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美國石油霸權發動了什麼戰爭
擴展閱讀
ps怎麼做鑽石效果 2025-07-01 18:04:44
過戶相關費用包含哪些 2025-07-01 17:47:44
什麼叫低成本大學 2025-07-01 17:45:56

美國石油霸權發動了什麼戰爭

發布時間: 2023-04-26 03:21:56

⑴ 石油戰爭深刻背景的戰爭還有哪些

1.一戰中了凸顯石油的重要,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派駐了大量的軍隊並控制了大部分產油地區。德國和奧斯曼帝國戰敗,奧斯曼帝國被瓜分,盛產石油的中東落入英國控制之中。

但英國是依賴美國打贏這場戰爭,在經濟上不得不開始受制於美國的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倫敦逐漸被紐約取代。美國大力發展海運,開始同英國開始爭奪控制石油資源。在第一-次大戰之後的十多年裡,面對蘇聯的巨大石油儲備,英美想方設法破壞德俄之間的結盟。

英美聯手,一方面以經濟與軍事手段壓制德國,另一方面扶持希特勒上台以對付蘇聯的崛起。在1927年英美之間組建了石油卡特爾,從此在石油方面成為協作者,共同操縱世界石油資源。

2.二戰後英美兩國聯手利用金融和石油開始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美國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蘇聯的東方成為對立堡壘。1944 年西方國家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內的實際投票控制權在美國和英國手中,

建立了美元金本位體制。20世紀中葉,英美兩國都遭受了經濟衰退和政治動盪的困擾。戴高樂和阿登納領導的法德聯盟最終被美英聯手扼殺。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60年9月,五個主要石油輸出國聯合成立「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其目的是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

3.1969 年後美國經濟進一步衰退。 美國開始製造石油禁運,抬高石油價格,操縱大規模反核運動,製造經濟增長極限的恐怖氣氛,控制世界石油流通,獲得石油溢價的巨額利益。美英精心設計的石油美元體系,席捲了世界各地的財富。

英美壓制一切獨立的發展力量:如發展中國家、不結盟運動國家、歐洲的新生力量,圍剿伊朗等。80年代,英美在金融外交上陷入困境,同時在經濟上陷入危機,而且迫使第三世界陷入全面債務危機。伊朗的石油沖擊引發石油危機,令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彌補石油赤字,

而英美的高利率政策令,發展中國家外債聚升,不堪重負。1991 年為了石油美國發動了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美國正在建立所謂的「世界新秩序」。

5.隨著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世界力量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四面出擊,壓制和瓦解各種可能出現的新生力量:

日本經濟的泡沫、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蘇聯的瓦解、俄羅斯經濟的休克、南斯拉夫的解體、搞爛巴爾干各國等都是在美國的精心策劃之下進行的,一切新崛起的潛在力量都是美國的對手。政府與石油的深厚淵源,決定了美國經濟與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石油。

在石油即將迎來產能極限之時,美國不惜一切代代價價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昭示了真實意圖:竭盡所能地鎖住每一個大石油產地,控制世界石油及操控價格實現新世紀的石油地緣政治。

(1)美國石油霸權發動了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石油戰爭》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石油戰爭》一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內為深奧的內在聯系,

解析了石油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

⑵ 美國發動海灣,科索沃,阿富汗還有伊拉克戰爭的原因

海灣戰爭
就不要說了,原因眾人結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科索沃戰爭
1.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穆斯林)與塞爾維亞族(東正教)有民族沖突,這種沖突源於歷史原因和宗教信純蠢仰以及民族隔閡問題。
2.美國+北約視當時歐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眼中釘,打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的旗子,找借口肢解南斯拉夫!

伊拉克戰爭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原因還是石油,而不是什猛褲改么大殺傷武器,美國為了謀取世界霸權,搶佔世界資源,可利用的借口數不勝數。枝判

⑶ 為什麼美國攻打伊拉克,真的是為了石油嗎

美國攻打伊拉克,不是為了奪取石油本身,而是為了防止薩達姆政權(非常殘暴的政權),利用其能源重地的戰略價值,要挾國際社會或是在中東地區造成動盪和不穩定(例如:打破平衡,進攻以色列等等),使得世界能源中心出現大的動盪,給以能源為主的各個國家造成危害(當然美國能源需求最大當然以後就損失最大),

