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模式里不能從公允價值模式轉換為成本模式 別告訴我因為准則就是這樣的哦
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模式里不能從公允價值模式轉換為成本模式,是因為需要防止企業利用轉換計量模式調節利潤,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公允價值後,比較客觀地反映房地產價值,而且保持長期不變。
如果制度允許退回到成本計量,效益好時,對房地產追溯調整,企業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利潤;效益差時,又可以轉成公允價值計量,迅速增加利潤,以此愚弄投資人。
供參考。
2. 能轉化為成本的是什麼關系不能轉化為費用怎麼補償
「轉換成本」(Conversion Cost)最早是由邁克·波特在1980年提出,指的是當消費者從一個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轉向另一個提供者時所產生的一次性成本。這種成本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也是時間、精力和情感上的,它是構成企業競爭壁壘的重要因素。如果顧客從一個企業轉向另一個企業,可能會損失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和關系,那麼即使他們對企業的服務不是完全滿意,也會三思而行。
編輯本段措施
企業要提高顧客的轉換成本,首先應該考慮如果自己的顧客轉投競爭對手,將會在程序、財政和情感三方面有哪些損失進行仔細的評估。然後通過提高顧客的轉換成本,來增加顧客轉換的難度和代價。有的企業通過宣傳產品、服務的特殊性,讓顧客意識到他們的轉換成本很高。例如,公司可以向顧客宣傳其產品和服務的復雜性和學習過程很長,讓他們感知到程序轉換成本很高,因此不願意輕易更改服務提供商。同樣,通過宣傳企業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為消費者提供一整套適合他們的不同功能產品和服務,來增加顧客對他們的依賴性,有效抵擋其他企業忠誠計劃的誘惑。 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定製化的產品,與顧客建立情感層面的一對一的關系,也將大大增加消費者的程序和情感成本。如花旗銀行將顧客的照片印在信用卡上,MCI世界通訊公司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專供家庭成員使用的直撥家庭電話系統,使用這個通話系統,家庭成員之間可以花費很少。 目前,許多酒店、航空公司等忠誠計劃的先行者已經將忠誠營銷的重點,從原來的提高程序和財政轉換成本,轉為提高情感轉換成本,因為,情感轉換成本比起程序和財政轉換成本來說,更加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
編輯本段轉換成本效應
轉換成本效應定義
轉換成本效應是指,更換供應商所需要的投資越大,消費者對於現有供應商的商品的價格敏感性越低。換句話說,更換供應商的附加成本越大,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敏感性越低。這是因為,許多商品需要消費者進行一系列的配套投資以保證使用。例如:航空公司一般不願意更換飛機供應商,因為如果將波音換為空客,那麼重新培訓機械師、投資購置新的備用部件等會增加很多成本。
轉換成本效應舉例分析
當然,與轉換成本聯系在一起的忠誠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當輔助投資環境發生改變時,消費者的價格敏感性就會提高。例如:在電子商務時代,那些仍然只依賴於傳統渠道進行銷售的企業可能會逐漸喪失其優勢,而那些將傳統渠道與電子商務渠道結合起來的企業則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為了削弱轉換成本效應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企業可以通過吸收或降低轉換成本的方式來激勵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例如:給予顧客更多的折扣或者提供附加價值更高的服務等。當轉換成本被有效降低時,企業就可以與市場上的替代產品進行競爭。
3. 為什麼投資性房地產不能由公允價值模式轉變成成本模式
這是因為企業管理層一般具有虛增利潤的動機,投資性放地產由成本模式轉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說明該房地產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公允價值更能可靠反映其實際價值。
而若在此時由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只會存在於房地產市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而這種情況下該房地產還是存在公允價值的,反而會存在管理層利用計量模式的轉變進行盈餘管理的嫌疑。
(3)不能轉化為成本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1、與該投資性房地產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與投資性房地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包括用於出租的房地產的租金收入,或者用於資本增值的房地產的增值收益。企業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需要進行職業判斷,判斷時需要考慮相關市場因素的變化。
2、該投資性房地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取得投資性房地產時,應當按實際成本進行計量。成本不能可靠計量,就無法予以確認。
3、該投資性房地產為可靠房產商提供。
4. 生產成本能不能直接轉主營業務成本
你好,生產成本不能直接轉主營業務成本。
