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什麼是資源利用設施
擴展閱讀
哪裡找產品使用過程 2025-05-26 05:28:54
取保候審中途出什麼費用 2025-05-26 05:18:16

什麼是資源利用設施

發布時間: 2022-07-12 17:11:33

『壹』 什麼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資源

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匯報四個方面,一是土地的生態意義;二是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特點;三是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四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對策和建議。
一,土地的生態意義。土地在自然哲學思考中被譽為「萬物之母」,是最根本的物質要素,所以跟生態是相關的,是一切生物的生長的最根本的基礎。那麼我們國家地少人多,造成水土資源短缺的狀況使得合理利用土地在我們國傢具有特殊的突出的生態意義。我們國家採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土地相對比較短缺,面積960平方公里,但是我們的國土質量比較低,隔壁、沙漠比較多,所以跟美國相比,人均耕地,草原,比較好的土地遠遠低於美國,也低於印度這些大國,所以土地在我們國家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國家採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三個重要問題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最關鍵的,所以土地是整個城市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二,一些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特點。
第一生態宜居城市土地注意緊湊集約利用。生態城市的概念很多,我個人認為生態城市從幾個方面體現他的內涵,一是人盡其才,人的創造力,各方面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物盡其用,經濟要循環利用,物質要循環利用,減少排出物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三是地盡其利,就涉及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這個應該是生態城市也能體現最基本含義的概念。生態城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土地的利用效率,比較緊湊,注意綜合利用,混合利用,居住地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服務設施所在地,這是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中地利用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減少交通流量,減少交通成本和生活成本,可以降低能耗,物耗,生態城市環境的改善有利的條件。緊湊城市開發模式是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一種重要模式,主要是指緊湊集約利用土地,在減少資源的佔用與浪費的同時,提高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里。緊湊城市思想包括8大方面,一是高密度居住,二是減少對汽車的依賴,第三是城鄉邊界和景觀明顯,第四個混合土地利用,第五生活多樣化,第六身份明晰,第七社會公正,第八日常生活的自我豐富等等。緊湊城市八個方面的特點。
國外許多城市都是以這種開發模式,緊湊的土地開發模式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比如美國的克利夫蘭為了將其建設成為一個大湖沿岸的綠色城市,制訂了12項明確的生態城市議題,其中「精明增長」是這些議題中最重要的一項,精明增長是緊湊的增長,核心內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間,減少盲目擴張,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保護空地以及土地的混合使用,城市建設相對集中,密集組團,生活和就業單元盡量混合,拉近距離,少用汽車,步行上班,上學等等。美國的克利夫蘭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非常注意緊湊型開發利用,是美國比較典型的生態宜居城市。
第二個特點生態宜居城市的土地一般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土地利用。圍繞交通軸線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布局,主要圍繞交通的軸線進行土地的利用布局,這樣上下班出行非常方便,購物也非常方便,還有娛樂非常方便,減少人們過渡依賴機動車輛帶來的局限和環境問題,所以生態宜居城市一般來說圍著公共交通線路開發利用,建設商業區,盡量減少對機動車的依賴,這就是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個提高。75%的人靠公共汽車出行的,主要是依靠公共汽車出行的的原因是沿著公路軸線,直接到達居住區和辦公區,這就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宜居城市的第二個特點以交通線路為軸線開發。
第三個特點生態宜居城市重視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合作關系,注意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生態城市非常重視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合作關系,他注意這三個效益,不片面的追求經濟利益和高地價和高土地收益,他是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模式,日本千葉市在規劃上高度重視原有的自然地貌,自然的系統,精心規劃城市地區的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把人工的設施與市民交流活動相關的緊密的結合起來,人工系統和自然系統結合在一起,所以生態環境非常好,適宜人類居住。
第四個特點就是地價與房價比較合理。總結國內外生態宜居城市,地價與房價都是比較適中的,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特別是房價跟當地人的收入相適應。這是第四個特點。
第五個特點強調社區意識。生態宜居城市的開發利用非常強調社區,以社區為中心的土地利用模式,強調社區的歸屬感,城市的歸屬感,這種模式與公眾參與密切相關,強化了公眾是城市的生產者、建設者、消費者和保護者的重要作用,很多的國外的生產城市在土地開發利用的時候都是以社區為中心,然後強調公眾參與,大家一起來決策,一起來規劃、設計,參與規劃、設計,參與建設和管理。這樣社區的歸屬感非常明顯。
三,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是舊城改造,對增加綠地的片面理解。我們國家現在在生態宜居城市都是面積比較大的,城市綠地增長很多,城市綠地內容涵蓋了綠地的類型,職能、面積、人均面積、寬度等等,許多城市從數量上保障了城市居民對城市綠地的最低需求,但是功能連通性、空間易達性等生態功能重視不夠。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工廠外遷,對城市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很多工廠特別是內城區的工廠大量外遷,缺乏統一的規劃,很多城市都有工業園區,這些工業園區主要是用來招商的,對外招商的,城市內部的工廠外遷的時候因為技術、規模等問題沒有到工業園區去,在郊區分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新區開發,佔用大量的成片的農用地,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比較嚴重。很多城市都強調新區的開發,還有居住郊區話,辦公郊區化等等佔用大量得成片農用地,如果說一塊佔用影響不是很大,如果大片農用地佔用,增長很高的比例,地下水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城市周圍地水系,地表地下水系就會收到很大的沖擊,破壞,土壤、植被都會收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城市周邊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塊很多城市都沒有注意,特別是大片的土地被徵用對城市的影響是很大的。
第四個土地緊缺與浪費並存,我們國家很多城市土地都是比較緊缺的,但是浪費現象也非常嚴重,許多城市在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中過分追求大廣場,大馬路。大廣場、大馬路雖然說空間上開闊了,但是並不適合人類生活,我們要過馬路也要走很長時間,這是簡單的一個道理,過馬路很不方便。所以大廣場、大馬路不適合中國的特點,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對土地浪費很多。第二個土地破碎、邊角地、城中村等等低效用地非常多,邊角地、城中村,這些在城市中非常多,像北京邊角地、城中村非常多,特別是邊角地,拐彎抹角的地方不好利用,另外邊角地生態環境比較差,所以對城市影響比較大,利用效率比較低,生態影響比較大。第三個城鄉結合部違法低效用地,違章建築非常多。這也是我們國家城市土地利用的一大問題,違法低效用地非常多。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五個問題是土地儲備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征地多、房價高,對生態宜居產生不良影響。我們國家土地儲備是從1996年開始的。世界上最早土地儲備國家是荷蘭,是1896年,荷蘭這個國家是沿海的國家土地比較缺乏,首先政府圍海造地,土地歸政府所有,政府再出售,出租,土地儲備政府收購土地,城市發展在向市場拋出土地,這就是土地儲備的過程。我們過程是1996年開始,100年以後,我們國家土地儲備10幾年20年的發展目前問題還是很多,主要是追求經濟利益,政府征地,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以後,把地掛牌賣出去,徵用的時候幾萬用一畝,賣出去的時候幾百萬一畝,價錢漲了幾百倍,追求經濟利益,追求城市彈性手術,導致整地多,房價高,宜居城市收到影響,房價高是不宜居的。我們國家過分的強調土地收益。
第六個城鄉土地生態環境的差距比較大。我們現在生產城市建設中注意城區的生產環境的改善,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區的環境變得非常好了,但是很多城市只要往郊區,往外走5公里就會發現周圍的地區生態環境非常差,無論北京還是上海,只要從大城區往外走就會發現農村臟亂差,污水到處流,垃圾隨地放,這個在世界上城鄉生態環境的差距我們國家是最高的,城鄉的差距非常大,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建設投資比較多,但是要求農村這個方面沒有注意,農村的生態環境差返過來會影響城區生態環境改善,影響城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對策和建議。
第一個協調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比較重要。土地利用規劃要以城市生態規律為基礎,尊重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不要過分強調它的經濟社會屬性,城市土地的自然屬性要得到尊重,土地利用更要符合城市生態系統運作的相關規律,充分發揮他的自然生態功能還要兼顧社會經濟功能的雙重效益。要根據城市功能的變化,優化用地結構與布局,特別是土地供應商要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產業進一步向園區集中,增加居住與生態用地比例,根據城市的功能變化,相應的降低工業用地,增加生態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創建宜居城市。
第二要協調地價與房價的關系。我們國家現在地價與房價的關系,房價漲的很快,房價主要受地價的影響,地價高了,房價就水漲船高,我們國家地價、房價的關系是非常明顯,房價太高了,雖然生態環境好,我們買不起房子,我們居住環境差不是宜居的城市。
第三要協調節約與集約用地的關系。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要使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為長遠發展保留建設用地,必須合理集約利用土地,這是我們國家土地國情所決定的。生態城市要注意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與保護,在國外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國家更要重視節約利用,土地節約利用要求我們不要搞大面積的綠地,不要搞低密度的建築。
要合理利用地上空間,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地下空間是我們國家生態城市建設重要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商業區,公交樞紐地區的地下空間,一定要大力開發,要發展經濟技術,我們國家的積水技術,節材技術都是發展比較快,節地技術要引起重視,怎麼節約用地,採用什麼技術節約用地,節約集約用地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用於做生態環境建設,一定要引起重視,一方面可以減少交通成本,減少出行上下班的物質消耗,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另外一方面可以節約土地,可以進行更多的生態環境建設,所以節約土地要地密度,大面積的綠地,不是這個概念。
第四要統籌城鄉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城市土地主要是建城區,主要是建設用地,要在更廣泛的地域范圍內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利用,安排工廠、辦公、居住,倉儲、文教,衛生、綠化等用地,要從城市與周圍腹地更大范圍合理的利用起來,要進行城鄉土地利用一體化,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一體化,保護城市郊區生態空間,科學劃分允許建設區、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實行生態補償,要從土地轉讓收益裡面給限制建設區,財政的轉移支付。加強耕地與耕地農業保護,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將耕地與基本農田作為重要生態用地加以保護。這個應該引起重視。我們不是說把農用地轉成建設用地越多越好,我們從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幾個方面考慮基本農田的保護。另外一個控制不顧生態環境的城市周圍非利用地的開發。還有的可以考慮與周邊城市實現生態用地共享,這些城市可以一起考慮建立一個綠色空間,大家一起共建生態文明都市圈。比如說石家莊與周圍的這些城市可以一起共建周圍的生態空間。
第五就是加強生態用地的儲備。我們國家現在土地儲備正在發展,儲備政策正在發展,國外是城市發展速度調控,土地市場調控為依據的,我們國家現在一個是土地市場調控,第二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引起注意,把儲備土地的手段作為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方面,來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我們國家土地儲備不應該只追求土地效益,拍賣高價,應該多儲備土地作為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

