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旅遊資源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擴展閱讀
哪個國家鑽石回收價格高 2025-05-25 22:23:45
哪裡有賣磨電鋸工具 2025-05-25 22:15:23

旅遊資源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2-07-13 14:25:10

⑴ 我國的旅遊資源有哪些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學術界按旅遊資源的成因或其屬性分類,將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前者是指地貌、水體、氣候、動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天然景觀,具有明顯的天賦性質;後者內容廣泛、類型多樣,包括各種歷史古跡、古今偉大建築、民族風俗等等,是人類活動的藝術結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將其分為三類,除上述兩大類型外,還有復合型旅遊資源。

⑵ 水體旅遊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水體旅遊資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瀑布、湧泉、冰川、雲霧、雨、積雪等不同形式存在於大自然之中,構成了不同的美學特徵,充分享受著水文旅遊資源給人類帶來的愉悅之情。
水文旅遊資源既適合開展度假避暑或休療養事業,同時又可利用廣闊水面或急流險灘開發多種康樂體育專項旅遊活動,如水上賽艇、劃船、舢板、垂釣、狩獵、游泳、潛水、漂流等。還可以利用水面農業、水產養殖,開展水上農業觀光、捕魚嘗鮮、採摘蓮藕等農作參與性旅遊活動。

⑶ 什麼是旅遊資源旅遊資源是什麼意思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

相關介紹:

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

西方國家將旅遊資源稱做旅遊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與中國不同的是,它不僅包括旅遊地的旅遊資源,而且還包括接待設施和優良的服務因素,甚至還包括舒適快捷的交通條件。

(3)旅遊資源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旅遊資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本身是帶有發展性質的概念。表現出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並沒有被作為旅遊資源,但隨著旅遊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反之亦然。

旅遊資源吸引力具有群體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對城市人來說農村田園風光、對農村人來說城市的高樓大廈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對旅遊資源的定義比較確切和規范的是:「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資源

⑷ 什麼是旅遊資源,它可以分為哪幾類

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

一、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地文景觀類——山嶽形勝、岩溶景觀、風沙地貌、海濱沙灘、特殊的地質現象和地貌類型等。

水域風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澗、冰川、濱海等

生物景觀——森林、草原、珍稀樹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

氣候與天象景觀——適宜於避暑避寒療養治病的氣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觀,如泰山日出、廬山雲瀑、黃山雲海以及雖可遇不可求但出現頻率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樓、極地極光等。

二、人文旅遊資源: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

(4)旅遊資源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基本類型:旅遊內容分類:

1、游覽鑒賞型: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古代建築、遺址及園林、現代城鎮景觀、山水田園、以攬勝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寺廟等為主。

2、知識型:以文物古跡、博物展覽、科學技術、自然奇觀、精湛的文學藝術作品等為主。

3、體驗型:以民風民俗、社會時尚、節慶活動、風味飲食、宗教儀式等為主。

4、康樂型:以文體活動、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為主。

⑸ 旅遊資源的評價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對不同地域的旅遊資源的組合特點及由此而產生的質和量的差異、對旅遊吸引力的大小進行的科學劃分。包括確定一定地域范圍內旅遊資源的類型特徵、空間結構、數量和質量等級、開發潛力和開發條件。其目的在於確定旅遊資源的開發價值和開發順序,明確建設方向,是旅遊資源開發規劃的重要內容。按評價客體的不同分為:

1、 資源本身的評價

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質量特徵(如其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體育價值等),豐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分析;

2、 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

包括氣候條件對旅遊業的影響(表現為旅遊旺季和淡季的節律性變化),環境質量現狀,鐵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現狀及交通建設的難易程度,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現狀,旅遊資源所在的區位距中心城市的距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對發展旅遊業的扶持能力;

3、 客源市場分析

包括旅遊資源對各層次遊客的吸引力,確定目標市場、潛在市場及市場的地理區域。旅遊資源評價及其理論研究始於本世紀70年代,評價方法分為兩類:1經驗分析法。在大量調查、考察的基礎上,憑經驗進行評價;2定量評價。將評價指標數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採用旅遊資源質量等級加權,基本公式如右上圖。即評價值為各評價指標的標准值ai分別加權後的數值和。旅遊資源的多樣性、復雜性,給定量評價帶來許多困難,純粹的定量評價往往帶有機械性,而單純的定性評價包含主觀成份,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做出科學評價。

