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有哪些旅遊景點
1、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2007年)
廈門鼓浪嶼是福建省著名景點。歷史上很多事件都出在這個地方。在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遺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2、南平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2007年)
武夷山,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3、福建省土樓(永定·南靖)旅遊景區(2011年)
福建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4、福建省三明市泰寧風景旅遊區(2011年)
泰寧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中國十佳魅力名鎮,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
5、泉州市清源山景區(2012年)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位於東經118°30'~118°37',北緯24°54'~25°0'之間,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為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位於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台山」。
6、寧德市白水洋-鴛鴦溪旅遊區(2012年)
白水洋鴛鴦溪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境內,距福州170公里,寧德101公里,整個景區呈月牙形,總面積66平方公里,溪長36公里,分為白水洋、宜洋、劉公岩、太堡樓、鴛鴦湖五大景區。
7、寧德市福鼎太姥山旅遊區(2013年)
寧德市福鼎太姥山旅遊區,位於閩浙邊界的福鼎市境內,北鄰溫州118公里、南距福州200公里,同三高速及溫福鐵路穿其腳下而過,交通便利。寧德市福鼎太姥山旅遊區瀕臨東海,有「山海大觀」、「海上仙都」之稱。
8、龍岩市古田旅遊區(2015年)
福建省龍岩市古田旅遊區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2015年經國家批準的。
9、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區(2015年)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1)閩南哪裡有旅遊資源擴展閱讀:
福建,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面、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面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南北最長為530千米,東西最寬為480千米。福建省現轄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岩、三明、南平、寧德9個 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省會為福州。
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第一。福建的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海岸曲折,陸地海岸線長達3751.5千米。福建以侵蝕海岸為主,島嶼眾多,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海壇島為全省第一大島。
而且由於福建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由海路可以到達南亞、西亞、東非,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和中國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地區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依山傍海的特點也造就了福建豐富的旅遊資源;而且除了海壇島、鼓浪嶼、武夷山、泰寧、清源山、白水洋、太姥山等自然風光外,還有土樓、安平橋、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觀。
B. 福建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福建好玩的地方有武夷山、廈門鼓浪嶼、泉州清源山、湄洲島、福鼎太姥山、永定土樓、永安桃源洞、泰寧金湖等,其中武夷山、廈門鼓浪嶼、太姥山、湄洲島、永定土樓一定要去。
1、鼓浪嶼
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1998年湄洲島被辟為福建省對外開放旅遊經濟區,1992年設立國家旅遊度假區,2012年被列入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5、永定土樓
永定土樓,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永定,是純客家縣,是福建省擁有最多土樓的縣,總共23000餘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山區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方形、圓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腳樓等多種類型。永定區共有著名的圓樓360座,方樓10000多座。
旅遊安全注意事項:
1.爬山等戶外運動帶好必要的措施。
2.帶好必需應急葯品,比如創可貼,退燒葯等。
3.酒店住宿的話,最好帶好生活必需品,可以買一次性毛巾,床單等;觀察一下逃生通道位置,以防萬一。
C. 閩南在哪閩南有什麼特產和好玩的地方
閩南分為漳州,泉州,和廈門.
