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成本的价值牺牲指什么
扩展阅读
采购标准成本怎么制定 2025-05-19 19:28:23
现实中怎么做钻石镐 2025-05-19 19:27:44

成本的价值牺牲指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9-20 16:57:35

Ⅰ 成本的含义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如材料耗费、薪金支出、折旧费用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从另一个角度成本上讲也可以是做出某种选择必须付出的代价,当人们“舍鱼而取熊掌”时“鱼”便是人们的成本,当商家投资时,商家的付出货币等便是商家投资的成本。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获利能力越强。

Ⅱ 什么叫成本

在经济学、商业和会计学中,成本在经济学中指的是无可避免的最高代价,成本因选择而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意指为了借由购买或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得某样物品,或是为了得到他人提供的服务,所花费或付出的金额,其中亦包括预定要花费或是付出的金额,往往和一个商业事件或者经济交易相联系。成本也经常被以适用性为标准进行分类。
(2)成本的价值牺牲指什么扩展阅读:
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
会计成本或称实际成本,表示要花的一笔数目的钱或物品的货币价值。是在发票和账本上记着的具体数目。
机会成本或称经济成本指除了现在的行动外的最佳选择能实现的价值。用现有资源做一件事就不能作其他事了,这些资源就是机会舍弃。
如果有个人得到了一份25元/小时的工作,睡觉的会计成本为0,因为他睡觉拿不到钱;而他的机会成本是25元,因为如果他工作就能挣到。
在经济学理论里,成本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是指机会成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成本

Ⅲ 成本的含义是什么

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

读音:chéng běn

引证:老舍 《四世同堂》五九:“ 日本 人所定的物价都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而且绝对不许更改。”

举例:这件衣服的成本才十几块钱。

反义词

利润

读音:lì rùn

意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

引证: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九:“工力的价格就变成工银,工力生产的余值就变成利润了。”

举例:为了榨取惊人的超额利润,外国的大班们利用租界特权、 中国 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办起了许多近代化工厂。

Ⅳ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什么

成本的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Ⅳ 成本包括什么 成本包含什么东西

成本包含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造成的各类资产消耗。企业的成本,就其社会经济本质看来,是产品价值组成中 c + v 两部分价值的等价物,用货币方式来 体现的话,也就是企业在商品运营中所消耗的财力的总数。以上就是成本包括什么相关内容。

成本的含义

1 、成本归属于市场经济的使用价值范围:即成本是组成商品的价值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商品经济中 生产材料消耗的主要货币表现;

2 、成本具备赔偿的特性:它为了能确保企业 再生产能够从销售额中获得赔偿的价值;

3 、成本实质上是一种价值 的牺牲:其做为完成一定效果而投入资源的价值的牺牲,可以是多种多样自然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一些领域的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牺牲;乃至从更广的含意看,成本是为做到一种目的而舍弃另一种目的所放弃的经济价值,在经营管理决策中所使用的经济成本就会有这类含意。

本文主要写的是成本包括什么有关知识点,内容仅作参考。

Ⅵ 关于成本的理解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

Ⅶ 什么是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是厂商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即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字母表示为:Avc(Q) =Tvc(Q)/Q。起初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先递减后递增也即边际生产率先递增后递减的结果。
总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成本的总和,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即:产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平均成本是把总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它等于一定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的总和.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变动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
拓展资料
在相关范围之内;如果数量只变动一个单位那总成本就是平均成本了,这个时候的平均成本也是边际成本,也就是说,边际成本也是一种单位成本,只是它的数量变化只有一个单位;而平均成本的数量变动是无数个.同样的.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成本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_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

