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貿出口價格應該怎麼計算
外貿出口價格計算:
CIF價=出口成本+國內費用(+傭金)+國外運費+國外保費+出口利潤;
CFR價=出口成本+國內費用(+傭金)+國外運費+出口利潤;
FOB價=出口成本+國內費用(+傭金)+出口利潤。
出口成本=采購成本_出口退稅額 =采購成本(含稅價)_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拓展資料:
一 、進出口貿易方式:
1、一般貿易,是與 加工貿易相對而言的貿易方式。一般貿易是指中國境內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單邊進口或單邊出口的貿易。
2、補償貿易,國際貿易中以產品償付進口設備、技術等費用的貿易方式 。它既是一種貿易方式也是一種利用外資的形式。
3、來料加工裝配貿易,是指外商提供全部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必要時提供設備,由承接方加工單位按外商的要求進行加工裝配。
4、進料加工貿易,是指我方用外匯購買進口的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包裝物料等,經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後再外銷出口的交易形式。
5、寄售、代銷貿易,是指寄售人把貨物運交事先約定的代銷人,由代銷 人按照事先約定或根據寄售代銷協議規定的條件,在當地市場代為銷售。
二、外貿出口的成交方式主要包括
1、EXW(EX works):工廠交貨(指定地點)。是指賣方將貨物從工廠(或倉庫)交付給買方,除非另有規定,賣方不負責將貨物裝上買方安排的車或船上,也不辦理出口報關手續。買方負擔自賣方工廠交付後至最終目的地的一切費用和風險。
2、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該術語規定賣方必須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期內在指定的裝運港將貨物交至買方指定的船上,並負擔貨物越過船舷以前為止的一切費用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
3、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險費加運費(指定目的港),是指賣方必須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期內在裝運港將貨物交至運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負擔貨物越過船舷以前為止的一切費用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並辦理貨運保險,支付保險費,以及負責租船訂艙,支付從裝運港到目的港的正常運費。
三、外貿出口流程主要包括:
報價、訂貨、付款方式、備貨、包裝、報檢、報關、裝船、提單、交單、結匯。用幾個字來簡單概括的話,就是「約-貨-款-運-單」。和國內貿易相比,多了或更強調「單」即運輸單據,比如發票、裝箱單和提單等,其中海運提單是貨權憑證,一定意義上提單就是貨也是款,這是由國際貿易的政策、運輸、貨幣等特殊性決定的。
㈡ 外貿公司從國內采購1000元含稅貨出口,征17退13,怎麼算出口退稅
1000元是含了17%增值稅的價租吵山格,所以實際不含稅的價格應該是1000/1.17=854.7
所謂退13%的弊中稅,指的是在你不含稅的基礎上推給你13%稅。所以實際退給你的退稅收入是854.7*13%=111.11
4%應該算到你的采購成本裡面。17%增值稅,在碰手出口後退給你13%,那麼就相當於實際收了你4%的稅。但是你說的40,即1000*4%=40是不對的。因為這個4%,也是在你不含稅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應該用不含稅的金額854.7*4%=34.18。
㈢ 怎麼計算退稅收入
退稅收入演算法種類:
第一種演算法
當期應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退稅稅率
第二種算野並法
另外一種是:退稅收入=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3)采購成本含增值稅如何計算退稅額擴展閱讀
退稅收入計算案例
例如:某中外合資企業A公司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生產工業品出口,1999年自營出口20000萬元,可抵頌亂跡扣的進項陪兆稅額為1500萬元,該公司自營出口執行先征後退,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
年應納增值稅額為:20000×17%-1500=1900萬元,出口環節應退增值稅:20000×13%=2600萬元。征稅機關可征增值稅1900萬元,退稅機關應退稅2600萬元,退稅扣減征稅後,該企業實際可得到的稅收補貼為700萬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退稅收入
㈣ 我有一份1000元的商品,增值稅率是17%,退稅率15%,那可以退多少稅啊
我有一份1000元的商品,增值稅率是17%,退稅率15%,那可以退多少稅啊?