特產:其中漳州特產有:漳州特產有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蘆柑、荔枝、香蕉、龍眼、袖子、菠蘿等「六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疲、八寶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等。
泉州特產有:泉州有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廈門特產有:廈門有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綉、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葯酒、海產干貨等。 旅遊景點:廈門:1.鼓浪嶼 (船票8元 各個景區另外買票)
2.萬石植物園 (門票15-25元)
3.環島路沙灘
4.湖裡山炮台 (門票20元以上)
5.同安影視城 (門票10元)
6.火燒嶼 (門票40-50元)
7.海倉野生動物園 (門票50-70元)
8.公園有:中山公園,金榜山公園,鴻山公園,湖裡公園,南孚公園,蓮花公園...(不要門票)
9.主要街道有:中山路,火車站商貿城,SM城市廣場,廈大一條街,蓮坂商業街... 漳州:天福茶博物院景區
百花村
二宜樓
風動石
九候山勝景
龍、虎、獅、象四嶼
南山寺
三平寺
銅山古城
漳州海底森林景區
趙家堡
漳州 銅山古城 泉州:市區 清源山——老君岩 開元寺--東西塔 承天寺 關帝廟 天後宮 文廟 塗門街 東湖公園 西湖公園 閩台緣市外 九日山 清水岩 牛姆林 天心洞 鄭成功紀念館 蔡氏古民居 九仙山 五里橋 洛陽橋 崇武古城 草庵 葉飛將軍故居 李光地故居 博物館 泉州博物館 海峽體育中心 芳草園 清凈寺
D. 閩南有哪些地方好玩啊
閩南,跟你說我知道的廈、漳、泉吧。
A廈門有1、南普陀(這是燒香買佛爬山,風景不錯在廈大旁,可以順便去逛下廈門大學)2、五緣灣(有個晚上玩的迷宮,傳說兩個人從不同的入口進去若能相遇註定會在一起)3、鼓浪嶼(廈門的一個島嶼,那裡有賣一本小旅遊本子,島嶼上的店都免費蓋章留紀念)4、中山街(要逛街的話)5、觀音山(在海邊,是游樂場)
B漳州有1、漳浦的「漳州地質火山公園」裡面啥都有,吃的、玩的、看的都有。2、雲霄的將軍山(爬山還可以吃燒窯雞,很出名的,那邊還有一個泡菜館,特好吃)3、東山的風動石(看海景與風動石)4、長泰的漂流5、南靖的土樓6、平和的千年古剎「三平寺」
C泉州有1、崇武古城(是座小鎮,戰跡吧,裡面很多石雕)2、牛姆林(一個很漂亮的地方,風景區)3、爬山的有清水岩、天後宮(廟宇)、仙公山、清源山、4、蔡氏古居民5、五里橋就是一座很長很古風的長石橋,還蠻好看的 6、岱山瀑布7、塗門街(一條擁有很多古跡的街)8、深滬灣(在晉江,也就是一個海邊風景)9、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10、府文廟11、泉州還有西湖公園、閩台博物館、開元寺等。
D別的城市,我聽朋友說三明那有個天鵝洞。還有福州的青雲峰(這個蠻漂亮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E. 泉州市有哪些旅遊景點
福建泉州雲河谷旅遊景點
永春雲河谷景區位於福建省永春縣外山鄉境內,距永春縣城23公里。據永春縣志記載,雲河谷景區所在地外山鄉之名,就取「山外有山」之意。全鄉環嶂擁翠、溪谷縱橫、山青水秀,森林覆蓋率高達80%,生態環境得到較好···...
福建泉州牛姆林旅遊景點
牛姆林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獨特的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渡型的區域優勢,使這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是人們認識自然、陶冶性情綠色樂園。過渡型森林植被是牛姆林景觀的最大特徵:既有南亞熱帶雨林的景觀···...(全文)
福建泉州德化戴雲山旅遊景點
摘要:戴雲山保護區內宗教寺廟、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斗爭遺址等旅遊資源眾多,比較著名的有:建於南北朝的戴雲寺,五代後唐的周香林寺以及蘇十萬抗元斗爭遺址群、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活動遺址等,岱仙懸崖瀑布更是令人嘆···..
福建泉州德化九仙山旅遊景點
九仙山位於德化西北部赤水、上涌、大銘三鄉交界處,是古代閩南重要的旅遊勝地。據縣志載,昔有道士九人居此修道仙去,故得名。山上奇岩兀立,怪石遍布,峰巒競秀。著名的有永安岩、龍池、靈鷲岩、仙棋枰。原為道教場···...
