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河南資源發展怎麼樣
擴展閱讀
巴霍巴利王哪裡有資源 2025-05-20 14:06:57
英雄聯盟韓服鑽石多少錢 2025-05-20 14:02:51

河南資源發展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7-23 14:01:21

『壹』 河南哪座縣級市,資源豐富,煤炭儲量達7億噸,未來潛力巨大

河南最具潛力縣級市:資源豐富,煤炭儲量達7億噸,未來潛力巨大

洛陽是一座名氣很高的城市,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這里曾經遺留的歷史遺跡,都是清晰可見的,即使對洛陽不了解,也沒有關系,因此一些影視劇的拍攝,大部分都會在這里完成。時至今日,洛陽作為政治中心曾達五百年,直到現在,其發展也是很不錯的。在2019年,GDP約5034、9億元,如此收益,在全省管轄范圍內所有城市裡面,僅次於鄭州,隨著經濟迅猛增長,相信在未來肯定會獲得收益再上漲的。

只有道路暢通了,才能較好的發展當地旅遊業,這里擁有無數美麗風光,名氣較高的人文古跡就是會聖宮碑,上面雕刻著流雲牡丹紋,還有舞龍的雕刻以及行雲流水,刻畫即精美,又活靈活現。


除此之外,還能找到劉國故城遺址,地入偃師市東南方向萬安山斷崖上的水泉石窟,單是造型各式各樣的石佛造像竟然多達上千個。遊客只要來到此地,肯定會感覺眼前一亮,這些在其它旅遊景點是找不到的。通過了解得知,水泉石窟擁有極高的價值,開鑿時間比洛陽龍門石窟還要早。

在未來該縣市,如果有幸能成為洛陽一全新區域的話,在將來的發展空間也將會變得無比巨大,當地人的生活也將變得更加富有,你們對偃師市是否了解呢?

洛陽有望新增一座城區,如今已進入洛陽半小時交通圈,未來可期

『貳』 河南省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分析

4.2.1 土地利用現狀及用地結構

河南省土地總面積16553641.93hm2(表4.1),人居佔有土地0.17hm2。河南省總耕地面積7925303.66hm2,人均耕地0.08hm2,均低於全國人均佔有土地0.96hm2和人均耕地0.1hm2水平,土地資源矛盾十分突出。

表4.1 河南省土地利用類型

數據來源: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冊》。

4.2.1.1 耕地

河南省耕地面積7925303.66hm2,占總土地面積的47.88%。其中灌溉水田面積645781.81hm2,佔耕地總面積的8.1%;望天田面積50699.37hm2,佔耕地總面積的0.6%;水澆地面積3092551.69hm2,佔耕地總面積的39%;旱地面積4055085.17hm2,佔耕地總面積的51.2%;菜地面積81185.63hm2,佔耕地總面積的1%。

4.2.1.2 園地

河南省園地面積318060.29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29%。其中果園面積248144.29hm2,占園地總面積的78%;桑園面積9416.25hm2,占園地總面積的3%;茶園面積18387.59hm2,占園地總面積的5.8%;其他果園面積42112.17hm2,占園地總面積的13.2%。

4.2.1.3 林地

河南省林地面積3019131.90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8.24%。其中有林地2003690.63hm2,占林地總面積的66.4%;灌木林面積516475.29hm2,占林地總面積的17.1%;疏林地面積214940.69hm2,占林地總面積的7.1%;未成林造林地面積274923.33hm2,占林地總面積的9.1%;跡地、苗圃面積9101.96hm2,占林地總面積的0.3%。

4.2.1.4 草地

河南省草地面積14390.43hm2,占總土地面積的0.09%。其中天然草地11081.35hm2,占草地總面積的77%;人工草地3150.47hm2,占草地總面積的21.9%;改良草地158.60hm2,占草地總面積的1.1%。

4.2.1.5 其他農用地

河南省其他農用地面積1013139.31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12%。其中農村道路面積292543.56hm2,占其他農用地總面積的28.9%;農用水利用地面積263166.24hm2,占其他農用地總面積的26%;田坎面積230084.22hm2,占其他農用地總面積的22.7%;還有部分坑塘水面、曬谷場等用地共227345.29hm2,占其他農用地總面積的22.4%。

4.2.1.6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河南省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853492.50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1.19%。其中城市用地面積98261.88hm2,占該項用地面積的5.3%;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1404271.61hm2,占該項用地面積的75.8%;獨立工礦用地面積226864.39hm2,占該項用地面積的12.2%;建制鎮面積76274.67hm2,占該項用地面積的4.1.%;特殊用地面積47819.95hm2,占該項用地面積的2.6%。

