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自製或外購決策
零部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是指企業圍繞既可自製又可外購的零部件的取得方式而開展的決策,又叫零部件取得方式的決策。企業生產產品所需要的零部件,是自己組織生產還是從外部購進,這是任何企業都會遇到的決策問題。需要指出,無論是零部件自製還是外購,並不影響產品的銷售收入,只需考慮兩個方案的成本,哪一個方案的成本低則選擇哪一個方案。
自製或外購決策分析的方法
零部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分析一般可採用相關成本分析法和成本平衡點分析法。
七、生產的專業化程度。
對於加工裝配類的企業,生產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外購或外協零部件的數量就越多。例如,波音公司的生產材料中有70%是外購的。一些大工廠不願把零部件擴散給小廠去生產,主要是擔心質量、成本、期限達不到要求。事實上,大廠與小廠搞好協作,可以節省設備投資和利用小廠職工的低工資、低成本等,對大廠也是有利的。
八、其他因素。
其他諸如營業秘密的控制,供需雙方互惠和友誼關系的保持,以及政府的某些規定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企業的自製與外購決策。企業在生產緩慢發展時期,為了利用閑置設備,自製可能更有利,然而會造成同供應廠關系的緊張或中斷。所以,為了保持與重要供應者的良好關系或互惠關系,往往放棄自製的打算。對於一些掌握特殊技術訣竅、工藝配方等的企業,出於保密考慮,也通常採用自製政策或部分自製政策。例如,某些電子行業的工廠,對於使用其產品關鍵技術、工藝生產的原材料、元器件等,均採用自製政策,其他均可採用外購、外加工、外裝配等外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