福建泉州德化月記窯旅遊景點
三大瓷都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內,中心位於瓷都德化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龍窯遺址旁。龍窯我國窯爐的一種形式,多建築在江南地區坡地上,最早發現於浙江上虞,為商代窯址。···...(全文)
福建泉州德化岱仙瀑布旅遊景點
摘要:岱仙瀑布有「華東第一瀑」之稱,發源於德化縣石牛山的赤石溪,溪水流經山勢雄渾的飛仙山峰,飛瀉直下139米,奇妙的是,部分溪水流到邊崖,形成一道更寬的、水流似油從漏斗穿過狀的油漏瀑
福建泉州德化桃仙溪漂流旅遊景點
摘要:桃仙溪是石牛山的一條綵帶,旖旎盤旋10多公里,桃仙溪竹筏漂流有著「閩中第一漂」之稱。漂流時即沿途的天然小島、調丁潭、三潭映月、迎客松、五仙聽雷、石獅潭、天平城古城址、桃花島、湖內宮等秀美風光
福建泉州德化石牛山旅遊景點
石牛山位於福建省德化縣東部,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家珍貴樹種鬱郁蔥蔥,山中名觀——石壺祖殿是閩台兩地的道教聖地,流傳著甚為廣泛的神奇故事。極頂雲蒸霞蔚,是看日出的絕佳地方。
福建泉州德化屈斗宮古窯址旅遊景點
屈斗宮古窯址,位於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屈斗宮古窯址發掘的瓷器造型和燒制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徵,它對研究宋元時期的中國民窯體系、瓷業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制工藝、
福建泉州德化祖龍宮旅遊景點
祖龍宮位於德化縣寶美村境內。祀玄女夫人和窯坊公(窯神)林炳。每逢農歷五月十六日窯坊公誕辰之日,家鄉人都要在祖龍宮舉行盛大奉祀活動。然而,參與奉祀的不是一般的善男信女,而是那些從事陶瓷業的老闆們
福建泉州德化陶瓷博物館旅遊景點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是福建省第一家資料齊全的陶瓷專業館,是德化縣弘揚陶瓷文化、展現精湛的陶瓷工藝和悠久的陶瓷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該館位於唐寨山森林公園內,毗臨陶瓷學院,內設六個展廳及學術報告廳、陶吧、資料···...
福建泉州李光地故居旅遊景點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康熙九年進士,累官至兵部侍郎、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在平定三藩、統一祖國大業、治理河患等方面,有卓著貢獻。其著作頗豐,有《榕樹全集》等數百卷問世。
福建泉州安溪文廟旅遊景點
位於福建省安溪縣鳳城鎮(縣城)東南隅,背依鳳山,前濱龍津,筆峰拱峙,集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大成,為江南現存同類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築藝術群,素有「 安溪文廟冠八閩」、「秀甲東南」之譽。古時廟學合一
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岩旅遊景點
清水岩依山而建,岩宇亭台聳立於蓬山之麓,奇石古木遍布於林泉之間。清水岩始建於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清水祖師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在他圓寂後,用檀香木刻他面貌為像,供奉寺中
福建泉州安溪茶葉大觀園旅遊景點
安溪茶葉大觀園位於位於鳳城北側鳳冠山,茶葉大觀園佔地面積11畝,分為茶樹品種觀賞園、茶作坊、鳳苑三大部分,它融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是一本茶文化網路全書。茶作坊介紹安溪古時制茶工藝流程,曬青、涼青
福建泉州安平橋(五里橋)旅遊景點
安平橋全座石構,用花崗岩和沙石構築的梁式石橋,橫跨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兩重鎮的海灘,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前後歷經十三年告成,後經明清兩代均有修繕,現為國家撥款依舊重修保留原狀,聞名天下。我國現存古代最長·
福建泉州安海龍山寺旅遊景點介紹(附圖)
摘要:現台灣有龍山寺多座,都從安海祖寺分爐。龍山寺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相傳取用原本廟前整株巨樟雕刻而成,頭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雕眾多小佛首,迭作帽狀;主手合十,兩側旁支一千零八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全文)
福建泉州青山灣旅遊景點
