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什么是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扩展阅读
钻石局哪个位置最好 2025-05-20 03:20:29
管理工具和方法有什么用 2025-05-20 03:13:51
钻石斧子怎么做旧版 2025-05-20 03:09:29

什么是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发布时间: 2025-05-20 00:56:22

㈠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与合理利用

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挤占了大量耕地,直接威胁着农业生产的根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垦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据土地详查资料,我国有70%的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陕西省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884 526.5亩,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727 828.0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82.28%;可复垦土地面积为156 698.5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17.72%(图1)。

各地(市)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如下图(图2、3、4)。

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利用了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自然资源科学考察、土壤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等成果资料信息,基本查清了陕西省各地市可开垦及可复垦土地的分类面积,并进行了汇总(表1)。

2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陕西省作为一个农业省,农业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整体来看,陕西省耕地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而且减少很快。

通过对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及适宜性评价,查清全省各种适宜类的未利用土地数量、质量等级、分布特点和结构格局,使土地利用类型与利用方式符合土地的适宜性,科学合理地分配用地,严格控制非生产用地,发挥现有未利用土地的潜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

该项评价除需要遵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和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适宜性与利用性相结合等具体原则。

该项评价是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单元为土地利用现状图二级地类图斑。耕地后备资源的分类遵循全国统一的分类系统(表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纲要》中提出的适宜性分类系统,陕西省后备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分一等宜耕土地、二等适宜耕地、三等适宜耕地三个等级。其评价依据包括:土地环境的区域差异、土地肥力的高低、农业种类的多样性和土地条件的综合性、农用土地质量的长期稳定性因素和短期易变性因素等。

图1 陕西省可开垦、可复垦土地分类

图2 各地市耕地后备资源占全省比例图

按照《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中关于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的要求,可开垦土地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沙丘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等指标。可复垦土地评价指标包括:地面坡度、挖损塌陷深度、积水深度、覆土来源保持程度、地下水位、堆积量、堆积物有害物质影响、堆积地面有效土层厚度、复垦(灌溉)水源保障程度等指标。

图3 各地市可开垦土地占全省比例图

图4 各地市可复垦土地占全省比例图

表1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表 单位:亩

在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中采用主导因素为主,结合专家评判的方法,通过专家评判对各个评价指标确定了权重和标准分,并进行了量化分析。

陕西省后备耕地适宜性评价分值如表2。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见表3。

2.1 可开垦荒草地(Ⅰ1)评价

荒草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和土壤质地。因此在开发利用时需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兴修梯田和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

表2 耕地适宜性评价分值

表3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表 单位:亩

2.2 可开垦盐碱地(Ⅰ2)评价

从陕西全省盐碱地的自然情况看,大部分盐碱地经过开垦比较适合于耕种农作物。盐碱地后备资源中,渭南市的盐碱土地环境条件较好,生产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评定为二等适宜农业土地;榆林市的盐碱地由于气温低,积温少,土地环境较差,经济效益一般,生态环境脆弱,评定为三等适宜农业土地。

2.3 可开垦沼泽地(Ⅰ3)评价

该地类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今后要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可以发展水生作物等,可以搞水产养殖及排水种植棉花等作物,该地评为二等适宜地。

2.4 可开垦苇地(Ⅰ4)评价

苇地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采取疏干积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后,可开垦为耕地,适宜当地作物生长,如咸阳地区的苇地开垦后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亩产500千克以上,该地为宜耕三等地。

2.5 可开垦滩涂(Ⅰ5)评价

全省滩涂坡度多在1°~6°,多数滩涂地势较为平坦,只有个别滩涂之间的陡坎高达1~2米,可视情况开垦为梯田;土层厚度多数大于50厘米,但从总体上看土层较薄,个别滩涂土层厚度逐渐增加,耕地适宜性良好;土壤质地中石砾含量多数小于15%,部分滩涂砾石含量小于5%,土壤质地黏重,温度大,吸收能力强,可耕性好;地下水位状况良好,绝大多数都在1米以上,适于耕作,地下水质一般是好的或较好的,适宜于人畜饮用、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全省滩涂可开垦土地资源地带,基本没有沙丘,只有类似田坎般的陡坎,高度较小,对开垦不会造成影响;由于多位于关中暖温带,温度条件和积温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全省滩涂水分条件差别较大,在水分条件良好的滩涂分布地区适宜发展水稻、水产作物和水产业,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通过引洪淤地或人工修地,将滩涂逐渐改良成耕地,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

2.6 可开垦沙地(Ⅰ6)评价

全省沙地土壤沙性大,漏水漏肥,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低,微量元素缺乏,同时常受风蚀影响,特别是春播作物易受风沙危害。改良措施是平整土地,旱地改为水浇地,拉土盖沙,改良土壤质地,多施有机肥,增施氮肥和磷肥,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护田林网。

综上所述,渭南等关中地区的沙地由于积温高,降水量较多,土地周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开发潜力大,经济效益显着,是比较理想的可开垦土地,评定为二等适宜地;榆林地区的沙地面积大,但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较低,经济效益一般,社会经济条件一般,综合评定该土地为三等适宜地。

2.7 可复垦废弃压占地(Ⅱ1)评价

以旬邑县底庙乡的评价为例。

本区废弃压占地堆积物为废弃宅基地的土壤堆积,堆积量<5立方米/平方米,无有害物质,堆积地面坡度6~10度,堆出地面有效土层厚度>1米,复垦水源保证程度较好,加之本地区人口较集中且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由此可将这一地区废弃土地评价为宜耕地。

2.8 可复垦塌陷地(Ⅱ2)评价

该类土地复垦时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和地质灾害,因此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和工程措施。该类土地被评为三等宜耕土地。

2.9 可复垦自然灾害毁损地(Ⅱ3)评价

主要集中于商洛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覆土来源接近,其他条件都较优,开发复垦费用较低,综上所述,被评为二等可复垦后备资源。