1000元的商品,增值稅率是17%,則不含稅價=1000/(1+17%)=854.70元,退稅率15%,則可以退稅=854.70x15%=128.21元。
如何查產品的增值稅率和退稅率?加氣瓶的增值稅率和退稅率分別是多少,怎樣查詢?
7311001000 裝壓縮或液化氣的鋼鐵容器(指零售包裝用)
出口退稅:5.0%
進口關稅最惠國:17.5%
進口關稅普通:70.0%
出口關稅稅率:0.0%
增值稅:17.0%
消費稅:0.0%
申報要素:1、品名;2、用途(壓縮氣體或液化氣體用、零售包裝用等);3、喊友材質(鋼鐵);4、種類(罐、桶等);5、新、舊請註明;6、安裝位置(單獨放置、裝置上、運輸工具上);7、容積
監督條件:6AB
增值稅率與出口退稅率的問題
通常企業繳納的17%增值稅的成本只需要8%左右,退13%還是很劃算的,可以有5個點的利潤。
還有如果有的產品退稅率低於8%,退稅就無意義了,可以買單出口的。
生產企業出口銷售200萬人民幣,退稅率5%,增值稅率17%,應退增值稅多少
條件不足,只能計算出這筆業務免抵退稅限額200×5%=10(萬元),實際退稅額還需要根據當期內銷銷項和進項稅額確定。
出口超市的塑料袋增值稅率和退稅率是多少?
1、出口超市的塑料袋增值稅率和退稅率分別是17%和13%
2、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
3、出口退稅,為了鼓勵本國產品出口,使本國產品以不含增值稅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實行出口貨物零稅率(少數特殊貨物除外)。即貨物在出口時整體稅負為零,不但出口環節不必納稅,而且還可以退還以前環節已納稅款。按什麼標准退還,這個標准比例即為退稅率。
出口銷售200萬,進項發票140萬,增值稅率17%,退稅率13%,請問本月退稅多少?
樓主的資訊給的不是很全,我把步驟寫下來,你自己看看修正吧。
出口銷售200萬是人民幣嗎,如果不是就需要折算成人民幣的。
進項發票140萬裡面有沒有免交增值稅的專案呢,有的話結果是不一樣的。
還有上個月有沒有留抵的稅額呢?
如果按200是人民幣,不含免稅專案,沒有留抵額的話,來計算應該是這樣的: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0-(140/(1+17%)*17%)-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0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和抵減額
=200*(17%-13%)-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和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一出口貨物退稅率),在你這里也就是0
所以計算出當期應納稅額=-12.34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一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其中: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也就是說免抵退稅額=26
①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一當期應退稅額
②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0
因為12.34《26
所以應退稅額時12。34萬元
增值稅率為17%,退稅率也為17%是指什麼意思?
是指你的產品增值稅率為17%,同時出口退稅率為17%.
出口銷售不要交稅,但要有產品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稅為17%的才能退17%的增值稅.
什麼是增值稅退稅率
就是指鄭橡槐出口退稅率。出口退稅,其基本含義是指對出口貨物退還其在國內生產和流通環節實際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和特別消費稅。簡單理解就是在出口時國家給與的增值稅補貼。
退如棗稅額=(增值稅發票金額)/(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例如:貨值100萬人民幣,增值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則:
1000000/1.17*0.13=111111.11元人民幣
退稅價格=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退稅收入=增值稅開票額/(1 + 增稅稅率)X 出口退稅率
你說的退稅價格 是不對的,應該叫退稅收入、退稅額
你說的此案夠成本 也不對,應該叫開票金額。該開票金額 需要在合理的范圍內,否則退稅處不批的(即在合理換匯率水平)。
電子產品增值稅退稅率?
