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什麼是國廢成本
擴展閱讀
鑽石怎麼能變多 2025-05-17 14:39:05
高7保養費用多少 2025-05-17 14:23:01

什麼是國廢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9-27 11:04:51

⑴ 請問什麼是成本怎麼算庫存成本

常用的幾種成本核算方法

1)、移動平均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

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

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單位成本=存貨成本/存貨數量

2)、全月平均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註:差價計算模塊中原來就是按這種方法處理

月綜合差價率=(期初差價+入庫差價)/(期初金額+入庫金額)

差價=出庫金額*月綜合差價率

3)、先進先出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

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4)、後進先出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

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指進行存貨管理時存貨以單個價格入帳

6)、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

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7)、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

銷售成本=售凈額-銷售毛利

=銷售凈額×(1-毛利率)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8)、零售價法

就是庫存商品按零售價核算,零售價和實際進價的差額計入進銷差價科目,月底分配;實行"售價金額核算"的企業,年度內各月可採用"綜合差價分攤法"或"分類(櫃、組)差價分攤法"計算本期營業成本,但在年終決算前,應對各種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成本定義:
成本:拼音:cheng ben 英語:cost
總成本:英語:total cost
1、CCA中國成本協會發布的CCA2101:2005《成本管理體系 術語》標准中第2.1.2條中對成本術語的定義是:
—— 為過程增值和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
註: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註:資源代價是總合的概念。
註:資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質。在一個組織中資源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
註:術語「成本」可以使用形容詞,如:用「多、少」或「高、低」來修飾。
註:這里的成本是廣義的概念,不是狹義的概念。
2、美國會計學會(AAA)所屬的「成本與標准委員會」對成本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或未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
3、《成本與管理會計》(第11版)中對成本下的定義是:
為了達到某一種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棄的資源。
成本(cost)
成本,是指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成本也稱生產費用。
[編輯本段]什麼是成本?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它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成本屬於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即成本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品生產中生產要素耗費的貨幣表現;
2.成本具有補償的性質。它是為了保證企業再生產而應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的價值;
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它作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資源價值犧牲;甚至從更廣的含義看,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在經營決策中所用的機會成本就有這種含義。
[編輯本段]成本的經濟性質
馬克思曾科學地指出了成本的經濟性質:「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頁)。馬克思的這段話,第一,指出的只是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並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從耗費角度指明了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是C+V,由於C+V的價值無法計量,人們所能計量和把握的成本,實際上是C+V的價格即成本價格;第三,從補償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補償商品生產中使資本自身消耗的東西,實際上是說明了對成本對再生產的作用。也就是講產品成本是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補償尺度,由此也可見,在一定的產品銷假量和銷售價格的條件下,產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約著企業的生存,而且決定著剩餘價值M即利潤的多少,從而制約著企業再生產擴大的可能性。馬克思對於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費,又重視補償,這是對成本性質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產條件下,耗費和補償是對立統一的。任何耗費總是個別生產者的事,而補償則是社會的過程。耗費要求得到補償和能否得到補償是兩個不同的事情。這就迫使商品生產者不得不重視成本,努力加強最管理,力求以較少的耗費來尋求補償,並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也有的認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多種所有制的生產主體同時並存;成本的涵義應與目前的經濟體制相適應,採用如下的多種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只有生產資料需要購買即勢支費用,所需要的勞動就是生產者本身,不需付給資,可以用C作為其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國有企業的,以社會作為主體,商品生產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耗費都可看作社會的耗費,是社會生產成本,可以用C+V+M作為其理論成本;其他生產主體一般用C+V作為理論成本。
[編輯本段]成本的構成內容
成本的構成內容要服從管理的需要,並且隨著管理的發展而發展。國家規定成本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
①原料、材料、燃料等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②折舊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③工資,表現生產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促使企業厲行節約,減少損失,加強企業的經濟責任,對於一些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性支出(如工業企業里的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也列入產品成本之中。此外,對某些應從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中進行分配的部分(如財產的保險費用等)也列入產品成本。這說明產品成本的實際內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觀經濟實質,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國家的分配方針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把某些不屬於C+V的內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屬於活勞動耗費性質的費用列為營業外支出或從留利中開支。
成本作為資本耗費,發生於生產過程,而補償價值的生產成果的分配,屬於分配領域的范疇;作為商品的所有者的經營者為首,常常會對分配領域的一些支出,列作生產成本,導致實際補償價值和已經消耗的C+V+不一致。
[編輯本段]成本的不同涵義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2)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3)成本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
(4)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
[編輯本段]成本的分類
(1)按概念形成可分為理論成本和應用成本。
(2)按應用情況可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產生依據可分為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
