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舉例說明人口激增對資源影響如何
擴展閱讀
學校收取哪些費用 2025-07-23 10:38:32
電工物料工具櫃怎麼樣 2025-07-23 10:30:01
價格表怎麼製作分析圖 2025-07-23 10:25:12

舉例說明人口激增對資源影響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6-12 02:13:31

㈠ 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哪些問題

1、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

人口過多、增長過快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並且人口素質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進而引發環境污染、生態環境被人類活動所破壞。

2、住房、就業、教育等社會問題突出

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

人口壓力使社會在提供現有人口生活條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突出表現為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

3、其他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還會帶來很多其他的問題,例如經濟發展放緩、人口素質降低、暴力沖突增加、貧富差距加大、種族主義抬頭、宗教矛盾加劇等等。

解決人口增長過快的主要措施:

1、自然調節。包括戰爭、疾病等,它屬於物種的自我調節,即廣義上的生態平衡調節。

2、計劃生育。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自我節制生育,有計劃的生育,是自我控制種群規模的有效手段。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強制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取得突出點成績,但是和自然調節不同,由此帶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干擾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生育觀念引導。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根深蒂固的傳統生育觀念,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自古既有多子多福的陳舊觀念,更由於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落後的生產習慣,家族意識等等,造成人口的國度膨脹,必須引導群眾破除舊的生育觀念,才能有效遏制人口的無節制增長。

4、發揮經濟杠桿作用。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這個怪圈跳不出來,很難達到根本治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口步入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和他們經濟發達,文明程度高有很大關系。

㈡ 人口過多給環境與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人口過多,需要環境的承載力高和經濟的發展速度快。然而以目前的社會科技實力而言,環境的承載力和經濟的發展速度是不能滿足當前過多的人口的,所以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間同樣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給資源和環境造成了空前的壓力,也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為了供養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們大規模地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和開采礦產,在許多地方導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環境污染,引發了各種災害,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
由於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要求人類社會的經濟也要快速的發展,但是由於盲目的尋求經濟快速發展,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環境的破壞到一定程度就開始限制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在利用環境與征服自然方面取得很大發展,同時也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這就是目前經常從新聞媒介得知的生態危機。
這是由於人對自身的發展失去控制而使環境遭到破壞,破壞的嚴重程度已影響到人本身,也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繼續生存。
許多關心人類生存環境的學者面對這種驚人的事實深感不安,他們大聲疾呼要求人們實行自我控制,以維持自身與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雖然他們也認識到,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是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則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否則環境條件將繼續惡化。

㈢ 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一)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

(二)人口增長對森林資源的壓力

(三)人口增長對水資源的壓力


(四)人口增長對能源的壓力

(五)人口增長對物種資源的壓力

㈣ 人口增長對環境有何積極影響

簡而言之:人口增長過快,不僅會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飢餓貧困等問題,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特別是人均擁有量銳減)等一系列問題。

㈤ 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和影響有多選

1)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世界人均土地逐年下降. 發展中國家土地退化,
糧食產量趕不上人口增長, 使世界糧食供應日趨緊張.
2)人口增長對森林資源的壓力。人口過分增長勢必毀林造田, 毀林蓋房, 使越來越 多的森林資源遭到破壞.
3)人口對能源的影響。人口增加使能源供應緊張並縮短了化石燃料的耗竭時間.
4)人口對水資源的影響。人口增加相當於人均水資源佔有量減少. 同時,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人口膨脹和經濟發展, 人均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和生產用水量大大增加, 導致出現大范圍的缺水現象. 人口增長擴大了對耕地的需求, 「圍湖造田」嚴重地破壞了地表水資源, 使湖泊數量和面積都大大減少.
5)人口對礦產資源的影響。人口激增, 對各種礦產資源的需求正在加劇.造成資源供給的長期供求壓力, 也誘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6)人口對氣候的影響。人口增長, 會因呼吸,燃燒和工業發展使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增加, 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學煙霧事故.