青山灣是閩東南地區一處不可多得的海濱避暑勝地。其連綿13公里的秀美沙灘上,沙質細膩、無一礁石,具有海面開闊、大陸架平坦、風浪較小的特點。沙灘寬達百米,適合觀賞、休閑,又可開展游泳、沙灘運動及水上運動等
福建泉州大岞村旅遊景點
大岞村,位於福建惠安縣崇武鎮,地處東海和南海交界處,全村總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是聞名中外的「惠安女」的集中居住點,也是崇武國家一級漁港的所在地。大岞村三面環海,背靠青山,最引人入勝的是岞山八景,
福建泉州真武廟旅遊景點
摘要:真武廟真武廟建築,俗稱上帝宮,位於泉州豐澤區東海鎮法石村石頭街。現存真武廟為明清建築,坐北朝南,依山拾級而上,兩旁扶欄石柱皆雕石獅,十分古樸。···...(全文)
福建泉州芳草園旅遊景點
位於泉州鯉城區新門街西段,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經三百多年歷史,是靖海侯施琅將軍在泉州創建春、夏、秋、冬四季花園其中的春園(也稱「芳草園」)。「芳草」是以四季游賞詩文「春遊芳草地」立意而構思造園
福建泉州李贄故居旅遊景點
李贄故居位於鯉城區南門萬壽路,是明代傑出思想家李贄青少年時代居住的地方,後人將其居室改為宗祠。李贄故居在泉州舊商業區、面街,原有三開間二進深。現按閩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為紀念堂。
福建泉州天後宮旅遊景點
天後宮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廟內除了保存較完整的大殿、後殿等古建築外,近年來又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梳妝樓等多處建築,是現存媽祖廟中規模較大、年代較久遠的一座,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
福建泉州關岳廟(關帝廟)旅遊景點
摘要:泉州關岳廟,道教廟宇,俗稱關帝廟。廟內香火終年旺盛,信徒遠及東南亞及台灣。現為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所在地。泉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人文薈萃,有「海濱鄒魯」之稱
福建泉州西湖公園旅遊景點
泉州西湖公園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泄洪排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湖繁花錦簇,波光瀲灧,與清源山自然接壤,清源山秀麗翠綠的山色與西湖浮光盪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渾然一體
福建泉州承天寺旅遊景點
摘要: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於崇陽門東南、南俊巷東側。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為閩南三大叢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台」兩字
福建泉州府文廟旅遊景點
摘要: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當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匾「魯司寇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文廟於此,其後幾經修繕,左學右廟,規制逐步完整,規模不斷擴大,佔地面積近百畝,
福建泉州中山路旅遊景點
中山路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中山路上,羅馬式鍾樓、大上海理發店
F. 漳州旅遊必去十大景點有哪些
漳州旅遊必去的十大景點有東山島、雲水謠古鎮、雲洞岩、尋夢谷,唐山過台灣石雕園,濱海火山地質公園,漳州馬鑾灣、十里藍山、東山風動石、東南花都,其中比較推薦的是東山島、雲水瑤古鎮、雲洞岩。
1、東山島
雲洞岩在福建省漳州市東20里,此山是由各種玲瓏奇特、各具神態的巨石,層層疊疊壘成的。岩石間隙,有數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據《漳州府志》記載:「有石室深廣丈余,天將雨則雲出其中,霽則雲復歸焉,故曰雲洞。」相傳隋朝開皇年間,有潛翁者養鶴於石室中,而鶴時飛鳴於山上,鄉人見之,故又名「鶴鳴山」。
G. 福建有哪些重要的旅遊資源
