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直接按成本法進行調整是什麼原理
擴展閱讀
阿特茲附帶什麼工具 2025-07-02 15:29:20
國企人力資源職稱怎麼考 2025-07-02 15:28:03

直接按成本法進行調整是什麼原理

發布時間: 2022-12-09 20:02:45

① 資產評估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成本法就是在現實條件下重新購置或建造一個全新狀態的評估對象,所需的全部成本減去評估對象的實體性陳舊貶值、功能性陳舊貶值和經濟性陳舊貶值後的差額,以其作為評估對象現實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

成本法的優點:

成本法作為國際上公認的資產評估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特別是對於不存在無形陳舊貶值或貶值不大的資產來說,在進行計算的時候只需要確定重置成本和實體損耗貶值,從而確定兩個評估參數的資料,計算的依據又比較具體,並且很容易被搜集到,因此該方法在資產評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特別適合使用在評估單項資產和沒有收益,市場上又難找到交易參照物的評估對象。

成本法的缺點:

由於成本法本身特殊的性質,市場上不易找到交易參照物的和沒有收益的單項資產,因此需要進行價值評估的並不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成本法在現實應用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運用成本法評估資產時,往往容易將無形資產漏掉,為了防止評估結果的不實,還需要再使用收益法或市場法進行驗證,也增加了操作的復雜性。

② 會計成本核算的原理是什麼

你可以參考一下我的回答!
會計中成本核算的原則: 一、權責發生制原則 根據《管理會計會計制度(試行)》的規定:「管理會計核算一般採用收付實現制,但對經營性收支業務的核算採用權責發生制。」從管理會計制度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管理會計在進行會計處理時,同時存在著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種處理原則,對預算資金的收支處理按照收付實現制處理,對經營活動收入和支出的處理按權責發生制進行。那麼什麼是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呢?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主編的《會計》(2005)一書中對權責發生制的界定:「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是依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兩個基本前提來正確劃分不同會計期間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的歸屬,並運用一些諸如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項目來記錄由此形成的資產和負債等會計要素。 收付實現制是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標准來處理經濟業務,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計算本期盈虧的會計處理基礎。在現金收付的基礎上,凡在本期實際以現款付出的費用,不論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獲得補償均應作為本期應計費用處理;凡在本期實際收到的現款收入,不論其是否屬於本期均應作為本期應計的收入處理;反之,凡本期還沒有以現款收到的收入和沒有用現款支付的費用,即使它歸屬於本期,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確認基礎。企業經營活動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損益的記錄又要分期進行,每期的損益計算理應反映所有屬於本期的真實經營業績,收付實現制顯然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因此,權責發生制能更加准確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則收益成本配合原則又稱配比原則,它要求費用與其相關收益相匹配,即將某一會計期間的費用或歸集於某些對象上的費用與有關的收入或產出相匹配、相比較。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或產出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配比原則是根據收入或產出和費用的內在聯系,要求將一定時期的收入或產出與為取得收入或產出所發生的費用在同一期間進行確認和計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則作為會計要素的確認要求,用於利潤確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會帶來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費用。有利得必有所費,所費是為了所得,兩者是對立的統一,利潤正是所得比較所費的結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則的依據是受益原則,即誰受益,費用歸誰負擔。受益原則承認得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並非所有費用與收入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須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則區分有因果聯系的直接成本費用和沒有直接聯系的間接成本費用。直接費用與收入進行直接配比來確定本期損益;間接費用則通過判斷而採用適當合理的標准,首先在各個產品和各期收入之間進行分攤,然後用收入成本配合來確定損益。 在實際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合,將收入或產出與其對應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時間配合,將一定時期的收入或產出與同時期的成本費用相配合。例如為培養教育學專業學生所發生的支出不能計入外語專業學生的培養成本中去,把與培養學生無關的費用,在計算成本時剔除。本學期購買的教學用品支出不能計入下學期中去。 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准則(試行)》一般原則第十七條規定:「有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其經營支出與相關的收入應當配比」,並沒有對進行成本核算必須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則進行規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時採用這一核算原則,能夠准確分析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准確計算出一個時期或某一項教育產品成本。高等學校各項成本的計量必須在確定成本對象之後合理、准確地應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則,將教育的費用與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將科研的費用與新知識的產出或技術改進相配合。 三、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 收益性支出又稱「收益支出」,是指企業單位在經營過程中發生、其效益僅與本會計年度相關、因而由本年收益補償的各項支出。這些支出發生時,都應記入當年有關成本費用科目;資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財產或勞務的效益涉及多個會計期間所發生的支出,這類支出應予以資本化,先計入資產類科目,然後,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轉入適當的費用科目。資本性支出是與收益性支出相對稱的。它是指單位發生其效益及於兩個或兩個以上會計年度的各項支出,包括構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於資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當年的營業收入補償,後者先記作資產,通過計提折舊或攤銷分年攤入各年成本費用。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是為了正確計算各年損益和正確反映資產的價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為資本性支出,結果是少計了當期費用,多計了資產價值,虛增利潤;反之,則多計了當期費用,少計了資產價值,虛

