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里的社會成本有什麼例子
正確認識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問題
[摘要] 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指的是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由於體制轉換所造成的相關經濟損失,以及經濟和社會震盪造成的一部分社會成員經濟利益的損失和福利的相對降低。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是與經濟轉軌過程的特點密切相聯的。經濟轉軌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有大規模下崗失業;分配不公與社會的貧富分化;國有資產流失與非法私有化;社會利益的多元化與集團利益差異。而要將經濟轉軌成本的影響控制在一定限度內,不外乎有兩種選擇:一是絕對降低改革成本,二是提高社會對成本的承受力。
(中經評論·北京)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與此同時,我們也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付出了不小的社會成本,今後還將繼續付出這種成本。不僅如此,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我們能否正確認識並有效解決改革成本問題。
一、經濟轉軌過程中社會成本的必然性
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指的是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由於體制轉換所造成的相關經濟損失,以及經濟和社會震盪造成的一部分社會成員經濟利益的損失和福利的相對降低。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是與經濟轉軌過程的特點密切相聯的。因此,對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必然性的認識取決於對經濟轉軌過程的認識。
向市場經濟轉軌首先是財產制度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改革傳統的所有制結構和形式(國家所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和實現形式。轉軌過程中的財產制度多元化雖然並不排除增量資產所有制的多元化,但考慮到改革前絕大部分經濟資源由國家控制,所有制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必然是存量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因而,存量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就成為所有制多元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國有資產產權改革過程進行得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轉軌成本的大小。如果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能夠公正、合理、有效地進行,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改革的社會成本就比較小;反之,改革的成本就比較大。
經濟轉軌意味著企業制度的根本變革,即從傳統國有企業變為產權明晰、機制靈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現代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原國有企業的大量冗員和過重的社會福利負擔必須從企業中剝離出來,否則,改革後的企業仍無法獲得平等的競爭條件,也無法參與市場競爭。不僅如此,許多經營不善、資不抵債、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還會依法破產。但是,國有企業剝離過重的福利負擔,必須依賴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然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社會福利制度與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福利制度完全不同,本身也處於改革和形成之中,不可能是完善的。於是,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與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交織在一起,使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問題變得相當尖銳,從而嚴重影響這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並引起他們對改革政策的抵觸,造成較大的經濟轉軌成本。
經濟轉軌意味著打破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的分配機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和分配製度,從而使人們所得與其能力相一致,以激勵人積極地勞動和工作。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是對平均主義原則的否定,必然造成社會成員之間收入上的差別。但如果這種差異過大,或者收入差異的形成並非由於誠實勞動所致,而是由權勢地位、人為政策甚至違法犯罪等因素造成的,那麼,社會成員對分配不公和貧富差異問題就會更加敏感,就會產生抵制改革的消極因素。這個問題若不及時妥善解決,會極大影響公眾對轉軌過程的認同與支持,進而形成轉軌成本。
經濟轉軌意味著資源配置方式和國家作用的轉變。市場經濟要求由市場機制充當資源配置的主角,由經濟主體自行決定生產、投資、消費等活動。與計劃經濟比較,市場經濟中國家的作用方式大大改變了,從資源的直接控制者和壟斷者變為資源配置的間接參與者和調節者。這種轉變也意味著許多國家機構及其成員要失去以往的權力和利益。在這種權力轉換和重新配置過程中,也可能發生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對權力的濫用現象。因此,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如何使壟斷權力和壟斷利益的社會化、市場化過程阻力最小,同時又兼顧社會公平和社會利益,也是影響經濟轉軌成本的重要因素。
二、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及其主要表現
上述分析從理論上說明了經濟轉軌及其成本的必然性。中國以及其他原計劃經濟國家的經濟轉軌實踐,也都證明了經濟轉軌成本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成本主要表現為:
大規模下崗失業。經濟轉軌型失業問題與國有企業改革問題是一個問題的兩面。由於傳統國有企業大多人員過剩,在企業破產、兼並、改制過程中,必然會有許多人從企業分離出去,造成大規模失業下崗的問題。而當失業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又缺乏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緩解矛盾時,失業問題就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和危機,如俄羅斯和某些東歐國家曾經發生的那樣。在經濟轉軌過程中,職工下崗失業問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以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進入的沖擊而更加突出。同時,由於我國整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尚無法為失業人員提供普遍的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這就使得就業問題在中國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分配不公與社會的貧富分化。應該承認,伴隨經濟轉軌而發生的財富與收入分配不平衡和社會的貧富差異都包含著合理的成分。但是,就經濟轉軌國家的實際情況來說,目前我國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衡已超出了合理范圍,使其成為經濟轉軌的一個消極因素和不良後果。這主要是指:①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幅度過大,如衡量收入不平等狀況的基尼系數在我國達到40%;②收入和財富差異的形成相當部分不是依靠合法收入,而是依靠非法所得或者變相非法所得;③社會缺乏對經濟活動造成的財富與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矯正機制,包括稅收制度、轉移支付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
國有資產流失與非法私有化。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由於對產權改革缺乏社會監督與制約,將公共選擇過程變為了不平等的市場交易過程,致使一些官員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借改革損公肥私、非法侵吞國有資產,造成大量國有資產以產權改革的名義被非法變為個人的私有財產。實際上,社會貧富巨大差距的形成和分配問題的尖銳,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被非法侵吞分不開的。另一方面,國有企業職工在改革後的生存、發展以及社會保障,很大程度上依賴他們以前創造的這些國有資產。國有企業資產的流失,使一小部分人暴富,大多數人受損。
社會利益的多元化與集團利益差異。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利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社會群體(集團)利益的差異,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同社會群體利益的差異和矛盾嚴重到足以危及社會穩定或者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程度,就會反過來損害整個社會利益。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由於不同群體在分享改革收益和承受轉軌損失中的地位不同、處境不同,人們對改革的看法和利益取向就會發生差異,社會群體間的關系就會趨於緊張和不安。同時,由於某些社會腐敗現象、以權謀私現象的存在,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社會群體間利益分歧的趨勢加劇。
三、降低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
要將經濟轉軌成本的影響控制在一定限度內,不外乎有兩種選擇:一是絕對降低改革成本,二是提高社會對成本的承受力。我們先來分析如何降低改革成本的問題。
(1)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國制定改革政策的基本原則。社會公平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如果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平的追求受到壓抑,基本的公平得不到保證,必然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反過來影響對效率的追求。因此,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一方面,為了獲得經濟效率,必須消除平均主義泛濫的現象,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另一方面,應當通過國民收入的二次分配,藉助轉移支付手段和社會救助體系,對受到損失的社會成員給予適當補償。而對於那些將社會財富攫為己有,通過尋租掠奪社會資源的人,應繩之以法。
(2)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的經濟職能特別是投資職能趨於弱化。此時,應適時地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轉到為經濟活動創造有利外部環境、克服市場經濟不良後果方面。這就是說,對於在市場經濟改革中受到較多沖擊的社會成員和群體,如失業者、貧困人口、退休者等,以及在市場經濟中缺乏一技之長的低文化水平和低技能的社會成員,政府應當承擔起扶助、救濟、指導、培訓的職責。為此,應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向這部分人提供社會保障,並隨著政府財力的增強提高保障程度,擴大保障范圍。
(3)讓廣大群眾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如果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改革過程使一部分人受益,改革成本卻主要由另一部分人承擔,那麼,受損者對成本的承受力就會非常脆弱,社會將出現明顯的分化,形成雙重價值取向和雙重社會結構。因此,要採取綜合措施使改革的受益者與成本承擔者合而為一,這既有助於降低改革成本的沖擊力,又可以使社會價值趨於同一,使社會的凝聚力更強。
(4)讓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改革政策的制定與選擇過程。改革過程密切關繫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讓廣大公眾參與改革政策選擇,參與利益再分配決策,必將提高社會對改革政策的認同。只要確立了讓公眾參與的原則,總可以找到實施這一原則的途徑和方式。譬如,近年來實行的公共收費價格改革的聽證會制度,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是實現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障。
在降低經濟轉軌的絕對成本的同時,還要特別重視提高社會對改革成本承受力的問題。
首先,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主要取決於改革政策和原則是否符合廣大群眾的價值觀。人們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和認同感,取決於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取向。如果社會變革與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取向相一致,人們就會願意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承擔一定的個人利益損失。反之,就會對變革所帶來的成本和個人利益損失非常敏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提高改革政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契合程度,對於提高改革成本的社會承受力是至關重要的。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只有保證改革政策與社會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相一致,才能相對地提高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從而避免改革的消極後果危及社會穩定和改革過程本身。
