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大氣資源是什麼
擴展閱讀
敘永國土資源部在哪裡 2025-07-23 07:25:20
吊頂價格表怎麼寫 2025-07-23 07:22:08

大氣資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18 07:05:53

㈠ 大氣資源

地球大氣圈中可以被人利用的物質及其所產生的能量和佔有的空間,就是我們的大氣資源,包括空氣、水、塵埃和在其中傳播的電磁波。

人不能離開大氣生存,這一點早被人認識,但把大氣作為資源來對待則是近代的事情。將空氣中的氮固定下來合成多種化合物使用,讓人們看到它作為一種工業原料的價值,但當時也沒有誰能想到,吸入氧氣還得付出代價。可是在污染越來越嚴重,不少地區空氣惡劣,人們不惜花費金錢到空氣新鮮的地方旅遊或到「氧吧」吸氧時,大氣的資源意義就日益明顯了。

電磁波在大氣中傳播時所產生出的光和熱,水在大氣中表現出的風雲變幻、雨露冰霜,都具有資源的意義,人們常分別稱它們為光資源、熱量資源和水分資源,總稱為氣候資源。氣候資源是能夠轉化為財富的,這在一些風光明媚的旅遊勝地顯示得很清楚。英國的曼徹斯特之所以最先成為世界上的紡織工業大城,與那裡的空氣長年濕潤,棉花纖維不易斷開大有關系。相反,乾旱地區也有它的優勢,是儲存易潮濕物品的良好場所。在戰爭時期,某些特殊的氣候資源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重慶的霧季使20世紀30~40年代的日寇飛機不得不停止轟炸。即使在20世紀末,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比這先進得多的激光制導導彈,也仍會受阻於雲霧。我國因受到季風、緯度(南方和北方差別大)、地形(從西到東地勢三次陡然跌落)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氣候資源的多樣性。我們不可能改變這個現實,而應當因地制宜,充分認識和利用各地氣候資源的特色,發展其有利的方面。

大氣中電離層的存在,是我們傳送無線電短波所必需的物質環境,因此近地空間也成為分配電磁波頻道的重要資源。向高層大氣空間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也需要合理分配軌道,總之,在科學技術愈來愈發達的今天,可以說地球上任何物質都有用處,都是資源。

當然,我們更不能忽視大氣運動所產生的能量。人類利用風力,可以追溯到比唐·吉訶德更早的年代。而利用風力發電,到20世紀末期才突然加速發展起來。1980年全世界風力發電設備的裝機容量僅有10000kW,1989年增加到1730000kW,10年增長了173倍;1997年增加到7630000kW;1998年繼續增加,達到9600000kW,19年內增長了960倍,成為當代發展最快的能源,其速度在能源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風力發電有不污染環境,而且可不斷運轉,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是近年來它備受青睞的一個原因。目前進展最快的是西歐,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也在加快建設。2008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到6300MW,增長率為91%;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已超過12200MW,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2010年的規劃風電裝機容量將超過20000MW,年均增速達到65%。我國的風力資源如都開發出來,發出的電能將可能超過現在全國發電能力的總和。

和風力一樣無污染可再生的太陽能,雖不是產生於大氣本身,但太陽能的利用與氣候狀況密切相關,其潛力比風力更為巨大。

氣候資源與各種動植物的繁殖都密切相關,從而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它是一種無形而又無所不在的自然資源

㈡ 大氣資源,生物資源是再生資源

是的
通過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動能再生更新,而為
人類
反復利用的
自然
資源叫
可再生資源
,又稱為更新自然資源,如
土壤

植物
、動物、
微生物
和各種自然
生物群落
、森林、草原、
水生生物
等。

㈢ 水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有哪些

水資源,一般是淡水,但冰川、永久凍土等,也含有淡水。注意不要和水力資源混淆。
礦物資源,在地殼中富集的可以給人類利用的各種元素。
森林資源,森林這個生態系統中各種可以給人類利用的生物。
生物資源,可以給人類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可再生。
大氣資源,主要應該是指風力資源。氮氧等元素,都可以通過各種化學、物理作用固定在地殼中。
以上不是准確定義,只是個人見解

㈣ 大氣資源的簡介

科學家發現,至少有100種大氣污染物對環境產生危害,其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氫烴等。 大氣污染物嚴重危害人的氣管、肺等呼吸系統。
造成大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大氣污染物在空氣中積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而且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污染物隨風飄散,甚至影響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美國每年因此損失數億美元,我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㈤ 礦產資源屬於( ),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都屬於( )

你好,這個比較簡單。
礦產資源屬於( 不可再生),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都屬於(可再生資源 )。
因為礦產資源需要上萬年才能形成,所以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而水、樹木、大氣等隨時都在更新、生長、凈化,所以屬於可再生資源。
祝你學習愉快!