③ 簡述變動成本法的概念及其應用原理

變動成本法(直線成本法)是變動成本計算的簡稱,是指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

區分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有利於明確企業產品盈利能力和劃分成本責任;保持利潤與銷售量增減相一致,促進以銷定產;揭示了銷售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使當期利潤真正反映企業經營狀況,有利於企業經營預測和決策。

變動成本法的優點

1、營業利潤隨銷售量的增加或減少而升降,這是企業經理人員所想要的會計信息。

2、便於進行本-量-利分析,有利於和銷售預測。變動成本法的基本理論和程序揭示了成本、業務量、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

3、有利於促使企業管理當局重視銷售,防止盲目生產。

4、有利於短期經營決策。

5、有利於編制彈性預算。彈性預算實際上是根據變動成本法的原理編制的,在企業採取以銷定產,可以隨業務量的變化而機動地調整,具有彈性。

6、有利於成本控制和業績考核。

7、有利於產品成本的計算工作。

④ 簡述變動成本法的概念及其應用原理

變動成本法也稱直接成本法、邊際成本法,是變動成本計算的簡稱,是指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
變動成本法是管理會計為改革財務會計的傳統成本計算模式而設計的新模式。
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隨業務量(產量、作業量或銷量)的變動而變動,如企業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
變動成本法是將一定時期所發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態將生產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大類,即分為變動生產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生產成本(固定製造費用),然後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期間費用)全部作為期間成本。

⑤ 傳統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傳統成本法指企業支持成本分攤的方法,所謂支持成本指支持產品或服務完成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成本費用。
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為:根據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歸集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一般分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再根據直接費用直接計入,間接費用分配計入的原則,對所發生的製造費用按一定的標准分配計入到相應的成本對象中去。傳統成本核算系統的主要局限性在於它運用了以數量為基礎的成本動因,而企業以不同數量、規格和不同復雜程度生產多樣化的產品組合時,這樣的分配比率將導致不準確的產品成本。而如今,許多企業採用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技術,以滿足客戶多樣化、小批量,並能快速、高質量地生產出個性化強、品種多、批量小的產品。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產生與發展,生產狀態由「多人操作一台機器」轉變為「一人操作多台機器」。因而,固定製造費用佔有的產品製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企業管理者對製造費用的核算作革命性變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點從直接人工轉移到製造費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⑥ 資產評估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1.成本法,是置產評估的基本方法之一。成本法,是指首先估測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然後估測被評估資產業已存在的各種貶值因素,並將其從重置成本中予以扣除而得到被評估資產價值的各種評估方法的總稱。

2.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重建或重置被評估資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任何潛在的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某項資產時,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購建該項資產的現行購建成本。如果投資對象並非全新,投資者所願支付的價格會再投資對象全新的購建成本的基礎上扣除各種貶值因素。

3.資產評估價值=資產的重置成本—資產實體性貶值—資產功能性貶值—資產經濟性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