4.2.1.7 交通用地

河南省交通用地117169.43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71%。其中公路用地面積95834.12hm2,占交通用地總面積的81.8%;鐵路用地面積20151.53hm2,占交通用地總面積的17.2%;還有少量民用機場、港口碼頭、管道運輸等用地,共1183.77hm2,占交通用地總面積的1.0%。

4.2.1.8 水利設施用地

河南省水利設施用地181558.81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19%。其中水庫面面積144120.43hm2,占水利設施用地總面積的79.4%;水工建築面積37438.38hm2,占水利設施用地總面積的20.6%。

4.2.1.9 未利用土地

河南省未利用土地1533804.83hm2,占土地總面積的9.27%。其中主要是荒草地、裸岩石礫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積分別為5815714.54hm2、444158.47hm2和165168.48hm2,分別占未利用土地總面積的53.18%、28.96%和10.77%,其餘為少量的鹽鹼、沼澤地、沙地和裸土地,共108763.35hm2,僅占未利用土地總面積的7.09%。

4.2.2 土地利用特點

(1)土地利用率較高,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小。全省土地利用率為87.25%,土地墾殖率為47.88%,二者在全國均居前列。未利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12.75%。

(2)土地利用類型分布規律明顯。由於受南北氣候過渡性和東西地貌差異性的影響,農用地地域分布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耕地面積約有75%集中分布於佔全省土地總面積55.6%的平原地區,約有25%分布於佔全省土地總面積44.4%的山地丘崗地區。灌溉水田主要分布於豫南淮河兩岸地區,水澆地相對集中於豫北平原。林木用地面積三分之二以上集中於山區,廣大平原不足三分之一。

(3)土地資源開發條件區域差異性大。河南省東部黃淮海平原區和南陽盆地區水、熱、土的組合條件較好,是全省耕作農業發展的主體;西部丘陵區水土條件相對較差,土地開發利用難度大,投入產出率低,適宜發展林果牧業;南部丘陵山區有較好的水熱條件,土地開發條件較好,潛力亦較大。

(4)居民點及工礦用地比重較大。全省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1.20%,高於北方多數省份,甚至超過南方人口密集的部分省份。其中主要是農村居民點佔地過多。

(5)草地面積極少。全省草地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0.09%。

4.2.3 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1)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河南人多耕地少,隨著人口高峰、工業化高峰和城鎮化高峰相繼逼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銳。

(2)後備資源不足,耕地保護形勢嚴峻。河南省有限的耕地資源多年來受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自然災害損毀和非農業建設佔用等影響大量減少,未來上述耕地減少因素依然存在,而適宜開墾的後備土地資源日益匱乏,開發利用難度日益增大,耕地保護形勢更趨嚴峻。

(3)城鎮化進程加快,用地需求增大。2005年河南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將帶動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和城鎮化加快發展,但建設用地粗放利用和閑置浪費的局面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進一步加大了建設用地需求壓力。

(4)區域統籌不夠、土地利用率較低。一些地方城鄉、區域土地利用缺乏統籌,盲目競爭、無序發展現象比較嚴重,降低了土地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率,嚴重影響了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

(5)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能力降低。一些地方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過度開發建設,導致土地退化和破壞嚴重,生態環境質量惡化,削弱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全省直接或間接接受工業「三廢」影響的土地已超過200×104hm2

『叄』 河南發現特大型金礦初估31.55噸,河南的金礦資源有多豐富

引言:說起河南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農業大省,實際上河南的礦產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就比如說河南發現了一個特大型金礦初估的產量為31.55噸,後期如果真的開採的話,估計會有很更多,這讓許多人都非常的驚嘆。河南的金礦資源一直都是很豐富的,黃金產量數10年來一直穩居全國第二,那麼這次看看有什麼重大發現呢。

三、總結

其實每一個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當地人民的不斷努力,河南本來就是一個物質資源豐富而且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方。相比其他省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所以只要不斷努力就能夠發展。

『肆』 河南是古代歷史文化名地,為何現在經濟這么落後

因為古代主要靠小農經濟,所以遼闊的中原腹地,再加上位於黃河中下游,就顯得灌溉非常方便。所以那個時候中原腹地的小農經濟可以獲得豐收,足夠國家生活,和供養士兵等等。再加上這里地形條件比較優越,所以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才會有七朝古都和八朝古都之稱,正因為這里政治、經濟、文化比較繁華,才會在古代那麼有名。

現在GDP水平雖然不高,主要是人口比較廣泛,佔比比較大。只要緊跟國家的發展步伐,也會是古代欣欣向榮的一片景象。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相信人們的創造力也是無窮無盡地。現在經濟的落後並不是不代表永久落後。