3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经济效益评价

采用土地生产率、土地经济分析等指标对土地进行经济评价,合理地进行土地经济分级,可有效地鼓励和指导人们正确使用土地,限制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利用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化。从我国情况看,合理的土地经济分级,应鼓励人们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调动经营者在正确使用土地方面的积极性。

在具体评价中,首先要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区域的特点及所具备的资料情况确定适合的评价单元。一般采用的划分单元有土地类型单位、自然地块或田块、行政或生产管理单位等。其次,调查当地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所包括的农作物种类和轮作周期,确定作为土地经济评价对象的各种农作物的面积,确定评价的时段范围和资料统计年度。再次,调查和测算在不同评价单元类型上,在各种现行轮作方式下,多年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主要有三种方法:传统的定点典型观测法,改良的典型定点测算法和数据统计测算法。最后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如亩产量、亩纯收入、单位产品成本),对上述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折算,并根据各种指标评价结果求出各类土地的评分,根据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土地评价单元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用加权平均等方法,求出该地区或农业企业的总体评价结果。

下面主要运用毛利分析法对典型地块进行土地经济评估:

3.1 可复垦土地评估——三原县新兴镇中安村土地复垦开发案例

中安村位于新兴镇北南台塬两公里处,全村795人,总耕地面积1 647.4亩,其中水浇地总面积800亩,旱地面积为847.4亩,人均耕地2 007亩。

(1)本次土地复垦工程一期工程投资56万元,已复垦出耕地560亩,每亩投资1000元。一期工程完成后,亩产达到250千克小麦。按小麦每500克0.6元计算,亩产值达到300元,土地生产率为300元/亩。这样,三年亩产值即可偿还复垦成本,经济效益很可观。

(2)二期工程设计排洪渠一条,沿沟种植经济林70余亩,另规划新修“U”形渠道3 500米,打机井一眼,涵洞二个,深井输变电一套,新修田间道路及村庄道路3千米。估计二期工程投资1 600元/亩,使每亩土地总投资达2 900元。二期工程完成后,亩产达到500千克小麦,亩产值为600元,土地生产率为600元/亩,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将更为可观。

3.2 其他可开垦土地——大荔县沙地开垦案例

大荔县南部沙苑地主要集中于八鱼乡、张家乡、官池镇,面积共计17 009.5亩。这些沙苑地处于渭河一级阶地,主要特点为光热丰富,年均气温14℃。降水分布不均,水源充足(主要为井灌),但土质疏松、肥力低。

大荔县沙苑地改造工程,包括打井、道路、通电、喷灌设施齐全,估计每亩投资达4000元。改造工程完工后,土地生产能力能达到一年二熟,除栽种花生每年产值500~600元外,可种植小麦、黄花菜,每年产值达到800~1000元,土地生产率达800~1000元/亩,4~5年的产值就可收回开垦成本,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从陕西省来看,全省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面积727 828亩,如果可开垦土地按每亩投资4 000~6 000元计算,需要投资291 131.2~436696.8万元。每亩每年收入为400~600元计算,最多10年即可收回投资,而所建立标准农田则可永续利用。全省可复垦土地156 698.5亩,每亩投资3500万,即可建成高标准农田,每亩年收益600元以上,5年即可收回投资。比较而言,可复垦土地开发经济效益较好,建议优先安排可复垦土地的整理与利用。

4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下,由于陕西省三大自然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整治开发的措施应有所不同。

4.1 陕北

陕北北部为风沙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陕北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应当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整治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陕北主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为荒草地、沙地、滩涂、盐碱地及自然灾害毁损地。

荒草地在榆林、延安市均有大面积分布,均超过10万亩,由于荒草地多分布于丘陵、山坡,地面坡度6~25度。适宜于谷子、玉米、薯仔等作物,一年一熟,亩产75~150千克。要开发该类土地,可采用修梯田等工程措施,同时注意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乔、灌、草相结合布设防护林带,沟边种植经济林果。

沙地主要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开发时要慎重,对于植被较好的地区,选择地势平坦的土地开发为水稻、菜地。绝不能推平植被搞开发。对于沙地造田,要先种植防护林网,后引入漫灌或平沙造田。

滩涂地开发可种植高杆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等。注意做好防汛措施,因为陕北降水时间集中且暴雨频率高、强度大。

盐碱地开发,应在技术成熟后进行,目前陕北人均土地面积较大,达到人均10亩左右。只要提高单位产量,就可满足粮食需求。建议对盐碱地开发缓后进行。

4.2 关中

关中地区属于国家级、省级耕地开发后备基地,后备耕地资源类型齐全,土地开发后可以一年两熟,亩产500~1000千克粮食,亩产值500~1000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关中具有特色的土地资源有:

(1)可复垦废弃压占土地。全省有11601.1亩,其中关中地区有113343.1亩,占92.2%。废弃压占土地在关中地区主要分布在咸阳市,其面积为107414.6亩,主要分布于渭北台塬地区,以旧村庄、砖瓦窑为主。经过工程改造后,可以成为稳定高产基本农田。增加耕地、增产粮食、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建议列入复垦计划,结合村镇规划,小城镇建设先行开发。

(2)沙地。陕西大荔沙苑可垦土地为17119.5亩。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在大荔实施了平沙造田工程,其投资4000元/亩,水、电、路、喷灌设施齐全,当年开发,当年见效,三年收回造地成本,经过五年种植,就可成为优质农田。建议做好土地利用开发规划,注意沙地防护林网建设,增设有机肥,实施生态农业、秸秆养牛,使之发展成小麦、花生、大枣、黄花菜及优质大棚菜基地。

