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存貨就可能發生損失
要分兩種情況的:直接用於銷售的存貨和用於再加工的存貨;(無簽訂銷售合同的情況下:)
1、直接用於銷售的存貨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存貨就可能發生損失,要計提存貨跌價准備;
2、用於再加工的存貨,要看其加工後可對外銷售時的商品的可變現凈值是否低於此商品的成本,如果是,也要計提存貨跌價准備。
如果有簽訂銷售合同,也不需要計提存貨跌價准備,這時低於成本價銷售的合同是按虧損合同的方式處理。
2. 為什麼存貨成本低於可變現凈值存貨按成本計算
這是會計總則中規定的,主要是考慮謹慎性原則,防止虛增資產。 比如企業財務報表中會有速動比率和流動比率,這兩項考核企業償債能力的指標,存貨是流動資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流動比率,即企業變換現金的能力。所以謹慎處理。
3.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指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即當成本低於可變現凈值時,期末存貨按成本計價;當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時,期末存貨按可變現凈值計價。
1、主要是使存貨符合資產的定義。根據國際會計准則規定,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夠帶來未來經濟效益的經濟資源。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由此所形成的損失已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效益,因此,應將這部分損失從資產價值中抵銷,列入當期損益,否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於其成本價值時,如果仍以其歷史成本計價,就會出現虛誇資產的現象,這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來講顯然是不穩健的。
2、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都規定存貨應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價。企業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終了,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如由於存貨遭受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於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不可收回的,應提取存貨跌價損失准備。
拓展資料: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理論基礎:
1、成本與可變現凈值熟低原則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使存貨符合資產的定義。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存貨》中對存貨確認的標准,一是該存貨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存貨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其實質是規定了存貨必須是資產這一原則,從而既保證了存貨定義在理論上的完整性,又符合我國會計人員的習慣,增強了准則的可操作性。
2、同時,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熟低原則進行期末存貨的計量符合謹慎性原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表明該存貨給企業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低於其賬面價值,因而應將這部分損失從資產價值中扣除,計入當期損益。否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時,如果仍然以歷史成本計量,就會出現虛誇資產的現象。遵循這一原則,可以從防範資產不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這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有著重要的意義。
4. 原材料的價格低於起賬面成本,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這句話怎麼理解,成本低了,可變現凈值不是大了
成本有多種計量方式,其中一種按照實際購進的金額入賬,即會計原則里的歷史成本原則
比方你買的材料,購進時是30元 那麼成本就是30元
賬面成本,就是成本(歷史成本) 減去 你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後的余額。
可變現凈值,是只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你的資產如果出售的話,可以收現多少。跟你的歷史成本,沒有必然的聯系。
故:原材料價格低於賬面成本,說明現在市場價格比較低,還不足你計提跌價准備後的余額。
可變現凈值當然是低於成本的。
5. 期末存貨計價為什麼採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
採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主要是遵循謹慎性原則。即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低估負債或費用。
對期末存貨計價應採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企業會計信息質量謹慎性原則。可以起到防止存貨貶值,成本高估的情況。
從管理的角度而言,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加強存貨管理,因為存貨存在減值情況如下:
1、該存貨的價格持續下降,且在可預計未來無回升希望;
2、該存貨生產的產品市價大於成本;
3、該存貨的成本大於市等,這樣管理者就知道是否要調整經營方向,做出更適合市場的生產經營決策。
(5)為什麼存貨成本低於其可變現擴展閱讀:
企業的存貨在期末時,按照賬面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原則進行計量,對於可變現凈值低於存貨賬面成本的差額,計提存貨跌價准備。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貸記「存貨跌價准備」。如果賬面成本小於可變現凈值,一般不作任何會計處理。進行存貨跌價准備核算時,應設置「存貨跌價准備」科目和「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 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