『伍』  河南省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河南是人口、農業大省,資源型產業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占據重要地位。《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已明確將「以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等資源型產業列為我省重點培育壯大的五大支柱產業中的兩項。因此,確立科學、合理的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才能確保我省經濟安全。

1.實施優勢資源開發帶動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礦業結構

(1)確保老工業原材料基地的穩定

充分發揮石油、煤炭、黃金、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礦產資源的優勢和比較優勢,強化對支柱性、戰略性礦產資源的資產管理,大力實施優勢資源開發帶動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和優化礦業結構。

(2)高度重視富礦資源不足問題

要制定限制省內外氧化鋁廠收富拒貧的政策、法規;實現貧富兼采,綜合利用。強化對鋁土礦資源的保護,整頓民采鋁土礦點,保護國家規劃礦區,提高回採率。加強對貧礦選礦的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走人造富礦的道路;採取適當扶持和政策引導,加快對富鋁土礦資源的地質勘查步伐。

(3)逐步調整各類煤礦的生產規模和結構,重點發展國有地方煤礦

國有大煤礦范圍內及其周邊地區的鄉鎮煤礦限定時期關閉,屆時不再換發新的采礦許可證;通過「扶持、改造、整頓、聯合、提高」,清理整頓鄉鎮煤礦、根據省內煤炭資源條件,煤炭礦井報廢關閉計劃,制訂接替煤田地質勘查計劃。

(4)加強石油、黃金、有色金屬老礦山深部及外圍的普查找礦工作

鼓勵礦山企業開展探邊摸底,達到均衡生產。鼓勵投資勘查和開發我省潛在的優勢礦產資源如銀礦、優質非金屬礦等,支持和引導開發非傳統礦產資源。

(5)發揮我省資源潛在優勢,集中力量興建幾處國家級工業原材料基地

a.採用國家扶持、多渠道融資相結合,將信陽上天梯建成我國重要的珍珠岩、膨潤土、沸石礦原料和深加工產品的生產、供應和出口基地;

b.將南陽逐步建設成為以「高鋁三石」為主的高級耐火材料原料基地;

c.開發利用豐富的不溶性鉀礦資源,將我省建設成為綠色無公害緩效鉀肥生產和出口基地;

d.統籌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新安—陝縣一帶的鋁土礦資源,建設我省鋁土礦專供、專管的一級市場;

e.建設以花崗石材為主的建築材料和陶瓷工業基地。

2.堅持總量控制,調整礦業布局

(1)調控各類礦產的開采總量

為了保持礦山開采與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鼓勵開采市場短缺的礦產資源,限制開采供過於求的礦產,保護性開采我省支柱性、戰略性、名優稀少的礦產資源。實施集約型礦產資源開發戰略

根據資源特點,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規模開采、集約利用」的原則,劃定礦產資源的鼓勵開采區、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將鉬、耐火粘土、高鋁粘土、螢石、獨山玉、虎睛石、密玉等作為重點保護性限采礦種進行開采總量、開采規模和開采水平的宏觀控制。積極引導和促進小礦山的聯合,關閉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小礦山。堅持大礦大開、綜合利用的原則,盡快出台我省礦區的最小開采規模。對開采規模與礦床儲量規模顯著不協調的礦山,限期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走集約化生產之路。對我省支柱性、戰略性礦產設置相對較高的進入壁壘、降低退出門坎,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2)適度控制優質富礦和粗、初級礦產品的出境

根據比較利益原則,適度控制優質富礦和粗、初級礦產品的出境;鼓勵發展礦產品深、精、細加工行業。圍繞能源、有色、非金屬等優勢礦產資源,大力發展煤、石油、鹽化工,鋁及各種金屬加工製造業和優質非金屬礦產的超細粉碎、超細提純、礦物改性及功能材料制備等深加工業,提高礦業綜合效益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比重。加大煤炭洗選力度,發展型煤、動力配煤、水煤漿等潔凈煤產品,增加塊煤產量;加大煤層氣勘查力度,有效利用煤制氣;進一步發展坑口大機組火電,推進煤、電、鋁、建材等聯營。加強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爭取在周口等有關凹陷盆地獲得油氣勘查的重大突破。在重要城市和豫東地區部署開展2000 m以深的地熱勘查工作,提高地熱利用水平。

(3)開展礦產勘查技術方法研究,推動地質找礦重大突破

河南省地質工作程度較高,深部礦產資源潛力大。應致力於貴金屬信息提取與分析,尤其是金、鉑、鈀聯測分析方法的突破。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等地面及地下探測技術、分析測試與實驗新技術、信息綜合提取技術等技術體系,結合地質找礦的新理論、新方法,推動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采選冶回收率