㈥ 人口快速增長對地球造成了哪些壓力

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人口增長對生存環境的壓力
1、生存空間及承載力
宇宙環境是無限的,但是適合於人類生存的環境空間是有限的,而就是地球(屹今為止唯一發現的)地球的重量5.875×1021t,面積510083042km2(即5.1億km2).
縱觀人口增長史,我們將發現越往前人口增長1倍的時間(倍增期)越長,越往後,增加1倍的時間越短.公元時代開始,人口增長1倍約用450年,第二次增長1倍時間為400年,接著,為100年,45年.目前是35年左右,有人以1970年世界人口為36.8億做基數,按每35年人口增長1倍的固定增長速度計算,到公元2705年,整個地球表面每m2將有10個人,到公元3535年全世界人體的總重量超過地球的重量.這是難以想像的情景.
另外,地球對人口的容納量,不光指按容器的容積大小計算,而是指人類在地球上維持永久生存下去的最多人口數,地球上植物的總產量按能量計算,每年為660×1015千卡,每人每天維持正常生存需能量2400千卡,年需能量8×105千卡,那麼要養活地球上60億人口年需能量4.8×1015千卡,占植物總產量的0.73%.按這樣計算,地球上的植物總產量可養活8250億人口,但人類僅能獲取植物總產量的1%,因此,僅能養活82億人口,況且地球上以植物為食的不僅僅是人類,其它各種動植物都直接、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還有許多植、動物是不能供人類食用的.
2、對氣候的影響
人口增長,會因呼吸、燃燒、工業發展等使排入大氣的CO2、NOX、SO2增加,引起酸雨和光化學煙霧、溫室效應等發生.近百年來,全球地面氣溫增加0.3~0.6℃.80年代為本世紀最熱的10年,1988年平均比1949~1979年增加0.34℃,海平面上升14.4cm,我國上升11.5cm,估計到2030~2050年,全球年平均氣溫比近幾十年還要高1.5~4.5℃,將比過去一個世紀高5℃左右.
3、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目前世界平均城鎮人口比例為42.2%,而發達國家城鎮人口比例為79%,我國1990年城鎮人口佔26.2%,約3億人,1982~1990年間每年以4.35%的速度遞增,高於49~81年的3.99%遞增速度,2000年,我國城市人口比例達35.7%.
人口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但由於人口過分集中,導致住房擁擠(90年底,我國城鎮共有無房戶、困難戶800多萬戶,1988年統計,全國人均居住面積在2m2以上一特困戶尚有55萬戶).2002年統計,我國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積21.3m2.交通堵塞,是城市的另一大難題,據統計世界295個城市公共汽車行駛速度,天津倒數第一,北京第二,我國各大城市速度逐年下降,水源緊張、環境污染(大氣、雜訊、垃圾、衛生、綠地).究其原因,均為人口膨脹,市區人口過密所造成的.
就業困難
二、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影響
地球上水的總量為13.8億km3,其中96.53%以上為海洋鹹水,地球淡水的總量為0.35億km3,只佔全球總水量的2.53%.其中3/4是在南、北極的冰帽和冰川中.因此,人類易於利用的淡水約佔全部淡水的20%左右.而直接能取用的河、湖淡水僅佔全部淡水的0.5%,可見能供人類直接利用且易於取得的淡水資源是十分有限的.
由於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某些國家某些地區,對水的需求量已達到本地區供應能力的極限.公元前一人一天耗水12L,中世紀增加到20~40L,18世紀到60L,當前歐美一些大城市每人每天耗水達500L,每年人均耗水超過104m3,每年消耗水資源的數量遠遠超過其它任何資源的使用量.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用水總量接近3萬億m3,目前許多地區缺水問題十分嚴重.
我國水資源總量2.8×104億m3,但人均佔有量僅為2693m3,居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之一.全國668個城市中,目前有400個城市缺水,北京城市尤為突出.據統計,我國城市平均日缺水量為1600萬m3,北京、山東、沈陽、長春等都是缺水城市(1984年192個城市缺水,說明人口的增長,需求量加大).
二、糧食問題、土地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對糧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據美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推算,現在世界糧食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1985年後人口增長速度未變,則每年將短缺1億噸糧食和5000萬噸蛋白質,將會有更多國家人民不得不處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的狀態.
造成糧食短缺的一個原因是世界上可耕地面積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其中最肥沃而又便於耕種的土地均已開墾,剩下的若開墾則需要大量投資.實際上各個國家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是極不平均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幾乎沒有擴大耕地的可能.有些地區甚至還需要退耕還林、還牧.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城市、交通佔地的不斷增加,使耕地面積不斷縮小.雖然人們還可以通過改革耕作技術和增加農業投資等措施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使糧食獲得較高的收獲,但目前糧食增產是有限度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長.
