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鮮超市如何有效的計算生鮮的真實成本
那麼生鮮超市怎樣才能控制好成本呢?要能真正控製成本就必須清楚的了解生鮮的真正成本。在生鮮食品的成本核算上,不同的生鮮區域存在著不同的特點,超市燈具專家博客將向大家一一分析:一、麵包、日配區此區域最為簡單了,只要在生鮮食品的采購上下好功夫,和供應商談好最優化的價格,並協商好運費、退換貨問題等,就基本上能很好的控制此類生鮮食品的成本了。這類生鮮食品的顯著特點就是成本基本上由采購商品價格和運費組成。二、蔬果類、水產、肉類(非分割)此類生鮮食品的損耗一直是生鮮超市比較頭痛的區域。蔬果類在運輸、保存、陳列以及銷售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各方面的損耗、比如水分蒸發、食品腐爛或者人為等機械原因損耗。水產和肉類(非分割)存在由於食品的新鮮度下降、食品失水、或者腐爛變質等各種原因產生的損耗,特別是活的水產還存在因為食品死亡而發生商品品質等各方面的變化而影響到生鮮食品的價格。所以此類生鮮食品在考慮的成本在計算商品的實際采購成本以外還必須考慮商品的損耗等各方面的成本的一個綜合成本。讓消費者采購更瘋狂,選擇超市燈具專家照明燈具三、分割型生鮮食品此類食品的成本核算比上面兩種就更為復雜了,此類商品在蔬果、水產、肉類基本上都存在,但是此類商品典型的是出現在肉類生鮮食品上。對於此類食品的怎樣分割,超市燈具專家有非常詳細的文章進行講述,大家可以參考「超市生鮮區豬肉分割圖及分割等級標准」。對於此類商品的成本核算,大家可以根據分割然後再計算。因為豬肉的各個部分的成本都是不一樣的,事先做一個比較全面的成本分析,對於算出分割的每個部位的價格是很有幫助的。四、現做型生鮮食品此類生鮮食品在生鮮的麵包和熟食區最為典型了,在蔬菜水果區、水產、肉區的配菜加工區域也比較常見了。舉例來說,在製作麵包的過程中,需要很多材料主要包括:改良劑、雞蛋、砂糖、麵粉、酵面、牛油、水、鹽等。這些原材料經過員工的加工和製作以後就生產出來麵包了。但是這些原材料都是需要分開進貨的,這樣就需要計算各種原材料的進貨成本。所以最終的麵包的成本核算應該是:麵包的各種原材料的進貨成本+原材料合理比較的損耗成本+員工成本=麵包的實際綜合成本。
B. 超市如何核算成本
超市經營管理的基礎之一是標准化管理,而超市生鮮管理中,非標准生鮮品及其加工過程與高度標准化的超市管理要求之間形成了很大反差,使得生鮮區管理面臨一系列的難題。損耗控制就是生鮮經營的難題之一,從表面來看,它是生鮮賣場管理問題;再進一步說它與生鮮經營成本核算方法相關;如果上升到生鮮供應鏈管理的高度,大處著眼則是怎樣整合規模經營的連鎖企業各方面資源,從生鮮供應鏈管理戰略上尋求整體生鮮經營運作成本最優的控制和把握。
按照超市生鮮經營商品分類狀況,生鮮商品成本核算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自製生產加工產品
超市生鮮區自製生產加工的產品包括熟食製品、半成品配菜、面點和大眾主食廚房類產品,還有肉禽類產品和少量水產品,按照加工方式不同主要包括兩大類:
組合加工類生鮮商品:主要指熟食製品、半成品配菜、面點和大眾主食廚房類產品等,由於需要使用各種相關原料經過加工生產流程轉化為某一固定產品,成本也隨產品經過由多到一的組合過程,所以稱為組合加工類生鮮商品。因每個單品的原材料配方、加工方法和產品生命周期不同,與同類競爭產品的價格可比性不大,很容易形成差異化經營優勢並取得較高的銷售毛利,因此它是生鮮經營重點發展的經營項目之一。
分拆加工類生鮮商品:主要指肉禽類和水產品等,相對完整的屠體進場後要經過分割成為特定的銷售單品定價銷售,成本隨產品經過由一到多的分解過程,因此稱為分拆加工類生鮮商品。由於是顧客購買頻率最高的基本生鮮品類,價格敏感度比較高,在生鮮商品結構上也比較容易出現同構化傾向,但它卻是超市生鮮區必須經營而且必須經營好的重要項目。
2、蔬果類農產品由於生鮮區中部分水果蔬菜品種隨行就市,價格波動和變化較大,顧客對價格的敏感程度較高,需要經常做出價格反應,反應越及時迅速,因調價速度而產生的核算難度和工作量就越大;另外因保質期短,損耗極易發生且頻繁出現,損耗隨時記錄有難度,所以果蔬商品管理水平對成本核算也有一定影響。
3、供應商商品
供應商商品主要包括供應商製作的麵包、點心和日配商品,由於可以作為標准化產品進行正常的采購談判,其成本核算與控制相對容易把握。
目前生鮮經營的平均毛利相對較高,其中又以自製生產加工產品的毛利最高,而成本核算的難點也恰恰在這些品類上,現就組合加工類和分拆加工類生鮮商品成本核算的主要問題介紹如下:
組合加工類生鮮商品是以自製麵包和主食廚房產品;熟食和半成品配菜等加工部門為主,在成本由多到一的轉化組合過程中,加工生產過程的標准化程度對成本核算的准確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製麵包、主食廚房產品和半成品配菜由於配方和加工生產的標准化程度較高,只要標准配方制定出來,製作過程管理到位,其成本核算可以相對穩定,並能夠將損耗和誤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而熟食中的中式熟食和快餐等品種,由於從配方到生產製作過程的標准化程度不高,受製作人員操作的影響比較大,下料和配方誤差導致成本核算的浮動性較大,因此始終是個管理難題。