也就說美國攻打伊拉克是維持一種秩序,為什麼美國要維持秩序,這個是由國際經驗得來的。美國自建國200年,可以說前150多年都是奉行孤立主義,也就是說不幹涉別國事務(用現在的術語就是不承擔國際義務),但是孤立主義沒有使美國和世界獲得和平,反而把美國拖入全面世界大戰中去。通過2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美國已經明白,為了維持和平局面,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必須承擔起義務維護世界秩序,否則根本維持不了和平局面,反倒會被拖入全面戰爭當中(全面戰爭是強度最大的戰爭)。

⑷ 世各國爭奪石油的實質

由於石油具有的特殊戰略價值,世界各國對全球石油供應資源的爭奪,也構成了世界各國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
美國政府已將能源安全放在美國對外貿易和對外政策的首位。美解決能源危機的基本戰略是加強同加拿大等美洲產油國的關系;加強同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關系;加緊開發裏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關注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石油動向。美國還支持西方石油公司主動參與中亞地區的石油開發,力圖建立不經過俄羅斯或伊朗領土,直接將該地區的石油與歐美市場聯系起來的石油運輸通道。
俄羅斯則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布局:一是深化俄歐能源合作。二是加強對裏海能源開發的影響。三是與亞太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四是加強俄美能源戰略合作。俄羅斯政府出台的《俄羅斯聯邦能源發展戰略》,重點就是強調要通過強化能源外交促進經濟復甦、維護地緣利益。
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積極尋求新的能源合作夥伴,並制定了新的能源戰略。其主要特點表現為:加強與伊朗的能源合作;致力於對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能源投資與開發;建立與俄羅斯的戰略性能源夥伴關系;大力開拓東南亞市場,努力打入拉美油氣資源領域,積極進軍非洲能源市場。
日本則積極加強與中東及其他世界產油國建立相互依存關系,提出了針對中亞地區石油的歐亞大陸外交計劃,並充分施展「金元外交」,用提供大規模經濟技術合作計劃的方案在全球展開石油資源爭奪戰。具體而言,一是繼續加強與中東產油國的關系,保證穩定可靠的油源;二是角逐遠東,加強同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覬覦北非,力圖實現石油來源的多元化。

美國暫居石油霸主

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明確講:誰控制海灣石油的流量,誰就對美國經濟,甚至「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經濟」擁有了「鉗制」力,未來學家托夫勒也曾講到,控制了中東地區的石油,美國就捏住了向其主要競爭對手供應石油的輸油管口。雖然世界大國對石油的爭奪受各自的生存與發展需求驅動,但在當代世界石油資源爭奪中,美國一直是首要角色。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國,因此,石油利益一直是美國地緣政戰略的核心,美國的能源需求也成為形成21世紀地緣政治的重要因素。美國爭奪石油不僅在於確保自身需求得到滿足,更有控制這一戰略資源進而維護其世界霸權地位的長遠意圖。
目前,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石油展開的。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深層原因之一是為了控制伊拉克乃至中東的石油。「9·11」事件以來,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關系緊張,石油資源仍是主因。美國污衊伊朗為「邪惡軸心」,也是覬覦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在阿富汗戰爭後,美國軍事力量借機滲透到中亞地區,一方面為了爭奪裏海石油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抵制其他國家在中亞地區拓寬能源渠道的努力。而最近,美國借口打擊恐怖主義,要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巡邏,更凸顯出其急於控制海上石油生命線的圖謀。
顧近幾年形勢的發展,美國借反恐戰爭已拿下阿富汗,並「順便」立足中亞,其控制裏海油氣資源之目標已基實現。伊拉克戰爭則使美國支配中東石油的願望成為事實。如果美國再順勢解決伊朗問題,中東油氣資源的控制權將基本落入美國之手。此前,美國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掌控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氣資源。在西非,美國頻頻發動外交攻勢,並謀劃調兵進駐幾內亞灣,以保「後備油庫」之安全。所以,在世界能源領域,可以看出美國的霸主地位已基本確立。

