中亞農業用水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4]。20世紀60年代初期,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的灌溉農業區均增加1.5倍,哈薩克增加1.7倍,土庫曼增加2.4倍。90年代初獨立後,這一狀況並沒有得到遏制。當前,中亞五國的灌溉土地面積在1990年的基礎上增加了250萬公頃。
(三)政治方案的缺失
長期以來,聯合國和中亞五國過度關注技術效率和灌溉面積的縮小,而沒有關注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解決方案。聯合國中亞問題專家溫薩爾(Weinthal)於2006年認為,中亞水資源專家總是把簡單的技術解決方案等同於復雜的政治解決方案。因為社會經濟結構調整不僅遇到技術層面問題,還會為保守的政治家所左右 。世界銀行承認減少水稻灌溉和棉花種植面積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認為,棉花不僅保證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性,還會帶來豐厚的外貿收入。因此,中亞各國政治家不願意支付更高的改革成本以支持社會政治變革[5]。
(四)各國繼續強調糧食安全和食物自給自足的農業政策
獨立後,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的結構變化非常快。例如,棉花種植面積增加近25%,小麥種植面積增加75%,水稻種植面積增加219%,蔬菜種植面積增加129%,導致水資源依賴性農業的迅速擴張。土庫曼灌溉農田面積從150萬公頃增至180萬公頃。土雖然採用穩定政策,使棉花種植面積始終保持在57萬公頃,但小麥種植面積卻從35萬公頃增加到55萬公頃。1991年,烏茲別克擁有灌溉農業土地420萬公頃,2000年擴大到450萬公頃,2005年進一步擴大到492萬公頃。在快速實現食品自給自足的政策指引下,烏茲別克棉花種植面積減少了10%(1992年為166.67萬公頃,目前為142.5萬公頃左右),但規模仍然很大;嚴重依賴水資源的小麥、水稻和蔬菜等種植面積增長過快,平均增加了30%左右。
(五)環境包容和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中亞五國人口增長較快,聯合國經濟環境和社會合作組織的最低估算為1.7%[6]。按照這一估算,到2025年,中亞五國人口將達到7 000萬。另一方面,化肥和有害殺蟲劑使用量增加。目前,中亞各國,尤其是烏茲別克、土庫曼灌溉農業區化肥使用量是1992年的兩倍之多,且呈現繼續增長的態勢。過多的化肥和農葯滲透到地下,導致地下水資源的二次污染。根據荷蘭經濟學家斯普爾(Spoor)2000年的估計,每年至少總量達8 400萬噸的咸鹽流入河流。上游國家工業企業和采礦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導致中下游國家灌溉水和飲用水的污染。再說,河水已經出現斷流。1960年,錫爾河有560億立方米河水流入鹹海。到1970年,錫爾河河水不再流入鹹海。而到1980年,阿姆河河水也不再流入鹹海。1980年,鹹海或分為兩個部分:北部小海和南部大海。鹹海的生態災難已經很嚴重,如鹹海鹽鹼度提高,至少24種鹹海魚種被滅絕。目前,至少200萬人口生存在惡劣的環境中,承受著由飲用水導致的腫瘤、呼吸道綜合症、偏癱和痴呆症等慢性病折磨, 鹹海區域嬰兒的死亡率達到10‰[7]。
(六)中亞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實施的一系列能源開發和灌溉區開發項目
一是塔吉克於2003年重新啟動的羅貢和桑圖達(The Rogun and Sangtuda hydroplants)水力發電項目[8]需要大量水資源。二是土庫曼於2000年啟動的金世紀湖項目對阿姆河的影響甚大,直接影響烏茲別克的利益。三是阿富汗經濟重振導致水資源利用量的增加。阿富汗2007年提出的有關水資源管理方面的新政策顯然對阿姆河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新政策提出的「仙女山」(Good Hill)項目,將從阿姆河支流抽水送達阿富汗的重要農業區——馬扎里謝利普。
(七)中亞各國水資源相關設施的主權控制
一是吉爾吉斯斯坦利用其所控制的錫爾河河壩和大量的水庫水力發電,導致下游國家的水資源短缺。二是塔吉克控制卡拉庫姆(Kayrakum)水庫,直接影響烏茲別克農業用水。根據有關協議,該水庫每年只能調用60億立方米的水流量,實際年調用水流量為120億立方米(如果土庫曼的灌溉農業區開發計劃一旦實施,這一協議就得調整)。烏茲別克控制圖亞穆雲(Tuyamuyun)水庫,影響土庫曼的水資源利用。而哈薩克控制恰爾達拉(Chardara)湖,也影響烏茲別克的水資源利用。這些水庫和湖泊的主權控制導致民族之間的嚴重對抗和糾紛。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認為,中亞國家的許多改革不是為了節約水資源,實際上正在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量[9]。
總之,在中亞地區,對水資源貢獻最大的國家水資源開發利用最少,而對水資源貢獻最少的國家水資源實際使用量卻很高。中亞水資源問題容易引發小范圍的沖突,進而演變為國際沖突的可能性增大。中亞各國獨立後實行的土地私有化催生了無數的小農場主。隨著小農場主的發展,中亞各國面臨新的水資源沖突。小農場主對設施農業的成本敏感性導致傳統灌溉技術投入不足。目前,下游國家的灌溉農業區小農場主已經對水資源的短缺和水資源質量表現出極大的不滿[10]。中亞各國雜居的民族多樣性可能使小范圍的沖突進一步變成村級,甚至是局部的區域型沖突[11]。因此,如何協調這一矛盾,將是避免沖突升級,實現區域長久穩定的關鍵。
三 中亞水資源合作開發進程
獨立初期,中亞五國就感覺到水資源開發合作將是一切合作的核心,因而簽署了框架性的合作協議,並不斷商定、不斷探索新的高效率的合作框架。這一過程探索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合作模式。但是,所有合作協議或多或少存在不確定性。
(一)中亞水資源合作進程