『貳』 什麼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

為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前期管理,采礦權申請人需向采礦登記管理機關提交的技術方案,是采礦權審查的重要內容之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須按國土資源部制訂的編寫內容編寫,包括概述、礦產品需求分析、礦產資源概況、主要建設方案確定、礦床開采、選礦及尾礦設施、環境保護、土地復墾、開發方案簡要結論和附圖等。

『叄』 請問什麼是倉儲設施資源利用率怎樣計算謝謝

很好用的

『肆』 如何利用大學的設施和資源

你好,利用大學的設施和資源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來加以利用才可以,比如打籃球就得利用球場等。

『伍』 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包含哪些內容

1.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3.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環保觀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准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真誠;而現在伴隨著各色遊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淳樸,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雲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倖免。在此我並不是反對開發旅遊,我想說的是,開發旅遊並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葯,搞不好,開展旅遊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他們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遊山玩水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飯飽後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後花園罷了。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到雲南省的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們旅遊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麼對於那些世代生活於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我們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長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了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並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雲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保方面,我們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他們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我們這些有文化的現代城市人在吃飽穿暖之餘,為了貪圖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製傢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隻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5.怎樣的環保才「理智」
——兼評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隨著時間范圍的普遍的環境惡化,環保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各樣關於環保的建議、提案、規則、法律,有人提出要對它們進行選擇。比如,大學英語書的某篇課文宣揚這樣一種被稱為「理智環保論」的觀點,這種觀點「理智」地宣稱:人類「不是為大自然,而是為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因此人類應該「僅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為了爭取支持,該理論「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

人類確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保護環境,但問題在於如何保護。這篇文章宣稱我們應該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確實,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化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裡,把環境變得不宜於人類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一天比一天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視環境為「自由資源」的錯誤觀念,而是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急而聽任環境繼續惡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有的態度。

事實已經證明,採取「先污染,後治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為製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於消除污染要花費的成本。然而,由於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不用作者自己立即買單,因此他就會對消除這些污染毫無興趣。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心甘情願地為別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又採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大量地為別人,甚至他的後代,製造著代價巨大的「外部不經濟」。