世界石油格局走向何方

世界石油能源及其市場變化,特別是油價的變幻莫測、因石油而發生的雙邊或多邊間的磨擦此起彼伏,牽制著世界和各國的經濟發展,影響著人們的視野和對石油形勢的判斷。但是應當說,世界石油格局的基本態勢大體上是清晰的。
很長時間內剩餘可采儲量仍較豐富,世界石油主要需求地區不變,但供需格局中長期將發生較大變化。
世界剩餘可采儲量在很長時期仍將是豐富的。到2050年前,石油資源保障程度應該是樂觀的。
今後20年,石油供需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世界上許多正在開發的油田產量將以年均4%—5%的速度遞減,特別是歐洲、北美、亞太的油區產量將下降更多。即使有新的油田發現和投產,也將減少世界原油產量中的份額比例。而資源雄厚的歐佩克產油國,特別是中東的產量及在世界石油產量中的份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歐佩克產油國2003年石油產量約15億噸,占當年世界產量的40%,其中中東產油國產量為11億噸,占當年世界產量的30%。
預計到2020年,當世界消費45億—50億噸石油時,歐佩克的產量將佔60%—65%。也就是說,屆時世界石油對歐佩克,特別是中東產油國的依存度將會更高。而2020年世界主要消費地區仍將是北美、歐洲、亞太,發展中國家需求會有較快的增加。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亞太地區將超過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其份

⑸ 03年伊拉克戰爭

戰略利益很深,經濟利益很明顯,我就不寫了。
美國希望念中伊拉克成為其控制下的「民主樣本」,這是世界新格局的發展的一個仔笑山步驟(但很明顯,歐洲及中國的崛起成為的巨大的絆腳石,完全的單極化是不可升緩能的)。伊拉克曾經是美國對付阿拉伯的重要棋子(薩德姆當政與美國的扶持有關),薩德姆的背叛是美國政界感到尷尬和不安,鷹派便主張並發動了戰爭。以伊拉克為跳板,伊朗也可以收入囊中,這樣大量的石油就可以由美國控制了,更重要的是,美國便控制了中東走廊,掌控了歐亞經濟脈搏。但伊拉克的戰爭泥潭是美國不敢輕易再進攻伊朗。

⑹ 美國為什麼要發動伊拉克戰爭,它最終獲益了嗎

2003年3月,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用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當初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理由是啥呢?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這是伊拉克戰爭美國發動戰爭的理由。當然,這到底是不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正當理由,我們並不知道。
很多人都在想,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為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了很多的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所以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

很多人都認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石油,為了搶奪石油資源。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發行時稱,他書中說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這讓更多人相信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是為了石油,而不是他自己所說的為了恐怖分子。

那美國真的是為了石油嗎?我們來看看,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誰是石油獲益最大的國家。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到最後中國變成最大贏家。

根據戰後的統計顯示,美國石油公司卻並不是獲利最多一方,美國只佔伊拉克石油1.93%,而中國卻高達31.56%。所以,很多人都說,伊拉克戰爭中,獲益最大的國家並不是美國,反而是中國。如果美國當初真的是為了石油的話,他會這么傻,最後讓中國成為最大的贏家嗎?想來是不會的。

那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出了安全考慮,是美國911事件的後續,是美國人的報復。也有人說,美國是為了打擊俄羅斯在中東的勢力。還有人說,美國是為了控制中東地區,為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到最後中國變成最大贏家。

⑺ 美國因爭奪石油發動過哪幾次戰爭

其實主要目的和石油沒有關系。

⑻ 美國發動海灣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1、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
2、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佔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佔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佔64.6%。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3、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吞並,違反了國際法准則,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就世界的一個局部來說,這是中東地區力量對比失衡的產物,也是伊拉克政府謀求地區霸權的結果。但是,就世界范圍而論,這一事件又構成了對有關國家戰略利益的沖擊。首先,它對美國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謀求新的霸權地位的全球性戰略提出了挑戰;其次,它對西方發達國家以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渴求為表現形式的經濟利益構成了威脅;再次,它對本來就很緊張的中東局勢更增添了不穩定因素,引起了這一地區國家的強烈不安和反對。正是這些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激烈沖突,在以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⑼ 伊拉克戰爭是怎樣的

分類: 社會民生 >> 軍事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戰爭已經進入第15天,卻絲毫沒有「速戰速決」的意思。相反,如美國總統布希所言,「這將是一場比我們預想的要更為艱難和漫長的戰爭」。據說,美英聯軍的陸戰部隊正一步步向巴格達推進,但在我們看來,美國正在離自己預想的戰爭目標越來越遠。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美國打擊歐元、捍衛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算盤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戰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美「石油夢」可能破滅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動因就是通過控制伊拉克及中東地區的石油來主導國際油價,從而打擊歐洲經濟對手。