福建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東北鄰浙江省,西、西北接江西省,西南連廣東省,東臨東海,東南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 福建省現轄9個地級市:福州市、 廈門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三明市、 龍岩市、 莆田市、 寧德市。省會是福州市。 福建自然景點優越,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永定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有山村民居建築;惠安女獨特的民俗風情也令人遐思萬千;閩南名剎無寺金碧輝煌,氣魄恢宏;它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歷史上曾涌現出李綱、鄭成功、林則徐……,這里不但有山川之勝,又有園林之美,更有寺、塔、橋、土樓古代建築。古今詩人墨客,吟詠舒懷,留下了許多瑰麗的篇章。只要你有時間和心情慢慢品味,一定會意想不到的收獲。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福州市2、泉州市3、漳州市4、長汀縣 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武夷山風景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古田會議舊址(1929年)、2、泉州清靜寺(宋)、3、福州華林寺(宋)、4、泉州開元寺(宋至清)、5、南安市鄭成功墓(清)、6、泰寧縣尚書第建築群(尚書第)(明)、7、福州林則徐墓(1826年)、8、長汀縣革命舊址(1929年)、9、廈門陳嘉庚墓(1953年)、10、莆田木蘭陂(北宋)、11、惠安縣崇武城牆(明)、12、泉州洛陽橋(宋)、13、泉州天後宮(清)、14、莆田釋迦文佛塔(南宋)、15、泉州清源山石造像(老君岩造像)(宋)、16、南安市九日山摩崖石刻(宋)、17、德化縣屈斗宮德化遺址(宋)、18、泉州伊斯蘭教聖墓(明)、19、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漢)、20、莆田元妙觀三清殿(宋)、21、廈門、龍海青、白礁慈濟宮(宋)、22、東山縣關帝廟(明)、23、漳州石牌坊(明)、24、福建土樓(華安縣二宜樓)(清)、25、福清市瑞岩彌勒造像(元)、26、晉江市草庵石刻(元)、27、福州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昭忠祠(清)、28、廈門胡里山炮台(清)、29、晉江市安平橋(南宋)第五批(2001、6、25國務院批准,共16個,另3個為合並):30、福州祟妙保聖堅牢塔(烏塔、五代)、31、羅源縣中房鄉陳太尉宮(清)、32、福州馬尾福建船政建築群(清)、33、福州鼓山摩崖石刻(宋至清)、34、福建閩侯甘蔗曇石山遺址(新石器)、35、仙游楓亭天中萬壽塔(宋)、36、泉州府文廟(宋)、37、南安蔡資深故居(清)、38、漳州步文區江東橋(宋)、39、漳浦趙家堡(明)--詒安城(湖西堡)(清)、40、漳州文廟(明)、41、永安安貞堡(清)、42、、建陽水吉黑瓷窯址(宋)、43、順昌寶山寺大殿(元)、44、三明三元區萬壽岩遺址(舊石器)、45、連城四堡書坊建築
H. 閩南的旅遊資源
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鎮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由義中大師創建於一千一百多年前。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鍾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咸陽高陵縣人。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福建土樓,以其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觀。永定、南靖和華安的土樓已聞名遐邇,但閩南一帶各式各樣的土樓也越來越吸引人們的注意。閩南的土樓民居,是人類建築文化的宏篇傑作,世界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南靖土樓,是南靖勞動人民艱辛的汗水與聰明才智的結晶。它的規模、結構、工藝、功能、令多少現代的建築專家學者嘆為觀止;它的建築風格、民情風俗、文化內涵,使社會學家慨嘆。
南靖縣共有土樓15000多座,其中較為特色三層以上的圓形古土樓有386座、方型古士樓有1751座。這些土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橢圓形、五鳳形、半月形、曲尺形、交椅形、圍裙形、凸字形、前方後圓形、馬蹄形等,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氣度不凡。一座土樓就是一件神奇的建築精品;一座土樓就是一方濃縮的民俗文化;一座土樓就是一域民眾勤勞、智慧、富有創造力的歷史見證。
「土堡式」民居:在安溪縣感德鎮蘆地村有一座200多年前的「土堡式」古民居,其建築風格與土樓相似。土堡原為吳姓人氏的居家。牆基2米多高,是用大石塊砌成的,四周牆壁堅硬無比,易守難攻,這種設計也是用於防禦土匪。
巽來庄土樓:巽來庄土樓始建於清代,坐落在永春縣五里街鎮仰賢村。相傳是清朝永春有名的林姓鹽官所建,在其周圍還建有古厝10幢,分別為其10個兒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群。巽來庄土樓,外方內圓,外圍是高7米的城牆,是為防禦土匪、強盜而建,圍牆內是較為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閩北與閩南的建築風格在此融合。