該文的另一個奇怪的觀點是「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被要求為其它動物作出「犧牲」,那麼「犧牲」的會是什麼呢——大概僅僅是一些金錢,或者改變食用野味的愛好而已。我們知道,當生物間有沖突的時候,要不兩敗俱傷,要不總有一個要作出「犧牲」。現在人類不「犧牲」,那隻有讓其它生物犧牲了。它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呢?很簡單——獻出生命。

作者說,他喜愛北極馴鹿(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但是為了能開採到石油,他不惜破壞馴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為這樣能避免戰爭。且不說事實已經證明,開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戰爭;即使可以避免戰爭,為了人類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極馴鹿無法繁衍後代,這種在種族延續和金錢間選擇金錢的做法是否理智,實在值得考量。

類似的,作者喜愛斑梟(但願他喜愛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為了伐木工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倒森林滅絕斑梟。我不知道作者怎麼會持這樣一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並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們不伐木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只好把斑梟「出賣」了。

在這位作者的眼裡,只要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哪怕只要犧牲人類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換回其它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智」的環保觀。在這種「理智」的環保觀中,我們看不見一點「理智」的影子,透過冠冕堂皇的包裝,我們只能看到一種莫名的「唯我獨大」的霸氣、一種為了一丁點的經濟利益可以聽任其它生物滅絕的可怕的漠視。

作者說,那些為不會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進行的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保」僅當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麼與環保有關的事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嗎?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作者對那些為不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而進行的環保是不會支持的。

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智環保論」嗎?這種「理智環保」,其實就是坐等環境惡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後齊心協力把某個環境問題緩解一下。一方面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緩解環境問題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它產生的速度。有些問題,我們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階段,可「理智環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時才出手。可以說,這種「理智」已經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樣的環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個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環保的辦事方式。要環保,就要熱愛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們「利用」的對象;要環保,就要把環境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而不是聽任問題一天天擴大。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環保。

有關環保的節日

2月 2日 國際濕地日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
3月21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4月的某一周:全國各地的愛鳥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6月4日:受侵略戕害日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25日:中國土地日
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國際日
9月16日:保護臭氧層的國際日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
10月4日:國際動物日
10月14日:國際減災日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10月17日:根除貧困國際日
10月24-30日:裁軍周
11月16日:國際寬容日
11月11-18日:國際科學與和平周
12月29日:生物多樣化國際日

『陸』 風景名勝旅遊資源利用的要求是什麼

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一、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旅遊資源是可以誘發人們產生正當旅遊動機或行為的一切自然和社會因素的總和。旅遊資源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它的吸引力強弱程度決定著旅遊規模的大小或客源數量的多少。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把「資源」建設成供人游覽、參觀、療養、娛樂的風景區或旅遊地。開發利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已開發利用的風景區上擴建一些新的旅遊項目,增加新的旅遊內容,二是開發利用新的風景區。

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要考慮經濟效益,而且要注意到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旅遊活動具有文化屬性,它給人以高級精神享受,給人以美感、教育、啟迪等。為了避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盲目性,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一)保護、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一般來說,任何地區、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競爭力,因為多數旅遊者抱著「獵奇」的心理。如我國天下名山,古人評說其特色為:「青徐得其平,秦蜀得其奇,吳越得其秀」。就山而言,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水文和植被條件的差異,山形山勢山景均有特色。又如我國近幾年建成了一些現代化的大型高檔賓館,對國外旅遊者來說反而不如蒙古包、窯洞、傣樓、四合院等地方民族式建築吸引人。

(二)市場原則

旅遊市場的變化、動向直接影響著客源的變化,而客源的多少又決定了某個旅遊點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某處旅遊資源盲目開發後,客源不足,沒有去看,則失去了開發的意義。旅遊市場受許多因素制約,如經濟狀況,旅遊者動機變化、風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接待設施、服務質量、管理水平、宣傳工作,以及當前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等。在旅遊資源開發前必須對市場客源情況作出符合實際的評估,並預測今後的發展趨勢。

(三)權衡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

對旅遊資源的開發,一定要對資源價值(包括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等)及其可能產生的效益進行評估,然後區分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條件優越者先上,條件差者後上或不上。要按照國家經濟基本建設的總方針,充分發揮現有旅遊資源的利用率和對其他行業的促進作用。旅遊資源的開發要為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做貢獻。

(四)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

從某種意義上講,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美化環境、美化生活,但決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污染自然環境。因此也要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依法開發旅遊資源,使兩者相得益彰。

二、中國旅遊資源的保護

凡確有價值的旅遊資源都必須妥善保護。有些自然景觀、文物古跡一旦遭到破壞,便不能再生,因此旅遊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保護旅遊資源是首要的,不可動搖的原則,關繫到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存的重大問題,也是子孫萬代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大問題。

旅遊資源的保護應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旅遊資源本身的保護;二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保護旅遊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發展旅遊事業的前提。因此我們要減少對旅遊資源的破壞。旅遊資源的破壞渠道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人為和自然兩方面。

(一)人為破壞

1.戰爭破壞

世界上許多歷史古跡、風景名勝毀於戰爭之中,中國這種情況尤甚。就近代而言,從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多次侵略戰爭,他們一方面掠奪、盜竊我國的珍貴歷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壞名勝古跡。如北京清代的圓明園,是清皇室耗巨資,用了150多年興建的皇家園林,集中外園林藝術之大成,譽為「萬園之園」、「東方的凡爾賽宮」,但卻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聯軍化為灰燼,成為廢墟。侵略者破壞歷史古跡的罪行將銘刻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這是侵略者無恥行徑的一頁,將永遠受到譴責。

2.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

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受到自然界的報復。如濟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於人們過量開采地下水,致使許多泉眼停噴。

3.不合理的工業布局

部分工業企業布局在風景區或風景區附近,污染環境、破壞景觀。如以錦秀著稱的富春江,近年來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廠、小農葯廠、小造紙廠,將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變混,魚蝦死亡,人飲用後不適,造成「身在江邊無水喝」的局面,使美麗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遜色。