⑹ 總結旅遊資源包括哪些

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
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⑺ 四級旅遊資源有哪些

四級旅遊資源有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

《旅遊資源分類》是一本有關旅遊資源分類、旅遊資源調查、旅遊資源評價的標注書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

核心內容包括旅遊資源分類、旅遊資源調查、旅遊資源評價。

引言

旅遊資源是構成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我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在旅遊研究、區域開發、資源保護等各方面受到廣泛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旅遊界對旅遊資源的涵義、價值、應用等許多理論和實用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標准在充分考慮了前人研究成果。

特別是1992年出版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的學術研究和廣泛實踐的基礎上,對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調查、評價的實用技術和方法,進行了較深層次的探討,目的是為了更加適用於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旅遊規劃與項目建設、旅遊行業管理與旅遊法規建設。

旅遊資源信息管理與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本標準是一部應用性質的技術標准,主要適用於旅遊界,對其他行業和部門的資源開發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⑻ 旅遊資源分哪些方面

一、概念:凡能吸引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並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遊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他因素,都可稱為旅遊資源。
二、分類:
1.成因。是指旅遊資源形成的基本原因、過程。如,人文旅遊資源是人為的原因形成的;自然旅遊資源是自然界賦存,天然原因形成的。
2.屬性。屬性是指對象的特性、特徵,包括狀態、動作、關系等方面。旅遊資源的屬性是指旅遊資源的性質、特點、存在形式、狀態等。例如人文旅遊資源中的歷史古跡、古建築、陵墓、園林、宗教文化、城鎮、社會風情、文學藝術等,因為它們的屬性不同,因而可以區分為不同的類別。
3.功能。所謂旅遊資源的功能是指旅遊資源能夠滿足開展旅遊活動需求的作用和效能如觀光功能、休閑功能、度假功能等。有的旅遊資源可以滿足開展多種旅遊活動的需求,因而具有多種旅遊功能。根據旅遊資源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旅遊資源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觀光游覽型、保健療養型、購物型、參與型等旅遊資源。
4.時間。根據旅遊資源形成的時間不同可以把旅遊資源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建築類旅遊資源依據其形成的時間不同又可以劃分為古代建築與現代建築。
5.其它。根據分類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還可以有其它不同的分類依據如開發利用狀況、管理級別、旅遊資源質量高低等。
6.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3年頒布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A.以旅遊資源性質上的差異為依據分出8個主類。分別是地文景觀主類、水域風光主類、生物景觀主類、天象與氣候景觀主類、遺址遺跡主類、建築與設施主類、旅遊商品主類、人文活動主類。B2.以旅遊資源的性質、形態、功能特性、文化內涵等為依據進一步劃分出31亞類和155類。如地文景觀類可分為綜合自然旅遊地、沉積與構造、地質地貌過程形跡、自然變動遺跡、島礁等5個亞類。而地質地貌過程形跡亞類又可分為凸峰、獨峰、峰叢、石(土)林、奇特與象形山石、岩壁與岩縫、峽谷段落、溝壑地、丹霞、雅丹、堆石洞等14個基本類型。
三、特點
1.綜合性
旅遊資源的綜合性首先表現為旅遊資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如山嶽景觀是由高聳挺拔的山體與林地、雲霧等組成;峽谷景觀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組成;一些氣象、天象景觀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彩虹、夕陽、佛光等,都是陽光光線與一定質量的大氣作用的結果。由於這些景觀形成因素都有相對不確定性,因此對其開發利用應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條件的滿足。人文旅遊資源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如古村落作為一種旅遊資源,它是由多種物質或非物質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來可稱為生態、物態、文態、情態要素。生態要素是指影響村落與環境的關系的要素,如風水、地貌、水文條件等;物態要素指村落的建築物和構築物體系,如牌樓、民居、宗祠等;文態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藝術及思想內容,如牌匾、繪畫、雕刻等;情態要素指村落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體景觀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壞,可能導致整個景觀的破壞。
旅遊資源的綜合性還表現在旅遊資源開發上。由於單一資源的開發往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實踐過程中,常將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結合起來共同開發,以形成互補優勢。如西湖風景區雖然以湖泊為主,但還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橋等一系列資源類型。這些資源類型上雖有所不同,但開發中都應服從於一致的主題,資源類型間達到協調統一。
綜合性要求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都應具備整體的眼光,用聯系的方法來看待問題。開發中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進行破壞式開發建設;保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從聯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遊資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存在地域差異,帶有地方色彩。旅遊資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於地域分異因素(緯度、地貌、海陸位置等)的影響,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貌、水文、動植物出現地域分異,從而導致自然旅遊資源出現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觀、溫帶大陸內部的荒漠景觀、南極的冰原景觀等分別出現於不同的地表區域。其次,由於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有緊密的聯系性,這種聯系性在農業社會及其以前的歷史時期,甚至表現為強烈的依賴性,自然景觀的地域性也導致了人文景觀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風格各異的文化活動、風俗習慣、村鎮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遊流產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與文化環境,而旅遊者天生有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這使得旅遊者在一定的條件下跨越空間限制前往異地游覽。現代旅遊開發中,要求要充分挖掘資源特色,開發獨特的旅遊產品,因為在旅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遊產品擁有市場的法寶。可見,正確認識和評價區域旅遊資源條件,突出自身特色,是資源開發中的重要內容。
