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供電公司常說的成本性項目與資本性項目是什麼意思
支出一般分為資本性支出、成本費用性支出。
資本性支出一般金額較大,形成企業資產,在以後期間受益,不應該一次性計入成本或費用,而應先計入資產,再以後期間逐漸攤銷、折舊,如:在建工程、長期待攤費用等。
(1)成本確認為資本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本性項目意義:
1、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在會計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影響著會計信息的質量,關繫到會計主體財務狀況以及財務成果的核算是否真實、可靠,只有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正確計算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
2、收益性支出是指在本期發生的只與本期收益有關的應當在本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資本性支出是指該支出的發生不僅與本期收入的取得有關。
3、而且與其他會計期間的收入相關,或者主要是為以後各會計期間的收入取得所發生的支出,如為取得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發生的支出,它通常與多個會計期間相關,因而其資產的攤銷費用應當分期計入各個會計期間,使得收益與費用相匹配。
根據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確認支出時,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將收益性支出計列於利潤表,計入當期損益,以正確計算企業當期的經濟成果。
Ⅱ 會計中的資本化是什麼意思
會計中的資本化的意思:會計中,資本化是指符合條件的相關費用支出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計入相關資產成本,作為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類項目管理。簡單地說,資本化就是公司將支出歸類為資產的方式。
資本化的條件有三個,企業只有在同時滿足了上述三個條件的情況下,有關借款費用才可以開始資本化,只要其中一個條件沒有滿足,借款費用就不能開始資本化:
1、第一個條件是資產支出已經發生。這一條件是指企業購置或建造固定資產的支出已經發生,包括支付現金、轉移非現金資產和承擔帶息債務形式所發生的支出。
2、第二個條件是借款費用已經發生。這一條件是指企業已經發生了因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專門借入款項的借款費用,或者所佔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費用。
3、第三個條件是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所必要的構建或者生產活動已經開始。
(2)成本確認為資本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本化就是作為資產(尤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只能分期進行攤銷,而不能直接把全部給記入當期損益。比如說借款費用計入在建工程的部分,就是將其資本化,記入固定資產,分期攤銷。
另外,中斷的情況
會計准則對借款費用暫停資本化的時間做出了規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在購建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生非正常中斷、且中斷時間連續超過3個月的,應當暫停借款費用的資本化。中斷的原因必須是非正常中斷,屬於正常中斷的,相關借款費用仍可資本化。
非正常中斷,通常是由於企業管理決策上的原因或者其他不可預見的原因等所導致的中斷。比如,企業因與施工方發生了質量糾紛,或者工程、生產用料沒有及時供應,或者資金周轉發生了困難,或者施工、生產發生了安全事故,或者發生了與資產購建、生產有關的勞動糾紛等原因,導致資產購建或者生產活動發生中斷,均屬於非正常中斷。
至於對於會計處理,沒有什麼特別的,主要是按照上面說的來判斷是否終止借款費用資本化和終止資本化的時間。如果符合非正常中斷的定義,則計算這段時間的利息費用,並將這段時間的利息費用計入財務費用,分錄如下:
借:財務費用
貸:應付利息
如果是正常中斷,利息費用計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貸:應付利息
新會計准則體系的主要內容
1.基本會計准則
基本准則的修訂徵求意見稿是以1992年版本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為基礎,以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為依據,借鑒IFRS《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修訂而成的。它在整個准則體系中起到統馭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准則的准則」,指導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另一方面,當出現新的業務,具體會計准則暫未涵蓋時,應當按照基本准則所確立的原則進行會計處理。
基本准則規定了整個准則體系的目的、假設和前提條件、基本原則、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會計報表的總體要求等內容。會計准則體系的總體目標是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人、債權人、社會公眾、有關部門和管理測光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這是全社會對會計信息共同的基本標准。
總則部分同時也明確了會計的基本假設,包括持續經營(表明該准則體系中不含破產清算會計准則)、會計主體、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其中對會計分期問題,由於《會計法》的限制,仍然規定以日歷年度作為會計年度。
基本准則第二章為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也就是會計基本原則。其中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劉玉廷認為: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則貫徹不夠,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並不是越多越好。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權責發生制並入會計分期基本假設,歷史成本體現在會計要素的計量中。
新會計准則體系下的會計要素仍保留原先的六要素分類,規定的主要內容為定義和相關的定性規定。各會計要素的定義表述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類似,但在內涵上借鑒了IFRS《框架》,有所擴大。
會計要素的計量單列一章。計量是本次准則修改中重點把握的問題。美國會計准則和IFRS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為此財政部多次與IASB討論相關問題,例如生物資產是否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問題等。公允價值反映現時價值,與決策確實比較相關,但如何取得並確保其可靠性?
而且公允價值增值的收益並無相應的現金流。基本會計准則明確以歷史成本為各會計要素的計量基礎,但如果能取得公允價值並且公允價值可以可靠計量,則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考慮到中國市場發展的現狀,本次准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採用了公允價值。
財政部認為:投資性房地產可視同投資,且各大城市均有房地產交易市場,該市場的交易機制正在不斷完善中,可以認為有活躍的市場。但是總體上說,新會計准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的。另一方面,IFRS也並未完全否定歷史成本計價,因此公允價值運用程度上的差異不構成中國新會計准則體系與IFRS之間的重大差異。
本次會計准則體系中對公允價值的運用已經引起中評協的關注,認為是拓展評估師業務的重要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