4.景區超負荷接納,遊人遵守公德意識弱

遊人在風景區超負荷的活動以及各種違反公共道德的行為,如亂扔廢物,攀木折花,踐踏草坪,偷獵鳥獸,在景觀建築物上亂刻亂畫等,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另外由於遊人過多,加重了土壤板結,造成古樹死亡,如北京古園林中,約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 15 214株,但因樹根附近土壤被遊人踏實,樹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營養而逐漸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於文物管理不善或無人管理造成有些名勝古跡建築被拆,文物被竊,樹木被砍,塑像被毀。尤其是在「十年動亂」中,文物古跡被嚴重破壞,一大批稀世珍寶毀於一旦。

6.宣傳不夠,保護資源意識差

科學普及和文物保護重要性宣傳不夠,人們為了自身利益而毀壞景觀,如萬里長城腳下的居民,拆磚毀城的現象屢屢發生。

(二)自然毀壞

自然界由於發生災害現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穩下沉,以及風化、浸蝕作用等,會對自然和人文景觀造成破壞。例如我國許多古塔由於地震倒塌,大同雲崗石窟許多砂岩佛像由於長期風化、浸蝕而面目皆非,凡此種種都屬於自然毀壞。

為防止旅遊資源的破壞,保護措施應從這幾方面進行: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的保護法規;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的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體制;不斷向人民群眾和旅遊者宣傳保護旅遊資源的重要性,使全體人民樹立起維護旅遊資源的道德觀和責任感。另外還應注意防止由於旅遊業的發展而給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在開發旅遊景點時要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保護,頒發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法令。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許多文物古跡還不斷遭到破壞,不少風景區受到嚴重污染。為此,健全法規,健全管理機構,加強資源保護法的宣傳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加強對旅遊資源的保護將更直接有效。迄今為止,我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799處,其中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60多處。

三、中國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

我國的旅遊資源盡管異常豐富,但還必須經常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增添新的旅遊項目,不斷改進和完善新的旅遊設施,才能使旅遊業不斷發展,並在國際旅遊業的激烈競爭中取勝。

當前,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對旅遊的興趣更趨濃厚,這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及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必將推動人們去開發新的旅遊資源。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國家和地方經濟實力的增長,也為開發旅遊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保護旅遊資源涉及保護生態平衡、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民族文化傳統的重大問題,對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有直接影響。它不僅要求保護旅遊資源本身,還要求保護其周圍環境,而開發利用又進一步推動資源保護,且為旅遊資源的保護提供更多的資金。雖然對旅遊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為加強保護旅遊資源,就要盡可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的或歷史的風貌,在一定范圍內不能有不和諧的建築設施和活動,以保證其所體現出的特殊意境。但強調保護也並不意味著只能保護原狀,那是消極的保護。在合理的開發利用中應該採取有效的措施,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更加體現出其旅遊價值,提高其在旅遊市場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顧客,而旅遊資源的保護則是旅遊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保護不排除開發,而開發是在保護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見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柒』 資源綜合利用,國家採取什麼措施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遵循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主體、自主創新、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的方針,加快科技創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政策體系,建立有利於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選擇環境影響嚴重、產生量大

的廢棄資源,組織技術攻關,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堅持重點突破和全面推進相結合,依據資源稟賦和產業構成,形成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探索和完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三)主要范圍

一是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對共生、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與合理利用的技術;二是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液)、廢氣、余熱、余壓等進行回收和合理利用的技術;三是對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技術。

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一)能源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在油田開發建設中,採用適用技術,對伴生天然氣進行回收利用。

(2)推廣從石油和天然氣中回收硫資源生產硫磺技術。

(3)推廣高效井下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技術。

(4)推廣柴油機余熱利用技術。

(5)推廣採用不穩定排放硫化氫氣體資源化利用技術回收井口無組織排放的含硫化氫氣體。

(6)推進頁岩氣勘探開發技術。

(7)研發廢棄鑽井液、井下作業廢液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技術。

2.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無煤柱開采技術,推廣採用不穩定或難採煤層開采技術、邊角煤殘采技術。

(2)推廣煤系高嶺土超細、增白、改性技術。

(3)推進煤系鋁礬土、耐火粘土、膨潤土、硅藻土、硫鐵礦、油母頁岩和石墨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產業化。

(4)推進煤炭地下氣化(UCG)技術的產業化,特別是加快具有井下無人、無設備,集建井、採煤、氣化三大工藝於一體,適用於煤礦大量的煤柱、建築物下壓煤等呆滯煤量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5)研發難選煤、干法選煤和高硫煤綜合利用技術。

(6)研發「三下」(建築物下、鐵路下、水體下)及矸石充填採煤技術;研究提高開采上限技術。

(7)研發礦井水資源化利用技術。

3.地熱資源利用技術

推廣採用熱泵等技術,利用地下熱能進行採暖和製冷。

(二)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磁鐵礦精選作業的磁篩等高效利用技術。

(2)推廣含稀土復合礦和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技術。

(3)推廣低品位、表外礦、復雜共伴生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4)推進尾礦再選技術及生產各種建築材料的產業化。

(5)研發低品位硫鐵礦選礦富集技術。

(6)研發尾礦干堆技術和尾礦高效濃縮工藝及設備。

2.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無廢(少廢)開采技術

--推廣尾砂充填、廢石充填、全尾砂膏體充填等充填法采礦技術。

--推廣原地浸出采礦技術。

(2)推廣採用大型低品位礦產自然崩落法技術開采。

(3)推廣拜耳法用於低鋁硅比一水硬鋁石礦的選礦。

(4)推廣低品位、表外礦、復雜共伴生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5)推廣復雜多金屬硫化礦礦漿電解處理技術及中低品位氧化鋅礦選冶聯合處理技術。

(6)推廣銅鉛鋅錫礦細粒、微細粒礦載體浮選技術。

(7)推廣銅礦等有色金屬礦伴生金、銀等貴金屬的綜合利用技術。

(8)推廣有色金屬硫化?D?D氧化混合礦選礦技術。

(9)推廣濕法冶金關鍵裝備應用。

(10)研發礦山塌陷區、廢石堆場和尾礦庫修復與墾植技術。

(11)研發對復雜有色金屬礦石選別與富集技術。

(12)研發低品位礦生物提取技術。

(13)研發尾礦有價金屬綜合回收利用技術。

3.貴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含金銀等多金屬礦選礦尾渣中綜合回收有價金屬成分和非金屬礦資源的礦物加工技術。

(2)推廣採用復雜金礦循環流態化焙燒技術。

(3)推廣高硫高砷高碳復雜難處理金礦的預處理技術。

(4)推廣浮選富集?D炭浸工藝技術等低品位金礦的綜合利用技術。

4.稀有、稀土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採用電解工藝開發稀土鎂中間合金技術,綜合利用稀土尾礦。