這個得看什麼產品了,電子產品種類太多了,我們公司沒有出口,所以不太清楚,但是我想應該是17%和13%
㈤ 開增值稅發票和退稅的計算。
從你的描述,工廠採取的定價方式瞎大應該是,不要票便宜10%,爛正要票正常開。
因此工廠開具給你的發票總金額(價稅合計)就是你實際支付的貨款總額。
因為退稅率15%,小於增值稅率17%,即先征後退中先征的多,後退的少。
如果可以和工廠洽談,用10%的稅點,開17%的稅票,可以磨歷豎要求按696的凈價開,按17%的稅率計算增值稅,即總的價稅合計81432.00,而你實際支付696*100*1(1+10%)=76560.00,則你的收益會好些。
但這樣涉及虛開增值稅發票,需要你和工廠妥善解決。
㈥ 貿易企業退稅,成本問題
外貿企業在申報出口退稅時,退稅部門將出口企業出口退稅申報數據經過審核系統審核後,經常會出現換匯成本過高或過低的疑點,退稅人員在審核調整疑點時,核實換匯成本高於合理上限或低於合理下限的原因多種多樣,出口企業辦稅或業務人員感到審核系統計算的出口退稅換匯成本和出口企業自己計算的換匯成本不完全一致。因此退稅人員在核實換匯成本的高或低時或企業辦稅人員在配合退稅人員核實疑點的原因之前,必須從財務和業務的角度真正了解購進貨物的成本、所發生的費用、出口退稅的換匯成本、出口企業的換匯成本、外匯牌價等之間的關系,只有把這些基礎常識理解,才能對各種情況的疑點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一、商品成本
出口商品的成本可以包括生產成本、加工成本和采購成本三種。對於貿易型出口企業(外貿企業)而言,商品成本在一般情況下即為采購成本,是指外貿企業向供貨商采購商品的價格(增值稅發票上的計稅金額)。在出口價格中,正常采購成本所佔比例最大,因而成為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講,供貨商所報的價格就是外貿企業的采購成本,但是由於增值稅是轉嫁稅,需要購買方負擔稅款,因此供貨商報出的價格包含增值稅,由於出口商品實行退稅政策,外貿企業因購買貨物所負擔的稅款由國家全額或按一定比例(有徵退稅率差的商品)退還。如果是全額退稅的商品,如:征稅率17%、退稅率17%的商品,商品成本即為不含稅的采購成本。因為購貨商所負擔的稅款,國家全額退付給企業,不需要企業承擔。這里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假如該商品用於內銷,商品成本也是不含稅的采購成本,因為購貨商所負擔的稅款,抵頂內銷的銷項稅金,轉嫁到下一家購貨企業或消費者來負擔。如果是按一定比例(有徵退稅率差的商品)退稅的出口商品,如:征稅率17%、退稅率13%的商品,商品成本應該是采購成本和征退稅率差部分,因為征退稅率差部分由企業負擔增加成本。換句話講:外貿出口企業購進出口退稅商品的實際采購成本應將出口退稅部分從含稅的采購成本中予以扣除,從而得出實際采購成本。
實際采購成本的計算程序如下:
含稅采購成本=購貨成本=貨價+增值稅額(增值稅額=貨價×增值稅率)
=貨價+貨價×增值稅率
=貨價×(1+增值稅率)
貨價=含稅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
出口退稅額=貨價×出口退稅率
實際采購成本=含稅采購成本-出口退稅額
=貨價×(1+增值稅率)-貨價×出口退稅率
=貨價×(1+增值率-出口退稅率)
=含稅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含稅采購成本=實際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1+增值稅率)
由此,得出如下公式:
含稅采購成本=實際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1+增值稅率)
實際采購成本=含稅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退稅額=含稅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財務核算是對業務過程的正確反映,結合財務核算對上述內容舉例說明。