採用自主開發、技術引進和產學研聯合等多種形式,提高我省礦產資源的采選冶水平。濮陽油田、河南油田要採用大斜度定向井、熱采吞吐和微凝膠驅技術等先進的「三采」技術,將採收率提高到國內先進水平。進行選冶技術攻關,開發利用我省中低品位礦和難選冶礦石;加強礦山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步伐,如淘汰拜爾法中落後的溶出工藝,採用選礦拜耳法、高溫強化溶出和石灰-拜爾法、串聯法等新技術、新工藝,達到降耗增產之效果;重視金屬、貴金屬礦產中多種元素的綜合收回,提高經濟效益。

(5)以科技為先導,提高礦產品深加工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重點開展煤炭潔凈技術的攻關並及時推廣應用;著手開展、引進和消化煤炭的直接和間接液化技術與工藝,做好前期論證。依託我省在非金屬開發應用研究方面的優勢,致力於非金屬礦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術、工藝和設備的研究開發,帶動我省非金屬加工業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3.實施開放型資源利用戰略,對重要礦產資源實行儲備制度

(1)充分利用兩種資源,鼓勵企業在國內外建立穩定的優質礦產供應基地

著眼於「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鼓勵企業和地勘單位採用獨資或合作方式到省外、國外勘查開發我省短缺的重要礦產,如富鐵礦,銅、鉛、鋅礦,金、銀礦,特富鋁土礦,鉀鹽礦,石油、天然氣等,建立穩定的優質礦產供應基地。

(2)實行重要礦產資源儲備制度

對我省支柱性礦業如煤礦、鋁土礦等,建立後備資源儲備制度,規劃一定數量的可接替礦區暫不開發。對某些資源條件一般、國內用量不大、國際市場價格暫時較低的礦產如鉬礦、銻礦等,「十五」期內不開發新的礦產地。對主要礦產品位較低、共伴生礦產品位高而目前又難以回收利用的礦產地,如含鎵、鋰很高的中低品位的鋁粘土礦床,實施就地封存。鼓勵企業進行戰略性礦產品和國際市場價格暫時低迷的重要礦產品的儲備。

(3)統一礦業權資產監管,建立礦業良性循環體系

從辦理兩證入手,統一礦業權資產監管,大力啟動和啟動礦業權市場。加強對礦業權市場的管理,促進礦業權市場的流通尤其是勘查權的商業性流轉,創建礦業的良性循環體系。強化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的督察與執法檢查,盡快實現全省礦業秩序的根本好轉。

(4)多渠道籌措勘查資金,增加資源後備儲量

積極申報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調整資源補償費省級留成比例、爭取各級財政列專項資金和核定地勘經費投入地質工作的最小限額等,切實加大我省對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投入。制定投資礦產資源勘查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和外資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資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改善地勘有效投資不足、礦產勘查萎縮的局面,逐步形成政府宏觀引導、多渠道投入的礦產資源風險勘查良性循環機制。重點加強對經濟建設急需的富鋁土礦、金、銀、銅、鉛、鋅和部分重要非金屬、深層地熱資源等礦種的前期風險勘查評價,增加資源後備儲量。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陸』 河南省土地資源利用態勢分析

4.3.1 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分析

4.3.1.1 土地利用變化的幅度

土地利用變化包括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變化、空間變化和質量變化。面積變化反映在不同類型的總量變化上,通過分析土地利用類型的總量變化,可了解土地利用變化總的態勢和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

表4.2 河南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數據來源:1996年、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冊》。

從表4.2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的幅度。1996~2005年,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都呈增加趨勢,增加面積分別為53081.37hm2和62841.39hm2;未利用地呈減少趨勢,減少面積為115922.76hm2

在農用地中,除耕地面積和草地面積呈減少趨勢外,其他均呈增加趨勢。其中耕地面積減少量達到185035.05hm2,草地減少56.21hm2;園地增加9751.48hm2,林地增加187550.65hm2,其他農用地增加40870.51hm2

在建設用地中,除農村居民點和鹽田面積減少外,其他均呈增加趨勢。其中農村居民點用地減少幅度最大,減少面積為52453.37hm2,鹽田面積減少59.38hm2;交通用地、城市用地和獨立工礦增加較多,增加面積分別為32132.89hm2、27219.05hm2和26380.56hm2

總體上看,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幅度較大的是林地和耕地,交通用地、城市用地次之,而草地和鹽田面積變化幅度最小。

4.3.1.2 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

土地資源數量變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動態度來表示。土地利用動態度可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它對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趨勢有著重要作用。

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表達的是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其表達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時段設定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年變化率。

