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模型中的管理成本包括哪些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成本模型中的管理成本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0 08:21:22

Ⅰ 什麼是建立成本模型

建立成本模型是指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對成本項目的細化分析及成本影響動因的確定,結合實際設定細化的成本基準模型。

成本是衡量實際成本是否受控的一種成本尺度(標桿)。

成本模型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

基於標准成本的預測模型的建立,但是鑒於復雜的生產情況,要進行完全真實的預測有一定難度。

因此須對該模型做如下定義:

1、在進行成本預測時以當月煉鋼當月成材入庫為測算原則,不考慮生產周期和庫存成本的影響;

2、在復雜的工藝路線中挑選較為簡單的一次冶煉和一次軋製成材的模型進行預測;

3、標準的確定:銷售價格、原材料價格按年度預算價格;標准作業費用以年度預算結構,以滿負荷生產規模下的作業價格和作業量(年度預算作業量換算到月)。

(1)成本模型中的管理成本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成本鏈模型-特點:

1、注意相對成本

成本的絕對發生額固然是衡量企業資源耗費的重要指標,但並沒有反映企業活動的真實本質和效率。企業是一個系統,投入是成本耗費,產出則是企業的收益,二者的差值即是企業的利潤,也是企業為社會、為顧客創造的價值。

這些價值來源於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其成本的發生也就位於成本鏈上相應的環節,把每個環節的成本損耗和該環節上的價值創造相比較,就能得出相對成本的大小。成本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一種價值驅動發生的成本,相對值的意義要遠遠大於絕對值。

2、注意把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結合起來考察

從成本鏈上來看,有些環節的成本是短期可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成本又是基於未來的發展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大額的研發投入、固定資產的更新、企業的重組和並購行為的發生從短期來看,其效果並不立即顯現。

但從未來的發展來考察,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相對成本又具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短期成本關注的多是戰術問題,而長期成本更多的著眼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往往是一些戰略性問題。企業領導人必須立足全局,培養長遠的意識和戰略眼光。

Ⅱ 進行成本性態分析成本的分類有哪些

成本性態分析與成本按性態分類是管理會計中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
它們的聯系在於:第一,兩者對象相同。不論是分析還是分類,都以企業的總成本為對象;第二,開展成本性態分析要以明確成本按性態分類為前提。只有了解成本按性態分類的結果,掌握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的特性,才有可能完成成本性態分析的任務。
它們的區別是:第一、二者的性質不同。成本性態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成本按性態分類則僅僅屬於定性分析;第二,二者的最終結果不同。成本性態分析的最終結果是將全部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個部分,並建立相應的成本模型,成本按性態分類的結果是將全部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類。

Ⅲ 存貨模型的總成本方面

在存貨模型下,持有現金資產的總成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持有成本,也即機會成本,是持有現金所放棄的收益,這種成本通常是有價證券的利息,它與現金余額成正比;二是轉換成本,也即交易成本,是指現金與有價證券的固定成本,這種成本至於交易次數有關,包括經紀人費用、捐稅及其他管理成本 ,而與現金的持有量無關。

TC表示總成本,b表示現金與有價證券的轉換成本,T表示特定時間內的現金需要量總額,N表示現金余額,i表示短期有價證券利息率。
要使總成本最小,可讓上式求一階導數,即

令TC'=0,則有


最佳現金余額為

Ⅳ 企業成本管理方式有哪些

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職能。

如果要說成本管理方式應該也就是成本預測、決策、計劃、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等的方式和方法。
如成本預測的方法
1、定量預測法:是指根據歷史資料以及成本與影響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預計推斷未來成本的各種預測方法的統稱。
2、趨勢預測法:是按時間順序排列有關的歷史成本資料,運用一定的數學模型和方法進行加工計算並預測的各類方法。
趨勢預測法包括簡單平均法、平均法和指數平滑法等。
3、因果預測法:是根據成本與其相關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數學模型並進行分析預測的各種方法。
因果預測法包括本量利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回歸分析法等。
4、定性預測法:是預測者根據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對未來成本進行預計推斷的方法的統稱。
5、成本預測的高低點法是指根據企業一定期間產品成本的歷史資料,按照成本習性原理和y=a+bx直線方程式,選用最高業務量和最低業務量的總成本之差(△y),同兩種業務量之差(△x-)進行對比,先求b的值,然後再代入原直線方程,求出a的值,從而估計推測成本發展趨勢

成本決策的方法很多,因成本決策的內容及目的不同而採用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總額分析法、差量損益分析法。相關成本分析法、成本無差別點法、線性規劃法、邊際分析法等。