1.中亞各國獨立初期的水資源合作。在獨立後的3個月內,中亞五國水利部部長於1992年4月19日簽署了國家之間水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管理合作協議,提出水資源是共同且整體的資源,並迅速組建了國際水利管理協調委員會(IWMCC),後改為水資源協調國際委員會(ICWC)。雖然中亞國家直接使用國際法來約定水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但是根據溫薩爾(Weinthal)2000年的研究,中亞國家的水資源管理體系「不存在依法治水的傳統」,中亞國家的水利工程師們「根本不請求法律咨詢就起草開發報告」,「國際法並沒有約束力」,上述委員會的作用不大[12]。
2.中亞水資源綜合開發合作機制早期探索。在國際組織的建議和幫助下,中亞各國領導人提出了新一輪的實際合作方案。談判的內容從原先的水資源問題擴展到水資源和能源問題,最後涉及水資源、能源、區域穩定性及國際穩定性等問題。雖然談判在繼續,但是「河流共享」仍無法准確區分單獨使用水資源所獲得的最大好處和每個使用者為節約使用水資源所付出的某些成本。而每一次談判都面臨許多問題:如何定義水資源共享、水資源開發使用、水資源污染和下游國家水資源短缺等。有的組織提出通過國際援助來解決水資源合作中的各方損失,但是實際援助力度並不大或效果並不佳[13]。
3.水資源聯合管理(IWRM)框架內的中亞水資源合作問題。IWRM是2000年由《全球水資源管理合作組織》(GWP)率先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在不影響生態可持續性的條件下,以某種公平的方式,提高水、土地和相關資源的協調開發和管理水平,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福利最大化。IWRM 的目標在於實現水資源的聯合管理,重點考慮人類用水狀況(包括飲用水、灌溉水、水力發電用水和工業用水等)、水資源載體的生態功能以及水資源對文化和情感方面的價值等[14]。IWRM 不僅僅是一種規劃工具,也是一種識別水資源問題來龍去脈的重要框架[15]。因此,IWRM強調全局性,而且必須在自然生態系統極限值范圍內考慮水資源利用問題。
IWRM概念提出後,中亞各國跨國河流域水資源的合作和開發利用進程加快,但實際效果仍不佳。事實表明,這一宏偉目標在中亞五國現有的經濟實力、技術能力和體制下很難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2009年以後的一段時間,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烏茲別克與塔吉克之間、哈薩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哈薩克與烏茲別克之間、塔吉克與土庫曼之間的雙邊談判和多邊談判頻頻舉行。尤其是在2010年,因夏季水源流量減少,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就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的水電站建設項目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水資源的截留對哈薩克和烏茲別克的農業和其他經濟生產活動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的雙邊和多邊談判增多。
2013年,杜尚別中亞水資源合作會議雖然發表了聯合聲明,強調政府之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協調,但是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加上中國、阿富汗、伊朗和俄羅斯等國缺席,這一合作機制在實際運行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其效果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16]。
(二)推進中亞水資源合作遇到的基本問題
1.中亞各國實施的灌溉農業發展戰略。吉爾吉斯斯坦75%的耕地面積、塔吉克84%的耕地面積、烏茲別克89%的耕地面積和土庫曼100%耕地面積依賴於地表水灌溉。灌溉農業產值在中亞國家GDP中所佔的比重很大。據世界銀行2005年稱,哈薩克GDP的8%、塔吉克GDP的23%、 土庫曼GDP的25%、烏茲別克GDP的35%和吉爾吉斯斯坦GDP的39%即產生於灌溉農業產值。當前,除了哈薩克,其他國家都想增加灌溉面積以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壓力[17]。在阿姆河流域,塔吉克和土庫曼想以截流或擴建水庫水渠引水方式滿足擴大的灌溉面積用水需求,烏茲別克卡拉卡爾帕克斯坦(Karakalpakstan)地區想獲得更多的水資源用於生產。在錫爾河流域,吉爾吉斯斯坦試圖通過外資方式解決水力發電站,以便輸出更多的電力能源來支持經濟發展。
2003年達成的歐亞經濟共同體委員會的決議確定向吉爾吉斯斯坦的康柏爾阿塔發電站二期項目和塔吉克的桑圖達發電站一期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樣一來,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在水力發電和灌溉工程方面的任何變動,都將對下游國家產生致命的影響。
2.兩大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問題。其一,錫爾河流域無法解決的水資源利用沖突。其主要表現為: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托克托古爾(Toktogul)水庫能否繼續調整好錫爾河下游的水資源供應問題。作為最大的人工湖泊,托克托古爾水庫決定到底多少水資源放到其他水庫,最終決定到底多少水流入鹹海。獨立後,吉爾吉斯斯坦想利用這一水庫改造成最大發電站,實現用途的多元化。其二,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沖突。塔吉克控制阿姆河80%的水資源。由於獨立後忙於內戰和內部秩序重建,塔吉克一直沒有制定其與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和阿富汗之間的阿姆河水資源管理協議。到目前為止,塔吉克始終遵守蘇聯時期的約定和1992年的多國約定,每年向阿姆河注水90億立方米。但是,阿富汗的重建和塔吉克經濟發展的壓力將會進一步惡化阿姆河水資源合作方面的各種問題。目前,塔吉克只生產本國所需糧食的40%。而塔吉克一旦截留水源用於高原地區耕地資源開發,就可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無疑,這會給利用阿姆河95%水資源的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帶來致命影響。