一般來說,應該從庫存商品轉入主營業務成本,不能直接從生產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生產成本(proction cost)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製造成本僅包括為生產服務發生的各種費用(一般指生產車間費用),不包括企業經營費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管理費用(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所發生的費用)和財務費用(募集資金所發生的費用),但這三項費用作為期間費用,計入當月損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成本是衡量生產消耗的補償措施。企業必須用產品銷售收入抵消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費用,才能確定利潤。因此,生產成本的控制是企業成本管理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生產成本法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的成本計算方法。採用生產成本法計算成本時,僅將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和製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不計入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產品成本,但作為當期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生產成本是工業企業生產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直接人工費用和間接製造費用的總和。原材料的消耗水平、設備的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以及產品技術水平是否先進,都會通過生產成本來體現。換句話說,生產成本的控制可以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效果。
拓展資料:
什麼是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成本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成本。企業一般在確認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等主營業務收入時或月末將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的成本轉入主營業務成本。企業應當設置「主營業務成本」科目,按照主營業務類型進行明細核算,用於計算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或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實際成本。轉讓資產使用權,借記本科目,貸記「存貨商品」、「人工成本」等科目。期末主營業務成本余額轉入「本年利潤」,借記「本年利潤」,貸記本科目。結轉後,「主營業務成本」科目無余額。
5. 請問投資性房地產為什麼在公允價值計量下,不能從公允價值轉為成本價值計量
這是准則規定的,否則的話不是可以隨意調節利潤了嗎,所以要求單方向調整,可以由成本轉為公允價值,但不可以從公允價值轉為成本.
6. 公允價值計量為什麼不能變更為成本模式
公允價值計量是按市場價格波動調整資產賬面,能客觀反映資產市場價值,若企業已經選擇從成本計量轉為公允價值計量或直接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表明已經具備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為了不讓企業利用兩種成本模式隨意變更達到隨意調節資產賬面的目的,會計准則規定,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後不得轉為成本模式計量。
7. 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為何不可轉為成本法計量求解(詳細點)謝謝了
防止企業在房價波動較大時,濫用會計政策操縱報表的。
一般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資產都不能重分類為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比如交易性資產不能重分類為其他三類金融工具。
8. ()不能計入產品成本的是
不能計入產品成本的是「D」管理費用。
產品成本是指企業所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的成本。產品成本應當與所銷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勞務而取得的收入進行配比。產品成本又分為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它們是與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相對應的一組概念。
產品成本是與產品成本直接相關的,已經確定了歸屬期和歸屬對象的各種直接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是指企業本期發生的、不能直接或間接歸入營業成本,而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各項期間費用、不能直接歸屬於某個特定產品成本的費用。
(8)不能轉化為成本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成本費用的做賬方法
一、基本建設領用材料,計入產品生產成本
有些企業將不屬於產品成本的費用支出列入直接材料費等成本項目.如企業為調節基建工程成本和產品生產成本,通過人為多計或少計輔助生產費用的錯誤做法,達其目的。
例如某生產企業將自營建造工程領用的材料,直接列入"直接材料費"作"借:生產成本,貸:原材料"的帳務處理,這樣處理,把不應計入成本、費用的支出計入了成本、費用,虛減了利潤,違反了成本、費用開支范圍.
二、福利費用開支記入成本項目
有些企業違反成本、費用開支的范圍,將應由福利費開支的費用列入成本項目,加大成本、減少利潤,如某企業將福利部門人員的工資,列入成本項目"直接人工費".作"借:生產成本,貸:應付工資"的帳務處理.
三、福利部門接受勞務,不作轉帳結算
有些企業將輔助生產車間為職工醫院、食堂、學校等部門提供的水、電、汽、加工修理等費用全部轉嫁給基本生產車間和企業管理部門.如果企業輔助生產車間向職工食堂提供水電,共計50萬元,企業作"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50,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50"的帳務處理,按規定應在"應付福利費"帳戶內列支.這樣一來,使產品成本虛增了50萬元,"應付福利費"帳戶則漏計50萬元.