其次,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還取決於對改革的道路、方式、速度等方面的公共選擇。中國的改革充分反映了最廣大的社會公眾的意志和意願,因而從一開始就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但也應該看到,具體到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某些具體政策和策略,有時候並不完全符合全體社會公眾利益,這就會降低社會對成本的承受力。改革是涉及所有社會成員的巨大變革,是全民的事業。因此,是否進行改革、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的方式、速度、優先領域等,都應當由最廣大的社會公眾做出選擇。惟有如此,相關的改革政策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以此提高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
再次,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如何,還與改革利益的分享與改革成本的負擔狀況相聯。當然,從總體上說,全體社會成員都是改革的受益者,也都是改革成本的承擔者。但是,具體分析某些領域,我們發現,改革過程中受益最多的常常是某些資源的壟斷者,他們依靠對特定資源的壟斷,將社會財富化公為私,甚至通過貪污受賄攫取社會財富。而廣大群眾卻承受著大部分改革成本。例如,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而出現的大量下崗職工就承擔了相當的改革成本,而不少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卻利用權力之便攫取國有資產,成為改革的受益者。這種改革受益者與受損者的分離最明顯地影響改革政策的公正性,引起社會矛盾,極大地降低了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
此外,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社會腐敗等消極因素引起社會輿論關注,也降低了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實際上,引起社會關注的不僅在於作為結果的收入與財富差距狀況,更在於起點的不平等。因此,消除腐敗現象,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社會,不僅有助於解決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公等消極後果,而且有助於獲得公眾對改革政策的認同,從而提高社會對改革成本的承受力。
(證券時報,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王躍生)
周涵 摘編
Ⅱ 高一政治,問商品成本的增加會致使商品社會勞動生產率變化嗎會致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化嗎如果會,又
成本加了說明商品資源少了或者供求不足,這樣會導致同一時間生產的商品減少,所以必須增加時間生產。而時間增加必定會影響生產效率
Ⅲ 中國將進入高成本城鎮化時代,城鎮化成本為什麼越來越高
中國城鎮化之所以進入了高成本時代,其實原因非常的明顯。
「低成本優勢」一直是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有力武器,但在不經意間中國經濟已進入「高成本時代」。
第三,企業的社會成本提高了。在長達幾十年的招工生涯中,中國人幾乎沒有什麼保險、合同的理念,很多人到沿海去打工,過去的幾十年都沒買過保險,也沒簽過合同,就這樣順順當當的過來了。但是現在企業招工,政府有關部門會強制要求必須簽訂用工合同,必須購買五險一金,這樣企業的成本其實是越來越高的。
總結,中國的城鎮化之所以成本越來越高,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另一方面,原材料的價格尤其是土地的價格變得高不可攀,再一方面,企業的各項社會開支成本也變高了。
Ⅳ 。請從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地攤經濟」為什麼一直存在會產生怎樣的社會成本與
主要是成本低,籌備期短。見效快。每天都有進賬。產生的社會成本主要考慮對外部經濟影響。比如城管的數量增加和多次巡查。無形中增加了成本。還有佔道經營,造成道路堵塞,經營留下的垃圾等等。這是負向的影響。正向的影響也是有的。比如增加了地方的經濟活躍和繁榮程度。促進了經濟發展。刺激了消費。也給生活帶來了方便和歡樂。老百姓逛逛街看到喜歡的可以挑挑揀揀。
Ⅳ 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以下內容供你參考:
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 一) 對國內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在短期內, 企業的生產類型和規模是既定的; 但是在長期里, 企業資本構成是可以發生轉移和變化的。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企業利潤空間的縮小, 會引起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其他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以降低企業成本, 擴大企業的利潤空間。比如, 企業會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 而僱用較少的勞動力, 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相對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同行業間的競爭會加劇, 企業可以通過兼並重組的方式, 擴大企業規模, 依靠規模效益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企業成本。
( 二) 對吸引外國投資的影響
我國吸引外國投資的「魅力」在哪些方面? 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固然是我國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因素, 但是外國資本看重的不光是這一點, 勞動力成本上升, 並不必然引起外國投資完全失去和轉移。首先, 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提高, 但不是高的 「離譜」。據 《日本通商白皮書》發表的數據顯示, 亞洲國家和地區平均勞動力成本在產品中所佔的比例為4%, 而中國則為 3.5%。這說明盡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快速上漲, 但從亞洲的整體水平上來看依然處於較低的位置,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日本以及韓國、新加坡等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 而且也低於整個亞洲的平均水平。其次, 我國的勞動力的「性價比」高。美國所羅門公司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丹·漢納指出, 雖然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 但中國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仍是具有相當競爭力的, 簡單地說是「性價比」高。這對美國企業來說, 有吸引力在亞洲, 越南、印度、蒙古等國家的勞動力價格要低於我國, 但很多外資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勞動力 「性價比」 要高於以上這些國家。同樣一塊面料, 中國工人能做出 10 件衣服, 而越南和馬來西亞的工人能做出 8 件, 蒙古的工人只能做出 6 件。綜合算下來, 中國工人創造的利潤更大、成本更低。再次, 跨國公司在決定建廠地點時, 通常要全面審視, 對比人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素質、科研開發水平等因素, 勞動力價格並不是惟一決定性因素。從總體上來看, 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吸引外國投資的影響不大。我們不能再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來獲得外國資本的「青睞」, 這是我國社會進步的表現。