根據以上公式計算河南省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見表4.3。

表4.3 1996~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年變化

從表 4.3 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類型數量變化情況。總體情況是農用地在1996 ~2005 年之間以年均 0.05% 的速度增加,但是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996 ~ 2000 年間以年均 0.06%的速度減少,呈減少趨勢; 第二階段是 2000 ~2005 年間以年均 0.13% 的較大速度增加,呈增加趨勢。

建設用地在1996 ~2005 年間以年均0.33%的速度呈增長趨勢,但在1996 ~2000 年間增長速度較快,年均增長速度為 0.43%,而在 2000 ~2005 年間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年均增長速度僅為 0.25%。

未利用地變化情況與建設用地變化情況正好相反,在 1996 ~ 2005 年之間以年均0.58% 的速度呈減少趨勢,在 1996 ~ 2000 年間減少速度較慢,年均減少速度僅為 0.10% ,但是在隨後的幾年間減少速度猛增,以年均 0.97%的速度減少。

(1)耕地變化:1996~2005年間,河南省耕地面積總體呈持續減少趨勢,10年間共減少了185035.05hm2,平均每年減少0.25%,在這一時期,耕地面積減少大致經歷了由慢到快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6~2000年,耕地面積處於穩中有減的趨勢,較少幅度緩慢,5年共減少29083.56hm2,平均每年減少0.09%;第二階段是2000~2005年,耕地面積減少較前期快,共減少155951.49hm2,平均每年減少0.39%。耕地面積減少主要是因為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擴展,大量耕地被非農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急劇減少。農業結構的調整、生態退耕、災毀退耕等,也是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近幾年國家加強了土地管理工作,並把保護耕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作為工作重點,切實保護耕地,但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面積依然呈減少的趨勢。

(2)園地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園地面積呈增加趨勢,10年間增加了9751.48hm2,平均每年增加0.35%。這一時期園地面積變化和耕地面積變化呈反相關,由快速減少轉變為快速增加。第一階段是1996~2000年,園地面積增加幅度不大,5年共增加1984.8hm2,平均每年增加0.16%;第二階段是2000~2005年,這一階段園地面積呈快速增長趨勢,面積共增加了7766.69hm2,年平均增加0.5%,遠高於第一階段的年平均水平。園地增加主要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受市場導向性強有關。因為物價的上漲,使糧食生產效益下降,而農民為了提高收入,自發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各種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致使園地面積急劇增加。

(3)林地變化:林地自1996~2005年,10年間共增加187550.65hm2,年變化率為0.74%。在1996~2000年間,林地面積基本沒有變化,僅減少107.29hm2,但是從2000~2005年以後增長速度加快,以年均1.33%的速度快速增加,增加面積達187657.94hm2。林地變化主要是因為河南省生態環境建設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如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特別是2001年以後,一是因為國家生態退耕政策的實施,各地退耕還林力度大大超過了原規劃的預期;二是河南省國家級生態退耕試點縣較多,如三門峽市所轄6縣區、洛陽市的新安縣、濟源市均被列為國家生態退耕試點縣;三是以荒山荒地為主的土地開發活動使林地面積得到進一步擴大,所以林地面積開始較大幅度地增加。

(4)牧草地變化:牧草地從1996年到2005年變化不大,10年間僅減少共56.21hm2,但是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兩個階段變化幅度較大。在1996~2000年間以平均每年0.39%的速度增長,面積增加226.53hm2,而在2000~2005年間卻以平均每年0.39%的速度減少,面積反而減少282.75hm2。從總體上看,1996~2000年增加和2000~2005年減少相差不大,所以總體上河南省牧草地變化不大。

(5)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和居民點用地變化:1996~2005年10年間,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分別以年均4.26%和3.24%的速度快速增長,而農村居民點用地卻以年均0.40%的速度在減少。城市用地在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間變化速度大致相同,分別為3.75%和4.06%;建制鎮用地2000~2005年變化速度基本是1996~2000年的1.5倍,分別為3.68%和2.28%;農村居民點用地在1996~2000年間年均變化率僅為0.06%,但在2000~2005年間,變化速度加快,年均變化率竟然達0.68%,提高了將近11倍。這主要是由於河南省城鎮化戰略的實施,特別是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使城鎮用地迅猛增加;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減少表明近兩年「三項整治」(空心村、磚瓦窯和工礦廢棄地)已初見成果。