中國人均佔有耕地少,加之人口增長過快,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人地矛盾日趨尖銳.1953年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18公頃,每公頃耕地平均養活5.5人,目前我國每年出生人口1500多萬人,而耕地面積每年由於工業、城市、交通佔地而減少40~50萬公頃,以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1公頃.每公頃耕地平均需要養活9.8人.預計到2050年,每公頃耕地需養活12人左右.浙江省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頃,福建省只有0.04公頃.
預計到2050年,我國人口達到16.4億,而耕地面積則下降到7300萬公頃(由目前的9600萬公頃),按16億人均年消費糧食600kg計算,我國共需糧食9.84億噸,需每公頃產糧13.5噸,而目前糧食單產最高年份(1984年)只有3.6k/ha,比現在需要提高糧食單產2.7倍.達此指標是相當困難的,只有控制人口的增長才是唯一出路.
三、能源與資源的問題
自然資源的耗竭問題指的是不可更新資源,包括礦產、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
世界能源消耗速度迅速增加,目前消耗最多的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石油年能源消耗量占總量中的38%,發達國家多,如日本石油、天然氣消耗占總耗能額的65.8%,煤僅佔18.8%,美國石油、天然氣消耗額占總額的65.6%,煤佔29.3%,而我國能耗特點是以煤為主,1990年煤耗佔75.06%,石油、天然氣僅佔19.4%.
礦產資源:我國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龐大的人口數量對礦產資源需求,已使我國在允許的人均礦產消費很低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資源消費大國.每年礦石採掘量達50億噸,年人均5噸.總量超過了美國的採掘量.不僅造成資源的緊張,而又誘發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很多礦產品和加工產品又被用來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人口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在利用環境與征服自然方面取得很大發展,同時也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這就是目前經常從新聞媒介得知的生態危機.這是由於人對自身的發展失去控制而使環境遭到破壞,破壞的嚴重程度已影響到人本身,也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繼續生存.許多關心人類生存環境的學者面對這種驚人的事實深感不安,他們大聲疾呼要求人們實行自我控制,以維持自身與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雖然他們也認識到,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是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則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否則環境條件將繼續惡化.
人口的數量,即一地區的人口密度,與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從中世紀以來,中、西歐植被的變化情況就是個很好的例證.昔日,居住於平原與河谷的農民砍伐森林,把比較平坦的地方開辟為肥沃的農田,形成人口密集的農業區.但是,在農業地區的邊緣和農業區之間則是丘陵與低山,那裡生長有茂密的森林,由於不適於耕作而被保留下來.由於森林植被與丘陵地形這兩種現象密切相關,所以,居住在中、西歐的丘陵地區的人往往把森林這個詞視為包含著地形崎嶇的地區.這地區森林面積的擴大與收縮就與人口增減密切相關.在戰爭、疫病和飢荒時期,人口數量下降,丘陵上的森林就向低的地方與平原區擴展;在社會穩定,人口增長時期,森林面積就收縮.在1337—1453年,英法之間持續的百年戰爭,使人口大量減少,森林面積大大擴展.在法國,農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英國人把森林帶到了法國」.在美國的東北部也有這樣情況,最初的移民到達之後,就砍伐森林、開辟農田.當時,農業隨著森林砍伐的速度而發展,以致於大片的森林消失.可是,從20世紀以來,許多農民離開農村轉向城市,森林也就向農田擴展,森林面積又在逐步擴大.
上述例子只是人口的數量與生產方式的變化同森林面積的消長的關系,並沒發生森林環境的重大變化而影響到自身的生存.而西班牙人在古巴燒毀森林作為種植咖啡的肥料以獲取利潤,卻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他們並未預料到大雨把沒有森林掩護的裸露土壤全部沖刷掉,而留下的卻是赤裸裸的岩石,非但咖啡無法生長,森林也難以恢復.
森林受到人類破壞的後果是嚴重的,草原也同樣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達到相當嚴重的地步.某些證據表明,從羅馬時期以來,由於在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區的矮草草原上過度放牧,結果沙漠的面積逐漸擴大.我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內蒙古南部的一些沙漠也是由於歷史上不合理的開墾所造成的.過去經常說的「沙漠南移」實際上是一些地方由於不適當的大量開墾,從而助長了沙漠面積的擴大.
以上的事例充分說明,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因而給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結果形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其實,這種結論並不完全正確.拿人們的消費來說,工業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其消費的物質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例如,美國人均消費的能源摺合標准煤計算是10噸/人·年(1980),消費的肉類是108公斤/人·年.這個數字比發展中國家不是高幾倍、十幾倍,而是幾十倍.總起來計算,美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5%,而每年消耗的資源大約佔世界40%,所以,在美國每增加一個人要比發展中國家每增加一個人,對世界環境所施加的影響大得多.