小小「槍樓」:閩南鄉下仍可見到大小不一的各式小土樓。有的在古厝的一側,叫「槍樓」,或獨立一座,或與下落相連,都是為防禦土匪、強盜而建的。人們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竹片)建成單屋,有小窗子作為望口,還有斜的槍孔。 梨園戲
梨園戲,戲曲劇種。孕育於福建省泉州,流行於晉 江、龍溪地區及廈 門、台 灣 省閩南方言區域。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動。梨園戲歷史比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梨園戲在發展進程中,有大梨園(過去成年演員的班社)和小梨園(兒童演員的班社)之分,大梨園本地人俗稱「老戲」,又有「上路」與「下南」之別。元代各省設「路」, 泉州人把福 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戲就是指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劇種,而下南老戲就是本地戲。小梨園,泉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 早在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的民間,就盛行一種「優戲」。
歌仔戲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渡收復台灣時,將流行於閩南地民間曲種錦歌帶到台灣,很快在台灣廣泛傳唱,群眾自發組織了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歌仔戲,又稱撎「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高甲戲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大氣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它有六百多種傳統劇目,包括《大鬧花府》、《困河東》、《斬黃袍》、《林文生告御狀》、《管甫送》、《杏元思釵》、《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別》及連台本戲《三國》、《岳傳》等。高甲戲的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大都來自南音和木偶戲,但節奏、旋律有所變化。演員演唱時用本嗓,行腔雄渾高昂,也不乏清婉細膩的音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兩種,文樂以嗩吶為主,輔以品簫、洞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樂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響盞、小叫等,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戲的腳色行當原只有生、旦、丑三個行當,後來陸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等。這些行當中,以丑最為突出。醜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長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師爺丑和捆身丑。女丑則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幾十種。醜行表演藝術豐富多姿,藝人們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創造設計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類型,以對不同人物典型行為的擬示或以對木偶戲和動物動作的模仿作為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段,輕松幽默,妙趣橫生,誇張而不失實,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高甲戲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線木偶和民間舞獅的技藝,形成「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動作,別具特色。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的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內外有著極大的影響。