3.以能源和水資源交易為基礎的合作能否繼續問題。中亞國家獨立不久後簽署的水資源共享機制,因上下游國家的化石能源需求結構不一致性而出現破裂。作為蘇聯時期非獨立的國家,水資源豐富的上游地區和化石能源豐富的下游區域之間的能源和水資源交換模式在新形勢下無法持續發揮作用。中亞各國發展步伐不一致,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面臨的能源(水電發展)壓力,已成為上游和下游國家水資源沖突的導火線。
阿姆河流域的合作相對於錫爾河流域更加復雜,還很難實現。一是阿姆河上下游國家的能源和水資源並不均衡。烏茲別克和土庫曼豐產石油和天然氣。而塔吉克則享有豐裕的水資源和潛在的水力發電能力,且90%的能源消費依靠水力發電。二是同樣處於下游的烏茲別克和土庫曼之間的合作很難實現。目前,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只能利用阿姆河總流量的40%。但是,土庫曼卡拉庫姆水渠灌溉項目的擴建將會打破這一平衡。同時,土庫曼正在卡拉庫姆沙漠建設龐大的人工湖——金世紀湖,將進一步為能源換水資源的合作模式帶來嚴重沖擊。
4.阿姆河流域開發過程中阿富汗與中亞國家水資源利益的協調問題。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由阿富汗流入到阿姆河的年水流量為25億立方米。長達幾十年的內戰和其他戰爭使阿富汗的灌溉農業受到極大損失,到1992年水年流入量超過50億立方米。但不可否認,目前阿富汗農業產值占其GDP總量的50%。阿姆河雖然僅流經阿富汗12%的國土面積,但25%的阿富汗人依賴於這一河流。阿富汗北部120萬公頃耕地面積中,38.5萬公頃土地直接處在阿姆河支流周圍和河床地帶[18]。農業產出率最高的阿富汗北部地區的農業發展對阿姆河產生深遠影響。換句話說,阿富汗的經濟重建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由此不得不依靠阿姆河流域水資源的區域性合作開發。但是,到目前為止,中亞國家之間有關阿姆河流域開發方面的任何一種制度安排都沒有把阿富汗境內形成並構成阿姆河8%流量的水資源考慮進去。阿富汗與中亞國家水資源利益的協調迫在眉睫。
⑹ 有關水資源情況
水是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當今世界,水資源不足和污染構成的水源危機成為任何一個國家在政策、經濟和技術上所面臨的復雜問題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1992年1月聯合國在冰島舉行了水和環境國際會議,呼籲尋找新的途徑,對淡水資源作出評價、發展和管理。1993年,世界銀行提出了有關水資源的新課題。糧農組織最近成立了一個關於水和持續農業發展的國際項目(LAP-WASAD),這些信息表明,水資源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分兩大類:一類是從水資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滿足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後,數量有所消耗,質量有所變化,在另外地點回歸水源。另一類是取用水能(水力發電)、發展水運、水產和水上游樂,維持生態平衡等,這種利用不需要從水源引走水量,但是需要河流、湖泊、河口保持一定的水位、流量和水質。本節所討論的水資源利用情況主要是第一類用水形式。
3、水資源的重要作用
1) 調節氣候。水是大氣的重要成分。雖然大氣中僅含全球水量的百萬分之一,然而,大氣和水之間的循環相互作用,確定了地球水循環運動,形成支持生物的氣候。大氣中的水幫助調節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環運動起著不同地區的能量傳輸作用。
2) 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態。流動的水開創和推動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觀以及三角洲形成等。水是形成土壤的關鍵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風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3)水具有物質運輸的功能。水可以輸送多種多樣材料和營養物質。水輸送物質的形式有兩種:溶解的礦物質和整體物質。大氣中的各種顆粒物質可以沉降到水體,然後由水輸送。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環境污染物輸送、擴散到更遠、更廣泛的區域。
4) 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質。生命的形成離不開水,水是生物的主體,生物體內含水量占體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水是生命原生質的組成部分,並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還是生物體內外生物化學發生的介質。因此,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水與生物以各種方式相互作用。在一個區域范圍內,水是決定植被群落和生產力的關鍵因素之—,還可以決定動物群落的類型、動物行為等。
5)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產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水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不論是生活或是生產活動都離不開水這一寶貴的自然資源,水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又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介質,人體的水含量占體重的2/3,維持人類正常的生理代謝,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業生產、農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是,隨著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加劇,全球的水循環已大大偏離了它的自然狀態,水的流動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口迅速增長,加快了對水資源的消耗,工農業生產發展嚴重污染了水體,森林破壞改變了蒸發和徑流方向等,這些人類活動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破壞,使世界面臨著水危機。
