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信息泄露成本有多少
擴展閱讀
鑽石怎麼能變多 2025-05-17 14:39:05
高7保養費用多少 2025-05-17 14:23:01

信息泄露成本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27 11:22:31

『壹』 數十億條個人信息明碼標價售賣,個人信息都是怎麼被泄露的呢

1、首先通過快遞進行泄露,很多人都會在網上購買一些東西,而商家會在快遞的包裝上寫上購買者的電話姓名和住址,購買者拿到快遞之後對快遞上的單信息沒有進行銷毀導致泄露的,或者在運輸過程中有一些人就抄下了購買者的信息。

2、另外火車票上面也會有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很多人用完火車票之後就會隨地亂扔。被一些不法分子撿到之後,就會進行電子掃描,讀出個人信息。

3、在一些社交軟體上進行實名認證,現在很多軟體都需要進行實名認證了,有些不安全的軟體就會倒賣用戶的認證信息。


二、怎麼預防個人信息泄露?

網路上真的防不勝防,一些不正規的網站最好不要去實名認證。在網購的時候最好使用假的名字,火車票要扔掉之前,先把裡面的二維碼撕掉。

『貳』 30人販賣6億條個人信息獲利800餘萬,個人信息是怎麼泄露的

在警方的調查當中,他們打擊了一個販賣個人信息的團伙,30個人竟然在短時間內就售賣了6億條個人信息,獲利了800萬塊錢,這個可以說是非常嚴厲的。要知道另一個人的信息才值800萬塊錢,相當於現在的個人隱私已經完全不值錢了。但是我們的個人也是,只是在這個市場里邊兒不值錢了。但是對於我們個人造成的影響還是非常嚴重的,要知道很多的金融詐騙都是這些個人隱私泄露造成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和隱私信息到底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第三,如何看待個人隱私被泄露?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人都對自己的根也是不是非常的關注,認為自己的隱私是不值錢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放鬆態度,才導致這些不法分子非常的猖獗,在盜取我們到個人隱私之後不會受到任何的處罰,就是因為我們個人對於他們都不是非常的重視。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希望我們能夠重視自己的個人隱私,因為只有我們在源頭上重視個人隱私,才能夠降低他們獲取的來源,從而提高他們的成本。一旦成本不劃算的話,也就意味著他們會放棄這樣的生意。畢竟盜取個人隱私也算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肯定是有一定利潤空間才有人願意乾的。

『叄』 超星學習通被曝泄露1.7億條信息,為何個人信息這么容易就被泄露了

超星學習通是很多在上大學甚至說上初中高中的人在學校都會用到的一個東西,大學生用的是最多的,但是最近被曝光說是泄露1.7億條學生個人信息,網路時代個人信息的保護並沒有大家想像那麼好。

想要完全不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最好的,選擇不玩手機,拿老年機,只是打個電話發個簡訊,沒有上網痕跡就不會泄露,否則一定會泄露。只不過有些時候我們沒有受到那麼多的騷擾是運營商那裡發揮了一定作用,攔截了一些信息,我們的手機系統也自帶一定的攔截垃圾簡訊的功能,相對就沒有那麼多的騷擾了,實際上我們的個人信息80%都已經泄露了。

『肆』 個人信息泄露報告結果怎麼樣

隨著網路消費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服務快速普及,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快速融合,網路通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快速普及,使得消費者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享受各種線上線下服務。然而,消費者在享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利好時,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盜用、販賣事件時有發生,騷擾、詐騙電話和郵件仍然肆虐,成為全社會和廣大消費者普遍擔憂的問題。有報道稱,中國網民在網路遭遇詐騙等問題上的經濟權益損失超過千億人民幣。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統計,2018年上半年電商平台、社交平台軟體等非法搜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現象成投訴新熱點。

為了更准確地掌握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的內容範圍、可能途徑、問題形式、維權意願等有關情況,更好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中國消費者協會於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組織開展 「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問卷調查。調查採取在線網路調查方式,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458份。

一、調查主要結果

(一)超八成受訪者曾遭遇個人信息泄露問題

根據調查結果,個人信息泄露總體情況比較嚴重,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佔比為85.2%,沒有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佔比為14.8%。