(6)獨立工礦用地變化:總體上1996~2005年10年間河南省獨立工礦用地增加共26380.56hm2,以年均1.46%的變化速度增長,2000~2005年變化速度比1996~2000年的變化速度稍快,分別為1.69%和1.08%。這主要是因為2000年後河南省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能源、礦產開發等工礦用地增加較快。另外,由於不同統計口徑標准不一致,一些應列為城鎮用地范圍的工業園區等用地在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中仍統計為獨立工礦用地,因而使獨立工礦用地數量增長趨勢明顯。

(7)交通用地變化:1996~2005年間,交通用地面積由85036.53hm2變為117169.43hm2,共增加32132.89hm2,年均變化率為4.20%,交通面積總量呈快速增長趨勢。1996~2000年面積增加9313.35hm2,年均變化率為2.74%;2000~2005年變化速度明顯加快,年均變化率高達4.84%,共增加了22819.54hm2。這主要是因為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河南省經濟處於飛快發展時期,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著重建設基礎設施,改善交通條件,大力修建鐵路、公路、農村路網等交通設施,特別是公路建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因此,使交通用地數量增長趨勢十分明顯。

(8)水利設施用地變化:水利設施面積從1996年的170171.4hm2增加到2005年的181558.81hm2,10年間共增加了11387.41hm2,年均變化率為0.74%。1996~2000年間增加了5371.39hm2,年均變化率0.79%;2000~2005年面積以年均變化率0.69%的速度又增加了6016.03hm2。可以看出,水域面積在此期間呈穩定增加的趨勢。

4.3.2 土地利用結構時空演變分析

4.3.2.1 土地利用結構時間變化

1996年和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詳查資料分析見圖4.1。從圖中可以看出河南省10年間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情況,總體上說,耕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積所佔比例減小,其中,耕地變化較大,由48.99%降低到47.88%,減少幅度達1.11%;未利用地次之,由13.46%降低到12.75%,減少幅度達0.71%;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較少,由8.80%降低到8.48%,減少幅度為0.32%。除了牧草地和鹽田面積所佔比例基本沒有變化外,其餘地類所佔比例都有所增加,其中林地變化較大,由17.11%增加到18.24%,增加了1.13%;交通用地由0.51%增加到0.71%,增加了0.20%;城市用地和獨立工礦用地都增加了0.16%;園地、建制鎮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等地類增加幅度都在0.10%左右。

4.3.2.2 土地利用結構空間變化

(1)耕地空間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濟源、三門峽和平頂山市,變化幅度分別為5.40%、3.27%和3.15%;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周口、漯河和開封市,變化幅度分別為0.01%、0.27%和0.42%(圖4.2)。

(2)園地空間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園地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焦作、濮陽和三門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1.31%、0.64%和0.53%;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商丘、漯河、駐馬店、濟源和南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0.03%、0.04%、0.04%、0.04%和0.05%(圖4.3)。

(3)林地空間變化:1996~2005年,河南省林地面積呈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三門峽和焦作市,變化幅度均為 5.10%;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鄭州和漯河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01%和 0.05% (圖 4.4)。

圖4.1 河南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趨勢

圖 4.2 河南省 1996 ~2005 年耕地變化趨勢

圖 4.3 河南省 1996 ~2005 年園地變化趨勢

圖 4.4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林地變化趨勢

(4)牧草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牧草地面積呈先增加後減少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鄭州和三門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11%和 0.1%;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焦作、信陽和濟源市,變化幅度基本在 0.01%左右,其餘基本沒有變化 (圖 4.5)。

圖 4.5 河南省 1996 ~2005 年牧草地變化趨勢

(5)城鎮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城鎮用地面積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鄭州和濟源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2.83% 和 1.48%;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安陽、三門峽和南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05%、0.05%和 0.08% (圖 4.6)。

(6)農村居民點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呈減少的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漯河、平頂山、鶴壁和濟源市,變化幅度高達 1.84%、1.26% 、1.17% 和 1.05% ; 變化幅度 較小 的 是 周 口、安 陽 和 洛 陽 市,變 化幅度 分 別 為0.03% 、0.08% 和 0.09% 。濮陽基本沒有變化 (圖 4.7)。

圖 4.6 河南省 1996 ~2005 年城鎮用地變化趨勢

圖 4.7 河南省 1996 ~2005 年農村居民點用地變化趨勢

(7)獨立工礦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呈增長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鄭州市,變化幅度達 1.29%;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南陽、開封和三門峽市,變化幅度分別為 0.01%、0.05%和 0.06% (圖 4.8)。

(8)交通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交通用地面積呈快速增長趨勢。其中變化幅度較大的是焦作和鄭州市,變化幅度達 0.63% 和 0.48%; 變化幅度最小的是鶴壁市,變化幅度僅為 0.01% (圖 4.9)。