四、把對外投資的支出計入成本、費用項目中
有些企業以材料物資的方式,向其他企業進行投資時,不反映在"長期投資"科目中,而把減少的材料列入成本、費用項目中.如某機床生產廠以自己的鋼材向某汽車製造廠進行投資,作"借:生產成本,貸:原材料"的帳務處理.這樣,一方面加大了產品成本,減少利潤,少交所得稅;另一方面也隱瞞了投資收益,再次少計利潤,少交所得稅.
五、修理費用,重復計入生產成本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固定資產的修理費採用預提的方法,計入成本費用,但有些企業為控制利潤實現數額,將車間固定資產修理費用重復計入生產成本.例如某企業每月預提3萬元固定資產修理費用計入生產成本,但企業為了壓縮超額利潤,又將實際支出的45萬元設備修理費全部計入生產成本.年終將預提修理費用結轉下年度.這樣處理的結果,使企業生產成本虛增了36萬元,利潤虛減了36萬元.
六、多期材料,一期分攤根據權責發生制的原則
會計核算應正確劃分各月份的界限,但有些企業違反規定,將不屬於本期產品成本負擔的材料費用支出一次全部列入本期成本項目.例如,某企業1999年3月購入原材料100噸,計12萬元.當月領用該原材料2.5噸,但企業卻將12萬元全部計入產品成本,由此造成該企業少計當月利潤的後果.
七、虛計費用,調節成本
有些企業為了調節產品成本和當年利潤,有意將不應計入本帳戶的費用計入本帳戶或者將應計入本帳戶的費用轉移計入其他帳戶.如某企業為了壓縮當年利潤,於12月份以修理車間的名義,虛領材料,計入製造費用帳戶,月份終了分配計入產品成本.由此行為,造成企業本期利潤虛減的結果.
八、回收物資,帳外處理
有些企業將回收的廢料收集起來,不去沖減當月的領料數,而作為帳外物資處理.這樣的結果使企業不僅沒有如實反映產品生產中材料的實際消耗,而且也相對加大產品的直接材料費成本,少計利潤,少納稅金.例如某企業將職工交回加工後餘下的邊角余料,不辦理交庫手續,不填廢料交庫單,不沖減當月的領料數.
九、生產費用分配,張冠李戴
有些企業為了調節當年損益,將本期發生的生產費用在盈利產品和虧損產品之間進行不合理分配,造成盈虧不實.例如某服裝廠生產男裝、女裝和童裝,1999年10月該企業女裝和童裝的銷售要好於男裝,該企業在分配間接費用時,按規定的分配標准計算出各種產品應分配數額後,有意將應分配計入虧損產品的製造費用,加計在盈利產品中.
十、未用材料,不作退庫
有些企業為了調節本期損益,對車間領用原材料採用以領代耗的辦法,將投入產品生產的材料全部計入產品成本,期末有剩餘材料,不管下期是否需用,均不作退庫處理.如某企業基本生產車間10月份多領用原材料20多萬元,期末車間未辦理材料退回和"假退料"手續,財會部門也未作扣減材料費用的帳務處理.由此,該企業造成多計費用少計利潤的結果.
十一、改變分配方法,調節當年盈虧
企業計入各種產品成本的目標在產品費用和本月發出的生產費用,應在各種產品的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企業應當根據產品生產的特點選擇適合本企業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業為了調節本期盈虧,往往改變已經選用的分配方法,並且在會計當期不作披露.
十二、虛估約當產量,調整本期損益
有些企業利用約當產量估算的特點,採用多計(少計)在產品數量的手法,虛增(或虛減)利潤,來調節當年損益,例如某製造企業年末在產品300件,在產品完工程度為60%,約當產量為180件,但在分配費用時約當產量僅為200件,相應地使完工產品少計成本,隨著產品的銷售,也就自然少轉了產品銷售成本,導致利潤增加.