(4)按發生情況可分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時間可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
(6)按計量單位可分為單位成本和總成本。
(7)按計算根據可分為個別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圍可分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產過程中的順序關系可分為車間成本和工廠成本。
(10)按生產經營范圍,可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11)按與收益的關系可分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與決策的關系,可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13)按與現金支出關系,可分為付現成本和沉沒成本。
(14)按與計劃的關系,可分為計劃成本和預計成本。
(15)按數量變化關系,可分為邊際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別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遲發生,可分為可遞延成本和預計成本。
(18)按發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態,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發生與產品生產的關系,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1)按產品成本的構成情況,可分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為了便於進行成本管理,還可運用其他一些成本分類概念,如機會成本、責任成本、定額成本、目標成本、標准成本等等。
[編輯本段]成本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1)成本是補償生產耗費的尺度。
(2)成本是制訂產品價格的基礎。
(3)成本是計算企業盈虧的依據。
(4)成本是企業進行決策的依據。
(5)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
產品在生產中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
商品價格包括物質消耗支出(c),勞動報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兩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須在商品銷售中得到補償,它是商品簡單再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制定商品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在計劃和管理中,對成本構成內容有兩種劃分法:①按費用的經濟內容。分為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其他費用等。②按費用的經濟用途。分為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廢品損失費、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等。為了加強對成本管理工作和計劃工作,中國於1984年3月發布《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中國企業實際成本一般按該條例的有關規定劃分項目並進行核算,它與理論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類有各種形態:計劃成本、報告成本、個別成本、社會成本、試製成本、正式生產成本、正常生產成本、非正常生產成本、設計成本、預測成本等,各自體現不同范圍或不同含義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產的社會成本是制定價格的主要依據之一,非正常生產成本或個別成本一般不能作為定價依據,而僅僅是本企業考核自身盈虧的數據之一。
成本作為生產中的各項費用支出,是商品生產的「投入」。藉助成本可以反映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低,原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狀況,設備利用率,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下降,利潤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對的社會積累就可以增加,為逐步降低物價和提高人民生活創造條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改善經營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固定資產的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等。
成本是為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CCA2101:2005第2.1.1條)。
注1:「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注2:「資源代價」是一個總合的概念。
注3:「資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
注4:術語「成本」可使用形容詞,如用高、低或多、少來修飾。
注5: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不是狹義的成本。
成本定義的關鍵詞是「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資源」的價值犧牲。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資源對一個組織來說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設施、設備和材料等)、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都是構成成本的資源,這種資源代價應是一個總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為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那麼,為什麼要消耗資源?為什麼要付出代價?就是為了「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這一成本目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地追求過程的增值或結果有效,並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是組織或個人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為,人們發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在過程中發生」。如生產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銷售成本是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有些組織的過程不直接增加經濟價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那麼,它們所發生的成本是為了結果的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的活動其過程都是為了增值,都在追求結果的有效性。過程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輸入和輸出,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前提和條件;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輸入和輸出之間是一種增值轉換,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為了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增值轉換要投入必要的資源和活動。所以,我們說的成本是在過程中(輸入和輸出轉化中)的一組資源消耗的總和,是換取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的代價。
已經付出的資源代價當然是成本;應該付出的,但還沒有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也應該理解為成本。如預算和成本計劃中所規定的預計成本,我們也應該理解為成本的范疇。
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是一個總合的概念,主要是為成本管理服務的。「成本」在會計學中有不同的解釋。
成本,企業所得稅法術語,即生產、經營成本,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和各項間接費用。
企業會計制度中將成本、費用分別定義為: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費用和成本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兩者又有一定的關系。兩者的聯系在於,成本是按一定對象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也就是說,生產成本是針對於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如某產品、某類產品、某批產品、某生產步驟等)對當期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而形成的,期末當期已銷產品的成本結轉計入當期的費用中。兩者的區別是,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是針對一定的期間而言的,而與生產哪一種產品無關;成本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或商品相聯系,而不論發生在哪一個會計期間。