㈥ 大氣資源包括什麼

大氣資源泛指大氣圈以及相關方面為人類提供的能源或者生產生活資料。一般而言風能、太陽能、氣候的季節變化產生的經濟效應等都算大氣資源,凡是能使空氣質量變壞的物質都是大氣污染物。大氣污染物已知約有100多種。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和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生活燃煤、汽車尾氣、核爆炸等)兩種,且以後者為主,尤其是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所造成的。

㈦ 地球的大氣資源有多少種

地球大氣是指地球外圍的空氣層,是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通常把從地面到1000-1400千米高度內的氣層作為地球大氣層的厚度,其中大氣總質量的98.2%集中在30千米以下。 大氣(Atmosphere) 包圍地球的空氣稱為大氣。象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樣,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大氣的底部,並且一刻也離不開大氣。大氣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它的狀態和變化,時時處處影響到人類的活動與生存。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圈層的一門科學。它研究大氣的具體情況,包括組成大氣的成分、這些成分的分布和變化、大氣的結構、大氣的基本性質和主導狀態的運動規律。

㈧ 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有什麼不同

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是可再生資源 中國的氣候、土地、水和生物資源分別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① 光、熱條件優越,但干濕狀況的地區差異大。
中國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跨近50個緯度,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20°~50°之間的中緯度地帶。全年太陽輻射總量一般西部大於東部,高原大於平原。以西藏為最高,西北地區和黃河流域的太陽輻射條件優於世界上不少平均溫度相似的地方,長江流域優於日本和西歐。農作物生長期間的熱量條件,除分別占國土面積1.2%和26.7%的寒溫帶以及青藏高原多屬高寒氣候外,其餘72.1%的地區處於溫帶(占國土25.9%)、暖溫帶(佔18.5%)、亞熱帶(佔26.1%),以至熱帶和赤道帶(占 1.6%),全年 0℃以上積溫均在2500℃以上。其中以海南為最高,達8500~9000℃,無霜期 100天至全年無霜。因而如僅就熱量條件而言,夏季都可種植多種喜溫作物,大部地區並可復種,一年種二熟或三熟。全國各地的干濕狀況大體可以 400毫米等雨量線為界,即從大興安嶺起,經通遼、張北、榆林、蘭州、玉樹至拉薩附近,沿東北斜向西南一線,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東南部為濕潤、半濕潤區,西北部為半乾旱和乾旱區,約各占國土的一半。東南部受太平洋季風環流影響,雨水較充沛,年降雨量隨緯度高低和距海遠近變化於400~2400毫米之間,乾燥度一般低於1.5。且雨、熱基本同期,80%以上的雨水集中在作物活躍生長期內,這是90%以上的農區和林區都分布在東半部的重要原因。
夏半年南北之間的溫度差異較小。北方夏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地方高,可使一年生喜溫作物的北界大大向北推移。冬季氣溫則比世界同緯度地方低,又使冬小麥等越冬作物的北界南移。季風氣候的不利方面主要是它的不穩定性,即夏季風各年的進退時間、影響范圍和強度都不相同,因而降水年內分布不勻,年際變化也大,洪澇、乾旱、低溫、霜凍、台風等農業氣象災害的頻率較高。
西北部半乾旱、乾旱區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僅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乾燥度在1.5以上,有的甚至達20以上。因而限制了農業和林業的發展,只在較高的山嶺有少量森林資源。但這些地區有遼闊的草原,形成了中國的牧區。
② 土地資源的絕對量大,按人平均佔有的相對量少。根據統計資料,全國土地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土地總面積的7.3%,僅次於蘇聯和加拿大而居
世界第 3位。耕地面積按沿用習慣畝統計數字為14.9億畝(註:較實際面積可能偏低),約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次於蘇聯、美國、印度而居第4位。林地面積17.3億畝,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次於蘇聯、巴西、加拿大、美國而居第5位。草原面積47.9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面積約33.7億畝,僅次於澳大利亞、蘇聯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約7.2億畝。淡水水面2.5億畝,其中可供養殖面積約7500萬畝;海塗面積約2997萬畝,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23億畝,為發展淡水及海洋漁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
中國按人平均佔有的各類土地資源數量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國土的25%。此外還有約19%難於利用的土地和 3.5%為城市、工礦、交通用地。人均耕地面積僅約1.5 畝,為世界平均數4.5畝的1/3,是人均佔有耕地最少的國家之一。人均林地面積約 1.8畝,森林覆蓋率為12.7%,而世界平均分別為13.6畝和31.3%。人均草地面積5畝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數10.4畝的一半。
③ 河川徑流總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協調。中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萬億立方米(摺合平均降水深628毫米)中,約有56%的水量為植物蒸騰、土壤和地表水體蒸發
所消耗,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7115 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而居第 6位。但如摺合為年平均徑流深,則僅為284毫米,較許多國家為低。人均佔有年徑流量僅為2558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數10800立方米的 1/4,美國的1/5,蘇聯和印度尼西亞的1/7,加拿大的1/50。
按耕地每畝平均佔有徑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數2400立方米的2/3略多。此外,地下水資源中參加短期水量循環(一年或幾年)的淺層水概算每年平均綜合補給量(天然資源)約為7718億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重復計算部分,全國水資源平均年總量約為27362億立方米,比河川徑流量約增加3%。