(二)個人信息泄露後遭遇的常見問題:推銷電話或簡訊騷擾、接到詐騙電話、收到垃圾郵件

根據調查結果,當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後,約86.5%的受訪者曾收到推銷電話或簡訊的騷擾,約75.0%的受訪者接到詐騙電話,約63.4%的受訪者收到垃圾郵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訪者曾收到違法信息如非法鏈接等,更有甚者出現個人賬戶密碼被盜的問題。

(九)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手機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

根據調查結果,手機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的情況比較嚴重,67.2%的受訪者遇到這種情況,僅有32.8%的受訪者沒有遇到過。

(十)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的原因是推銷廣告

根據調查結果,受訪者認為推銷廣告是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佔77.0%。選擇其他原因的還有,販賣和交換個人信息佔45.9%,挖掘用戶使用習慣、提供更好服務佔42.6%,詐騙竊取活動佔24.6%。

(十一)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個人安全意識淡薄和監管不到位

根據調查結果,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意識淡薄和相關監管不到位是受訪者認為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別為64.0%和57.3%。相關法律不完善(39.3%),取證難、維權成本高(24.6%),維權意識不強(19.6%),行業缺乏自律(18.0%)也是導致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

(十二)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手機App在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需要加強

根據調查結果,受訪者認為當前手機App在用戶個人信息方面需要加強,有62.3%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有必要,23.0%有必要,佔比超過調查總樣本的八成。認為不需要、沒有必要、完全沒必要的比例相對較少。

二、結論

1.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相當嚴重,信息泄露途徑和表現形式多樣。根據數據統計結果,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途徑主要是經營者未經本人同意,暗自收集個人信息、經營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和網路服務系統存有漏洞,造成個人信息泄露;消費者在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的情況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接到詐騙電話、推銷電話和收到簡訊騷擾、垃圾郵件等。

2.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根據調查結果,手機APP需要獲取的許可權種類繁多,最突出的是獲取位置信息和訪問聯系人許可權;而且存在App自身功能使用非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多數受訪者認為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的原因是為了推銷廣告。

3.消費者閱讀手機App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的頻次和深度有待提高。調查顯示,較多消費者從不或者偶爾閱讀手機App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等文字說明。而且,受限於網路技術知識欠缺和文字表述篇幅等原因,一些消費者不會完全通讀隱私政策文字說明,或大致瀏覽,或閱讀重點章節,了解不深,容易遺漏重點信息或關鍵描述。還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因為不授權就無法使用而從沒閱讀過App的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

4.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後的應對措施不足。調查數據顯示,在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發生後,消費者最擔心被利用從事詐騙竊取活動或交給第三方;但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消極應對和自認倒霉的受訪者不在少數,消費者的主動維權意識還有待加強。

5.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意識較強但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調查顯示,用戶通過填寫部分信息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治標不治本,而且個人安全意識薄弱和監管不到位是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消費者與手機App服務提供商之間往往處於不對等的地位,只能同意或被迫同意格式條款和信息獲取許可權;另一方面,消費者雖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不知如何更有效地保護自己,難以有效應對。

三、建議

本次調查表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情況不容樂觀,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消費者存在諸多擔憂,但往往缺乏足夠有效的應對手段,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工作亟待加強。如何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尊重消費者的價值和意願,讓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數據不再「裸奔」,並受到合理的尊重和保護,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共同治理。為此,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

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行業長遠發展提供穩健基礎。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一些規范性文件和推薦性標准對App收集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但消費者普遍關心的懲戒手段、賠償問題等涉及深度不夠。建議進一步明確網路信息服務中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特別是對App服務提供商的義務與責任約束,做好個人信息和數據應用中相關風險和問題的應對與研判,讓網路時代的數據產業在法治范圍內發展。

2.強化企業動態監管,為行業有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手機App的監管和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工信、市場監管、公安、文化、網安等有關部門協同共治、動態監管。一是嚴格准入門檻和登記備案,如對開發商資質的審核、App的登記備案、App服務功能和內容的審查、違規懲罰機制各個環節等都應形成聯動,強化源頭治理;二是嚴厲懲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個人信息販賣的黑色產業鏈,對於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行為,形成常態化監管機制;三是嚴密關注市場App發展態勢,如聯合建立App抽查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及時公示黑榜軟體,提醒消費者謹慎下載。

