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質量成本
預防成本 1 質量策劃費用 指有關部門或人員用於策劃所需時間的費用支出:例如規劃質量體系的具體細節所需的時間;根據產品設計和顧客對質量的要求,編制用於材料、工序和產品質量控制的方法、程序和指導書等所需的時間;可靠性研究,試生產質量分析,為編制試驗、檢驗和工序控制的指導書或操作規程等所需的時間。 2 過程式控制制費用 是為了質量控制和改進現有過程能力的研究和分析製作過程(包括供應商的製造工序)所需全部時間的費用支出;為有效實施或執行質量規劃而對車間工作人員提供技術指導所需的費用支出;在生產操作過程中自始至終進行控制所支出的費用。 3 顧客調查費用 是為了掌握顧客的需求所開展的相關調查研究和分析所花費的費用。 4 質量培訓費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費用 質量培訓費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費用不包括指導員工達到標準的熟練程度的訓練費,而是用於改進和提高質量水平所花費的相關費用。 5 產品設計鑒定/生產前預評審的費用 產品設計鑒定費指的是為了鑒定設計的質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評價試制產品或產品規范早期審批時所支出的費用。此外,還包括生產前預評審費。 6 質量體系的研究及管理費用 是指用於整個質量體系的設計和管理費用,以及輔助費用。 7 供應商評價費用 供應商評價費用是指為實施供應鏈管理而對供方進行評價活動費用。 8 其他預防費用 包括質量及可靠性組織機構的行政管理費用(不包括經營管理人員及行政辦公室人員的工資及差旅費),以及零缺陷計劃、產房設備維護等預防措施費用。 鑒定成本 1 外購材料的試驗和檢驗費用 是指由實驗室或其他試驗單位所進行的為評價外購材料質量所支出的費用,以及有關管理人員及辦公室人員可能用到的任何費用。它還包括檢驗人員到供貨廠評價所購材料時所支出的差旅費。 2 試驗室或其他計量服務費用 是指實驗室計量服務有關儀器的校準和維修費用,以及工序監測等的費用。 3 檢驗費 是指檢驗人員評價廠內產品技術性能時支出的費用,以及管理人員和辦公室人員可能支出的有關費用。但是不包括「1」中所述的外購材料的檢驗費用,以及機器設備、公用設備、有關工具或其他材料的檢驗費。 4 試驗費 是指試驗人員用於平價廠內產品技術性能時支出的費用,以及管理人員和辦公室人員可能支出的有關費用。它不包括「1」中所述的外購材料的試驗費用,以及機器設備試驗費,公用設施試驗費,有關工具試驗費或其他材料的試驗費。 5 核對工作費 是指這樣一些工作所需時間的費用支出: 操作人員按照質量計劃的要求而檢驗自己的工作質量;在製造過程中按要求檢查產品和工序是否合格;挑出不符合質量要求而被送回的全部廢品、次品;進行加工過程中的產品質量評價。 6 試驗和檢驗裝置的調整費 是指有關人員為了進行性能試驗而調整產品及有關設備所需的時間的費用支出。 鑒定成本 7 試驗、檢驗的材料與小型質量設備的費用 用於試驗主要設備的動力消耗,例如蒸汽、油以及在破壞性試驗時消耗的材料和物品。小型質量設備的費用包括了非固定資產的質量信息設備費用。 8 質量審核費用 產品和體系的審核費,包括內審和外審費用。 9 外部擔保費用 是指外部實驗室的酬金、保險檢查費等。 10 顧客滿意調查費 是為了了解顧客(包括內部)對產品滿意程度而進行相關調查分析的費用。 11 產品工程審查和裝運發貨的費用 是指產品工程師在發貨之前再次審查試驗和檢驗數據時所支出的費用。 12 現場試驗費 是指在最終發貨之前,有關部門按照顧客指定的場所試驗產品時造成的損失。這部分費用包括有關差旅費和生活費。 13 其他鑒定費用 包括供應商認證等。 內部故障成本 1 報廢損失費 2 返工或返修損失費 為修復不合格品使之達到質量要求或預期使用要求所支付的費用(包括重新投入運行前的再次檢驗費用)。 3 降級損失費 因產品質量達不到規定的質量等級而降級或讓步所損失的費用。 4 停工損失費 因質量問題造成停工所損失的費用。 5 產品質量事故處理費 因處理內部產品質量事故所支付的費用,如重復檢驗或重新篩選等支付的費用。 6 內審、外審等的糾正措施費 是指解決內審、外審過程中發現的管理和產品質量問題所支出的費用,包括防止問題再發生的相關費用。 7 其他內部故障費用 包括輸入延遲、重新設計、資源閑置等費用。 外部故障成本 1 投訴費 2 產品售後服務及保修費 3 產品責任費 4 其他外部損失費 包括由失誤引起的服務、付款延遲及壞賬、庫存、由顧客不滿意而引起的成交機會喪失和糾正措施等費用。]
『貳』 質量成本包括哪些方面
1、預防成本
用於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2、鑒定成本
用於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3、內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4、外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其定義是:為了確保產品(或服務)滿足規 定要求的費用以及沒有滿足規定要求引起損失,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2)哪些是質量成本擴展閱讀:
工作程序
1.要深入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宣傳和學習,對主要從事質量成本管理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其職責和任務。
2.制定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標准,即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水平。
3.編制、實施質量成本計劃,同時要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核算與分析,對質量成本計劃的實施進行適時控制。