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總耕地的37.8%,擁有的徑流量卻佔全國的82.5%;黃淮海三大流域徑流量只佔全國的6.6%,而耕地卻佔全國的38.4%。長江流域每畝耕地平均佔有水量達2800萬立方米左右,黃河流域為260萬立方米,海河流域僅為 160萬立方米。水量在時程分配上也極不平衡,年際間變幅很大。如海河流域1963年徑流量達 533億立方米,1972年僅只99億立方米,相差5.4倍。全國有相當大的地區,易受洪、澇、旱、漬等自然災害的侵擾。

④ 生物種屬繁多,群落類型豐富多樣。造成這種多樣性的原因是由於中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十分復雜,另外也與引起北半球溫帶許多第三紀動植物種系滅絕的
第四紀冰川的影響較小有關。就全國范圍看,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類型,從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到寒溫帶針葉林幾乎都可見到,植物區系的豐富程度僅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有「活化石」之稱的大熊貓、水杉和銀杉等,更是世界稀有的珍貴動植物種類。如此多樣的生物資源不但是農業多種經營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且為農、林、牧、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基因庫。利用和保護 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一切自然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需要的負荷能力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口數量與自然資源不足的矛盾已成為世界性問題。因此,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愈來愈受重視。
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具體條件和資源的不同特點,制訂符合國民經濟全局利益和各種資源宏觀經濟效益的資源開發利用戰略,是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的首要前提。不同的國家,由於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和土地後備資源多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農業集約化程度和集約經營方式;由於自然資源的性質和組合特點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生產布局。
其次,為了有利於資源的不斷更新和永續利用,需要在採取各項開發、利用措施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對資源系統所起的長遠影響和整體影響,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各構成因素之間、農業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之間以及局部地區與全國以至世界范圍的資源利用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的掠奪性經營,諸如種植業中的盲目開荒、林業中的過度採伐、草原牧業中的超載放牧、漁業中的過度捕撈等,對於農業生產力以及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嚴重惡果已為歷史事實所證明。為此需要通過各種經濟、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包括制訂和實施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的法規,如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和水資源法等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有大量動植物種質資源集中蘊藏的地區,則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
再是,目前世界上一方面存在著人口不斷增長與資源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相當多的一部分自然資源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被開發利用或處於開發利用上的落後狀態。因此,人類在繼續利用已被利用的資源的同時,需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不斷增強改造自然的能力,以便挖掘迄未很好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據測算,如現在栽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全世界平均不到0.1%,而最高產的地塊接近5%,在實驗室中可達10~12%。此外,遺傳工程、生物固氮等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電子技術、核技術等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等,也已為農業自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帶來新的前景。