例:一件產品的含稅采購成本(價稅合計)是117元人民幣,其中包括17%的增值稅,若該產品的退稅率為13%,那麼該產品的實際采購成本為:
實際采購成本=117/(1+17%)(1+17%-13%)=104元
財務核算:購進該產品應該記庫存商品借方增加額為100元,同時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金借方增加額17元。根據這個實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假如該產品用於內銷,內銷後同時結轉成本,簡單說就是100元從庫存商品貸方結轉到主營業務成本,那麼該產品的實際采購成本是100元,進項稅金17元用於抵頂內銷的銷項稅,由下一購貨方或消費者負擔稅款。
2、假如該產品用於出口銷售,退稅率17%,簡單說就是100元從庫存商品貸方結轉到主營業務成本,那麼該產品的實際采購成本也是100元,進項稅金17元通過應交稅金貸方結轉到應收出口退稅科目,稅款由國家退付給出口企業。
3、假如該產品購進時取得的是增值稅發票,出口是免稅的(如:出口含金產品),進項稅金17元通過應交稅金貸方結轉到銷售成本,由該企業負擔稅款,那麼該產品的實際采購成本是117元。
4、假如該產品用於出口銷售,征稅率17%,退稅率13%,簡單說就是100元從庫存商品貸方結轉到主營業務成本,進項稅金17元通過應交稅金貸方結轉到應收出口退稅13元,4元結轉到銷售成本由該企業負擔,那麼該產品的實際采購成本是104元。
上述內容的介紹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這里並不是單純為了說明什麼是商品成本以及財務如何核算的問題,而是根據增值稅價稅分流的原理,來說明由於出口退稅的原因對商品成本的構成做一些基本分析,這樣才能對外貿企業出口退稅換匯成本、外貿企業的出口換匯成本有了正確的理解。二、 外貿企業出口退稅換匯成本
出口退稅換匯成本是指商品出口後的離岸價(FOB)每1美元所耗費的人民幣實際采購成本。計算公式為:
出口退稅換匯成本=實際采購成本(人民幣)/FOB出口外匯凈收入(美元)
實際采購成本=含稅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出口退稅審核系統設置換匯成本高於合理上限或低於合理下限,目的是對出口退稅的是否合理起到監督檢查作用,因為它是目前唯一能在出口退稅審核系統中對進貨和出口起到關聯的指標。雖然這項指標在出口退稅審核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對出口退稅的監督檢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換匯成本的合理上下限是根據高於或低於匯率來設置的。籠統地說,換匯成本的合理上限設置最高不能高於匯率,如果高於,企業出口就虧損。實際上,最高上限應和匯率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使企業具有一定得盈利,企業得以持續經營。換匯成本的合理下限是考慮出口業務合理性指標,除了高技術、高附加值和壟斷性產品外,企業出口普通商品的盈利具有一定空間,不可能是暴利,如果過低,則可能在購入環節稅收、或者出口環節的結匯存在一定問題。但是合理上下限的提出只是針對一般情況,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很多時候,換匯成本出現疑點是正常的,在這里就不具體列舉,具體問題需要稅務機關具體落實。如果要落實准確就必須真正掌握商品成本、換匯成本等基本概念及增值稅和出口退稅原理結合起來分析。
三、費用
從業務的角度來分析,進出口交易跨越國界,其間所發生的費用名目繁多,計算方法不盡相同,成為價格核算中復雜的一面,這些費用包括:國內廠家貨交外貿公司之前的國內段運費、保險費、倉儲費和經營費用等;外貿公司正式出運貨物之前的與商品相關的運雜費、包裝費、商品損耗費、倉儲保管費及經營管理費等;出運期間的商品質量認證費、商檢報關費、港區港雜費、稅金和銀行費用,還包含一旦交貨即開始計算的出口保險費。若買方為中間商,還須付傭金。