1、世界水資源概況
世界各地自然條件不同,降水和徑流相差也很大。年降水量以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亞)的諸島最多;其次是南美洲,那裡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氣候區內,水循環十分活躍,降水量和徑流量均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接近,而非洲大陸是世界上最為乾燥地區之一,雖然其降水量與世界平均值相接近,但由於沙漠面積大,蒸發強烈,徑流量僅為151mm。相比之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最為乾燥,與降水量761mm相對其徑流量僅為39mm,這是由於澳大利亞的有2/3地區為荒漠、半荒漠所致
2、世界水資源的供給與利用
通常人們將全球陸地入海徑流總量作為理論上的水資源總量,即全球水資源總量為47000km3,而這一水資源數量在全球分布又是不均勻的,各國水資源豐缺程度相差很大。人類在早期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在農業、航運、水產養殖等方面,而用於工業和城市生活的水量很少,直到本世紀初,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仍只佔總用水量的12%左右。隨著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長以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資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世界用水量逐年增長,1900~1975年間,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即每20年左右增長一倍。到2000年,世界總用水量將達到6000億m3,佔世界總徑流量的15%。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水資源的需要量越來越大,1985年用水量為1950年的3.5倍。其中農業用水占總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78.2%下降到1985年的61. %5;而工業用水與城市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22.7%,增加到1985年的34.6%。但可供人類使用的水資源卻不會增加;甚至會因人為的污染等因素而使其質量變差,可利用數量減少。加之,世界淡水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人們居住的地理位置與水的分布又不相稱,使水資源的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很大,尤其是在工業和人口集中的城市,這個矛盾更加突出。據統計,近40年來,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僅增加了2倍、工業用水增加了7倍,而生活用水增加的更多。
3、水危機產生的原因
從總的水儲量和循環量來看,地球上的水資源是豐富的,如能妥善保護與利用,可以供應200億人的使用。但由於消耗量不斷的增長和可利用水域的污染等原因,造成可利用水資源的短缺和危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自然條件影響:地球上淡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極不均勻分布,並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致使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可用水量甚缺。例如我國長江、珠江、浙、閩、台及西南諸河流域的水量占總水量的81.0%,而這些地區的耕地僅佔全國的35.9%;而華北和西北地處於干早或半乾旱氣候區,其降雨和徑流都很少,季節性缺水很嚴重。北非和南撒哈拉地區、阿拉伯半島、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是年降雨長期平均變化最大的區域,其變化幅度超過40%。美國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非洲西南部、巴西最東端以及智利部分地區也是如此。因此,世界許多地區會出現區域性的供水危機。
1、概況:我國江河眾多,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1000km2以上的約有1500多條。但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河流分布很不均勻,絕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國東部濕潤、多雨的季風區,西北內陸氣候乾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國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個,總面積7187 km2,約占國土面積的0.8%;湖水總儲量約為7088億m3,其中淡水量佔32%。
我國還有豐富的冰川資源,共有冰川43000餘條,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總面積58700km2,占亞洲冰川總量的一半以上,總貯量約52000億m3。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為61889億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徑流量27115億m3,合徑流深284.1mm。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由冰川補給的只有500億m3左右。我國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為8287.6億m3。