(2)推廣高效低毒高純氧化銪提取技術。

(3)推進稀土冶煉分離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產業化。

(三)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鹽湖鉀鹽綜合利用技術

--推進鹽湖鉀鹽伴生礦綜合利用技術的產業化。

--研發固體難采鉀礦溶采技術,非水溶性鉀礦開發利用技術。

(2)磷礦綜合利用技術

--推廣磷礦伴生鐵、硫、氟、碘、釩、鈦等資源綜合回收技術。

--推廣反(雙)浮選磷礦降鎂技術。

--研發中低品位磷礦、中低品位膠磷礦選礦技術和窯法直接利用技術。

(3)硼礦綜合利用技術

--研發低品位硼礦選礦技術。

--研發硼鐵礦中硼、鐵、鈾有效分離和回收技術。

(4)研發中低品位螢石綜合利用技術。

(5)研發鉀長石綜合利用技術。

2.建材原料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玻璃陶瓷原料非金屬礦有效利用技術

--推廣硅質原料非金屬礦產的均化開采以及浮選技術。

--推廣陶瓷生產採用低品位原料配方技術產業化。

--推廣利用中低品位高嶺岩替代葉蠟石生產玻璃纖維技術產業化。

(2)填料及其它深加工用非金屬礦的合理利用技術

--推廣利用煤系高嶺土生產高檔填料、塗料技術。

--推廣溫石棉尾礦提取輕質氧化鎂及綜合利用技術。

--推廣偉晶岩中石英提純技術。

(3)推廣石灰石礦均化開采配比技術。

(4)推廣石英砂岩提純技術。

(5)研發低品位菱鎂礦、滑石、硅藻土、藍晶石族等非金屬礦選礦綜合利用技術。

三、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一)煤炭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

(1)煤矸石發電技術

--推廣適合燃燒煤矸石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熱、電、冷聯產技術和熱、電、煤氣聯供技術。

--推廣爐內石灰脫硫和靜電除塵技術。

--研發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電廠鍋爐高效除塵、脫硫、灰渣干法輸送、存儲及利用技術。

(2)煤矸石生產建築材料技術

--制磚技術。推廣全煤矸石生產承重多孔磚、非承重空心磚和清水牆磚技術。

--制水泥技術。推廣利用煤矸石為原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配製水泥生料,燒制水泥熟料技術。

--生產其他建材產品技術。推廣利用煤矸石為原料生產陶瓷製品、陶粒、岩棉、加氣混凝土等技術。

(3)推廣利用煤矸石充填採煤塌陷區、采空區和露天礦坑及煤矸石復墾造地造田技術。

(4)推廣利用煤矸石製取聚合氯化鋁、硫酸鋁、合成系列分子篩等化工產品技術。

(5)推廣利用煤矸石生產復合肥料技術。

(6)推廣煤矸石中極細粒鈦鐵礦、銳鈦礦等雜質的分離技術。

(7)研發利用煤矸石生產特種硅鋁鐵合金、鋁合金技術,以及利用煤矸石生產鋁系列、鐵系列超細粉體的技術。

(8)研發煤矸石提取五氧化二釩及其他稀有元素技術。

2.礦井水綜合利用技術

推廣採用混凝、沉澱(或浮升)以及過濾、消毒等技術,凈化處理煤礦礦井水。

3.煤層氣綜合利用技術

(1)推進煤層氣民用、發電、化工等技術的產業化。

(2)研發低濃度瓦斯利用技術。

(二)電力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粉煤灰、脫硫石膏綜合利用技術

(1)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

--推廣採用粉煤灰生產水泥、砌塊、陶粒等建築材料技術。

--推廣採用粉煤灰建造水壩、油井平台、道路路基等建築工程技術。

--推廣粉煤灰製取漂珠、空心微珠、碳等化合物技術。

--推進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技術的產業化。

--推進粉煤灰造紙及生產岩棉技術的產業化。

--研發粉煤灰用於農業(改良土壤、生產復合肥料、造地)、污水處理以及各類填充材料等技術。

(2)推廣脫硫石膏制水泥緩凝劑、紙面石膏板、建築石膏、粉刷石膏、砌塊等建材產品的綜合利用技術。

(3)研發脫硫石膏免煅燒制干混砂漿。

2.廢水綜合利用技術

推廣灰場沖灰廢水封閉式循環利用等技術。

3.廢氣綜合利用技術

推廣燃煤電廠煙氣中回收硫資源生產硫磺技術。

(三)石油天然氣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對油氣采煉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油砂、污泥、殘渣、鑽屑採用固化等無害化綜合處理技術,並用於築路、製造建築材料、調剖堵水劑等。

(2)推廣石油焦乳化焦漿/油(EGC)代油節能技術。

(3)研發改進緩和濕式氧化(WAO)-間歇式生物反應器(SBR)處理鹼渣聯合工藝,形成專有成套技術。

(4)研發污水處理場油泥(包括罐底泥)、浮渣和剩餘活性污泥處理組合技術。

2.廢水(液)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鑽井污水、廢液綜合處理技術,實現閉路循環利用。

(2)推廣煉油企業含氫尾氣膜法回收技術。利用膜分離技術建設芳烴、加氫尾氣膜法回收裝置,回收芳烴預加氫精製單元酸性氣、異構化富氫、加氫裂化低分氣、柴油加氫低分氣中的富含氫氣體。

(3)推廣採用中和、酸化以及各種精製技術,從石油煉制產生的酸鹼廢液、廢催化劑中,回收環烷酸、粗酚、碳酸鈉、浮選捕集劑等資源。

(4)研發石油化工高濃度、難降解的有機廢水處理技術以及油田廢水替代清水技術。

(5)研發經濟有效的廢水深度處理技術和回用技術、氨氮廢水處理技術與回收利用技術。

3.廢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對煉油廠催化裂化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煙氣採用氣能量回收技術進行能量回收。

(2)研發催化裂化再生煙氣、加熱爐氣、工藝排氣及電站排氣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處理技術。

(四)鋼鐵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冶煉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煉鋼爐渣回收和磁選粉深加工處理技術。