這些費用中,除出口運費、出口保險費和傭金的計算稍微復雜以外,其他可逐項相加,從業務的角度看,上述這些費用看起來比較直觀,但從財務角度來分析無非歸集為經營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期間費用)。由於在費用發生之前,需要計算企業換匯成本,來確定該筆業務的盈虧,因此需要預估該筆業務的費用。一般企業在采購成本的基礎上確定一個費用率,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減,費用率一般按(5%—10%)來計算,也有的企業加強管理降低費用,費用率稍低一些。
四、 出口企業的換匯成本
根據上面介紹的出口商品成本(實際采購成本)和費用,我們可計算出口退稅的出口商品總成本而根據商定的外幣報價(通常使用FOB價)我們可依照銀行買入價計算出出口銷售總收入與出口商品總成本按不同指標進行比較就可得出該筆交易的換匯成本與盈虧額。
出口換匯成本又稱換匯率,是指商品出口後凈收入每1美元所耗費的人民幣成本。通常把換匯成本與當時的外匯牌價進行對比,換匯成本低於牌價則可保本或盈利,高於牌價則意味著虧損。計算公式為:
出口換匯成本=出口商品總成本(人民幣)/FOB出口外匯凈收入(美元)
例如,當日的人民幣對美元的買入牌價是USD100=RMB811,若計算出換匯成本為8.05元,則可盈利,而另一商品出口換匯成本為8.15元,則會虧損。
上述例子只是反映通過換匯成本和外匯牌價的對比來計算盈虧的一種方法,實際上企業在按出口合同或信用證規定對外發貨並向銀行交單即體現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確立了可按出口合同或信用證規定收取貨款的權利,因此,財會部門應把向銀行交單之日,作為確立出口銷售的依據,即根據出口發票及合同規定的其它內容,進行「出口銷售」及應收(付)外匯帳款的核算。這就意味著企業記銷售帳的時間並不是實際結匯的時間,而是按中間價或規定的牌價來記銷售帳,這樣就和實際的結匯額不完全一致,如果再和匯兌損益相加減,那麼計算的盈虧額和上面例子計算的完全一致。通過這個問題可說明一個問題,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可以觸類旁通地分析每一項指標不一樣的原因。
五、 出口退稅的換匯成本和企業的換匯成本的區別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出口退稅換匯成本和企業的換匯成本有一定的區別,那就是出口退稅換匯成本沒有將費用提供到退稅管理系統當中,因為出口退稅審核系統是面向所有外貿企業,每個外貿企業的費用水平是不一致的,無法計算每一個企業的費用率,不能綜合考慮出口企業的實際狀況。另外也考慮到出口退稅設置換匯成本的目的和出口企業計算換匯成本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出口退稅設置換匯成本是為發現出口退稅存在的問題,如高報價問題、騙稅問題等。出口企業計算換匯成本,可以說是整個貿易的基礎,它決定了一筆交易是否可行、交易的盈利程度及報價水平,要做出准確合理的成本核算,首先須清楚地了解出口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國內外成本和費用,然後根據預期利潤做出正確的報價,最後根據報價所計算的收入與總成本的比較指標核算出該筆交易的盈利狀況。
正常情況退稅的換匯成本比企業的換匯成本低,低在費用上。如果退稅換匯成本等於外匯牌價也必然虧損,因為沒有考慮費用部分,那麼費用是多少就虧損多少,所以需對出口退稅換匯成本設定上下限。
上述介紹的內容是常識性的應掌握的問題,為了更清楚的理解其含義,沒有考慮消費稅貨物的出口退稅問題,如果是消費稅退稅貨物,根據上面介紹的原理可清楚的分析出應將退還的消費稅沖減商品成本。
㈦ 關於退稅的計算方法
計算方法:
一種是:當期應退稅額=出漏橡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退稅稅率
另外一種是:退稅收入=采購成本÷(1+返閉旁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兩這方法適用范圍不同,一是「免、抵、退稅辦法」;二是「先征後退」 。