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南管戲」先是被「北管」戲奪 走了觀眾,後因「歌仔戲」的興起更被冷落,台灣職業的「七子戲」班都已解散,僅由一些業余的子弟社團(清唱結社),如台南的「南聲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齋」,清水的「清雅樂府」,台北的「閩南樂府」、「漢唐樂府」、「華聲南樂社」等,以「清唱」的形式維持活動,這種清唱的形式俗稱為「郎君唱」,自戲 劇形式的「七子戲」沒落以後,清唱結社的「郎君唱」逐為「南管」的代表。
「南管」為台灣的稱呼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樂」, 流行於福建泉州、台灣、及南洋地區。這種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國立藝術學院已正式以「樂種」的 形式列為課程。高甲戲:又稱「九角」、「戈甲」、「交加」,系傳自於泉州的劇種。「高甲戲」約形成於清光緒 年間,當時因「梨園戲」逐漸沒落,便在「梨園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武術技藝(宋江戲)及其他的 戲曲而產生的新劇種,因本底里是「梨園戲」,因此傳到台灣以後,在民間仍以「南管戲」稱之。「高 甲戲」是大陸的稱呼法,在台灣民間藝界並不使用這一名稱。在台灣尚有活動的職業劇團計有伸 港的「新錦珠」、員林的「正新麗園」、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動已日漸減少。
打城戲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曾留下兩句傳世名言:「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那千年古剎開元寺的法事活動,更是終年不斷,香火不絕。尤其是閩南民間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請和尚、道士念經拜懺,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薩打開鬼門關,放出陰間冤鬼的故事,俗稱「打地下城」;一種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視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稱「打天堂城」。這「打城戲」名稱的由來。「打城戲」又有「和尚戲」、「法事戲」之稱。若由道士單獨演出,則民間稱之為「師公戲」。總而言之,它屬於宗教劇。
僧、道表演的打醮拜懺活動,起初純屬法事儀式,身穿袈裟、道袍,手持諸如木魚、鈸、鈴、鉦、雲板、草鑼等法器作為樂器,念唱的曲調也僅限於道情和佛曲音樂,諸如[南海贊]、[普安咒]、[大真言]、[鬼摻沙]、[反海]、[大迓鼓]等曲調,以某些跳桌子、跳火盆、弄飛鈸、過刀山等小雜耍節目吸引觀眾。這些表演一般僅在夜間的寺院、道場的廣場上進行。為了體現「超度亡魂」的性質,所以表演時還增加了佛經《目連救母》中的有關孝子目連的片斷故事。清道光年間(1821——1850),這種打城的宗教儀式表演開始走出寺院、道觀的圍牆,逐漸在閩南廣大城鄉搭台演出。大約在清咸豐十年(1860 年),晉江縣興源里吳永燎、吳永吟兄弟出面創建打城戲班(俗稱「師公戲」)並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門、廈門等地進行法事活動的演出。這樣打城戲作為一個劇種開始成熟。據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德教授考證,同治13年(1873年),有兩個荷蘭人曾在廈門看過打城戲演出《李世民游地府》、《劉全進瓜》、《目連救母》、《四游記》等劇目。
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學者都認定布袋戲起源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干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與布袋戲相似的同類藝術,在中國南北方稱謂不一,在北京叫「苟利子」,在東北稱「扁擔戲」,在四川稱「木腦殼戲」,在西安、蘭州稱為「耍桿子」,在閩東稱「幔帳戲」,在寧波稱「手套木偶」,在閩南和蒼南、崇明島、東南亞等閩南方言區均稱之為「布袋戲」。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載「……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詞白則用叫顙子,均一人為之 ,謂之肩擔戲。」《揚州畫舫錄》所記的「肩擔戲」,表演形式上與布袋木偶戲已較為相同。清嘉慶年間刊本的《晉江縣志》卷七十二,《風俗志·歌謠》:「有習洞簫、琵琶,而節以拍者,蓋得天地中聲,前人不以為樂操土音,而以為御前清客,今俗所傳弦管調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演唱一場,各成音節」。關於「布袋戲」稱謂的最早記載。 閩南民間舉行婚禮期間,總有一個能歌善唱的「送嫁媽」(主持婚禮儀式亦稱「送嫁姆」),在高聲誦唱,貫穿於整個婚禮,既莊重嚴肅,又詼諧風趣,為婚禮增添喜慶、祥和、美滿氣氛。