(3)盐碱地。渭南市有30044.6亩盐碱地,经改良后可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理盐碱地。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实施的卤泊滩土地开发造田工程,计划开发8700亩,新增耕地6600亩,一期工程开发治理土地2700亩,新造高标准农田2000亩,总投资1400万元,每亩耕地成本为700元,每亩土地开发成本为5185元,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对盐碱地进行工程开发不失为土地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4.3 陕南

陕南气候温暖湿润,但经济贫困,交通不便,有待进一步开发。该区山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少,河谷低地,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一年稻麦两熟。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肥力不足,保持水土尤为重要。商洛地区后备资源面积为114796.6亩,安康市为4679.4亩。该区土地合理利用需要搞好基本农田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预防自然灾害。

㈡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刍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对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实现《土地管理法》确定的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以及制定土地开发复垦规划而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的可开发或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大调查,并对调查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庆元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壤普查及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和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外业调查与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同时进行,调查的重点是荒草地和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调查显示,全县大面积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9 062.3亩,其中可开垦荒草地8 736.8亩,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有325.5亩。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将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概况

1.1 自然条件

浙江省庆元县地处浙江省西南边陲,是瓯、闽两江发源地之一,东南西面分别与福建省寿宁、政和、松溪三县交界,北面与本省龙泉市毗邻,东北面与本省景宁县接壤。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49′~119°29′和北纬27°57′~27°25′之间,东西宽66.10千米,南北长47.58千米,土地总面积1 912.53平方千米(折合191253.84平方千米),其中林地160 280.24公顷,耕地13 844.23公顷,属浙闽丘陵,有河谷、丘陵、低山、中山四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下的耕地面积为75.52公顷,250~500米的耕地面积4 806.97公顷,500~800米的耕地面积3 478.17公顷,高于800米的有6 790.54公顷。按坡度分,小于2度的耕地面积2 014.63公顷,2~6度的耕地面积1 996.26公顷,6~15度的耕地面积3 427.46公顷,15~25度的耕地面积3 692.17公顷,大于25度的耕地面积4 350.62公顷。

该县既有亚热带性的红壤,又有垂直带谱上的黄壤,地域性的潮土以及人为作用下形成的水稻土,全县共有4个土类,9个亚类,29个土属,67个土种。

庆元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据1981~1990年气象资料,境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8℃,全年最冷的是一月份,平均气温为7℃,最热的是七月份,平均气温26.9℃;年平均气温19.9℃,积温为5 485℃,年日照时数1 822小时,无霜期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740毫米,适宜农林业生产。

水资源据水利部门资料表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90亿立方米,人均13 60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3亿立方米,地下水2.97亿立方米。河流分属闽江、交溪和瓯江三水系,属闽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松源溪、安溪、竹口溪,流域面积1 06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57.4%;属瓯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南阳溪、左溪,流域面积504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县的27.3%;交溪水系河流主要有西溪、八炉溪,流域面积281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县的15.3%。

植被和主要农作物以自然形成的山地植被为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灌林丛和矮林等五个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种植茶叶、柑桔及其他水果的园地和种植水稻为主的耕地。

1.2 经济条件

近年来,庆元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成倍增长,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7 83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比上年增长7.8%。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84∶29.43∶38.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91元,比上年增长5.5%。

全县辖区有20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到2002年末全县人口为197 255人,全县农业人口150 188人,占总人口的76.1%,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9%。

农业结构在调整中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效益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3 138万元,增长74.6%,占基建和更改投资的57.8%。其中水利业投资1784万元,电力工业投资13 504万元,交通运输业投资3 337万元,邮电通信业投资3 563万元。

2 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与状况

庆元县属比较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陡平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宜开垦耕地的土地利用率相对较高,可开垦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且质量差。

据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统计,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3 694.13公顷,其中灌溉水田8 338.12公顷,望天田3 960.74公顷,旱地1 386.57公顷,菜地8.7公顷。耕地的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两大方面的影响,而地形地貌、海拔高程、水利条件、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起着主要作用。

2.1 平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按地块坡度类型分,小于2度的耕地为平坡耕地。据土地利用调查资料,庆元县小于2度的平耕地面积为2 014.63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13 694.13公顷的14.7%。根据土地利用的耕地分类,灌溉水田为8 338.2公顷,望天田3 960.74公顷,旱地1 386.57公顷,菜地8.7公顷。

2.2 平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所在的海拔高程分,小于海拔250米的平坡耕地有75.52公顷,海拔高程在250~500米的面积为4 806.97公顷,海拔高程在500~800米的面积有3478.17公顷,海拔高程大于800米的面积为6 790.54公顷。

2.3 平耕地的区域分布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平耕地的分布比较集中,大多分布在沿溪两岸和谷口冲积(洪积)形成的平畈及小盆地的底部等。按行政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庆元县西部地区。

2.4 坡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坡耕地是指地块自然大于2度的耕地。按土地利用的耕地分类,望天田3 960.74公顷,旱地1 386.57公顷,菜地8.7公顷。

2.5 坡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所在的海拔高程分,小于海拔250米的坡耕地有73.21公顷,海拔高度在250~500米的面积3 587.22公顷,海拔高度在500~800米的面积有4 890.31公顷,海拔高度大于800米的面积6 790.31公顷。

2.6 坡耕地的区域分布

坡耕地作为庆元县的主要耕地,无论是平面分布还是垂直分布都比较分散,所有的村庄都有分布,其耕地的质量、耕作条件和产生的效益差异较大。

3 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3.1 耕地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再生、难以替代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它能为人类提供最为生存的重要必需品——粮食。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土地利用(耕地开发)的历史。庆元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生息,从事土地开发利用,促进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土地管理机构建立后,积极发动、组织、引导和扶持全县人民开田造地,几年来,全县开田造地约2959亩,发放开田造地补助款636.24万元。