旅遊資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戰,尤其是人文景觀的地域性正在削弱。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工業生產中的標准化、規范化受到重視,而地方知識、地方技能、地方價值觀遭到忽視。從全球范圍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浪潮的掀起,人文景觀正在經歷景觀趨同,特色消失的過程,因此,保護現有富含人類歷史信息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觀資源迫在眉睫。
3.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
其他資源經過開發,或以其自身,或以其產品,可以輸往其它地方以供利用。但旅遊資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動的,這樣便形成了旅遊資源的地域壟斷性。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首先,自然旅遊資源是大自然的傑作,它們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環境下形成的,由於其規模往往巨大或與地理環境的緊密聯系性,使其難以發生空間位移。如長江三峽、壺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資源產生於特定的地理環境,無法用人工力量來搬遷或異地再現;第二,人文旅遊資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產物,它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包含人類社會、歷史信息的豐富性上。由於這類資源與其生成環境緊密聯系,人為割裂其環境聯系,勢必會影響到旅遊資源所承載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實性,使資源的價值降低。如中國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斷的萬里長城,義大利羅馬古城中的斗獸場,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與其自然和人文環境緊密聯系的;第三,在現代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在其他地方仿製有名的旅遊資源是可能的,如微縮景觀、園林建築等,但由於脫離了歷史和環境,仿製品往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義,其生命力非常有限。
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使得旅遊資源的開發一般應在當地進行,對於搬遷、移動資源,建設仿製景觀應審慎對待。由於當地開發,旅遊者必須離開常住地前往資源地才能完成旅遊活動,因此,使得旅遊地的一些服務設施、行業納入到旅遊業之中,成為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地或旅遊產品的質量除受旅遊資源質量影響外,還受到交通、住宿、接待等服務行業的影響。
4.旅遊資源可重復開發性
其他資源多數不能重復利用,在人們消費產品的同時,資源也隨之消耗掉。而旅遊資源相反,在妥善保護的情況下多可長期反復利用。旅遊者通常不能帶走旅遊資源本身(一些旅遊商品除外),所帶走的只是關於用旅遊資源所開發出的所利用產品的意念和印象。因此,旅遊資源可重復利用。開發過的旅遊資源在新一輪的開發中,或更深層次的開發中,仍可作為資源來對待。如在原有的觀光旅遊地,原來用於觀賞的懸崖,在配套一些相應的設施以後,可用於開展旅遊攀岩活動;一些河道,在水深、地形允許的條件下,可開展漂流。
導致旅遊資源重復開發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任何旅遊資源開發出的旅遊產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即存在起步、發展、平穩、衰退的發展規律,因此,當旅遊產品處於平穩或衰退期時,應積極開發新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其次,由於旅遊業的發展,人們的旅遊需求發生變化,因此,同一旅遊資源或旅遊地必須針對市場需求不斷地進行深度開發,才能適應市場需要。從為觀光旅遊而進行的旅遊資源的開發,到為特色旅遊、專題旅遊而進行的旅遊資源開發,開發活動不斷深化、不斷發展。今後一段時間,高科技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作用和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增加科技含量成為深化旅遊開發及旅遊開發創新的重要內容,高科技的應用可提高旅遊產品質量,並能使旅遊資源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5.旅遊資源的觀賞性
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它的美學特徵,具有觀賞性。雖然旅遊動機因人而異、旅遊內容豐富多彩,但觀賞活動幾乎是一切旅遊過程都不可缺少的內容,有時更是全部旅遊活動的核心內容。無論是「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崆朦雨亦奇」的西湖美景,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還有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跡、民族風情,以及美食佳餚等,都無不具有觀賞價值。觀賞性構成旅遊資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觀賞性影響旅遊資源的品質,一般來說,旅遊資源的觀賞性越強,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國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的斗獸場、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觀賞性較強,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資源。
由於觀賞性的基礎地位,美學價值一般作為重要的開發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旅遊資源的開發就是將資源中蘊涵的美要充分體現出來,使遊人能夠察覺、享受,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美,提高美,創造美,從而產生愉悅感。美學效果成為衡量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及效果的主要標准之一。合理的開發應使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獲得生理、心理兩方面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性情,鍛煉意志,樹立理想,提高素質、培養情趣的作用。
由於旅遊者性格、氣質及審美能力、水平的差異以及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美感、豐度、價值、結構和布局因時因地的不同,旅遊資源欣賞也是多層次和多樣性的,旅遊開發應注意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旅遊市場的需求。旅遊審美涉及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因此,要取得好的旅遊效果,除了要對旅遊景觀進行美化外,還必須加強美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這樣才能使旅遊活動更加富有意義。
四、成因
呵呵,不好回答呀,只要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都可以成為旅遊資源,有自然的、人文的、有形的、無形的、現代的、古代的,各有各的成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呀。
參考資料:陝西師范大學校級精品課程——旅遊資源與開發