4.對質量成本的控制情況進行考核,並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質量成本改進計劃和相應的質量成本改進措施。
參考資料:網路-質量成本
『叄』 質量成本的通俗解釋是啥
質量成本:企業為了保證滿足所規定的質量要求所產生的費用+因產品不滿足所規定的質量要求所產生的各方面損失
質量成本分為四大塊:
內部故障損失:產品交付前,因不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產生的費用。
外部故障損失:產品交付後,因不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產生的費用和影響,如售後索賠費用,退換費用,企業聲譽損失等。
鑒定成本:評估產品/過程是否滿足所規定的質量要求所產生的費用。
預防成本:用於預防產品/過程不滿足所規定的質量要求所產生的費用。
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cost of quality)包括在產品生命周期中為預防不符合要求,為評估產品或服務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因未達到要求(返工),而發生的所有成本。
一致性成本:
一致性成本(cost of conformance),該成本是預防性的,在缺陷發生之前付出的,用於質量與要求或規范一致而付出的成本。
非一致性成本:
非一致性成本(cost of non-conformance),是由於質量與要求或者規范不一致而造成的成本。
『肆』 質量成本分類有哪些佔比多少
如果廣泛的區分可分成二大類—運作質量成本及外部保證質量成本。
從常理上,及一般的狀況,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一個事實—如果質量做得好,那麼就要付出較多的管製成本,包括自買原料時買好的,進廠時要做入料檢驗,製程中要做製程中檢驗,乃至最後的成品檢驗等,這些均須要投入人力及檢驗設備甚至)房空間,如果不幸時,客戶有客訴或退貨時都尚得造成損失,這些所付出的成本,我們就統稱為━質量成本。
『伍』 運行質量成本都有哪些分類類型
運行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而支付的一切費用以及因質量故障所造成的損失費用之和。
運行質量成本的分類:
運行質量成本又分為四類,即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等。
1、預防成本
預防成本是指有關企圖預防不良產品或服務發生的成本,包括計劃與管理系統、人員訓練、品質管制過程,以及對設計和生產兩階段的注意以減少不良品發生的機率所產生的種種成本。
這類成本一般都發生在生產之前,而且這一類成本若發生,往往使故障成本下降。主要包括:質量計劃工作費用、質量教育培訓費用、新產品評審費用、工序控制費用、質量改進措施費用、質量審核費用、質量管理活動費用、質量獎勵費、專職質量管理人員的工資及其附加費等。
2、鑒定成本
鑒定成本是指為檢查和評定材料、在產品或產成品等是否達到規定的質量標准所發生的費用、企業支出此類成本的目的,是希望在生產過程中,能夠盡快發現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避免損失延續下去。顯然,此類成本的發生,也可減少故障成本。
鑒定成本主要包括:進貨檢驗費用、工序檢驗費用、成品檢驗費用、質量審核費用、保持檢驗和試驗設備精確性的費用、試驗和檢驗損耗費用、存貨復試復驗費用、質量分級費用、檢驗儀器折舊費以及計量工具購置費等。
3、內部故障成本
內部故障成本又稱內部損失成本,是指產品在出廠前由於發生品質缺陷而造成損失,以及為處理品質缺陷所發生的費用之和,如廢品損失、返工損失、停工損失、產量損失等。這類成本一般與企業的廢、次品數量成正比。內部故障成本主要包括:廢品損失費用、返修損失費用和復試復驗費用、停工損失費用、處理質量缺陷費用、減產損失及產品降級損失費用等。
4、外部損失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又稱外部損失成本,是指產品售出後因質量問題而產生的一切損失和費用,這種質量問題是在交付給顧客後發生的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主要包括質量異議賠償、產品折價損失等。主要包括:申訴受理費用、保修費用、退換產品的損失費用、折舊損失費用和產品責任損失費用等。
『陸』 構成質量成本的內容有那些
直接質量成本。是指在產品的製造和銷售過程中所發生的質量成本。
直接質量成本的構成:
一般由預防成本、評監成本、內部失敗成本、和外部失敗成本構成。
1、預防成本:
保證達成質量標准並預防不良品所發生所需之費用,含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等有關成本。
(1)質量管制工程:.質量計劃的擬定、執行、稽核;與質量制度的建立與維持。
(2)製程管制工程:.製程研究分析、製程品管制度之監督。
(3)質量量測與管制設備的設計與發展:量測儀器之采購與校驗管理等。
(4)質量訓練計劃之擬定、實施:員工參於公司內外之品管訓練課程、供應商之評估輔導等。
(5)其它預防費用:文書、紙張與雜支等相關其它文具支出。
2、評監成本:
量測、評估、稽核產品、組件、購入物料等,保證符合質量標准之有關各種檢查的成本。
(1)進料測試與檢驗:內外購物料之驗收、場地存放、水電、搬運等設備人員與其它必須支出。
(2)實驗室驗收測試。
(3)檢驗與測試費用。
(4)產品質量稽核費用。
(5)試驗和測試的人工費用。
(6)測試和檢驗儀器的維護和校正:內部校驗與委外校驗。
(7)測試和檢驗資料的檢討:諸如質量改善計畫的提出、執行、效果確認追蹤。
3、內部失敗成本:
產品、組件、物料在出廠前未達成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成本。