人均土地总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是庆元县的现状。为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开垦耕地来种植粮食作物和尽量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所以可开垦成耕地的土地资源不足,耕地的利用率差异较大,水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旱地大多是坡地,为农民零星自行开发,利用率很低,据土地利用调查统计,全县旱地的有效利用率为60.6%,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有效利用率仅为50%左右。

耕地总体质量不好,经济效益较低。在全县耕地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质量较好的水田,其余多为抗旱能力、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较差的耕地。耕地的经济效益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小,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工商业经济欠发达,加之交通条件差,农产品销售相对难度较大,绝大多数的耕地都是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三是受地理位置的制约,经济、交通、信息等众多因素使人的观念相对落后,也影响了耕地的经济效益。

3.2 耕地利用变化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退化,生产条件改善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趋势。

3.2.1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各种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据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时间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1749.6亩,平均每年占用17.5亩,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建设占用耕地的趋势是肯定的,其幅度近期有增无减。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002年土地变更调查显示,本年度产业调整减少耕地38.5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构调整的步伐还会加快。再次是生态退耕和自然灾毁要减少耕地,受地形地貌的限制,目前还有一部分耕地分布在坡度大于25度、海拔比较高、且远离居民点的山区,按有关政策这部分耕地要逐渐退耕还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发展小城镇政策的实施,边远山区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部分边远地区耕地会人为抛荒;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会不同程度地毁损耕地。

3.2.2 耕地的土壤质量出现衰退

首先,耕地特别是水稻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其熟化程度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现在和将来被建设占用的耕地基本都是地势平坦、排灌条件好、熟化程度高、离居民点近、生产方便,而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城镇(村庄)边沿的优质良田。据变更调查资料,在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灌溉水田占75.1%,望天田占21.3%,其余旱地为3.6%;新开的补充耕地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其次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机肥用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产和产量,也降低了地力。再次是工业化进展加快,部分地方的环境污染使耕地质量降低。

3.2.3 生产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政府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有增无减,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食自给工程、农村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措施,基本达到路渠配套,田埂顺直,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今后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条件改善将会持续和加强,耕地的生产条件逐步会得到全面改善。

3.3 耕地利用存在问题

耕地利用存在问题主要是:①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的耕地都是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单一的种植结构影响了耕地的经济效益;②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施肥不合理,对耕地重用轻养,造成土壤某些营养元素的缺少,土壤结构破坏,通透性降低,氮磷钾比例失调,对农作物的生长及其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制约了耕地经济效益的最佳发挥;③耕地保护意识逐渐淡化,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放宽,粮食可作为普通商品流通,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稳定下降,种粮效益不尽人意,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对耕地的需求明显降低,个别地方出现人为抛荒现象;④近几年大力发展种植烤烟叶,但经过二三年种烟后的耕地继续种烟产值下降,易患烟叶病,目前没有良策对付。

4 耕地后备资源(未利用土地)调查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其他手段,能够开垦或复垦成耕地的、目前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及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而造成破坏废弃的废弃压占地、塌陷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根据庆元县的实际情况,这次调查的重点是可开垦土地的可开垦荒草地和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适宜性,注重比较经济效益,按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长期目标与近期效益兼顾,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等原则,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满足建设一批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基地的需要,并为庆元县的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依据。

按调查资料统计,庆元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类型主要是宜开垦水田和旱地,凡有水源灌溉条件的列入可开垦水田的范围,没有灌溉水源的为可开垦旱地。其中适宜开垦水田的面积有4523.6亩,占全县耕地后备资源的51.8%;适宜开垦旱地的面积有4213.2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数的48.2%,宜开垦水田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分布较广。

5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决定因素,调查资料显示,庆元县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异较大,但都属于可开发利用的范围。

5.1 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坡度

坡度是土地资源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坡度决定着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向和价值,坡度在25度以上的为禁止开垦区。按自然坡度分析,在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垦的面积为9062.3公顷。

5.2 耕地后备资源的高程分布

高程直接影响气温,庆元县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2℃,≥0℃积温减少190℃,≥10℃积温减少180℃,降雨量增加58毫米,无霜期缩短5天。按海拔高度统计,耕地后备资源<500米的面积为1844.4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20.4%;海拔500~800米的面积为4271.8公顷,占总面积的47.1%;海拔>800米的面积为2946.1公顷,占总面积的32.5%。

5.3 土壤条件

土壤是土地综合体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土层厚度、养分含量、质地条件及其他理化性状是土地质量评定、开发利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调查资料,耕地后备资源土层厚度在70~100厘米的面积有5238.3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7.8%;土层厚度>100厘米的面积3824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的42.2%。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类型,以红松泥为主,其次有少量黄泥土和红紫泥土。

5.4 其 他

水源的灌溉保证率,开垦为水田的都在80%以上,地下水位在1~2米的耕地后备资源有5238.3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7.8%;大于2米的面积有3824亩,占耕地后备资源的42.2%。

6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效益分析

6.1 评价原则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适宜性,注重比较经济效益,按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长期目标与近期效益兼顾,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等原则,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满足建设一批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基地的需要,为庆元县的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依据。

6.2 评价指标

评价单元为调查各个图斑,土地利用分类到二级地类,最小上图面积为2公顷,行政区到村级。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坡度、土层厚度、水利条件、气温条件和土壤条件等。自然坡度:分<2度、2~6度,6~15度,15~25度共四种类型,由低至高为适宜性由好到差的次序,>25度为不宜开垦;土层厚度:分<50厘米、50~70厘米、70~100厘米、>100厘米四个档次,土层越厚宜耕性越好,<50厘米不宜开垦;土壤质地分沙土、沙质土、壤土、黏土,壤土最好,沙质土次之,沙土最差;地下水位:按0.5~1.0米、1.0~2.0米、2.0~3.0米,<0.5米不宜开垦;灌溉保证率:分80%~85%、85%~90%两个档次;气温条件:海拔500米以下能满足双季水稻和一般水果的生长需要,海拔500米以上能满足单季水稻和一般农作物的需要。