3.敦促企業自覺自律,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內在動力。首先,App服務商必須樹立消費維權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堅守「安全」底線,強化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責任;其次,企業應當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獲知用戶數據,並採取有效措施,確保用戶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用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贏取消費者的選擇和信任;第三,企業提供相關服務和履行告知義務時,應該通過簡潔醒目、通俗易懂的方式,避免消費者的誤解和誤讀;第四,企業應當充分聽取和尊重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和意見並及時反饋處理,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信賴感。

4.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強化網路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規范。一方面要廣泛發動社會力量,通過社會宣傳、社會動員、社會參與、社會監督的方式共同應對手機App信息泄露情況,強化網路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規范,提升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另一方面要暢通投訴渠道和維權渠道,通過便利的投訴、舉報、反饋和處理渠道機制建設,讓消費者積極參與到維護個人信息安全的行動中來,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願和維權效果。

5.培育良好信息信用意識和使用習慣。消費者在選擇使用手機App時應當做到「四個注意」:一是要注意選用安全合規的App產品和服務,並選擇正規有效的渠道進行下載安裝;二是要注意認真閱讀App的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說明,了解操作注意事項;三是要注意培育良好使用習慣,不隨意開放和同意非必要的讀取許可權,不隨意輸入個人隱私信息,定期維護和清理相關數據;四是要注意認真應對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的問題,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問題時,要通過有效手段及時主動維權,必要時向有關部門反映,讓更多消費者免受其害。

『伍』 數十億條個人信息明碼標價售賣,這些個人信息是被如何泄露的

當今社會,個人信息對我們而言非常的重要。但是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情況也非常的嚴重。據我的了解來看,個人信息的泄露,一共有以下的幾種情況:

第三種的話就像是我們的電話號碼,就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在一個網站上面只要輸入我們的電話號碼,就能夠知道我們的很多的信息,就真的很恐怖。

『陸』 辛巴糖水燕窩曝光者隱私遭泄露,讓人「社會性死亡」的成本有多低

辛巴因假燕窩事件曝光而登上熱搜,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事後,辛巴團隊承認在直播間推廣銷售時存在誇大宣傳,承諾退一賠三,然而因為辛巴龐大的粉絲群體,使得發布視頻吐槽辛巴團隊直播間所售賣燕窩問題的網友陷入風口浪尖一個多月,她的電話、住址等個人信息泄露,還曾接到騷擾電話。在粉絲和網友夾擊下,讓伸張正義的曝光者遭到“社會性死亡”,不敢出門,辭職後確診抑鬱,搬離居所。為什麼“社會性死亡”事件頻發,它的成本究竟多低。

1、網路信息的多樣化為網曝打開了方便之門。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網路信息繁冗復雜,一條信息出來就會有很多人立即站隊,對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批判和辱罵,但是事件出現反轉後他們沒有遭受任何損失只是悄無聲息潛伏下去罷了。

『柒』 違法成本過低,是否是個人信息泄露的最主要問題

這些年來,關於個人信息泄露的消息不斷出現,在萬豪酒店泄露客戶信息之後,圓通因為出現內鬼導致40多萬條個人信息被倒賣。關於個人信息泄露的話題,一次又一次的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關於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的話題也一次一次的被人們發起討論。那麼違法成本過低,是否是個人信息被泄漏的主要原因呢?

『捌』 泄露個人信息賠償多少錢

法律分析:泄露個人信息情節輕微的當事人可以自行商議賠償數額。泄露了個人信息罪同時造成了比較嚴重後果的,以拒絕不去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的義務罪進行定罪處罰。如果是非法進行獲取公民的個人信息,指通過竊取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方法獲取了國家機關等單位履行職責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情節比較嚴重會處三年以下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條?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玖』 個人信息泄露賠償標准

法律分析:經營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應當給予消費者經濟賠償。賠償的額度為非法提供個人信息獲取的收益消費者造成的實際損失大於經營者獲取的收益的,賠償的額度為消費者的實際損失營者獲取的收益、消費者的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賠償的額度不低於500元。造成消費者嚴重精神損害的,應當給予不低於3000元的精神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 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條 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