Ⅳ 成本模型中考慮現金持有成本包括

成本模型考慮的現金持有成本包括:(1)機會成本,指企業因持有-定現金余額喪失的再投資收益;(2)管理成本,指企業因持有-定數量的現金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如管理者工資、安全措施費用等;(3)短缺成本,指在現金持有量不足,又無法及時通過有價證券變現加以補充所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成本鏈同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和環節密不可分,它的基礎是價值鏈。因此,對企業價值鏈的分析是構造成本鏈的重要前提。下面,對其步驟作一具體的描述。
1、識別企業自身的價值鏈,並以此把企業的運營總成本按照上面的原則歸結為固定成本、生產運作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三大部分。
2、對以上三大成本區域分別從價值鏈角度分析企業成本行為的結構性因素,對其進行分解和細化,例如,生產運作成本可進一步區分為研發、采購、製造、倉儲、營銷、服務等環節。
3、對初步的成本鏈進行分析,查漏補缺,確保整個鏈條如實反映價值鏈的實際狀況,如實反映企業的實際生產製造流程和成本發生行為。
企業成本鏈的構造,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財務工作的事,各部門都應該參與進來,以免理論和邏輯之鏈與實際過程相脫節。
拓展資料:
1.更注意相對成本
成本的絕對發生額固然是衡量企業資源耗費的重要指標,但並沒有反映企業活動的真實本質和效率。企業是一個系統,投入是成本耗費,產出則是企業的收益,二者的差值即是企業的利潤,也是企業為社會、為顧客創造的價值。
這些價值來源於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其成本的發生也就位於成本鏈上相應的環節,把每個環節的成本損耗和該環節上的價值創造相比較,就能得出相對成本的大小。成本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一種價值驅動發生的成本,相對值的意義要遠遠大於絕對值。
2.更注意把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結合起來考察
從成本鏈上來看,有些環節的成本是短期可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成本又是基於未來的發展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大額的研發投入、固定資產的更新、企業的重組和並購行為的發生從短期來看,其效果並不立即顯現,但從未來的發展來考察,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相對成本又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短期成本關注的多是戰術問題,而長期成本更多的著眼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往往是一些戰略性問題。企業領導人必須立足全局,培養長遠的意識和戰略眼光。