6.3 评价方法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采用主导因素定性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

6.3.1 自然评价

主要考虑自然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海拔高度和土壤条件等因素对评价单元的影响,衡量评价单元能够满足耕地用途的适宜性程序。

6.3.2 经济评价

主要包括投入产出分析和边际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是指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每亩的投资额及各项投资比例,以及开发完成后能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边际分析是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可持续发展对一定区域的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判别进行分析,对后备资源开发成耕地及其经济效果进行评价。

6.3.3 环境评价

分析开发对生态环境有无危害,对生态系统有无破坏,对土地资源有无损害,开发利用后土地资源能否持续利用。

6.4 效益分析

效益是衡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综合体现,在效益中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4.1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耕地后备资源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根据庆元县的实际,现行新开垦一亩水田的投资大约为5000元,开垦一亩旱地的投资大约3000元,这次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属大面积的地块,分布相对比较边远,开发的投资要高于上述标准。耕地的收益由于种植的作物不同差异较大,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较高,种植粮食作物相对较低,目前耕地平均每亩每年约1500~2000元。按此计算,耕地后备资源面积9062.3亩,开垦成耕地后,每年可增加产值1441~1921万元。

6.4.2 社会效益

宏观上讲,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有增无减,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下去将会威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或缓解人地矛盾,保障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微观上,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经济建设的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提供耕地占补平衡,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生产资料。

6.4.3 生态效益

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重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效益将成为各种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最重要标准。为防止影响环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将自然坡度大于25度列为禁止开垦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都是未利用土地。

7 实施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最有效地、可持续地利用是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7.1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合理利用土地

作为职能部门,要履行好审核建设用地规模的职责,防止故意圈地和浪费土地的现象,增强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观念,尽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对建设必需的用地,尽可能地避开优质耕地,尤其是良田。

7.2 加大开垦和整理的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在政策上首先保证新增耕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和扶持农村集体和农民的零星开发,并将此作为耕地占补平衡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之一,在立项程序、资金和技术上要明确标准并落实到位。

7.3 用好用足政策,收足开发和整理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

资金是耕地占补平衡的最重要保证,尤其对山区县的地形地势而言,开发整理成本与其他平原、丘陵地区相比特别高,按现行的政策足额收取耕地开发费来补充被占用耕地有难度,还需要筹集其他资金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

7.4 搞好开发整理规划,择优选择开发地块

对山区县而言,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自然条件(坡度、土壤、水利、交通、高程、温度等),立项宜先易后难,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生态因素,在优先保证耕地数量平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耕地的综合质量。对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不宜开发成耕地的,可鼓励先开发园地。

7.4.1 土地开发整理目标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新增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并逐步提高废弃地复垦率。确保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7.4.2 总体规划开发安排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供需分析和所要达到的规划目标,近期(2005年前)土地开发292.82公顷;远期(2006~2010年)土地开发497.77公顷。同时,庆元县根据总体规划开发安排,进行了划区与项目落实,按照土地开发潜力及分布条件,以村为基本单元,规划项目落实到乡镇、村或个人。

7.4.3 土地开发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设立机构;二是想方设法,多方筹资;三是部门配合,共同协作;四是乡镇牵头,解决矛盾。

7.5 建立完善土地基础资料的数据库,做好土地利用调查与规划资料的衔接

为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权威性,保证各种土地资源数据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需对土地资源基础资料利用计算机建库管理,通过计算机建库来完善现有的基础资料,并衔接基础资料的利用关系,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安全利用。

㈢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研究

耕地后备资源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实施生态退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证。

1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概况

吉林省土地总面积为1 911×104公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根据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显示,全省有耕地面积557.38×104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4%,人均耕地0.21公顷(3.2亩)。全省有未利用土地141.12×104公顷(包括苇地和滩涂),占土地总面积的7.4%,人均未利用土地0.05公顷。

根据全国土地资源大调查的部署,依据国土资源部《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的要求,吉林省从2001年5月开始进行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于2002年5月圆满完成了该项目。此次开展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主要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查清集中连片,能够建立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基地(其中,可开垦土地:丘陵山区大于100公顷,平原地区大于200公顷;可复垦土地:丘陵山区大于60公顷,平原地区大于67公顷)的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吉林省能够满足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基地规模的调查区有149个,总面积为201851.08公顷。

1.1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根据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未利用土地中有31×104公顷的宜耕地,占未利用土地的30%,占全省耕地的5.6%,全省人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拥有量为0.01公顷。通过本次调查,查出吉林省集中连片能够形成国家级规模的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有19.74×104公顷,占全省未利用土地的14.5%,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66%,这说明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规模较大,有一多半可以成为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基地。

1.2 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根据有关调查统计,吉林省有待复垦土地14.57×104 公顷,其中:损毁和压占的各类废弃地为2.82×104 公顷,占待复垦土地19.1%;自然灾害损毁地为11.93×104 公顷,占待复垦土地的80.9%。通过本次调查评价,查出吉林省能够达到国家级规模的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有4466.67公顷,占待复垦土地总量的3%,可见吉林省待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中,能够形成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基地的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待复垦土地资源分布不集中,而且多数达不到宜耕的评价指标。

表1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汇总表 单位:公顷

2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分析

2.1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调查与评价同步进行,在调查的同时进行评价,只将宜耕的后备资源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因此,本次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采用的方法是以主导因素定性评价为主,结合专家评判,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不宜耕的评价。主导因素定性评价采用极限条件法,即把最低的单项评价等级作为总体适宜性等级。专家评判采用特尔斐法,以多数专家集中认定的等级作为总体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主导因素的原则,选择对待开发和待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宜耕不宜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因子。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因子除选择了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沙丘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7项因子外,对于盐碱化严重的地区,还增加了pH值、盐渍化程度及碱化度三项因子,各项因子限制指标见表2。