(2)推廣立磨粉磨粒化高爐礦渣技術。

(3)推廣硫鐵礦燒渣綜合利用技術。

(4)推廣冷軋鹽酸再生及鐵粉回收技術。

(5)推廣鋼渣返回燒結,替代石灰作為煉鐵廠燒結溶劑技術。

(6)推廣轉爐煤氣干法除塵及塵泥壓塊技術。

(7)推廣氧化鐵皮回收利用技術。採用直接還原技術製取粉末冶金用的還原鐵粉。

(8)推廣含鐵塵泥綜合利用技術。

(9)推廣廢鋼渣生產磁性材料技術。

(10)研發含鋅塵泥綜合利用技術。

(11)研發不銹鋼和特殊鋼渣的處理和利用技術,特別是防止水溶性鉻離子浸出的技術。

(12)研發鋼鐵渣游離氧化鈣、游離氧化鎂降解處理技術。

2.廢水(液)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對不同濃度的焦化廢水優化分級處理與使用技術。

(2)推廣採用「電氧化氣浮」技術對廢水進行深度處理並回用。

(3)推廣污水深度處理脫鹽回用技術。採用抗污染芳香族聚醯胺反滲透膜,生產高品質的回用水。

(4)推廣冷軋含油乳化液膜分離回收技術。

(5)研發礦山酸性廢水治理與循環利用技術。

(6)研發礦山含硫礦物,As、Pb、Cd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技術。

3.廢氣及余熱、余壓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全燃燒高爐煤氣鍋爐的應用技術。

(2)推廣焦爐、高爐、轉爐煤氣的回收技術。

(3)推廣利用還原鐵生產中回轉窯廢高溫煙氣余熱發電技術。

(4)推廣高爐煤氣余壓發電TRT(高爐煤氣余壓透平發電裝置)結合干法除塵技術。

(5)推廣採用利用溴化鋰製冷等技術回收利用冶金生產過程中爐窯煙氣余熱。

(6)推廣採用雙預蓄熱式燃燒技術,實現爐窯廢氣余熱的利用。

(7)推廣鐵合金礦熱爐、燒結機等中低溫煙氣余熱發電技術。

(8)推廣焦化干息焦技術,回收利用焦炭顯熱。

(9)推廣低熱值煤氣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CCPP)。

(10)推廣煉鋼廠除塵系統高溫煙氣余熱發電技術。

(11)推廣電爐余熱回收及綜合利用技術。

(12)推進燒結煙氣脫硫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產業化。

(五)有色金屬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冶煉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採用爐渣選礦法從冶煉爐渣中回收金屬銅技術。

(2)推廣銅冶煉陽極泥及廢渣(料)綜合利用技術,回收金、銀、鉑、鈀、硒、碲、鉛、鉍、銦等。

(3)推廣銅冶煉冷態渣,鎳冶煉冷態渣深度還原磁選提鐵綜合利用技術。

(4)推廣採用「破碎-磁選分選焦煤」、「球磨-磁選生產鐵粉」等技術處理鋅渣、窯渣。

(5)推廣從鉛電解陽極泥中提取金銀的火法和濕法技術工藝。

(6)推廣鋅渣中提取銀的技術。

(7)推廣從鋅浸出渣中提取銦技術。

(8)推廣金屬鎂還原渣部分替代鈣質和硅質原料生產水泥技術。

(9)研發高效利用鉛鋅冶煉渣再回收鉛鋅技術,以及稀散金屬回收技術。

(10)研發低耗高效脫除氟、氯、氧化鋅物料技術。

(11)研發採用氫氣還原法從冶煉各類煙塵中製取金屬鍺綜合利用技術。

(12)研發赤泥綜合利用技術。

2.廢水(液)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軋制廢油回收利用技術。

(2)推廣從生產印刷線路板產生含銅廢液中回收金屬銅技術。

(3)研發加工生產過程中表面處理廢液、酸洗污泥綜合回收技術。

3.廢氣及余熱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採用氨吸收法技術,回收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產生的煙氣二氧化硫,副產硫酸銨、硫酸鉀等。

(2)推廣採用鈣吸收技術,對二氧化硫煙氣脫硫並回用。

(3)推廣採用氧化鋅渣脫除鉛鋅冶煉煙氣二氧化硫技術。

(4)推廣冶煉廢氣中有價元素的回收利用技術。

(5)推廣菱鎂礦資源利用過程中二氧化碳回收以及生產二氧化碳衍生產品先進技術。

(6)推廣有色冶金爐窯煙氣余熱利用技術。

(六)化學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磷石膏等化工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蒸氨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2)推廣採用電石渣替代石灰石用於水泥工業、純鹼工業以及電廠的煙氣脫硫技術。

(3)推廣利用鉻渣作水泥礦化劑技術;鉻渣制自溶性燒結礦並冶煉含鉻生鐵技術;鉻渣作為熔劑生產鈣鎂磷肥技術;鉻渣制鈣鐵粉、鑄石、人造骨料、玻璃著色劑及鉻渣棉等技術。

(4)推廣磷石膏制磷酸聯產水泥、制硫酸鉀、制硫銨和碳酸鈣以及制硫酸銨、硫酸銨鉀等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技術;磷石膏制水泥緩凝劑、紙面石膏板、建築石膏、粉刷石膏、砌塊等建材產品的綜合利用技術;磷石膏作為鹽鹼地改良劑技術。

(5)推廣黃磷爐渣生產水泥、混凝土、磷渣磚、保溫材料、低溫燒結陶瓷等技術。

(6)推廣黃磷泥生產五氧化二磷以及雙渣肥等綜合利用技術。

(7)推廣造氣煤渣綜合利用技術。

(8)推廣利用硼泥制備輕質碳酸鎂、氧化鎂等鎂鹽技術。

(9)推廣利用硼泥生產建築材料、農業肥料和冶金輔助材料技術。

(10)推廣氟石膏生產建築材料等綜合利用技術。

(11)研發磷石膏充填采礦技術。

2.廢水(液)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純鹼生產中蒸氨廢清液曬鹽技術,採用高效蒸發技術和設備制氯化鈣聯產氯化鈉。