根據分析計算,我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別為27115和8288億m3,扣除二者間的重復量7279億m3後,則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
2、我國水資源特點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可通過降水、蒸發、徑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人均和地均擁有量少
我國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m3,其中河川徑流約佔94%,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約佔全球徑流總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徑流深為284mm,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見,我國的水資源量還是比較豐富的。然而,我國人口眾多,按12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佔有的河川徑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別是美國人均佔有量的1/6,前蘇聯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國地域遼闊,平均每公頃耕地的河川徑流佔有量約28320m3,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國水資源量與需要不適應的矛盾十分突出,以佔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著世界上22%的人口。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灌溉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紀將出現許多用水緊缺問題。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況下,應積極採取措施保護寶貴的資源。一般採取以下幾種措施。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開辟第二水源
這是目前解決水資源緊張的重要途徑,主要方法有:
1) 降低工業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降低工業用水量的主要途徑是改革生產用水工藝,爭取少用水,提高循環用水率。如煉鋼廠用氧氣轉爐代替老式平爐,不但提高了鋼的質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86~90%。
現在世界上許多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把提高工業重復用水率作為解決城市用水困難的主要手段。有的國家還輔設了專門供工業循環用水的管道,效果很好。我國近幾年來,對水的重復利用也逐步開展起來。在一些水源特別緊張的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如大連市為79.5%,青島為77.3%,太原為83.8%,但整體水平還比較低,平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為20~30%。
如果把全國工業用水的平均重復利用率從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節水1300萬t,相應地節省供水工程投資26億元,節水量和經濟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
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僅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措施,而且減少了工業廢水量,減輕了廢水處理量和對水體的污染。
2) 實行科學灌溉,減少農業用水浪費
全世界用水的70%為農業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據估計,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於作物生長,其餘63%都被浪費掉了。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潛力所在。
渠道滲漏是世界各國在發展灌溉事業時遇到的共同問題。據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的統計,灌溉水滲漏損失量一般為15~30%,高的甚至達到50~60%。我國滲漏損失一般為40~50%,高的甚至達到70~80%。由於大部分灌區的渠道沒有防滲措施,我國南方長江、珠江、東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數平均為0.6,其它各片為0.5。估計全國渠道滲漏損失的水量可達到1700多億m3。因此,防滲渠道和暗管輸水等工程技術的應用可以得到明顯的節水效果。
灌溉方式的改進,是農業節水的重要途徑。60年代在以色列發展起來的滴灌系統,可將水直接送到緊靠植物根部的地方,以使蒸發和滲漏水量減到最小。當前,國外灌溉節水技術的發展趨向是採用完整的灌溉排水管道系統,它具有能源消耗少,輸水快,配水均勻、水量損失小,不影響機耕等優點。此外,一些國家還研究了新的灌溉技術,如涌流灌溉、水平畦田灌溉、採用自動升降豎管等。內布拉斯加農業和自然資源研究所設計了一種灌溉計算機程序,利用各小型氣象站收集來的數據計算各地區生長的不同作物的蒸發蒸騰率,指導農民調整灌溉日期。自動灌溉技術,利用計算機控制流量、監測滲漏、調節不同風速和土壤濕度條件下的用水量,並使肥料用量最佳化。我國最新的研究表明,覆蓋滴灌對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是適合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新型灌溉技術。