可复垦土地的现状类型不同,所选择的因素指标也不相同。可复垦挖损及塌陷破坏地选择了地面坡度、挖掘塌陷深度、积水深度、覆土来源保障程度、地下水位5项因子。可复垦压占破坏地选择了堆积量、堆积有害物质影响、堆积地面坡度、堆积地面有效土层厚度、复垦水源保障程度5项因子。可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地选择了坡度、砂石堆积厚度、覆土来源保障程度、灌溉水源保障程度4项因子,各项因子限制指标见表3。

表2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表

表3 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表

2.2 耕地后备资源结构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评价,查出吉林省能够形成国家级基地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01 851.08公顷,占全省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4.3%,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6%,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全省可开垦土地为197 392.77 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97.8%。在可开垦土地中,可开垦荒草地为 21 591.35 公顷,占可开垦土地的 10.9%;可开垦盐碱地为130 990.75公顷,占可开垦土地 66.4%;可开垦沼泽地为 21 510.48 公顷,占可开垦土地的10.9%;可开垦苇地为13 191.69 公顷,占可开垦土地的6.7%;可开垦滩涂为5 421.7 公顷,占可开垦土地的2.7%;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为4 686.8 公顷,占可开垦土地的2.4%(图1)。全省可复垦土地为4 458.31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2%。在可复垦土地中,废弃压占地为2 841.67公顷,占可复垦土地的 63.7%;塌陷地为 91.19 公顷,占可复垦土地的2.1%;自然灾害损毁地为1 525.45公顷,占可复垦土地的34.2%(图2)。

图1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构成

图2 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构成

从耕地后备资源的权属性质上划分,调查区中有集体土地16 0476.17公顷,占调查区总面积的79.5%;有国有土地41 374.91公顷,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0.5%。

可见,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以可开垦土地为主,在可开垦土地中,可开垦盐碱地占了66.4%,其次是可开垦荒草地和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苇地、滩涂及其他可开垦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较少。在可复垦土地中,以废弃压占地为主,占可复垦土地的63.7%,其次是自然灾害损害毁地,塌陷地所占比重较小。

2.3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分析

从调查区的分布上看,本次调查共查出149个调查区,涉及9个市(州),35个县(市、区),其中长春市有19个,调查区总面积为7 422.28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的3.7%;吉林市有调查区15个,总面积为6 431.68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的3.2%;四平市有调查区11个,总面积为10 964.32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的5.4%;辽源市有调查区1个,总面积为220.37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为0.1%;通化市有调查区10个,总面积为975.75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为0.5%;白山市有调查区5个,总面积为647.31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的0.3%;松原市有调查区12个,总面积为8 030.28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的4.0%;白城市有调查区43个,总面积为153 271.03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的75.9%;延边州有调查区33个,总面积为13 888.06公顷,占全省调查区总面积的6.9%。

表4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区分布表

表5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一级类分布表

由表4可见,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中有3/4分布在白城市,长春、吉林、四平、延边等市(州)各占耕地后备资源的5%左右,辽源、通化、白山等市分布很少,均不足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1%。

从耕地后备资源一级分类的分布上看,可开垦土地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总面积为153127.23公顷,占全省可开垦土地的77.6%,其次是四平市和延边州,分别为5.6%和6.0%,长春市和松原市分别占3.6%和4.2%,吉林、通化、白山等地区分布较少,辽源市没有可开垦土地分布。可复垦土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延边州分布最多,总面积为2 088.58公顷,占全省可复垦土地的46.9%,其次是吉林市和通化市,分别占23.6%和15.2%,长春市、辽源市、白山市、白城市分布较少,四平市和松原市没有较大面积的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表5)。

2.4 重点潜力区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根据调查评价结果,本次调查出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79.9%。从调查区规模上看,超过3333.33公顷(50000亩)的调查区有9个,其中有8个分布在西部地区白城市,超过6666.67公顷(100000亩)的调查区有3个,全部分布在白城市。可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看,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重点都在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条件对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重要作用。

吉林省西部属亚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特点是气温高、光照充足、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多风干旱,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根据最新研究资料,白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75×108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20.78×108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87.5%;地表水资源量为2.97×108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2.5%。研究资料表明,白城市地下水的综合补给能力强,而且深层地下水无污染,水质良好,可以做到优水优用。1997年全地区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8.27×108立方米,地下水的利用程度达53.74%。可见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还有较大的潜力(表6)。

表6 吉林省西部地区多年平均气温条件

吉林省西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以盐碱地为主,占耕地后备资源的76.7%。根据吉林省土壤普查资料,西部地区盐土耕层养分中,有效态氮低于65毫克/千克的临界值,而有效态磷和有效态钾均在临界值以上。碱土耕层养分中,有效态氮和钾均超过临界值,有效态磷偏低,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因土施肥(表7)。

表7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土耕层养分含量表

3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耕地后备资源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也是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缓冲空间,利用和保护好耕地后备资源,对于提高吉林省的生态保育水平,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3.1.1 可开垦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可开垦土地类型不同,其限制因素亦不同。可开垦盐碱地主要以苏达盐碱地为主,其主要障碍因素是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质地黏重,通透性差,土壤pH值高,表层大量盐碱富集,阻碍作物生长。可开垦荒草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东部山区是低温冷害,土层薄,地势高,坡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西部平原区为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质地黏重,易沙化碱化;中部地区则是低洼、坡陡,也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沙碱化问题。可开垦沼泽地分为山地沼泽地和平川沼泽地,山地沼泽地地势低洼,地表潮湿积水、土壤冷浆;平川沼泽地地表常年渍水,通体潜育化,多呈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可开垦苇地,地面季节性淹水或常年有浅水层,土壤盐碱化,与沼泽地相似。可开垦滩涂,常年渍水,排水不够,碱性较大,不经改良,无法正常耕种。其他可开垦未利用土地主要是沙地,以风沙为主,只有少部分为冲积沙滩,其主要障碍因素为质地粗,土壤漏水、漏肥,养分容易流失,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差。