十三、期間費用計入生產成本,或生產成本計入期間費用
有些企業為了調節當年利潤,將發生的費用計入生產成本;或採用將應計入生產成本的費用計入期間費用.例如某企業為了實現計劃利潤目標,12月份將應計入"管理費用"帳戶的10萬元無形資產攤銷擠入了"製造費用"帳戶,月末分配製造費用時,將上述費用全部分配計入了"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帳戶,由完工產品和在產品共同負擔,這樣,就造成少計期間費用,虛增利潤的結果.
十四、已銷產品不結轉成本
有些企業對已銷產品不作成本結轉,只記收入不記成本;或者相反,對未銷售產品視為銷售、多轉成本.例如某企業2000年5月銷售產品1萬件,成本80萬元,銷售收入100萬元,該企業財務人員在進行帳務處理時,只記收入100萬元,不轉成本80萬元,由此造成虛增利潤80萬元.
十五、隨意改變結轉產品銷售成本的方法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在某一個會計年度內,一般只能確定一種計價方法.方法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如確實需要改變計價方法的,必須在會計報表附註中進行披露.有些企業出於調節當年損益的需要,在年度中間隨意改變既定的計價方法。
例如,某企業發出商品一直採用先進先出法,但在11月份時,材料市場價格上漲,該企業為了壓低年末利潤,遂改用後進先出法核算出庫產品的實際成本,並且在年末的會計報表附註中並未披露.
十六、隨意調節成本差異率
有些採用計劃成本核算的企業,在結轉產品成本差異時,通過調高或壓低成本差異率的方式,多計算或少計算結轉的產品成本差異,以達到虛減或虛增利潤的目的.例如某企業為了壓低利潤,有意提高產品成本差異率,多轉產品銷售成本,以達到虛減利潤的目的.
十七、不按比例結轉成本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採用分期收款銷售方式銷售產品,按合同約定日期確認銷售收入,在每期實現銷售的同時,應按產品全部銷售成本與全部銷售收入的比率,計算出本期應結轉的銷售成本.有些企業為了調節當年損益,在分期收款銷售的產品實現收入時,人為地確定結轉產品銷售成本的比率,多轉或少轉銷售成本,以虛增或虛減利潤。
如某企業年初銷售一批產品價款500萬元,成本400萬元,在一年內分四次收款,每次收款比率為25%,按季度收款,在4月份本應收取款項125萬元,結轉成本100萬元,但該企業為了體現上半年的利潤,採用人為少轉成本的方法,結轉成本80萬元,來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十八、任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費用標准
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各項開支均有標准,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著許多亂花、亂攤、亂計費用的問題.有些企業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違反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任意擴大開支范圍和提高開支標准,從而提高企業費用水平,減少當期利潤.如某企業領導人將其家屬的"遊山玩水"費用列為本單位職工的差旅費來報銷,使該企業虛增管理費用,虛減利潤.
十九、期間費用,轉作待攤處理
有些企業為了實現既定利潤目標,就採用將本期發生的期間費用總額中,轉出一部分數額列作待攤費用的作假手法來達到目的.如某企業年計劃利潤300萬元,1-11月份已實現利潤270萬元,尚需實現30萬元的利潤才可達到計劃,但該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預計12月份至多能實現利潤20萬元.為了完成300萬元的利潤目標,該企業財務人員從管理費用中轉出10萬元計入"待攤費用"帳戶,並結轉下年度掛帳,從而使當期利潤達到既定目標.
二十、利用"匯兌損益"帳戶人為調節利潤水平
會計制度規定對外幣帳戶,應採用月初或業務發生當日市場匯率作為記帳匯率,由於匯率變動而引起的匯兌損益,可以採用集中結轉法或逐筆結轉法進行計算結轉,一種方法選用後1年內不得變更.但有些外幣業務較多的企業,為了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採用多種方法人為調整匯兌損益.例如某企業為了調低年末利潤,就有意在期末按低於帳面匯率的期末匯率計算期末人民幣余額,使當期發生匯兌損失,減少當期利潤等.