(2)推廣合成氨生產中採用水解汽提技術回收尿素。

(3)推廣氮肥生產污水回用技術。

(4)推廣循環冷卻水超低排放技術。

(5)推廣回收硼酸母液制備硼鎂肥、輕質碳酸鎂、氧化鎂等鎂鹽產品技術。

(6)推廣採用大孔徑吸附樹脂對2,3-酸廢水回收利用技術。

(7)推廣「樹脂吸附-氧化-樹脂吸附」技術對2-萘酚生產廢水進行治理和資源化利用。

(8)推廣處理DSD (4,4-二氨基二苯乙烯-二磺酸)酸氧化工序生產廢水採用樹脂法將有機物吸附並洗脫和回收利用的資源化技術。

(9)推廣苯胺、鄰甲苯胺和對甲苯胺生產廢水資源化技術。

(10)推廣樹脂吸附法處理氯化苯水洗廢水綜合利用技術。

(11)推廣從電鍍廢水中回收鎳、鈷等稀有金屬技術。

(12)推廣從制鹽母液中提取氯化鉀、工業溴、氯化鎂技術。

3.廢氣、余熱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採用吸附、汽提、變壓吸附等技術,從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尾氣中回收氯乙烯、乙炔氣。

(2)推廣利用黃磷尾氣發電並提純一氧化碳生產甲醇、甲酸等化工產品技術。

(3)推廣醇烴化工藝替代銅洗工藝技術。

(4)推廣全燃式造氣吹風氣余熱回收利用技術。

(5)推廣濕法磷酸及磷肥生產副產品氟生產各種氟化物技術。

(6)推廣以碳酸鈉吸收硝酸生產尾氣中的氮氧化物,生產硝酸鈉、亞硝酸鈉的技術。

(7)推廣利用電石、炭黑生產尾氣中的一氧化碳,作為燃料及化工原料用於制甲醇、合成氨和羰基產品技術。

(8)推廣對含二氧化碳廢氣進行綜合利用技術。其中利用氨水吸收尾氣中二氧化碳製取碳酸氫銨;深冷製取液態二氧化碳或乾冰;用純鹼吸收二氧化碳製取碳酸氫鈉;用二氧化碳廢氣製取輕質碳酸鎂;用燒鹼廢液吸收二氧化碳製取純鹼;用廢氣中的二氧化碳代替硫酸分解酚鈉提取酚。

(9)推廣氯化氫廢氣綜合利用技術。其中用甘油吸收氯化氫製取二氯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製取環氧氯丙烷、二氯異丙醇,製取氯磺酸、染料、二氯化碳等化工產品;採用催化氯化法、電解法、硝酸氧化法生產氯氣;副產鹽酸生產聚氯乙烯等產品。

(10)推廣催化干氣蒸汽轉化法制氫技術。

(11)推廣草甘膦與有機硅生產中的氯元素循環利用技術。將草甘膦生產中的尾氣經回收凈化用於有機硅單體的合成。有機硅單體生產中產生鹽酸,經凈化後用於草甘膦合成,從而使含氯元素的化合物(氯甲烷、氯化氫)在草甘膦和有機硅兩大類產品之間實現循環利用。

(七)建材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石材加工碎石和采礦廢石生產人造石材(裝飾材料)技術。

(2)研發廢陶瓷高附加值再利用技術。

2.廢水綜合利用技術

推廣採用無機混凝劑(PAC)+高分子助凝劑(PHM)等混凝沉澱處理技術。

3.廢氣、余熱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水泥窯廢氣余熱發電技術。

(2)推進玻璃熔窯廢氣余熱發電技術產業化。

(八)食品發酵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玉米脫胚提油和小麥提取蛋白技術。

(2)推廣利用酒精糟生產全糟蛋白飼料等技術。

(3)推廣啤酒廢酵母乾燥生產飼料酵母技術;廢酵母經酶處理制備醫葯培養基酵母浸膏技術。

(4)推廣檸檬酸廢渣替代天然石膏技術。

(5)推進啤酒廢酵母生產制備核苷酸、氨基酸類物質技術的產業化。

(6)推廣玉米芯生產木寡糖技術。

(7)推廣利用製糖廢糖蜜生產高活性酵母等發酵製品技術。

(8)推進利用酶技術從麥糟中提取功能性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產業化。

(9)推進果蔬濃縮汁生產廢渣制備果膠、功能性膳食纖維和蛋白飼料技術的產業化。

(10)研發酵母細胞壁殘渣制備甘露糖蛋白質及水溶性葡聚糖等。

(11)研發啤酒糟採用多菌種混合固體發酵生物改性,生產肽蛋白技術。

(12)研發馬鈴薯、木薯澱粉生產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2.廢水(液)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發酵剩餘資源厭氧發酵生產沼氣技術。

(2)推廣麥汁煮沸二次蒸汽回用技術。

(3)推廣味精廢母液生產復合肥技術。

(4)推廣玉米浸泡水和谷氨酸離交尾液混合培養飼用酵母粉技術。

(5)推廣木薯乾片乾式粉碎和鮮木薯濕法破碎分離技術,濃縮出精澱粉漿液和蛋白黃漿。

(6)研發採用膜過濾技術(MF)回收菌體製成飼料技術。

(7)研發薯類澱粉生產高濃工藝廢水(俗稱汁水或細胞水)回收蛋白技術。

(8)研發適用於食品行業生產的膜材料及膜分離裝置;研發排放廢水深度處理的膜技術與膜材料。

3.廢氣綜合利用技術

研發利用酒精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生產降解塑料技術。

(九)紡織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廢舊纖維等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廢舊纖維循環利用技術。利用廢舊滌綸及錦綸纖維、生產廢料等生產再生纖維技術。

(2)推廣利用廢舊纖維作為產業用增強材料技術。

(3)推廣溶解、萃取、離子交換等技術,對化纖工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

(4)推廣針刺、熱熔、紡粘、縫編等技術對廢花、落棉、紗布角、短纖維等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

(5)推進廢棄毛中提取蛋白制備生物蛋白纖維技術的產業化。

(6)推進利用雙氧水對剝繭抽絲後的廢棄物進行濕法紡絲技術的產業化。

(7)推進蠶蛹蛋白提煉及深加工、桑柞蠶絲下腳料生產針刺無紡布等綜合利用產業化。

2.廢水(液)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採用水蒸汽直接蒸餾法從含溴染料廢水中製取溴素技術;以分散藍2BLN水解母液以及硝化廢酸為原料從廢水中離析回收2,4-二硝基苯酚。

(2)推進洗毛廢水採用高效分離回收等工藝設備提取羊毛脂技術產業化。

(3)推進聚酯企業生產廢水中乙醛等有機物回收與利用技術產業化。

(4)研發適用於排放廢水深度處理的膜材料,並研發適用於漿料、染料濃縮與回收工藝的膜分離裝置。

(十)造紙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技術

1.廢渣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造紙廢渣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

(2)推進制漿鹼回收白泥生產優質碳酸鈣技術的產業化。

2.廢水(液)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制漿造紙過程水的梯級使用和廢水深度處理部分回用技術。

