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作业成本
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的有机结合 1、作业成本法的涵义 作业成本法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所以将成本分配分为两个过程,首先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把资源费用归集到各种作业上,然后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把作业成本归集到成本对象,即产品或业务上去[7] [8]。作业成本法把“作业”作为间接费用向成本对象归集的中间环节,不仅使成本核算信息更加科学、准确,而且找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实现了对传统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有力武器。它所掀起的“作业革命”,使成本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9]。 2、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三者的整合 如果把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各节点经济活动作为一系列“作业”,这些作业就会形成一个有机关联的“作业链”,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所以作业链的形成又表现为价值链的形成。因此可以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互相取长补短。 作业成本法通过引入“作业”这一中介环节,使得成本的计算对象更加明细化和精确化,其重点是找出各作业的成本动因,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但它没有考虑到各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由此而产生的各作业成本、价值间的相互关联性,如果单纯地降低作业成本可能导致产品价值的下降,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的降低。而价值链管理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价值增值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只有充分利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技术,发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协作能力,才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由上可知,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而价值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长处在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降低产品成本,同时还能提高产品价值,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9]。 三、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的措施 进行供应链分析和作业链分析。通过供应链分析和作业链分析,全面了解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状况和企业内部作业流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涉及到很多环节,产品设计工程师、客户、供应商和制造商等的行为对成本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对供应链上的作业进行分析,以降低总成本。 进行价值链分析。在供应链分析和作业链分析基础上,定量描述并确定整条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之间,以及作业链各环节间的价值形成与转移过程,即进行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企业供应链价值所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确定作业链各环节的价值活动的结构构成,正确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以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价值链。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有效进行成本控制。首先进行供应链作业成本计算,计算各个作业的成本,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为进一步改进作业成本管理提供依据。其次提出动态改进方案。利用作业成本计算的数据,站在客户角度,进一步改进增值作业。最后进行业绩评价。从效率、质量和时间上对作业进行评估,评价客户的盈利能力是否得到增加[10]。 不断维持巩固成本优势,取得成本优势的持久性。
㈡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和成本驱动力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驱动力是导致成本发生的主要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对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找到影响企业成本的主要作业,进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例如甲企业是一家印刷厂,它的主要作业有:排版、制片、印刷、装订、裁剪等,通过分析它发现制片过程的成本比较高,这就是主要的成本驱动力,此时企业就可以针对制片这项作业制定一系列成本节约的措施,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
㈢ 简述什么是作业成本法有什么特点
作业成本法简单来说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他适合高科技企业等,这种企业他的特点是产量没法核算清楚,同时间接成本很大
具体方法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成本,即先把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作业,比如机加工作业,里面有很多明细项目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然后再把产品消耗的作业归集到产品。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叫产量基础成本核算方法,他是以产量为基础来分配各项间接成本。
㈣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对象(产品、服务、客户等)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理论原则,以作业为中介,确定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上,再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从而摆脱了传统成本核算无法分配复杂而高额的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的困境,使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分配的更为合理,以便较及时、准确、真实地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
㈤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原理:
1、定义业务和成本核算对象(通常是产品,有时也可能是顾客、产品市场等)。这一过程很耗时间。如果两种产品满足的是顾客的同一种需求,那么在定义业务时,选择顾客要比选择单个产品更为恰当。
2、确定每种业务的成本动因(即成本的决定因素,如订单的数量)。
3、然后,将成本分配给每一成本核算对象,对各对象的成本和价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盈利能力的高低。
(5)什么是作业成本扩展阅读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目标
(一)通过追踪所有资源费用到作业,然后再到流程、产品、分销渠道或客户等成本对象,提供全口径、多维度的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
(二)通过作业认定、成本动因分析以及对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的计量,更真实地揭示资源、作业和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业、流程和作业链(或价值链)的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三)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其分析,为企业更有效地开展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种管理活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