生產成本五三模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生產成本五三模型是指五種可見成本和三種不可見成本,五種可見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和管理費用,三種不可見成本包括質量成本、資金成本和浪費成本。生產成本五三模型是國內一個知名生產管理專家在2005年左右,在生產管理培訓和咨詢工作中首先提出來,後來被大家逐漸接受,進而形成了今天的生產成本五三模型。
生產成本五三模型具體內容:
從財務角度來說,生產成本(車間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能源費用是2000年左右國家調整會計准則的時候加上的科目)等四個部分組成,即:生產成本(車間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這個時候的生產成本,實際上是產品製造完畢從車間進進庫房的成本,完成此步核算以後,會計還要給產品的成本上攤銷公司的管理費用、營銷成本、廣告成本、財務費用等等,再加上合理的利潤,這樣就得到了產品的銷售價格了。
一、五種可見成本
在往車間成本上攤銷費用的時候,也包括管理費用,公司的管理費用是整體進行攤銷的。為了給生產管理職員(非財務人員,因此對一些財務名詞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進行簡單易懂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生產成本的理解,於是可以把公司整體的管理費用中發生在生產部門的管理費用假設分列出來,這樣的話,就有了生產部門的管理費用,這個時候,生產管理人員就可以把生產成本理解成:生產成本(車間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管理費用以上的生產成本構成為五個內容,從財務角度來說,是不對的,但是對於非財務人員的生產管理人員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也有利於他們對生產成本進行管理和控制。這個時候,這五種生產成本使我們在日常生產管理中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我們稱之為五種可見成本。
二、三種不可見成本
在生產管理領域,質量成本、資金成本、浪費成本被稱為三種不可見成本,是相對於上面的五種可見成本而言的。其中,質量成本主要由: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也稱故障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四個部分構成,是質量管理中的標准內容。資金成本,一般定義為財務費用,是公司資金佔用所發生的費用。浪費成本,核心就是豐田生產方式中所回納的「七種浪費」,在生產管理行業已經被大家所共識,這七種浪費成本是:
生產浪費一、庫存浪費
一、精益生產管理認為:「庫存是萬惡之源」,所有改善行動皆會直接或間接地和消除庫存有關。
①產生不必要的搬運、堆積、放置、防護處理、找尋等浪費。
②使先進先出的作業困難。
③損失利息及生產管理費用。
④物品的價值會減低,變成呆滯品。
⑤佔用廠房空間、造成多餘工場、倉庫建設等。⑥設備生產管理能力及人員需求的誤判。
二、因庫存造成無形損失,絕不亞上述有形損失,精益生產管理者認為庫存會隱藏問題,而「問題」在精益生產者被認為是寶藏,問題如果能不斷地被發現解決,則利益便會不斷地產生。
1、沒有生產管理的緊張感,阻礙改進:
2、庫存量一多,因機械故障、不良產品所帶來的不利後果不能馬上顯現出來,因而也不會產生對策。
3、由於有了充足的庫存,出現問題時可以用庫存先頂上,問題就可以慢慢解決甚至不用解決,最起碼是被掩蓋住了,不急迫了,不會被上級追究了,於是乎本部門的工作成績就出來了。
生產浪費二、過渡生產(製造過多或過早浪費)
一、TPS強調的是「適時生產」。
二、多做能提高效率,提早做好能減少產能損失(不做白不做,機器還不是一樣停著?)
1、提早用掉了材料費、人工費而已,並不能得到什麼好處。
2、把「等待浪費」隱藏,使管理人員漠視等待的發生和存在。
3、積壓在製品,使生產周期L/T變長無形的),而且會使現場工作空間變大,不知不覺中吞蝕我們的利潤。
4、產生搬運、堆積浪費,先進先出變得困難。
生產浪費三、品質缺陷(不良品浪費)
1、任何的不良品產生,皆造成材料、機器、人工等的浪費。
2、及早發現不良品,容易確定不良來源,進而減少不良品的產生。
3、關鍵是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對,產品「零缺陷」
生產浪費四、運輸(搬運浪費)
一、大部分人皆認同搬運是一種無效的動作,也有人認為搬運是必須的。
二、用「輸送帶」的方式來克服,行嗎?
1、取放浪費;2、等待浪費;3、在製品過多浪費;4、空間浪費。
三、搬運浪費又包含放置、堆積、移動、整理等動作的浪費。
生產浪費五、處理(加工浪費)
1、定義:指的是與工程進度及加工精度無關的不必要的加工。
2、有一些加工程序是可以省略、替代、重組或合並。
3、很多時候會習慣並認為現在的做法較好。
生產浪費六、動作浪費
12種動作浪費:
兩手空閑。單手空閑。不連貫停頓。幅度太大。左右手交換。步行多。轉身角度大。移動中變換狀態。不明技巧。伸背動作。彎腰動作。重復不必要動作。
生產浪費七、等待浪費
生產線的品種切換。工作量少時,便無所事事。時常缺料,設備閑置。上工序延誤,下游無事可做。設備發生故障。生產線工序不平衡。有勞逸不均的現象。製造通知或設計圖未送達。

Ⅶ 戰略成本管理包括()多選題

主要內容如下:

一、戰略成本管理思想

  1. 目標成本法模型

  2. 2.產品生命周期模型

  3. 3.價值鏈模型

  4. 4.產能與瓶頸問題

  5. 5.成本動因概念

  6. 二、成本術語與會計報告

  7. 1.理解成本術語

  8. i.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9. ii.直接成本/間接成本

  10. iii.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

  11. iv.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12. v.承諾成本/酌量成本

  13. vi.產品成本/期間成本

  14. 2.財務會計報告與管理會計報告

  15. 三、製造型的成本流

  16. 1.成本流的步驟

  17. 2.成本流的公式

  18. 3.成本流的分錄

  19. 四、實際/正常/標准成本法

  20. 1.實際成本法

  21. 2.正常成本法

  22. 3.標准成本法

  23. 五、吸收/變動成本法

  24. 1.為什麼採用變動成本法

  25. 2.吸收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的差異

  26. 3.用兩種方法計算營業收益

  27. 六、聯產品成本法

  28. 1.聯產品的生產流程

  29. 2.基於市場價值的分攤法

  30. i.分離點上的市場價值法

  31. ii.固定毛利率法

  32. iii.凈可實現價值法

  33. 3.物理指標分攤法

  34. 七、分批/分步/經營成本法

  35. 1.分批成本法

  36. i.分步成本法的步驟

  37. ii.廢品/返工/廢料的處理

  38. 2.分步成本法

  39. i.分批成本法的步驟

  40. ii.先進先出法與加權平均法

  41. 3.經營成本法

  42. 八、作業成本法與作業管理

  43. 1.為什麼使用作業成本法

  44. 2.作業成本法的步驟

  45. 增值與非增值作業

  46. 我發的是周正業的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Ⅷ 作業成本管理的核算要素體系都有哪些內容