(2)推廣造紙白水多圓盤過濾機處理回收利用技術。

(3)推廣厭氧生物處理高濃廢水生產沼氣技術。

(4)推廣制漿封閉式篩選、中濃技術。

(5)推進紙漿廢液生產微生物制劑技術的產業化。

四、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

(一)廢舊金屬再生利用技術

1.推廣採用機械化手段對廢舊汽車、廢舊船舶等機械設備的拆解和利用。

2.推廣黃雜銅直接生產高精度板、帶、管等技術。

3.推廣紫雜銅熔煉除氧、除雜技術以及軋制過程中的表面處理和精整技術。

4.推廣組合式熔煉爐組生產再生鋁合金技術。

5.推廣廢鋁易拉罐鑽切屑利用技術;電解鋁殘極(陽極、陰極)生產石墨化炭陰極技術。

6.推廣廢鉛酸蓄電池機械化拆解、破碎分選技術,分別回收處理塑料殼、鉛極板、含鉛物料(鉛膏)、廢酸液等;再生鉛渣回收錫、銻等有價金屬的技術。

7.研發廢鋼鐵鍍鋅、鍍鉻等鍍層的處理技術;廢高合金鋼的鑒定、檢測和分選技術;混堆狀廢線材加工處理技術及裝備;廢易拉罐等優質廢鋁的保級利用技術。

(二)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再生利用技術

1.推廣電熱絲等干法分離陰極射線管屏錐玻璃技術。採用工業吸塵器回收並妥善收集熒光粉。

2.推廣加熱析出、催化分解等技術,回收液晶面板上的液晶物質和稀貴金屬銦並做無害化處理。

3.推廣環保型的溶蝕、酸解、電解、精煉等技術,處理晶元等含稀貴金屬的廢料,回收金、銀、鈀等。

4.推廣高效粉碎、分選技術,處理已去除晶元、電容器等部件的線路板,回收銅、玻璃纖維和樹脂等。

5.推廣粉碎、分選等物理方法在密閉的設施中處理含有多溴聯苯、多溴二苯醚等有害成分的電線、電纜,回收銅、鋁和塑料。

6.推廣破碎、分選等物理方法在設置有環保和安全措施的密閉設施中處理廢舊冰箱、空調、冷櫃等製冷電器。

(三)廢舊橡膠、輪胎再生利用技術

1.推廣膠粉活化技術,提高膠粉活性,擴大膠粉利用率。

2.推廣「預硫化和無模硫化翻新」輪胎翻新技術。

3.推廣廢舊橡膠常溫粉碎、濕法粉碎、冷凍粉碎等生產精細膠粉技術。

(四)廢紙板和廢紙再生利用技術

1.推廣廢瓦楞紙箱中高濃連續碎解、纖維分級處理、中高濃篩選、大直徑盤磨打漿技術,生產包裝紙及紙板。

2.推廣高濃篩選、高濃漂白、高濃揉搓等技術,處理廢舊報紙及帶有塗料、印刷油墨等需脫墨的紙張。

3.研發大型廢紙和廢紙板制漿技術及成套設備。

(五)廢塑料再生利用技術

1.推廣廢塑料物理再生利用和機械化分類技術。

2.推廣廢塑料活化無機填料改性、纖維增強改性、彈性體增韌改性、樹脂合金改性、鏈結構改性等化學再生利用技術。

3.推廣利用廢舊聚酯瓶生產聚酯切片技術。

4.推廣利用廢舊塑料、廢棄木質材料生產木塑材料及其製品技術。

(六)廢玻璃再生利用技術

1.推廣廢玻璃作為原料生產平板玻璃、瓶罐器皿等玻璃製品直接再利用技術。

2.推廣廢玻璃生產建築和保溫隔音等材料的間接再生利用技術。

(七)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

1.推廣改性瀝青混合料再生道路材料制備技術及裝備。

2.研發建築垃圾減量化控制技術及建築垃圾再生材料在建築工程中應用的成套技術。

『捌』 我國採取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重大措施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環境為我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有些活動對環境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甚至是破壞,如環境的污染、自然資源的枯竭、水土流失等等。這些環境的破壞又反作用於人類,產生危害人體健康、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的種種問題,就是環境問題。
例如:一、人類不斷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氣,把大氣弄臟了、使地球像在大熱天穿了一件臟棉襖,體溫不斷地升高;二、地球大氣中的臭氧層能吸收陽光中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保護傘。大氣污染破壞了這層重要的保護傘,使地球的臭氧層產生了「空洞」;三、人類毀林開荒,不合理利用木材等,都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年百年來,全球森林面積急劇減少,最近十多年來,每年都有上千萬公傾的森林在地球上消失了。今天,非洲的熱帶雨林只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一,亞洲的木材蓄積量只能維持不到40年……;四、全世界的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5萬至7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目前,全球的沙漠化地區已經佔到了地球陸地面積的35%;五、全球的城市裡,約有一半人口(16億)生活在有害健康的惡劣空氣中。嚴重的空氣污染,使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比例大大高於鄉村;六、20世紀以來,由於世界全國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劇增,缺水已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尤其是城市缺水狀況越來越加劇;七、無節制的捕撈,使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海洋漁場,捕到的魚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這就是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的表現。在地球上,天南地北的環保問題不計其數,這只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
但另一部分環境問題是因為人類過度開發、不合理利用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且不及時採取對資源的保護措施而導致了資源流失造成的,所以,地球環境的破壞,歸根到底是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的開發,說確切一點,應該是人類的掠奪,濫用自然資源和大自然的力量的惡果。把地球形成以來幾十億年積累下來和各種天然寶貴資源,在幾百年間揮霍過度,面臨枯竭,如此下來,很可能在一兩百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毀於自己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
(1989年12月26日)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 代業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確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確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是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單位和藹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 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 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有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度,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公報。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計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三條 建設污染環境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確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書。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確資料。檢查機關應為被檢查機關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十五條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的確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十八條 在國務院、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利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長激素。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確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建設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防止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二十二條 制定城市規劃,應當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確目標和藹任務。

第二十三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二十六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二十七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依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報登記。

第二十八條 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規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發的規定執行。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語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使用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九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條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

第三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 部門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購買力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有人民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三十三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三十四條 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 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 據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 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 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 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止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三十七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第三十八條 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 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觀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於承擔責任。

第四十二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起時計算。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公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公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七條 本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