⑼ 旅遊資源分類

1、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界中經常用到的概念,然而,這個概念在歐美國家卻很少提及。在大量的歐美旅遊學術文獻中,最常用到的和旅遊資源概念接近的詞是「旅遊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不管這兩個詞本身有何差異,它們在概念或是定義上的眾說紛紜卻是極其相似的。

楊振之(1997)認為,旅遊資源的結構表現為旅遊的三大要素:主體、客體和介體的相互吸引。因此,所謂旅遊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外,對於旅遊者來說,就是旅遊目的地及有關旅遊的一切服務和設施;對於旅遊地來說,就是客觀存在著的客源市場。旅遊資源是關於旅遊的主體、客體、介體相互間吸引性的總和」楊振之(2002)又認為,旅遊資源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它應包括以下幾大類:1、自然旅遊資源;2、人文旅遊資源;3、服務旅遊資源;4、旅遊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5、其他新興的資源類型。

因此,旅遊資源這一概念在邏輯上分為內涵和外延兩部分,傳統的定義,即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是它的內涵、內核。而隨著旅遊業向深度發展,旅遊資源的外延將越來越寬泛,類型將越來越多。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道理,如果仍然將它限制在一個傳統的、狹小的范圍內,就會發現,我們的觀念跟不上旅遊業的發展。今後還將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資源成為旅遊資源的一個部分。

2003年5月開始推行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國家標准(GB/T18972一2003)將旅遊資源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綜合這些定義,可以看到,它們的共同點正如孫文昌(1997)所說,「那就是強調了旅遊資源具有吸引旅遊者這一屬性,我們稱之為旅遊資源的理論核心」。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包括的內容方面。有些定義認為旅遊資源主要局限於旅遊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有些定義則認為旅遊資源的定義應當寬泛一些,可以涵蓋勞務和設施等,還有的定義掙脫旅遊目的地的地域束縛,從旅遊系統的層面上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內容。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分歧本質上是對旅遊資源應該是旅遊吸引資源還是旅遊產業資源的認識差異(宋子千、黃遠水,2000)。