⑵ 國廢是什麼

國廢指舊報紙、舊書本;
美廢有自已的標准, 現 在為 PS-2003, 正 常級別 共51號, 另特殊級別共35號。 如6/7/8/9都是舊報 紙 , 但 等級不 一樣。

⑶ 廢紙 國廢 美廢

觀察下實物就知道有明顯的區別。外觀上當然廢紙印刷上的文字、符號、電話號碼區別明顯,同種類型的廢紙,當你撕開其中某張你會發現,國廢較美廢纖維短,經常會有粉末狀的雜質散落,美廢纖維長,一般緊密程度較國廢高,用在回收造紙上,當然是美廢成漿率,出紙率高啦。

⑷ 棄置費用到底是什麼

個人認為棄置費用是指消耗後的廢料所花費的開支需要與當期收入配比,所以需要提前確認的費用。
比如,核廢料處理費用,就需要提前預提,提前預提的費用就是棄置費用。
供參考。

⑸ 廢紙為何這樣的瘋狂的掉價

1、會議的召開,道路建設和限號

2、紙廠停產限產,廢紙蜂擁而至,供過於求

3、國廢質量低,摻假多,過高價格收購成本太高

4、國廢之前暴漲,有漲就有跌,有降價的空間

5、成品紙銷量有所放緩,對廢紙需求降低

此次的廢紙下調,一開始主要集中在於廣東地帶。國慶小長假後,該地區的交通擁堵狀態大大得到了緩解,廢紙大量到貨,造成了短期的廢紙供大於求。然後玖龍、理文等大型紙廠紛紛下調國廢收購價格。

廢紙一降,大量的廢紙商開始慌了,紛紛出貨,導致嚴重的供大於求,有供應商都表示,「有些地方一天的廢紙到貨量甚至可以滿足兩天的廢紙需求量。」

10月中旬後,少數原紙廠家試探性上調價格後,開始維持穩定報價,目的在保價。

⑹ 廢機油提煉柴油成本大概多少有多大利潤

1、成本很低的,一噸700-800元,廢機油約500多一桶的。
2、所謂廢機油,一是指機油在使用中混入了水分、灰塵、其他雜油和機件磨損產生的金屬粉末等雜質,導致顏色變黑,粘度增大。廢機油的再生,就是用沉降、蒸餾、酸洗、鹼洗、過濾等方法除去機油里的雜質,是有毒的物質,屬於國家標注的固體危險廢物。廢機油嚴禁隨意買賣,應該交由有資質的廢油處理企業來處理。
3、柴油是輕質石油產品,復雜烴類(碳原子數約10~22)混合物。為柴油機燃料。主要由原油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過程生產的柴油餾分調配而成;也可由頁岩油加工和煤液化製取。分為輕柴油(沸點范圍約180~370℃)和重柴油(沸點范圍約350~410℃)兩大類。廣泛用於大型車輛、鐵路機車、船艦。

⑺ A級、B級、C級國廢(廢紙)具體是什麼

中國沒有ABCD級別之分。由於國內廢紙回收率低,各種廢紙回收站回收的量過少,造成成類廢紙分類不嚴格。

主要分類

1、書芯:新書,沒有使用過的書,需達到一定厚度。

2、舊書:使用過的書,不論使用程度。

3、牛皮紙:黃色,較有拉力,一般用於包裝。

4、書芯:新書,去掉封面及粘合劑剩餘的紙(非銅版紙,且為白紙黑字,不能有顏色)。

5、白紙:純白色,干凈,無膜。

6、裝訂紙邊:印刷書本時切下來的紙邊,有少量銅版和膠頭;有字。

7、黃板紙:廢棄的包裝箱,以黃色為主。

8、灰卡:從外到芯均為灰色,無膜,可帶顏色。

9、新報紙:發行過量沒有使用過的報紙。

10、舊報紙:一般來源於廢紙收購站,使用過的報紙。

11、新聞紙:跟報紙紙質相同,但沒有顏色字。

12、銅版紙:大部份書的封面使用的這種紙,無膜,帶有一定顏色。

13、口杯紙:及生產紙杯剩餘下來的紙(一般過早用此類紙碗也屬於此類)。

14、利樂包裝:如紙質牛奶盒(此種紙較難回收)。

15、書頁:比較雜亂的紙,無膠,無膜,可有文字。(非銅版紙)