婚禮的第一個禮程是在廳堂中進行象徵性梳妝打扮,新娘新郎讓人在頭上各梳三下。這叫「上頭」,表明正式成了大人。在新嫁家,「送嫁媽」請新娘到廳堂,誦唱:「請出廳,請出廳,做人好名聲。」新娘坐下時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時要唱:茶油滑、茶油烏,生查埔(查埔,即男孩)。」
梳頭時唱:三下木梳,兩個撒篦(撒篦,即篦子)生子好人品。
迎親隊伍的最前頭有人抬一根連枝帶葉的青竹,俗稱「竹掃」,表明新娘有「節」(貞節)。竹上系一塊豬肉,據說這是祀每於做喜事時來搗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著是新娘轎(或車),後面還有人挑一擔用布袋裝的「子孫桶」,表示新娘早得貴子,挑的人可得大紅包,但要善誦祝福歌:「子孫桶,吊起起,前苑園後果子。」
新娘上轎(車)前必先哭幾聲,表示依依不捨,這樣婚後才幸福,俗稱「哭好命」。「送嫁媽」要替新娘蓋上紫帕,並誦唱:「紫帕罩上頭,新娘賢惠新郎能。罩於前,新娘好人緣;罩於後,夫妻吃到老、老、老。」轎行幾步,新娘要從轎(車)上丟下摺扇於路,表示拋棄不好性癖,俗稱「放扇地」(諧音「放性」),「送嫁媽」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順利)。」
迎親隊伍回來了,但花轎(車)只能停在堂屋門檻外。這時男方侄兒手中捧兩粒柑桔(諧音「甘吉」),引出新娘,並由傘或米篩遮日,俗稱「過米篩」。「送嫁媽」高聲誦唱:「新娘請出轎,生子哈哈笑。」新娘進新郎家門檻,要先跨過燃燒炭火的「火爐」,閩南話「生炭」與「生殖」諧音,以求興旺。「送嫁媽」唱:「跨火煙,年年春,隔年抱查埔孫(男孩)。跨會過,夫妻和好百廿歲。」新娘新郎雙雙同拜天地、祖宗、父母。拜畢就入洞房。接著吃:「合巹酒」(也叫酒婚桌),桌上有十二道菜,表示每年十二個月,月月美滿。「送嫁媽」一邊為新娘夾菜一邊唱:「吃豬心,恩愛共一心;吃豬肝,新郎發財做大官;吃雞,才會起家(興家);吃紅棗,年年好。」接著是吃「新娘茶」……
結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廳堂會見家中親人,俗稱「出廳」,這是婚禮的尾聲。隨後,「送嫁媽」陪新娘熟悉今後勞動路徑、地點、表明閩南新娘熱愛勞動。「送嫁媽」象徵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項工作時,都要高聲誦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時要唱:「啟灶君,起火不會熏,煮粥快滾。」新娘到井邊時唱:「水井清清,新娘手靈心靈;井水明明,生子傳孫富不會停。」新娘到養豬飼料缸「送嫁媽」邊呼叫豬「?啊?,?啊?……」,一邊唱:「攪潘(泔水)攪會浮,喂豬象只牛。把潘潑上壁,一窩豬仔十二隻。」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稱做「頭次客」,時間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須在黃昏才回來,俗稱「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會送一對帶路雛雞和兩株連根帶尾的甘蔗(意為從頭到尾都甜),雞、蔗表示子孫昌盛;還送米糕(意為步步高),供女婿帶回去,結婚至此始告結束。從此,夫妻開始了新的生活。 閩南惠安東部沿海村鎮如崇武、小岞等地的漢族婦女(俗稱惠女),以奇異的裝束,長住娘家的風俗和吃苦耐勞的本色,為世人矚目。
惠女的服飾穿戴鮮明艷麗,奇異獨特。一年四季,她們頭上總是裹著色彩鮮艷、花樣新奇的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頷,再戴上髹漆一新的黃色園形尖頂斗笠,用4條鑲著鈕扣的綵帶緊扣在下巴上,斗笠沿下僅露出眼、鼻、口;發髻上插著幾支劍形的簪釵,髻上套一圈花串;上身穿著又窄又短的藍青色或素色花大裾衫,袖短至前臂、束緊,肚臍以下腹部顯露在外;下身常穿褲管寬大、褲襠很淺的藍色或黑色的長褲,褲頭綴上長長的白褲腰,再繫上5~7條精美的銀褲帶(腰鏈),光赤著腳板。人們謔稱「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據說這種奇特裝束與福建上古先民的文化遺傳有關。
惠東沿海一些鄉村,至今仍保留婚後長住娘家的習俗。這種婚俗規定,婦女婚後3天就必須回娘家居住,一年中只有春節、清明、中秋能回夫家。春節住3天,清明和中秋白天來,晚上就要回娘家,不得在夫家過夜。而丈夫到妻子娘家過夜,要摸黑去,凌晨就要離開,人稱「兩頭不見日光」。直到第一個孩子生下來以後,妻子才能住到丈夫家。違反這種習俗的,往往受到嘲諷孤立,甚至族規處罰。這種習俗目前正在逐漸改變中。
惠安的青壯男人,大多外出捕魚、打石、承包工程,惠女則挑起了生產、家務的重擔。在惠安,到處都可以看到衣飾穿戴整齊劃一的婦女在挑擔子、抬石頭。她們還走出家門,到深圳、珠海等地打工創業。 閩南四大古鎮指的是 晉江安海、翔安馬巷鎮,漳州角美,廈門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