(9)水利設施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呈增長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濟源市,變化幅度高達 2.23%; 其次是洛陽市,變化幅度為0.42% ; 變化幅度較小的是開封和南陽市,變化幅度僅為 0.01% (圖 4.10)。

圖 4.8 河南省 1996 ~2005 年獨立工礦用地變化趨勢

圖 4.9 河南省 1996 ~2005 年交通用地變化趨勢

(10)未利用地空間變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未利用地面積呈快速減少趨勢。其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焦作市,變化幅度高達 4.26%; 其次是三門峽市,變化幅度為2.52% ; 變化幅度 較小 的 是 開 封、周 口、濮 陽 和 駐 馬 店 市,變 化幅度 分 別 為 0.19% 、0.19% 、0.14% 和 0.13% (圖 4.11)。

4.3.3 土地利用程度變化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屬性,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因素與自然環境因素的綜合效應。根據劉紀遠等 (1992)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綜合分析方法,將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綜合體在社會因素影響下的自然平衡狀態分為若干級,並賦予分級指數,從而給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及土地利用程度變化模型的定量化表達式。

圖 4.10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水利設施用地變化趨勢

圖 4.11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未利用地變化趨勢

4.3.3.1 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模型

某研究區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可表達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Lj為某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Ai為研究區域內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指數;Ci為研究區域內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分級面積百分比;n為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數。

4.3.3.2 土地利用程度變化模型

一個特定范圍內土地利用程度的變化是多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結果,土地利用程度及其變化量和變化率可定量地揭示該范圍內土地利用的綜合水平和變化趨勢。土地利用程度變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可表達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Lb和La分別為b時間和a時間的區域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ΔLb-a為a至b時間段內土地利用程度變化量;Ai為第i級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級指數;Cib和Cia分別為某區域b時間和a時間第i級土地利用程度面積百分比;Rj為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

如ΔLb-a>0,或Rj>0,則該區域土地利用處於發展時期,否則處於調整期或衰退期。

根據劉紀遠等(1992)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綜合分析方法,將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綜合體在社會因素影響下的自然平衡狀態分為若干級,並賦予分級指數(表4.4),從而可以計算出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

表4.4 土地利用類型及分級

選用 1996 年和 2005 年數據資料,根據式 (4.3)和式 (4.4)計算出河南省土地利用綜合指數、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和變化量 (表 4.5)。

從表 4.5 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 (L)從 1996 年的 263.96 增加到2005 年的 264.40,土地利用程度變化量 (ΔL)為 0.44,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 (R)為0.17,說明河南省整體的土地利用處於發展期,土地利用程度較好。各地 (市)由於受影響因素的不同土地利用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處於發展期,有的則處於調整期或衰退期。從土地利用綜合指數上看,1996 年漯河市、商丘市、周口市的綜合指數較高,均大於300,最高的漯河市達到 309.34,超出河南省 40 個點以上; 2005 年綜合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漯河市、商丘市、周口市和許昌市仍比較高,位居前列。從土地利用變化量上看,在 1996 ~2005 年間,平頂山、濟源、南陽、駐馬店、漯河、信陽和鶴壁、洛陽、三門峽共 9 個城市的變化量小於零,說明這些城市土地利用處於調整期,其餘的 9 個城市土地利用處於發展期,發展態勢良好。從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上看,鄭州市最高,為 3.35,處於快速發展期; 焦作次之,為 1.92,處於一般發展期; 新鄉、許昌、周口、商丘、安陽、濮陽和開封分別為 0.57、0.40、0.35、0.17、0.12、0.10 和 0.01,均處於緩慢發展期。

總體來說,人類活動的因素對土地利用程度影響比較大。對處於發展期的城市,如鄭州市,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減少,城鎮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使得土地利用程度提高。而對處於調整期的城市,如平頂山市,由於耕地大幅度地減少,未利用地大幅度地增加,使得土地利用程度減小。

表 4.5 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變化率和變化量

4.3.4 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

土地利用變化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可以用各區域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相對變化率及各區域土地利用動態度的不同來反映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土地利用動態度主要描述了土地利用的變化速度,研究末期相對於研究初期的變化速率,突出的是時間上的區域差異; 而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主要描述某一區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和全區域的比較,和土地利用動態度相比,選取的參照物不同,突出的是空間上的區域差異。此次研究採用兩種方法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為揭示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規律提供科學依據。關於土地利用動態度前面已作了詳細說明,下面只分析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的計算。某研究區某一特定土地利用類型相對變化率 (R)可表示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Ka、Kb為某區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類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積;Ca、Cb分別代表全研究區某一特定土地利用類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積。

如果某區域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相對變化率R大於1,則表示該區域這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較全區域大。相對變化率是一種反映土地利用變化區域差異的很好的方法,河南省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見表4.6。