作業成本法是個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學和流程管理的企業,一定要以客戶和作業流程為中心來對工作任務進行管理,即開展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是以提高客戶價值、增加企業利潤為目的,基於作業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產品成本,同時將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對企業所有作業活動追蹤並動態反映,進行成本鏈分析,包括動因分析,作業分析等,為企業決策提供准確信息;指導企業有效地執行必要的作業,消除和精簡不能創造價值的作業,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許多國際性的大型製造和IT企業如惠普公司都已實施了作業成本管理,中國的一些領先型製造企業如許繼電氣集團等也在嘗試開展作業成本管理,作業精簡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顯。
作業成本核算模型是實施作業成本管理的基礎,是對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的描述,在作業成本法的實施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業成本要素是構成作業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們按照一定規則組合在一起形成作業成本核算模型。本文將重點介紹作業成本管理中的核算要素及實施的主要方法。
ABCM的核算要素體系:
了解和掌握ABCM的核算要素是掌握生產作業成本管理知識的基礎。為開展作業成本管理,構築作業成本核算模型,就需要對作業成本進行計算。作業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是:資源、作業、成本對象、成本動因。其中資源、作業和成本對象是成本的承擔者,是可分配對象,在企業中資源、作業和成本對象往往具有比較復雜的關系;成本動因則是導致生產中成本發生變化的因素,只要能導致成本發生變化,就是成本動因。
(一)資源
資源作為一個概念外延非常廣泛,涵蓋了企業所有價值載體,包括物料、能源、設備、資金和人工等。但在作業成本管理中的資源,實質上是指為了產出作業或產品而進行的費用支出,換言之,資源就是指各項費用總體。作為分配對象的資源就是消耗的費用,或可以理解為每一筆費用。資源如果直接面向作業和成本對象分配,就是傳統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二)作業
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的工作。作業是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根據企業業務的層次和范圍,可將作業分為以下四類:單位作業、批別作業、產品作業和支持作業:
(1)單位作業:使單位產品或服務受益的作業,它對資源的消耗量往往與產品的產量或銷量成正比。常見的作業如加工零件、每件產品進行的檢驗等;
(2)批別作業:使一批產品受益的作業,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的批次數量成正比。常見的如設備調試、生產准備等;
(3)產品作業:使某種產品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例如零件數控代碼編制、產品工藝設計作業等;
(4)支持作業:為維持企業正常生產,而使所有產品都受益的作業,作業的成本與產品數量無相關關系。例如廠房維修、管理作業等。通常認為前三個類別以外的所有作業均是支持作業。
(三)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企業需要計量成本的對象。根據企業的需要,可以把每一個生產批作為成本對象,也可以把一個品種作為成本對象。在顧客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計算出每個顧客的利潤,以此確定目標顧客群體,這里的每個顧客就是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可以分為市場類成本對象和生產類成本對象。市場類成本對象的確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場渠道不同的顧客確定的成本對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顧客帶來的實際收益,核算結果主要用於市場決策,並支持企業的產品決策。生產類成本對象是在企業內部的成本對象,包括各種產品和半成品,用於計量企業內部的生產成果。
(四)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指的是解釋發生成本的作業的特性的計量指標,反映作業所好用的成本或其他作業所耗用的作業量。成本動因可分為三類:交易性成本動因、延續性成本動因和精確性成本動因。
(1)交易性成本動因,計量作業發生的頻率,例如設備調整次數、定單數目等。當所有的產出物對作業的要求基本一致時,可選擇交易性成本動因,以家電製造企業為例,安排一次某型號冰箱生產或處理同一型號產品訂貨,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與生產了多少產品或訂貨的數量無關。
(2)延續性成本動因,它反映完成某一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不同數量的產品所要求的作業消耗的資源顯著不同時,則應採用更為准確的計量標准。例如,工藝流程簡單的產品每次所進行的設備調整時間較短,而工藝流程復雜的產品所需要的設備調整時間較長,如果以設備調整次數為成本動因的話,則可能導致作業成本計算的不實,此時以設備調整所需要的時間為成本動因更為合適。
(3)精確性成本動因,即直接計算每次執行每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在每單位時間里進行設備調整消耗的人力、技術、資源等存在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則可能需要採用精確性成本動因,直接計算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