美國想通過贏得戰爭來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將油田轉嘩慧判包給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獲取高額利潤。海灣戰爭以後,美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戰後一年多的時間里,石油價格比戰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後是美國對石油開采牢牢的控制權,並以此拉動了美國近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但此次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包括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在內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緊緊抓住油田開采合同不放,宣稱:即便發生政權更迭,根據國際法,開采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經做了大量的技術性工作,以期在與戰後新政權談判時獲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這次伊拉克之戰美國獲勝,美國想輕而易舉地獲得石油控制權並非易事。

退一步講,就算美國獲得了石油主宰權,由於伊拉克的油田設備在經歷10多年的經濟制裁後已相當陳舊,目前日產油量僅為200萬桶,戰後要維持目前產量更為不易,而要重新恢復正常運營則至少是兩年以後的事情。這與1991年海灣戰爭後的「現炒現賣」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薩達姆在孤注一擲的形勢下,也不是沒有可能下令軍隊放火焚燒所有油田。據最新報道,伊拉克軍方已經點燃了位於伊拉克南部的幾個油田,而由於沙塵暴天氣,美方根本無法在較短碧斗的時間內撲滅油田大火。

從以上的分析看,美國要想如海灣戰爭後那樣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國際原油價格一度下跌,但隨著戰爭由「速戰速決」演變為長期戰,絕大多數的國際石油市場人士對油價看漲。美國石油學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費爾密承認,一桶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使美國未來半年或更長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降低0.3%。美國能源部估計,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美國經濟增長率就會減亂改少0.5個百分點。

「要錢」策略難實現

美國還有一個保底策略,即讓歐盟國家及其他國家掏錢支持其發動戰爭,並參與伊拉克及整個中東地區的戰後重建。美國的這種「要錢」策略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十分奏效。當時美國90%的花費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國等國家分擔。但這次伊拉克戰爭的情況大有不同,由於美國與法、德、俄等國的巨大分歧,美國此次繞過聯合國單方面對伊動武,在軍費問題上得到各國積極分攤的可能性大大縮小,「要錢」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灣戰爭中分擔戰爭費用最多的沙特 *** 以「國內百分之百反對進攻伊拉克」為由,拒絕再為戰爭出一分錢。日本 *** 也已表示,由於日本財政狀況惡化及輿論壓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灣戰爭時那樣承擔戰爭費用。一些國家甚至還要求美國給予補償或經濟援助,美國 *** 將為此付出300億美元的花銷,其中60億美元為無償援助。

即使美國最後如願佔領了伊拉克,戰後重建問題也會讓美國焦頭爛額。出於對科索沃戰爭的反思和教訓,歐盟已不太可能對伊拉克戰後重建慷慨解囊。歐盟官員甚至公開表示:戰爭的後果應該由戰爭的發起者負責。

如此一來,美國的「要錢」策略將會流產,從而對美國的財政狀況造成沉重負擔。開戰前,布希總統對外公開的戰爭費用預算是500億美元到610億美元之間。但這只是一個預算,隨著戰爭的拖延,國際上普遍認為,戰爭費用將超過700億美元。分析人士預測,如果將對伊戰爭開支計算在內,2003財年美國 *** 的財政赤字可能會突破4000億美元,美國的經濟增長將亮起紅燈。

海灣凱歌不會重奏

自從布希發表公開電視講話,聲稱「這場戰爭可能較一些人的預期更長、更為艱難」以來,投資者對買入美元變得謹慎,絕大多數外匯策略師預計,從更長期的角度看,戰爭結束後,美元將會在短暫上揚之後恢復下挫走勢,原因是巨額的戰後重建費用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同時導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進一步擴大,促使美元匯率進一步走低。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國經濟經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結構調整正進入結構收益和經濟周期效應顯現時期,經濟結構周期和經濟運行周期處於上行通道,而海灣戰爭只不過是給美國的經濟復甦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時至今日,美國經濟處在衰退與復甦的邊緣,不確定性十分突出,經濟自然周期和結構周期處於下行區間,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預計不到2%恐怕還不僅僅是戰爭陰影惹的禍。經濟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美國的經濟走勢,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產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這也註定美國此次的戰爭行動不會重奏海灣戰爭的凱歌,其結果只能是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以伊位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美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反對下去發動一場違背民意的侵略戰爭?