( 三) 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
據有關權威部門分析, 當前我國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水、電、燃料和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務商品調價的壓力; 二是國際原油和主要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對抬高下游產品成本的壓力; 三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推動壓力。其中, 勞動力成本上升成為推動通脹重要因素是首次提及。如果說前兩種通脹的壓力因素都呈現出階段性特徵, 那麼這兩年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 將成為穩定持久的因素。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給企業帶來了成本壓力, 迫使企業在短期內只能提高產品價格來轉嫁成本壓力, 如果企業生產的是生活消費品, 那就將引起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 直接表現為消費者價格指數的上漲; 如果企業生產的是工業投入品, 其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傳遞給下游產品, 後一種情況經歷多次, 將會引起大范圍的物價上漲, 這種現象在我國已經出現過多次。
希望能幫到你。
Ⅵ 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主要說的是什麼
(1)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主要內容:
該文於1960年發表。該文重新研究了交易成本為零時合約行為的特徵,批評了庇古關於「外部性」問題的補償原則(政府幹預),並論證了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市場交易即使在出現社會成本(即外部性)的場合也同樣有效。
科斯發現,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而且對產權(指財產使用權,即運行和操作中的財產權利)界定是清晰的,那麼法律規范並不影響合約行為的結果,即最優化結果保持不變。換言之,只要交易成本為零,那麼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
(2)中心主旨: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
並且科斯的這一思想被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命名為「科斯定理」。
(6)社會成本增加會發生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成本的計算:
計算部門或整個社會的社會平均成本,一般採用統計的方法,把企業的產品成本逐級匯總,然後形成社會平均成本。
但一般社會平均成本往往更多的是指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理論概念,很難直接計算。但在社會主義國家,如政府對企業成本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權的話,那便使直接計算這種成本成為可能。
明確社會平均成本可以為了解整個社會和掌握本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據。我們可以將本企業的實際成本與部門和社會的平均成本進行比較,找出差距,並能看企業的成本水平是否符合社會的經濟效益要求,或者對其更好。
社會成本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能反映整個社會或部門的平均勞動耗費量的耗費水平。從宏觀上了解一定時期花費了多少勞動,創造了多少產品,其社會價值如何。同時,作為產品價格制定的依據,一般只能是社會平均成本,而不可能是個別企業的產品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科斯
網路-企業的性質
Ⅶ 社會成本,私人成本,會計成本之間的關系!
社會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會計成本=顯性成本
顯性成本+隱性成本=私人成本
社會成本是指按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匯總起來的總成本,也可以指某一種產品的社會平均成本。
私人成本也稱為私人費用,是指單個使用者為了能夠使用某一資源而帶來的費用,或者指廠商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的價格。
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
(7)社會成本增加會發生什麼擴展閱讀:
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1、品種法: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計算方法及要點: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 以「品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以「品種」為主要對象進行成本分析。
2、分批法: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計算方法及要點:分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自,工期」,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若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分配採用定額法。
3、分步法: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計算方法及要點: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點:按照「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產品、期末在產品,需要採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產費用。
Ⅷ 社會成本
"社會成本"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是指全部社會產品的總成本。它的含義甚廣,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理論概念,是不易計算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為了考察社會成本,只好採用統計的方法,把企業產品成本逐收匯總為部門平均成本。因此,部門平均成本就是某一種產品的社會成本。顧名思義,部門平均成本就是指同一部門生產同類型產品所需的平均成本,它是在企業同類產品個......