1.「免、抵、退」稅適用於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自營或委託出口的自產貨物的增值稅, 計稅依據為出口貨物的離岸價,退稅率與外貿企業出口貨物退稅率相同。其特點是,出口貨物的應退稅款不是全額退稅,而是先免徵出口環節稅款,再抵減內銷貨物應納稅額,對內銷貨物應納稅額不足抵減應退稅額部分,根據企業出口銷售額占當期(1個季度)全部貨物銷售額的比例確定是否給予退稅。
2.「先征後退」稅辦法,適用於沒有進出口經營權的態塌生產企業委託出口的自產貨物。其特點是,對出口貨物出口環節照常徵收增值稅、消費稅,手續齊全給予退稅。征稅由主管征稅的國稅機關負責,退稅由主管出口退稅的國稅機關負責。
㈧ 退稅收入公式解釋
出口退稅退的是不含增值稅的貨款凈額乘以退稅率。散棚一般采購成本含著增值稅,行並這個公式里「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檔掘跡這部分就是表示要先把增值稅剔除出去。
㈨ 某公司出口服裝,每套采購成本150元,增值稅稅率17%,退稅率16%,請計算出口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150+150*(17%-16%)
出口實際成本=采購成本-出口退稅額=采購成本-貨價*出口退稅率
其中 貨價=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
所以: 實際出口成本=150-【150/(1+17%)*16%】=150-20.5=129.5(元)
(9)采購成本含增值稅如何計算退稅額擴展閱讀:
出口商品購進價格×費用定額率(5%-10%不等,由各外貿公司按不同的出口商品實際經驗情況自行核定。定額費用一般包括銀行利息、工資支出、郵電通訊費用、交通費用、倉儲費用、碼頭費用以及其他的管理費用)
退稅收入=出口商品購進價(含增值稅)÷(1+增值稅率)×退稅率
出口盈虧額=(FOB出口外匯凈收入×銀行外匯買入價)-出口商品總成本(退稅後)
㈩ 出口退稅如何計算
如何計算出口退稅收入
出口退稅收入計算公式:
1、當期應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退稅稅率
2、退稅收入=采購成本÷(1+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
二、 出口退稅必須滿足的條件
(1)必須是增值稅、消費稅徵收范圍內的貨物。
增值稅、消費稅的徵收范圍,包括除直接向農業生產者收購的免稅農產品以外的所有增值稅應稅貨物,以及煙、酒、化妝品等11類列舉徵收消費稅的消費品。
之所以必須具備這一條件,是因為出口貨物退(免)稅只能對已經徵收過增值稅、消費稅的貨物退還或免徵其已納稅額和應納稅額。未徵收增值稅、消費稅的貨物(包括國家規定免稅的貨物)並搜不能退稅,以充分體現「未征不退」的搭搭原則。
(2)必須是報關離境出口的貨物。
所謂出口,即輸出關口,它包括自營出口和委託代理出口兩種形式。區別貨物是否報關離境出口,是確定貨物是否屬於退(免)稅范圍的主要標准之一。凡在國內銷售、不報關離境的貨物,除另有規定者外,不論出口企業是以外匯還是以人絕枝歷民幣結算,也不論出口企業在財務上如何處理,均不得視為出口貨物予以退稅。
對在境內銷售收取外匯的貨物,如賓館、飯店等收取外匯的貨物等等,因其不符合離境出口條件,均不能給予退(免)稅。
(3)必須是在財務上作出口銷售處理的貨物。
出口貨物只有在財務上作出口銷售處理後,才能辦理退(免)稅。也就是說,出口退(免)稅的規定只適用於貿易性的出口貨物,而對非貿易性的出口貨物,如捐贈的禮品、在國內個人購買並自帶出境的貨物(另有規定者除外)、樣品、展品、郵寄品等等,因其一般在財務上不作銷售處理,故按照現行規定不能退(免)稅。
(4)必須是已收匯並經核銷的貨物。
按照現行規定,出口企業申請辦理退(免)稅的出口貨物,必須是已收外匯並經外匯管理部門核銷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