加工製作標准化問題並不是超市生鮮區所獨有,實際上在國內快餐和餐飲行業中已經為此爭論了多年,西式麥當勞連鎖快餐店標准化運作和中式餐飲非標準的個性化風格體現之間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各自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但對於強調管理規范和標准化的連鎖超市經營來講,生鮮加工的標准化是規模化連鎖經營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
分拆加工類生鮮商品多集中於肉類部和水產部,在成本核算上主要問題一方面受到來自生鮮供應鏈上游非標准化商品原料的影響比較大,例如豬源在品種和等級上能否保持穩定性;另一方面是操作人員在分拆加工時作業標准化程度;最後是准確的、與市場價格相適應的由一到多的成本分配模型,只有這三個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分拆加工類生鮮商品成本核算的誤差才能變得可以把握。
由於現行生鮮品成本分類核算在不同管理水準下的准確性差異很大,為改進管理所提供的深度分析依據不足,使得企業管理人員衍生出生鮮單品核算的需求,並不斷探討其可能性和現實性。實際上,無論分類核算還是單品核算,准確性的提高都存在著管理前提(如同電腦管理系統和管理保障的關系一樣),如果沒有高水準生鮮管理體系的配合,任何成本核算方式的准確性都不會太高,核算方式方法的討論也就失去了意義。
從日本等生鮮經營精細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地區來看,其發展歷程中都經過了管理標准化和規范化的過程。
作為管理前提的高水準生鮮管理體系必須有效地解決三個關鍵問題:
1、建立加工原料和自製產品的標准體系
由於來自生鮮供應鏈上游原料非標准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在未來一段時間給標准體系建立帶來不小的困難,但作為生鮮采購人員要了解各種商品及原料的品質屬性、用途和市場行情
,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逐步制定相關專業標准,降低非標准化給生鮮加工帶來的直接影響。
生鮮采購人員針對自製和分拆加工產品要制定產品配方,無論是自己做還是與委託開發者共同制定,要在試制的基礎上觀察掌握成品率和損耗情況,測算產品加工成本,最終確定產品配方標准和成本標准。在實際工作中,相關管理人員可以依此檢查核對部門毛利狀況。
2、標准化的加工流程和操作手冊
生鮮經營者要十分熟悉自製和分拆加工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按照不同商品分類制定出標准化的加工操作手冊,對本部門每一個單品的配方和加工製作過程做詳細說明,並進行必要的現場加工培訓,定期跟蹤檢查,以確保現場操作人員執行手冊標準的工作質量。
3、成本核算方法
准確的成本核算依靠穩定的數據來源,需要適用的數學模型和演算法,需要一定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因此電腦管理系統的配合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有助於改善生鮮經營管理,而現在電腦管理系統在生鮮經營中的應用水平確實顯得微不足道。
只有在生鮮管理體系中採用標准化的演算法、操作手冊和加工作業才能產生標准化的產品,有標准化的產品才能夠完善生鮮商品的質量管理
,才能夠做出准確的成本核算進行成本分析,並發現問題。將問題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並在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探討進一步的解決方法。通過前期周密的准備工作、准確的計算和後期細致的管理、嚴格的操作共同達到生鮮區的成本管理目標。
就目前生鮮經營的內外部環境和實際運作狀況來看,100%的實行單品核算是否具備條件,或者在現有條件下推行生鮮單品核算的投入產出比是否理想,這些尚值得深入探討。
比較現實的策略是根據連鎖企業實際情況,在生鮮分類核算和單品核算之間尋求過渡模式,即首先做到單品進貨收貨和單品銷售,按小分類做成本核算;其次在能夠做到單品核算的商品分類推行單品核算管理,難度較大分類維持小分類核算方式,逐步縮小問題范圍,加大核算透明度;最終在條件完全具備的情況下全面推行單品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