3.1.2 可复垦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自然灾害损毁地多为洪水冲积过的良田,地势平坦,土质良好,相对集中连片,但由于水冲沙压,破坏了耕层。废弃压占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矿区,类型较多,破坏性质和破坏程度不同,如:露天采矿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尾矿、矸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塌陷地主要是由于地下开采造成的,而在吉林省的矿山开采中,主要以地下开采为主,对建筑物、公路、铁路等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3.2.1 可开垦土地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可开垦盐碱地:土壤的盐化过程通常伴随着碱化过程的发生,盐碱共生。盐随水来,又随水去,只要能调节与控制好水的运动,就能调节与控制好盐的运动。吉林省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应大力提倡井灌井排,改良盐碱地,使水、土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实践证明,只要采取有效措施,结合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对于可开垦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是可行的。

可开垦苇地:吉林省可开垦苇地大部分处在古河道区域,水源比较丰富,苇地生长的区域周围,大部分为水田,当地农民有丰富的种植水田经验,因此,可开垦苇地在进行综合治理、修建相关的灌排措施情况下,可以开发成水田。

可开垦沼泽地:沼泽地的开发利用问题,主要是水分过多,土壤过湿,土壤通气不好,地温低,对植物的养分供给不良。排水疏干是开发利用沼泽地的成功经验。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和农业措施,改善土壤条件,可以将可开垦沼泽地开发成水田或旱地。

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荒草地分布较为集中,地块面积较大或与盐碱地、沼泽地及沙地呈复区分布,地势低平,易于开垦和机械作业,适于开为水田。但荒草地土壤结构差,排水不良,肥力低,不合理开垦易造成土壤沙化或盐碱化。可开垦荒草地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后备资源开发难度小,只要在资金、水利设施保证的情况下,是可以开垦为耕地的。

3.2.2 可复垦土地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吉林省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类型较多,破坏性质和破坏程度不同,因此复垦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所采取的方法亦不同。近年来,吉林省矿山陆续开展复垦工作,土地复垦逐渐被各矿山所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废弃压占地:主要是因废渣、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城镇生活垃圾和废弃建筑物压占造成的。此类土地需清理废弃物,恢复地表土层后方可利用。

塌陷地:主要是因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造成的。此类土地耕层被破坏,需取土填坑,建造耕层后再利用。

自然灾害损毁地:主要是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对于损毁较轻的,简单整治后即可恢复农业生产,损毁严重的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逐步治理。

3.3 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3.3.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效益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在保持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多年来盲目开发行为已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沼泽地、盐碱地、沙地开发成的耕地,由于给排水设施不完善,耕种几年后盐碱度增高,造成次生盐渍化,不但无法续耕种,还丧失了原本可以植树种草的可能。实践证明,土地资源的开发,如果开发方式和手段得当,将土地的治理、利用、改造与保护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因此,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依据生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科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切不可盲目开发。

3.3.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据有关研究,按吉林省现有耕地面积计算,即使到人口高峰年,也完全可以满足全省对粮食的需求,因此,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后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生态功能建设为主要目标。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可开垦土地应作为一项后备资源储备保护起来,防止沙化、盐碱化的进一步加重。中西部平原区,以防治土地荒漠化为目标,着重加强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恢复西部生态。东部山地丘陵区,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重点加强对沟谷沼泽等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恢复各流域湿地生态。对于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可复垦部分,应根据占补平衡的要求,复垦整理成耕地,作为今后建设等其他原因占用耕地的主要补充来源。

4 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4.1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管理

编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或整理复垦专项规划,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按着规划统一组织,同时要做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论证、立项报批、监督检查和确权验收工作,对耕地后备资源实行全方位管理。

4.2 加强土地整治,防止耕地后备资源退化

吉林省东部山区多为坡地,是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区内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条件相对较差,极易造成土壤面蚀和沟蚀,而使开发利用条件进一步恶化,甚至丧失开发利用的价值。因此要营造和保护自然森林和草地植被,建立永久性植被,采取切实可行的生物和工程措施,加强对东部山区水土流失的防治,防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生,改善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

中、西部地区是吉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近90%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这里。由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里也是全省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主要发生地。如果不注意治理,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会进一步加重,目前可以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将来会变成难以开发或不能利用的土地,使得耕地后备资源最终失去利用的价值。因此要开展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方面的研究,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状,防止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进一步恶化,有计划地改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环境。

4.3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根据调查研究,造成吉林省后备资源利用过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利益驱动,并且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此要重视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要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在土地利用中要牢固树立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科学而理智地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减少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环境的代价。

4.4 建立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制体系

合理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耕地后备资源的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耕地后备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制体系,通过依法、有序的管理,促进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要加强土地执法监督,把违法开发行为列为监督的重要内容。

4.5 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通过监测系统,对全省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反馈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变化,并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变化做出预报、预警,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信息情况,制定开发复垦计划、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㈣ 中国废弃土地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

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等生态—自然条件是影响废弃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决定着废弃土地综合整治的未来导向。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废弃土地与主导因子的相关性对于准确评价废弃土地质量、评定后备耕地资源适宜性、制定合理的后备资源开发战略意义重大。下文通过不同类型废弃土地与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废弃土地分布的一般性规律。

(一)中国废弃土地数量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前文已经讨论了废弃土地分布与不同气候带和地形条件的空间相关性。下文将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废弃土地数量与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中国废弃土地的自然背景。