Ⅷ 名词解释:成本

基本信息
词目:成本 拼音:cheng ben 英语:cost 总成本英语:total cost
基本解释
[cost] 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详细解释
1. 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 清 包世臣 《中衢一勺·小倦游阁杂说三》:“善治 淮 鹾者,必反其道而用之。先结清前案,截断众流,然后讲求言利之方,厘剔成本,使六省之民,皆食贱盐以畅销路。” 老舍 《四世同堂》五九:“ 日本 人所定的物价都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而且绝对不许更改。” 2. 现成的本子。 清 黄人 《<清文汇>序》:“若夫别标格,求师法,则有先成本
正精选成本在,非不佞所敢知矣。”
基本概念
1、CCA中国成本协会发布的CCA2101:2005《成本管理体系 术语》标准中第2.1.2条中对成本术语的定义是: —— 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 注: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是指应该付出,但目前还未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 注:资源代价是总合的概念。 注:资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质。在一个组织中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注:术语“成本”可以使用形容词,如:用“多、少”或“高、低”来修饰。 注:这里的成本是广义的概念,不是狭义的概念。 2、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 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3、《成本与管理会计》(第11版)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是: 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 成本(cost) 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成本也称生产费用。
编辑本段成本含义
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
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的构成
,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
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
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成本的构成
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
编辑本段成本的经济性质
马克思曾科学地指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马克思的这段话,第一,指出的只是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并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从耗费角度指明了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能计量和把握的成本,实际上是C+V的价格即成本价格;第三,从补偿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实际上是说明了对成本对再生产的作用。也就是讲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由此也可见,在一定的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马克思对于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费,又重视补偿,这是对成本性质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和补偿是对立统一的。任何耗费总是个别生产者的事,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这就迫使商品生产者不得不重视成本,努力加强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寻求补偿,并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也有的认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所有制的生产主体同时并存;成本的涵义应与目前的经济体制相适应,采用如下的多种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有生产资料需要购买即势支费用,所需要的劳动成本的制度
就是生产者本身,不需付给资,可以用C作为其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国有企业的,以社会作为主体,商品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都可看作社会的耗费,是社会生产成本,可以用C+V+M作为其理论成本;其他生产主体一般用C+V作为理论成本。
编辑本段成本的构成内容
成本的构成内容要服从管理的需要,并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国家规定成本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 ①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 ②折旧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 ③工资,表现生产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使企业厉行节约,减少损失,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对于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里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列入产品成本之中成本分类
。此外,对某些应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分(如财产的保险费用等)也列入产品成本。这说明产品成本的实际内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观经济实质,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国家的分配方针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把某些不属于C+V的内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属于活劳动耗费性质的费用列为营业外支出或从留利中开支。 成本作为资本耗费,发生于生产过程,而补偿价值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范畴;作为商品的所有者的经营者为首,常常会对分配领域的一些支出,列作生产成本,导致实际补偿价值和已经消耗的C+V+不一致。
编辑本段成本的不同涵义
涵义一
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
涵义二
成本是为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涵义三
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
涵义四
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
编辑本段成本的分类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 (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 (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为了便于进行成本管理,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等。
编辑本段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2)成本是制订产品价格的基础。 (3)成本是计算企业盈亏的依据。 (4)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依据。 (5)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产品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 商品价格包括物质消耗支出(c),劳动报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两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须在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它是商品简单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制定商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在计划和管理中,对成本构成内容有两种划分法:①按费用的经济内容。分为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工资附加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其他费用等。②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分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工资附加费、废品损失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为了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和计划工作,中国于1984年3月发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中国企业实际成本一般按该条例的有关规定划分项目并进行核算,它与理论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类有各种形态:计划成本、报告成本、个别成本、社会成本、试制成本、正式生产成本、正常生产成本、非正常生产成本、设计成本、预测成本等,各自体现不同范围或不同含义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产的社会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之一,非正常生产成本或个别成本一般不能作为定价依据,而仅仅是本企业考核自身盈亏的数据之一。 成本作为生产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商品生产的“投入”。借助成本可以反映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因为它可以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低,原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状况,设备利用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下降,利润就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对的社会积累就可以增加,为逐步降低物价和提高人民生活创造条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改善经营管理,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固定资产的消耗,节约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成本是为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CCA2101:2005第2.1.1条)。 注1:“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是指应该付出、但目前还未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 注2:“资源代价”是一个总合的概念。 注3:“资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 注4:术语“成本”可使用形容词,如用高、低或多、少来修饰。 注5:这里所说的“成本”是广义的成本,不是狭义的成本。 成本定义的关键词是“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资源”的价值牺牲。成本法则告诉我们“成本一定消耗资源;不消耗资源的成本不存在。”资源对一个组织来说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设施、设备和材料等)、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构成成本的资源,这种资源代价应是一个总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为成本一定消耗资源,不消耗资源的成本不存在。那么,为什么要消耗资源?为什么要付出代价?就是为了“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这一成本目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过程的增值或结果有效,并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是组织或个人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为,人们发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则告诉我们“成本一定在过程中发生”。如生产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销售成本是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有些组织的过程不直接增加经济价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那么,它们所发生的成本是为了结果的有效。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活动其过程都是为了增值,都在追求结果的有效性。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一个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输入是实施过程的基础、前提和条件;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输入和输出之间是一种增值转换,过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值,不增值的过程没有意义。为了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增值转换要投入必要的资源和活动。所以,我们说的成本是在过程中(输入和输出转化中)的一组资源消耗的总和,是换取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的代价。 已经付出的资源代价当然是成本;应该付出的,但还没有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也应该理解为成本。如预算和成本计划中所规定的预计成本,我们也应该理解为成本的范畴。 这里所说的“成本”是广义的成本,是一个总合的概念,主要是为成本管理服务的。“成本”在会计学中有不同的解释。 成本,企业所得税法术语,即生产、经营成本,是指纳税人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各项间接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中将成本、费用分别定义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和成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两者的联系在于,成本是按一定对象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也就是说,生产成本是针对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如某产品、某类产品、某批产品、某生产步骤等)对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期末当期已销产品的成本结转计入当期的费用中。两者的区别是,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商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