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石油在什麼時期完全壟斷
中國石油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實現了對中國石油市場的完全壟斷蔽漏伏。在此期間,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對外國石油公司進行國有化和在國內成立中國石油管理和生產機構,以控制國內石油市場。這些政策使中國石油公司壟斷了國內石油生產和銷售,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代,政府開始放開石油市搜孫場,引入國外石油公司,並慢慢取消中國石油的壟斷地位宏攜。
Ⅱ 為什麼不放開 石油
不放開石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石油資源的特殊性
石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對於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工業生產的血液,涉及到交通、化工、製造業等多個領域。因此,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和管理直接關繫到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二、保障能源安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作為一種主要的能源,其供應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放開石油市場,雖然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市場效率,但也可能帶來供應鏈的不穩定因素,甚至可能受到外部勢力的控制和影響。
三、維護市場穩定
石油市場的穩定對於整個國民經濟都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放開石油市場,可能會導致市場出現過度競爭、價格波動等問題,這不僅會影響石油產業的健康發展,還可能波及到其他相關產業,對整個經濟造成不良影響。
四、戰略儲備和長期發展需求
石油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為了保證國家的長期發展和戰略安全,必須對石油資源進行合理的儲備和管理。不放開石油市場,可以更好地進行戰略規劃和資源儲備,確保國家在長期發展中有穩定的石油供應。
綜上所述,基於石油資源的特殊性、能源安全、市場穩定和長期發展需求等方面的考慮,不放開石油市場是出於多方面的戰略考量。當然,在保障國家利益和安全的同時,也要逐步推進市場化改革,以提高效率和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但這是一個需要謹慎和平衡的過程。
Ⅲ 如何保護我國石油進口安全
1.加強宏觀調控,建立石油安全預警和價格調控機制。從1998年6月和2000年7月開始,國家分別放開了國內原油和成品油統一定價,實行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並軌。由於石油價格的剛性傳遞,在利益機制驅動和投機因素作用下,國內石油進口出現了「高價多進口,低價少進口」的怪現象,同時隨國際油價頻繁變動的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大幅波動,也使國內的石油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的正常運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為了規避石油進口風險,政府必須密切跟蹤分析國際石油市場的走勢,綜合運用價格、稅收、儲備等手段建立石油安全緊急應對和預警機制;建立能夠有效穩定成品油市場價格的調控機制。根據各國成品油價格的市場分析來看,盡管原油價格與國際接軌,但因各國的稅負不同,各國的成品油市場零售價格仍存在較大的差異。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稅負在汽油零售價中所佔比例為60-70%,在柴油中為50-60%。而我國汽油的稅負為23%、柴油為18%[4]。即使實行了稅費改革增加燃料稅也只能將稅負提高到45%和41%。相比而言我國稅負在成品油零售價中所佔的比例就比較小。因此借鑒國外成品油定價的有益做法,政府可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在零售環節增加一個稅率可調的稅種。當國際油價較低時按高稅率征稅;當國際油價較高時按低稅率征稅,以緩解國際油價劇烈變動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同時完善石油進口貿易體制,系統設計各項進出口政策,大力發展石油期貨貿易,以保證國家對石油貿易的有效調控。