從規劃或是策劃角度探討的旅遊資源,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具有旅遊吸引力的有形或無形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勞務、設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盡量整合各類資源使之轉化為產品,使資源的自然或人文稟賦轉化為旅遊產業的工具。這種概念上的爭論並沒有對策劃或規劃實踐中如何界定旅遊資源產生大的影響,因為概念包括的內容越多,在實踐操作中的模糊性和難度就越大,干擾也越大,而有經驗的策劃和規劃人員是很懂得挑選需要的內容的。對於策劃師與規劃師來說,最見功夫的是如何將各種旅遊資源及旅遊業各要素進行巧妙的整合和配置。

由於對旅遊資源概念認識的差異,旅遊資源分類也因此而有所差異。認為旅遊資源單純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構成的,相應地就把旅遊資源劃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或是人文、自然兼而有之的綜合類(艾萬鈺,1987;周進步、龐規荃,1998),或者以自然、人文要素中佔主導地位的因素來進行分類(孫文昌、郭偉,1997),這也是較為普遍的分類方法。而其他學者結合自身對旅遊資源的認識,分類也表現出相應的差異。如楊振之(2002)在此基礎上添加了服務旅遊資源、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以及其他新興的旅遊資源等。《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除了一般的自然和人文類外,還添加了旅遊商品類,同時,在其若干業類中也有很多有異於傳統的認識。

除了按照資源屬性對旅遊資源進行劃分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從其他角度對旅遊資源進行了劃分。如辛建榮、杜遠生等(1996)從資源的平面展示和主體配置關系角度將資源分為聚匯型、輻散型、單線型、環線型、方矩型、疊置型、凌空型等數種,葉傷夫(1988)提出了聽覺旅遊資源的概念,傅文偉(1994)按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特徵將旅遊資源劃分為原生性和萌生性旅遊資源兩大類,郭康(1990)提出了旅遊資源的動態分類概念,即穩定類旅遊資源和可變類旅遊資源等。

盡管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千差萬別,但是從旅遊策劃或規劃的角度上看,實行分類後的數據應當容易管理、有意義而且易於操作。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不同分類方法的交叉使用。

2、旅遊吸引物

與旅遊資源概念類似,歐美學者對旅遊吸引物也缺乏一個權威定義。Gunn等(2002)認為吸引物就是「為了遊客的興趣、活動和享樂,通過設計、管理而開發的地方」。英國旅遊協會(EnglishTourismCouncil,ETC)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就要長得多,該協會認為,旅遊吸引物是「一種永久固定的游覽目的地,它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允許公眾因娛樂、興趣或教育的需求而進入」。它不是一個主要提供體育、戲劇或電影的零售市場或地點。作為吸引物,必須在每年預先確定的時間向公眾開放,而無需事先預訂,同時,它應該能吸引本地居民、旅遊者或一日游遊客。另外,吸引物必須是獨立的,要求進行獨立管理,並直接從遊客那裡獲取收入。」許多學者認為ETC的定義已經不再符合現狀,例如,蘇格蘭的一些觀光吸引物只是可能而不是必須收取門票;英國許多景區的遊客門票預訂系統也存在缺陷等(Leask,2003)。

盡管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存在很多差異,但其本質正如Swarbrooke(2000)所說「旅遊吸引物是旅遊業的核心,是人們想去一個地方旅遊的動機」。Richards(2001)也指出,旅遊吸引物「確實為很多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中心,並且是參與旅遊業競爭的各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⑽ 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包括什麼

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

1、屬性分類。

對於旅遊資源的類型,人們有多重劃分方法,但根據各國普遍的做法,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2、內容分類。

游覽鑒賞型: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古代建築、遺址及園林、現代城鎮景觀、山水田園、以攬勝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寺廟等為主。

知識型:以文物古跡、博物展覽、科學技術、自然奇觀、精湛的文學藝木作品等為主。

體驗型:以民風民俗、社會時尚、節慶活動、風味飲食、宗教儀式等為主。

康樂型:以文體活動、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為主。

3、性質分類。

觀賞型旅遊資源,運動型旅遊資源,休(療)養型旅遊資源,娛樂型旅遊資源和特殊型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