1. 废弃土地与气温条件的关系

以县为分析单元,基于空间信息技术获取县域气温相关因子,包括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0℃积温和≥10℃积温。将气温因子与各县不同类型废弃土地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废弃土地与上述 5 种气温因子的相关性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性水平 ( 表 2 -1) ,说明废弃土地与气温条件具有极显着相关性,气温是废弃土地整理复垦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从全国尺度来看,除塌陷地对气温因素的响应不敏感以外,其他两种类型的废弃土地与气温条件呈极显着负相关,随气温增高,废弃土地呈减少态势。

表 2 -1 不同类型废弃土地数量与气温因子相关性分析

注: **表示 p <0. 01 水平下相关性显着; * 表示 p <0. 05 水平下相关性显着; 下同。

2. 废弃土地与水资源条件的关系

以县为分析单元,获取各县与水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的因子,包括年平均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湿润指数、干燥度、日照百分比和平均风速。将上述因子与各县不同类型废弃土地面积做相关性分析,为废弃土地整理复垦的水资源分析提供参考。

如表 2 -2 所示,年平均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和湿润指数与废弃土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不同类型废弃土地均与水资源条件具有显着相关性。水资源条件越好的地区,废弃土地面积越小。可见,我国废弃土地主要分布在水资源条件较差的地区,这对废弃土地的整治与开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废弃土地与干燥度和日照百分比呈极显着正相关也说明了这一点。

表 2 -2 不同类型废弃土地数量与水资源因子相关性分析

( 二) 中国废弃土地与植被和地形因素的关系

获取各县植被条件、高程和坡度等因子,将其与各县不同类型废弃土地面积做相关性分析,分析废弃土地整治与开发的地形条件。分析结果显示 ( 表 2 -3) ,植被指数与废弃土地呈极显着负相关,植被条件越差的地方,废弃土地面积越大。废弃压占破坏地与高程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废弃压占破坏地所处海拔相对较高。

表 2 -3 不同类型废弃土地数量与植被和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

( 三) 中国废弃土地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土壤类型与耕地产能密切相关。分析不同类型废弃土地的土壤类型,对于准确了解中国废弃土地质量状况、合理估计耕地后备资源生产潜力及其综合整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将各县所占比例最大的土壤类型确定为本县主导性土壤类型。将某一主导性土壤类型对应各县的废弃土地面积进行汇总,所得数值可以大致反映废弃土地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规模分布。

各主导性土壤类型对应的废弃土地面积如表2-4所示,废弃土地对应的土壤类型涉及76个土壤亚类。其中,占全国废弃土地总面积1%以上的土壤类型包括潮土、黄绵土、荒漠风沙土、暗棕壤、寒钙土、盐化潮土、黑钙土、潮褐土、潴育水稻土、砂姜黑土、红壤、棕壤、山原红壤、棕黑毡土、钙质粗骨土、淡栗褐土、灰棕漠土、石灰性紫色土、淋溶褐土、粘盘黄褐土、酸性紫色土、草甸土、暗寒钙土和黄壤24个土壤亚类,对应面积占全国废弃土地总量的88.6%。其中,以潮土为主导性土壤类型的县市,废弃土地面积为47134.4hm2,占全国总量的14.4%;其次是黄绵土,面积34952.3hm2,占全国总量的10.7%。

表2-4 废弃土地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分布

续表

( 四) 中国废弃土地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土地废弃过程伴随着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分别研究 1996 ~2000 年间以及 2000 ~2005 年间各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规模和速率与废弃土地数量的相互关系。1996 ~2000 年间,耕地、林地、牧草地变化与废弃土地数量无显着相关性。2000 ~2005 年间,牧草地面积变化与废弃土地数量呈显着负相关。在此期间,国家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等使牧草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随着牧草地增加,废弃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 表 2 -5) 。

表 2 -5 2000 ~2005 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废弃土地数量相关性分析

( 五) 中国废弃土地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

选取人口、土地开发技术和强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耕地和粮食安全状况相关指标与废弃土地面积做相关性分析,探讨中国废弃土地分布与经济社会因子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废弃土地开发战略、防治土地退化提供参考。

1. 废弃土地分布的人口特征

选取 2004 年各县总人口、农业人口、乡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比例与不同类型废弃土地面积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废弃土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比例呈正相关,说明农业县土地废弃的几率更高,农业生产活动是土地废弃的重要诱导因素 ( 表 2 -6) 。

表 2 -6 2004 年人口因子与废弃土地数量相关性分析

2. 土地利用强度与废弃土地分布

如表 2 -7 所示,塌陷地分布与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等指标关系密切,人口越多,土地垦殖率越高,土地开发强度越大,塌陷地面积越大,说明土地利用强度是诱发土地塌陷的重要因素。

表 2 -7 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与废弃土地数量相关性分析

3. 废弃土地分布的区域经济背景

废弃土地综合整治是集资源、经济、政策、技术等多元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废弃土地综合整治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核心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废弃土地综合整治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可行性。下文选择了总收入、农业收入、净收入、农业收入比、工业收入比、农林牧渔业产值、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等相关指标,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农业结构三个方面探讨废弃土地分布的区域经济背景。

区域经济水平与废弃土地规模相关性如表 2 -8 所示,废弃土地总量和自然灾害损毁地与农业收入比呈显着正相关 ( p <0. 01) ,与工业收入比呈负相关,说明废弃土地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关,即废弃土地在农业经济主导的地区较多,在工业经济主导的地区较少。

表 2 -8 区域经济水平与废弃土地数量相关性分析

4. 中国废弃土地与区域耕地资源基础的关系

废弃土地综合整治与区域现有耕地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密切相关。区域耕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粮食安全的紧迫程度也会影响废弃土地整治的规模与行为。在耕地资源稀缺地区,农户耕地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较高; 与此相比,在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政府和农户开展废弃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会有所降低。如表 2 -9 所示,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废弃土地规模较大。

表 2 -9 区域耕地资源基础与废弃土地数量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