(7)什麼是國廢成本擴展閱讀

對於進口廢紙而言,標准基本是清晰明確的,不過市場上新舊標準的使用會有出入。例如歐廢Mixed在舊版標准中標號為A2,但在新版標准中標號已被改為1.02。雖然部分廢紙的新舊標號略有差異,但在市場實際操作中基本不會產生歧義。

即便標准清晰,進口廢紙市場上的貨源和品質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以美廢為例,市場上除了傳統的3#、8#、11#以外,類似6#、9#、10#、12#等級別的貨源也更加豐富。

而來源上,除了傳統的美國、歐洲、日本三大來源地,近幾年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韓國等地的貨源也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定份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傳統標號的品質由於海外廢紙回收模式的變化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例如美廢8#含報量降低的問題頗為常見,不過中國的紙廠對不同廢紙質量的要求也隨著技術的改進發生著變化。同樣是美廢8#,大型新聞紙廠由丁技術和設備都比較先進,對8#廢紙品質變化的適應度也頗i高。

國廢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市場通用的統一標准。缺乏統一的行業標准應該說將對國廢市場的未來發展產生很大制約。

對國廢供應商來說,沒有標准,行業門檻低,國內很多廢紙回收商、打包商依然停留在小而分散的層次上,這很容易造成國廢供應面的惡性競爭。

對紙廠來說,由於沒有統一標准,每個紙廠都需要設定自己的收貨標准,有時還需要不斷調整,而目很難控制不同打包商的來貨品質情況,不乏有紙廠進一步對國廢進行分選的情況出現。這些對紙廠來說都是額外增加的采購成本,需要耗費相當的人力和物力。

⑻ 成本什麼意思

成本
產品在生產中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

商品價格包括物質消耗支出(c),勞動報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兩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須在商品銷售中得到補償,它是商品簡單再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制定商品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在計劃和管理中,對成本構成內容有兩種劃分法:①按費用的經濟內容。分為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其他費用等。②按費用的經濟用途。分為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廢品損失費、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等。為了加強對成本管理工作和計劃工作,中國於1984年3月發布《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中國企業實際成本一般按該條例的有關規定劃分項目並進行核算,它與理論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類有各種形態:計劃成本、報告成本、個別成本、社會成本、試製成本、正式生產成本、正常生產成本、非正常生產成本、設計成本、預測成本等,各自體現不同范圍或不同含義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產的社會成本是制定價格的主要依據之一,非正常生產成本或個別成本一般不能作為定價依據,而僅僅是本企業考核自身盈虧的數據之一。

成本作為生產中的各項費用支出,是商品生產的「投入」。藉助成本可以反映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低,原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狀況,設備利用率,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下降,利潤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對的社會積累就可以增加,為逐步降低物價和提高人民生活創造條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改善經營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固定資產的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等。

成本是為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CCA2101:2005第2.1.1條)。

注1:「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注2:「資源代價」是一個總合的概念。

注3:「資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

注4:術語「成本」可使用形容詞,如用高、低或多、少來修飾。

注5: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不是狹義的成本。

成本定義的關鍵詞是「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資源」的價值犧牲。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資源對一個組織來說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設施、設備和材料等)、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都是構成成本的資源,這種資源代價應是一個總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為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那麼,為什麼要消耗資源?為什麼要付出代價?就是為了「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這一成本目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地追求過程的增值或結果有效,並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是組織或個人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為,人們發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在過程中發生」。如生產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銷售成本是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有些組織的過程不直接增加經濟價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那麼,它們所發生的成本是為了結果的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的活動其過程都是為了增值,都在追求結果的有效性。過程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輸入和輸出,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前提和條件;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輸入和輸出之間是一種增值轉換,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為了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增值轉換要投入必要的資源和活動。所以,我們說的成本是在過程中(輸入和輸出轉化中)的一組資源消耗的總和,是換取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的代價。

已經付出的資源代價當然是成本;應該付出的,但還沒有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也應該理解為成本。如預算和成本計劃中所規定的預計成本,我們也應該理解為成本的范疇。

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是一個總合的概念,主要是為成本管理服務的。「成本」在會計學中有不同的解釋。

成本,企業所得稅法術語,即生產、經營成本,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和各項間接費用。

⑼ 國廢是什麼

造紙包含制漿過程,你說的是廢紙制漿,美廢碎解就是通過水力機械將美國進口的廢紙碎解制漿,國廢碎解就是是通過水力機械將國內收購的廢紙碎解制漿
希望採納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