查看全文
2、按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匯總起來的總成本,也可以指某一種產品的社會平均成本。有時對於某一行業或部門的平均成本,也稱之為社會成本。
查看全文
"社會成本"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國有企業為實現非經濟功能所付出的成本,我們稱為社會成本.有的經濟學家把國有企業福利供給的成本作為其社會成本的操作性定義[2],並把企業的福利供給劃分為潛在福利和顯性福利
文獻來源
2、所謂社會成本是指所有生產相同產品的各個企業個別成本的加權平均值是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生產同一產品生產費用的平均支出它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中等生產條件和社會必要勞動耗費
文獻來源
3、社會成本是指包裝材料回收處理成本,泡沫塑料的回收處理費用高,這無疑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廢棄物的高效回收利用是指包裝使用或消耗完後,應實行分類回收,重新變成可利用的資源,進入新的生產過程
文獻來源
4、社會成本是指快餐具回收處理成本其10倍於自身價值的巨額回收處理費用由餐飲業轉嫁給了社會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
文獻來源
5、所謂社會成本是指由技術創新引起的環境生態惡化而使別的個體或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的那部分成本.由於這種社會成本是由全社會分攤的,因而,技術創新主體根本不用擔心由於社會成本的提高而影響技術創新的收益
文獻來源
6、植膠農場為實現非經濟功能需要支付較大的成本,我們把它稱為社會成本.根據科爾內的定義,社會成本是「一切涉及社會個別成員和集團的負擔、損失、痛苦、犧牲或辛苦的現象」[7]
文獻來源
7、社會成本是指快餐具回收處理成本,泡沫餐具.政府要花費10倍於自身價值的巨額回收處理費用,這由餐飲業轉嫁給了社會,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
文獻來源
8、所謂社會成本是指同一產業部門內部不同企業生產同一產品的平均成本.它反映了在現有生產力水平和條件下,全社會生產某種產品平均消耗的物質資料和人工費用的支出
文獻來源
9、社會成本是指使用高速公路的所有消費者所負擔的成本總和個人成本指使用高速公路的消費者個人所負擔的成本.這兩者都既包括顯性成本也包括隱性成本
文獻來源
10、該法第10條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與經營信息.所謂社會成本是指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活動中所花去的全部耗費
文獻來源
11、經濟學把這全部成本稱為社會成本.顯然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等式:外部成本等於社會成本減去私人成本.對於一個企業外部成本等於社會成本減去企業成本
文獻來源
12、然而在我國,政治成本(有時被更廣義的稱為社會成本)是客觀存在的,其具體表現形式包括政策法規、稅收、保護、監管、補貼等
文獻來源
13、社會成本是指企業實現經濟業務所消耗的資源或給社會帶來的損失,即企業經營活動所帶來的外部效應.這些成本源於治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社會造成的損害及產品回收等
文獻來源
14、社會成本是指由國家和社會所直接承擔的教育費用.個體成本是由受教育者所承擔的費用.由於地區和個人間的差異性,上述費用應取受該教育年限人才的平均水平為標准
文獻來源
15、其他社會成本是指企,業污染環境後對他人擔害的賠款及罰款.『-環保負攢的具體計量工作應由財會人員牽頭,環·保天員、工粗技術人員及有關方面的專業人員參加,共向研究、夯析、計舞
文獻來源
16、這種代客體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權利,包括占價就稱為「社會成本」.在外部性問有權、使用權、出借權、轉讓權、用題上,產權界區含混所造成的混亂和盡權、消費權和其他與財產有關的權對資源配置有效性的損害表現得最為利」
文獻來源
17、所以這部分投入必須依靠政府動用社會力量建成後以稅收或其他形式進行分攤這部分投入可稱為社會成本.社會成本是種機會成本這種投資一般容易估算.准確計算與此相對應的社會收益比較困難這是因為:其一EDI的社會收益並不和社會成本存在確定的對應關系也難以從國民收入中分離出來
文獻來源
18、這里的社會成本是指為降低環境影響而對社會支出的成本.笫環境會計報告的改進探析.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徐玲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