2、實施多元化進口戰略,構建多元化石油進口新格局。中國和美國同為全球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近年來美國從本國石油安全考慮,為保證穩定的石油供應、分散石油進口風險,在積極擴大海外市場的同時,實行了多元化進口戰略。2003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石油所佔其進口總量的比例由2001年的23%下降為20.3%,而從非OPEC國家進口的石油卻達到了平均707.9萬桶/日,佔美國石油進口總量的57.8%,從其周邊國家加拿大、委內瑞拉、墨西哥等進口的石油量也已佔總進口的45.9%。目前美國從全球30多個國家進口石油,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格局已初步新形成。相對而言,我國石油進口多元化的格局還尚未形成。主要依靠中東和過分依賴馬六甲海峽運輸的現狀不僅導致了所謂的「中東原油溢價」,也是我國的石油進口面臨巨大風險。因此從長遠及戰略的角度來看,盡管中東作為世界石油富集區是我國石油進口的一個重要市場,但是我們必須實行多元化的石油進口戰略,努力開辟新的石油供應地,降低對中東石油的過分依賴。主要包括:促進石油進口來源地區和國家的多元化。積極發展與中亞、俄羅斯和非洲的戰略石油合作夥伴關系,增加從周邊國家的石油進口;積極推動貿易方式的多元化。改變目前石油進口過分依賴現貨采購的現狀,逐步實現由現貨采購為主向長期貿易方式的轉變;努力實現運輸方式的多元。中亞是僅次於中東和亞伯利亞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儲集區,裏海被預測為「第二個波斯灣」,俄羅斯油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世界4.7%的石油儲量。近幾年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復甦,前蘇聯地區的石油出口前景更是被專家和各國政府看好。由於我國與上述國家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而且該地區又是我國目前唯一不經過遠洋海運就能夠確保的石油供應來源,所以不論是從資源潛力還是地緣關繫上看,中亞和俄羅斯都應該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及石油供應基地。我們一定要積極推動俄羅斯到大慶的原油管線、中俄韓天然氣管線、哈薩克到新疆原油管道建設,形成多元化的石油運輸網路,最終實現石油供應的多元化。
3、積極參與全球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建立穩定的國外石油供應基地。。我國石油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隨著環境保護的日益受到重視,國內石油資源的不足和短缺將是一個長期必須面對的事實。所以除了直接從國外進口石油以外,必須借鑒美國的經驗,實施跨國經營戰略,鼓勵和扶持國內石油企業到國外去參與石油勘探和開發,充分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建立長期穩定的海外石油供應渠道。
境外油氣資源富集區主要包括北美、南美北部、西伯利亞、裏海、中東、東南亞、北海、非洲等。我們一定要在外交、軍事、外貿及金融政策支持下,鼓勵國有石油公司,尤其是3大石油石化公司,借鑒國外大石油公司境外找油的經驗,採取多種方式,實施境外資源勘探開發戰略,重點擴大和鞏固同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伊朗、伊拉克、蘇丹、委內瑞拉、印尼等國的油氣勘探開發業務。爭取在10--20年的時間里在海外形成幾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石油生產基地,到2010年拿到3000萬噸份額油和300億m3以上的天然氣;到2020年力爭達到5000萬噸份額油。
4、實施節能和能源結構調整戰略,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2%,同時由於我國一二產量比重較高,製造業產品大量出口,使我國的石油消費強度一直偏高。而能源利用效率低是加劇我國石油供需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
節能一直是美國能源政策的戰略重點。我國作為世界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要化解石油進口風險、保證石油安全也必須大力推進節能戰略的實施。從我國的實際出發,一是加快節能立法,盡快出台國家《節約能源法》,如美國的《能源政策與能源法》(EPCA)、英國的《能源法》,同時從稅收、價格、投資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節約用油、拒絕和防止無效低效用油;二是調整產業構,壓縮高油耗產業,淘汰高油耗設備,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節油型產品,其重點是工業、交通和建築部門。三是要減少石油開采、加工過程中的石油浪費,提高油氣的綜合回收率,減少油田低效原油的用量,同時擴大石化企業的裝置規模,提高原油利用率;四是要調整能源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向是提高天然氣的消費比例。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天然氣工業,推進煤氣化、煤液化進程,積極開發利用燃料電池;鼓勵應用風能、太陽能可再生能源,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強度。