表4.6 河南省土地利用相對變化率

4.3.4.1 耕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耕地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許昌市,達到了 1.24; 其次是開封、安陽、漯河和周口、駐馬店,其 R 值均為1 < R <1.24; 除了新鄉、焦作和濮陽、南陽的 R 為1.00 外,其餘幾個城市 R 值都小於 1,耕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濟源市,R 值為 0.82,說明這些地區的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小。

4.3.4.2 園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園地變化情況比較大,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濮陽市,達到了 1.79,其次是新鄉 (R =1.48)和洛陽 (R = 1.16); 園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焦作市,R 值為 0.63。

4.3.4.3 林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林地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焦作市,達到了 1.60,其次是許昌市 (R =1.24); 林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周口市,R 值為 0.89。

4.3.4.4 城鎮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濟源市,達到了 4.23,其次是鄭州市 (R = 1.89)和信陽市(R = 1.05); 城鎮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平頂山市,R 值為 0.75。

4.3.4.5 農村居民點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許昌市,達到了 1.31,其次是安陽市 (R = 1.05)和焦作市(R = 1.05); 農村居民點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平頂山市,R 值為 0.80。

4.3.4.6 獨立工礦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鄭州市,達到了 1.31,其次是許昌市 (R =1.13); 獨立工礦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平頂山市,R 值為 0.85。

4.3.4.7 交通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焦作市,達到了 1.32,其次是許昌市 (R =1.28); 交通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鶴壁市和平頂山市,R 值為 0.74 和 0.79。

4.3.4.8 水利設施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濟源市,達到了 13.56,其次是洛陽市 (R = 1.62)和許昌市(R = 1.14); 水利設施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周口市,R 值為 0.90。

4.3.4.9 未利用地相對變化率的區域差異

相對變化率最大的是許昌市,達到了 1.22; 未利用地相對變化率最小的是焦作市,R值為 0.83。

4.3.5 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

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主要包含: ①土地利用的類型; ②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布局; ③土地利用的數量結構,即土地利用圖上的斑塊分布。通過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研究,可以具體地把握土地利用現狀,其分析結果可反映區域內土地資源的特點和優劣勢,診斷土地利用合理與否,從而為土地規劃設計、土地可持續開發利用、土地管理與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此次研究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的多樣性指數、優勢度指數、均勻度指數作為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對河南省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進行分析。

(1)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 可用來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的豐富和復雜程度,反映了土地利用類型的多少和各種類型所佔比例。當土地利用各種類型所佔比例差異減小時,多樣性上升。算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2)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 用於表示土地利用結構中一種或幾種類型占整個土地利用的程度。其表達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3)土地利用均勻度指數: 用於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的分配均勻程度,可用 Romme相對均勻度計算。其表達式為: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上列各式中,H為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pi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占總面積的百分比;D為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m為土地利用類型的種類;E是土地利用均勻度指數;H'是修正的Simpson指數;H'max是在給定豐富度T條件下的最大可能均勻度。

空間格局指數的大小反映了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干擾程度,隨著干擾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樣性和均勻度提高,優勢度減少。根據以上公式,計算河南省及各地(市)的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值見表4.7和圖4.12。

表 4.7 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值

多樣性指數反映了土地利用類型的豐富和復雜程度,通常人口集中、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土地多被開發為農業、工礦、城市及農村居民用地,區域內土地利用類型增加,多樣性升高。河南省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為 2.30,從各個地 (市)的情況來看,最高的是鄭州市,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為 2.58,高於全省多樣性指數的還有平頂山、濟源、焦作、信陽、鶴壁和南陽等 6 個城市; 其餘均低於全省多樣性指數,最低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僅為 1.57。

圖 4.12 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

土地利用優勢度是描述土地利用結構中一種或幾種類型支配整個土地利用的程度。優勢度越高,說明人類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越低。與多樣性指數相比,多樣性指數高,其優勢度指數就低; 相反,多樣性指數低的,其優勢度指數就高,即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增加。從全省各個地 (市)的優勢度指數來看,最高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為 2.02,較低的是鄭州市、平頂山、濟源、焦作等城市,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分別為 1.00、1.12、1.13 和 1.19,說明這幾個城市人類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較高。

土地利用均勻度用於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的分配均勻程度。在各個地 (市)中,大於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有濟源、平頂山、鄭州、信陽、南陽、洛陽和焦作等 7 個城市。最低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均勻度僅為 0.28。和多樣性指數的趨勢一致,而與優勢度指數成反比,即均勻度指數高者,多樣性指數也高,而優勢度指數較低,說明該地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干擾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