(1)報廢。
(2)重加工(再制或修理)。
(3)追查故障(失敗分析):因質量不良所產生的問題分析檢討成本。
(4)再檢驗、再測試:不良品經整修完後入廠經進料檢驗再次檢驗測試所產生之成本。
(5)降等損失:因質量不良遭客戶降等處置,如廠內之廠商管理分級制由A級降B、C級等。
(6)材料檢討活動:質量不良產生之原因也有可能是材質之選用不適當、或是製程中因加工過程致使材質特性降低所造成而所需的檢討,諸如剛性不足等。
4、外部失敗成本:
產品出廠後顧客發現不良所造成的成本。
(1)服務材料支出成本:保固期內所更換而無法向客戶收取之物料成本。
(2)抱怨處理損失:如工時、差旅費、郵電費等。
(3)折讓損失。
(4)延長保固損失:如公司規定的保固期是一年但因質量問題致客戶要求延長保固。
(5)產品拒收退貨。
(6)交換新品。
(7)逾期交貨賠償:簽約內容若有明定逾期交貨須賠償時。
『柒』 質量成本的含義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
質量成本簡單說就是為達到質量標准所付出的成本.從付出看,提高質量要增加成本,如要剔除原材料中的次品或離散性較大的不易控制的材料和成品中的次品,要制定更高的產品標准,要投入培訓成本,等等,這是顯性的支出.但另一方面,產品質量的提高,減少"三包"費用,擴大市場份額,建立品牌優勢,增加無形資產等方面得到回報.無限制地提高質量成本是不現實的,也是企業難以承受的.質量成本的內容就是分析相關數據,決定合適的質量標准和合理質量措施,達到投入、綜合利潤和市場等方面的平衡點.
『捌』 什麼是質量成本它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產品質量標准,不能滿足用戶和消費者需要而產生的一切損失。質量成本一般包括:為確保與要求一致而作的所有工作叫做一致成本,以及由於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全部工作叫做不一致成本,這些工作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其中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屬於一致成本,而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又統稱為故障成本,屬於不一致成本。
具體而言,預防成本是為減少質量損失和檢驗費用而發生的各種費用,是在結果產生之前為了達到質量要求而進行的一些活動的成本,它包括質量管理活動費和行政費、質量改進措施費、質量教育培訓費、新產品評審費、質量情報費及工序控制費;鑒定成本是按照質量標准對產品質量進行測試、評定和檢驗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是在結果產生之後,為了評估結果是否滿足要求進行測試活動而產生的成本,包括部門行政費、材料工序成品檢驗費、檢測設備維修費和折舊等。故障成本是在結果產生之後,通過質量測試活動發現項目結果不滿足質量要求,為了糾正其錯誤使其滿足質量要求發生的成本,分為兩部分: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內部損失是指產品出廠前的廢次品損失、返修費用、停工損失和復檢費等;外部損失是在產品出售後由於質量問題而造成的各種損失,如索賠損失、違約損失和"三包"損失等。上述概念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質量成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
質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
COPQ)彌補百萬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價不同的產品,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不同;同一次品,出現在供應鏈的不同位置,造成的損失也不一樣(例如更換、
維修、保修、停產、喪失信譽、失去以後生意等)。例如壞在客戶處,影響最大,假設權重為100;壞在公司生產線,影響相當大,假設權重為10;壞在供應商的生產車間,影響最小,假設權重為1。該產品價格為1000元,在上述三個環節各出現次品一個,總的質量成本就是111000元(10_0x1000
+
1_0x1000
+
1x1000)。這個指標有助於促使在供應鏈初端解決質量問題,在一些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供應鏈復雜的行業比較流行,例如在美國,飛機製造業、設備製造行業等設備原廠(OEM)採用得比較多。
具體內容如下:
預防成本
用於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a)
實施各類策劃所需的費用、包括:
體系策劃:
產品實現策劃:
b)
產品/工藝設計評審、驗證、確認費用,
c)
工序能力研究費用,
d)
質量審核費用,e)
質量情報費用,
f)
培訓費用,
g)
質量改進費用。
鑒定成本
用於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a)
檢驗費用,
b)
監測裝置的費用,
c)
破壞性試驗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勞務費。
內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a)
廢品損失,
b)
返工損失,
c)
復檢費用,
d)
停工損失,
e)
質量故障處理費,
f)
質量降級損失,
外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a)
索賠費用:
b)
退貨損失:
c)
保修費用:
d)
降價損失:
e)
處理質量異議的工資、交通費。
f)
信譽損失:
『玖』 管理會計:企業質量成本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戰略規劃的制定雖然非常規律,也很正式,但是由於其內容涉及商業秘密,因此往往不會在企業內完全公開。盡管員工對規劃的內容並不十分了解,企業通常還是能夠完成規劃的目標。
質量改善或許應當被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當中去。質量改善應當著眼於現有與未來客戶的需求,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經營目標。應詳細制訂質量改善計劃並在資源方面給予充分支持。
企業質量成本(COQ)這一概念已經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對其含義仍然是眾說紛紜。質量成本這一說法本身就存在著模糊之處。它可以是因質量問題而產生的支出,或是為確保質量而必須有的支出。更有甚者,把這一概念理解為「質量缺陷成本」.而實際上,這種質量缺陷成本僅僅是指因補救產品質量問題而產生的支出。
總體來說,企業質量成本應包括一切防止質量缺陷的支出、評估及確保產品達到質量標准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現質量問題後善後工作的各項支出。質量缺陷是指因產品質量問題而出現的浪費、失誤或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
企業質量成本支出可以分為三方面:預防性支出、評估性支出和補救性支出。
『拾』 什麼是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即運行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高低與運行質量成本(或工作質量成本,或內部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有關。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其定義是:為了確保產品(或服務)滿足規 定要求的費用以及沒有滿足規定要求引起損失,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屬於。他將企業中質量預防和鑒定成本費用與產品質量不符合企業自身和顧客要求所造成的損失一並考慮,形成質量成本報告,為企業高層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質量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10)哪些是質量成本擴展閱讀:
預防成本
用於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a) 實施各類策劃所需的費用,包括體系策劃、產品實現策劃;
b) 產品/工藝設計評審、驗證、確認費用;
c) 工序能力研究費用;
d)質量審核費用;
e) 質量情報費用;
f) 培訓費用;
g)質量改進費用。
鑒定成本
用於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a) 檢驗費用;
b) 監測裝置的費用;
c) 破壞性試驗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勞務費。
內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a)廢品損失;
b) 返工損失;
c) 復檢費用;
d)停工損失;
e) 質量故障處理費;
f) 質量降級損失。
外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a) 索賠費用;
b) 退貨損失;
c) 保修費用;
d) 降價損失;
e) 處理質量異議的工資、交通費;
f) 信譽損失。
遵循原則
1.以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為目的。任何企業都有與其產品結構、生產批量、設備條件、管理方式和人員素質等相適應的質量成本,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找到適宜的質量成本控制方式,來優化企業的質量成本。
2.以嚴格、准確的記錄數據為依據。實施質量成本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成本數據流進行細致的核算和分析,所以提供的各種數據和記錄必須真實、可靠,否則對決策只能起到誤導作用。
3.建立完善的成本決算體系。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要對成本的核算有統一的口徑,應有對人工的工時、成品的加工成本、損失成本、生產定額等有統一的核算和計價標准。
工作程序
1.要深入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宣傳和學習,對主要從事質量成本管理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其職責和任務。
2.制定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標准,即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水平。
3.編制、實施質量成本計劃,同時要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核算與分析,對質量成本計劃的實施進行適時控制。
4.對質量成本的控制情況進行考核,並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質量成本改進計劃和相應的質量成本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