㈦ 簡要說明人口過多對資源、環境、經濟及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根據我國的詳情,我國生態最使用人口為7億,生態最大人口為15億。意思就是,只從自然環境上講我國的最適宜人口為7億,多於7億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過大,造成破壞。人口多有利有弊。
有利點:人口多,社會內需大,促進經濟發展;人口多,勞動力多,對於經濟發展也有很大好處;
不利點:對環境壓力較大,生活壓力也較大。
所以,我們要提倡節約。不能懸系美國,地方那麼大,人口也就3億,但是他們的生態環境也不咋地。要學習歐洲,保護環境,節能減排。

㈧ 人口增長對水資源有什麼影響

淡水是陸地上一切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並不豐富。淡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大陸每年總降水量為11萬立方千米,但被人類利用的只有7000立方千米。即使加上人類通過築壩攔洪每年所控制的2000立方千米左右,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也只有9000立方千米。

由於人口分布極不均勻,降水的分配量無論從空間上還是時間上也都極不均勻。因此,世界上許多地區淡水不足。加上人口激增,用水量不斷增加,使本來就不豐富的淡水資源顯得更加緊張,目前全世界已有十幾個國家發生水荒。

我國的淡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按人均佔有量來看,水資源並不多。目前,我國可利用水量年均只有1.1萬億立方米。由於人口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分布不均勻,造成不少地區缺水。另外,在保持人均耗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每年因工農業發展至少應該增加1.2%的用水量,這就給本來已經十分緊張的水資源帶來更大的壓力。再有,因「三廢」排放而造成的水質污染,減少了有限的淡水資源,突出了水資源的危機。

㈨ 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有什麼影響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人類生存所需的食物能量的來源中,耕地上生長的農作物佔88%;草原和牧區佔10%;海洋佔2%。有人預測,隨著對海洋的開發利用,海洋為人類提供的食物能量將會增加。從目前來看,全球適於人類耕種的面積約為30億公頃,人均只有0.5公頃。但是,這有限的耕地資源仍在不斷地減少。其主要原因是:1.由於人口的增長,城鄉的不斷擴展、工礦企業的建設、交通路線的開辟等,每年約有1000萬公頃耕地被佔用;2.為了解決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的糧食需求,一方面對土地過度利用,其結果是耕地表土侵蝕嚴重,肥力急劇下降;另一方面為了增加耕地面積,不得不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圍湖造田,其結果破壞了生態平衡。上述兩個方面的最終危害是導致土地沙化。全世界每年因沙化喪失的土地達600萬—700萬公頃。3.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除了推廣優良品種,改良土壤和精耕細作外,就是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而後者已成為污染土壤的重要因素。上述原因促使世界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減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國的情況更為突出,隨著人口的增加,盡管每年都開墾一定數量的荒地,但人均耕地面積還是逐年減少:1950年為0.18公頃;1980年下降到0.1公頃;1990年又下降到0.085公頃。也就是說,由於人口的增加,每公頃耕地需要養活的人口數在不斷增加:1950年為5.5人;1980年增加到9.8人;1990年增加到11.8人;2000年,每公頃耕地養活15人。

我國耕地變化的宏觀趨勢如下:

1.2005~2010年耕地減少較多。「十五」期間是工業化處於加速發展時期,在原來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建設佔用耕地的數量呈增加的趨勢。積極推進生態退耕的政策也導致了耕地的減少。

2.2010~2020年減少數量變小。這10年期間是服務業主要拉動經濟的時期,土地要素的投入相對減少。產業建設佔用耕地數量減少,但城市化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建設仍然要佔用一定的耕地。如果生態退耕的規劃能很快基本完成,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數量也會由於市場的不斷完善而趨於穩定。如果補充耕地得到鼓勵,耕地數量的減少將趨於緩和。

3.2020年以後耕地減少數量趨於平穩。2020年以後,工業化處於後期階段,城市化當發展到70%以後將進入到逆城市化階段,城市重建將得到重視,耕地作為綠色空間的功能將得到加強。建設佔用減少耕地的數量將會趨於平穩。

而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雖已降到1%以下,但人口增長的勢態依然不容樂觀,人口數量仍以每年800萬~1000萬的速度增長,新生兒以每年1000萬~2000萬出生。因此可見,在我國現階段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依然很嚴峻。

㈩ 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1.物種不斷滅絕;2.原始森林大片消失;3.耕地漸漸退化;4.地球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