3) 回收利用城市污水、開辟第二水源
回收和重新使用廢水,使其變為可用的資源是另一種提高水使用效率的方法。在東京,城市水回收中心通過三級水處理廠慢沙過濾回收廢水,氯化消毒後用於沖洗高層建築的廁所。北京也曾修建過類似的「中水道」系統。
2、調節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資源緊張的第一個原因是自然條件的影響,如氣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人們試圖通過調節水源流量、開發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決。
1) 建造水庫: 建造水庫調節流量,可以將豐水期多餘水量儲存在庫內,補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不僅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還可以為防洪、發電、發展水產等多種用途服務。目前,各國在江河上建造的庫容超過1億m3的水庫共有1350個,總蓄水量達到4100km3。
然而,在很多工業發達國家,隨著建庫地址的選擇日益困難,增加新蓄水設施的成本迅速提高,水庫發展的速度明顯減慢了。發展中國家的水庫建造仍處於全盛時期。在建庫時,還必須研究對流域和水庫周圍生態系統的影響,否則會引起不良後果。
2) 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一項耗資昂貴的增加供水工程,是從豐水流域向缺水流域調節。由於其耗資大、對環境破壞嚴重,許多國家已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流域間調水。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和澳大利亞的雪山河調水工程以及我國近年來相繼完成的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和引灤入唐等工程都是從豐水流域向缺水流域供水的大工程,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也已開始動工。
3) 地下蓄水: 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在積極籌劃人工補充地下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地方水利機構每年將25億m3左右的水貯存地下。到1980年,該州已有3450萬m3的水貯存在兩個水利工程項目的示範區內;其單位成本平均至少比新建地表水水庫低35~40%。美國國會於1984年秋通過立法,批准西部17個州興建蓄水層回灌示範工程。在荷蘭,實現人工補給地下水後,解決了枯水季節的供水問題,每年增加含水層儲量200~300萬m3。
4)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可解決海濱城市的淡水緊缺問題。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總能力為2.7km3/a,不到全球用水量的1‰。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國家海水淡化設備能力佔世界的60%,在沙烏地阿拉伯還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管道引水工程。
5) 拖移冰山: 此工程在近期內還不可能實現,仍處於計劃階段。據估計,南極的一小塊浮冰就可獲得10億m3的淡水,可供400萬人一年的用量。
6) 恢復河、湖水質: 採用綜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恢復河湖水質。即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水體自凈、污水處理規模、污水處理效率與水質目標及其費用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用水質模擬預測及評價技術,尋求優化治理方案,制訂水污染控制規劃。採用這種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國的特拉華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聖約翰河等水質都得到恢復,增加了淡水供應。
7) 合理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是極重要的水資源之一,其儲量僅次於極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氣水分的總和還多。但由於其補給速度慢,過量開采將引起許多問題。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時,應採取以下保護措施:
(1) 加強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質資料,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一考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綜合利用,避免過量開采和濫用水源;
(2) 採取人工補給的方法,但必須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3) 立監測網,隨時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水質變化情況,以便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⑺ D地區是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卻較低,試分析原因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地殼運動活躍,地質條件復雜。
⑻ 全球變暖冰島將減少淡水資源
是的。
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冰川面積和體積減小。
全球變暖,氣溫升高,蒸發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