5、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確保國內石油供應安全。石油戰略儲備是防止石油供應中斷,保障國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國石油戰略儲備還處於空白狀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有的沒有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石油消費大國。從國際經驗看,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應當包括兩類,一是政府儲備,二是企業儲備。政府儲備應以原油為主,並主要儲存進口原油,企業儲備品種要按照生產與經營相結合的原則,國家只規定儲備量,而不規定品種;就石油儲備的目標而言,我國石油儲備規模2005年應按35天消費量和2010年按50天消費量設定,儲備規模分別為2500噸和4500噸。
在加快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等硬體建設的同時,還要抓緊制定諸如日本和德國的《石油儲備法》等法律、法規,盡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以便在必要時發揮保障國內石油供應安全、穩定油價、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作用。
Ⅳ 石油價格持續暴跌,何時才能恢復正常狀態
石油價格暴跌,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時間才能恢復到原來水平。
油價暴跌的導火索不是疫情,反而是石油國們之間的博弈所導致的。最先是由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應國沙烏地阿拉伯率先發起,由於阿拉伯和俄羅斯在石油產量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歧。導致阿拉伯首先開始價格戰,由於石油的價格和市場上的供需關系是有必然聯系的,而突發的黑天鵝事件又使得各國經濟停滯不前,很多石油工廠不得不停產,導致航線暫停,所以對於石油的需求量大大減少,這就使得石油價格開始猛跌,如果經濟不能復甦,那麼石油價格也要很難可以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其次疫情嚴重也是影響石油價格很嚴重的一個因素。由於疫情的惡化就使得國家開始實行封國處理,以及要求人們居家隔離,這些居民連門都出不了,又怎麼會去開車呢?所以不開車就不會消耗石油。石油價格下跌起碼會造成2~3年的影響,並且這不僅隻影響石油開采商,還會影響上下游企業都產生巨大的虧損。
Ⅳ 價格放開的過程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價格改革於1979年起步。1979~1984年的5年間,放開了三類農副產品和完成交售任務後的一、二類農副產品價格,分三批放開了全部小商品價格,部分工業品實行了浮動價格。從1985~1988年價格改革的重點轉向改革價格管理體制,放開價格的步子明顯加快。 ①在工業生產資料價格方面,1985年 1月國家取消了企業自銷和完成國家計劃後超產部分出廠價格不得高於國家定價20%的規定,企業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自行決定這部分產品的出廠價格。從此出現了同種產品計劃內部分實行國家定價、計劃外部分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價格雙軌制。隨著生產的發展,指令性計劃逐步減少,指導性計劃和計劃外的比重逐步擴大。到1990年底,主要工業生產資料按市場調節價銷售的比重已超過50%。
②在農產品價格方面,1985年1月國家廢除了農產品統購制度,除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實行合同收購外,其他農產品收購價格均放開。大中城市的肉類和大路蔬菜等農副產品的購銷實行國家指導價,其他產品實行市場調節價。
③在工業消費品方面,1985年 4月國家將供求緩和的縫紉機、國產手錶、自行車(除鳳凰、永久、飛鴿三大名牌車外)、收音機、電風扇等5種產品價格放開,由企業自行決定價格。1986年8月又放開了名牌自行車、黑白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中長纖維和80支以上純棉紗及其製品等 7種消費品價格。1988年放開了13種名煙和13種名酒價格。
④在進出口商品價格方面,1984年開始對部分進口商品實行外貿代理制,從按國內價格作價改為按進口成本加外貿代理手續費等費用和應納稅金作價。實行外貿代理制的范圍逐年擴大,到1990年底,除中央外匯進口的糧食、化肥等幾種商品外,其他進口商品已全部實行外貿代理制。出口商品國內收購價,除糧食、石油等少數大宗商品執行國家定價外,多數商品執行國家指導價或市場調節價。 從1979年起,經過10年改革,到80年代末,中國價格形成機制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改革前絕大部分商品實行國家統一定價轉變為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3種價格形式並存的新格局。到1990年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家定價佔30%,國家指導價佔25%,市場調節價佔45%。農副產品收購總額中,國家定價佔31%,國家指導價佔27%,市場調節價佔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