二十一、混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向銀行借款用於購建固定資產,對固定資產尚未交付使用前而支付的借款利息記入財務費用.企業用借款進行在建工程,在固定資產尚未交付使用前發生的貸款利息,應計入固定資產的造價.但有些企業,為了調節利潤,故意混淆記入成本與費用的界限。
例如某企業1999年1月1日向銀行借款用於自營營業大廳,期限3年,該營業廳於2000年1月1日竣工並交付使用.但企業在2000年2月的帳務處理中,依然作:"借:在建工程,貸:長期借款"的會計分錄,少計財務費用,以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二十二、將利息收入轉作"小金庫",不沖銷財務費用
財務費用包括利息凈支出,匯兌凈損失以及金融機構手續費以及籌集生產經營資金發生的其他費用等.但有些企業在實務操作中,違反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將利息收入轉作"小金庫",不沖銷財務費用,而虛增期末利潤.如某企業出納人員將每期的利息收入不作帳務處理,不在"銀行存款"與"財務費用"帳簿上進行反映,而是提取後存入部門"小金庫",留待日後部門搞職工福利之用.
二十三、不按規定攤銷無形資產和開辦費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的無形資產和開辦費的攤銷都應記入"管理費用",作"借:管理費用,貸: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的帳務處理,但有些企業為了調節期末利潤,人為地多攤或少攤無形資產(或開辦費),從而多計或少計費用,以達到其目的.
二十四、壞帳損失不按規定提取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採用備抵法核算壞帳損失的企業,應於期末計提壞帳准備,計入管理費用.作:"借:管理費用,貸:壞帳准備".有些企業為了調高或調低期末利潤,就會於期末人為地提高(降低)提取比例,或變動提取依據(應收帳款)的數額,以增加或減少期間費用,來達到目的的.
二十五、把應計入成本的運輸費列入期間費用
按照有關規定,企業購入固定資產、專項投資用的材料和設備的運輸費應計入設備或材料的成本,作為其原值的組成部分;但有些企業卻將這部分運輸費列入期間費用而增大了本期利潤.
二十六、職工醫葯費、記入管理費用
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職工醫葯費開支應在"應付福利費"列支,有些企業為減少福利費開支,往往將部分葯費擠入管理費用.從而虛減了當期利潤.如某煉鐵廠自1999年12月份開始在報銷職工醫葯費時,作"借:管理費用,貸:現金"的帳務處理,將醫葯費全部擠入了管理費用,違反了國家有關制度的規定.
產品成本----網路
9. 支出、費用和成本的區別
支出,包括費用和成本,就是花出去的錢
費用,是指為了服務於主營業務而發生的開支,財務中指的是三項費用。
成本,是主營業務的實際本錢。
如銷售產品,為購進產品發生的開支就是成本,管理商品和銷售商品而發生的支出,就是費用。
如生產產品,為購買原料的開支就是成本,管理商品和銷售商品而發生的支出,就是費用。
補充資料:
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區別:
三者的核算對象不同,列支范圍不同。三者各有各的核算內容,既不能互相串用,也不能混淆歸並,更不能互相混淆。在《會計准則》、《企業所得稅法》中,對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列支范圍和核算方式,都有嚴格規定。
具體內容如下:
(一)支出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發生的開支與耗費。企業的支出分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資性支出、所得稅支出、營業外支出和利潤分配性支出六大類。
(二)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可劃分為生產費 用、期間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三大類。
(三)成本是指產品在生產、製造過程中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價值。包括:原材料、 燃料等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折舊費用,工資等。
二、支出、費用與成本的聯系
(一)支出與費用的聯系:支出的范圍比費用大。支出包括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稅支出、利潤分配支出和營業外支出五大類支出,但只有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稅支出三類支出可轉化為費用。
(二)費用與成本的聯系:費用的范圍比成本大。費用包括期間費用和生產費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圍,期間費用不能轉化為成本(這里的成本就是產品成本),只有生產費用才能轉化為成本,依據會計准則,對象化後的生產費用是產品成本。
10. 公允價值的投資性房地產可以轉為成本模式嗎
投資性房地產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不能轉為成本模式
原因:
企業管理層一般具有虛增利潤的動機,投資性放地產由成本模式轉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說明該房地產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公允價值更能可靠反映其實際價值。
而若在此時由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只會存在於房地產市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而這種情況下該房地產還是存在公允價值的,反而會存在管理層利用計量模式的轉變進行盈餘管理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