㈨ 什麼是大氣資源

大氣是圍繞地球外表的各種干潔空氣的混合物。大氣成分由各種物質組成。低層大氣以氮、氧、惰性氣體、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氫、氮氧化合物以及其他痕量氣體分子、固體和液體顆粒(包括雲和降水粒子)等形式存在。可供直接利用的資源氣體主要是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等。

㈩ 關於地球大氣資源的資料

地球大氣是指地球外圍的空氣層,是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通常把從地面到1000-1400千米高度內的氣層作為地球大氣層的厚度,其中大氣總質量的98.2%集中在30千米以下。 大氣(Atmosphere) 包圍地球的空氣稱為大氣。象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樣,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大氣的底部,並且一刻也離不開大氣。大氣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它的狀態和變化,時時處處影響到人類的活動與生存。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圈層的一門科學。它研究大氣的具體情況,包括組成大氣的成分、這些成分的分布和變化、大氣的結構、大氣的基本性質和主導狀態的運動規律。 大氣的運動變化是由大氣中熱能的交換所引起的,熱能主要來源於太陽,熱能交換使得大氣的溫度有升有降。空氣的運動和氣壓系統的變化活動,使地球上海陸之間、南北之間、地面和高空之間的能量和物質不斷交換,生成復雜的氣象變化和氣候變化。大氣科學將從氣壓的變化、氣壓分布不均形成的氣壓場和氣壓系統、各層大氣中空氣運動的各種情況、風的現象和性質等方面,深入研究大氣中各種環流系統、天氣系統,以及基於流體力學、熱力學研究大氣運動的本質和現象。天氣,從現象上來講,絕大部分是大氣中水分變化的結果。在太陽輻射、下墊面強迫作用和大氣環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氣的長期綜合情況稱為氣候。大氣科學將研究氣候的成因,不同區域的氣候狀況,氣候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等問題。 大氣污染對大氣物理狀態的影響,主要是引起氣候的異常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很明顯的,有時則以漸漸變化的形式發生,為一般人所難以覺察,但任其發展,後果有可能非常嚴重。大氣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其自然的變化進程相當緩慢,而人類活動造成的變化禍在燃眉,已引起世界范圍的殷切關注,世界各地都已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防範、治理。控制大氣污染,保護環境,已成為當代人類一項重要事業。 大氣變暖甲烷作祟 據有關報道,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近日利用自行設計的高精度冰芯氣泡甲烷提取分析系統,對青藏高原達索普冰芯進行了研究測試、實驗分析,獲得了近兩千年來高解析度中低緯度大氣甲烷紀錄,使大氣溫室氣體與全球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對青藏高原達索普冰芯中甲烷記錄的研究,科研人員發現,1850年以來大氣中甲烷含量急劇上升,在過去的150年裡上升了1.4倍。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活動甲烷排放呈負增長。專家稱,這一研究將為全球大氣的分布和變化特徵提供定量評估的依據。 研究表明,隨著溫室氣體的不斷排放,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會越來越強。溫室氣體主要由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里昂等成分組成,其中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此外,研究還預測出:隨著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全球氣溫將普遍上升。同時,地球生態系統將面臨中緯度地區生態系統和農業帶向極區遷移和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威脅,突發性的氣候災難頻度增強,這些都將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成倍增加。專家指出,這些溫室氣體將通過氣候系統控制自然能量的流向,從而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事實上,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氣體無一例外都要通過自然過程來消除,而消除過程本身則要通過破壞現有的氣候、環境及生態系統來完成。人類愈發認清:在環境污染的肇事者名單中,無人可以逃脫;而在環境惡化的受害人名單中,也沒誰可以倖免!我們每一個人不僅僅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環境污染的製造者,更是環境污染的治理者。環境保護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個話題,它更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更是一種意識、一種理念、一種生活方式。環境保護不但需要政府和專家學者,也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 關於大氣的注釋: 大氣 ①即空氣。《靈樞·五味》:「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②指宗氣,詳宗氣條。 ③大經之氣,《素問·離合真邪論》:「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④指邪氣。《靈樞·病傳》:「大氣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大氣 dàqì (1) [atmosphere] 包圍地球的氣體,也泛指包圍其他星球的氣體 (2) [heavy breathing]∶呼出的粗氣:他嚇得大氣都不敢出 (3) [carry oneself with ease and confidence]∶大方:這孩子長得挺大氣 (4) [great momentum]∶盛大宏偉的氣勢