一、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 *** 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 *** 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 *** 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基於地源政治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准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 *** 構畫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准,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鏟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 *** 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鏟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後,美成功地對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進行了改造,並因此深受鼓舞。布希 *** 更是將推行美國民主、價值觀作為他這屆 *** 的一大根本國策,並寫入了20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布希本人對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熱情。開戰之前,布希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 *** 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支持布希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茨更是露骨地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這充分暴露了布希 *** 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的真實用意。

四、控制中東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儲量達1120億桶,僅次於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美 *** 官員從不諱言他們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沃爾弗維茨公開聲稱,對伊動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據《 *** 》報道,美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我們簡單地看這個問題,伊位克與朝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這個國家到處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又講道:"由於美國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們就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據《 *** 》報道:美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國防部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員和美國公司的執行官參加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監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盡快出售伊拉克石油。這一事實說明,美國想一手壟斷伊拉克石油的圖謀已成為司馬昭之心。

五、項庄舞劍,意在暗算歐洲這是歐洲經濟界流傳的一種觀點,認為美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控制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石油的出海口,鉗制歐洲的石油來源,削弱歐洲經濟,震懾歐洲資本大量進入美國,從而打擊歐元,甚至使其破產,以維護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霸主地位。歐洲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的規模與美國相當,如果未來不出現其他主要貨幣挑戰美元地位的情況下,歐元的確可能與美元平分秋色。那麼,歐元的挑戰會給美國帶來多大損失呢?有人進行了計算,美國的損失最高可達到2.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均1萬美元左右。與伊拉克戰爭做比較,戰爭及戰後經濟重建所需費用,盡管各方的估計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計是2000億美元。這樣看來,通過伊拉克戰爭打垮歐元,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歐元的動機確實可以成立的。但我認為現實的可能性比較小,盡管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大約佔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卻是佔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東之外的俄羅斯、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國,因此,即使歐洲一夜之間無法從中東進口石油,仍然可以從其他地區獲得部分石油,不至於使自己的經濟癱瘓。況且在自由經濟條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貿易比根除毒品還難,即使歐洲無法從中東直接進口石油,它還可以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輕易地讓本來駛往其他地區的油船改駛歐洲。

此外,為小布希撈取政治資本,借伊拉克戰爭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連任。同時,對伊位克開戰可以從沙特 *** 撤軍,由此解決美沙等國因 *** 而產生的主要裂痕,也無不是美國對伊動武的一個次要因素。

⑽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石油只是個表像,也可以說是一個直接原因。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意識到自己正在衰落,需要通過武力來震懾世界,表現自己的強國實力,強化自己的統治。第二次海灣戰爭的時候正是歐洲試圖崛起的時候。那時候施羅德跟法國的希拉克都在謀求領導歐洲崛起,擺脫美國控制,所以美國一開戰他們就反對,中國(中國真正成為世界承認的大國是在2000年以後)和俄羅斯也在復興的頂峰,而且幾個大國相互聲援,給了美國很大壓力。所以美國要展示自己的肌肉。即強化了對中東的統治又震懾了其他國家。像施羅德下台後,默克爾號稱德國鐵娘子,一上台馬上跑到美國去示好,然後跟中國交惡,一點兒也不鐵了。法國人也不領導歐洲了,最後混了個北約司令部就安靜了。應該說這招敲山震虎很有效,馬上使法德兩國安靜下來。同時斃掉了幾個大國的相互支持的局面(從那以後中國跟歐洲基本上就沒默契可談了,就剩下吵架了)。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美國的政治體制,美國的真正國家力量是由大財閥集團控制的,所謂的選民只是分了點殘羹剩飯而已。其中軍工集團的勢力僅次於金融集團,也就是軍工鐵三角,而且美國自1973年以來就定下了以軍工產業拉動內需的政策(我們是靠基礎建設拉動),所以在軍工產業飽和時打一仗,才能滿足財閥們的需求(人家要掙錢啊)。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智囊機構計算了一下,前線消耗一美元就能拉動國內兩百美元的收入。不過也別鼓掌,這些錢掙的最多的是航空集團,其次是軍工和金融集團,老百姓除了送兒子上前線撿炸彈之外,然後掙撫恤金外什麼也撈不著(因為這一策略的產業面太窄,本身就只為財閥服務,運輸主要是在國外,只有民航能掙到錢,消耗主要是高科技武器,普通企參與不進來,最後打來的石油全是石油企業撿便宜,也沒給老百姓降價,至於稅收又能交多少呢。但是軍費(包括財閥們掙的)全是老百姓的納稅錢)。其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就是不說,美國政府自己不會說,中國政府說了沒用,也不說,最後順水推舟,美國說是為了老百姓搶石油,中國政府借機把能源危機拿到檯面上,然後把帽子扣在美國人頭上,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